[初中数学]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人教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0.1.2《 中位数和众数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0.1.2《中位数和众数》一. 教材分析20.1.2《中位数和众数》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求法与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并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学生可能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与应用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并感悟它们在统计学中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2.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索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自主发现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3.合作交流法: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巩固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中位数和众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直尺、圆规、剪刀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组数据:3, 5, 7, 9, 11, 13, 15。
提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中位数和众数》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1.2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中心位置。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知识点,但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求法,对数据的排序和筛选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法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商品的销售排行榜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有助于他们在学习众数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操作、交流等方法,体验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2.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一组数据中准确地找出中位数和众数。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的意义;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学具:练习本、笔。
3.教学素材:生活实例、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学生的身高数据,让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1)这组数据中有没有重复的数?(2)这组数据的中间位置在哪里?引导学生发现身高数据中没有重复的数,中间位置只有一个数,从而引入中位数的概念。
[初中数学]中位数和众数教案4 人教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保亭思源实验学校黄程献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分清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区别,初步学会结合实际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中位数、众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掌握其求。
教学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作出决策。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看课件)提出问题:1、观察表中的数据计算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根据计算的结果,你认为老板是否说话不算数?2、该公司员的的月平均工资是2000元,用这个数据能否合理的表示员工的一般工资水平?为什么?3、学生讨论与交流4、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理解实际生活中某情况下,平均数并不能较合理的反映问题的真实一面。
)二、探索新知(一)中位数1、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是中等收入。
”2、如何理解“中等收入”?学生交流讨论(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讨论,初步感受员工的中等收入实际上就是找中位数的过程。
)3、思考:1200在这组数据中处在什么位置?4、初步形成中位数的概念。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出示刘星加入公司后的新工资表)5、思考: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设计意图: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如何确定中位数。
)6、完整中位数的概念。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二)众数(情境:其中另一个职员:我们好几个人的工资都是1100元。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课程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课程设计课程背景中位数和众数是八年级下册数学中比较重要的概念,学生通过初步学习后,可以掌握其概念和求解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2.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3.发掘和探究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内容1.中位数的定义及求解方法2.众数的定义及求解方法3.中位数与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2.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3.发掘和探究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难点1.如何灵活有效地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中位数和众数。
2.同时分析中位数和众数对数据分布的影响1.示范教学法2.讨论教学法3.课堂练习和调查分析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识教师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简单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思考和猜测。
第二步:概念解释教师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并分别讲解其求解方法。
第三步:实例解读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深度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及其求解方法,并引导学生发掘其中的规律。
第四步:探究应用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数据调查和讨论,引导学生感受中位数和众数的开发应用,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五步:总结归纳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通过问答、互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表达以及求解方法,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通过期末考试、小测验、课堂表现等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估。
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答题卡、问题解答等方式进行随堂测验,促进各个环节知识点的检测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思通过本次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其计算方法,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希望通过此次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初中数学数据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 教学难点: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三、教学活动(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1.师生谈话引入师:同学们这么小就充满爱心,要为祖国献爱心,那你们长大后想当什么呢?学生自主回答,说出自己的志愿,老师及时给与评价。
师: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实现你们的理想,一定要从小做起加倍努力呀!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
我的一位好朋友张明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出示招聘启示,指名读出。
招聘启示本商场由于扩大规模,现招聘工作人员若干,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到经理处面谈。
真实惠超市2016年5月25日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生:月平均工资有2000元。
师:是啊!张明认为月平均工资2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
一个月后他拿到了1200元的工资,觉得十分不满,他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2000元,于是找到了经理。
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没有错,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真实惠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单位:元3.观察数据,分析原因师:大家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生:员工的工资全都低于2000元。
