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诊技巧
中医问诊要点
![中医问诊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b04cb54e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e4.png)
中医问诊要点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中医问诊要点。
你想想看啊,中医问诊就像是侦探破案一样!医生得通过各种问题,抓住那些蛛丝马迹,然后找出病因。
比如说,医生会问你“最近睡眠咋样啊”,就像警察问嫌疑人“昨晚你在哪呀”。
如果咱说“哎呀,最近老是睡不着觉”,那这可就是个重要线索了!又或者医生问“胃口好不好呀”,这就跟问“你那天吃了啥东西”一样关键。
要是咱回答“一点都不想吃饭”,那医生心里可能就开始嘀咕了呢!
还有啊,问大小便也很重要呢!像“大小便正常不”这样的问题,可不要觉得不好意思说哦。
这就跟破案时调查现场的痕迹一样重要呀!咱要是说“最近便秘得厉害”,那医生很可能就顺着这条线去思考啦。
情绪方面也不能忽视呀!医生可能会问“最近心情咋样啊”,这就好比在问“你最近有没有遇到让你特别生气或者难过的事情”。
咱要是答“最近工作压力超大,心情烦躁得很”,嘿,这也许就是病因的一部分呢!
咱得重视中医问诊这些要点啊,就像我们重视自己身体的每一个信号一样。
只有这样,中医才能更好地帮我们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呀!咱可不能小
瞧了这些看似普通的问题,它们就像是解开健康谜团的钥匙呢!所以呀,下次去看中医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回答医生的每一个问题哦!这样咱才能更快地恢复健康,继续活力满满地生活呀!中医问诊要点,真的超重要的!。
中医问诊方法及目的
![中医问诊方法及目的](https://img.taocdn.com/s3/m/501a249e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43.png)
中医问诊方法及目的
中医问诊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指的是观察病人
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以了解病情。
闻是指医生通过听病
人的言语和呼吸声音来判断病情。
问是指医生通过与病人交谈,详
细了解病人的病情、病史、饮食、精神状态等,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
切是指医生通过按摩病人的腧穴或经络,以感知病人的脉象和
体温,从而判断病情。
这些问诊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包括病
情的起因、病程、症状表现、脏腑功能状态等,从而确定病因病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望诊可以反映病人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
病变程度等;闻诊可以观察病人的声音、呼吸、咳嗽声等,判断病
情的轻重缓急;问诊可以了解病人的病史、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等,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病因病机;切诊可以通过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病
人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
总的来说,中医问诊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综合运用望、闻、问、
切四诊法,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为病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达到治疗疾病、调整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问诊方法强调综
合分析,重视病人的整体情况,注重病因与病机的辨证施治,是中医诊断治疗的重要手段。
中医里面问诊的注意事项
![中医里面问诊的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26100a52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17.png)
中医里面问诊的注意事项
在中医里面,问诊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以下是一些问诊的注意
事项:
1. 仔细倾听,医生应该仔细倾听患者的主诉,包括症状的具体
表现、发作规律、病程等,以便全面了解病情。
2. 细致观察,医生需要对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进行细致
观察,这些都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
3. 综合分析,中医问诊强调综合分析,医生需要将患者的主诉、观察到的症状、脉搏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病情的根源。
4. 避免干扰,在问诊过程中,医生需要避免受到外界干扰,保
持专注,确保问诊的准确性。
5. 尊重患者,在问诊过程中,医生需要尊重患者,耐心倾听患
者的陈述,不要轻率下结论,给予患者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
的病情。
总的来说,中医问诊需要医生细心倾听、细致观察、综合分析,同时尊重患者,避免干扰,以确保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中医问诊口诀
![中医问诊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268cfbff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cf.png)
中医问诊口诀
问患者,男或女,年龄多少岁。
问病程,长与短,病发何时因。
