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技术实验
影像定向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影像定向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影像定向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并能够运用影像定向技术进行影像处理。
二、实验原理影像定向是指确定或恢复影像内方位元素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恢复影像摄影时的光束形状。
在模拟摄影测量中,像片内定向是通过安置仪器主距和归心装片来完成的。
具体来说,影像定向包括以下步骤:1. 确定像片主距:像片主距是指仪器投影中心与像平面之间的距离。
通过测量或计算得到像片主距。
2. 确定像主点坐标:像主点坐标是指像片中心点的坐标,包括像主点横坐标和像主点纵坐标。
通过测量或计算得到像主点坐标。
3. 确定像片方位元素:像片方位元素包括像片旋转角、像片倾斜角和像片偏角。
通过测量或计算得到像片方位元素。
4. 影像定向:将得到的像片主距、像主点坐标和像片方位元素应用于影像处理软件,进行影像定向。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影像处理软件、影像数据、测量工具等。
2. 导入影像数据:将影像数据导入影像处理软件。
3. 测量像片主距:使用测量工具测量像片主距,并将测量结果输入软件。
4. 测量像主点坐标:使用测量工具测量像主点坐标,并将测量结果输入软件。
5. 测量像片方位元素:使用测量工具测量像片方位元素,并将测量结果输入软件。
6. 影像定向:根据输入的像片主距、像主点坐标和像片方位元素,进行影像定向。
7. 检查定向结果:观察定向后的影像,检查影像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8. 实验总结:总结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提出改进意见。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影像定向,成功恢复了影像摄影时的光束形状,使影像达到预期效果。
2. 分析:影像定向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消除影像畸变,提高影像质量。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影像定向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为后续影像处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五、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完成了影像定向任务,验证了影像定向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掌握了影像定向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为后续影像处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影像诊断技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了解并掌握多种影像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及临床应用,提高对影像诊断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内容1. 超声检查(US)- 实验对象:健康志愿者- 实验方法:使用超声诊断仪对志愿者进行腹部、心脏等部位的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器官形态、大小、血流情况等。
- 实验结果:通过超声检查,成功观察到肝脏、胆囊、心脏等器官的形态、大小及血流情况,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
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实验对象:健康志愿者- 实验方法:使用CT扫描仪对志愿者进行头部、胸部等部位的扫描,观察并记录器官的形态、密度及空间关系等。
- 实验结果:通过CT扫描,成功观察到头部、胸部等器官的形态、密度及空间关系,为后续实验提供了详细的数据。
3. 磁共振成像(MRI)- 实验对象:健康志愿者- 实验方法:使用MRI扫描仪对志愿者进行头部、脊柱等部位的扫描,观察并记录器官的形态、信号强度及空间关系等。
- 实验结果:通过MRI扫描,成功观察到头部、脊柱等器官的形态、信号强度及空间关系,为后续实验提供了丰富的影像数据。
4. 超声造影(CEUS)- 实验对象:健康志愿者- 实验方法:在超声检查的基础上,注入超声造影剂,观察并记录器官的血流灌注情况。
- 实验结果:通过超声造影,成功观察到肝脏、胆囊等器官的血流灌注情况,为后续实验提供了血流动力学信息。
5. 增强CT- 实验对象:健康志愿者- 实验方法:在CT扫描的基础上,注入造影剂,观察并记录器官的增强效果。
- 实验结果:通过增强CT,成功观察到肝脏、肺部等器官的增强效果,为后续实验提供了器官内部结构的详细信息。
三、实验结果分析1. 超声检查:- 优点:操作简便、无创、实时观察。
- 缺点:受操作者经验、器官位置及深度等因素影响较大。
2. CT扫描:- 优点:分辨率高、成像速度快、可进行多平面重建。
- 缺点:辐射剂量较高、部分患者有过敏反应。
影像学实验报告一
影像学实验报告一导言影像学是现代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利用各种影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
本文将探讨两种常用的影像学技术:X射线和磁共振成像(MRI),并对它们的原理、临床应用以及优缺点进行分析。
X射线X射线作为一种有几十年历史的影像技术,在医学图像诊断中被广泛使用。
其原理是通过向患者体内投射X射线,并通过电子感应器接收和记录这些射线的强度。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检查骨骼、肺部和消化道等部位。
X射线检查在骨骼疾病的诊断中特别有用。
通过骨骼X射线片可以观察到骨骼的形态、密度和异常结构,例如骨折、肿瘤和关节退行性变。
此外,X射线还可以用于检测肺部疾病,如肺炎和肺部感染。
然而,X射线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无法提供关于软组织的详细信息,如肌肉、器官和血管等。
其次,由于使用的是辐射,长期暴露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在使用X射线时,医生需要权衡利弊,确保辐射剂量尽可能低,以保护患者的健康。
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利用强磁场和无害无辐射的无创成像技术。
它通过测量和记录原子核反应的方式生成图像。
MRI可以提供详细的解剖结构,并且在软组织成像方面具有优势。
MRI原理是基于原子核磁共振的现象。
当置身于强磁场中时,人体内的原子核会发出特定的信号。
通过调整磁场和使用特定的脉冲序列,这些信号可以被接收和编码,再通过计算机处理生成影像。
MRI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检测脑部、脊柱、骨骼和关节等多个区域的异常。
在脑部影像学中,MRI可以检测和诊断脑卒中、肿瘤和多发性硬化等疾病。
在骨骼影像学方面,MRI在骨折、关节炎和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然而,MRI也有一些限制。
首先,它是一种较为昂贵的技术,其设备和维护成本较高。
其次,患者需要长时间保持静止不动,以便获得清晰的图像。
这对于一些年龄较小或不能耐受长时间检查的患者来说可能是一项挑战。
结论X射线和MRI作为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影像学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影像学实验,掌握影像学的基本原理、技术操作及影像诊断方法,提高对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影像学基础知识2. X线摄影技术3. CT扫描技术4. MRI扫描技术5. 影像诊断案例分析三、实验步骤1. 影像学基础知识学习(1)学习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
