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利政策文献综述1
股权激励动因与实施效果的文献综述
股权激励动因与实施效果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股权激励动因与实施效果进行了文献综述。
在研究背景解释了股权激励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研究意义强调了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和员工动力的积极影响,研究目的是探讨股权激励的作用机制。
在正文中,分析了股权激励的动因、实施方式,以及对企业绩效和员工动力的影响。
最后进行了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评价。
结论部分总结了股权激励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实施建议,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可以更好地了解股权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股权激励、动因、实施效果、企业绩效、员工动力、作用机制、实施建议、未来研究、文献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股权激励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股权激励计划,如何平衡股东、管理层和员工的利益,如何避免股权激励的滥用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深入研究股权激励的动因与实施效果,对于企业有效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股权激励不仅仅是一种薪酬方式,更是一种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股权激励,可以实现公司与员工、公司与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共享,激励员工和经理人为公司利益最大化而努力工作。
这种共享机制不仅可以提高员工和经理人对公司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还可以激发其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研究股权激励的动因和实施效果,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制定激励政策和管理措施,提高员工和经理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还可以推动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和稳定增长。
本文旨在探讨股权激励的动因和实施效果,为企业管理实践和学术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股权激励动因和实施效果进行文献综述,深入探讨股权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影响。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分析股权激励的动因,了解企业选择实施股权激励的原因和背景,探讨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对股权激励决策的影响。
探讨股权激励的实施方式,包括各种股权激励计划的设计和实施方式,以及不同类型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时的策略选择。
《现金股利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600字》
现金股利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1国外文献1、现金股利政策对公司绩效的影响Jensen(1986)提出的自由现金流假说,认为企业存在过高的自由现金流会增加企业管理层的道德风险的产生。
而通过现金股利的方式将企业内过高的自由现金流转移到股东手里,这样就可以控制管理者手中的可支配的现金,从而减少其过渡投资的倾向,从而使得企业代理成本降低,公司价值得到提升[1]。
Chowdhry 和Nanda(1994)在对现金股利分配影响因素的研究中通过采用构建股利分配模型的方法发现,公司股利政策的好坏会受到公司盈利能力强弱的影响,且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即: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极大多数都是盈利能力强的,反之[2]。
另外,Gugler 和Yurtoglu(2004)以欧洲中部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代理理论出发,通过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公司可以通过提升股利支付率的方式来减少公司内部的自由现金流,从而使得代理成本减少,公司绩效提高。
故此,他们推断:股利支付率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3]。
2、现金股利政策对代理成本的影响Khan等(2013)以亚洲南部国家的非财务领域企业为样本,研究股利政策与企业代理成本的关系。
研究后发现,企业管理者手中的自由现金流会因为现金股利的发放而变少,从而使得代理成本减少[4]。
Easterbrook(1984)也对现金股利政策和代理成本这二者做出了一项研究。
他的结论与上者一致,但研究过程却不同。
他认为企业所受市场监管的强弱会随着企业股利支付的提高而加强。
故此在企业股利支付水平变高、所受市场监管变强的时候,企业内部的代理成本也会随之减少[5]。
Brunarski等人(2005)的实证结论也证实了股利会减少代理成本的猜想[6]。
Rozeff(1982)在围绕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第一代代理冲突的研究中提出:企业在提高现金股利政策减少内部代理成本的同时也会使得企业的外部股权融资成本得到提高的模型。
关于股利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股利政策影响的文献综述西方国家对于上市公司股币政策的研究历史较长,最先是和证券估价分析联系在一起,还没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对股利政策的真正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两位财务学家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发表了《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估价》一文,股利政策一时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
此后,很多财务学家对此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并形成了传统股利政策理论与现代股利政策理论。
前者主要侧重于研究股利政策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方面,形成了股利无关论与税差理论;而后者侧重于研究股利引起股票价格变动的原因,形成了追随者效应理论、股利信号传递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
(一)传统的股利政策理论传统股利政策理论认为,投资者更喜欢现金股利,而不大喜欢将利润留存给公司。
这是因为:对投资者来说,现金股利是“抓在手中的鸟”,是实在的,而公司留利则是“躲在林中的鸟”,随时都可能飞走。
既然现在的留利并不一定转化为未来的股利,那么在投资者看来,公司分配的股利越多,公司的市场价值也就越大。
1956年哈佛大学约翰·林纳(John.1inther)首次提出了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拉开了股利政策研究的序幕。
1.“一鸟在手”理论。
“~鸟在手”理论主要的代表者是戈登。
1962年戈登(Grordon.M.J)和夏普(EliShapiro)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戈登模型。
该理论基于投资者偏爱即期收入和即期股利能消除不确定性的特点,认为股票价格变动较大,在投资者眼里股利收益要比留存收益再投资带来的资本利得更为可靠,由于投资者一般为风险厌恶型,宁可现在收到较少的股利,也不愿承担较大的风险等到将来收到更多的股利,故投资者一般偏好现金股利而非资本利得。
在这种思想下,该理论认为股利政策与股东财富息息相关,股利支付的提高将会增加股东财富。
2.股利无关论。
