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与自我意识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3)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3)](https://img.taocdn.com/s3/m/3f3b383be2bd960590c677e8.png)
2.客观的自我评价一个人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上,正确的自我悦纳、积极的自我体验、有效的自我控制。
自我悦纳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悦纳自我首先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快感与满足感;其次是理智与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冷静地看待得与失。
在生活中注重自我,自我意识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一种状态。
积极的策略是:关注你自己的成功,并将优势积累,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无数的闪光点,重点在于寻找你自己的闪光点并将其构成亮丽的人生风景线。
3.积极的自我提升提高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对自我完成某项工作的期望与预期。
当人们期望自己成功时,他必然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并且当面临挑战性任务时,会表现出更强的坚持力,从而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一般学业期望较高,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呈正相关性。
另一条途径是克服自我障碍,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体验对自己能力程度的焦虑带来的不安全感,这便是一种自我障碍。
我们听说了太多的这样的故事:由于考试前身体不好,所以在大考中没有取得好成绩。
这便是典型的自我障碍,为自己的考学不成功找到了适当的借口。
一个渴望自我发展的人必须主动克服自我障碍,进行积极的自我提升与自我尝试。
积极的自我在尝试中会发现自己的新的支点。
4.关注自我成长自我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监控。
但将成长作为一条线索贯穿于人的始终时,整理自己成长的轨迹显得尤为重要。
依照过去、现在、未来进行清理,深刻了解与把握自己。
要记住:自我体验永远是个体的,当我们在分享他人自我成长的硕果时,也在促进我们自己的成长。
自我意识的作用原理分析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Flavell)曾指出,元认知通常被广泛地定义为任何以认知过程和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
它之所以被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1]。
具体到学习活动中,就是指对学习认知活动的认知。
社会化过程中的身份认同与自我
![社会化过程中的身份认同与自我](https://img.taocdn.com/s3/m/29d9f2be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48.png)
社会化过程中的身份认同与自我在当今社会化的过程中,身份认同和自我意识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民生问题。
虽然这个问题可能会有很多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一些公认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且思考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法。
一、社会化的过程和现实挑战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人们经常面临着各种现实挑战。
这些挑战有时候会让人们感到自我意识的迷惘,也会让人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到疑虑。
比如说,当一个人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可能会面临家庭关系繁琐和人际关系的失衡;或者当一个人忙于自我成长的同时,可能会面临缺乏社会认同和存在感的问题。
当然,现实挑战和社会化过程并不是一个单向的影响。
人们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意识也会影响他们面对现实挑战的方式和态度。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探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二、身份认同与价值观身份认同是社会化过程中最为基础的一个问题。
它包括了一个人认同自己的群体或者社会身份,比如说,一个人认同自己为一个某个国家公民、一个某个种族的人、一个某个阶层的人,或者一个某个社群的成员。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身份认同会决定一个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人认同自己为一个某个国家的公民,那么他就可能更加关注国家的利益和国际形势,有一个“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认同自己为一个某个宗教的信徒,那么他就可能有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和信念,有一个“宗教主义”的价值观。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对于一个社会化过程中的人,如何去确认自己的身份认同,以及如何去选择、构建、甚至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
这样的一个问题可能需要从以下的角度出发。
三、社交网络和身份认同社交网络是现代社会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通过社交网络,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和交流信息,也可以选择和加入自己认同的社群,进而构建自己更为丰富的身份认同。
不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有其负面的影响。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依赖社交网络来确认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那么他就可能会陷入沉迷于网络世界的危险之中,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产生迷茫和不安。
第三讲 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1)
![第三讲 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1)](https://img.taocdn.com/s3/m/3e6a53e84afe04a1b071de2e.png)
媒体中塑造出来并给予大量宣传的明显形象使得当代青少 年群体普遍存在着“追星族”、“超女热”等偶像崇拜行为, 且已经成为青少年亚文化的突出代表。
个体内化
观察学习
自我奖赏
认知加工
个体内化
主观认同
角色扮演
六、社会件的影响下,在实 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 性的过程。 • 个性是一个人决定其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内部动 力系统,是个人的社会共同性和自身独特性的 有机统一体。 • 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1)个性化与社会化同步进行,同时实现。 2)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相互影响,是不 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
宽容型
不控制
3 学校的教化
儿童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对其社会化 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教师、同学、校规校纪 以及责任、义务等因素的影响下,促进了儿童的社 会化进程。
(1)教师的威信 a.学生信任教师 b.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并转化为主观需要 c.教师的表扬与批评能深入到学生思想深处,并引 起一定的情绪体验 d.学生把有威信的教师当作认同的对象并加以仿效
社会中经济技术政治社会或文化等结构社会组织完成任务的组织联络感情的组织社会控制部门大众传媒等有组织的社会化机构如学校等有组织的教育机构或少年之家之类的儿童的社会性教育部门小群体和信息化的社会网络如家庭亲戚同辈群体朋友圈等直接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人格发展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
自我评价形成的途径
• 根据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自己。 • 根据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 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 • 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评价自 己。
2 自我体验
