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2篇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一)教案:《灯下漫笔》【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郭沫若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和意义。
2.通过朗读和分析课文,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分析和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3.发掘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隐含意义。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和音频设备。
2.课文《灯下漫笔》、PPT课件、教学材料、笔纸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展示郭沫若的简介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Step 2:朗读课文(10分钟)教师或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并引导学生注意每个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方式和语气。
Step 3:课文分析(15分钟)通过PPT展示课文的内容要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并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Step 4:课文研读(30分钟)a.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段课文进行逐句解读和分析,讨论文章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并举例进行讲解和解读。
b.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整理出课文的主要情感和主题,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考。
Step 5:个人阅读和写作(15分钟)学生进行个人阅读,并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尝试仿写或写下自己的感想。
Step 6:小组分享和总结(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小组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
【课后作业】1.回家后进一步阅读《灯下漫笔》,思考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并写一篇读后感。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做好相关的课前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课文《灯下漫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朗读、分析和写作等多种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二)教案主题:探讨《道士塔》的主题与意义教案目标:1. 了解《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梗概。
2024年选修《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2024年选修《灯下漫笔》教案设计选修《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
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二、解题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萧红)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
“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四)明确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进行有效的辩论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独立思考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3.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
2. 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3.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观点、论证方法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分析文本。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辩论法: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有效的辩论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灯下漫笔”,思考文章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标记生僻词语和典故。
(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解决文本中的难点。
3. 讲解与讨论:(1)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观点、论证方法等。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分析与评价:(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引导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辩论与交流:(1)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任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创作背景,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的基本内容。
2. 鲁迅先生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在文中的深刻内涵和寓意。
2. 如何理解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析文中的难点。
2. 互动法: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解析鲁迅先生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深刻内涵和寓意。
5.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的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创设情境。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安排为一课时(45分钟)。
2.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导入新课(5分钟),自主学习(10分钟),课堂讲解(15分钟),小组合作(10分钟),情境教学(5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
九、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灯下漫笔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灯下漫笔的定义与特点2. 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3. 优秀灯下漫笔作品欣赏与分析4. 学生实践写作与修改5.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和学生实践写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灯下漫笔技巧,创作出有深度、有感情的文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灯下漫笔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巧。
2. 案例分析法:欣赏和分析优秀灯下漫笔作品。
3. 实践教学法:学生动手实践,写作和修改灯下漫笔。
4.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评价和修改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灯下漫笔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灯下漫笔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巧。
3. 欣赏与分析:教师展示优秀灯下漫笔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4. 实践写作: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学生进行灯下漫笔的创作。
5. 修改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评价和修改作品。
6. 作品展示与评价: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技巧、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2.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和借鉴。
3.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写作。
七、教学资源1. 灯下漫笔作品集:教师准备一些优秀的灯下漫笔作品,用于欣赏和分析。
2. 写作素材:教师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进行创作。
