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本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研究
海南三亚疍歌活态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
![海南三亚疍歌活态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2ffb50e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2c.png)
海南三亚疍歌活态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海南三亚疍歌活态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疍歌,是海南省三亚市珊瑚镇独有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形式。
它以具有悠久历史的祭祀和娱乐活动为背景,展示了疍民对丰收、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表达。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疍歌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人才流失、传承断层和市场需求不足。
为了保护和传承疍歌这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探索合适的路径。
首先,加强疍歌活态保护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在活态保护方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建立疍歌的文化档案和资料库,记录和收集疍歌的传统曲目、舞蹈动作、服饰装扮等。
同时,要积极倡导并组织疍歌的实地考察和调研,了解其演变历程和文化内涵。
此外,还需要注重场所的保护与维护,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活态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其次,加强疍歌传承人培养和人才引进。
目前,疍歌的传承人大多为老年人,年轻一代对疍歌的兴趣和了解相对有限。
为了传承和发展疍歌,需要培养更多的传承人。
可以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开展疍歌的培训和普及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同时,可以引进专业的文艺团队和专家,与疍歌传承人开展合作,进行技术交流和传统艺术研习,提高疍歌的演唱和表演水平。
再次,注重疍歌的创新与推广。
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疍歌也不例外。
可以通过创新疍歌的演唱方式和舞蹈编排,使之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可以将疍歌融入到旅游文化中,打造特色疍歌演出场所,吸引更多游客和观众。
此外,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可以组织疍歌比赛和演出,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疍歌。
推广疍歌还可以利用现代媒体的力量,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传播,使更多人了解和关注疍歌。
最后,加强疍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疍歌作为疍民的一种独特文化表达形式,是他们记忆中的一部分。
正确引导疍民,传承疍歌也是为了他们自己的文化发展和传承。
要积极宣传和弘扬疍歌的价值和意义,增强疍民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可以组织疍歌比赛、演出和展览,展示疍歌的魅力和风采,让疍民从中感受到自己的文化的底蕴和力量。
海南本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研究
![海南本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4c5af02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95.png)
海南本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研究海南本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研究论文中对崖州民歌和苗族民歌阐述,没有提及黎族民歌的内容。
论文中提出的网是什么意思?在第三小点上,可查看。
论文的观点和思路很模糊,请加工修改。
修改建议:1、锁定崖州民歌或者苗族民歌,不要两个都写。
2、论文要围绕传承的意义、价值、最好有具体措施来撰写。
辛苦了,谢谢!海南本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研究摘要:民歌作为民间叙事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与族裔历史传承的精神结晶。
苗族原生态民歌作为民族心理、民族记忆与历史文化的重要参照,联接了苗族族裔认同与信仰模式。
我们探讨海南崖州苗族民歌基本形制和艺术特征,旨在提炼海南崖州民歌历史演进路向与文化学术理路,还原并重构苗族族裔文化多样性及文化传承历史性,强化苗族民歌在海南崖州黎苗族杂居区域中艺术传承上的精神价值。
关键词:苗族;海南崖州民歌;形制特征;社会功能;精神价值苗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民歌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社会功能。
我们将海南苗族民歌置于民族文化背景历史考证,阐释了艺术与环境相互实现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民歌的精神价值。
一、海南苗族民歌的族源文化内容与历史理路(一)族源历史与地域文化的规约从族源历史来看,苗族发端研究者多据《后汉书·西苗族传》记载,以春秋晚期秦厉公时河湟苗族人始祖奴隶爰剑由秦国逃归作为与苗族及黎族人部族形成的开始,其自秦汉迁徙到岷江上游传袭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1]古中国文化中苗族文化因其民俗特征著称。
囿于近现代汉与苗族融合加速,苗族多元一体复合型民族的文化架构基本定型。
苗族族源文化肌理多样性造就其独特语言体系和文化表征,表现在苗族人、汉人、苗汉融合三大语言和文化系统中,苗族人后裔讲苗语和汉语,沿袭苗族俗;汉后裔操汉语,汉苗族风俗并存。
基于此,海南崖州苗族民歌既有地域文化派生特质,也具有历史传承之美。
尽管缺乏落实到文字层面的历史述说文本,口传心授的原生态民歌成为其民族心理塑成、记忆变迁、历史文化转型的重要参照。
简论海南崖州民歌的价值及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简论海南崖州民歌的价值及保护与传承的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7790e5c3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f7.png)
学术探讨
简论海南崖州民歌的价值及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李阳 (海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摘要:本文探讨了海南崖州民歌的艺术价值,面对即将失传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关键词:崖州民歌;保护欲传承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海南师范大学2013年度青年教师科研资助项目“海南崖州民歌艺术价值及保护与传承策略的研究”(QN1317)研究成果之一。
引用本文格式:李阳 简论海南崖州民歌的价值及保护与传承的对策[期刊论文]-品牌 2014(12)
社会成员的责任。我国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 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因此保护与传承崖州民歌应从以下几 个方面进行:
(一)充分发挥民间艺人的作用,培养更多能够自编自唱的新一代 传承人
民间艺人是音乐的主要传播者,他们是民歌的创造者、表演者和传承 者,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民间 艺人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崖州民歌的演唱中去,精雕细琢,钻研技艺,努 力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另一方面广收门徒,传授他们精湛的演唱技艺, 从而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年轻艺人,为崖州民歌的发展提供后备力量。 于此同时,这些民间艺人还利用种民俗活动,如:赛歌会年、婚礼庆典来宣 传他们的高超技艺,广泛与其他地区的民间艺人开展交流。不仅可以增 加喜庆气氛,同时也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