(2)了解影像学设备的基本原理、结构及功能。
2. X线摄影技术实践(1)观察并熟悉X光机、暗室等设备。
(2)学习并掌握X光摄影的拍摄技巧,如患者体位、曝光参数等。
(3)进行实际拍摄,拍摄胸部、腹部等部位的标准片。
3. CT扫描技术实践(1)观察并熟悉CT扫描设备。
(2)学习并掌握CT扫描的操作流程,如患者准备、扫描参数设置等。
(3)进行实际扫描,获取胸部、腹部等部位的CT图像。
4. MRI扫描技术实践(1)观察并熟悉MRI扫描设备。
(2)学习并掌握MRI扫描的操作流程,如患者准备、扫描参数设置等。
(3)进行实际扫描,获取头部、脊柱等部位的MRI图像。
5. 影像诊断案例分析(1)收集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病例。
(2)分析病例,总结影像学表现特点。
(3)结合理论知识,提出诊断意见。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影像学基础知识学习通过学习,掌握了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了解了影像学设备的基本原理、结构及功能。
2. X线摄影技术实践拍摄了胸部、腹部等部位的标准片,掌握了X光摄影的拍摄技巧,如患者体位、曝光参数等。
3. CT扫描技术实践成功获取了胸部、腹部等部位的CT图像,了解了CT扫描的操作流程,掌握了扫描参数设置。
4. MRI扫描技术实践成功获取了头部、脊柱等部位的MRI图像,了解了MRI扫描的操作流程,掌握了扫描参数设置。
5. 影像诊断案例分析分析了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病例,总结了影像学表现特点,结合理论知识,提出了诊断意见。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影像学实验,掌握了影像学的基本原理、技术操作及影像诊断方法,提高了对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能力。
影像医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影像医学基本操作与诊断二、实验目的:1. 掌握影像医学的基本操作技能;2. 了解影像医学的基本原理;3. 学会运用影像医学诊断疾病。
三、实验原理:影像医学是利用X射线、CT、MRI、超声等物理手段对人体进行检查的一种医学影像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观察到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结构,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1. X光机2. CT机3. MRI机4. 超声设备5. 影像医学教材6. 影像诊断学图谱五、实验步骤:1. X光检查(1)患者准备:脱去衣物,穿上检查室提供的衣物,站在X光机下,按照操作人员的指示进行体位摆放。
(2)拍摄:操作人员根据需要调整X光机的角度和强度,对患者进行拍摄。
(3)观察:对患者拍摄到的X光片进行观察,分析患者的病情。
2. CT检查(1)患者准备:脱去衣物,穿上检查室提供的衣物,躺在CT机床上,按照操作人员的指示进行体位摆放。
(2)扫描:操作人员根据需要调整CT机的参数,对患者进行扫描。
(3)观察:对患者扫描到的CT图像进行观察,分析患者的病情。
3. MRI检查(1)患者准备:脱去衣物,穿上检查室提供的衣物,躺在MRI机床上,按照操作人员的指示进行体位摆放。
(2)扫描:操作人员根据需要调整MRI机的参数,对患者进行扫描。
(3)观察:对患者扫描到的MRI图像进行观察,分析患者的病情。
4. 超声检查(1)患者准备:脱去衣物,穿上检查室提供的衣物,躺在超声检查床上,按照操作人员的指示进行体位摆放。
(2)检查:操作人员用探头对患者进行检查,观察患者的病情。
六、实验结果:1. X光检查:发现患者肺部有结节,疑似肺癌。
2. CT检查:发现患者肺部结节较大,周围有毛刺,符合肺癌特征。
3. MRI检查:发现患者肺部结节较大,周围有毛刺,符合肺癌特征。
4. 超声检查:发现患者肝脏有肿块,疑似肝癌。
七、讨论:1. X光、CT、MRI和超声检查在影像医学诊断中各有特点。
X光检查简单、快速,但分辨率较低;CT检查分辨率较高,但辐射较大;MRI检查无辐射,但检查时间较长;超声检查无辐射,对软组织分辨率较高。
实验报告医学影像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医学影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 掌握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方法;3. 学习医学影像图像的采集、处理和分析;4. 提高医学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实验器材1. X线机;2. CT机;3. MRI机;4. 影像诊断床;5. 影像处理软件;6. 计算机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一:医学影像技术原理(1)了解医学影像技术的原理,包括X射线、CT、MRI等;(2)观察并比较不同影像技术的成像特点。
2. 实验二:医学影像设备操作(1)熟悉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流程;(2)学习设备的操作技巧,如曝光参数的设置、患者体位的摆放等;(3)进行实际操作,拍摄医学影像。
3. 实验三:医学影像图像采集与处理(1)学习医学影像图像的采集方法;(2)掌握医学影像图像的处理技巧,如窗宽、窗位、对比度、亮度等调整;(3)进行实际操作,采集和处理医学影像图像。
4. 实验四:医学影像诊断(1)学习医学影像诊断的基本原则;(2)分析医学影像图像,诊断疾病;(3)结合临床资料,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通过观察不同影像技术的成像特点,了解医学影像技术的原理。
2. 实验二:掌握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方法,如曝光参数的设置、患者体位的摆放等。
3. 实验三:学会医学影像图像的采集与处理,提高图像质量。
4. 实验四:结合临床资料,提高医学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五、实验总结1. 本实验使我对医学影像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医学影像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2. 通过实验,提高了医学影像图像的采集和处理能力,为医学影像诊断奠定了基础;3.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准确的诊断依据。
六、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操作,防止意外伤害;2. 操作医学影像设备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实验顺利进行;3. 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及时与指导老师沟通,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影像成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影像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过程;2. 掌握不同成像设备(如透镜、凸面镜、平面镜等)的成像规律;3. 分析影像成像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实验器材1. 透镜(焦距10-20cm)2. 凸面镜3. 平面镜4. 蜡烛5. 光屏6. 光具座7. 刻度尺8. 激光器9. 全息干板10. 激光分光镜三、实验原理影像成像实验主要涉及光的反射和折射原理。
当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反射或折射现象。
通过调整物体与成像设备之间的距离,可以观察到不同成像规律。
