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苏少版九年级上、下册美术教案设计(全册)
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教案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是以可塑或可雕刻的立体材料,通过不同的手法制作出的各种表达思想、观念、情感的三维实体造型艺术。
中国雕塑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的雕塑艺术。
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的精湛工艺,皇家的喜好与民间的品味,朝代的更迭,儒、释、道的兴衰,哲学思潮的传播,社会风尚和社会阶层的转变,民族文化的交汇,中外文化的碰撞……这些都直接反映在雕塑上。
中国雕塑体现了民族历史的发展轨迹,并形成了独特的传统。
一、教学路径中国的雕塑艺术如同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艺术一样,也是注重表现对象的神韵,而不是偏重于再现对象的形状,具有本民族的美学特征。
在突出对象的神态和气质方面,多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韵,而不像西方雕塑追求形象的逼真。
这是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审美特征,也是教学中应向学生讲述、渗透的主要内容,要使学生准确把握古代雕塑艺术的情致和意蕴。
二、课时建议:2~3课时。
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学生能掌握中国工艺美术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同时期中国工艺的发展和审美演变;了解陶器、青铜器、漆器和瓷器的发展历程、造型特征、装饰风格及文化内涵。
技能目标:通过探究,学生能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
情感目标:通过赏析,学生能感受我国工艺美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中国工艺美术作品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国陶器、青铜器、漆器、瓷器的基本特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通过赏析,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有深入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教学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准备一件兵马俑模型,让同学闭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引出课题。
第8课 最亲近的家具-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8课最亲近的家具-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刀具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美术作品中起到的作用,并学会运用基本的刀具技法。
2.能够发现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美感和美学价值,形成良好的审美品味。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其动手能力、耐心和细心。
教学重点刀具的应用和基本技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如何在创作过程中完美地掌握刀具的运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布置好学生需要创作的题材,刀、切刀、美术用品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让学生表述出日常生活中怎样运用刀具,引出刀具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和美术之间的联系。
第二步教学教师将让学生创作“最亲近的家具”为题的小作品,通过刀具的使用,学生可以更加贴近和了解作品中家具的细节和结构,进一步吸引学生对于艺术创作的兴趣。
第三步演示教师将现场进行刀具的基本运用示范,包括切削、切纸和刻画等技巧,让学生在了解刀具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
第四步互动让学生自己操作刀具进行切削和刻画,进行创研,丰富自身对于美术创作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通过互相交流、展示和讨论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第五步总结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通过全班品评和教师点评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细心观察和审美判断的能力,坚定学生对于美术创作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评价1.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审美能力。
2.学生刀具的基础技法和应用技巧。
3.学生的作品完成情况和创造力。
教学提醒1.切记注意安全问题,保护好学生安全。
2.发扬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3.在品评时,能够尽量多地给予鼓励和肯定。
第2课 灵动的生命-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2课灵动的生命-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生命的形态和特征,体验生命的灵动和美感;2.探索生命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方式,提高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3.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创作,发现生命本身的美,体验创造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生命的多样性和特征;2.生命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方式;3.生命美的发现和创作。
2. 教学要求教学要求如下:1.学生能够尝试观察不同生命的形态和特征,感受生命的灵动和美感;2.学生能够探索生命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方式,理解生命和艺术的关系;3.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创作,发现生命本身的美,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一些生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不同生命的形态和特征,听取同学的描述和感受;2.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美在哪里?为什么生命让我们感到美好?2. 学习与探究1.分组观察: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给一份不同生物的图片,观察并讨论其外形、运动、生命力等特征,感受生命的灵动和美感;2.创作探究:让学生选择一个生物,通过素描、彩绘等形式表现其特征和魅力,探究生命在艺术中的表现方式;3.展示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收获和创作想法,感受生命美的发现和创作乐趣。
3. 总结与评价1.总结教学内容和方法,回顾学习收获;2.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积极向上、创造力强的学生;3.展望下一节课:将继续探究生命与艺术的关系,发现生命本身的美。
四、教学亮点本节课程的教学亮点如下: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物,感受生命的灵动和美感;2.探索生命在艺术中的表现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3.鼓励学生通过创作,发现生命之美,提高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程的教学反思如下:1.教学内容和形式需要更富有趣味性和创意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鼓励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创作,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创造力;3.加强评价和反馈,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苏少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7册第一课,课题为《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