一、海南崖州民歌主要价值 (一)崖州民歌的艺术价值 崖州民歌是是海南民间文化艺术宝库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是古 崖州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崖州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入俗, 乡音浓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写作手法上,格律严谨,音调和 谐;语言文字朴素自然;修辞手法也丰富灵活, (二)崖州民歌的历史文化价值 崖州民歌是历史的产物,同时也是历史的反映。它与天涯文化以及 各个时期的文化与文明息息相关,紧紧结缘。崖州民歌多方面多角度多 层次地记录了古崖州民间的文化变迁,体现和传承着民族文化传统其中 最为集中的是对革命历史的全方位展示。如《闹官》、《共产党领导游 击队》等记录了崖州农村革命、土地运动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活动,具 有重大的历文化史价值。 (三)崖州民歌的语言文化价值 崖州民歌的语言十分朴素自然。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古老而原始 的崖州方言,同时与海南话、黎语、苗语、儋州话、临高话等多种语言 交织交融流传久远、影响广泛。极大地丰富了海南方言的表现形式,为 研究海南地方语言提供了资料。 (四)崖州民歌的民俗文化价值 民俗文化是民间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崖州 民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包括反映节日民俗的《过年歌》等;又包 括反映婚丧嫁娶的《拜天地》等;还包括反映农事习俗的《打场歌》和 反映日常生活民俗的《保锁歌》等。挖掘这些崖州民歌中蕴含的丰富而 广泛的古崖州民俗,对于我们了解和古崖州的社会生活的情况有着重大 的民俗文化价值。 (五)崖州民歌的社会教育价值 民歌是一面镜子,我国从原始社会开始,歌谣便担负着记载历史的 重任。口头传唱的歌谣是历史和社会的补充,经过劳动人民的锤炼,形 象化地揭露社会化现象,宣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唱民歌听民歌可 以使没有机会接触文化教育的人学到知识,通晓古今,知书达理。是进 行文化传教的好现象, 二、海南崖州民歌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崖州民歌属于民间文学。它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出来的,是人民群 众生活和劳动过程中的产物。这种歌谣流行于曾被称为“绝域危疆”的 琼南一隅,所使用的方言也限制了它的传播范围,又由于历史原因造成 文脉断落,一度使崖州民歌的保护与传承陷入不利境地。 目前崖州民歌艺术的调查、研究和整理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式,整体衰 微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能够演唱崖州民歌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 青少年一代演唱流行歌曲,歌曲的内容发生了巨大改变,很难再听不到年 轻人在演唱崖州民歌;与此同时,传承环境不断恶化、传承人生活条件 困难,也使得崖州民歌的传承逐渐失去了艺术土壤。 传承民族音乐、保护崖州民歌应该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和每个
浅谈海南本土音乐对旅游经济的影响——以黎族民间音乐为例
![浅谈海南本土音乐对旅游经济的影响——以黎族民间音乐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667b80c90c69ec3d5bb75e6.png)
浅谈海南本土音 乐对旅游经济 的影 响一 以黎族 民间音乐为例
洪 光 辉
摘
要 :黎族 民间音 乐是海 南本土独具特 色的音乐文化 资源,海 南国际旅游 岛发展旅 游经济,必须发展文化产业 ,重视
利用海南本土音 乐资源开发音 乐文化旅游。以音 乐为平 台, 在旅 游过程 中传承并发展海南文化 , 打造休 闲度假旅游 高端 国际
断 提 高 , 游 客 不 仅 满 足 于 短 暂 的几 日走 马 观 花 式 的 景 观 旅 游 ,开 始 更 多 地 关 注 于 旅 游 的 文 化 内涵 ,“ 化 旅 游 ”成 为 文 国 内外 游 客 追 求 的 更 高 目标 。 文 立足 于海 南 本 土 独 具 特 色 本 的黎 族 民间 音 乐 , 重 分 析 音 乐 文 化 资源 对 海 南 旅 游 经 济 的 着 推 动 作 用 , 过 传 承 与 发 展 海 南 本 土音 乐文 化 ,开发 音 乐 旅 通
游产 品, 在旅游过程中融入并宣传 海南文化 , 从而提 高海南 国际旅游 岛的影响力,打造 海南国际旅游 高端 品牌 。
一
、
海南黎族 民间音乐的风格特 征
缩展现 了黎族劳动生产生活、婚丧嫁娶、谈情说爱等民风民
俗 风 貌 。随 着 时 间 的 积 累 ,节 日内容 日益 丰 富 多 样 ,表 演 形
《 猎 歌 》等 反 映 劳动 场 景 的歌 曲 ;在 日常 生 活 中 ,黎 族 人 打 民经 常 演 唱 的 代 表 性 作 品 有 《 平 歌 》 日常 生 活歌 》 劝 不 、《 、《 教 歌 》 景 物 歌 》 生 活 知 识 歌 》 娱 乐 歌 》等 ;在 节 事 节 、《 、《 、《
海南崖州民歌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海南崖州民歌的传承与保护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7645ddc856a561252d36f7c.png)
海南崖州民歌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作者:杨帆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09期摘要:海南崖州民歌是指居住在琼南地区沿海一带的汉人以崖州方言(闽南语系)为演唱调式的民间音乐,本文从其民歌的韵律为切入点,并通过崖州地区的文化、社会以及民俗,来探究崖州民歌的发展脉络,这对崖州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崖州民歌;韵律;传承与保护海南地区的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崖州民歌作为琼南地区沿海一带广为流传的汉歌,因形式类别多样,韵律严谨,成为海南民间音乐宝库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民歌中的诗词”,历史文化、语言文化集成在民间音乐这一载体中来。
但是随着西方流行音乐的发展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高要求,崖州民歌这一传统民俗逐渐被历史的车轮抛入尾部的迷雾中,迷失了方向且濒临消失的尴尬境地,所以重新认识其价值,帮助指引传承它,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瑰宝的保护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崖州民歌的历史渊源崖州地区可以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行政区域一直处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
在南朝时期为儋州地界,唐宋以后逐步向南推移,明清已经大致固定在三亚、乐东以及黄流为区域的核心地带,行政地理区域的南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原本土文化的逐步拓展。
历史上的海南,并没有现在这么炙手可热。
在那个时月,琼地乃蛮夷荒芜之地,交通不便,瘴气毒虫遍地。
外来人口的涌入,在唐宋时期主要的推动力是两点,一是海上贸易的繁荣,二是贬官文化的浓厚。
海上丝绸之路的打通,为海南的地域开发、人口结构、社会文化、经济基础等开辟了新的天地。
贸易的繁荣直接带来了福建、江浙等地的大量汉族人口,它奠定了崖州地区的市民基础和文化认同。
贬官文化算是唐宋官僚体系中,较为独特的风景,它在崖州民歌韵律上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唐宰相李德裕、北宋进士苏东坡这些都是不知“崖州在何处?”的被贬之官。
在海南的五公祠有这样的一幅对联“唐宋君王非寡德,琼崖人士有奇缘”,这些被贬的文人官僚,把流行于中原汉族地区的诗词歌赋带到了海南这一文化体系中来,更多的是促进了落后文化地区的精神涵养和音乐艺术水平。
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传播研究
![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传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cf079ea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4f.png)
