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与资源配置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部分学者认同这一观点。
第二,挤出效应到底有多大
①与人口结构有关 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社会 保障供款对私人养老储蓄的替代。 如果人口中老年人比重较大,则有可能 发生挤出效应。
私人储蓄 预防性储蓄
养老储蓄
年轻人
中年人
老年人
社会保障可以替代养老储蓄,但不能替代预防性储蓄, 对老年家庭挤出大。
④如果一个人在工作期间参加了强制性储蓄计
划,以便退休后有足够的积累,那么他在工作期
间的消费水平会降低,净资产累积会相应增加。
结论: 第一,由于养老金承诺的非流动性和未来收益的 不确定性,尤其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个人储蓄 不会随着养老金收益的增加而一对一的减少。
第二,流动性约束的存在,使得强制性储蓄既 不会因为借债也不会因为减少个人自愿储蓄而减 少。 第三,在一个增长的经济中,雇员可以希望提 前退休,这也会使他增加工作期的储蓄。 第四,如果从当前消费转向未来消费的替代超 过了可以减少储蓄的收入效应,那么税收方面的 优惠政策也会为提高个人的总储蓄而提供激励。 理解的关键点:当前消费转向未来消费的替代 ﹥ 减少储蓄的收入效应。
(一)挤出储蓄论
西摩· 哈里斯:社会保障的发展可能阻碍私 人储蓄的增长。
莫迪里亚尼等人:提出消费和储蓄的生命周 期理论。 马丁· 费尔德斯坦:资产替代效应 ;引致退 休效应
引起了两方 面的争议:
第一,引致退休效应是否存在? 第二,社会保障挤出的私人储蓄到底有多少?
挤出效应由哈佛大学的马丁.费尔德斯坦于
社会保障挤出的私人储蓄到底 有多少?
社会保障通过两个方向相反的力量影响 个人储蓄。一个力量是,社会保障既然 可以为人们年老时提供退休金收益,人 们就可以减少工作时的储蓄,即“资产 替代效应”(asset—substitution effect)。
另一个力量是,社会保障提供了较为安全 的退休待遇,可能诱使人们提前退休,这 反过来又要求人们在工作期要有一个比较 高的储蓄率,以负担更多的退休消费,即 “退休效应”(retirement effect)。个人储 蓄的净效应取决于这两个效应的力量对比 。
第三章 社会保障与资源配
置理论
第一节
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
现收现付制度对储蓄的影响
基金积累制度对储蓄的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储蓄的影响
第一节 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
思路:社会保障制度——储蓄的动机——增加或减少 几个理论:挤出效应理论、挤进效应理论、中性理论
要求:了解主要理论的分析角度
②国民收入再分配角度分析 社会保障收入/总收入 对低收入人群而言,储蓄意愿比较低。 因此随着社会保障收入的增加,往往会减 少私人储蓄,用于改善生活。 对高收入人群而言,储蓄意愿比较强,
社会保障不会挤出私人储蓄。
但是,社会保障正常状态下主要是富人
向穷人的再分配,所以必然会减少储蓄。
③收入来源角度分析 收入来源说有两类:永久性收入和暂时性要素收入。 永久性收入意味着收入预期稳定。 暂时性要素收入意味着收入预期不稳定。 国家通过再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消除不平等收入,如 果要消除永久性收入不平等,则不会导致储蓄下降。
二、基金积累制度对储蓄的影响
完全积累制又称完全基金制(pension found),是指正
在工作的职工为自己退休储备社会保险费用的制度安排, 这是一种以个人整个生命周期的长期纵向平衡为原则确定 的资金运行模式。 人们对基金积累制对社会总储蓄和积累的影响有不同的
认识,主要观点有:
(一)世界银行的观点
基金积累制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个人的储蓄行为 的影响比现收现付制要复杂,戴维斯通过对一些 国家强制性养老基金的分析后,没有发现有规律 的结论,因而,wk.baidu.com制性养老金计划对储蓄的影响, 要依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关键是强制性储蓄和 自愿性储蓄的边际替代率大小。 总之,短视行为是影响储蓄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方面,通过养老金的强制积累可以提高个人储 蓄率;另一方面,并非所有的强制性储蓄计划都 能这样,关键是养老金计划的信用度高低,如果 低,人们想方设法逃避缴费。
②生命周期理论
基本认识: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有限