• 自我体验:自己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 验,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 一种态度。 • 客体的我满足了主体的我的要求,就会产 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表现为自我满足; 反之就是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表现 为自我责备。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化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54d86bfd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c.png)
-社会化定义 socialization 常⽤定义 ⼀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技能、适应社会⽣活的过程。
社会化就是由⾃然⼈到社会⼈的转变过程,每个⼈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童社会化 的社会⾏为规范、准则内化为⾃⼰的⾏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类特有的⾏为,是只有在⼈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弗洛伊德的话说,社会化就是个⼈学习控制天性的冲动,就是“把野兽关到笼⼦⾥”,有报道说的狼孩猪孩等就是没有经过社会化的结果。
从⼈格发展和社会互动⾓度定义 ⼀个⼈获得⾃⼰的⼈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从⼈格发展⾓度来说,社会化有⾃我完善的过程和功能。
通过内化他⼈的态度,来认识“⾃我”,并按其他⼈的⼀般期待来调整⾃⼰⾏为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
“⾃我”是⼈格的重要部分,⾃我完善包括:对⾃⼰⽣理、⼼理状况的认识;对⾃⼰和他⼈、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我”观念重要,对⼈有着推动、调节和控制的功能。
【注】关于⼈格发展和社会化的过程,具体可参考下⾯有关章节。
社会互动⾓度来说,没有社会化就没有社会: 社会化不仅对个⼈的⽣存发展是⾄关重要的,⽽且对社会的⽣存和有效运作也是如此。
只有当⼀个社会的成员⼀起⾏动共同⽀持、维护这个社会的时候,社会才会⽣存下去,所以每个社会都塑造成员的⾏为来达此⽬的(⾓⾊承担)。
从社会的观点来看,当⼈们感觉到⾃⼰想做的正是社会期待的,这期待也地满⾜了社会的利益和要求的时候,(学习、领会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地位的⾓⾊期待)社会化才能有效运作和发展。
社会化的强制性和⼈的能动性、⾃由:尽管社会化带有强制性,尽管我们的⼈格主要由社会来塑造,但社会化并未排除个⼈⾃由。
所有的社会化形式都要求个体的合作,⽽成⼈可⾃由地拒绝社会化的某些⽅⾯(也就是可以选择),或者⼒图改变社会(也就是可以创造)。
类似的定义还有: 个⼈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活,在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际互动,产⽣个⼈认同(identify)并接受(accept)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为模式,并内化(internalize)⾄个⼈⼼⾥,成为个⼈价值观与⾏为的准绳,此⼀过程谓之「社会化」. 从⽂化的⾓度定义 社会对个⼈的⽂化教化和个⼈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过程。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与自我](https://img.taocdn.com/s3/m/617b78936529647d2728528c.png)
2.3 内部(心理)世界
• 内省 • 自我知觉和因果归因
① 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
• 自我觉知理论(self-awareness) • 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时,我们 会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与价值观来评价和 比较自己的行为。
• 当自我觉知会提醒人们自己的缺点时,自 我觉知令人特别反感,在这样的情景下, 人们会避免进行自我觉知。不过,在其他 时候,如当你内心欲望之魔怂恿你尝试诱 惑时,自我觉知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因为, 它可以让你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道德和 理想。
自我、身份与自尊
• 对于人来讲,再也没有比人更有趣的话题了。 而且,对于多数人来说,最大有趣的人正 是他自己。
——罗伊· 鲍迈斯特,《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
一、什么是自我
• 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 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 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 形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 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已与他人的关系 (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 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4.25a
4.03a 3.99a 3.85a 3.22a 3.58a 3.46a 3.26a 3.71a 1.43a 1.44a 1.46a 1.25a 1.10a 1.64a 1.52a
2.59b
2.63b 2.90b 2.90b 2.61b 3.03b 3.08b 2.91b 2.83b 3.02b 2.91b 2.91b 2.30b 2.11b 2.43b 2.42b
•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 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一边轻易地为自己 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要 好。这种自我美化的感觉使多数人陶醉于 高自尊光明的一面,而只是偶尔会遭遇到 其阴暗的一面。
【社会学概论 笔记整理】第三章 个人与社会
![【社会学概论 笔记整理】第三章 个人与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29a32a1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63.png)
【社会学概论笔记整理】第三章个人与社会(一)自然属性(二)社会属性1、结合2、关系(1)血缘关系;(2)地缘关系;(3)业缘关系;(4)趣缘关系(三)二者的关系1、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2、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的发展(四)人的本质:是实践性[1]、具体性[2]、动态性[3]的“社会关系总和”(五)利益权衡1、经济利益;2、社会利益二、(马克思的)社会的本质(一)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二)生产方式体现了社会的实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呈动态性第二节人的社会化[4]一、社会化的含义(一)广义到狭义的发展过程1、狭义:专指儿童社会化,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发展过程2、广义(1)不仅有儿童社会化,还有成人社会化;(2)不仅是一个转变的过程,还是内化价值标准、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3)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的过程(二)(从功能上)理解社会化的三种角度1、文化的角度(1)社会化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2)社会化是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2、个性发展的角度(1)社会化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2)社会人经由社会化而形成有个性的人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角色学习的过程二、社会化的具体内容(一)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1、生活自理能力;2、谋生能力(二)学习基本的社会规范1、调整和控制行为的文化手段;2、习俗、时尚、道德、法律、制度等(三)内化价值观念1、共同理想、信念;2、行为导向作用(四)培养社会角色1、适应社会发展要求;2、合作、创新三、社会化的类型(一)初级社会化1、初始社会化;2、预期社会化(二)继续社会化1、发展社会化;2、逆社会化(三)再社会化1、全面放弃原有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2、不一定都是负面,也不一定都是强制四、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社会化的条件1、语言能力: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靠语言来传达和接受的2、思维能力:人具有能动地反映客观外部世界的特殊思维活动能力3、学习能力(1)迅速、正确和