师: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没有错?生:我算了一下,9个数的平均数是2000,月平均工资2000元没有错?师:但大部分员工都没达到2000元,那问题出在哪里呢?生:因为经理的工资高,所以把平均值拉高了。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第1节中位数和众数第2课时
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2课时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作为数据代表的意义,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2.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特点与差异,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量来代表,并作出自己的评判.3.经历探索常见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的过程,感受其实际应用,掌握判断方法.重点:进一步认识度量集中数据趋势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个特征数.能灵活应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难点:进一步认识度量集中数据趋势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个特征数.能灵活应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端午节到来之前,幸福儿童福利院对全体小朋友爱吃哪几种粽子作调查如下: 名称艾香粽豆沙粽蜜枣粽糯米粽火腿粽人数 3 5 20 11 14幸福儿童福利院调查后最值得关注的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的哪个量?你能根据调查统计表中数据为进货员提供进货建议吗?你会解答上面问题吗?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二、探究归纳活动1: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1.问题: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定额,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每人销售件数 1 800 510 250 210 150 120 人数 1 1 3 5 3 2则这15位营销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是,中位数是________,众数是________答案:3202102102.思考:假设销售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额定为320件,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提示:不合理.因为15人中有13人的销售额不到320件,320件虽是所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却不能很好地反映销售人员的一般水平.3.归纳:(1)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分析具体问题的情况,选择适当的量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2)①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②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量,它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③中位数只需要很少的计算,它也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活动2:例题讲解【例1】三个生产日光灯管的厂家在广告中宣称,他们生产的日光灯管在正常情况下,灯管的使用寿命为12个月.工商部门为了检查他们宣传的真实性,从三个厂家各抽取11只日光灯管进行检测,灯管的使用寿命(单位:月)如下:甲厂7 8 9 9 9 11 13 14 16 17 19 乙厂7 7 8 8 9 10 12 12 12 12 13 丙厂7 7 7 8 8 12 12 13 13 16 18(1)这三个厂家的广告宣传中,分别利用了统计中的哪一个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2)如果三种产品的售价一样,作为顾客的你选购哪个厂家的产品?请说明理由.分析:(1)分别求出这三个厂家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根据计算结果进行解答.(2)根据(1)的计算结果进行选择,并说明理由.解:(1)甲厂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12,11,9;乙厂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10,10,12;丙厂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11,12,7.根据计算的结果可知这三个日光灯管的厂家在广告中宣称,他们生产的日光灯管在正常情况下,灯管的使用寿命为12个月,甲厂的广告利用了统计中的平均数;乙厂的广告利用了统计中的众数;丙厂的广告利用了统计中的中位数.(2)根据以上分析选用甲厂的产品.因为它的平均数较真实地反映灯管的使用寿命.或选用丙厂的产品.因为该厂有一半以上的灯管使用寿命超过12个月.活动3: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综合应用【例2】在对全市初中生进行的体质健康测试中,青少年体质研究中心随机抽取的10名学生的坐位体前屈的成绩(单位:厘米)如下:11.210.511.410.211.411.411.29.512.010.2(1)通过计算,样本数据(10名学生的成绩)的平均数是10.9,中位数是________,众数是________.(2)一个学生的成绩是11.3厘米,你认为他的成绩如何?说明理由.(3)研究中心确定了一个标准成绩,等于或大于这个成绩的学生该项素质被评定为“优秀”等级.如果全市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能够达到“优秀”等级,你认为标准成绩定为多少?说明理由.分析:(1)用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得出答案.(2)方法一:将这名学生的成绩与中位数进行比较,方法二:将这名学生的成绩与平均数相比较.(3)要让一半学生达到“优秀”等级,这个衡量标准取中位数,即标准成绩定为11.2厘米(中位数).解:(1)中位数是11.2,众数是11.4.(2)方法一:从样本数据的中位数是11.2得到,可以估计在这次坐位体前屈的成绩测试中,全市大约有一半学生的成绩大于11.2厘米,有一半学生的成绩小于11.2厘米,这位学生的成绩是11.3厘米,大于中位数11.2厘米,可以推测他的成绩一半以上学生的成绩好.方法二:从样本数据的平均数是10.9得到,可以估计在这次坐位体前屈的成绩测试中,全市学生的平均成绩是10.9厘米,这位学生的成绩是11.3厘米,大于平均成绩,可以推测他的成绩比全市学生的平均成绩好.(3)如果全市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评定为“优秀”等级,标准成绩应定为“11.2厘米”(中位数).因为从样本情况看,成绩在11.2厘米以上(含11.2厘米)的学生占总人数的一半左右.可以估计,如果标准成绩定为11.2厘米,全市将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能够评定为“优秀”等级.总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作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来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而众数刻画了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情况.三、交流反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练习时,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目的是比较这三个统计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理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四、检测反馈1.某校九年级有11名同学参加数学竞赛,预赛成绩各不相同,要取前5名参加决赛.小兰已经知道了自已的成绩,她想知道自已能否进入决赛,还需要知道这11名同学成绩的 ()A.中位数B.众数C.平均数D.最高分2.某品牌鞋店在一个月内销售某款女鞋,各种尺码鞋的销量如下表所示:尺码/厘米22.5 23 23.5 24 24.5销售量/双35 40 30 17 8通过分析上述数据,对鞋店业主的进货最有意义的是()A.平均数B.众数C.中位数D.最小鞋号3.数学老师在录入班级50名同学的数学成绩时,有一名同学的成绩录入错了,则该组数据一定会发生改变的是()A.中位数B.众数C.平均数D.中位数、众数、平均数都一定发生改变4.歌唱比赛有二十位评委给选手打分,统计每位选手得分时,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样做,肯定不会对所有评委打分的哪一个统计量产生影响________.(填“平均数”或“中位数”或“众数”)5.某乡镇企业生产部有技术工人15人,生产部为了合理制定产品的每月生产定额,统计了15人某月的加工零件个数:加工件数540 450 300 240 210 120人数 1 1 2 6 3 2 (1)这15人该月平均的加工零件数是________件,加工零件数在________件的人数最多,中间的加工零件数是________件.(2)假如生产部负责人把每位工人的月加工零件数定为260(件),你认为.(请填“合理”或“不合理”)6.某单位招聘员工,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两项成绩的原始分满分均为100分.前六名选手的得分如下:序号项目 1 2 3 4 5 6笔试成绩/分85 92 84 90 84 80面试成绩/分90 88 86 90 80 85根据规定,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分别按一定的百分比折合成综合成绩(综合成绩的满分仍为100分)(1)这6名选手笔试成绩的中位数是________分,众数是________分.(2)现得知1号选手的综合成绩为88分,求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各占的百分比.(3)求出其余5名选手的综合成绩,并以综合成绩排序确定前两名人选.五、布置作业教科书第121页习题20.1第2,7,8,9题.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关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综合应用:(1)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度量集中趋势的三个主要特征数,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合,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不同特点,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理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2)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哪一个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需要综合考虑问题的具体情况、数据的特征以及统计量的特点等作出选择.(3)要注意让学生充分体会各种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解决问题、用样本估计总体以及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有进一步的认识.。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意义。