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传播研究黎族是海南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民俗、语言、文化和音乐。
其民间音乐在黎族社会中拥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黎族人民生产、生活、娱乐的重要载体。
本文探究了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传播情况,以及对黎族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一、黎族民间音乐的形式与特点黎族民间音乐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种类丰富多样。
黎族民间音乐的种类有民歌、民间舞蹈、击打乐器、拉弦乐器等等。
民歌主要在社交场合、婚丧嫁娶等庆祝活动中演唱,起到团结人心和表达情感的作用;民间舞蹈则是以身体动作来表达情感和心情的艺术形式;击打乐器则是通过打击不同的乐器来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拉弦乐器则是以拉拨的方式演奏,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
2、音乐元素鲜明。
黎族民间音乐中的元素主要包括黎族语言、自然环境音响、乐器音响等。
通过这些元素的运用,黎族民间音乐能够更好地表达黎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以及不同乐器间的互动和融合。
3、音乐技艺突出。
黎族民间音乐的演奏和传唱技艺能力强,生动形象地表达出黎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同时,黎族民间音乐也注重独奏和合奏的区别,将不同的音乐元素相互融合,形成具有黎族特点的音乐体系。
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主要通过口述、家庭、邻里和社区的口耳相传。
在黎族社区中,年长者会向年轻一代传授传统的音乐技艺和认识乐器的方法,使乡村中的孩子从小就能够接触到民间音乐的知识,培养起对黎族传统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从而延续着黎族传统音乐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黎族民间音乐也受到一些学校和文化团体的关注和支持,一些年轻人也通过参加演出、比赛等方式积极传承和弘扬黎族民间音乐。
随着社会文化变迁和信息科技的发展,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方面,传统的口耳相传方式逐渐减少,有些年轻人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从长辈的口中学习黎族民间音乐;另一方面,互联网、新媒体等渠道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传播方式,也为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海南省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在全域旅游建设中的思考
![海南省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在全域旅游建设中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7e62ec8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ad.png)
海南省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在全域旅游建设中的思考随着海南省全域旅游建设的逐步推进,海南省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也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很多珍贵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如何在全域旅游建设中加强海南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全域旅游建设需要加强对海南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
保护海南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建设完善的相关政策,加强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管理。
同时,应当广泛宣传和推广海南省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提高人们对这一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此外,加强音乐文化的传承也是保护音乐文化的关键。
需要对各族群体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培训,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以保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其次,全域旅游建设需要将海南省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纳入旅游景点中,加强对音乐文化的传播。
利用民族音乐文化为引子,将传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既保证了海南省的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也为海南省的全域旅游建设增加了特色和吸引力。
此外,还可以在传统音乐展览和演出中设置相应的介绍和解说,向游客全方位展示海南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最后,应当加强与境外有关音乐文化交流,以加强海南省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保护。
通过与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交流,海南省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同时,还可以吸取其他音乐文化的特色,从而丰富和完善海南省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综上所述,海南省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在全域旅游建设中至关重要,加强海南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将能够为海南省的旅游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积极的贡献。
弘扬传统音乐 践行学科理论——2014海口·黎族音乐传承与保护学术
![弘扬传统音乐 践行学科理论——2014海口·黎族音乐传承与保护学术](https://img.taocdn.com/s3/m/ac2bd208a300a6c30c229f5d.png)
— —
践 行 学科 理 论 ①
2 0 1 4 海口 ・ 黎族音 乐传承与保护学术研讨会述评
钱建明 ( 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 1 0 0 1 3 )
【 摘 要】 海南黎族 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 展是我 国南海 区域具有鲜明 “ 陆缘海 ”特征 的文化写照 ,也 是海 南本土音乐与我国南海 周边诸
一
作者简介:钱建明 ( 1 9 5 7 一 ),江苏南京人。文学博士 ,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 音乐与表演版 ) 》常务副主编 。 研究方
向 :民族 音乐 学 、音乐 表演 理 论 。
①本文为2 0 1 4 年度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工程资助项目 ( P A P D) 的阶段性成果。
弘扬 传 统音乐 践 行学 科理 论 一 2 0 1 4 海口
黎族 音乐 传承 与保 护学 术研 讨会 述评
器乐的 “ 田野调查”工作 ,他们结合 自身对于海南黎
族 聚届 区相 关 民俗 、方 言结 构等 流变 的考 察研 究 ,认 为黎族民间音乐是一种贯穿族群 内部活动的“ 农耕型 ”
发展在 “ 自发性”社区场域中碰到的种种问题进行 了 热 烈 而又 广 泛 的讨 论 ,并 在此 基 础 上达 成相 关 共 识 : 即海南现存民间音乐的传播总体可概括为“ 传” 与“ 承” 两个方面 ,二者首先以 “ 自发性”社 区场域传播 为基 础 ,一方面具有 “ 原生态”和族群 内部活动的特征 , 另一方面 ,由于当下岛内外交通条件 、经济环境 、社 会文化等变迁 ,其 “ 传”与 “ 承 ”的内容和形式正在 出现交替演进 、重新组合等可能性。海南师范大学营