问症状,何为主,病情变化过程。
问病因,何处起,何时开始病。
问治疗,用过何,效果如何样。
问家族,有遗传,亲属有何病。
问饮食,喜冷热,口味有何异。
问大小便,排泄畅,是否成形便。
问睡眠,是否安,有无梦境扰。
问情绪,是否稳定,有无烦躁惊。
问体态,胖或瘦,有无特殊症。
问脉象,浮或沉,有无弦滑脉。
问舌象,红或紫,苔薄白或黄。
问咽喉,红或肿,有无痛痒感。
问眼睛,是否有神,有无黄赤障。
问耳朵,听力如何,有无鸣耳胀。
问头发,是否光泽,有无枯黄脱。
问肌肤,是否有斑,有无瘙痒疮。
问疼痛,何部位,疼痛性质如何。
问寒热,有寒热,是否恶寒热。
问饮食,食多食少,是否厌食纳。
问口味,酸苦甘咸,是否口淡厚。
问二便,尿频尿急,是否大便秘。
问睡眠,失眠多梦,是否嗜睡困。
问情绪,抑郁焦虑,是否心悸恐。
问女性,月经如何,是否带下孕。
问体态,肥胖瘦削,是否畸形肢。
闻气味,有无臭气,嗅口气如何。
触诊法,摸脉搏动,查体温高低。
辨阴阳,看虚实火、寒、痰、食、瘀、气、血、风、湿、燥、火、毒、虫、虚、实、暑、湿、燥、火、毒、虫、虚、实、暑等不同因。
识五脏六腑,观舌脉诊病位所在。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情辨证施治。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问诊方法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问诊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e15d528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cd.png)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问诊方法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问诊方法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其中,问诊方法是中医诊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了解病情、辨证施治的基础,还是医患沟通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问诊方法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内容。
一、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医问诊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四诊法,中医师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而进行辨证施治。
1.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形体、面色、舌象、目神等来判断病情。
中医师可以从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部表现来推断体内脏腑功能的异常。
例如,苍白的面色可能提示气血不足,舌苔黄腻可能与湿热有关。
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自述或者观察其语音、咳嗽声等来判断病情。
中医师可以通过患者的声音、咳嗽声音的变化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
例如,喉咙疼痛伴有咳嗽声音嘶哑可能与喉炎有关。
3.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来了解病情。
中医师会询问患者的主诉、病史、症状变化等问题,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问诊时需要注重细节,并结合患者的言语、表情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4. 切诊切诊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象来判断病情。
中医师可以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等信息,从而判断体内的阴阳、气血状况,并作出相应的诊断。
二、望诊望诊是中医问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目神等来判断病情和辨证施治。
1. 面色面色是望诊时观察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医认为,人的面色可以反映出体内脏腑功能的异常。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面色发黄可能与湿热有关;面色潮红可能与阳虚有关等。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中医师可以推断出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2. 舌象舌象是望诊时观察患者舌头的形态、颜色、苔质等来判断病情。
舌象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例如,舌苔黄腻可能与湿热有关,舌苔白腻可能与寒湿有关,舌苔薄白可能与气虚有关等。
中医问诊内容
![中医问诊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b0c7c839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d8.png)
中医问诊内容1. 引言中医问诊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询问和望闻问切等方法,了解患者身体状况,从而进行疾病辨证和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问诊的步骤和技巧,以及常见的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
2. 中医问诊步骤及技巧2.1 观察观察是中医问诊的第一步,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神等表现来获取信息。