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2)根据所了解和学习的知识,确立起自己的思想观念、态度、动机和行为模式,指导自己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二)社会化的主体1、家庭(1)含义:是社会化的开端和最初场所(2)主要意义/内容:感情和爱的培养(3)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父母教养的四种方式Ⅰ、专制型方式;Ⅱ、权威型方式;Ⅲ、溺爱型方式;Ⅳ、忽视型教养方式(4)家庭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略2、学校(1)含义: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置的学习机构,强调社会化的专门性、系统性,具有强制性(2)涵化的内容:学校教授的知识Ⅰ、显性知识Ⅱ、隐性知识(Ⅰ)社会经验;(Ⅱ)社会交往(3)家庭与学校的差异性分析:略(4)学校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Ⅱ、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Ⅲ、学生越轨行为;Ⅳ、“校园霸凌”;Ⅴ、教育资源不均、机会不均等;Ⅵ、“双减”下,住家教师的兴起3、同龄群体(1)含义:是年龄、背景、地位、志向、兴趣等方面大体相似的人自发组成的社会群体(2)同辈群体中多数活动是在平等基础上的社会交往(独立意识→扮演社会角色→部分人开始具有领袖意识)(3)同辈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4、工作单位(1)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2)是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主要场所5、大众传媒(1)含义:指社会组织为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采用的各种手段(2)e.g.广播、电视、报纸、书籍……(2)影响的表现Ⅰ、形式上的多样性;Ⅱ、内容上的丰富性;Ⅲ、受众的广泛性;Ⅳ、对人们的价值导向作用;Ⅴ、对人们行为活动的暗示作用五、研究社会化的理论视角[5](一)库利“镜中我”理论1、自我、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的2、自我意识的三个阶段(1)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2)设想自己做出行为之后他人的评价;(3)依据他人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行为并作出下一步反应(二)米德“角色扮演”理论1、自我意识的形成(1)生来没有自我意识;(2)自我意识随着符号、语言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3)人将“我”作为对象、符号思考,自我意识就产生了;(4)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6]、“客我”[7]两个部分[8]2、社会化(1)实质/本质: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角色的期待,按期待从事角色行为(2)三个阶段Ⅰ、模仿阶段(Ⅰ)简单模仿、理解父母动作,角色扮演有限;(Ⅱ)主我涵盖Ⅱ、嬉戏阶段(Ⅰ)开始扮演一些特定、重要的角色;(Ⅱ)客我有所发展Ⅲ、群体游戏阶段(Ⅰ)扮演的角色范围更加扩大;(Ⅱ)观察、理解、模仿“一般化/概化他人”的角色(三)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1、人格的三个部分[9](1)本我(∈潜意识层次)Ⅰ、最原始、最隐秘;Ⅱ、基本成分: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Ⅲ、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意识层次)Ⅰ、因为服从现实的限制而分离自本我;Ⅱ、本我+现实→服从现实的原则;Ⅲ、起到调节本我、超我的作用(3)超我(∈意识层次)Ⅰ、由于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分离自自我;Ⅱ、在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审查、监控人格的其他部分;Ⅲ、服从社会道德要求,遵循完美原则2、人格发展的五个时期[10](1)口腔期(0-1岁);(2)肛门期(1-3岁);(3)性器期(3-6岁);(4)潜伏期(7岁-青春期);(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四)人格发展“八阶段”论:略[11](五)生命历程理论1、理论概述(1)理论历史Ⅰ、起源于芝加哥学派对移民的研究;Ⅱ、因个体的生命模式受到严重影响而促使人们思考社会变迁与个人人生的历程之关系而诞生(2)理论特点Ⅰ、侧重于剧烈的社会变迁对个人生活与发展的显著影响;Ⅱ、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作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3)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Ⅰ、将个体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Ⅱ、同一组生命事件,若排序不同,则对一个人的人生影响也会截然不同2、基本原理(1)“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Ⅰ、将人与某种力量联系起来;Ⅱ、出生组原理[12];Ⅱ、地理效应[13](2)“相互联系的生活”原理Ⅰ、生命历程和生命历程是相互联系的[14];Ⅱ、考察不同生命历程的互动关系;Ⅲ、每代人注定要受到别人的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巨大影响(3)“生活的时间性”原理[15]Ⅰ、指生命历程中变迁所发生的社会性时间;Ⅱ、某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比事件本身更有意义,强调人与环境的匹配(4)“个人能动性”原理Ⅰ、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建制之中有计划、有选择地推进自己的生命历程;Ⅱ、即使在有约束的环境下,个体仍具有主动性;Ⅲ、人在社会中所做出的选择除了受到社会情景的影响外,还受到个人经历和个人性格特征的影响六、社会化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1、原因(1)心智不成熟;(2)缺乏独立思考、判断能力;(3)儿童模仿的阶段2、问题:青少年犯罪3、社会后果:越轨行为4、解决方法:树立相对稳定统一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社会权威形象(二)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1、无效的文化传递(1)含义: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2)后果: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和反社会人格2、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1)含义:一些社会化过程使一定的群体中的个体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2)e.g.户籍制度对农村青少年的影响(三)代差/代沟1、含义: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2、如何看待代差/代沟(1)代差是社会文化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2)代差反映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3)不能简单否定或肯定任何一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三节社会角色扮演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1)社会角色的含义:社会角色是指与人的一定社会地位和身份相符的一套权利义务规范和行为模式。
自我意识的概念和特点
![自我意识的概念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03b5daa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1.png)
自我意识的概念和特点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
它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等特点,对人格的形成、发展起着调节、监控和矫正的作用。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主体对自身的意识。
它包括对自身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自我观念、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控制等是其重要的内容。
自我意识具有以下特点:1. 意识性: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有着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不是无意识或潜意识。
2. 社会性:自我意识是个体长期社会化的产物。
这不仅因为它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且因为它的主要内容是个体社会属性的反映。
3. 能动性: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个体能根据社会或他人的评价、态度和自己实践所反馈的信息来形成自我意识,而且还能根据自我意识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4. 同一性:自我意识使人们能够把自己的主观经验、客观环境及各种信息整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