此基 础上 提 出 了各 自观点 和意 见 。
对海南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研究
![对海南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670e0f843323968001c9255.png)
对海南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研究摘要:海南本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随着新中国伟大的成立,经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质的提升,相应地娱乐方式也拥有更多选择,大量外来文化迅速冲击我国少数民族本土文化。
因此,海南本土音乐文化受到严重的影响,持续走向衰退,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因此作为音乐学习者,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海南、音乐、本土、传承1 绪论1.1研究背景音乐是人类用来传承思想、表达感情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仅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智慧的一种体现。
所以每个地区或者每个民族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传统的音乐文明。
民族民间音乐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最具有特点的历史印记,反映出了一个民族地区的精神与魂魄。
因为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有所不同,因为它具有时空艺术的特性,使得历史上的乐曲很难精准完整的并且稳定地保存到现在。
即使保存,也有可能并非本貌。
随着人类发展不断进步加速,民族民间音乐也跟着发生改变。
有一部分跟随时代的步伐,有一部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逐渐衰弱。
海南本土音乐是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璀璨且独一无二的明珠。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腾飞,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得到质的提升,娱乐途径也多姿多彩,并且随着大量的外来文化进入国门,依靠口口相传的海南本土音乐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并且逐渐走向衰竭,面临退出时代浪涛的危机。
近几年,关于传统音乐的传承途径、传承现状、传承方式都引起了诸界学者的关注。
本文将具体分析海南本土音乐文化的现状和受到的困境,寻求有效的传承途径和保护方法。
1.2研究目的与意义海南地处中国的最南端,风景秀丽,依山磅水,居住着苗族、黎族、回族、汉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在历史悠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中原文化熏陶与外来文化影响以及多民族文化交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海南民族文化。
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极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本土音乐文化。
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
![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2545299c3169a4517723a3d4.png)
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摘要】本文将黎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放在了“互联网+”这个新语境下进行审视,认为黎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应该和时下最具创新性和生命力的互联网相结合,借助互联网的信息化、开放性、跨界融合力、创新驱动力,以及全民参与性等优势,形成“互联网+”黎族音乐文化保护模式,开启民族音乐文化保护的新纪元。
【关键词】“互联网+”;黎族;音乐文化黎族音乐文化是黎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逐步创立并形成的,其中黎族竹木乐器等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是我国民族文化、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历史、经济、文化、地域、教育等方面的原因,黎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
一、新时期黎族音乐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深入改变人们生活的今天,传统黎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模式固守传统文化阵地,不能及时更新观念,表现出种种不足。
(一)黎族地区相对闭塞,交通不便制约着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黎族人民主要生活在海南岛,且远居深山,交通不便。
加上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原因,给黎族音乐文化走出深山、走进城市、走向全国带来重重阻碍。
(二)黎族地区教育落后,人才匮乏,无法满足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黎族地区交通闭塞,决定了教育的落后,而教育的落后又决定了音乐人才匮乏,人才的不足是阻碍黎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同时,黎族音乐主要在黎族人民当中流传(一些音乐爱好者、研究者、学校教师等也会接触黎族音乐,但人数较少),受众群体小,群众参与度不高,这是阻碍黎族音乐发展的另一个因素。
(三)黎族地区信息交流不畅,无法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黎族地区交通闭塞、音乐人才匮乏,必然会影响到黎族人民信息获取的方式及交流的渠道,不利于黎族人民接受现代新事物。
(四)黎族音乐文化固守传统文化阵地,缺乏创新驱动黎族音乐文化主要应用于传统婚丧嫁娶等领域,目前也逐步扩展到了旅游、演出、课堂教学等领域,但在内容、形式创新方面仍显不足。
黎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相对落后,使黎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不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很难促进黎族音乐文化的大发展。
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学校传承策略探微
![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学校传承策略探微](https://img.taocdn.com/s3/m/31297eda0c22590102029d46.png)
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学校传承策略探微作者:韩沙霖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37期摘要:学校是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平台。
本文从分析海南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概况出发,简单分析了几点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学校传承策略,希望对海南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更多帮助。
关键词:海南地区;传统音乐文化;学校传承策略;音乐课程资源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15-02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素质教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道主流。