如果外力帮助人们培养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将有助于
增加储蓄。 养老金与储蓄的关系,把1美元从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 较高的收入账户转移到另一个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的账户时, 总储蓄就提高了。
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收入账户—没有约束的收入账户
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的收入账户—有了约束的收入账户
产生挤出效应。 分析思路: ①当私人储蓄只是一个消费者一生种不同阶段收入转移 的工资,即储蓄仅仅源于“消费动机”时,社会保障才可 能产生挤出效应。 ②如果存在遗产动机,也就是私人储蓄并不仅仅为个人
进行,那么社会保障对于个人储蓄的挤出效应应该为零。
述评
第一,资产替代效应是存在的,但可能会因受到资本市场 不完善、人们的收入水平差异和消费倾向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而被弱化。 第二,引致退休效应也是存在的,但其强弱在不同的国家或不 同的制度下是不同的。
1994年提出。
挤出效应:一般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再分
配功能,可能会挤出个人储蓄,减少经济 增长所需要的资金积累,这种现象被称为 挤出效应(crowded_out_effect)。
分析思路: 社会保障通过以下两个相反的力量影响
个人储蓄。
1.“挤出储蓄”——人们既然可以从公共 养老金计划中获得养老金收益,就可能减 少为退休期消费而在工作时期积累财产的 需要,这叫做“资产替代效应”。
理论:消费者短视,一般不会为退休谋划,强制建立社会 保障制度,人们不得不压缩眼前消费而为未来准备,必然 导致社会总储蓄增加。 ①心里渴望理论:一个人越接近目标,努力程度越高。
3000 2000 处在哪个位置上的人更努力呢
社会保障制度的引入, 可以为人们提供比较多 的养老金,鼓励人们为 更高的退休生活积累资 金。
第三,对于那些短视、认识到为养老进行储蓄的重要性或者 自我控制力差的人,社会保障确实有促使其增加私人储蓄的作 用。
第四,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对私人储蓄既有挤出效应又有 挤进效应,其相对强度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储蓄习惯和社会初次 收入分配状况。
第五,自愿性的私人代际转移支付确实存在,因而会对社会 保障的挤出效应产生一定的抵消,但是这种抵消在不同的国家 是不同的,但通常难以抵消干净。
个人储蓄的净效应取决于这两方面力量的对比: 如果资产替代效应>引致退休效应,个人
储蓄就会减少
如果资产替代效应<引致退休效应,个人 储蓄就会减少
费尔德斯坦根据对美国的分析,得出社会
保障制度对个人储蓄有明显的挤出效应。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如果考虑到现收现付的社 会保障制度所具有的明显的再分配功能,其对 私人储蓄的挤出效应将更为显著。 戴南、斯金纳和塞尔德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 ,持久收入越高的家庭储蓄率越高。 戴蒙德:根据世代交叠模型得出了现收现付的 社会保障制度会使得私人资本存量减少的结论 。
实行完全积累制的老年保障计划,一方面要求 人们积累一定的储蓄额,另一方面会减弱现收现付 制对储蓄消极影响,从而增加完全积累制对储蓄的 促进作用。 (二)戴维斯(E.P.Davis)有关理论
以生命周期理论为依据进行分析,分析了,强
制积累对储蓄行为的影响:
①个人初参加工作时,若不存在流动性约束时, 支出可能大于收入,净资产为负数; ②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收入增长大于消费增长, 会出现一个收支相等点,从此点开始,净资产开始 增加; ③若存在流动性约束,一定收入水平只能有相对 的消费水平——达到最优消费前,净资产为零;超 出最优消费之后,净资产大大高于无流动性约束的 净资产。
理论界的讨论
费尔德斯坦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因此展开讨论:
第一,引致退休效应是否存在
主要取决于老年人劳参率的变化。
阿伦观点:没有证据表明社会保障减少
了老年职工的劳动供给,因而引致退休效
应不典型。
主流观点
博斯金观点;1969—1973老年职工的劳动参 与率下降,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收入大
幅增加,因而引致退休效应存在。