四、实验步骤1. 透镜成像实验(1)将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2)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调整光屏的位置,观察光屏上蜡烛的像;(3)改变蜡烛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观察光屏上蜡烛的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等变化;(4)记录实验数据,分析透镜成像规律。
2. 凸面镜成像实验(1)将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蜡烛、凸面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2)将蜡烛放在离凸面镜较远的位置,观察光屏上蜡烛的像;(3)改变蜡烛与凸面镜之间的距离,观察光屏上蜡烛的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等变化;(4)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凸面镜成像规律。
3. 平面镜成像实验(1)将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蜡烛和平面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2)观察蜡烛在平面镜中的像;(3)改变蜡烛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观察蜡烛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等变化;(4)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平面镜成像规律。
4. 全息摄影实验(1)将全息干板放置在激光分光镜的出射端;(2)将物体放置在激光分光镜的入射端;(3)调整物体与全息干板之间的距离,观察全息干板上的干涉条纹;(4)用激光照射全息干板,观察全息图像的立体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透镜成像实验: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像为缩小、倒立的实像;当物距在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时,成像为放大、倒立的实像;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像为放大、正立的虚像。
影像检查技术实验
实验一一、胶片装卸的注意事项:1操作时双手应保持清洁干净,不可沾有污水,油或化学药品,以防止污染胶片及增感屏。
2操作要准确迅速。
因为已感光的胶片对x线尤为敏感,所以应尽量减少胶片在红灯下的暴露时间,以免发生灰雾。
3各种血管造影,体层摄影等连续摄影检查,所用胶片应当出厂牌号一致,便于统一配置曝光条件,保证照片质量。
4暗盒开启后应用软毛刷清扫,以免有灰尘,纸屑等物造成伪影。
5取,持胶片时,动作要轻巧灵敏,切勿折叠或划伤。
6暗盒和洗片架均应按尺寸顺序固定位置放置,以便安全灯下操作。
二、X线照片标记法标记内容1²X线片号及号序每位摄片者应占有一个X线片号。
当同一人摄取两张以上及前后不同日期的X线片时,应排同一X线片号,但需编上序号,放入同一片袋内保存,以使资料完整。
2²摄片日期3²检查部位的方向4²医疗机构名称5²被检者姓名实验二一、腕部尺偏位摄片目的此位置使舟骨的长轴与胶片平行,可获得舟骨正面投影,并避免与其他骨重叠。
胶片尺寸6x8cm(3.5x5英寸)。
摄影体位患手掌面向下并向尺侧偏移。
腕部置胶片中心,片盒下垫置远端抬高20°角的盒。
或指骨掌屈,片盒平放。
中心线经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垂直射入胶片。
照片显示为舟骨长轴展开影象,与其他骨的邻接面显示清晰。
二、肱骨近端侧位摄片目的被检侧上臂不能活动时,观察肱骨的头、颈、骨干形态。
胶片尺寸15x25cm(6x10英寸)。
摄影体位被检侧患肢外侧靠近持片架上的片盒,对侧上臂上举,以前臂与手环抱与头上,尽量使对侧肩部上移。
被检侧尽量下垂,使肱骨外科颈部对胶片中心。
中心线水平方向通过对侧腋下,经胸腔及被检外科颈部射入胶片。
照片显示为肱骨近端侧位影象,投影于胸椎和胸骨之间,有肺纹理与肋骨影象与之相重叠。
三、足负重侧位摄片目的观察足负重时足弓的形态。
该摄影位置为足的功能位。
胶片尺寸25x30cm(10x12英寸)横1/2分割。
影像融合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影像融合的基本原理和意义。
2. 掌握影像融合的基本方法,如Brovey变换、PCA变换等。
3. 学会使用ENVI软件进行影像融合操作。
4. 分析不同融合方法对影像质量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影像融合是将不同来源、不同时相、不同光谱分辨率或不同波段的遥感影像进行综合处理,以获得更全面、准确、可靠的区域信息。
影像融合的方法主要分为像素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
像素级融合是指对原始影像的像素值进行融合,常用的方法有Brovey变换、PCA变换、Gram-Schmidt变换等。
特征级融合是指对预处理和特征提取后获得的景物信息进行融合,常用的方法有边缘融合、纹理融合等。
决策级融合是指对融合后的影像进行决策,如分类、识别等。
三、实验方法1. 选择实验数据:选择两幅具有相同覆盖区域的遥感影像,一幅为多光谱影像,另一幅为全色影像。
2. 图像预处理:对两幅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大气校正等。
3. 影像融合:使用ENVI软件进行影像融合操作,选择不同的融合方法进行实验。
(1)Brovey变换融合:将多光谱影像的三个波段分别与全色影像进行线性组合,得到融合后的影像。
(2)PCA变换融合:对多光谱影像进行主成分分析,将特征向量与全色影像进行线性组合,得到融合后的影像。
4. 结果分析:比较不同融合方法得到的融合影像,分析其质量、视觉效果和实用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Brovey变换融合结果:Brovey变换融合后的影像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信息,视觉效果较好。
但融合后的影像存在光谱失真现象,部分地物信息丢失。
2. PCA变换融合结果:PCA变换融合后的影像保留了原始影像的大部分信息,但融合后的影像分辨率较低,视觉效果较差。
3. 结果比较:Brovey变换融合方法在保持空间分辨率的同时,较好地保留了光谱信息,视觉效果较好。
PCA变换融合方法在保留大部分信息的同时,降低了影像分辨率,视觉效果较差。
医学影像技术实践教学(3篇)
第1篇摘要:医学影像技术是现代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影像技术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本文从医学影像技术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医学影像技术教育提供参考。
一、引言医学影像技术是运用各种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进行观察和研究的科学技术。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医学影像技术实践教学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医学影像技术实践教学的目的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2.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临床医生、技师等多学科人员合作,提高沟通、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熟悉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医学影像技术实践教学的内容1. 基础理论教学:包括医学影像设备原理、成像原理、图像处理等基础知识。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如设备操作、图像采集、图像处理等。
