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光谱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荧光和磷光的产生 处于分子基态单重态中的电子对,其自旋方向相反,当分子吸收能量,若 电子在跃迁过程中不发生自旋方向的改变,通常跃迁至第一激发态单重态轨道 上,也可能跃迁至能级更高的单重态上。这种跃迁是符合光谱选律的。 如果电子在跃迁过程中还伴随着自旋方向的改变,即跃迁至第一或更高的 激发三重态轨道上,这属于禁阻跃迁。 单重态与三重态的区别在于电子自旋方向不同,激发三重态具有较低能级 (处于分立轨道上的非成对电子,平行自旋要比成对自旋更稳定些-洪特规 则) 。
S2
S1
T1
吸光1
吸光2 荧光3
荧光
7
系间窜跃(Intersystem Conversion, ISC)系间跨跃 指不同多重态间的无辐射跃迁,例如 S1→T1就是一种系间窜跃。通常,发 生系间窜跃时,电子由S1的较低振动 能级转移至T1的较高振动能级处。有 时,通过热激发,有可能发生T1→S1, 然后由S1发生荧光。这是产生延迟荧 光的机理。
10
三重态能级低于单重态 (Hund规则)
激发单重态:分子吸收能 量,电子自旋仍然配对, 为单重态,称为激发单 重态,以S1,S2…表示
激发三重态:分子吸收能 量,电子自旋不再配对, 为三重态,称为激发三 重态,以T1,T2….表示。
基态:电子自旋配对, 多重度=2s+1=1,为单 重态,以S0表示。
S2
S1
T1
吸光1
吸光2 荧光3
磷光
磷光 荧光、磷光 能级图
9
外转移(External Conversion,EC)外转换 指激发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它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及能量转移, 使荧光或磷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这一现象称为“熄灭”或 “猝灭”。 荧光与磷光的根本区别: 荧光是由激发单重态最低振动能层至基态各振动能层间跃迁产 生的;而磷光是由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层至基态各振动能 层间跃迁产生的。
3
在单重激发态中,两个电子平行自旋,单重态分子具有抗磁 性,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大约为10-8s,而三重态分子具有顺磁性, 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为10-4 ~ 1s以上(通常用S和T分别表示单重 态和三重态)。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通常以辐射跃迁方式或无辐射跃迁方式 再回到基态。辐射跃迁主要涉及到荧光、延迟荧光或磷光的发射; 无辐射跃迁则是指以热的形式辐射其多余的能量,包括振动弛豫 (VR)、内部转移(IR)、系间窜跃(IX)及外部转移(EC) 等,各种跃迁方式发生的可能性及程度,与荧光物质本身的结构 及激发时的物理和化学环境等因素有关。 下面结合荧光和磷光的产生过程,进一步说明各种能量传递 方式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2
三重态能级低于单重态 (Hund规则)
激发单重态:分子吸收能 量,电子自旋仍然配对, 为单重态,称为激发单 重态,以S1,S2…表示
激发三重态:分子吸收能 量,电子自旋不再配对, 为三重态,称为激发三 重态,以T1,T2….表示。
基态:电子自旋配对, 多重度=2s+1=1,为单 重态,以S0表示。
S0
系间窜跃
S2
S1
T1
吸光1
吸光2 荧光3
荧光、磷光 能级图
8
磷光发射 电子由基态单重态激发至第一激发三重 态的几率很小,因为这是禁阻跃迁。但 是,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有可能以系间窜跃方式转至第一激发三 重态,再经过振动驰豫,转至其最低振 动能级,由此激发态跃回至基态时,便 发射磷光,这个跃迁过程(T1→S0)也 S0 是自旋禁阻的,其发光速率较慢,约为 10-4-10s。因此,这种跃迁所发射的光, 在光照停止后,仍可持续一段时间。
第十一章 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光谱法 分子发光分析Molecular Luminescence Analysis 分子发光分析包括荧光、磷光、化学发光、生物发光和散射光谱 等。 一、基本原理 分子发光: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能量(电、热、化学和光能等) 被激发至激发态,然后从不稳定的激发态返回至基态并发射出光 子,此种现象称为发光。发光分析包括荧光、磷光、化学发光、 生物发光等。
物质吸收光能后所产生的光辐射称之为荧光和磷光
1
单重态和三重态: 分子中的电子运动包括电子轨道的运动和电子的自旋运动。分子中电子的自旋 状态可用多重态 2S+1 描述(电子激发态的多重度用M=2S+1表示),S 为总自 旋量子数(其数值为0和1)。若分子中没有未配对的电子,即S=0, 则2S+1=1 称为单重态(Pauli);若分子中有两个自旋平行的未配对电子,即S=1,则 2S+1=3称为三重态,用T表示。 电子通常的情况下分子的电子处于最低的能级状态(大多数有机物的分子 的基态是处于单重态的)。用S0表示。若分子受激发,其电子从基态的电子能 级跃迁到较高的电子能级,即激发态,用S1, S2……表示。
内转移
S2
S1
T1
S0
吸光1
吸光2
荧光、磷光 能级图
6
荧光发射 处于第一激发单重态中的电子跃回至 基态各振动能级时,将得到最大波长 为λ3的荧光。注意:基态中也有振 动驰豫跃迁。很明显,λ3的波长较 激发波长λ1或λ2都长,而且不论电 子开始被激发至什么高能级,最终将 S0 只发射出波长λ3为的荧光。荧光的 产生在10-7-10-9s内完成。
设处于基态单重态中的电子吸收波长为λ1和λ2的辐射光之后, 分别激发至第二单重态S2及第一单重态S1。
4
去活化过程(Deactivation)
处于激发态分子不稳定,通过辐射或非辐射跃迁等去活化过程
返回至基态 。这些过程包括: 振动弛豫(Vibrational Relaxation, VR)它是指 在同一电子能
级中,电子由高振动能级转至低振动能级,而将多余的能量以
热的形式发出。发生振动弛豫的时间为10-12s数量级。
S2 S1
振动弛豫
T1
S0 吸光1 吸光2
荧光、磷光 能级图 → 振动弛豫
5
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io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IC) 当两个电子能级非常靠近以至其振 动能级有重叠时,常发生电子由高 能级以无辐射跃迁方式转移至低能 级。右图中指出,处于高激发单重 态的电子,通过内转移及振动弛豫, 均跃回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 动能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