现收现付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三种主要渠 道影响退休决策。首先,对于缺乏远见或 流动性受限制的个人来说,强制性的社会 保障制度将使收入从工作年份转移到退休 年份,且这种转移的收入效应将引起晚年 闲暇消费的增加。如果社会保障制度的建 立或扩张对在政策变动时的老年人提供了 意外之财,这会强化收入效应。
引致退休效应
相对于没有受保障的人,受到制度保障 的人具有更早退休的激励(更倾向于提 前退休),而提前退休会导致预期退休 时间的延长,这就需要在退休之前积累 更多的储蓄。这种现象,被费尔德斯坦 (哈佛大学教授Matin Feldstein)称为“ 引致退休效应”(Induced Retirement Effect)
(如养老金账户)
③再分配功能分析 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影响不同
对高收入家庭来说,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使得这类家
庭已非养老金财富积累的方式抵消社会保障的影响。 对低收入家庭来说,倾向于不弥补。 社会保障制度从高收入家庭向低收入家庭再分配,是高 收入家庭大幅度提高其他储蓄,而低收入家庭的储蓄不会 减少太多,因为他们本来储蓄就很少。
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储蓄的 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安排不是影响储蓄的主要 原因,储蓄的变化更多的是缘于社会保障制度 本身的发展和变化。 不论采取现收现付制还是基金制的财务制度, 当一国社会保障水平提高时,人们对未来的预 期普遍比较乐观,因此会增加消费,减少储蓄 量,即对储蓄产生“挤出”作用;相反,当一 国保障水平降低时,人们就会减少消费而增加 储蓄,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对储蓄产生“挤进 ”作用。
(三)中性理论
巴罗质疑由生命周期理论得 出的社会保障影响储蓄的观点,
提出了“中性理论”。他认为,
只有当私人储蓄是消费者在一生 中的不同阶段进行的收入转移即 储蓄仅仅源于“消费动机” (consumption-motive)时,
赞同巴罗模型的学者
世界银行
社会保障才可能挤出私人储蓄。
中性理论
巴罗运用他的“中性理论”指出,社会保障制度可能不
第二,很多社会保障制度意味着只有当一 个人退休时他才能获得收益。这样的制度 经常改变退休的动机,因为社会保障收益 的现值并不独立于所选择的退休时间,这 会影响寿命预期比平均高或低的人的退休 动机。第三,社会保障制度可能改变社会 对退休时间的传统观念,影响私人养老金 计划的制定、公司强制性的退休年龄以及 工人的偏好。
(二)挤进储蓄论
有关社会保障增加储蓄的观点首先来自“短视论”。
–卡甘:提出社会保障具有认识效应,支持社会保障增 加储蓄的观点。 –卡特纳:以心理渴望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目标梯度假说。 –泰勒和谢夫林:把心理学引入生命周期理论, 形成了行为生命周期模型(BLC),并提出了 自我控制论。
–本海姆和舒尔茨以及盖尔:对于低收入家 庭与高收入家庭,养老金对其他财富的替代 效应是不同的。社会保障再分配会导致私人 储蓄的增加。
养老金基金这种强制性储蓄就会对个人的储蓄行为产生影 响。 戴维斯认为,短视行为是影响储蓄的重要因素之一。 积累制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私人储蓄行为的影响也很复杂。
重点:基金制养老计划对私人储 蓄的影响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 即针对一个具体经济而言,通过 养老基金而实行的强制储蓄和私 人储蓄之间的边际替代率是可以 进行有目的的调整的。
社会保障制度对储蓄的影响,主要围绕养老保险制度与储
蓄的关系展开分析。
一、现收现付制度对储蓄的影 响
现收现付制:(pay_as_you_go,PAYG) 是养老保险创税三资金筹集的一种方式 ,它是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 有结余”的原则确定的。具体是指用正 在工作一代人的缴费支付已经退休一代 人的社会保险费用的制度安排。
如果一个国家通常存在着永久性收入状态的广泛的不平等,那 么,由国家进行再分配以消除这种不平等将不会导致储蓄率的 下降;如果要消除的是暂时性要素方面的不平等,则有可能减 少私人储蓄。
影响社会保障与个人储蓄关系的还有很多因 素。资本市场的不完全会影响社会保障对个 人储蓄的挤出程度,借贷的限制减少了由于 资产替代效应带来的个人储蓄的减少,但这 同时也导致了消费者福利的减少。在一个资 本市场的局部均衡模型中,当预期寿命不确 定时,社会保障会减少预防性储蓄,并提高 个人福利。当工资不确定且没有保障时,人 们为了预防和退休的目的会更多地储蓄。此 外,代际间的再分配、私人养老金等因素也 对社会保障的挤出效应有着一定影响。