自我意识对于个人的认知、情感、行为以及社交关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塑造了我们的内心世界,也影响了我们与外界的互动方式。
因此,对于自我意识的研究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以及建立更加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的意识中最具复杂性和独特性的部分。
它不仅涉及到个体对自己身体、思想、情感和经历的理解,还包括个体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和目标的理解。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因为它决定了人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与他人互动。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童年时期,孩子们开始通过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来形成自我意识。
他们开始理解自己是谁,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在哪里,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这种自我意识在青春期和成年期会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自我意识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积极、健康,那么他们通常会更有自信,更能够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1)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1)](https://img.taocdn.com/s3/m/3840ffc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e.png)
⾃我意识概述 意识对于意识活动本⾝的认识。
⼴义指⼈对⾃⼰的属性、状态、⾏为、意识活动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的情感意志活动和⾏为进⾏调节、控制的过程。
在近代西⽅哲学界,⼀些哲学家赋予这⼀术语以更多不同的涵义。
在康德哲学中⾃我意识即先验的统觉的同义语,指主体意识对于经验材料的综合统⼀功能;在⿊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则被视为⼈类精神在主观精神发展阶段上介乎于意识之后,理性之先的特定的意识形式。
⾃我意识是⼀个⼈对⾃⼰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理倾向、个性⼼理特征和⼼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正是由于⼈具有⾃我意识,才能使⼈对⾃⼰的思想和⾏为进⾏⾃我控制和调节,使⾃⼰形成完整的个性。
⾃我意识是⼈对⾃⼰⾝⼼状态及对⾃⼰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思维、情感、意志等⼼理活动的认识。
⾃我意识不仅是⼈脑对主体⾃⾝的意识与反映,⽽且⼈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与⼈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我意识也反映⼈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我意识是⼈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的⼼理区别于动物⼼理的⼀⼤特征。
⾃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分重要的作⽤。
⾸先,⾃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个⼈如果还不知道⾃⼰,也⽆法把⾃⼰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
其次,⾃我意识是⼈的⾃觉性、⾃控⼒的前提,对⾃我教育有推动作⽤。
⼈只有意识到⾃⼰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觉⾃律地去⾏动。
⼀个⼈意识到⾃⼰的长处和不⾜,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我教育积极的效果。
再次,⾃我意识是改造⾃⾝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能不断地⾃我监督、⾃我修养、⾃我完善。
可见,⾃我意识影响着⼈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理成分: (1)⾃我认识。
⾃我认识是主观⾃我对客观⾃我的认识与评价,⾃我认识是⾃⼰对⾃⼰⾝⼼特征的认识,⾃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作出的某种判断。
自我意识的内容包括( )三个方面
![自我意识的内容包括( )三个方面](https://img.taocdn.com/s3/m/9dc2e769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14.png)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三类。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
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系统。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高、体重、外貌、身材等方面的意识等。
如果一个人对生理自我不能接纳,觉得自己个子矮、不漂亮、身材差等,就会讨厌自己,表现出自卑和缺乏信心。
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形态。
(2)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
(3)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也是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善于交流或沟通,周围的人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没有知心朋友等,就会感到很孤独、很寂寞。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13727ae804d2b160a4ec014.png)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形成自我意识是个体在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脑机能的成熟过程中通过个体的社会化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有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生理的自我;二是心理的自我;三是社会的自我。
新生儿不具有自我意识。
婴儿最初是先能辨认客体的属性,而后才逐渐认识自己的。
一岁前的儿童全然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更不能分辨主客体的区别。
他们经常摆弄自己的手指,并把它们放进嘴里吮吸,但并不知道手指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把它们当做玩具。
一岁左右的婴儿,才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加以区别,意识到自己的手指与脚趾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态。
一岁半左右的儿童,从成人那里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表明他们能把自己和别人相区别。
儿童会使用自己的名字,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巨大飞跃。
二岁以后的儿童,在语言学习中掌握了物主代词“我的”和人称代词“我”,由此实现了自我意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即从把自己看作是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做主体来认识。
这标志着他们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出现。
幼儿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上,其中以自我评价为主导标志。
童年期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能力的提高,自我评价出现了新的飞跃,乃至以后进入少年期、青年期,自我意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也日益复杂,直至达到成人的成熟的自我意识水平。
二、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
1.通过认识别人,把别人与自己加以对照来认识自己人最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
个体往往把对他人的认识迁移到自己身上,像认识他人那样来“客观”地认识自己。
如,当看到别人对长者很有礼貌并受到大家称赞时,就来对照反思自己的言行,从而认识到自己平时对长者的态度。
经过多次对比,就会促进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
2.通过分析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受他人评价的影响。
社会化与自我(题)