属于欣赏?评述单元。
教材选取了西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基本反应了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通过赏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雕塑的特征,了解雕塑艺术品对生命的赞颂,雕塑作品所具有的恒久生命力。
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力量与生命的传达。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赏析,了解雕塑艺术评议的特点,了解外国雕塑的艺术成就。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讨论、陈述、评价,初步掌握雕塑的艺术评议和艺术物点。
并结合雕塑本质特征,学会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去赏析具体的雕塑作品,提高学生对艺术节品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雕塑的根本特点是立体造型。
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达到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
通过赏析,感受艺术家赋予顽石的力量与生命,以及艺术家对生命的礼赞。
创造目标:雕塑既是提高的艺术,又是普通的艺术;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现代的艺术。
通过赏析,打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链接整合能力,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对作品新鲜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雕塑本质特征,立体造型的理解,能够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赏析优秀的雕塑作品,感受雕塑艺术品对力量与生命的礼赞。
教学难点:通过党析,理解雕塑作品的抒情与象征性。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学生对雕塑的相关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曾经接触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外国雕塑欣赏,学生对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比较陌生,而且对外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等都知之甚少。
要读懂这些经典的外国雕塑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有些难度。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法、合作学习法、故事引趣法、拓展延伸法。
苏少版美术九年级上册教案【105页全】
第5课敦煌•千年教材分析本课从“综合·探究”的视角展现敦煌艺术,旨在吸引学生关注敦煌,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世界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而丝绸之路中国区段内的敦煌艺术由洞窟形制、塑像和壁画三部分组成。
教材从壁画切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敦煌艺术,促进学生形成珍惜优秀文化遗产的理念,并自觉加入传承的行列。
一、教学路径看:“敦,大也;煌,盛也。
”盛大辉煌的敦煌石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
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
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
敦煌壁画艺术如此灿烂,从历史原因、地理原因、地质原因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
飞天:佛教中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人物称为“天”,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据常书鸿先生在《敦煌飞天》大型艺术画册序言中说“总计4500余身”。
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天才之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学:敦煌石窟是世界上最多的艺术石窟群,它不仅是艺术,也是历史。
敦煌石窟艺术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三处共有石窟552个,彩塑2000多身,壁画50000多平方米。
其中莫高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文化遗产,录入《世界遗产名录》。
敦煌壁画中的藻井已成为一种装饰,而壁画中的装饰图案也对整个洞窟的格式和整体布局起着重要的联系作用。
实践:敦煌是一部百科全书,是研究历史、宗教、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教材,也是艺术创作取之不竭的头。
查阅资料,了解艺术家在其创作中所受敦煌艺术影响的作品,如舞蹈《千手观音》等。
创新:小组分工合作,尝试完成一组九色鹿故事。
第4课 与建筑相伴-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4课与建筑相伴-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建筑的定义和分类;2.能够感性地理解建筑风格和建筑风貌以及它们与城市环境的关系;3.能够通过绘画表现建筑的特色和美感。
二、教学内容1.建筑的定义与分类;2.建筑风格和建筑风貌;3.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4.以建筑为主题的绘画创作。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建筑的分类和建筑风格、风貌对城市环境及人们的影响;2.难点:通过绘画表现建筑的特色和美感。
四、教学方法1.形式多样的讲解;2.对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3.进行绘画实践。
五、教学过程A. 建筑的定义与分类(20分钟)1.讲解建筑的定义和分类,包括住宅建筑、商业建筑、文化建筑、教育建筑等,并介绍其特点、功能和历史背景。
2.展示各种建筑的照片和模型,让学生感性了解建筑的分类及其特点。
B. 建筑风格和建筑风貌(30分钟)1.讲解建筑风格和建筑风貌,包括中国古典建筑风格、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等,并介绍其特点、发展背景和运用场合。
2.通过图示、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感性了解各种建筑风格和风貌。
3.对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其特点和设计意图。
C. 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20分钟)1.讲解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包括建筑的布局、色彩、造型等如何影响城市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2.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建筑与城市环境的相互作用。
D. 以建筑为主题的绘画创作(40分钟)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建筑,通过素描、绘画等方式表达其特点和美感。
2.提供相应的绘画材料和工具,让学生自行创作。
E. 教学总结(10分钟)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反复强调建筑与城市环境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建筑设计和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内容,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入。