最著名的MM股利无关论是由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在1961年提出的,因为两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均为M而简称为MM理论。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基于产权保护和公司治理视角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基于产权保护和公司治理视角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篇一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基于产权保护与公司治理视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一、引言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成为投资者、企业经营者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股利政策不仅关乎公司的财务状况,更关乎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及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
本文将从产权保护和公司治理的视角,对我国的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二、文献综述(一)股利政策的重要性股利政策是公司财务决策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维护投资者权益、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公司分配利润的重要手段,还是向市场传递公司运营状况的信号。
(二)产权保护与股利政策的关系产权保护是股利政策的重要基础。
只有当投资者相信其产权能够得到有效保护时,才会对公司的未来充满信心,从而支持公司的股利政策。
(三)公司治理与股利政策的关系公司治理结构对股利政策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确保股利政策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从而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三、理论分析(一)产权保护视角下的股利政策在产权得到充分保护的背景下,公司有动力通过实施积极的股利政策来维护投资者的信心。
这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还能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
(二)公司治理视角下的股利政策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确保股利政策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这需要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机构发挥其监督和决策职能,确保股利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符合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的规定。
四、实证研究(一)研究设计本文选取我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产权保护和公司治理对股利政策的影响。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的数据来源于XXX数据库和XXX数据库。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剔除了缺失值和异常值,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1. 产权保护与股利政策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产权保护与股利支付率呈正相关关系。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实证研究文献综述(一)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实证研究文献综述(一)摘要)在公司财务政策中,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利益关系的焦点,且直接影响到公司股东的切身利益,为此,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从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现状及动因的综述入手,对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及股利公告的市场反应两个方面的实证研究进行总结与评述。
关键词]股利政策;文献综述;影响因素;市场反应在公司财务政策中,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利益关系的焦点,且直接影响到公司股东的切身利益。
定期进行的股利分配还是公司借助资本市场进行调整的重要手段,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事件之一。
同时,股利分配作为企业回报投资者的一种重要方式,也直接关系到公司股东的经济利益。
从这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出发,形成了股利政策研究的三个视角:一是从上市公司的角度,分析其股利政策的现状及其背后的经济动机,二是同样从上司公司的角度,分析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三是从投资者的角度,分析市场对于股利公告的反应。
本文将按照这一思路对我国近年来的股利政策实证文献进行归纳和评价。
一、股利政策现状及动因的相关文献综述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环境处于转轨时期,优胜劣汰的市场运行机制还不健全,且上市公司多由原国有企业转制而成,占控股地位的国有股不能上市流通。
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李长青(1999)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现状归纳了四个方面:1.股利支付率不高,不分配的公司逐年增多;2.股利形式不断推陈出新;3.股利政策波动多变,缺乏连续性;4.股利分配行为极不规范。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魏刚(2000)从代理理论的角度指出,股利支付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减少代理成本的一种途径。
王信(2002)通过比较A股与H股上市公司在派现比例上的差异,认为我国A 股上市公司低派现,是由于上市公司内部的“一股独大”。
吕长江和王克敏(2002)以1997~1999年间231家上市公司为分析样本,发现管理层股权比例越低、盈利能力越强、公司股本规模越大,则公司股利水平越高。
关于股利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关于股利政策理论文献综述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摘要: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A股上市公司达到上千家,证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也应该看到,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不分配股利或分配股利以再融资为目的的现象,这被学术界称为“ 中国股利政策之谜”,股利政策已成为国内外公司财务、金融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
论文关键词:现金股利股票股利股利政策公司税后利润究竟应该分配给股东还是留在公司内部?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把股利分配给股东?应该分配多少股利给股东?股利分配的金额和方式对公司价值和股东财富有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一致的回答,因而,公司股利政策的问题也成为公司财务领域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一、国外研究西方国家对于上市公司股币政策的研究历史较长,最先是和证券估价分析联系在一起,还没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对股利政策的真正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两位财务学家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发表了《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估价》一文,股利政策一时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