第二,挤出效应到底有多大
①与人口结构有关 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社会 保障供款对私人养老储蓄的替代。 如果人口中老年人比重较大,则有可能 发生挤出效应。
私人储蓄 预防性储蓄
养老储蓄
年轻人
中年人
老年人
社会保障可以替代养老储蓄,但不能替代预防性储蓄, 对老年家庭挤出大。
④如果一个人在工作期间参加了强制性储蓄计
划,以便退休后有足够的积累,那么他在工作期
间的消费水平会降低,净资产累积会相应增加。
结论: 第一,由于养老金承诺的非流动性和未来收益的 不确定性,尤其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个人储蓄 不会随着养老金收益的增加而一对一的减少。
第二,流动性约束的存在,使得强制性储蓄既 不会因为借债也不会因为减少个人自愿储蓄而减 少。 第三,在一个增长的经济中,雇员可以希望提 前退休,这也会使他增加工作期的储蓄。 第四,如果从当前消费转向未来消费的替代超 过了可以减少储蓄的收入效应,那么税收方面的 优惠政策也会为提高个人的总储蓄而提供激励。 理解的关键点:当前消费转向未来消费的替代 ﹥ 减少储蓄的收入效应。
(一)挤出储蓄论
西摩· 哈里斯:社会保障的发展可能阻碍私 人储蓄的增长。
莫迪里亚尼等人:提出消费和储蓄的生命周 期理论。 马丁· 费尔德斯坦:资产替代效应 ;引致退 休效应
引起了两方 面的争议:
第一,引致退休效应是否存在? 第二,社会保障挤出的私人储蓄到底有多少?
挤出效应由哈佛大学的马丁.费尔德斯坦于
社会保障挤出的私人储蓄到底 有多少?
社会保障通过两个方向相反的力量影响 个人储蓄。一个力量是,社会保障既然 可以为人们年老时提供退休金收益,人 们就可以减少工作时的储蓄,即“资产 替代效应”(asset—substitution effect)。
另一个力量是,社会保障提供了较为安全 的退休待遇,可能诱使人们提前退休,这 反过来又要求人们在工作期要有一个比较 高的储蓄率,以负担更多的退休消费,即 “退休效应”(retirement effect)。个人储 蓄的净效应取决于这两个效应的力量对比 。
第三章 社会保障与资源配
置理论
第一节
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
现收现付制度对储蓄的影响
基金积累制度对储蓄的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储蓄的影响
第一节 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
思路:社会保障制度——储蓄的动机——增加或减少 几个理论:挤出效应理论、挤进效应理论、中性理论
要求:了解主要理论的分析角度
②国民收入再分配角度分析 社会保障收入/总收入 对低收入人群而言,储蓄意愿比较低。 因此随着社会保障收入的增加,往往会减 少私人储蓄,用于改善生活。 对高收入人群而言,储蓄意愿比较强,
社会保障不会挤出私人储蓄。
但是,社会保障正常状态下主要是富人
向穷人的再分配,所以必然会减少储蓄。
③收入来源角度分析 收入来源说有两类:永久性收入和暂时性要素收入。 永久性收入意味着收入预期稳定。 暂时性要素收入意味着收入预期不稳定。 国家通过再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消除不平等收入,如 果要消除永久性收入不平等,则不会导致储蓄下降。
二、基金积累制度对储蓄的影响
完全积累制又称完全基金制(pension found),是指正
在工作的职工为自己退休储备社会保险费用的制度安排, 这是一种以个人整个生命周期的长期纵向平衡为原则确定 的资金运行模式。 人们对基金积累制对社会总储蓄和积累的影响有不同的
认识,主要观点有:
(一)世界银行的观点
基金积累制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个人的储蓄行为 的影响比现收现付制要复杂,戴维斯通过对一些 国家强制性养老基金的分析后,没有发现有规律 的结论,因而,wk.baidu.com制性养老金计划对储蓄的影响, 要依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关键是强制性储蓄和 自愿性储蓄的边际替代率大小。 总之,短视行为是影响储蓄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方面,通过养老金的强制积累可以提高个人储 蓄率;另一方面,并非所有的强制性储蓄计划都 能这样,关键是养老金计划的信用度高低,如果 低,人们想方设法逃避缴费。
②生命周期理论
基本认识: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有限
如果外力帮助人们培养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将有助于