3. 参考书籍:教师推荐一些有关写作的参考书籍,供学生自主学习。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灯下漫笔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巧。
2. 第二课时:欣赏和分析优秀灯下漫笔作品。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和翻译。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探讨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观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第二章:作者和背景介绍2.1 鲁迅简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介绍鲁迅的其他作品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2.2 《灯下漫笔》的背景《灯下漫笔》是鲁迅在1925年创作的,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时期。
分析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第三章:课文朗读和翻译3.1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3.2 课文翻译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4.1 修辞手法的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2 语言特色的探讨探讨课文中的幽默、讽刺等语言特色。
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第五章:探讨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观点5.1 文化背景的探讨分析课文中所提到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对文章意义的影响。
5.2 作者观点的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第六章:课文重点句子解读6.1 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分析。
对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解释。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6.2 学生展示和讨论让学生准备自己认为的重点句子进行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观点和解读。
第七章:课文主题思想的探讨7.1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漫笔”的含义,引导学生了解漫笔是一种随性而谈的文学形式。
2.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针对课文中的观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2.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四、课后作业1.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写出自己的看法。
2.收集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准备下一课的讨论。
第二课时一、作业回顾1.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讨论课文中观点的正确性。
二、课堂讨论1.针对课文中的观点,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入的讨论。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避免陷入文中提到的困境。
三、写作训练1.以“灯下漫笔”为题,让学生尝试写作一篇短文。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进行创作。
四、课后作业1.完成写作训练,提交短文。
2.准备下一课的讨论内容。
第三课时一、作业回顾1.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讨论短文中的亮点和不足。
二、课堂讨论1.针对学生的写作,展开讨论,探讨如何提高写作水平。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写作提升1.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的内容,修改自己的短文。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升写作水平。
四、课后作业1.完成修改后的短文,提交作业。
2.准备下一课的讨论内容。
第四课时一、作业回顾1.学生分享自己的修改成果,讨论短文中的亮点和不足。
2.强调批判性思维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三、课后作业2.准备下一课的讨论内容。
四、拓展延伸1.介绍其他类似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课后阅读。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灯下漫笔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内涵和外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灯下漫笔的兴趣和爱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灯下漫笔的起源与发展1. 灯下漫笔的起源:介绍灯下漫笔的起源,以及与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关系。
2. 灯下漫笔的发展:介绍灯下漫笔在历史上的重要阶段及其特点。
第二章:灯下漫笔的类型与特点1. 灯下漫笔的类型:介绍灯下漫笔的各类别,如散文、杂文、小品文等。
2. 灯下漫笔的特点:分析灯下漫笔在形式、内容、语言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第三章: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1. 观察与思考:讲解如何观察生活,提炼素材,形成独特的观点。
2. 语言表达:教授如何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第四章:灯下漫笔实例分析1. 经典灯下漫笔作品选读: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灯下漫笔作品进行品读。
2. 分析与讨论:组织学生对所选作品进行分析讨论,理解其写作技巧和思想内涵。
第五章:创作实践1. 创作指导:为学生提供创作灯下漫笔的指导,包括选题、构思、写作等。
2. 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灯下漫笔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创作。
3.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灯下漫笔作品。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灯下漫笔作品,使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如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2. 成果性评价:评价学生的创作成果,如内容是否丰富、观点是否独特、语言是否准确等。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精选灯下漫笔作品集、相关理论著作等。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第一篇:《灯下漫笔》教案白云二中高二语文组备课资料《灯下漫笔》讲习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以及作者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
一、问题设置:1、杂文的特点:请同学们回顾《拿来主义》。
以小见大,语言辛辣、犀利,幽默,讽刺,反语,具有无比的力度。
2、解题:(请同学们谈谈对漫笔的了解)明确: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放得开收得拢。
而且鲁迅在《夜颂》中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而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己在暗中看一切暗”。
那么,在1925年4月29日的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这就点明了“灯下”之含义。
3、快速阅读课文,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整体感知课文。
(1、)思考作者所涉及的对象有几方面?明确:中国人(老百姓)、统治者(主子)、中国社会(时代)。
(2、)思路:现实——历史——未来(3、)引子:兑换钞票(思维的爆发点)(4)文章由钞票贬值的日常小事写起的,那整件事情是如何呈现的?文中的老百姓在整件事情的过程中心情有什么起伏?(抓住文章的关键词)明确:过程:如何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行换成钞票(第一段),又如何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银元不得(第二段)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赶去兑现,打了折也不计较。
心情起伏:开始换钞票时的“乐意”到停止兑换时的“不甘心”和“恐慌”,最后打折兑换、吃亏了以后的“非常高兴”与“更非常高兴”。
此外还有,开始“银元装在怀中”,只觉得“沉重累坠”,后来终于得到后就“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
(5)同样的现银,以前感到“沉重累坠”,后来又“沉垫垫地觉得安心”,这反映了什么样的心理? 参考:同样是现银,同样的沉,但却反映了“人”(老百姓和作者)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解读并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通过文本中的细节,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批判精神,敢于对权威观点提出质疑。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介绍。