3. 临床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到临床科室实习,使学生了解临床医学影像诊断流程,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4. 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医学影像技术实践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掌握医学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2. 仿真教学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医学影像设备操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4.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遥感影像处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影像已成为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重要手段。
遥感影像处理是对遥感影像进行一系列技术操作,以提高影像质量、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遥感影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提高学生对遥感影像数据的应用能力。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数据准备:获取实验所需的遥感影像数据,包括光学影像、红外影像等。
2. 影像预处理:对原始遥感影像进行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图像增强等处理。
3. 影像分割:对预处理后的影像进行分割,提取感兴趣的目标区域。
4. 影像分类:对分割后的影像进行分类,识别不同的地物类型。
5. 结果分析:对分类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分类精度。
三、实验步骤1. 数据准备- 获取实验所需的遥感影像数据,包括光学影像、红外影像等。
- 确保影像数据具有较好的质量和分辨率。
2. 影像预处理- 辐射校正:对原始遥感影像进行辐射校正,消除大气、传感器等因素对影像辐射强度的影响。
- 几何校正:对原始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消除地形起伏、地球曲率等因素对影像几何形状的影响。
- 图像增强:对预处理后的影像进行图像增强,提高影像对比度、清晰度等。
3. 影像分割- 选择合适的分割方法,如基于阈值分割、基于区域生长分割、基于边缘检测分割等。
- 对预处理后的影像进行分割,提取感兴趣的目标区域。
4. 影像分类- 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如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等。
- 对分割后的影像进行分类,识别不同的地物类型。
5. 结果分析- 对分类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分类精度。
- 分析分类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影像预处理结果- 经过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和图像增强处理后,遥感影像的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对比度、清晰度等指标明显改善。
2. 影像分割结果- 根据实验所采用的分割方法,成功提取了感兴趣的目标区域,分割效果较好。
3. 影像分类结果- 通过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对分割后的影像进行分类,成功识别了不同的地物类型。
影像学实验报告
影像学实验报告影像学实验报告引言影像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学科,通过使用各种成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影像学技术,对不同疾病进行诊断,以及探索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一、X射线摄影X射线摄影是一种常见的影像学技术,通过使用X射线穿透人体,然后记录下经过人体后的射线图像,从而观察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异常情况。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X射线摄影技术对一位患者的胸部进行了拍摄,以便观察其肺部是否存在异常。
二、超声波成像超声波成像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技术,通过使用超声波的回波来生成图像。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超声波成像技术对一位孕妇的腹部进行了检查,以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
通过观察超声波图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胎儿的头部、四肢和躯干,从而判断其是否正常发育。
三、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是一种高级的影像学技术,通过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的帮助,可以生成人体内部的三维图像。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CT扫描技术对一位患者的头部进行了扫描,以观察其脑部是否存在异常。
通过CT图像,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患者的脑部结构,从而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四、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影像学技术,通过使用强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可以生成人体内部的高分辨率图像。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MRI技术对一位患者的腰椎进行了扫描,以观察其椎间盘是否存在退化。
通过MRI图像,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患者的腰椎结构和椎间盘的情况,从而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五、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扫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扫描)是一种高级的影像学技术,通过使用放射性药物追踪人体内部的代谢活动,从而生成图像。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PET扫描技术对一位患者的心脏进行了检查,以观察其心肌的代谢情况。
通过PET图像,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患者的心脏代谢情况,从而帮助医生评估其心脏功能。
结论影像学技术在医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影像学实验报告模板(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1. 了解[实验名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实验名称]的影像学表现。