具体包括:•面色:观察患者面色是否红润、苍白、黄色等,以及是否有明显异常。
•舌苔: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湿润度等特征,以及是否有齿印或裂纹。
•眼神:观察患者眼神是否清亮、无神或有黯淡。
2.2 询问询问是中医问诊的重要环节,通过与患者交流获取其主观感受和病情描述。
在询问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开放性问题:尽量使用开放性问题,让患者自由陈述症状和感受。
•详细记录:仔细记录患者的回答,包括疼痛的部位、程度、时间等信息。
•细致追问:对于模糊不清的回答,医生需要进一步追问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2.3 望闻问切望闻问切是中医问诊的核心内容,通过观察脉象、听诊、闻气和切脉等方法来辨别疾病。
具体包括:•脉象观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辨别其弦、滑、涩、数等特征,并与正常脉象进行比较。
•听诊:用听诊器听取患者心肺部的声音,辨别是否有异常音响或杂音。
•闻气:嗅闻患者呼出气味,了解其气味是否正常或有特殊味道。
•切脉:用指尖轻压患者脉搏部位,观察脉搏的强弱、快慢和规律性。
3. 常见辨证方法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将疾病归纳为不同的证型,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常见的辨证方法包括:3.1 八纲辩证八纲辩证是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之一,根据患者体质、表里虚实等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外感寒热:主要观察发热或恶寒、汗出或无汗等表现。
•内伤寒热:主要观察发热或恶寒、口渴或不渴等表现。
•外感虚实:主要观察外感后是否有发热、汗出等实证表现。
•内伤虚实:主要观察内伤后是否有气虚、血虚等虚证表现。
3.2 五脏六腑辩证五脏六腑辩证是根据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功能失调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问诊十法口诀
![问诊十法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ad7555be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b.png)
问诊十法口诀篇一:问诊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以下是问诊十法口诀: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症瘕积聚要分明。
正文:一问寒热:询问患者是否感到寒冷或发热,有助于诊断寒证或热证。
二问汗:询问患者是否出汗,以及出汗的情况,有助于诊断表证或里证。
三问疼痛:询问患者身体哪些部位疼痛,以及疼痛的性质,如刺痛、掣痛、酸痛等,有助于诊断疼痛证。
四问便:询问患者的大便是否干燥或溏泄,小便是否不利或短赤,有助于诊断便秘、腹泻或其他肠道疾病。
五问饮食:询问患者是否喜欢吃什么东西,以及饮食是否正常,有助于诊断胃病、肝病等。
六问胸:询问患者是否感到心胸憋闷或疼痛,有助于诊断心肺等疾病。
七聋八渴:询问患者是否耳聋、口渴,以及是否有便秘或小便不利等症状,有助于诊断耳聋、口渴、便秘或小便不利等疾病。
九问旧病:询问患者是否有其他病史或疾病,有助于诊断其他疾病或旧病复发。
十问因:询问患者发病的原因,如劳累、饮食、情绪等,有助于诊断疾病的病因病机。
通过对患者症状的询问和分析,医生可以对患者的病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问诊也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医生认真询问、细心分析,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
拓展:上述问诊十法口诀是中医问诊的基本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症状,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中医问诊非常注重对患者症状的询问和分析,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篇二:问诊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以下是问诊十法口诀:1. 问寒热:询问患者是否感到发热或寒冷,可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
如果患者感觉发热明显,提示病情较重,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如果患者感觉寒冷明显,说明病情较严重,需要注意保暖和药物治疗。
2. 问汗:询问患者是否有出汗的情况,可判断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法。
如果患者出汗较多,提示病情较重,需要药物治疗。
如果患者出汗较少,说明病情较轻,可以采取针灸、按摩等物理治疗。
中医的问诊技巧及步骤
![中医的问诊技巧及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8676ff55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47.png)
中医的问诊技巧及步骤
1. 中医问诊呀,那可得先认真观察,这就好比侦探找线索一样!比如说看病人的面色,苍白还是红润,这不就有端倪了嘛。
2. 然后要详细询问病人的症状啦,事无巨细都得问清楚!咱就像朋友聊天一样,啥时候开始不舒服的呀,具体啥感觉呀,这多重要呀!
3. 可别小瞧了问病人的生活习惯哟!像天天熬夜还是早睡早起,喜欢吃辣还是清淡,这都能反映问题呢,就像拼图的一块块呀。
4. 接着还得问问病人的情绪状态呢,是不是最近压力山大呀,这情绪对身体影响可大了,就像天气对庄稼的影响一样。
5. 问问病人的家族病史也是很关键的呐,这就好像了解大树的根基一样,说不定能找到根源呢!
6. 病史也得深挖呀,以前得过什么病,怎么治疗的,这都是宝贵信息啊,就跟查历史档案一样!