文本的表面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分析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2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
讨论分析:小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作者背景、文本特点和解读方法。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主题和背景。
3.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基本内容。
学生完成阅读笔记,记录关键信息和疑惑。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3.4 教师讲解讲解作者背景和文本特点。
解读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和收获。
教师进行点评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发言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阅读笔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课后作业: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思考。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积极发言,参与小组讨论。
阅读笔记:能够记录关键信息,提出合理的问题和分析。
课后作业:能够深入解读文本,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灯下漫笔》原文。
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阅读理解练习题。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幻灯片。
网络资源:鲁迅作品的相关文章和评论。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活动让学生提前阅读《灯下漫笔》,了解文本内容。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和成语,并能正确运用;(2)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3)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灯下漫笔》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通过对灯下漫笔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思考。
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和成语;(2)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思想特点;(2)提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划出关键字词和成语;(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和疑点。
3. 合作学习:(2)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4. 写作实践:(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进行一次灯下漫笔的写作;(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写作实践,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写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2. 参考资料: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和相关研究;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灯下漫笔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用文字描绘生活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灯下漫笔的定义与特点2. 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3. 优秀灯下漫笔作品欣赏与分析4. 学生实践写作与指导5.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灯下漫笔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学生实践写作与指导。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点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灯下漫笔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巧。
2. 案例分析法:欣赏和分析优秀灯下漫笔作品。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实践,写作灯下漫笔。
4. 小组讨论法:学生互相评价、交流,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灯下漫笔,为什么要学习灯下漫笔。
2. 新课讲解:讲解灯下漫笔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巧。
3. 案例分析:欣赏和分析优秀灯下漫笔作品,让学生体会灯下漫笔的魅力。
4. 学生实践: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灯下漫笔写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描绘生活中的点滴。
5. 小组讨论:学生互相评价、交流,提高写作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
7.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完成一篇灯下漫笔作品,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用文字表达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灯下漫笔作品为主要评价对象,关注学生的写作技巧、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 评价方法: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
3. 评价内容:a. 写作技巧:语言表达、描写细节、结构安排等。
b. 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否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是否有独特的视角和思考。
c. 表达能力:能否清晰、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灯下漫笔相关教材或文章。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1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它是教师对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进行规划和组织的过程。
好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得教学过程更加顺畅,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更好。
下面是一份针对教案教学设计的探究,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首先,教师需要在制定教案之前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可以使得教师在制定教案时有方向,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清晰地了解学习的目标。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考虑学习者的年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将学习目标调整到适合学生的水平上。
同时,教师还需要考虑学生未来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目标,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发挥。
其次,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制定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全面考虑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因素的历史背景和当下现实,科学的、符合潮流的、有针对性的。
“课堂内容”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教师所选教学方法,再次是教学材料。
教学内容的结构应该是清晰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到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讲授,布置适当的作业同时还要解决学生的疑惑和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够得到深入发展。
同时,教师需要确保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相符,支持和联合学习材料,标准的语言和广泛的语言处理能力,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体验。
再次,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决定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如讲解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问题导向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场地、教学时间、教学人数等具体因素适时确定教学方法。