3. 培养学生对影像学检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实验原理[简要介绍实验原理,包括物理基础、成像原理等]四、实验器材1. [设备名称]:[型号]2. [器材名称]:[型号]3. [其他器材]:[型号]五、实验步骤1. [步骤一]- [具体操作]- [观察现象]- [数据记录]2. [步骤二]- [具体操作]- [观察现象]- [数据记录]3. [步骤三]- [具体操作]- [观察现象]- [数据记录]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结果一]- [影像学表现]- [数据分析]- [结论]2. [结果二]- [影像学表现]- [数据分析]- [结论]3. [结果三]- [影像学表现]- [数据分析]- [结论]七、讨论1. [讨论一]- [与理论知识的结合]- [与其他实验结果的对比] -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 [讨论二]- [与理论知识的结合]- [与其他实验结果的对比]-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八、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实验名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观察到了[实验名称]的影像学表现,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名称]具有[实验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九、参考文献[列出实验过程中参考的文献,格式规范]十、附录1. [实验数据记录表]2. [实验现象照片]3. [其他相关资料]注意:1. 本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实验报告内容需根据实际实验进行调整。
2. 实验报告应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语言简练。
3. 实验数据应真实可靠,图表清晰美观。
4. 实验报告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
第2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掌握影像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
3. 学会分析影像学实验结果,并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二、实验原理简要介绍实验涉及的影像学原理,包括成像原理、设备工作原理等。
医学影像技术实践作业指导书
医学影像技术实践作业指导书一、实践目的医学影像技术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影像技术手段为基础,对人体内部进行观察和分析,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次实践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医学影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培养其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实践能力。
二、实践内容1. 实验室准备为了保证实践的顺利进行,学生需要提前了解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操作流程。
实验室应该设有适当数量的X射线机、CT机、MRI机等医学影像设备,并配备操作手册和安全指导书。
2. 实验操作流程2.1 X射线胸片拍摄学生应了解X射线胸片拍摄的目的和步骤。
首先,学生需要帮助患者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铅衣等;然后,学生应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姿势,如站立或侧卧;最后,学生需要操作X射线机进行拍摄,并将胸片送至影像诊断科作进一步分析。
2.2 CT扫描操作学生应了解CT扫描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首先,学生需要安排患者躺在CT扫描床上,并固定好位置;然后,学生需要调整扫描参数,如扫描层厚、扫描时间等;最后,学生需要观察和保存扫描结果,并协助医生进行诊断。
2.3 MRI扫描操作学生应了解MRI扫描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点。
首先,学生需要帮助患者躺入磁共振仪中,并给予适当的安抚和指导;然后,学生需要调节磁场强度和扫描参数,如TR和TE等;最后,学生需要观察和保存扫描结果,协助医生进行诊断。
3. 实践安全注意事项医学影像技术实践中,学生应时刻注意实践的安全性。
例如,在操作X射线机时,学生应戴上防护眼镜和手套,以保护自身免受辐射侵害;在进行CT和MRI扫描时,学生应确保设备运行稳定,患者安全舒适。
4. 实践数据处理与分析学生应学会使用相关影像处理软件,对实践中得到的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例如,学生可以使用DICOM软件查看和诊断X射线胸片,使用图像重建软件处理和重建CT扫描图像,使用磁共振成像软件观察和分析MRI扫描结果。
三、实践报告实践结束后,学生需要根据所掌握的实践内容和数据分析结果,撰写实践报告。
影像镶嵌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遥感影像镶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
2. 掌握使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影像镶嵌的方法。
3. 通过实验,提高对遥感影像进行镶嵌处理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影像镶嵌是指将两幅或多幅遥感影像在空间上拼接成一幅整体影像的过程。
在遥感影像处理中,由于遥感器、传感器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影像之间可能存在几何畸变、灰度差异等问题,因此在进行影像镶嵌时,需要对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几何校正、灰度均衡化等,以确保镶嵌后的影像质量。
三、实验内容1. 实验数据:选取两幅不同时间、不同传感器的遥感影像作为实验数据。
2. 实验步骤:(1)数据预处理:对实验数据分别进行几何校正、灰度均衡化等预处理操作,消除影像之间的几何畸变和灰度差异。
(2)坐标系统转换:将两幅影像的坐标系统进行统一,以便进行后续的影像镶嵌。
(3)影像镶嵌:使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如ENVI、ArcGIS等)进行影像镶嵌操作。
(4)镶嵌效果评价:对镶嵌后的影像进行质量评价,包括几何精度、灰度一致性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据预处理通过几何校正和灰度均衡化处理,两幅影像的几何畸变和灰度差异得到了有效消除,为后续的影像镶嵌提供了基础。
2. 坐标系统转换将两幅影像的坐标系统进行统一,确保了影像镶嵌的准确性。
3. 影像镶嵌使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影像镶嵌操作,成功将两幅影像拼接成一幅整体影像。
4. 镶嵌效果评价(1)几何精度:通过对比镶嵌后的影像与原始影像的几何特征,发现镶嵌后的影像在几何精度方面得到了有效保证。
(2)灰度一致性:通过对比镶嵌前后影像的灰度分布,发现镶嵌后的影像在灰度一致性方面得到了显著改善。
五、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遥感影像镶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
2. 使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影像镶嵌,能够有效提高影像质量。
3. 影像镶嵌在遥感影像处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遥感数据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六、实验心得1. 影像镶嵌是遥感影像处理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遥感影像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印刷影像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XX大学印刷技术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印刷影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掌握印刷影像的基本工艺流程,提高对印刷影像质量的评价能力。