此外,绘画创作环节的时间安排也需要更加合理,以保证学生成果的质量和成效。
苏少版美术九上第2课水墨融合写青山word教案1
水墨融合写青山【认知目标】在对我国传统水墨山水画表现方式回顾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尝试水墨表现新方式,并欣赏具有创新意味的今世水墨山水画,在欣赏和对比中感受和了解新水墨山水特点及表现方式【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水墨表现的技术技能【情感目标】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一、熟悉今世山水画新水墨表现方式和学生自己能探索一些新的表现方式二、通过学习,学生能运用新水墨表现方式表现一幅山水画。
教学难点:一、学生自己能探索一些新的表现方式。
二、通过学习,学生创作一幅具有创新意识的山水画。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用具:讲义,毛笔,墨汁,宣纸,调色盘等教学进程:一、课的导入教师:同窗们,上学期咱们学过了两种表现水墨山水画山石的用笔方式和表现步骤,哪个同窗还记得吗?学生回答,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两张上学期学生作业,一张为中锋用笔,一张为侧锋用笔。
教师:那么这两张作业哪个是用中锋,哪个是用侧锋表现的?学生回答。
教师:可能有的同窗有点忘了,下面让咱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两种表现方式好吗?请同窗们用这两种方式别离表现两块石头。
学生作业结束。
教师选择一些学生作业上实物投影仪展示。
教师设计问题:一、你画的画哪幅运用的是中锋?哪幅运用的是侧锋?二、效果有什么不同?3、通过对两种方式的再次表现,你有什么新的感受?4、你最喜欢哪一种表现方式?为何?五、……教师:看来有的同窗对上学期学习的知识仍是掌握的不错。
那么是不是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表现这块石头呢?出示课题【新授】教师:今天咱们就来对水墨山水表现方式进行一些新的探索,同窗们下面就先来思考和讨论,并在纸上来尝试表现一下。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尝试用新方式表现。
学生尝试完毕,教师选择一些学生作业上实物投影仪展示,让学生谈谈在画中的表现方式有了什么不同,为何会去这样表现,并对学生的奇思构思作出表扬和鼓励。
教师:无论如何,同窗们都已在探索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1课 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2-苏少版
《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是以可塑或可雕刻的立体材料,通过不同的手法制作出的各种表达思想、观念、情感的三维实体造型艺术。
中国雕塑艺术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的雕塑艺术。
中国雕塑体现了民族历史的发展轨迹,并形成了独特的传统。
也是教学中应向学生讲述、渗透的主要内容,要使学生准确把握古代雕塑艺术的情致和意蕴。
二、课时:本课根据内容设定为2~3课时。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学生能掌握中国雕塑艺术的基本知识;了解秦汉时期中国雕塑的发展和审美演变;了解陶器、青铜器、石雕的发展历程、造型特征、装饰风格及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触摸、交流,使学生了解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不同风格,了解雕塑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习使学生能感受我国雕塑艺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中国雕塑作品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秦汉时期雕塑的基本特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风格特点、汉代雕塑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教学多媒体课件、4个兵马俑精仿雕塑作品。
学生准备:教材,通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四、过程与方法1、导入阶段:师:老师最近去了一个地方,那里有很多的艺术作品正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我拍了一些照片和大家分享一下。
(多媒体出事图片:本地大台山风景区中的部分雕塑作品)生:异口同声的说出:大台山风景区师:那刚才老师提到的艺术作品是什么呢?生:雕塑师:雕塑作品在大台山风景区随处可见,你能说出还在那里见过雕塑作品吗?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生:思考并回答师:小节:雕塑是用各种可塑、可雕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
雕塑的材料可以是石头、金属、泥土、木头等。
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教案标题:探索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学科:美术教材: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材授课目标:1. 了解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材的组织结构和教学内容;2. 培养学生对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技巧和审美意识;4. 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掌握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材的主要内容;2. 培养学生对艺术表达形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技巧和审美意识。
教学难点:1. 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2. 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艺术创作中。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示范演示。
教学准备:1. 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材和教辅资料;2. 美术教具和实物;3. 电子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第一课:探索美术世界目标:通过介绍美术的定义和历史,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1. 导入(5分钟):- 创设艺术氛围,播放美术作品幻灯片或视频。
- 引导学生谈论所见所感,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
2. 知识扩展(15分钟):- 介绍美术的定义和主要表现形式,如绘画、雕塑、摄影等。
-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时期和风格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3. 活动实践(25分钟):- 给学生分发素描纸和铅笔,指导他们绘制自己喜欢的事物,可以是自然景物、动物或其他感兴趣的主题。
-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尽量表达自己的创意。
4. 总结反思(5分钟):-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艺术对人们的生活和文化至关重要。
第二课:认识素描艺术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素描艺术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并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素描作品。
1. 导入(5分钟):-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绘画经历和作品。
- 引发学生对素描艺术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知识传授(15分钟):- 解释什么是素描艺术,介绍素描线条、阴影和明暗的表现方法。