最后,教师需要找到合适的评价方法。
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寻找合适的评价方法。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能够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能够运用文中提到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2)培养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能力;(3)培养对文化和传统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3. 运用课文中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2. 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3. 将课文中的思想和情感融入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灯下漫笔》文本;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3. 写作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灯下漫笔》,提问学生对的理解和期待;(2)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和特点。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学生通过例子展示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的理解;(3)教师总结并强调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4. 写作实践:(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或主题,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写作;(2)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互评和自我评价。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2)学生提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思考和讨论;(3)教师给出相关阅读材料和参考书籍,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结构、语言和修辞等方面。
开创性地设计《灯下漫笔》教案

开创性地设计《灯下漫笔》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鲁迅及其时代背景。
分析并欣赏鲁迅的幽默、讽刺和深刻洞察力。
解读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阅读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要介绍鲁迅和他的作品《灯下漫笔》。
解释文章的背景,包括鲁迅所处的时代和中国的社会状况。
2.2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分析文章中的幽默、讽刺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关键词汇:列出并解释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教学方法3.1 引导式阅读: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来深入理解文本。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相关的任务和活动。
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等。
4.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完成的相关作业,如阅读笔记、文章分析和写作等。
4.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看法。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的教材,包括课文《灯下漫笔》和相关辅助材料。
5.2 多媒体资源: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和背景。
5.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如鲁迅的作品集、相关论文和评论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六、教学进程6.1 课前准备:在课前,为学生提供课文《灯下漫笔》的复印件或电子版本,以便他们提前阅读和准备。
6.2 课堂导入:通过引入鲁迅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灯下漫笔》的兴趣。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1.4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教案、相关资料等。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
第二章: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2.1 作者简介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等。
2.2 作品背景分析《灯下漫笔》创作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2.3 作品意义阐述《灯下漫笔》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文章内容解析3.1 文章结构分析分析文章的引言、和结尾部分。
3.2 主要内容梳理概括文章讲述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3.3 主题思想探讨探讨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观点。
第四章:写作技巧及修辞手法分析4.1 写作技巧分析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描写手法等。
4.2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文章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3 写作特色总结总结鲁迅先生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第五章:阅读理解与讨论5.1 学生阅读理解测试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5.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3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并进行反思。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学生展示6.1 学生互动环节设计学生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6.2 学生展示环节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6.3 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互动和展示进行评价,给予积极的反馈。
第七章:写作练习7.1 写作任务设计设计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创作。
7.2 写作指导与辅导提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写作任务。
7.3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
第八章:拓展阅读与研究8.1 拓展阅读材料选择选择与《灯下漫笔》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
2024灯下漫笔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4灯下漫笔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灯下漫笔》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
组织写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品质。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灯下漫笔》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
象征、讽刺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把握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学风格。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鲁迅先生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文本解读学生自主阅读《灯下漫笔》,感知文本内容。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象征、讽刺等手法。
3.写作技巧分析教师以《灯下漫笔》为例,讲解象征、讽刺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鲁迅先生作品中类似的写作手法。
4.写作实践教师给出一个社会现象,要求学生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进行写作。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写作技巧。