2. 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实际数据集,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
2. 准备计算工具,如纸笔、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 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课(20分钟)1.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a. 给出一个数据集,引导学生找出中间的数。
b. 解释中位数的意义和作用。
c. 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介绍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a. 给出一个数据集,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b. 解释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c. 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众数。
三、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计算给定的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2. 让学生互相交换数据集,互相检查计算结果。
四、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a.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班级学生的身高分布,让学生计算中位数和众数。
b. 让学生讨论中位数和众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重点。
2. 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其他统计量,如方差、标准差等。
2. 探索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数据集和计算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练习和应用环节,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避免混淆和误解。
此外,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介绍其他统计量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统计学素养。
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0.1.4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创新设计题: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统计调查项目,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收集数据,然后计算并解释中位数和众数在他们的调查结果中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步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通过变式练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4.适时进行反馈和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他们的疑难点进行解答和指导。
-开展自评、互评等活动,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概念和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学习中位数和众数这一章节之前,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对如何更准确地描述数据集的特征,特别是在数据分布不均匀或含有极端值的情况下,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此外,学生在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方面逐步成熟,但还需进一步培养对数据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使用计算器或电脑软件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如何利用工具快速准确地找出中位数和众数,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工具价值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应用于生活现象的认识。
-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0.1.4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结合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设计生动有趣的数据分析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
5.注重反馈,及时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6.拓展延伸,提高思维。
-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拓展任务,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数据分析持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化的案例和互动性强的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数据分析的信心。此外,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有待加强,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协作,共同完成数据探究任务。
在认知发展方面,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渡的阶段,他们在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上有所提升。因此,本章节内容的设计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学生在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基础上,能够将其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与应用。
-学生在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时可能会存在困难,需要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形象的解释来帮助他们突破这一难点。
2.数据分析中的异常值处理。
-引导学生认识异常值对数据集的影响,并学会在分析中合理处理异常值。
3.选择数据代表值的判断依据。
-教会学生根据数据特征和实际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数据代表值,提高其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通过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计算中位数和众数的基本步骤。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第1课时《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第1课时《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位数和众数》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出现在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的第1课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对统计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中位数和众数作为统计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数据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本节内容既是对前面知识的有益补充,也为后续学习概率、统计图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新的概念和知识能较快地接受和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可能还缺乏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理解它们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和统计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准备课件,以直观展示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和意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某班有5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如下(单位:cm):160, 162, 163, 164, …,170。
请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是什么?2.呈现(10分钟)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并通过示例解释它们的求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是中间的那个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初中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2.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组数据,用于讲解和练习。
2. 学生准备笔记本,记录知识点和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中位数(15分钟)1. 教师讲解中位数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概念。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学生讨论并回答。
3. 教师总结中位数的求法,并进行示范。
4. 学生练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教师指导。
三、众数(15分钟)1. 教师讲解众数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众数的概念。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学生讨论并回答。
3. 教师总结众数的求法,并进行示范。
4. 学生练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教师指导。
四、实际问题(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