而民族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重视,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成为各民族竞争、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音乐教育方面,传承传统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教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海南位于我国最南端的地区,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长久以来受中原文化的渗透、外来文化的影响、多民族的交流,蕴含了丰富的地域资源和民族文化。
最早黎苗等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如乡土风味浓厚的五指山山歌、具有民族特色的黎族打柴舞、淳朴细腻的排浪鼓石等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形式,在音乐教学中若能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民族音乐资源,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家乡风土人情、民族音乐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同时,还能增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对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我国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海南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概况海南地处中国南海,居住着苗族、回族、黎族、汉族等各种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熏陶,善良、勤劳的各族人民利用他们的智慧和独特的风俗习惯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种类繁多的音乐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海南传统音乐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中以黎、苗族民歌为典型,另外,还包括崖州民歌、儋州山歌、儋州调声及临高的呖俚调;戏剧门类包括:琼剧、人偶戏、公仔戏、儋州的山歌剧等剧种。
海南临高“哩哩美”的发展与传承
![海南临高“哩哩美”的发展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8c71c12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28.png)
1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6海南临高“哩哩美”的发展与传承车宇航摘 要:海洋是渔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中国有绵延1.8万千米的海岸线,千百年来生活在沿岸的渔民们用辛勤的汗水谱写了数不胜数的优秀渔歌,传递了他们对生活的美好希冀。
中国东南沿海的四大代表性渔歌:舟山渔歌、惠东渔歌、岚山渔歌、临高渔歌。
“哩哩美”是海南省临高县的代表性渔歌,因为其衬词“哩哩美”而得名,于2010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拟从“哩哩美”的文化生态、应用场合、音乐形态、发展现状与传承等方面做一个简单的探究,希望对“哩哩美”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哩哩美;临高;渔歌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车宇航(1991-),男,海南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一、临高的文化生态中国拥有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沿海地区就有一百多万平方公里。
千年古邑临高坐落在海南岛的西北部,北频琼州海峡,东部与澄迈接壤,西部和儋州相邻。
临高县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渔汛期是每年三月到次年的一月份,渔港类型属于天然深水港。
海岸线长达70多公里,海域面积380平方公里,临高县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路纵横、是海南的商品粮基地之一,海区内鱼虾蟹类种类繁多素有“鱼米之乡”的称谓,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渔业捕捞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海南12个市县中,临高的渔产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
①自隋朝开始建毗善县以来,经历过几次县名的修改,直至唐玄宗开元元年更名为临高。
临高“哩哩美”的历史它可以追溯到南宋绍兴年间,最早出现在临高县的新盈镇,源于新盈、调楼一带渔姑卖鱼的叫卖声是临高人民的生产、生活的长期积淀。
新盈镇是海南岛的重要港口之一,新盈镇的人民利用其港口优势,出海、下南洋经商的比较多,是一个比较富足的小镇。
据《临高县志》记载南宋时期临高有一位深受临高老百姓的拥戴的县令名叫叫谢渥,在任期间清廉勤政深受百姓的爱戴。
海南黎族民歌传承探究
![海南黎族民歌传承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79146d47c850ad02de8041c7.png)
龙调 、诶 勒调 、罗依 呃调 、勒地 调 、哎调 、啊 哎调 、诶麻
调 、呃尔调 、三 亚调 、三平调 、抱 由调 、千家 调 、山荣 调 、 文罗 调 、群英调 、本 号调 。2 、杞方 言 :砍 山调 、放 牛调 、
摇 篮 调 、恩 情 调 、娱 乐 调 、 祭 祀 调 、 跳 娘 调 、舂 米 调 、 苦
随着 时代 的不断发 展和进 步 ,海南 国 际旅游 岛建设 的 快速 发展 ,海南 省外来人 口不 断递 增 ,各种 音乐 文化 的交 融和普 及性 音乐 教育 的深入 ,加之 越来 越多 的海 南黎族 年
南 开调 、牙叉 调 、歪 歪调 。4 、美 孚方 言 :砍 山调 、放 牛 调 、摇 篮调 、吐情 调 、滚龙 哎调 、依啊调 、欧欧调 。5 、赛
与方法 。
一
六 、短调七 、长调 、古调 、五 弓调 、六 弓调 、什玲 调 。除 以上 主要 十几种 声调外 ,黎族 民族 还有二 十多 种古 老 的和 新 的 民歌声 调 。从 音乐 专业知 识 的角度来说 , 目前 的音乐 教材 中关 于 “ 调 式” 的知识基 本上 分为两 类 :大 、小调式 和 民族五声 调式 ,组成 大 、小 调 的音 阶排列 基 本 由七 音列 组成 ,与黎 族 民歌 的 四五音 列之 比较 肯定 是 不属 同类 的 。
传 统文 化开发 程度 不够 、利用 率不高 。在黎族 聚居地 特别 是 海南 岛 中南 部地 区 ,还保 存着 许多古 老 的生产 、生 活方 式 和 民间故 事等 ,这 些珍贵 的传 统文化 至今都 “ 藏在 深 闺
无 人知” ,更谈不上 挖掘与开发利 用。另外 ,黎族 民歌还面 临市场经 济下 的各种 挑战 ,不仅 面临着 国 内外 各 种流 行音
儋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学与本土音乐传承的现状调查与反思共6页word资料
![儋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学与本土音乐传承的现状调查与反思共6页word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b2a953bf524ccbff12184d5.png)
儋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学与本土音乐传承的现状调查与反思一、儋州本土特色音乐形式及来源海南岛的西北部有一个俗称诗乡歌海的地方――儋州市,是海南岛汉族人民居住最为集中的一个地区,儋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这主要源自于深受当地居民喜爱的两种音乐形式,即“儋州调声”与“儋州山歌”。
“儋州调声”是儋州民歌的两大种类之一,儋州调声历史悠久,产生于西汉时期,发源于儋州市北部沿海三都、峨蔓、木棠、兰训、松林、光村一带,是一种以儋州方言演唱,体裁近似民间小调的汉族民间歌曲;儋州调声的内容以表达爱情、幸福生活为主,以曲调优美和群体娱乐的特点也同样流传于儋州、三亚、昌江、白沙、东方等地。
“儋州山歌”也是儋州地区两大类民歌之一。
儋州山歌的文本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民间文学体裁,历史悠久,深受人民的喜爱,古时候开始流传于西南一带,流行一种绕口令,亦称急口令,拗口令,实际属民间歌谣。
它将若干双声、叠韵或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组成有趣的韵语,因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节奏鲜明,适宜口头传唱。