5.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6.课后作业提醒学生注意文本的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力求创新。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写作实践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同时,教师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部分学生在分析文本时,对象征、讽刺等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写作实践中,部分学生的作品缺乏创新性和深度。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
难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介绍2.1 作者简介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强调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2 文章背景解释文章“灯下漫笔”的含义。
简述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第三章:文章结构分析3.1 整体结构解读文章的引言、和结尾部分。
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如何呼应主题。
3.2 段落分析引导学生细读文章的各个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指出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过渡句。
第四章:主题思想探讨4.1 主要观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分析作者对人性的探讨和对人性的担忧。
4.2 主题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题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讨论文章主题在当今社会的相关性和意义。
第五章:写作手法与修辞技巧分析5.1 写作手法分析作者运用的事实、例子和对比等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5.2 修辞技巧识别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探讨修辞技巧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效果。
第六章:词汇与语句学习6.1 词汇学习挑选文章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和短语,提供解释和例句。
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词汇的含义。
6.2 语句解析分析文章中的经典语句和修辞表达。
讲解语句的结构和语法特点。
第七章:阅读理解训练7.1 快速阅读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信息和主旨。
7.2 细节理解练习题目设计,检测学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具体信息和例子。
第八章:批判性思维培养8.1 分析与评价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学生能够解读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朗读、感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作者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灯下漫笔》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文章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2 教学难点文中某些生僻词语和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作者在一些论述中的深刻含义和内涵。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的相关背景资料。
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作者和文章的信息。
利用板书,梳理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观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和他的作品《灯下漫笔》。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想要传达的信息。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4.3 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讲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4.4 情感体验学生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5.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考试,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感悟分享,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
开创性地设计《灯下漫笔》教案

开创性地设计《灯下漫笔》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学生能够解读并运用文中蕴含的哲理和生活智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创意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意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学生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灯下漫笔》的主要内容、写作特色和文学价值;学生能够运用文中的哲理和生活智慧,提高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中的一些独特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感悟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灯下漫笔》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基本概念;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独特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4 创意写作: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创作一篇类似的散文;学生互相评改,教师精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后作业4.1 复习课文,总结作者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4.2 深入思考课文中的哲理和生活智慧,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感悟;五、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5.3 创意写作: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意思维;5.4 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程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下漫笔》教案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教学难点:品味本文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3、领会本文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深刻的批判。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课文在知识文化界,被毛泽东尊称“伟大”的只有二人。
一位是鲁迅先生,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生于哪一年,逝世于哪一年?1881、9、25—1936、10、19。
鲁迅写过一篇叫《夜颂》的文章,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
鲁迅特别喜欢在夜间“灯下”写作。
每当夜深人静,“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时候,鲁迅的心绪、思维就会“漫”延开来,独具“夜”眼的他,就会对我们民族的历史、国民的生存现状有独特发现。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鲁迅的一篇议论性散文《灯下漫笔》。
那么,被毛泽东尊称“伟大”另一位是谁呢?陶行知生于哪一年,逝世于哪一年?1891—1946。
7月25日,陶行知在上海病逝,延安各界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题词,赞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有两句名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今天,我们把它改为:“读是知之始,知是读之成。
”要了解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有什么独特发现,就让我们从读开始吧!教学过程一、速读全文,整体感知作者主要观点提问:速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表明作者主要观点的语句。
请同学们找出后画住,并读给大家。
第4段:“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6段:“‘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第7段:“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我们)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第11、12段:“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三千余年的中国历史只有这两个时代的循环。