2.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解答。
3. 教师总结解题方法,并进行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答。
2. 教师总结并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效果。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人教版
2.理解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众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求出一组数据的众数。
3.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4.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了解它们与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紧密相连,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对数据的集中趋势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加准确地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中位数和众数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中位数和众数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中位数和众数学习状态。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中位数和众数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中位数和众数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呈现中位数和众数新课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1.中位数:
-定义: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求解方法:
-奇数个数据:中间的数即为中位数。
-偶数个数据: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即为中位数。
2.众数:
-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求解方法:
-统计每个数出现的次数。
-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即为众数。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第1课时《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第1课时《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1.2节中位数和众数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和筛选,找出中间的数或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以此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对数据分析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可能对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和求法不够理解,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排序和筛选数据的方法不太熟悉,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动手操作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排序和筛选数据的方法,找出中间的数或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和筛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动手操作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排序和筛选数据的方法,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概念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教学PPT,包括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法以及实际应用的例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一本笔记本,用于记录知识点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引发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兴趣。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20.1.2中位数和众数(1)【课题】:20.1.2中位数和众数(1)【设计与执教者】:【教学时间】:40分钟【学情分析】:(适用于特色班)学生已经对平均数这个数据代表值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样本、体概念初步有了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堂课的内容,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中位数的意义.【教学目标】:1、认识中位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和作用。
3、会利用中位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教学重点】:认识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教学突破点】: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教学过程中注重双基,一定要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中位数的求法,求中位数的步骤:⑴将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⑵数清数据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取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取中间位置两数的平均值作为中位数。
【教法、学法设计】:教法:讲授法,引导法学法:师生互动,自主合作、讲练相结合。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设计】:(人次)。
(2)落在第四小组。
4、图11是连续十周测试 甲、乙两名运动员体能训 练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教 练组规定:体能测试成绩 70分以上(包括70分)为 合格。
⑴请根据图11中所提 供的信息填写右表:成绩较好;⑶依据折线统计图和成绩合格的次数,分析哪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效 果较好。
小结: 1、当数据的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时指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数;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时指处在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2、中位数不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确定了中位数之后,可以知道小于 中位数的数值和大于中位数的数值在这组数据中各占一半;3、中位数除了中间的值以外,不能反映其他数据的信息 10、8、9、9、8、10、7、9、9、8 的中位数是 20、18、又12,它的中位数是 21,则X 的值23、25、28、22出现的次数依次为 2、5、3、4次,并且没有其他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4、有19位同学参加歌咏比赛,所得的分数互不相同,取得分前10位同学进入决赛.某同学知道自己的分数后,要判断自己能否进入决 赛,他只需知道这 19位同学的5、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花果山风景区共接待游客约22.5万人.为了了解该景区的服务水平,有关部门从这些游客中随机抽取450人进行调查,请他们对景区的服务质量进行评分,评分结果的统计数 据如下表: 档次 A 档第二档第三档第四档第五档分值a (分)a>90 80< a <90 70< a <80 60Wa <70a <60人数7314712286 22平均数中位数体能测试成 绩合格次数甲65乙60⑵请从下面两个不同的角 度对运动员体能测试结果进行 判断: ①依据平均数与成绩合格的次 数比较甲和乙, _的体能测试②依据平均数与中位数比较甲和乙,的体能测试成绩较好。
八年级数学下册_21.2《中位数和众数》教案人教版
21.2中位数与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适当的数据代表来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做出恰当的判断。
从而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
2、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看大屏知道这是什么动画片?生:《喜羊羊与灰太狼》。
师:非常好,里面的灰太狼由于一直捉不到羊而经常被红太狼打,所以他就想在草原上重新找份工作。
一天他看见了一个招聘广告,广告上写着什么?(让学生读一下)他看到这家超市的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便高兴的去工作了。
可是干完一个月后,他却只拿到了600元的工资。
灰太狼非常的生气,他就想:明明学1000元,怎么只给600元呢?灰太狼觉得这是一家骗子公司,他被骗了。
而喜羊羊却笑着说:“人家那里骗你了。
”二、营造氛围探究新知师:同学们,你们说灰太狼他被骗了吗?这家超市到底有没有骗灰太狼,我们来帮他算算好不好?请看工资表(大屏显示)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该超市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经理是否欺骗了灰太狼?师:请计算,有结果了吗?谁来说?生:计算师: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为什么?生:不能,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所以把工资的平均值拉高了。
(板书“平均数”)师:啊!大家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在一组数据中像这样偏高或偏低的数据我们把它叫做极端数据,(板书“极端数据”)这里的3000和2000就属于偏高的极端数据,而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比平均工资低。
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由于平均数1000元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已经不能合理的反映这家公超市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了。