![社会化与自我(题)](https://img.taocdn.com/s3/m/8465531552ea551810a68793.png)
一、单项选择题1.()不是社会化的载体。
[2008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A.家庭 B.大学 C.杂志 D.意识【答案】D【解析】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包括: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
杂志属于大众传播媒介。
2.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取决于个体的()。
[2007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A.社会角色 B.社会意识 C.自我意识 D.社会知觉【答案】C【解析】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己。
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自我概念实际引导着个体行为。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因此答案为C。
3.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称为()。
[2007年5月心理咨询师三级]A.客我B.反思自我C.镜我D.物质自我【答案】C【解析】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
反思自我是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
物质自我是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2006年5月、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2004年6月心理咨询师三级]A.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C.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答案】C【解析】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其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5.关于自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2006年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A.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B.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C.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D.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答案】ABCD【解析】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c608aac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95.png)
幼儿社会性发展1.社会化:指个体在社会中逐渐适应和接受社会文化标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2.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指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六大系统。
3.个性本质特征:指个体的独特性、稳定性、统合型和功能性等特征。
4.幼儿社会化的内容:指认知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职业社会化等方面的内容。
5.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6.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指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对观点采择、心理理论和权威与规则认知的发展。
7.观点采择:指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对空间观点和社会观点的选择。
8.个体发生模型:指___提出的儿童对他人观点采择的四个心理动作:存在阶段、需要阶段、推论阶段和应用阶段。
9.权威形象:指儿童对权威特征的看重程度,其中成人身份、知识和社会职责或地位是最被看重的三种特征。
10.性别概念: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认知,包括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
11.幼儿园任务:指《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的幼儿园的任务,即实施保育和教育结合的原则,对儿童实施体、智、美、德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12.幼儿社会性教育:指幼儿在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过程。
13.自我意识:指幼儿对自己的认识、情感体验和自我控制等方面的意识。
14.发展适宜性原则:指制定幼儿社会性目标时要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确保目标的适宜和可行性。
15.制定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的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和发展适宜性原则。
16.幼儿社会教育内容确定的原则:包括渐进性、适度性、真实性、活动性和统一性等方面。
17.社会性教育活动评价:按照评价对象和内容分为幼儿发展评价和教学评价。
1.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构建价值体系,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品质,由一个自然人发展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从自我中心化到社会化的例子
![从自我中心化到社会化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6fca185d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77.png)
从自我中心化到社会化的例子从自我中心化到社会化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转变,意味着从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逐渐转向关注他人和社会的思维方式。
下面列举了10个从自我中心化到社会化的例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转变过程。
1. 幼儿园中的玩具分享:幼儿园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社会的场所之一,通过与同伴一起玩耍,他们逐渐学会了分享玩具和合作,从而从自我中心化的思维方式转向了关注他人的思维方式。
2. 高中生的志愿活动:高中生通常会参加各种志愿活动,例如义工、社区服务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他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从自我中心化的思维方式转向了关注社会的思维方式。
3. 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交际圈,并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和合作。
这种经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关注社会问题,从而实现从自我中心化到社会化的转变。
4. 职场中的团队合作:在职场中,团队合作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与同事合作完成任务,个人逐渐意识到只有通过与他人合作才能实现更大的目标,从而从自我中心化的思维方式转向了关注团队和组织的思维方式。
5. 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政府通过制定各种社会福利政策来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和社会问题。
这些政策的实施可以帮助人们从自我中心化的思维方式转向关注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
6. 社交媒体的分享与关注:社交媒体的兴起使人们更加容易分享自己的生活和观点,并关注他人的动态。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逐渐从自我中心化的思维方式转向了关注他人和社会的思维方式。
7. 公益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参与公益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的需求,从而从自我中心化的思维方式转向了关注社会的思维方式。
8. 参与社区建设:个人可以通过参与社区建设活动,如清洁街道、修缮公园等,来关注社区环境和居民的需求,从而实现从自我中心化到社会化的转变。