西汉以前,这种绕口令在儋耳地区普遍流行。
随着各个朝代的更迭,儋州山歌始终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了民族的蓬勃发展历程。
如今,由热爱本土音乐文化的企业家和民间艺术家联合创办的”儋州山歌剧团”也为当地的老百姓和游客送上了不少优秀的剧目,有些优秀剧目情节感人,演员的唱腔和娴熟的表演深受广大观众和听众的喜爱。
二、儋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学及本土课音乐课程现状调查既然儋州山歌、儋州调声和儋州山歌剧如此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本地区中小学的孩子们对它的了解情况如何?本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课程分配情况如何?本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本土音乐知识掌握情况如何?学校的音乐教学设施如何?儋州地区的中小学本土特色音乐教材的编写和推广情况如何?带着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分别对儋州市第三中学、儋州市第四中学、儋州市海头中学、儋州市海头小学、儋州市长坡中学、儋州市王五中学等学校的师生进行了走访和调查。
千载传承 远古回声——海南黎族传统民间音乐评略
![千载传承 远古回声——海南黎族传统民间音乐评略](https://img.taocdn.com/s3/m/8fbc532b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96.png)
千载传承远古回声——海南黎族传统民间音乐评略
张龙海
【期刊名称】《音乐创作》
【年(卷),期】2015(000)007
【摘要】站在雪州半岛隔海向南看去,前面是碧波清澈的大海;再远远放开望眼,一座林木蓊郁、景象斑斓、充满奇妙和神秘的海岛,便影绰绰出现在眼前。
这个海岛就是镶嵌在祖国南端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海南岛。
生活在这里的兄弟民族黎族,他们的先民是海岛上古老的原住民之一。
一、黎族传统民间音乐具有罕见而奇异的艺术价值让我们把时光拔回到一万年前的远古时代。
【总页数】2页(P157-158)
【作者】张龙海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民间传承中“传承人”的传承生境与保护对策研究——以海南黎族传统工艺“传承人”为例 [J], 段超;林毅红
2.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播与传承——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J], 刘三强
3.保护和传承彝族民间音乐的硕果——评《四川省彝族民间音乐全集》 [J], 黄英
4.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面临的传承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评《多元文化交融下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J], 关丽娟
5.民间音乐的艺术传承——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发展与表演创作》 [J], 王怡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音乐编创助力海南黎族民歌的创新传承与传播
![音乐编创助力海南黎族民歌的创新传承与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4e79152c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1b.png)
音乐编创助力海南黎族民歌的创新传承与传播马启文黎族历史悠久,是海南最古老的民族。
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歌曲。
由于黎族人没有文字,这些歌曲成为他们相互沟通、表达情意的重要工具。
然而,如今黎族民歌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即使是当代年轻的黎族人,也很少有人会唱。
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必须从音乐编创的角度出发,努力挖掘其中的审美价值,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让黎族民歌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重现其独特的魅力。
一、海南黎族民歌的传承现状(一)海南黎族民歌的传承现状过去,黎族民歌在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几乎每个人都会唱,特别是在喜庆的时刻,唱歌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娱乐方式。
比如建新房、办婚礼、节日戏会、访亲会友等场合,歌声响彻云霄,令人难忘。
到了黎族传统佳节“三月三”,黎族青年用歌声表达他们的感情,直抒心声,寻找心爱的伴侣。
在日常生产劳动中,黎族人也会即兴唱出欢快的黎歌,在一些家族性的庆典上,尊贵的长者也会即席唱出各种古老的黎歌,直到夜深人静。
民歌风格多来自农耕活动,以号子、小调、山歌、情歌等为主。
黎族民歌的传承大多来源于代际间的继承和自发性的创作,以满足当下的社会需求。
青年人全凭兴趣爱好自己主动去学习,并将民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而非成为职业性的民间艺人。
1988年海南建省以来,这个曾经落后的边陲海岛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支点,为国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音乐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黎族民歌已经不再是代替文字进行传达情意的必备工具,受众面急剧萎缩。
同时,青年进城务工,不再“代际承袭”[1]。
黎族民歌的保护与发展,政府的参与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民间的参与却相对较少。
比如由政府机构举办“三月三”赛事,通过各种形式的民歌比赛,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民谣,并从中感受到它的独特之处。
除了“三月三”,婚礼和其他重大节日也会举办精彩纷呈的歌唱表演。
此外,王妚大等专业的黎族歌手产生并迅速崛起,为黎族音乐增添了更多的色彩与活力。
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传播研究
![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传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9de982f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7a.png)
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传播研究黎族民间音乐是中国独特的民族音乐之一,其传承与传播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黎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由于长期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黎族形成了独特的民间音乐风格,成为了黎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传播,以期能够更好地挖掘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
一、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历史黎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其民族音乐的传承历史可以追溯至几千年前的海南岛原住民。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黎族人民通过口头传统,将音乐传承下来。
黎族民间音乐通常是通过歌唱、乐器演奏和舞蹈等形式进行表达和传播。
在黎族传统音乐中,歌曲内容以叙事性和史诗色彩为主,通过歌词表达对生活、自然、神话、传说等方面的情感和体验,丰富多彩,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据资料记载,黎族传统音乐中最为著名的是“舞歌”和“风笛”。
舞歌是黎族人民在欢庆节日、宴会聚会等场合中常常演唱的一种歌舞形式,其舞蹈动作轻盈活泼,音乐旋律优美动听。
而风笛则是黎族传统乐器之一,外形呈葫芦状,演奏者通过吹奏产生独特的音乐效果,被视为黎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