7. 中医问诊还得留意病人的脉象呀,那跳动可是有玄机的哦!好比听音乐,不同节奏有不同含义哟。
8. 最后还得综合所有信息来判断呀,这可不简单,但中医就是这么厉害呀!中医的问诊技巧和步骤真的是博大精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病情,找到解决办法呀!。
中医问诊技巧范文
![中医问诊技巧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cd2a99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ce.png)
中医问诊技巧范文中医问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环节,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症状表现,为中医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问诊技巧有很多,下面我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技巧和方法。
1.倾听病情描述:在问诊过程中,中医医生应该耐心倾听患者的症状描述,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等,以及伴随症状如发热、头晕、恶心等。
通过倾听患者的描述,中医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疾病类型。
2.观察面色、舌苔、脉搏:中医问诊的另一重要环节是观察。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体征,中医医生可以获取更多的诊断信息。
面色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状况,舌苔可以反映患者的脏腑功能,脉搏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
综合观察体征,可以为中医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3.问诊技巧:在问诊过程中,中医医生应该提问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患者描述症状、病史等信息。
可以询问患者平时的饮食习惯、精神状态、睡眠情况等,同时还可以询问家族病史、月经情况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4.察脏问证:中医问诊还可以通过“察脏问证”的方法来诊断。
察脏是指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体征来了解病人脏腑功能的情况,如心、肝、脾、肺、肾等。
问证是指根据患者提供的症状信息和自身感受,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及病机。
5.明辨证型:中医问诊的最终目的是明确病证,即根据问诊信息和观察信息确定患者的证型。
通过明辨证型,中医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制定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中药方或针灸配穴,以恢复患者身体的平衡状态。
总之,中医问诊是中医诊断的基础,只有通过细致的问诊和观察,中医医生才能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确定病因病机,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提升问诊技巧,中医医生可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服务,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https://img.taocdn.com/s3/m/16234496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36.png)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是望闻问切,即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观特征,倾听患者的声音、气味等感知信息,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相关问题,以及进行脉诊等触诊手段对患者体征进行辨识分析的方法。
这四种方法是中医独特的辨证论治的基础,对于中医诊断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望诊。
中医望诊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观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包括观察面色、眼睛、舌苔等有关病情的变化。
比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亏虚,而面色发红可能表示热症或血液循环不畅。
舌苔的颜色、形态和湿润程度也会反映出患者的病情。
通过望诊,中医能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对病因的判断。
其次是闻诊。
中医闻诊主要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气味等感知信息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及其变化。
通过倾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声、咳嗽声等,中医能判断疾病的性质及病变部位。
同时,通过闻患者身上的气味也可以作为判断疾病的依据。
比如,口臭可能表示负热病或消化系统疾病。
第三是问诊。
中医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症状、病史等相关问题,了解病情和病因的过程。
中医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患者的症状,不仅仅关注其疾病的表现,还需要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与疾病有关的因素等。
通过问诊,中医能够获得更多的病情信息,帮助判断疾病的归属和病因的相应。
最后是切诊。
中医切诊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情况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中医认为,脉搏可以反映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病变情况。