第1课 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1课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掌握中国雕塑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3.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雕塑艺术的能力;4.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难点:掌握中国雕塑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雕塑作品,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基本认识,准备进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0分钟)从商代青铜器到唐代石窟雕刻,介绍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到中国雕塑艺术的优秀传统。
3. 雕塑的基本构成要素(20分钟)讲解雕塑的基本构成要素:形体、比例、姿态、表情等,让学生了解雕塑作品的组成结构和特色。
4. 中国雕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30分钟)介绍中国雕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包括正面、侧面、背面等不同角度的雕刻,以及刀法、捏法、切削法等不同雕刻方式。
5. 欣赏和表达(25分钟)以雕塑作品为例进行欣赏,让学生尝试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看法,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思维,创作一件自己的雕塑作品。
6. 总结归纳(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回顾,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2.作业评估:设计一个雕塑作品并附文案。
五、拓展延伸1.参观当地的雕塑艺术馆或博物馆;2.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雕塑艺术的更多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雕塑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中国雕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等方面,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雕塑艺术的能力,并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雕刻技法的理解速度较慢,需要更好的引导和练习。
以后可以加强相关技法的教学和训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雕塑艺术的基本技能。
第5课 敦煌·千年-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5课敦煌·千年-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敦煌艺术与文化的悠久历史,掌握其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2.通过欣赏和分析敦煌壁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3.激发学生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2.大型绘画创作的技法;3.表现手势的绘画技巧。
三、教学难点1.敦煌壁画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点的深入理解;2.大型绘画创作的整体构思和细节表现。
四、教学内容1.教师向学生介绍敦煌壁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其艺术特点和流派,引导学生对敦煌艺术进行理解和欣赏;2.通过观摩敦煌壁画,向学生介绍大型绘画的整体构思和表现方法,特别是手势的表现技巧,提示学生注意线条的流畅与自然,体现手势之美,增强创作的表现力;3.让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练习大型绘画的技法和手势的表现;4.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评选,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2.观摩法;3.模仿法;4.创造法;5.评价法。
六、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学绘画、书法工具及材料。
七、教学过程1. 导入(3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以敦煌壁画中的手势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2. 介绍敦煌艺术和文化(10分钟)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师讲解,向学生介绍敦煌壁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简要介绍其艺术特点和流派,引导学生开始对敦煌艺术进行理解和欣赏。
3. 观摩敦煌壁画(20分钟)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或教师现场讲解,让学生观摩敦煌壁画,在欣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敦煌壁画中手势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点,强化其对敦煌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4. 教师演示绘画技巧(15分钟)教师演示大型绘画的技法和手势的表现技巧,特别是线条的流畅与自然,引导学生注意手势之美,并鼓励学生用心去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
5. 学生创作(30分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作,体验大型绘画的构思和表现,锻炼线条的描绘技巧和手势的表现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自由创作,提高学生的群体协作和创造力。
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2课 灵动的生命3-苏少版
《灵动的生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的内容,是《灵动的生命》的第二课时,属于雕塑范畴,教材从风格各异的传统雕塑和材料创新的现代雕塑的不同视角阐述了雕塑的基本语言,展示了雕塑的独特魅力,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让学生探究体验雕塑创作的乐趣,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渴望张扬个性的发展,但动手能力略显不足,本课以废旧纸盒等材质展示雕塑艺术的本质,希望能引导学生运用比绘画更直接的方式雕塑,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悟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掌握雕塑的基本语言。
技能目标:尝试利用废旧材料进行造型,掌握雕塑的语言,探究生活中实物材料的新生命,学会用恰当的方法和形式,有创意地设计、制作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雕塑作品。
情感目标:体验雕塑创造的乐趣,增强生活情趣,培养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和审美感悟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合理运用雕塑语言表现空间与体积。
难点:雕塑语言的创新性表现及审美表达。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纸盒纸板等废旧材料、剪刀、胶带等手工材料。
学生:纸盒纸板等废旧材料、剪刀、胶带等手工材料。
媒体设计:PPT课件、实物投影仪,希沃授课助手。
【教学过程】一、讨论和交流问题导入:老师展示一块普通的石头,请学生根据这块石头展开联想和想象,从各角度说一说,这块石头能让我们想到什么呢?学生各小组讨论,对一块石头展开联想和想象,教师引导大家可以多角度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教师举例,一个寓言故事家对石头进行思考悟出一个做人的道理。
(播放一个动画短视频,请学生欣赏一个寓言家从石头悟出一个做人的道理。
)教师小结: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联想和想象。
过渡到石头在雕塑家眼里,蕴藏着一个个灵动的生命。
雕塑的角度学习第二课学习《灵动的生命》。