看来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
师:那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数据,你们认为用哪个工资数据最能代表员工的工资水平?生:我认为900元最能代表员工的工资水平,因为它接近于平均数1000;师:900元能代表员工的工资的一般水平吗?你看它是这组数据中第三高的数………有不同意见吗?生:我认为应该是650元,因为比650大的数据有5个,比650小的数据也有5个,650恰好在这组数据的中间位置,不高也不低,可以代表一般水平。
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0.1.4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介绍中位数的概念: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中位数。强调中位数在数据中的作用,它能更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讲解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3.引导学生探讨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生活质量评价、产品质量分析等。
4.介绍众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众数。强调众数在数据中的重要性,它能反映一组数据的典型特征。
5.讲解众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6.分析中位数和众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商品销售排行榜、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要求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分析。
2.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探讨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小组内讨论、交流,形成统一的分析报告。
五、总结
1.引导学生总结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
1.设计具有实际背景的数据分析题目,让学生课后练习。
2.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0.1.4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能够通过实际数据,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和描述,了解数据集中趋势。
3.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生活质量评价、产品质量分析等。
人教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1-2节主要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能够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众数则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能够反映数据的典型特征。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对统计学基础的进一步了解,为后续的统计分析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有一定的基础。
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法相对抽象,需要通过具体例子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中位数和众数。
2.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演示,直观地展示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3.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例题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3.统计学基础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数据:3, 5, 7, 7, 9, 11, 13, 15, 17, 19。
提问:如何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典型特征?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通过具体例子讲解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例子1: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例子2: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组数据,求出中位数和众数,并解释其含义。
4.巩固(10分钟)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2、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四、课堂引入:
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
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
1、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
2、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55 57 61 62 98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
五、例习题分析:
1、众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求中位数与众数和步骤:
求中位数的步骤:
⑴将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
⑵数清数据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取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取中间位置两数的平均值作为中位数。
求众数的方法:
找出频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若几个数据频数都是最多且相同,此时众数就是这多个数据。
3、中位数和众数意义和作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重复出现次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例1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售,生产的件数是:
151714101519171614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让学生自解.
解:将10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
10121414151516171719
左右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15,它们的平均数是15,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5(件).答:这一天10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是15件.
例2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
绩如下表所示:
成绩
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单位:米)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例3某班四个小组的人数如下:10,10,x,8,已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分析:根据求平均数公式可列出该数据组的平均数为(10+10+x+8),中位数要先从小到大排列后才可求出,又不知道x的大小,就要分情况讨论,然后列方程求解。
解:平均数:=
(1)当x≤8时,原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为:x,8,10,10,其中位数为=9
若=9,则x=8
∴此时中位数为9
(2)当8<x≤10时,原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为:8,x,10,10,其中位数为若
=,则x=8,不在8<x≦10范围内,也就是说x不可能在8<x≤10范围内(3)当x≥10时,原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为:8,10,10,x其中位数为=10
若=10,则x=12
∴此时中位数是10
综上所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9或10
说明:分类讨论是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解题时一定要全面考虑,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要逐个研究讨论。
六、随堂练习:
1、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金额,统计了这15个人的销售量如下(单位:件)
1800、510、250、250、210、250、210、210、150、210、150、120、120、210、150
求这15个销售员该月销量的中位数和众数。
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定额定为320件,你认为合理吗?如果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2、某商店
3、4
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商店出售的各种规格空调中,众数是多少?
假如你是经理,现要进货,6月份在有限的资金下进货单位将如何决定?
答案:1.(1)210件、210件(2)不合理。
因为15人中有13人的销售额达不到320件(320虽是原始数据的平均数,却不能反映营销人员的一般水平),销售额定为210件合适,因为它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大部分人能达到的额定。
2.(1)1.2匹(2)通过观察可知1.2匹的销售最大,所以要多进1.2匹,由于资
七、课后练习:
1.数据8、9、9、8、10、8、99、8、10、7、9、9、8的中位数是,众数是
2.一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
3.数据92、96、98、100、X的众数是96,则其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
A.97、96
B.96、96.4
C.96、97
D.98、97
4.如果在一组数据中,23、25、28、22出现的次数依次为2、5、3、4次,并且没有其他
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24、25
B.23、24
C.25、25
D.23、25
(1).该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什么?
(2).若当气温在18℃~25℃为市民“满意温度”,则我市一年中达到市民“满意温度”的大约有多少天?
答案:1. 9;2. 22; 3.B;4.C; 5.(1)15. (2)约9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