通过触诊脉搏,可以判断患者的气血、阴阳、脏腑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脉搏弦代表气血不足,脉搏滑代表气血通畅,脉搏沉代表阴血亏虚等。
通过切诊,中医能够进一步明确疾病的性质及其所在的脏腑。
综上所述,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感知患者的声音、气味等信息,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相关问题,以及触诊患者的脉搏,中医能够全面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变情况、病因以及所在的脏腑等,并为进一步进行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这种综合、个体化的诊疗方式是中医独特的特点,对于准确诊断疾病、判断病情及制定治疗方案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问诊内容
![中医问诊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d1a7843a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d8.png)
中医问诊内容
中医问诊是中医学中的基础,是中医师通过观察、问诊、望闻切等方法了解患者病情的过程。
以下将从中医问诊的基本流程、常用望闻切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医问诊内容。
一、基本流程
1.观察:包括面色、舌苔、脉象等方面的观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2.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病史、主要症状、伴随症状等方面信息,进一步了解患者身体情况。
3.望闻切:通过望舌、闻气味和按脉象等方法,进一步确认患者身体情况。
二、常用望闻切方法
1.望舌:通过观察舌头颜色、形态和苔质等变化,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肝肾阴阳虚实情况。
例如,舌头偏红可能表示阴虚火旺,而舌头偏白可能表示阳虚寒凝。
2.闻气味:通过闻患者口气或体味,可以了解其肠胃、脾胃、肺等器官的情况。
例如,口气较臭可能表示肠胃湿热,体味较重可能表示湿气重。
3.按脉象: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其气血循环情况。
例如,脉象沉细可能表示气血不足,而脉象弦数可能表示肝郁气滞。
三、注意事项
1.问诊时要全面:中医问诊时不仅要询问患者主要症状,还要了解其伴随症状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信息。
2.望闻切时要细致:中医师在进行望闻切时应该细致入微,注意观察每个细节变化。
3.注意患者隐私:中医师在进行问诊和望闻切时应该尊重患者隐私权,避免过多干扰或侵犯患者权益。
总之,中医问诊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观察、问诊、望闻切等方法了解患者身体情况,并根据所得信息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是中医师治疗疾病的基础。
在实践中,中医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中医问诊技巧,提高自身的诊断能力和治疗水平。
中医问诊技巧(全文推送)
![中医问诊技巧(全文推送)](https://img.taocdn.com/s3/m/d7e3a9f6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10.png)
中医问诊技巧(全文推送)读:临证问诊,更应根据病人具体病情,灵活运用,主次分明,谨记万象森罗,不离阴阳五行,百法纷凑,不越四诊八纲,应作如是观。
问诊拾遗问诊,医者通过询问患者或陪诊者,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综观万病形情,所出征象,问占重席。
明·张景岳认为问诊为“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更将其归纳为“十问歌”,言简意赅,流传后世。
今人以此推衍,结合现代医学,总结问诊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
王晖认为,问诊方式,论其境,当重视隐私,安静适宜,以免干扰;论其人,当亲切认真,问者不烦,病者不厌;论其语,当通俗易懂,避免套问,不可暗示。
一般情况,即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一则或男或女,或老或幼、形之肥瘦、位之高低等可有不同的生理状态和病理特点;二则,方便医者进行联系和随访,对诊治负责。
主诉,即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主诉通常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
询问时,抓住主诉,思维清晰,可帮助判断疾病的范畴和类别、病情的轻重缓解;记录时,文字简洁,准确明了,自然无饰,可高度浓缩现病史,直观反映第一诊断。
现病史,即病人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经过,包括发病情况、病变过程、诊治经过、现在症状,是疾病现阶段病理情况的客观反映,更是医者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
圣人之法,所操者约,所及者广,容后续述。
既往史,即患者平素身体健康状况及过去患病情况,特别是与目前所患疾病有密切关系的情况。
如特禀体质之人,当注意询问过敏情况;小儿患者,当注意询问预防接种、传染接触等。
个人生活史,包括患者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等。
如阴虚湿热体质之人,当注意询问饮食嗜好、烟酒习惯;成年男女,当注意询问是否结婚、配偶状况;育龄女性,当注意询问经带胎产、足早留存;小儿患者,当注意询问先天因素、出生过程、喂养方式。
问诊十法口诀
![问诊十法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5f2870d8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3.png)
问诊十法口诀篇一:问诊十法口诀是一种中医问诊技巧的口诀,包括以下十项:1. 问寒热:询问患者是否感到发热或寒冷。