(板书课题:灵动的生命)【设计意图】教师用一块石头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学生通过分享和交流,激发彼此的发散性思维,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想法,从寓言故事家到雕塑家眼里的石头,从而自然地引入课题。
苏少版九年级美术教案
苏少版九年级美术教案九年级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九年级美术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包括绘画技法、色彩运用、构图等方面的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对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绘画技法:九年级美术教材中涉及的绘画技法,如素描、水彩画、油画等。
2. 色彩运用:学习色彩的基本概念、色彩的分类和调和,以及色彩在绘画中的运用方法。
3. 构图:学习构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构图能力,使他们能够合理地组织绘画元素。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
2. 知识讲解:依次介绍绘画技法、色彩运用和构图的相关知识,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解释和演示。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绘画实践,根据教师的指导和要求,运用所学的技法、色彩和构图原则进行创作。
4. 作品展示和评价: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5.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九年级美术教材作为教学依据,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2. 展示资料:准备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图片或实物,用于导入和知识讲解环节。
3. 绘画材料:准备绘画工具、颜料、画布等绘画所需的材料,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绘画实践。
五、教学评价1. 观察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绘画实践和作品展示,评价学生的绘画技法、色彩运用和构图能力的发展情况。
2. 反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提供积极的鼓励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
六、教学延伸1. 美术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美术实践活动,如参观美术展览、参加美术比赛等,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和经验。
2. 创意绘画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创意绘画活动,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自由创作。
第5课 敦煌·千年-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5课敦煌·千年-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敦煌艺术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了解敦煌壁画的内容、造型和色彩;3.学习敦煌艺术的表现技法;4.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敦煌艺术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敦煌壁画的内容、造型和色彩。
三、教学难点1.敦煌艺术的表现技法;2.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解和演示;2.观摩和实践;3.互动和讨论。
五、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1.讲解敦煌艺术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敦煌艺术在我国艺术史中的地位;2.制作幻灯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敦煌壁画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2. 了解敦煌壁画的内容、造型和色彩(20分钟)1.分析敦煌壁画的内容和主题,了解它们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2.观察敦煌壁画的造型和线条,了解它们的特点和表现手法;3.分析敦煌壁画的色彩运用,了解它们的色彩特征和表现方法。
3. 学习敦煌艺术的表现技法(30分钟)1.介绍敦煌艺术的表现方法,如线性透视、等比例缩放、细节处理等;2.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和实践,让他们学会运用敦煌艺术的表现技法。
4. 创作敦煌主题作品(60分钟)1.要求学生结合敦煌壁画的内容、造型和色彩,创作出符合敦煌艺术特点的作品;2.提供一些素材和参考资料,让学生自由发挥,体验敦煌艺术的魅力。
5. 作品展示和评价(15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作品的灵感和表现方法;2.教师和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六、教学反思1.敦煌艺术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学生对敦煌艺术的了解和认识尚需加强;2.敦煌艺术的表现技法是本节课的亮点,学生的练习和实践让他们受益匪浅;3.学生的创作能力较为一般,需要加强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第9课 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艺术-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9课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艺术-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外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作品。
2.掌握雕塑基本材料和技法的概念并能应用于实践。
3.通过欣赏和创作,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对于外国雕塑艺术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外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作品。
3.掌握雕塑基本材料和技法的概念并能应用于实践。
4.通过欣赏和创作,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点1.雕塑艺术在西方艺术发展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主要外国雕塑艺术流派和代表作品的介绍。
3.雕塑基本材料和技法的概念。
4.在实践中掌握基本的雕塑技法和材料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1.如何将雕塑艺术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创造性。
2.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新精神。
3.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雕塑技法和材料的运用。
五、教学流程1. 概念讲解(10分钟)在本部分,教师会对外国雕塑艺术做一个概念的讲解,例如外国雕塑艺术的定义和分类等,让学生对雕塑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2. 代表作品介绍(20分钟)在此部分,教师会介绍主要的外国雕塑艺术流派及其代表作品,例如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艺术,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艺术和现代主义雕塑艺术等。
3. 雕塑材料和技法讲解(20分钟)在此部分,教师会对雕塑基本材料和技法做一讲解,例如石雕、木雕、铜雕和陶艺等,让学生对基本的雕塑技法和材料有所了解。
4. 雕塑创作实践(60分钟)在该部分,学生将有机会在使用学校提供的基本雕塑材料和工具的情况下创作自己的雕塑作品,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会得到老师的指导。