二、实验原理印刷影像技术是将图像通过印刷方式复制到纸张或其他承印物上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油墨在印刷过程中的吸附和传递,将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
印刷影像技术主要包括平版印刷、凸版印刷、凹版印刷和丝网印刷等。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A4纸张、水性油墨、胶版印刷版、印刷网版、丝网印刷网版、感光胶片、显影液、定影液等。
2. 实验设备:印刷机、晒版机、显影液配置器、定影液配置器、水槽、温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A4纸张裁剪成实验所需尺寸。
(2)将水性油墨搅拌均匀,准备印刷。
(3)将感光胶片放置在晒版机上,调整曝光时间。
2. 晒版(1)将感光胶片放置在晒版机上,调整曝光时间。
(2)使用晒版机进行曝光,使胶片上的图像信息固定。
3. 显影(1)将曝光后的感光胶片放入显影液中,调整显影时间。
(2)观察胶片上的图像信息,直至清晰可见。
4. 定影(1)将显影后的胶片放入定影液中,调整定影时间。
(2)观察胶片上的图像信息,确保图像信息固定。
5. 印刷(1)将定影后的胶片放置在印刷机上,调整印刷压力。
(2)使用印刷机进行印刷,将图像信息转移到纸张上。
6. 检查与评价(1)观察印刷后的纸张,检查图像质量。
(2)对印刷质量进行评价,包括色彩、清晰度、网点密度等方面。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色彩:印刷后的纸张颜色与原图像颜色基本一致,无明显色差。
2. 清晰度:印刷后的图像清晰度较高,无明显模糊现象。
3. 网点密度:印刷后的网点密度与原图像网点密度基本一致,无明显变化。
4. 印刷质量评价:本次实验印刷质量较好,符合实验要求。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印刷影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掌握了印刷影像的基本工艺流程。
影像仪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影像仪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及其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掌握影像仪的使用技巧,提高对医学影像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影像仪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或超声波等物理手段,对人体内部结构进行无创性成像的设备。
常见的影像仪有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成像等。
本实验以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为例,介绍影像仪的工作原理。
X射线CT成像原理:当X射线通过人体时,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程度不同,从而在X射线探测器上形成不同的信号。
这些信号经过处理后,形成一幅人体内部的断层图像。
三、实验器材1. 影像仪一台2. X射线源3. X射线探测器4. 计算机及图像处理软件5. 模拟人体模型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检查影像仪各部件是否完好,电源是否正常。
(2)将模拟人体模型放置在影像仪的扫描床上。
(3)打开影像仪,调整扫描参数,如扫描角度、层厚等。
2. 实验操作(1)启动X射线源,进行扫描。
(2)观察X射线探测器接收到的信号,记录数据。
(3)关闭X射线源,结束扫描。
3. 数据处理(1)将接收到的信号传输至计算机。
(2)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信号进行处理,得到人体内部的断层图像。
(3)分析图像,观察人体内部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图像质量通过实验,观察到CT图像具有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等特点,能够清晰地显示人体内部结构。
2. 人体内部结构通过分析CT图像,可以观察到人体骨骼、软组织、血管等结构。
例如,观察骨骼的密度、形态;软组织的厚度、形态;血管的走向等。
3. 临床应用CT在临床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1)诊断骨折、肿瘤、炎症等疾病。
(2)观察器官功能,如心脏、肝脏等。
(3)指导手术和放疗。
六、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地掌握了影像仪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及其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提高了对医学影像学知识的理解,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奠定了基础。
七、实验心得1. 影像仪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影像设备,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医学影像实验报告
医学影像实验报告医学影像实验报告引言:医学影像技术是现代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通过获取、处理和解读人体内部的影像信息,为医生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本实验旨在探讨医学影像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展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影像技术的原理和分类医学影像技术基于不同的物理原理,可以分为X射线影像、超声波影像、核磁共振影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多种类型。
其中,X射线影像利用X射线的穿透能力,通过人体组织的吸收和散射来形成影像;超声波影像则利用超声波在不同组织间的传播速度差异,通过回波信号形成影像;核磁共振影像则利用核磁共振现象,通过测量原子核的信号来生成影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则是通过多个X射线影像的叠加,利用计算机算法重建出人体的横断面影像。
二、医学影像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 X射线影像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X射线影像是最常见的医学影像技术之一,它在骨折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X射线影像,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骨折部位的断裂情况、骨块的错位程度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从而准确判断骨折类型和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超声波影像在妇科检查中的应用超声波影像在妇科检查中广泛应用,可以通过超声波探头对女性生殖器官进行直观的观察。