这一步骤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和是否存在感染。
2. 问汗:询问患者是否有出汗的现象,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阴阳虚实。
3. 问饮食:询问患者是否有食欲,食欲的好坏可以反映患者的胃气和消化功能。
4. 问恶心呕吐:询问患者是否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5. 问口渴:询问患者是否感到口渴,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有热证或津液亏损。
6. 问睡眠:询问患者是否有良好的睡眠,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心神和睡眠质量。
7. 问大便:询问患者是否有大便异常,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便秘、腹泻等疾病。
8. 问小便:询问患者是否有小便异常,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尿频、尿急、尿痛等疾病。
9. 问喜怒:询问患者是否容易发脾气或情绪低落,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10. 问疲劳:询问患者是否感到疲劳,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气血不足或过度劳累等问题。
通过询问以上十个方面的问题,医生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更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这种口诀也可以帮助中医初学者更好地掌握中医问诊的技巧。
篇二:问诊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以下是问诊十法口诀:1. 问寒热:询问患者是否感到发热或寒战,以及发热的程度和出现时间。
2. 问汗:询问患者是否出汗,以及出汗的量、时间和表现形式。
3. 问痰涕:询问患者是否有痰涕,以及痰涕的颜色、数量和性状。
4. 问呕吐:询问患者是否有呕吐现象,以及呕吐的食物、药物或其他物品。
5. 问疼痛:询问患者是否感到疼痛,以及疼痛的部位、性质和程度。
6. 问眩晕:询问患者是否感到眩晕、晕厥或其他头晕症状。
7. 问睡眠:询问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以及睡眠中是否出现异常现象。
8. 问饮食:询问患者的饮食状况,包括食量、口味、大便和小便等情况。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技巧与应用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技巧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9b60b21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f.png)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技巧与应用中医四诊为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综合观察和分析,中医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介绍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技巧和应用。
一、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如面色、舌苔、舌质、脉搏等进行辨识。
在进行望诊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技巧:1. 观察面色:面色可以反映出患者的气血和病理变化。
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而面色发红可能与炎症或实质过旺有关。
2. 观察舌苔和舌质:舌苔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脾胃功能、痰湿程度等情况。
如舌苔厚重可能与湿热内盛有关,而舌苔薄白可能与脾胃气虚有关。
舌质则可以反映出患者的阴阳盛衰情况。
3. 观察脉搏: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
脉搏有很多种,如滑脉、洪脉、细脉等,每一种脉搏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二、闻诊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情况等来判断病情。
在进行闻诊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技巧:1. 观察呼吸声:呼吸声可以反映出患者的气机状态。
如喘促可能与肺部有关,而喉鸣声可能与气滞有关。
2. 听诊声:通过听患者的心音、肺音等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
例如心音强躁可能与心阳亢盛有关,而肺音湿响可能与痰饮有关。
三、问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等来判断病情。
在进行问诊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技巧:1. 询问症状: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是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
例如询问患者有无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2. 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判断病情及其发展趋势。
如了解患者是否有过类似疾病的经历等。
四、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摸诊,以进一步确认病情和辨识疾病的特点。
在进行切诊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技巧:1. 摸诊方法:中医医生可以通过指腹轻轻触碰患者的脉搏,来感受脉搏的走向、形态等信息。
2. 诊脉要点:脉搏有左右、寸关、尺关等多个位置,每个位置都反映了不同的脏腑状况。
例如寸关脉可以反映气血运行情况,尺关脉可以反映阳气的盛衰。
问诊十法口诀