5. 作品欣赏和评价(20分钟)在此部分,学校将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雕塑作品,并互相欣赏、评价和交流彼此的作品,从而提高自己的雕塑水平,并增进学生之间的艺术交往和互动。
六、教学评价1.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和表现出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
2.学生是否能熟练使用创作工具和材料,并能在实践中发挥较好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第9课 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艺术-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9课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艺术-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外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掌握几种常见的雕塑材料和雕塑技法;3.通过学习名家作品,感受雕塑艺术的艺术魅力与生命力。
二、教学重点1.外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几种常见的雕塑材料和雕塑技法;3.名家作品的分析与欣赏。
三、教学难点1.如何把握雕塑作品的结构和形态特点;2.如何通过雕塑作品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生命力。
四、教学方式1.教师讲授+学生听讲;2.图片欣赏+互动答题;3.学生自主阅读。
五、教学内容及进度•教学内容:1.外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雕塑材料和技法;3.名家作品的分析与欣赏。
•教学进度:时间安排内容5分钟课前导入15分钟外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15分钟雕塑材料和技法15分钟名家作品分析与欣赏10分钟课后作业布置和总结六、教学手段1.PPT展示;2.雕塑艺术的图片资料;3.名家作品相关的书籍资料。
七、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几张雕塑艺术的图片,引导学生们思考雕塑作品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2. 外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讲解外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和罗马帝国的雕塑艺术,到中世纪的基督教雕塑艺术,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形和装饰的雕塑作品,直至近代的现代雕塑。
着重表演现代雕塑的特点,如拼贴法、组合法、母体法等。
3. 雕塑材料和技法主要介绍雕塑的材料和技法,包括石材、青铜、陶瓷、木材等材料的性质以及常见的刻、凿、塑等技法。
4. 名家作品分析与欣赏通过几幅著名的雕塑作品,来演示如何通过雕塑作品来感受作者的思想和生命力。
教师讲解雕塑作品的结构、形态、风格特点等,鼓励学生们用自己的话语和表述方式来分享感想以及练习语言表达能力。
5. 课后作业布置和总结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要求学生们通过阅读来深入学习雕塑艺术,并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同时总结今天的收获和不足之处,以利于下一步的学习。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互动答题、小组讨论等课堂形式,来发现学生们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以及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估。
第8课 最亲近的家具-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8课最亲近的家具-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学生将能够:1.理解家具的种类和用途;2.掌握空间构图的方法;3.了解人与家具的关系;4.运用画布、颜料和画笔等工具画出自己喜爱的家具。
教学重点•空间构图的设计方法•用色的协调和表现力教学难点如何在创作中将人物和家具自然地融合起来。
教学过程1. 概述 (5分钟)首先,老师可以用短暂的时间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题。
将家具定义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家具如同人的朋友,陪伴我们度过每一天。
家具有个性、有品味、有质量。
2. 观察与讨论 (1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些不同种类的家具图示,并展示在各种不同的情景下。
请学生询问自己,这些家具如何呈现出不同的角色、形状和颜色。
讨论这些不同的家具分别适用于哪些不同的空间。
家具的特点和功能。
3. 设计空间构图 (25分钟)要求学生在空白的画布上设计一个小区域。
学生可以运用各种基本元素,如线条、颜色、形状等突出这个空间。
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参考示例,帮助他们想象不同的空间,并尝试将不同的家具放入这些空间中。
4. 绘制画作 (3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小区域和家具,开始绘制自己的画作。
需要考虑颜色的搭配和表现力,以及如何将人物和家具自然地融合起来。
5. 展示作品 (5分钟)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完成的作品。
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欣赏彼此的作品,讨论不同画作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拍照或画出自己家中或身边比较亲近的家具,并配合简短文字描述您对家具的感受。
总结家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学生通过这节课,能够更好地了解家具的功能和特点,理解家具和人的关系,并掌握基本的空间构图设计方法和颜色表现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创作,发现并感受到家具带给我们的舒适、美感和快乐。
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2课 灵动的生命1-苏少版
灵动的生命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评析和考察,认识雕塑的表现语言;(2)引导学生进行泥塑实践,掌握泥塑的造型方法;体验泥塑的制作快乐,有创意的设计与制作新型泥塑作品;(3)通过欣赏和表达,帮助学生体验泥塑乐趣,提高欣赏艺术和美化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合理运用雕塑语言表现空间与体积,对最具代表性动态与特征的把握和表现。
教学难点:雕塑语言的创造性表现及审美表达。
教学准备:教师:紫沙泥、各种图片、泥塑作品、泥塑工具、湿布、牙签、小刀、各种装饰物。
学生:紫沙泥、泥塑工具、湿布、牙签、小刀、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种装饰物。
实物材料、笔、纸、颜料、圆规、尺。
学情分析:学生小时候就玩过泥巴,对于手工捏泥人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所以这堂课对于他们来说非常感兴趣,学生也喜欢动手,体验泥塑的乐趣,创作自己喜欢的类型的作品,在欣赏了中外很多的大师作品之后,对雕塑语言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在这堂课中可以了不少中外大师的雕塑风格及表现手法!和中国具有特色的泥塑,及无锡惠山泥人的相关知识,在玩中学,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新课讲解:(一)导入:1. 媒体播放泥塑视频片段,师生观看聆听,用心体会、感受!2. 教师设问:看了这个视频有啥感受?并且让他们亲眼看见制作的过程。
了解了手工制作泥人的一些常识!学生争先恐后回答(二)、新课讲解:1、图片欣赏:(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生活中实用的雕塑有很多,多媒体课件呈现从古到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具有代表性的雕塑大师的作品!重点讲解罗丹《男子头像》、亨利摩尔的《国王夫妇像》、德加的《十四岁的芭蕾舞者》。
2、感悟阶段:展示三个雕塑家罗丹、亨利摩尔、德加的作品。