9. 政治参与: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和政策,并通过投票等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实现从自我中心化的思维方式转向关注社会的思维方式。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70b3f21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34.png)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塑造自己..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出感知;推断的过程..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即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体..简答论述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答:1个体社会心理和行为;主要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的个体;考察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形成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发生作用的;发生了怎么的作用;怎么发生作用..①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②人的社会动机③社会认识④社会态度和社会改变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研究的是社会情境中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或者多个个体的关系;讨论人与人之间如何产生吸引;有什么样的影响因素;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①人际关系→认知;功能;改善②人际沟通→类型;功能;程序;效果③人与人之间社会行为是如何发生的3群体心理;研究群体成员;群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①群体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影响②群体领导人的地位和作用③群体领导人的领导行为④大众群体心理;民族心理4应用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史社会心理学的分支;是把社会心理学的方法;理论与原则运用于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与解答的应用科学..①环境社会心理学②人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③自然灾害对人的社会心理的影响2.社会交换论3.认知理论答:1场论与群体动力学▲心理动力场:认为部门与整体之间存在心理关系;人们可以对部门进行整合;即可以通过心理场来进行;心理场包括环境与个体两个方面..人的各种行为都是通过心理动力场来发挥作用的..2认知相符理论①认知相符平衡论:以认知趋向一致的状态来解释心理活动及行为变化②认知失调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定认知和信息;当人脑中出现两种相反认知或信息时则会不愉快;而激发人去解决这种不协调..③认知一致性理论:探讨与预测人接受信息后;为保持内部一致性而调整原有态度的理论④认知——情感理论:强调认知与情感相符合;它们是相互影响的..4.人际行为的三维理论答:1美国心理学家伦茨认为;每个个体都有人际交往的建立一定人际关系的需要..2三维理论:a.人与人之间“包容”的需要;即希望从交往中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b.人与人之间“控制”的需要;即在“权利”的基础上希望对他人作出某种良好的调节作用c.人与人之间“感情”的需要;即在“友爱”的基础上与他人建立并维系某种良好关系..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答:1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2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3交往原则4人道原则:①被试者必须是自愿参加的②不能让被试者去做风险大的事③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即在研究中让被试承担的风险与通过研究获得的利益平衡..6社会心理学形成时期的三大直接来源答:1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有一种“超个体的灵魂”的实体存在;它从属于叫做民族的“超个体的整体”..2法国的群众心理学:以群众的心理作为研究对象;对群众和公众时尚;风俗;舆论;传说等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共同行为进行研究..3英国的本能心理学: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出发;探讨了个体行为的动力问题;并将这种动力归结为本能7.社会化的特征答:1以遗传素质为基础2具有独特的个性3具有普遍的共性4具有能动性5贯穿人生全程8.社会化的内容与类型答:内容:▲政治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类型:★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再社会化★反向社会化8.社会化的途径答:1社会教化: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①社会教化的共同内容:a.教授基本生活技能b.教导行为规范c.培养社会角色d.树立面向未来的社会目标②社会教化的类别:a系统的正规教育学校;劳教所B非系统非正规的教育家庭;习俗2个体内化:个体必须接受社会影响;并把外部现实或客观现实转化为内部现实或主观现实;这个过程称为个体内化①替代性强化模仿学习②认知加工: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加工;把现实世界内化的过程;并从中建立联系③角色扮演:扮演真实角色;扮演假象角色;暂时充当某一角色④主观认同:个体主观上把自己属于某一个体或群体;并在行为模式上向其看齐的过程..⑤自我强化:指个体在某项活动中达到自定的标准而获得精神满足9.影响社会化的因素答:1社会文化;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时期;不同阶级;不同民族和不同地点;都会使文化带上时代特点;民族特点;阶级特点和地区特点..因此;不同的文化因素对个体的社会化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2家庭;①家庭的社会教化功能;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②家庭影响的研究:a.父母态度;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接受——拒绝;二是支配——服从;两种基本要素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于父母与孩子的相互作用中;可以组成二维坐标系统..鲍姆林德将父母态度分为三种:专断型;随意型;权威型..▲控制点:人们认为自己对周围环境和个人行为结果的控制程度..▲戈登认为;父母态度与儿童控制点密切相关;娇宠儿童常具有外控特征;内控倾向的儿童其父母更为和蔼有教养;更为民主和讲道理..b.家庭氛围;▲专制家庭和民主家庭;专制家庭中的孩子爱吵架;人缘不好;对奖励和惩罚漠不关心..民主家庭中的孩子天真活泼;有上进心;有人缘不爱吵架▲自由度小的家庭的孩子缺乏上进心;畏缩;人缘不好▲惩罚和严厉程度高的家庭中的孩子不体谅别人;麻木不仁;优柔寡断▲父母与孩子的亲密程度;没有显着差异▲父母对孩子教育各自承担的责任;没有显着差异▲兄弟姐妹间的亲密程度高的家庭孩子很少有嫉妒心;不爱吵架;行为不放纵;合作性强;诚实;情绪稳定;讲道理..③父母的文化素养;相关④父母的教养方式;显着相关⑤父母的冲突;显着相关3学校的社会教化功能:▲教师▲同学▲校规校纪▲责任义务4大众传播媒介:▲网络▲广播▲图书;杂志;报纸等10.自我意识的成分答:1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2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和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3自我控制:对行为;思想的控制..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11.自我意志的发生与发展答:1人——我知觉分化:①3个月分化性微笑②7——8个月关心镜中形象③10个月主动看镜中自己并与之玩耍④2岁确定镜中的形象是自己2有关自我词的掌握:①6——8个月对直接身体有了连续感觉②1岁半听到别人叫自己名字知道是谁③2岁左右会使用自己的名字知道是在叫自己④3岁时会用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自我意识的建立12.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答:1产生社会知觉:是关于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属性的一种整体性知觉2社会印象形成:通过社会知觉形成的直接的认知在头脑中保留下来3进行社会判断: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知一对他人的知觉1内容:a.对他人情感;情绪的判断b.对他人人格的判断方法:时间考验;利益考验;危难考验;世态炎凉考验 2过程如何对他人产生社会知觉a.寻找意义;有意义的印象;“中心品质的影响”:中国:两性关系西方:诚信b.注重显着性信息中国人:以貌取人负向效果:是指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过程中;消极信息的作用往往大于积极信息的作用3对信息进行类别化产生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概括固定的看法 4运用图式功能:帮助人们提取信息;加快信息加工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信息13.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答:1个体对自己态度;情感和其他内在状态的认识;部分是根据他们自己外显行为或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而推断出来2在某种程度上;内在线索是微弱的;模糊的..