![问诊十法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caba261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46.png)
问诊十法口诀
问诊十法口诀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方法,用于帮助医生获取患者的病情信息。
这个口诀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1. 望: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目光、舌质、舌苔等来获取信息。
2. 闻:医生通过闻患者的气味,如口臭、汗臭等来判断病情。
3. 问: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情况等来了解病情。
4. 切: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肌肉等来判断脉象、病情。
5. 叩:医生通过敲击患者的胸部、腹部等来判断内脏的状况。
6. 舆: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腹部等来判断腑脏的状况。
7. 扪: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肌肉、骨骼等来判断局部的病变。
8. 触: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皮肤、温度等来判断病情。
9. 探: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病灶、穴位等来判断病情。
10. 诊:医生通过综合以上九个方面的信息来做出诊断。
这些方面相互补充,协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诊法问诊(中医学课件)
![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诊法问诊(中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7deeaaa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37.png)
指病人只觉怕冷而不发热,多见于里寒证。
肆、问寒热
但热不寒 1
指患者只感发热而不恶寒,多属里热证。但热不寒又有壮热、潮热、虚热 之分。
寒热往来 2
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多见于半表半里证。
肆、问汗
有汗无汗 1
问汗要着重了解病人汗的有无。 表证无汗,多为外感风寒表实证;表证有汗多为外感风热证或风寒表虚证。
第七节
第八章 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
问诊
CONTENTS
壹 望诊
目
贰 闻诊
录
叁 问诊
肆 切诊
壹、问诊的定义
1 定义
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 以了解疾病发生发展、治疗过程,以及现有 症状和既往病史的一种诊察方法。 四诊中,问诊所获取病情资料最为全面。
贰、问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问诊要抓住关键,重点询问,力求病情资料真实、准确和系统
叁 问诊的主要内容
现病史 3
现病史:是记述患者病后的全过程,即疾病发生、发展、 演变和诊治经过。 现病史包括:起病情况、主要症状特点及变化、伴随症状、 诊治过程、病程中的一般情况。
叁 问诊的主要内容
既往史 4
1. 既往健康状况 素体健康——多实证 虚弱——多虚证 阴虚——易热化 阳虚——易寒化
2. 既往患病情况 曾患何种疾病?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作为当前诊治的参考。
肆、问疼痛
02 疼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部位
(1)头痛 (2)胸痛 (3)脘腹痛 (4)身痛
肆 问饮食与口味
01 口 渴 与 饮 水 02 食 欲 与 食 量
03 口 味
肆、问睡眠
失眠 1
不易入睡,睡后易醒,睡眠时间短,甚至彻夜不眠,称为失眠,多因心血 不足,心神失养,或阴虚火旺,心神被扰所致 。
中医问诊技巧与病史采集
![中医问诊技巧与病史采集](https://img.taocdn.com/s3/m/7ed03c2a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16.png)
对于不确定的信息或症状描述,中医 应及时向患者核实,以免误导后续的 诊断和治疗。
在采集病史时,中医应注意询问的详 细性和全面性,确保获取的信息准确 无误。
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提高
中医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 训,提高自己的问诊技巧和病史
采集能力。
对于采集到的病史信息,中医应 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研究,以便
更好地指导后续治疗。
中医应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培训 活动,与同行交流经验心得,共
同提高中医诊疗水Leabharlann 。THANKS感谢观看
04
询问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及 发作规律。
了解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 、反酸、嗳气等。
询问饮食习惯、生活规律及情 绪状态,以分析发病诱因。
了解既往病史及治疗情况,以 判断病情及指导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问诊策略
询问主要症状,如头痛、头晕、心悸 、胸闷等。
了解伴随症状,如乏力、失眠、耳鸣 、视力模糊等。
询问既往病史、家族史及个人生活习 惯,以评估患病风险。
了解治疗情况及用药史,以指导后续 治疗方案。
妇科/儿科特殊人群关注事项
妇科
询问月经史、孕产史及避孕情况;了 解伴随症状,如白带异常、下腹痛等 ;关注乳腺及盆腔检查情况。
儿科
询问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了解 喂养及饮食情况;关注伴随症状,如 发热、咳嗽、腹泻等;注意体格检查 及实验室检查异常指标。
05
注意事项与误区提示
避免引导性问题和主观臆断
在问诊时,中医应避免提出具 有引导性的问题,以免患者受 到暗示而给出不准确的回答。
中医应客观记录患者的症状和 体征,避免将自己的主观臆断 强加给患者。