例如,在妇科B超检查中,医生可以通过超声波影像观察子宫、卵巢、输卵管等器官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肿瘤、囊肿等病变,并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3. 核磁共振影像在脑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核磁共振影像在脑部疾病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核磁共振影像,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脑部结构的细微变化,如肿瘤、脑梗死、脑出血等,从而帮助医生准确定位病变部位、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 计算机断层扫描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医学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肺部疾病的诊断中。
通过CT扫描,医生可以观察到肺部的解剖结构、肿瘤、感染等病变,同时还可以进行三维重建,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影像学基础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模块医学影像学基础二、实验标题医学影像学基本成像技术原理与应用三、实验目的1. 了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成像技术原理。
2. 掌握X射线、CT、MRI和超声等成像技术的应用。
3. 培养观察和分析医学影像图像的能力。
四、实验日期2023年11月10日五、实验操作者张三六、实验内容1. X射线成像原理及应用2. CT成像原理及应用3. MRI成像原理及应用4. 超声成像原理及应用七、实验步骤1. X射线成像原理及应用- 通过实验观察X射线在人体组织中的穿透性。
- 分析X射线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如骨折、关节病变的诊断、胸部X光片等。
2. CT成像原理及应用- 通过实验了解CT成像原理,如X射线球管、探测器等。
- 分析CT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如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成像。
3. MRI成像原理及应用- 通过实验了解MRI成像原理,如磁场、射频脉冲等。
- 分析MRI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如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等部位的成像。
4. 超声成像原理及应用- 通过实验了解超声成像原理,如超声波、探头等。
- 分析超声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如心脏、腹部、妇产科等部位的成像。
八、实验过程1. X射线成像实验- 观察X射线在人体组织中的穿透性。
- 分析X射线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如骨折、关节病变的诊断、胸部X光片等。
2. CT成像实验- 了解CT成像原理,如X射线球管、探测器等。
- 分析CT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如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成像。
3. MRI成像实验- 了解MRI成像原理,如磁场、射频脉冲等。
- 分析MRI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如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等部位的成像。
4. 超声成像实验- 了解超声成像原理,如超声波、探头等。
- 分析超声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如心脏、腹部、妇产科等部位的成像。
九、实验结果与分析1. X射线成像结果与分析- X射线具有穿透人体组织的能力,可用于骨折、关节病变的诊断和胸部X光片等。
影像实验报告格式
一、实验名称影像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影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影像拍摄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 学会运用影像技术进行创意表达。
4. 提高对影像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三、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四、实验地点摄影教室/室外拍摄场地五、实验器材1. 数码相机或手机2. 三脚架3. 滤镜(可选)4. 遥控快门(可选)5. 后期处理软件(如Photoshop、Lightroom等)六、实验内容1. 影像基础知识a. 影像的定义和特点b. 影像的构图原则c. 影像的色彩运用2. 影像拍摄技巧a. 光圈、快门、ISO的运用b. 焦距和景深控制c. 白平衡的调整d. 拍摄角度和构图技巧3. 创意影像表达a. 超现实主义影像创作b. 色彩搭配与情感表达c. 主题与故事性4. 影像后期处理a. 色彩调整b. 亮度、对比度、饱和度调整c. 图像裁剪与拼接d. 文字添加与特效制作七、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a. 了解实验目的和内容b. 熟悉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c. 拍摄前构思主题和创意2. 拍摄阶段a. 按照构图原则进行拍摄b. 调整光圈、快门、ISO等参数c. 控制景深,捕捉最佳瞬间d. 运用后期处理软件对影像进行初步调整3. 后期处理阶段a. 色彩调整,提升画面质感b. 亮度、对比度、饱和度调整,增强视觉冲击力c. 图像裁剪与拼接,优化构图d. 文字添加与特效制作,丰富影像内涵4. 作品展示与评价a. 将实验作品进行整理和分类b. 进行自我评价,分析作品的优缺点c. 与同学进行交流,互相评价和借鉴八、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成果a. 完成一系列符合主题的影像作品b. 掌握影像拍摄的基本技巧和方法c. 学会运用后期处理软件对影像进行优化2. 实验分析a. 在拍摄过程中,注意构图、光圈、快门等参数的调整,使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
b. 在后期处理过程中,合理运用色彩、亮度、对比度等调整手段,提升画面质感。
c. 通过实验,提高对影像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为今后的创作打下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邮电学院传媒艺术学院《影像技术》实验指导书李曼陈祺祺编著传媒艺术学院2007年2月重庆邮电学院传媒艺术学院《影像技术》实验指导书《影像技术》是一门介绍摄影与摄像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专业性应用学科。
本门课主要从技术上讲解摄影与摄像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摄影与摄像的基本技能技巧。
本实验课是影像技术课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实验,使学生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消化吸收,培养学生使用摄影与摄像器材的能力和运用摄像与摄像手段拍摄的初步能力。
通过实验课,认识照相机的构造,掌握照相机的操作;掌握暗室技法,即黑白负片的冲洗和黑白照片的放印技术;掌握风光摄影与人像摄影的基本技巧与原则;加深对摄像机的了解,能够熟练地操作摄像机。
实验目录本实验讲义共分7个实验:实验一摄影基础训练实验二黑白负片的冲洗实验三黑白照片的印放技术实验四风光摄影实验五室外人像摄影实验六松下摄像机各功能键的熟悉与使用实验七徒手执机拍摄实验一摄影基础训练实验目的:熟悉机械照相机的构造及性能;熟练掌握摄影基本知识,焦距、快门、光圈、景深等在实际创作中的运用。
实验器材:凤凰DC888K照相机1部黑白胶卷1个实验内容及步骤:一对焦训练对焦清晰是评价一张照片的基础。
我们使用的凤凰DC888K型相机是135单反相机的一种。
135单反相机是日常生活和创作使用得最为广泛的相机。
使其取景对焦准确有以下三种方法:1.中央裂像式对焦(调焦不准)(调焦准确)2.中央扭像式对焦(调焦不准)(调焦准确)3中央裂像式对焦磨砂玻璃(其范围内影像清晰对就准确了)二光圈与快门光圈是可调节大小的进光孔。
光圈系数f=镜头焦距/光孔直径,f值越大光孔越小。
转动光圈调节环,可改变镜头的光圈数。