传统音乐的传承需要得到重视和保护,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疏远,使得黎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处于危机之中。
许多老一辈的黎族人民已经去世,其留下的音乐传统、技艺和知识面临失传的危险。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一代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视传统音乐,造成了传承环境的恶化。
有关部门和民间组织纷纷开展了黎族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通过收集整理、深入调研、编纂出版,逐步将黎族传统音乐资源进行梳理和保护。
还在学校、社区、乡村等地开展传统音乐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努力使年轻一代了解、热爱并继承传统音乐,以期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黎族民间音乐。
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 民间传承:黎族传统音乐多以口头传统形式进行传承,由老一辈传给年轻一代,通过家庭、村庄等渠道进行传播。
海南苗族民间音乐传承现状研究
![海南苗族民间音乐传承现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2b7bc1216fc700abb68fc9b.png)
海南苗族民间音乐传承现状研究作者:王世娇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1期【摘要】本文主要对海南苗族同胞聚集地的民间音乐进行研究,了解其传承现状及传承危机,鼓励苗族民间音乐回归传统,提倡社会加大力度保护苗族民间音乐。
【关键词】海南苗族;民间音乐;传承海南苗族是海南岛的世居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五指山、琼中、保亭、白沙等地,人口位居海南少数民族人口的第二位,据2000年全国人口第五次普查资料,海南苗族人口为61264人,占海南总人口的0.81%,人口仅次于海南黎族,其中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是海南苗族最多的省直辖性质单位,有苗族人口11715人。
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苗族风俗习惯及音乐文化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年轻一代的苗族同胞们大多不愿意去传承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正是由于苗族民间音乐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海南省政府公布了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把海南苗族民歌作为保护对象之一,可见海南苗族民间音乐的重要地位。
笔者试图通过田野调查,揭示苗族民间音乐传承方式及现状,以加强保护。
一、海南苗族民间音乐家族传承现状(一)五指山南圣镇牙南上村苗族民间音乐在家族中的传承现状南圣镇牙南上村位于五指山市的西南部,距南圣市集3千米,水流端急的南圣河流经此地,牙南村通行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金门方言防海土语。
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老年人会使用苗语、黎语和海南话,中青年会使用苗语和普通话。
牙南村2000年时共有159户,895人,97.7%为苗族。
青少年初中毕业后大都外出打工,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和福建省,男子从事建筑工作,女子多从事餐饮业工作,村中只剩下老人、小孩及一部分中年人,40岁以下的中青年大都不会演唱传统的苗族歌曲,只能演唱一些新编苗歌,50岁以上的老人有一部分能演唱传统的苗族歌曲,但也只能演唱几首。
据我们的调查对象黄小英介绍,20世纪70年代时,有很多人在晚上农闲时会围坐一起唱唱苗族歌曲,现在推广普通话,小孩子大部分都说普通话,有些不会古老的苗语,她自己会唱的传统苗歌也很少。
多元化格局下的传承与保护r——海南调声艺术的思考与践行
![多元化格局下的传承与保护r——海南调声艺术的思考与践行](https://img.taocdn.com/s3/m/f219396e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71.png)
多元化格局下的传承与保护r——海南调声艺术的思考与践行陈霞【摘要】俗称"儋耳"且发源于儋州的海南调声,是以使用儋州话为主要艺术语言的地方性民间艺术形式,多以民间风情与自然风光为表现体裁,戏剧节奏明朗、旋律优美动听,被誉为"南国乐坛的一朵奇葩.非遗文化保护实在必行,传承并非随波逐流,保护也非故步自封.承其精华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护其本质、保留原汁原味是海南调声也是其他非遗文化保护的根本导向.【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9)005【总页数】3页(P117-119)【关键词】海南调声;传承;保护【作者】陈霞【作者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7海南调声作为民间地方性的艺术形式,不仅是现实生活习俗的反映,更是地方性文化价值的体现。
纵古至今仍在不断的引导当地民众潜意识的文化理念,欲研究海南调声的传承与保护,探寻它所承载当地人的生活状态、生活理念和文化定义,需以其存在方式、结合民众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态度,以及国家民族文化的宏观保护为着落点。
一、发展原则是传承的引路灯(一)“以人为本”传承艺人精神“口传心授”是中国民族艺术的主要传承方式,利在授业者可保证作品的完整传达,弊在传输过程的不准确性。
但传承不是沉浸在文字上的记录,其始终是以人为载体的表现艺术。
海南调声传承人唐宝山指出:“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去学习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要把民间艺术带到学习领域当中。
”最初的调声演员仅限于在18-26岁年龄段的青年男女,而过了这个年龄段的艺人就要退出调声舞台,另谋生路。
这是艺术人才的严重流失,也是导致调声艺术没有资深艺术家的主要原因。
非遗文化受到国家重视后,海南调声的传承出现以“青年馆”为载体的传承方式,是青年男女在进行调声的创编、排练和演唱的场所。
通过青年馆这一载体,使得海南调声在创新,集体性等方式当中都得到了相对完善的传承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中对崖州民歌和苗族民歌阐述,没有提及黎族民歌的内容。
论文中提出的网是什么意思?在第三小点上,可查看。
论文的观点和思路很模糊,请加工修改。
修改建议:1、锁定崖州民歌或者苗族民歌,不要两个都写。
2、论文要围绕传承的意义、价值、最好有具体措施来撰写。
辛苦了,谢谢!海南本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研究摘要:民歌作为民间叙事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与族裔历史传承的精神结晶。
苗族原生态民歌作为民族心理、民族记忆与历史文化的重要参照,联接了苗族族裔认同与信仰模式。
我们探讨海南崖州苗族民歌基本形制和艺术特征,旨在提炼海南崖州民歌历史演进路向与文化学术理路,还原并重构苗族族裔文化多样性及文化传承历史性,强化苗族民歌在海南崖州黎苗族杂居区域中艺术传承上的精神价值。
关键词:苗族;海南崖州民歌;形制特征;社会功能;精神价值苗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民歌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社会功能。
我们将海南苗族民歌置于民族文化背景历史考证,阐释了艺术与环境相互实现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民歌的精神价值。
一、海南苗族民歌的族源文化内容与历史理路(一)族源历史与地域文化的规约从族源历史来看,苗族发端研究者多据《后汉书·西苗族传》记载,以春秋晚期秦厉公时河湟苗族人始祖奴隶爰剑由秦国逃归作为与苗族及黎族人部族形成的开始,其自秦汉迁徙到岷江上游传袭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1]古中国文化中苗族文化因其民俗特征著称。
囿于近现代汉与苗族融合加速,苗族多元一体复合型民族的文化架构基本定型。
苗族族源文化肌理多样性造就其独特语言体系和文化表征,表现在苗族人、汉人、苗汉融合三大语言和文化系统中,苗族人后裔讲苗语和汉语,沿袭苗族俗;汉后裔操汉语,汉苗族风俗并存。
基于此,海南崖州苗族民歌既有地域文化派生特质,也具有历史传承之美。
尽管缺乏落实到文字层面的历史述说文本,口传心授的原生态民歌成为其民族心理塑成、记忆变迁、历史文化转型的重要参照。
民歌传承从文化学、人类学对于音乐留存创造性发挥,一方面,用口头文学形式编入苗族民歌调式,把原始文化遗存保留下来。