增加储蓄。 养老金与储蓄的关系,把1美元从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 较高的收入账户转移到另一个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的账户时, 总储蓄就提高了。
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收入账户—没有约束的收入账户
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的收入账户—有了约束的收入账户
产生挤出效应。 分析思路: ①当私人储蓄只是一个消费者一生种不同阶段收入转移 的工资,即储蓄仅仅源于“消费动机”时,社会保障才可 能产生挤出效应。 ②如果存在遗产动机,也就是私人储蓄并不仅仅为个人
进行,那么社会保障对于个人储蓄的挤出效应应该为零。
述评
第一,资产替代效应是存在的,但可能会因受到资本市场 不完善、人们的收入水平差异和消费倾向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而被弱化。 第二,引致退休效应也是存在的,但其强弱在不同的国家或不 同的制度下是不同的。
1994年提出。
挤出效应:一般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再分
配功能,可能会挤出个人储蓄,减少经济 增长所需要的资金积累,这种现象被称为 挤出效应(crowded_out_effect)。
分析思路: 社会保障通过以下两个相反的力量影响
个人储蓄。
1.“挤出储蓄”——人们既然可以从公共 养老金计划中获得养老金收益,就可能减 少为退休期消费而在工作时期积累财产的 需要,这叫做“资产替代效应”。
理论:消费者短视,一般不会为退休谋划,强制建立社会 保障制度,人们不得不压缩眼前消费而为未来准备,必然 导致社会总储蓄增加。 ①心里渴望理论:一个人越接近目标,努力程度越高。
3000 2000 处在哪个位置上的人更努力呢
社会保障制度的引入, 可以为人们提供比较多 的养老金,鼓励人们为 更高的退休生活积累资 金。
第三,对于那些短视、认识到为养老进行储蓄的重要性或者 自我控制力差的人,社会保障确实有促使其增加私人储蓄的作 用。
第四,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对私人储蓄既有挤出效应又有 挤进效应,其相对强度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储蓄习惯和社会初次 收入分配状况。
第五,自愿性的私人代际转移支付确实存在,因而会对社会 保障的挤出效应产生一定的抵消,但是这种抵消在不同的国家 是不同的,但通常难以抵消干净。
个人储蓄的净效应取决于这两方面力量的对比: 如果资产替代效应>引致退休效应,个人
储蓄就会减少
如果资产替代效应<引致退休效应,个人 储蓄就会减少
费尔德斯坦根据对美国的分析,得出社会
保障制度对个人储蓄有明显的挤出效应。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如果考虑到现收现付的社 会保障制度所具有的明显的再分配功能,其对 私人储蓄的挤出效应将更为显著。 戴南、斯金纳和塞尔德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 ,持久收入越高的家庭储蓄率越高。 戴蒙德:根据世代交叠模型得出了现收现付的 社会保障制度会使得私人资本存量减少的结论 。
实行完全积累制的老年保障计划,一方面要求 人们积累一定的储蓄额,另一方面会减弱现收现付 制对储蓄消极影响,从而增加完全积累制对储蓄的 促进作用。 (二)戴维斯(E.P.Davis)有关理论
以生命周期理论为依据进行分析,分析了,强
制积累对储蓄行为的影响:
①个人初参加工作时,若不存在流动性约束时, 支出可能大于收入,净资产为负数; ②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收入增长大于消费增长, 会出现一个收支相等点,从此点开始,净资产开始 增加; ③若存在流动性约束,一定收入水平只能有相对 的消费水平——达到最优消费前,净资产为零;超 出最优消费之后,净资产大大高于无流动性约束的 净资产。
理论界的讨论
费尔德斯坦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因此展开讨论:
第一,引致退休效应是否存在
主要取决于老年人劳参率的变化。
阿伦观点:没有证据表明社会保障减少
了老年职工的劳动供给,因而引致退休效
应不典型。
主流观点
博斯金观点;1969—1973老年职工的劳动参 与率下降,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收入大
幅增加,因而引致退休效应存在。