请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讨论!他们的表现手法和风格有什么不同?(1)、师生共同讨论大师的作品?(2)、师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概括雕塑不同材质表现出来的感觉有什么不同?(3). 用泥土制作是人类最早也是最普遍的造物行为之一,不仅在中国,制陶技艺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文化之中。
第2课 灵动的生命-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2课灵动的生命-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一、教材信息
1.1 课本信息
•书名: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
•章节:第2课灵动的生命
1.2 教学目标
•能够认识动物的生命特点和美好形态
•能够感受艺术作品中生命的生机和美感
•能够用绘画表现出动物的动感、美感和生命力
1.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动物的画法、生命形态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绘画表现生命的灵动和美感
二、教学过程
2.1 导入环节
1.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动物的生命力和美感,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探索与思考。
2.讲解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 学习环节
1.讲解动物的特点和形态,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认知动物的美好形态和生命特点。
2.通过示范教学,让学生掌握动物的画法和表现方法,引导学生用绘画表现出动物的动感和生命力。
3.分组进行绘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命的灵动和美感。
2.3 总结环节
1.整理学习笔记,梳理课堂内容和知识点。
2.观察学生作品,评价学生绘画的表现和技能水平。
3.提出下节课预习内容和建议。
三、教学评价
本节课内容新颖、实用、有趣,通过对动物的认知和绘画表现,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生命的美好和灵动。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探究、思考和创造,培养了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艺术素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一、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是苏少版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7册第一,题为《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
属于欣赏•评述单元。
教材选取了西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基本反应了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通过赏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化背景下雕塑的特征,了解雕塑艺术品对生命的赞颂,雕塑作品所具有的恒久生命力。
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化精神,是人类力量与生命的传达。
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赏析,了解雕塑艺术评议的特点,了解外国雕塑的艺术成就。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讨论、陈述、评价,初步掌握雕塑的艺术评议和艺术物点。
并结合雕塑本质特征,学会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去赏析具体的雕塑作品,提高学生对艺术节品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雕塑的根本特点是立体造型。
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达到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
通过赏析,感受艺术家赋予顽石的力量与生命,以及艺术家对生命的礼赞。
创造目标:雕塑既是提高的艺术,又是普通的艺术;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现代的艺术。
通过赏析,打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链接整合能力,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对作品新鲜的认识。
教学重点:通过对雕塑本质特征,立体造型的理解,能够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赏析优秀的雕塑作品,感受雕塑艺术品对力量与生命的礼赞。
教学难点:通过党析,理解雕塑作品的抒情与象征性。
三、学情分析:本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学生对雕塑的相关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曾经接触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外国雕塑欣赏,学生对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比较陌生,而且对外国的历史化、民族化等等都知之甚少。
要读懂这些经典的外国雕塑对于学生说的确有些难度。
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索法、合作学习法、故事引趣法、拓展延伸法。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雕塑实体,一块大理石,多媒体学生准备:上网查找外国雕塑的相关资料;收集不同时代艺术家的相关背景资料。
六、教学设计:(一)引导阶段:(设疑导入)出示一块大理石。
问:从这块石头中你能领悟到什么?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其实,那些完美艺术的生命体早已存在于一块块顽石之中,雕塑家的任务只是将它们从其中解放出。
(101年,米开朗基罗走进佛罗伦萨教学的庭院,发现一块在那儿闲置了46年的大理石,他如获至宝,利用3年时间雕刻成巨像《大卫》。
米开朗基罗能从一块大理石中感受到一完美的雕塑艺术品。
)导入题。
(二)合作探究阶段:1、媒体出示《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和《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
请学生分析两幅作品。
重点:《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单纯、明快、极富雕塑的体量感。
可能是史前人类对女性的一种崇拜,也可能是当时人们对人类繁衍生息的一种祈祷。
有一种生命的张力。
《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庄重、妩媚,“残缺”与“完美”的深刻理解。
以其空间的体积感和女人体的柔美而具有永恒的魅力。
2、艺复兴时期作品展示:《摩西像》。
请学生结合艺复兴的相关背景知识解读作品。
重点语:艺复兴是西方化史上一次著名的运动,整个西方化的知识面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仅恢复了古典时期古典美术的形式和题材,同时强调以科学的态度观察事物,对种艺术作品突出表现了艺术家对透视学和解剖学的深刻认识。
个性解放和世俗化是艺复兴时期的两个特点。
人主义,颂扬人的智慧和精神。
米开朗基罗的出现,则标志着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发展到了最高峰。
他以写实的手法,用准确的人体解剖学知识,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的形态有很强的力度感,以雕刻的艺术语言塑造传神的形象。
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对后世的雕刻家有极大的影响。
3、18~19世纪作品:《伏尔泰坐像》;《巴尔扎克像》。
请学生比较分析两幅作品对人物内在气质的刻画。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及时总结。
重点语:《伏尔泰坐像》通过眼神的刻画体现哲学家的智慧。
《巴尔扎克像》注重人物的精神状态。
4、20世纪初期作品赏析。
《张弓的赫拉克勒斯》;《河流》。
请学生从两幅作品中感受雕塑的多元化与象征性。
重点语:《张弓的赫拉克勒斯》:粗犷、奔放、现代感。
《河流》:象征性。