因此个体要站在外部观察者的角度依据外部线索推断人的行为..如果个体没有受环境的引诱和约束;自由地做出自己的行为;该行为就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个体..14.印象形成的主要法则答1累加法则:指我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2平均法则:指我们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然后再算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3加权平均法则:人们在平均化所有特质的同时;给他们认为更重要的特质以更高的权重..15.认知启发答:人加工信息的能力有限;在认识他人时常不对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操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1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事件相似程度进行判断..2获得性启发:人们根据某种信息更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进行判断的方法..3锚定启发: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个锚定点开始;然后逐渐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16.印象管理的方法答:1.保持形象的一致性1“登门槛“效应:当人们一旦接受了别人无关紧要的小要求以后;常常也会接受别人第二个较大而且麻烦;不合心意的要求..2门面效应:一个有很好自我形象的人;拒绝了一个大要求后;发现有损形象;则会接受一个小要求来保持自己的社会一致性..2.讨好卡耐基6条让别人喜欢自己的方法:1真诚关注2记住对方的名字3做一个好的倾听者4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东西5真诚地使别人觉得他是重要的6微笑琼斯:1恭维抬举2意见;判断上行为上尊重别人3自我表现4给予好处3.恰当的自我表露17.社会认知偏差+巴纳姆效应答:1首因效应:与人接触时特别是头次接触时首先被反映的信息;对印象形成起作用..★个体相信第一印象的原因:a.人们之间的陌生会增加相互之间的相互吸引b.新异的刺激给人的印象c.第一印象是人们首次交往的产物;受外界和他人影响较小d.人们认为有足够的信息进行判断;就不会再注意以后信息2近因效应:最后的信息对形成人的印象所起的作用3信念因素:人们一旦对某人形成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不仅难以改变;人们还会寻找更多信息和理由来支持这种印象4晕轮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征5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个群体的人形成一种比较笼统;固定而概括的想法;是类别化的产物6积极性偏差宽大效应:指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对他人作出积极性评价;有一种特殊的宽大倾向7证实偏差:a.认知证实偏差:人们总是有选择地解释和记忆那些能够证实自己即存在信念或图式的信息;他们使人过分相信即时判断的准确性 b.行为证实偏差:人们对某人的行为总有一定的图式;这种图式使人交往时作出符合图式的新行为..即行为表现符合他人对他行为的期望8后视效应事后诸葛亮效应:人们自傲回忆自己曾作出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这种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9投射偏差虚假一致性偏差: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和行为的普遍性;认为自己的信念判断很普遍10自我中心偏差: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11巴纳姆效应:人们常认为一种虚假的一般性;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自己特性18.琼斯和戴维斯对应推论说答:1“对应推论”即由外显行为推论其人格特质2三个基本要素①非共同效应:是由某种特殊因素而非其他共同因素产生的效果;我们也可以把非共同性理解为独特性..不同的行为产生的效应不同;非共同效应越少;相应推断可靠性上升..②社会赞许性:行为的赞许性越小;本质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③选择自由性:行为是自由选择的;相应推断就容易..19.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答1人们思索行为原因的过程是复杂的;必须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环境..2三条原则:①区别性:针对刺激物;行动者对同类其他刺激也会作出这样反应吗②一贯性:针对情境;行动者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作出的反应相同吗③一致性:针对人;其他人也会和行动者一样对同一刺激作出同样反应吗19.常见的归因偏差答:1基本归因偏差:过高估计内在因素;原因a.我们社会规范的要求b.在社会环境中;行为者比其他因素更突出2行为者与观察者效应:a.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倾向于外在归因自我防御归因b.观察者作出内在归因3自我防御性偏差:归因容易因自尊心的需要而带上偏见..一方面;成功了就做内在归因;失败了就做外在归因..另一方面;为了解释自己的失败;行为者还有可能采取自我贬低来逃避责任..4拟人化错误:社会中某些自然现象本不具有社会意义;但人们作拟人化归因20.社会态度的特征答:社会性;对象性;价值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内在性21.劝说情境模式答个人与外界的看法存在差异→引起内心冲突;不平衡压力→为了减少差异;压力→接受外来影响;改变态度或者否定;抵制外部影响;以维持原有态度内部情境目标靶中介过程结果传达者1专长性态度学习2可靠性3喜爱性信奉信息学习预先注射感情转移沟通人格相持机制信息贬损1差异性反驳信息曲解2恐惧唤起掩盖措施情境1强化作用2预先警告3分心22.攻击性行为的理论解释答1本能论●洛伦兹认为动物侵犯行为有两种;掠食行为目的是果腹;争斗行为●洛伦兹认为;动物存在着内在的攻击需要;侵犯行为是动物天生的本能行为..洛伦兹还用本能论解释人类侵犯行为;从而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2社会学习论●贝克威兹认为人类本质上不同于其他动物之处在于;学习在人的攻击行为中起重要作用..就人类而言;攻击性倾向和后天习得的反应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相互作用的函数●这种学习出现的第一种作用机制是强化●模仿在儿童行为的形成中式另一个重要作用机制3挫折——侵犯论●米勒:挫折不一定引起侵犯;也可能导致其他后果●博克威茨:小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愤怒;愤怒引发了侵犯..●武器效应:武器增加侵犯行为发生的可能性23.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答:1宣泄2报复与惩罚3提供非攻击性榜样4培养对他人的感情移入5感情净化6避免去个性化7社交技能训练8习得性抑制9置换和寻找替罪羊10创造良好环境11培养成熟的个性23.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答:一利他者个人因素1性别:一般来说;需要较大体力或不适合女性性别角色的助人行为;以及当助人时情境较为尴尬时;女性前去协助的倾向性较低..但在善解人意;将自己置于他人情绪空间之中关怀他人方面;女性更强..2年龄:6——12岁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利他行为有所增加;年龄越大利他行为不一定越多3人格特征:具有较高积极情绪性;共情能力高;高自我效能感;道德发展水平高的人更关心人;也易表现利他行为4助人者的心境:好心情总带来好行为二受助者因素1性别:女性被助多余男性2相似性:人们更愿意帮助和他们相似的人;容易和相似的人产生共情3外部特征:有魅力的人更容易得到帮助;正派;质朴;漂亮;帅气 4责任推断:老人;孩子三情境因素1自然环境:a.阳光灿烂和气温舒适的情况b.在帮助陌生人行为方面;城市越小;提供帮助的人越多;人口密度越大;利他行为越多2时间压力:没有时间压力利他行为多;有时间压力利他行为少3社会环境:东方——赞扬利他;西方——个人主义四社会文化因素1群体规范2价值取向3社会风气五亲社会行为的教育1规范2责任明确3移情能力的培养4助人技能的培养5价值取向的教育24.社会交换论答:1G.霍曼斯强调社会活动过程中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2提出参加者的报偿与代价问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得到是报酬;付出的是代价;精神利润就是报酬减去代价..除非双方得利;否则交往无法进行..3分配上的公平原则;也称公平理论..交换理论一项富有成效的结果存在着一种制约社会交换的普遍规范;人们指望通过交往;得到的报酬与他们付出的代价成比例..25.