对于患者的描述,中医应保持 开放心态,不要过早做出判断 ,以免影响后续的诊断和治疗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读:
临证问诊,更应根据病人具体病情,灵活运用,主次分明,谨记万象森罗,不离阴阳五行,
百法纷凑,不越四诊八纲,应作如是观。
问诊拾遗
问诊,医者通过询问患者或陪诊者,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综观万病形情,所出征象,问占重席。
明·张景岳认为问诊为“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更将其归纳为“十问歌”,言简意赅,
流传后世。
今人以此推衍,结合现代医学,总结问诊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
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
王晖认为,问诊方式,论其境,当重视隐私,安静适宜,
以免干扰;论其人,当亲切认真,问者不烦,病者不厌;论其语,当通俗易懂,避免套问,
不可暗示。
一般情况,即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一
则或男或女,或老或幼、形之肥瘦、位之高低等可有不同的生理状态和病理特点;二则,方
便医者进行联系和随访,对诊治负责。
主诉,即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主诉通常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
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
询问时,抓住主诉,思维清晰,可帮助判断疾病的范畴和类别、病
情的轻重缓解;记录时,文字简洁,准确明了,自然无饰,可高度浓缩现病史,直观反映第
一诊断。
现病史,即病人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经过,包括发病情况、病变
过程、诊治经过、现在症状,是疾病现阶段病理情况的客观反映,更是医者诊病、辨证的主
要依据。
圣人之法,所操者约,所及者广,容后续述。
既往史,即患者平素身体健康状况及过去患病情况,特别是与目前所患疾病有密切关系的情况。
如特禀体质之人,当注意询问过敏情况;小儿患者,当注意询问预防接种、传染接触等。
个人生活史,包括患者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等。
如阴虚湿热体质之人,当注意询问饮食嗜好、烟酒习惯;成年男女,当注意询问是否结婚、配偶状况;育龄女性,
当注意询问经带胎产、足早留存;小儿患者,当注意询问先天因素、出生过程、喂养方式。
家族史,即患者的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爱人、子女等健康和患病情况。
必要时
应注意询问直系亲属的死亡原因。
问现在症,即询问病人就诊时所感受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包括问
寒热、问汗、问疼痛、问头身胸腹、问耳目、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经带等,师言所
涉广泛,是问诊的中心环节。
问寒热,即询问患者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包括新久时间、轻重程度、所及部位、持续时
间长短、缓解因素等。
问内外之寒热,以辨病位之表里、病性之寒热、邪正之盛衰。
问汗,即询问患者汗出的情况,包括汗出时间、多少、部位及其兼症等。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
”辨别有汗无汗、特殊汗出、局部汗出,对于判断病邪性质和机体阴
阳盛衰有重要意义。
问疼痛,即询问患者疼痛的感觉,包括疼痛性质、部位、程度、时间及喜恶等。
疼痛有虚有实,各有病因,性质特征显异,反映了不同的病变本质,涉及面广,在《中医诊断学》中有
专门讨论。
问头身胸腹,即询问患者头身胸腹除疼痛外的其他不适或异常,包括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阳痿、遗精,以及恶心、神疲、乏力、气坠、心烦、胆怯、
身痒等症。
凡此诸症,各有因果,入五脏,决六腑,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问耳目,即询问患者耳目的感觉,包括异常变化的性质、持续时间、缓解条件等。
肾开窍于耳,手足少阳经脉分布于耳,耳为宗脉所聚;肝开窍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于目。
因此,问耳目不仅能够了解局部情况,更可以了解肝、胆、肾、三焦等相关脏腑情况。
问睡眠,即询问患者睡眠状况,包括睡眠多少、深浅及伴随症状。
心主脉藏神,肝统血舍魂,神魂不安,夜寐不宁。
王晖认为,若难以入睡,睡而易醒多梦者,多属心肝阴虚;夜睡不安,心烦易醒,口舌生疮,舌尖红赤者,多属心火亢盛;热性病患者昏睡,多属热入心包。
此外,人之寤寐还与脾、肾相关。
问饮食,即询问患者饮食口味情况,包括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口味与偏嗜等。
问口渴
与饮水,可推体内津液的盈亏、输布情况,以及证候的寒热虚实;问食欲与食量,可知脾胃
之荣败,测疾病轻重和预后善恶;问口味与偏嗜,可知脏气之顺逆、脏腑之盛衰。
问二便,即询问患者大、小便状况,包括排便次数、排便数量、排便时间、二便性状排便感
觉以及伴随症状。
《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云:“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
当察此,以辨其寒热虚实。
”故详细询问二便,不仅可以了解消化功能、水液盈亏、代谢情况,更是判断脏腑荣败、疾病寒热虚实的重要依据。
问经带,即询问女性月经、带下、妊娠、产育等生理特点及异常状况。
其中问月经,应问月经初潮时间、经量色质、行经天数、月经周期以及伴随症状。
若是已婚女性,则要在此基础上问避孕措施及其对月经有无影响;若是围绝经期女性,月经已断,则要问停经年龄等。
问带下,应问带下的量、色、质、味以及伴随症状、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问妊娠,应问末次月经日期,有无恶心呕吐、浮肿、胎动、阴道出血、腰酸腰痛等伴随症状。
问产育,应问足、早、流、存,产后有无大出血史,以及采取何种计划生育措施等。
中医十问,言简意深,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因篇幅有限,点到即止,有如管中窥豹。
王晖尝言,临证问诊,更应根据病人具体病情,灵活运用,主次分明,谨记万象森罗,不离阴阳五行,百法纷凑,不越四诊八纲,应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