现收现付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三种主要渠 道影响退休决策。首先,对于缺乏远见或 流动性受限制的个人来说,强制性的社会 保障制度将使收入从工作年份转移到退休 年份,且这种转移的收入效应将引起晚年 闲暇消费的增加。如果社会保障制度的建 立或扩张对在政策变动时的老年人提供了 意外之财,这会强化收入效应。
引致退休效应
相对于没有受保障的人,受到制度保障 的人具有更早退休的激励(更倾向于提 前退休),而提前退休会导致预期退休 时间的延长,这就需要在退休之前积累 更多的储蓄。这种现象,被费尔德斯坦 (哈佛大学教授Matin Feldstein)称为“ 引致退休效应”(Induced Retirement Effect)
(如养老金账户)
③再分配功能分析 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影响不同
对高收入家庭来说,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使得这类家
庭已非养老金财富积累的方式抵消社会保障的影响。 对低收入家庭来说,倾向于不弥补。 社会保障制度从高收入家庭向低收入家庭再分配,是高 收入家庭大幅度提高其他储蓄,而低收入家庭的储蓄不会 减少太多,因为他们本来储蓄就很少。
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储蓄的 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安排不是影响储蓄的主要 原因,储蓄的变化更多的是缘于社会保障制度 本身的发展和变化。 不论采取现收现付制还是基金制的财务制度, 当一国社会保障水平提高时,人们对未来的预 期普遍比较乐观,因此会增加消费,减少储蓄 量,即对储蓄产生“挤出”作用;相反,当一 国保障水平降低时,人们就会减少消费而增加 储蓄,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对储蓄产生“挤进 ”作用。
(三)中性理论
巴罗质疑由生命周期理论得 出的社会保障影响储蓄的观点,
提出了“中性理论”。他认为,
只有当私人储蓄是消费者在一生 中的不同阶段进行的收入转移即 储蓄仅仅源于“消费动机” (consumption-motive)时,
赞同巴罗模型的学者
世界银行
社会保障才可能挤出私人储蓄。
中性理论
巴罗运用他的“中性理论”指出,社会保障制度可能不
第二,很多社会保障制度意味着只有当一 个人退休时他才能获得收益。这样的制度 经常改变退休的动机,因为社会保障收益 的现值并不独立于所选择的退休时间,这 会影响寿命预期比平均高或低的人的退休 动机。第三,社会保障制度可能改变社会 对退休时间的传统观念,影响私人养老金 计划的制定、公司强制性的退休年龄以及 工人的偏好。
(二)挤进储蓄论
有关社会保障增加储蓄的观点首先来自“短视论”。
–卡甘:提出社会保障具有认识效应,支持社会保障增 加储蓄的观点。 –卡特纳:以心理渴望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目标梯度假说。 –泰勒和谢夫林:把心理学引入生命周期理论, 形成了行为生命周期模型(BLC),并提出了 自我控制论。
–本海姆和舒尔茨以及盖尔:对于低收入家 庭与高收入家庭,养老金对其他财富的替代 效应是不同的。社会保障再分配会导致私人 储蓄的增加。
养老金基金这种强制性储蓄就会对个人的储蓄行为产生影 响。 戴维斯认为,短视行为是影响储蓄的重要因素之一。 积累制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私人储蓄行为的影响也很复杂。
重点:基金制养老计划对私人储 蓄的影响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 即针对一个具体经济而言,通过 养老基金而实行的强制储蓄和私 人储蓄之间的边际替代率是可以 进行有目的的调整的。
社会保障制度对储蓄的影响,主要围绕养老保险制度与储
蓄的关系展开分析。
一、现收现付制度对储蓄的影 响
现收现付制:(pay_as_you_go,PAYG) 是养老保险创税三资金筹集的一种方式 ,它是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 有结余”的原则确定的。具体是指用正 在工作一代人的缴费支付已经退休一代 人的社会保险费用的制度安排。
如果一个国家通常存在着永久性收入状态的广泛的不平等,那 么,由国家进行再分配以消除这种不平等将不会导致储蓄率的 下降;如果要消除的是暂时性要素方面的不平等,则有可能减 少私人储蓄。
影响社会保障与个人储蓄关系的还有很多因 素。资本市场的不完全会影响社会保障对个 人储蓄的挤出程度,借贷的限制减少了由于 资产替代效应带来的个人储蓄的减少,但这 同时也导致了消费者福利的减少。在一个资 本市场的局部均衡模型中,当预期寿命不确 定时,社会保障会减少预防性储蓄,并提高 个人福利。当工资不确定且没有保障时,人 们为了预防和退休的目的会更多地储蓄。此 外,代际间的再分配、私人养老金等因素也 对社会保障的挤出效应有着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