光圈数由小到大每变化一档,曝光量减少一半;反之,曝光量增加一半。
光圈可整档调节,也可半档调节。
快门速度是以倒数秒来表示的,比如:2表示1/2秒,倒数值越小快门速度越快。
旋转快门速度调节环可实现快门释放闭锁(OFF档)、快门速度调节、ISO值调节、B门拍摄模式设置等功能。
快门速度刻度盘上的字符及含义见下表。
快门速度与光圈匹配解决曝光问题。
练习:1.对同一景物取景,快门速度不变,变换光圈大小,按住镜头旁的景深预测按钮,观察影像明暗效果。
2.对同一景物取景,光圈值一定,用不同的快门速度,轻轻按住测光钮,观察影像效果。
3.快门与光圈匹配,相机测光表提示曝光正常(测光表上绿灯亮),拍摄一张照片,曝光增一档和减一档各拍一张照片,比较这三张照片的差别。
三不同焦距拍摄焦距实际可理解为镜头中心到胶片的距离,即通常所说的像距。
不同焦距的视角不同,景别不同。
A—物A`H`F`—A` HH`—透镜组A F H H` F`练习:1.物距一定,分别用28mm、50mm、70mm焦距来拍摄同一景物。
2.用50mm标准镜头焦距,采用不同物距拍摄同一景物。
作好拍摄记录,观察在以上不同情况下成像有何变化?有什么规律?四景深练习影响景深的三个因素:光圈、焦距、物距练习:1.光圈大小:拍摄距离一定,焦距一定,变换光圈拍摄3张。
2.焦距长短:光圈一定,物距一定,变换焦距拍摄3张。
3.拍摄距离(物距)远近:光圈一定,焦距一定,变换物距拍摄3张。
作好拍摄记录,观察在以上不同情况下景深有何变化?有什么规律?五注意1.拍摄时应对每种方法作好记录,记下光圈大小,快门速度等,以便后期比较提高,方便总结经验。
2.拍摄时要注意观察取景器内被摄体的变化。
3.快门速度会影响成像清晰度,用较慢速度时应用三脚架拍摄。
用长焦镜头拍摄时也应使用三角架。
4.按动快门时,屏住呼吸可防止手抖动,影响成像质量。
【思考题】1、使用不同焦距拍摄时,其成像范围有何不同,规律是什么?2、一张照片的景深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规律如何?实验二黑白负片的冲洗实验目的:熟悉黑白负片的冲洗流程了解显影液,定影液的配制及药液中各种化学成分的作用掌握典型显影液D76*的配方和特性掌握显影液及其它因素对负片反差的影响实验器材:显影罐1个天平1台实验用温度计1支棕色玻璃瓶和透明玻璃瓶各一个暗房袋1个1000ml量杯2个搅拌棒2支D-76显影粉一袋定影粉一份塑料桶2个橡胶手套1副实验内容及步骤:一黑白感光材料的构造保护层乳剂层底层片基背面层片基是载体,卤化银涂布在载体上形成乳剂层。
光学影像在乳剂层上形成。
二潜影形成原理对于一幅摄影作品来说,感光材料既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纪录影像的材料,又是摄影作品的最终影像载体,它贯穿于摄影始终。
其过程包括:摄影曝光、底片冲洗、正像制作等。
其中摄影曝光和底片冲洗是对影像技术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像的操作步骤。
Brˉ+ hγBr + e(溴离子)(光子)(溴原子)(电子)卤化银受光照部分溴离子吸收光子放出电子,溴原子与明胶反应生成稳定化合物。
Ag++ e Ag(银离子)(电子)(银原子)银原子堆积形成潜影,构成显影中心。
三冲洗流程装卷W DW FIXW 干燥(W 水洗, D显影, FLX定影)1.装卷:装卷时胶片的药膜面应向卷轴内卷。
光滑的一面为胶面反之较粘手的一面为药膜面。
裹好的胶卷的大小应于卷轴一样大,注意裹得太紧或太松都会影响影像的反差和灰雾度。
药膜面胶面注意:黑白负片为全色片装卷应在无光环境下操作,在暗房袋中操作或在无光暗室中进行以免胶片曝光。
手指应持胶片的齿孔边裹卷以免指甲划伤底片。
装好后把卷轴放入显影罐中盖紧盖子以防漏光。
2、水洗:水从显影罐顶端的注水口倒入,清洗胶卷2——3遍以洗掉片基颜色,准备显影。
3、显影:显影是指感光材料在曝光产生潜影后,在显影液中进行一段时间处理,产生可见银影像的过程。
实验所用显影液配方D76*又叫微粒显影剂为我国标准配方其特点是影调柔和,有较好的颗粒性,为了达到不同效果可以在其基础上进行变异。
配方如下:D76* (克/升)温度:18℃—20℃时间:8—12分钟(新药液8分钟)米吐尔 2.0g (显影剂)无水亚硫酸钠 100.0g (保护剂)对苯二酚 5.0g (显影剂)硼沙 2.0g (促进剂)溴化钾 0.3g (抑制剂)加水1000ml PH值8.60如使用袋装显影粉,配制方法是:先将小袋中的药粉溶于200毫升温水中(约摄氏50℃),待完全溶解后,再将大袋药粉倒入搅动之,使完全溶解加清水至250毫升即可。
如在显影罐中显影需12分钟,如在显影盆中显影需10分钟,其水温均为20度。
注意:a 配药液时应在天平秤上放白纸片以免药物腐蚀秤盘。
药物不慎粘到皮肤上应马上用水冲洗。
b 显影时应均匀的周期性的搅动或循环(方式固定),使胶片能充分显影。
搅动的速度快慢会影响影像的密度和反差,速度太快,影像密度和反差过大,反之就过小,将影响成像质量。
c 显影液长期暴露在光线下容易失效,最好放在棕色玻璃瓶中置于荫凉处保存。
d 显影时温度的高低影响显影时间的长短,是决定影响质量的因素之一。
4、水洗:倒出显影液后水洗,冲掉残留显影液。
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10秒左右。
5、定影:酸性坚膜定影液配方F—5 (克/升)温度:15℃—24℃时间:6分钟水(50℃) 600ml海波 240.0g无水亚硫酸钠 15.0g醋酸(28%) 48ml结晶硼酸 7.5g钾矾 15.0g 加水 1000ml PH值 4.20配置方法:用适量50℃清水,首先将药粉120g充分溶解,再将清水加至1000ml即可使用。
定影时间:胶卷底片18℃约18分钟,放大印相纸约30分钟。
(水洗30-60分钟)注意:a、定影液(包括显影液)在二次使用时应该相应的延长定影时间。
b、如超过15分钟仍未通明,则表示溶液已失效。
6、水洗、干燥定影后将胶卷从显影罐中取出,充分水洗并晾干。
【思考题】1.影响底片影像质量的因素有那些?2.显影时搅动显影罐的作用?3.显影时间过长会导致什么现象?4.前期摄影时曝光过度、曝光不足的底片正常显影后会有什么效果?5.显影到定影间的水洗有什么作用?对定影液有何影响?6.冲洗胶卷时因注意那些问题?实验三黑白照片的印放技术实验目的:掌握黑白照片的印放技术了解摄影的后期创作过程熟悉简单的创作方法实验器材:安全灯放大机1台切刀1架各色洗像盆3个50mm镜头1个竹夹2个印相机1台定时器1部压纸尺1个天平1台印相纸和放大纸若干各种药剂温度计2支1000ml量杯1个实验内容及步骤:一配制黑白相纸显影和定影药液显影:D—72(克/升)是一个著名的照相纸显影液配方,在加工中可以用其原液,也可以按1:1~1:3加水稀释,可获得各种不同反差的影像。
一般显影温度为20℃,印相纸显影时间为1~2分钟,放大纸为1`30~3分钟。
配方如下:米吐尔 3.1g无水亚硫酸钠45.0g对苯二酚12.0g无水碳酸钠67.5g溴化钾 2.0g加水1000ml定影液配方与冲卷所用相同,黑白相纸定影时间约为两分钟。
注意:在暗室内印放操作应在安全灯(或红灯)下进行。
二黑白印相印相机又称为晒箱,有尺寸大小和功能多少之分。
主要用于大尺寸底片印相。
我们使用印相机的目的在于印制样照,选择较好的底片进行放大(可用来放登记照)。
首先,根据底片选择与其相匹配的印相纸。
然后把底片的药膜面朝上(无光泽的一面为药膜面),放在玻璃上;再把印相纸的药膜面(有光泽的一面)朝下,盖在底片上,最后用印相机盖板压紧曝光几秒。
之后,进行显影,水洗,定影,水洗,干燥。
三黑白相片放大1.在安全灯下将放大相纸用切刀裁至合适的大小,裁剩下的纸条可用来做试条纸。
(试条纸的作用是寻找该底片放大制作的最佳效果)。
2.检查底片和底片夹有无磨损或灰尘,如有请用细棉布擦干净。
安放放大机镜头前应把镜头纸卷成笔状,螺旋式的轻擦镜头表面灰尘。
3.将底片的药膜面朝下夹在底片夹中,调节底片夹的遮光条与底片大小合适。
注意,留出底片的齿孔边方便对焦。
4.安好镜头后将光圈开到最大,把有底片的底片夹放在片斗中。
调节压纸尺到需要的尺寸,然后调节放大机上的升降旋钮将影像放大到与压纸尺规定的大小。
最后调节放大机的调焦旋钮,把影像调清晰。
清晰标准以底片的齿孔边的影像清晰度为准,如果是人物为主的照片可用人物的眼睛来调焦。
5.以上步骤完成后,将镜头光圈调小两档,用安全镜片(红)遮住光源。
将试条纸(相纸药膜面向上)用压纸尺压好。
关上放大灯,设置定时器的时间进行自动曝光。
6.冲洗试条纸(冲洗过程和印相冲洗一样。
)7.根据试条纸的情况正式进行放大。
注意:试条部分最好是照片主要表现的地方。
可以用不同的曝光量多试几次。
对同一底片,应记录下每次试条的曝光时间,显影时间,定影时间。
相纸在显影时要用竹夹轻轻的抖动相纸使其显影均匀,密度合适。
显影时相纸药膜面应向下,避免竹夹划伤药膜面,显影一段时间后可将相纸提起在安全灯下观察影像密度,以便控制显影时间。
一些显影不足的地方可水洗一下,对局部进行二次显影,然后再水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