)第16段:“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二、细读各段,分析各段内容作用层次提问: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些观点的?现在请大家细读课文,分别用不超过15个字概括1—3段的内容。
提示:1、钞票信用日见其好:(总分)乡下人乐意,稍明事理的人早不用银元,所有的人大多用本国钞票。
2、政府勒令用钞票,商民不要钞票,百姓怎么办:(总分)多给不甘心,换铜元换不来,借又借不来,换外国钞票也换不来。
3、我非常高兴拿钞票折价换银元。
提问:作者写“钞票折价换现银”这件事的作用是什么?引出第一个论点: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提问:第5段的作用是什么?论证论点一。
提问:第5段为什么能论证这个论点?第5段的内容与1—3段的内容有相似的地方吗?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论点的?第5段的内容与1—3段的内容很相似。
在第5段,作者用了假设的方法与第1-3段的内容进行类比,论证了这个论点。
总结:第一部分引子(第l~5段),从小事“钞票折价换现银”写起,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直写事实”就是不虚构,也不夸张,将生活中不被人注意的小事,人物的精神、特点,“特别一提”突出出来,再引发联想,揭示实质。
“以小见大”就是把一些不被人注意的东西,轻松地写出来,用“显微镜”放大,特点就显示了,读者起初觉得莫名其妙,之后恍然大悟,甚至震惊。
“以小见大”,由现象到本质,可以显示高度的概括力;又如匕首、投枪,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深刻的批判力。
提问:文章是怎样引出第二个观点的?第6段,作者用了一个过渡段,先总结上文(承上)指出:“‘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然后引出粉饰太平、掩盖历史真相的反动论点“咱们向来就很好的”(含义:中国人向来就活得自由自在。
启下)。
真的很好吗?接着一转引出了第二个论点:“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提问:第二个论点与第一个论点相比,有什么不同?第4段论点一: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
第7段论点二:我们至多不过是奴隶。
(递进,深入一层)提问:分别用不超过15字,概括第7~9段的内容,这三段的作用是什么?7、(战乱时)百姓希望有主子拿他们做牛马。
作用:论证论点二。
8、(受灾殃)百姓希望有主子顾及奴隶规则。
作用:论证论点二。
9、(战乱后)统治者制定奴隶规则百姓欢呼。
作用:论证论点二。
小结:第7~9段里,作者列举大量事实,论证了“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提问:第10~l3段与第7~9段的关系是什么?第7~9段是论据,第10~l3段是承接上文,水到渠成,总结得出的结论。
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提问:第l3段的“一治一乱”是怎样照应第7~9段的内容?7、8段是“乱”时,第9段是所谓的“治”时。
提问:第l3段的“一治一乱”又是怎样照应1、2、3段的?1段是所谓的“治”时,2段是“乱”时,3段是由“乱”到“治”。
总结:第二部分观点(第6~13段),回溯中国历史,指出中国三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的恶性循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提问:文章第一部分以对现实的抨击做引子,引出第二部分是对封建社会历史的批判,引出观点并作论证,那么,第三部分是写的什么?讽刺批判现实、展望未来作结。
回到现实,提出使命。
提问:“现在人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
”作者知道现在是什么时代吗?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具有讽刺意味。
提问:那么现在是什么时代?从反动文人提倡热心复古,可知现在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提问: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两种时代的共同点是什么?老百姓失去了做人的权利和自由。
提问:鲁迅号召青年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是怎样的时代?“第三样时代”指走出“一治一乱”的中国封建历史循环怪圈而迈向自由和民主的时代;老百姓告别“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两个时代,成为社会的主人,体现真正做“人”的价值。
总结:第三部分号召(第14~16段),讽刺现实,实际上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呼唤新的时代,热切期盼。
三、挑读课文,把握思想感情,归纳中心思想。
提问:纵观全文,作者讽刺批判的对象是什么?第一部分:引出现实:批判北洋军阀政府提问:商人为什么不收钞票?政局不稳,怕北洋军阀政府垮台,钞票作废。
提问:是什么使我们百姓变成了奴隶、牛马?北洋军阀政府——一种暴力。
北洋军阀政府执政期间(1912-1926年)是一个动乱的年代。
提问:这一部分讽刺批判的对象是什么?北洋军阀政府。
国民百姓。
第二部分:解剖历史:批判封建统治者提问:第7、8、9段批判的对象是哪些人?强盗、官兵、主子。
提问:“主子”指的是什么?封建统治者皇帝等。
提问:封建统治者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暴力暴政。
残暴、残酷——百姓除了服役纳粮,还要受意外的灾殃,还要被肆意杀掠。
“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
狡猾——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奴隶规则,闹“小玩艺”愚弄百姓。
专制——制定的奴隶规则除了有服役纳粮,还规定了怎样磕头、怎样称圣(这也是愚弄百姓),而且这规则常常是随意更改,有时甚至“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
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造成的结果——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的恶性循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
提问:第10段照应了哪一段?批判的对象是什么人?照应了第6段。
尖锐地批判了反动统治维护者——走狗学者、走狗史学家们,讲什么“咱们向来就很好的”“汉族发祥”“汉族发达”“汉族中兴”等,这些措辞用心险恶,实际上是粉饰太平、掩盖历史真相的反动论点。
指出他们恭颂的“太平盛世”,不过是让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至于“乱世”,则是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
小结:对封建统治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愤怒抨击讽刺批判。
提问:作者对国民百姓有批判吗?联系全文,国民百姓的特点是什么?愚昧麻木——封建统治者几千年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小玩艺”,但是百姓不仅不觉悟,反而“还万分喜欢”。
历史总是陷入“一乱一治”的循环怪圈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却没有反抗斗争。
提问:“这一小玩艺”指的是什么?“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中立”实际上是说中国百姓是愚昧麻木的。
“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专制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等,深切同情老百姓的悲惨境遇;逆来顺受,甘于为奴,具有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极容易”说明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把做奴隶当作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
令人感到万分悲哀。
“万分喜欢”,这“喜欢”二字,说明中国人的奴性心理,已经根深蒂固,已严重地腐蚀了国民的灵魂,造成了国民逆来顺受、甘于为奴的传统。
它是统治者造成的,也是百姓自己促成的。
提问:文章还有哪些地方写百姓内心的满足与喜悦?1段:乐意——3段:非常高兴、更非常高兴——4段:安心,喜欢……万分喜欢——5段:心悦诚服,恭颂太平——8段:“皇恩浩荡”——9段:“万姓颅欢”。
14段:“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提问:对国民百姓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小结:饱含无比的辛酸、悲愤,深切的同情、无奈。
讽刺批判不留情面。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第三部分:联系现实:批判帝国主义、封建军阀①对封建专制和封建暴君——②对中国国民百姓③对现在的青年——“无须反顾”“前面还有道路在”、创造“第三样时代”等,表达鼓舞,寄予希望。
总结:总之,全文感情是愤怒、同情、批判、讽刺融为一体。
“披情人理、情理交融” 这是鲁迅杂文的第二个显著的特点。
这种特点其实也是说理性散文的特点,理中含情,情中有理,事情理三者交融。
披情人理、情理交融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为一体。
特别是作者对中国人历史的总结概括,表面上似乎在作一个科学的论断,但我们却分明地感觉到了作者内心情感的汹涌澎湃,他恨封建暴政,他怨国民麻木,他是多么盼望中国走出循环怪圈!二是作者的议论是以情感为内在动力的。
正是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暴君的强烈憎恨之情,正是对中国国民的命运的深切同情,正是对中国国民奴性人格的讽刺批判之情,才使鲁迅有了写作此文的强烈意愿;而随着这些情感的增强,鲁迅对中国历史实质和国民性格的认识又不断深化,理性认识越深刻,文章的情感也越真切。
文章结尾的一个叹号,更是寄托了作者一片深情,固然悲哀,却不绝望。
总结: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二是批判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