人际吸引的原则答:接近性1在陌生人交往的早期阶段;接近性是增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曝光效应:暴露在某一刺激下越多;越可能对其产生好感的现象2空间上的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则往往越容易成为知己3邻近性因素并不是持之以恒地发生着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少;尤其是当双方关系紧张时;空间距离越接近;人际反应更消极相似性1在相似性因素中态度是最重要的2在相处初期;空间距离决定了人们之间的吸引;到了后期其相互吸引发生了变化;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是相似的人;相互之间的吸引越大3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某方面或多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4名片效应:指药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就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互补性:当双方需要以及对对方的期望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熟悉性:熟悉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某种对象的喜欢;能偶减少戒心;满足安全需要能力:能力与被喜欢的程度在一定限度内成正比关系;超出了了这个范围;其能力所造成的压力这一变量就成了主要作用因素;使人倾向于逃避或选择外貌:第一印象很重要外貌辐射效应:人们对外貌好的人会作出更积极参与的评价个人的性格特质:开朗的性格是人际吸引的一个因素;“热情”被证明是影响形成的核心品质25爱情三角理论答:1斯滕伯格认为爱情是一个三角形;三边分别代表亲密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激情魅力与性吸引;承诺决策2亲密是爱情的基本要素;亲密是指两个人的关系中感到亲近;彼此相互关联激情是爱情关系中强烈的情绪体验;包含浪漫;身体的吸引和性驱力承诺是爱情关系中对保持彼此关系的一个决定;是对对方作出爱的承诺3 亲密喜欢:不是爱情;友谊一样;双方只有喜欢的情感;不存在激情和责任亲密+激情亲密+承诺同伴的爱浪漫的爱情:只在乎曾经拥有情:有亲密和责任;但没激情;不在乎天长地久传统中国的婚姻模式激情激情+承诺承诺空洞的爱情迷恋:一见钟情的爱情形式; 愚昧的爱情:有激情和责任没有爱与情;只迷恋于美貌和性;迷恋者可以做却没有亲密感的培养有承诺出令人发昏的事;包括海誓山盟甜言蜜语26.群体对个体的影响1社会促进①个人的活动由于有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其活动效率提高;这种现象叫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②他人在场→唤起→促进优势反应a.促进简单行为 b.消除复杂行为③结伴效应:由于结伴活动而使活动效率提高eg.小朋友在家不好好吃饭;到幼儿园后争先恐后地抢饭吃观众效应:有人在场观看而使活动效率提高eg.演唱会;上课2)社会抑制1.他人在场并不总会提高个人的绩效;也会出现相反效果;叫社会抑制或社会干扰..2.如何解释社会抑制和社会促进同时存在的现象A.优势反应强化说a优势反应:对于那些简单的事或个体已经熟练到不假思索表现出来的行为;这种增强的动机将产生助长影响;称为优势反应..b.过程:他人在场→提高动机水平→优势反应增强→1 促进熟练工作成绩2 干扰非熟练工作成绩eg.台球玩得好的人在有观众情况下;表现更好;而技术差的相反..c. 原因:他人的存在导致个体精神不集中;尤其是完成复杂的活动;他人的存在造成了个体过大的压力;他人的存在导致个体被评价的焦虑降低;责任意识下降3社会惰化:当个体参加群体活动;其绩效不能单独被评估时;往往比单独一个人完成任务时努力程度小一些..这种效应称为社会惰性化或社会携带..eg.“搭集体便车”现象27竞争心理优势答1道奇的实验实验:要求被试两人一组;分别充当甲乙两家运输公司的经理..两人。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6ea0f598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f0.png)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份、角色、特点和能力的理解和意识。
而社会化则涉及个体在社会中与他人互动、适应社会规则和期望的过程,同时也包括了个体在社会中形成自己自我概念的影响。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是相互依存又互相影响的概念,它们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化对于个体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并从中获取反馈。
这些反馈涉及到他人对个体言行表现的评价,塑造了个体对自己的认知。
例如,一个得到鼓励和赞扬的孩子往往会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自我认知,而一个经常受到批评和指责的孩子则可能形成消极的自我认知。
因此,社会化的环境和他人的反馈都会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其次,个体的自我概念也会影响其社会化过程。
一个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会直接影响他在社会中的行为和互动。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没有自信或者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那么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可能会避免与他人互动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反,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并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认知,那么他在社会化过程中可能更愿意与他人交流和展示自己。
因此,个体的自我概念对于他在社会中的互动方式、关系建立和社会角色扮演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相互关系还体现在社会标签和身份认同的塑造上。
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会被社会赋予各种标签和身份,这些标签和身份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一个人被认定为拥有某种职业身份,他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受到这个身份的影响,比如他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或者是一个专业的人。
同时,个体对这些标签和身份的认同程度也会塑造他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行为。
这种认同过程既是社会化的一部分,也是个体自我概念的表达和建构。
总之,社会化和自我概念是相互依存的概念。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反馈来塑造自己的自我概念;而个体的自我概念也会影响他在社会中的行为和互动方式。
意识的社会化与个体解放
![意识的社会化与个体解放](https://img.taocdn.com/s3/m/e740d9aa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19.png)
意识的社会化与个体解放在当代社会中,意识的社会化与个体解放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意识逐渐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同时个体也在不断寻求解放和独立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意识的社会化与个体解放的关系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意识的社会化1. 影响因素意识的社会化是指个体的思想观念、价值观、认知方式等在社会和群体中逐渐形成的过程。
这一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家庭、学校、媒体、社会群体等。
家庭是意识的社会化的第一环节,家庭的价值观和信仰对个体的意识形态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教育则通过知识传授和思想引导,进一步影响个体的意识形态。
媒体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各种渠道向个体传递信息和思想观念。
社会群体也对个体的意识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个体倾向于接受和认同自己所属群体的思想和价值观。
2. 意识的塑造意识的社会化过程中,个体被社会和群体中的各种信息所包围,这些信息通过与个体的交互作用来塑造个体的意识。
个体在与家人、同学、朋友、同事等的互动中,接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和观点,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意识形态。
同时,社会也通过法律、伦理规范等手段对个体的意识进行规范和引导。
二、个体解放的意义1. 自我认同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可能面临着价值观念与自身意愿之间的冲突。
个体解放的意义在于帮助个体摆脱外部因素的影响,找到自身的定位和自我认同。
只有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个体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2. 不断创新个体解放也意味着个体能够有更大的自主权来实现自己的创新和发展。
当个体不再受限于社会和群体的规范和期望时,个体能够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并通过创新思维和行动来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三、意识的社会化与个体解放的关系1. 相互制约意识的社会化与个体解放是相互制约的。
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会接受来自外部的思想和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个体的解放产生影响。
然而,个体解放并不意味着与社会脱离关系,而是在社会化的前提下,实现了对自我的认同和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