、现代派作品赏析。
《国王夫妇像》;《空间中独特的连续形体》;《马》;《吻》。
四个学习小组分别选取其中一幅作品,分析现代派雕塑的特点。
重点语:20世纪是一个色彩缤纷的时代,各种思潮和流派不断产生并流行,并波及整个世界,如立体派、表现派、未派、抽象构成等等,都是决裂于传统艺术的新形式。
《国王夫妇像》:具象与抽象。
6、雕塑与城市环境。
《高速》;《衣夹》。
四个学习小组分别比较两幅作品并结合其他城市雕塑进行讨论。
讨论雕塑艺术与自然环境、人环境的联系,并选代表在班级进行了交流。
教师进行简单小结。
雕塑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在特定的建筑环境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貌,而城市雕塑则使这风貌更为显著。
从空间设计的角度看,雕塑必须与建筑和环境协调,才能产生美学效果。
黑格尔曾说:“雕刻作品的内容和题材也可以随多种多样的地点和建筑的性质而有无穷的变化。
”金字塔在无垠的沙漠衬托下,显得何等宏伟壮观;而狮身人面雕像的造型与金字塔锥形的对比关系,使建筑空间组合更有变化;雅典卫城建筑群内部构图中心是雅典娜雕像,它使卫城的环境更为完整。
雕塑,应当成为这种流动空间中的艺术,和城市、建筑共同形成新的环境艺术。
(三)感悟体验阶段1、你能从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像》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吗?2、你能从奥登伯格的《衣夹》中感受到工业社会的明吗?城市财运亨通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吗?3、罗丹是一位开才的雕塑家,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四)归纳巩固阶段。
1、为什么说雕塑所具有的形式美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综合?2、西方现代雕塑的发展趋势?3、《国王夫妇像》怎样表现出国王与王后的尊严以及神秘的气息?(五)后拓展结合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小论。
你喜欢中国雕塑吗?中西雕塑有何差异?水墨交融写青认知目标:在对我国传统水墨水画表现方法回顾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尝试水墨表现新方法,并欣赏具有创新意味的当代水墨水画,在欣赏和对比中感受和了解新水墨水特点及表现方法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及水墨表现的技能技巧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1、认识当代水画新水墨表现方法以及学生自己能探索一些新的表现方法2、通过学习,学生能运用新水墨表现方法表现一幅水画。
教学难点:1、学生自己能探索一些新的表现方法。
2、通过学习,学生创作一幅具有创新意识的水画。
教学用具:多媒体。
学习用具:本,毛笔,墨汁,宣纸,调色盘等教学过程:一、的导入教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了两种表现水墨水画石的用笔方法和表现步骤,哪个同学还记得吗?学生回答,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两张上学期学生作业,一张为中锋用笔,一张为侧锋用笔。
教师:那么这两张作业哪个是用中锋,哪个是用侧锋表现的?学生回答。
教师:可能有的同学有点忘了,下面让我们再感受一下这两种表现方法好吗?请同学们用这两种方法分别表现两块石头。
学生作业结束。
教师选择一些学生作业上实物投影仪展示。
教师设计问题:1、你画的画哪幅运用的是中锋?哪幅运用的是侧锋?2、效果有什么不同?3、通过对两种方法的再次表现,你有什么新的感受?4、你最喜欢哪一种表现方法?为什么?、……教师:看有的同学对上学期学习的知识还是掌握的不错。
那么是否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表现这块石头呢?出示题二、新授教师:今天我们就对水墨水表现方法进行一些新的探索,同学们下面就先思考和讨论,并在纸上尝试表现一下。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尝试用新方法表现。
学生尝试完毕,教师选择一些学生作业上实物投影仪展示,让学生谈谈在画中的表现方法有了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去这样表现,并对学生的奇思构想作出表扬和鼓励。
教师:不管怎样,同学们都已在探索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下面我们就感受一下当代画家是运用什么方法表现的。
通过多媒体展示四幅当代水墨水画与古代传统水墨水画的对比画面。
教师设问:1、这幅画在表现方法上有何新的特点?2、这种表现方法给你什么新的感受?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以两块石头或两块以上的石头的组合,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新方法,亲自感受并表现一幅水画。
三、教师巡回指导四、学生作业评价要求每小组推选出一幅作业,并请作者相互评价五、新结束笔情墨意抒胸臆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韵味和审美情趣,从中感受中国传统化的魅力,认识美术的化性与历史继承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材料和水分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性,放开手脚,大胆创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水墨画的韵味的理解和感受,并表现在自己的画上。
前准备范画数张,生宣纸数张,毛笔,笔洗,画毯,中国画颜料等。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导入新:1.学生体验:(1)拿出生宣纸和毛笔,让学生谈一谈,宣纸和图画纸有什么不同?教师总结:宣纸和毛笔以及墨是中国画的工具。
这也是中国画不同于其它画种的主要特征。
(2)让学生动手用墨和水在宣纸和图画纸上随意涂画,然后看看有什么不同?(3)教师展示范画并提出问题:这些画是用什么材料画的?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这些作品是利用水和墨在宣纸上的冲化、融渗产生的浓淡变化,通过墨与彩的泼洒、点染、堆积形成墨、色、水相互辉映的效果。
这种效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水墨画的韵味。
2.师生共讨:(1)你知道国画的历史吗?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水墨画,顾名思义,就是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而画出的画。
中国的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
它是我国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所以我们要继承传统化,使它不断发展。
(2)你理解水墨画的韵味吗?出示作品,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这种墨与色相互交融形成的神奇效果,令我们回味无穷,遐想翩翩。
其特点在于似与不似之间,水、墨、色交融变化,颇耐人寻味,这就是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标准之一“韵味”,有“韵”才美,无“韵”是不美的。
(3)你知道这种韵味是怎样形成的吗?教师示范: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用墨和彩点染,堆积、泼洒能形成相互辉映的效果。
学生有了动手的欲望,急于想体验一下。
教师因势利导。
3.学生实践:教师布置作业,自己动手创作一到两幅水墨作品,用笔要大胆,注意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干湿的把握。
学生作画,教师巡视,及时指导遇到的情况。
4.作品评价:提出评价标准:用笔大胆,水、墨、色相互辉映,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的把握要恰到好处。
画面要体现出变化莫测的韵味。
(1)学生互评:(2)师生互评:.小结:这节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创作,使大家对水墨画的韵味有了很深的了解和体验,好多同学的作品都不错,希望大家后去练习,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现,看看效果怎样?教学点评(教学反思)本的设计,强调学生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亲身体验水墨画的独特韵味,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做到因势利导、人尽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