在保护过程中,著名语言学家田心桃等学者都通过田野调查的形式,累计走访数年数月,实录下最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具有极强史料意义和研究价值。
[2]另一方面,随着能够吟诵并传唱完整民歌长者与尊者的离世,民歌通过汉语记述和青年一代习得传承。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对于苗族地区民歌“三套集成”丛书的编撰是较为成功范式。
[3]基于此实践的历史遗留口语化典籍呈现出原生态形式,展示出海南崖州苗族民族特征。
(二)苗族民歌的族源历史文化理路上述实践为我们探讨苗族民歌文化脉络提供了“深描”分析的文化基础。
考察民歌族源历史脉络,克利福德・格尔兹在《文化的解释》中所提出的深描与浅描路向更具人类学解释和参照意义。
[3]在他看来,深描就是描绘意义网上的网点,通过网点连接成网,拓展意义之网,用这张网来解释其他点。
倘若不能结合文化性质进行解释,必然对文化深描对象进行重新建构。
我们对于海南崖州苗族民歌文化多样性的阐释,对民歌文化杂糅意义和文化内涵解读也必然基于深描的基本理路。
苗族文化表征是历史流传下来关于存在与符号意义的生成模式,民歌艺术符号位于上述前后互动、脉络相袭的概念体系中,通过音乐形式实现生命认知与态度传承。
换言之,苗族民歌文化史解读就是在塑成一种可解释文本,寻求在既有文化框架解释科学。
恰如英国学者丹尼卡瓦拉洛所说,理解文化是对于其文化符号系统的解释。
[4]尽管既有民歌文化符号并未给予我们理解提供过多线索,我们借助民歌音乐体系和基本特质却能够破解符号体系背后的文化惯例与社会规则。
站在文化诗学路向,苗族民歌历史还原得以具象化,民歌历史记忆得以引入实践,通过历史回忆完善既有民歌事件历史。
然而,受制于语言和文字缺失,历史文献层面记述相对欠缺,历史还原对于重新审视苗族民歌历史生态和文化发展的指导意义凸现出来。
当然,记忆不等于历史,也无法复制过去。
历史深描对于记忆可靠性思忖必然有其局限性。
苗族社会秩序重塑和政治秩序的合法性经由历史深描具有纠正意义。
海南崖州民歌历史记载实在还原、重构苗族文化多样性及其传承基本脉络,为其文化研究奠定基础。
二、海南崖州苗族民歌历史演进与形制特征(一)基于民族音乐学苗族民歌的历史演进西方音乐学论域中民族音乐学存在概念上模糊性。
民族音乐学更为关注的是音乐共时概念,而非历时性讨论。
研究历史民族音乐“如果说有的历史学家从资料中看不出有结论性的东西,那是因为他根本没有去寻找,而不是里面没有”[5]。
由此,民族音乐学史学层面路径既要把音乐放在文化背景中进行历史考证,也要将艺术作品做变革性内容的解读,来阐释艺术与环境的相互生发与实现。
基于此,苗族民众传承“以歌代文”的基本形式,用歌唱来表达民族事件、文化内容,进而让后代能够继承并发扬其优秀特质。
这类民歌歌词相对古朴,多是歌唱者的自我即兴发挥,通过舞歌类、山歌类、劳动歌、酒歌等基本类别之间存在着独特的文化价值。
1、歌舞音乐与丰收节庆。
从海南崖州苗族县志记载来说,其歌舞音乐(喜庆和丧事歌舞)是传承自南北朝时期的民歌类型。
喜庆乐用于、喜庆、嫁娶及节日庆典,其表演人数不固定,男女各分成一组,一曲结束后再换曲演唱,气氛上较为活跃、明快、热烈。
[3]海南崖州民歌与舞蹈密不可分,传承至今的歌舞音乐内容稍有差异,舞蹈基本路数并无二致。
音乐编排上,由两个乐句组成,带曲头或者带曲尾。
每年秋季,海南崖州的纳吉以歌会友庆祝丰收,其曲调较为悠扬、声调相对高亢、节奏趋向平缓,演唱时采用五声调式,体现自然和个人心境以及情绪抒发,以男生重唱或者男女对唱为主,通过诸多衬词,形成乐段体结构,表达苗族自由快乐、轻松情绪。
2、劳动歌的固定模式。
民歌传承是对于民族文化底蕴、民族历史与民间文化的一种认同。
[6]对于海南崖州民歌而言,其境内黎、苗族、汉三族杂居,而基于苗族语言的劳动之歌是在用历史形式传达亘古不变的劳动情感。
顺应劳动过程节奏,劳动歌也演绎着轮番对唱交替进行的古老模式。
与历史上基本样态相仿,劳动歌对唱需领唱者负责高声部,其余人负责低声部,形成相互交替的轮唱模式。
而基本唱词则采用衬词或者固定套词,基本曲调结构采用上下句结构,节奏和旋律感相对较为突出,民族色彩浓郁。
劳动歌曲旋律完整、自然、节奏明快,常有“纳登恰”等固定套词掺杂其间,也是经过历史洗礼之后形成的较为固定化和程式化的基本模式。
3、日常酒歌的感染力。
我们在讨论海南崖州苗族民歌社会,强调了历史记忆的重要性,在具体民歌采集中也充分注意并重视到民族音乐实录性质的研究方法。
比如,酒歌是婚丧嫁娶中饮酒场合古老的演唱方式,音调曲目高亢,旋律四度、五度跳进、节奏宽广,常采用颤音,音色丰富、起伏多变,通过上下错落交织的音乐形式呈现出极强感染力和表现力。
我们深入到苗寨的黎苗族走廊地带,发现这里自古而来的酒歌内容多是演唱这即兴当场填词。
酒歌在民俗场合中出现,在吟诵基础上产生哀怨效果。
(二)历史视域下海南崖州苗族民歌的形制特征历史视域下海南崖州苗族民歌的演唱方式历史而古朴,多采用相对固定的组织结构,同音色重唱或者合唱。
即便是较多采用男女重唱的形式或者对唱形式的,也在混音层面较为常见。
这种演唱方式由其社会意义上的基本因素决定,比如,劳动组合方式上,多声部民族歌曲跟具体劳动实践相互联系,而男女性别特征的差异及分工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组合方式的演变。
而苗族人自古以来在环境上的复杂和落后性,也决定了苗族人必然通过集体劳动来实现其演唱内容的良好表达。
此外,苗族所处的人文地理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苗族人特有的音域。
倘若能够采用混声演唱方式,必然能够形成一种间隙的分离效果,通过相互协调重唱来实现音色的最终合二为一。
历史视域下海南崖州苗族民歌的演唱灵活多样。
海南崖州苗族多声部民歌在合唱规模上并不固定,由一个主唱来完成最为高声部的演唱。
其他部分由参与者共同承担。
演唱速度上多采用渐慢的中速模式,较多采用中立音和摇声演唱。
这种演唱技巧源自声调起伏以及苗族语言的音色特质。
演唱声部具有纵向维度,在具体声部结构上,往往采用领唱与合唱的基本部分。
二者之间横向上表现为同样词和同样节奏,纵向上则是大二度、大三度等类型音程组合。
总之,其民歌五声性的七声音阶运用较多,清角、变宫使用频率较高,其他润饰、转调则是偏音性质的存在,民歌样态与历史音乐样式基本保持一致。
三、比较视域下海南崖州苗族民歌传承考析(一)信仰认同与族裔定位海南崖州民歌植根于苗族古老的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基于对事物预设分类,也即将世界分为可知与不可知的二分宇宙——神圣与凡俗事物。
宗教信仰表达的是神圣事物与凡俗事物之间的关系。
苗族的神灵认知体现在它们供奉神灵位子及仪式规范层面上。
民歌作为沟通神灵的行为准则,规定了人类对于神圣对象的行为规定。
苗族民间信仰的崇拜仪式,多跟神事、人事、鬼事相关。
唱经作为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贯穿着崇拜、瓖解、法事活动的全过程。
[7]缺少了唱经的内容也就让整个法事失去文化内涵和信仰实质。
唱经也就凭借其民族文化精神而对于苗族社会产生影响。
苗族民歌带有极强的地域色彩和文化底蕴,既能给苗族文化传承带来认同感,也能够通过艺术形式来团结民族的共同信仰。
对于各种宗教场合典故演绎,都能在极大空间上为苗族神灵和祭祀提供强有力宗教信仰体系架构。
苗族民歌基本神灵能够担当起民族集体拜物的神圣使命,获神灵庇佑。
(二)道德教化与认知教育海南崖州苗族民歌作为苗族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要因子,通过行为方式完成对于苗族行为规范的价值提炼,体现出基本道德标准。
民歌中充满生存技能及各种文化知识,适于劳动现场、节庆活动、宗教仪式等诸多场合。
通过民歌传承,我们可让苗族文化为更多年轻人掌握,实现文化知识与民族传统的传递效能。
这种潜移默化传承比教育要更为灵活,也便于促成久经历史洗刷苗族民族道德规范在指导苗族民众积极向上的言行层面意义。
此外,海南崖州苗族民歌中蕴含着苗族自身的审美标准以及独特审美心理。
苗族民歌演绎过程中基本精神价值得到展示,苗族性格中的内涵与美感得以演绎和展示,传递出质朴民族审美观念,让民众得到心灵沟通,获得关乎民歌赏析与创作的喜悦和享受。
民歌也表现出娱乐性的特质,让苗族民众在劳动中体会到音乐力量,让其生活更为丰富和多彩。
四、结语综上所述,我们探讨苗族民歌综合性及苗族民间音乐同源性质的传承,便于完善民间音乐与文化糅合,揭示民歌基本规律和独特体系,基于文化人类学参照,强化民歌研究践行者异同,展现苗族民歌原始形态上的独特个性与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1]ISBN中心.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海南卷[M].北京:ISBN中心,2013[2]符桂花.黎族传统民歌三千首[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4[3]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4]卢锋.现代社会发展与活动的未来.[J].成都音乐学院学报.2011(05):12-15[5]鲍明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办音乐的基本特征研究.[J].音乐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1999—2000.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2011[6]袁勇,王丽.探究海南本土音乐传承与民族夙愿传达..[J].皖西学报.2012(0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