此后,很多财务学家对此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并形成了传统股利政策理论与现代股利政策理论。
前者主要侧重于研究股利政策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方面,形成了股利无关论与税差理论;而后者侧重于研究股利引起股票价格变动的原因,形成了追随者效应理论、股利信号传递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
(一)传统的股利政策理论传统股利政策理论认为,投资者更喜欢现金股利,而不大喜欢将利润留存给公司。
这是因为:对投资者来说,现金股利是“抓在手中的鸟”,是实在的,而公司留利则是“躲在林中的鸟”,随时都可能飞走。
既然现在的留利并不一定转化为未来的股利,那么在投资者看来,公司分配的股利越多,公司的市场价值也就越大。
1956年哈佛大学约翰·林纳(John.1inther)首次提出了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拉开了股利政策研究的序幕。
股利政策相关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_谢婉玲
Financial View金融视线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45股利政策相关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谢婉玲 东华大学 200051摘要:股利政策在上市公司财务经营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
国内外文献的对股利研究重点往往集中于现金股利分配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则有所创新,有关学者提出运用判别模型对不同股利政策的选择动因进行研究。
然而到目前为止,该类研究仅将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进行了对比,对双重股利的研究较少。
关键词:股利政策;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双重股利一、引言股利政策作为上市公司经营状况成果的分配它一直是证券市场和广大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在上市公司财务经营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
上市公司通过选择最优股利支付,向市场传递有关公司现在状态和未来前景的信息,来达到内部管理层和外部投资者的信息均衡。
因此投资者可以根据公司的股利政策和市场反应来判断公司的发展状况和质量。
二、国外股利政策研究综述国外关于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最早是由Lintner(1956)提出的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
该理论认为当前股利收入比留存收益所带来的未来资本利得更为可靠,那么对于那些厌恶风险的投资者来说,他们可能宁愿获得较少的股利,也不愿意将留存收益给未来不确定的高额资本利得。
Miller和Modigliani(1961)的股利无关论则成为股利政策研究的基础。
该理论认为,在一个信息对称的完美资本市场里,在公司投资决策既定的条件下,公司的价值和公司的财务决策是无关的。
该理论的缺陷在于忽视了资本市场的交易费用、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等种种现实。
但Miller和Modigliani后来认为,未预期到的股利变化会向市场提供有关公司未来盈余的信息,因此会导致股票价格的变化,当公司提高股利时,就是向市场传递出“盈利能力佳”的良好信号;反之,就会向市场传递出“盈利能力差”的不良信号。
这就是股利政策的信号传递理论假说。
客户效应理论最先也是由Miller(1961)和Modigliani(1961)提出!的。
文献综述资料
股利政策是公司经理们所面临的重要的财务决策,同时它也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1956年,哈佛大学教授约翰。
林特纳(John Lintner)首次提出了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而1961年米勒和莫迪利亚尼所提出的著名“股利无相关假说”,则成为股利政策理论的基石。
此后的近40年里。
股利政策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并逐渐成为企业金融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股利分配政策理论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践二、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实践如果从全球视角考察国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践,那么可以发现,其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第一,公司通常将其盈利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支付股利,且派现一直是公司最主要的股利支付方式。
1971-1992年间,美国公司税后利润中约有50一70%被用于支付股利。
即使是在此之前的若干年里,这一比例也高达40-60%(Alien and Michaely,1995)。
另外,从历史上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派现一直是公司最主要的股利支付方式,而股票回购则处于次要地位。
1984年和1985年两年内,公司的股票回购(包括对普通股及优先股的回购)在数额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此之前,股票回购量通常仅占公司净收入的5%左右,而在此之后,股票回购量则约占公司净收入的25-47%。
但与此同时,现金股利占公司净收入的比率并未下降,因此,在这一时期,公司总的股利支付水平(包括派现和股票回购在内)是上升的。
不过,从全球来看,作为股利支付方式的股票回购并不具有普遍性。
第二,现金股利与资本利得之间的税收差别,对公司股利支付方式选择的影响程度因国而异。
从美国的情况看,在1986年“税收改革法案”出台前,现金股利是被当作普通收入课税的,且当时对现金股利征收的税赋,平均边际税率约为40%.而股东从公司回购股票中所取得的收入,则是被当作资本利得而加以课税的,其平均边际税率相对较低。
从英国与德国的情况看,股利分配的税收效应似乎较为明显。
股利分配政策文献综述
股利分配政策文献综述股利分配政策一直是财务人员研究的重点课题,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众多,由于我国市场自身的一些特点,致使股利分配政策存在不少问题,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股利分配政策文献综述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股利分配政策文献综述篇一股利分配政策文献综述摘要:本文主要沿着传统股利政策理论和现代股利政策理论的发展轨迹,对各种理论的主要观点、演变脉络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介绍和评述,并为我国的股利分配政策起到了启示作用。
关键词:股利政策;传统理论;现代理论一、股利政策的理论研究(一)传统股利政策理论1.股利无关论(MM理论)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米勒和莫迪利亚尼提出了“股利无关论”,即MM理论。
该理论认为:假如一个公司的投资机会是给定的,那它的股利支付率高低不会影响股票价值。
股利无关论的结论是建立在完全资本市场理论基础上的,实际很难达到。
2.股利相关论:股利相关论学派的学者认为股利无关论的很多假设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存在的土壤,相反公司的股利政策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公司也是无法完全摆脱这种制约的,导致股利政策和股票价格是相关的,公司的价值也不仅仅由投资项目的风险和盈利能力决定。
根据对股利政策和股票价格相关性解释的不同,股利相关论又形成了几种各具特色的分支:(1)“一鸟在手”理论“一鸟在手”理论主要代表者是戈登。
该理论认为,对投资者来说,现金股利是抓在手中的鸟,而公司留存收益则是躲在林中的鸟,随时可能飞走。
“一鸟在手”理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1)股票价格与股利支付率成正比;(2)权益资本成本与股利支付率成反比。
(2)税差理论在现实世界中,MM理论的无税假设显然不成立,因此在股利政策的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献集中于税收的影响效果。
1967年,法尔阿和塞尔文(Farrar and selwyn)提出了所得税差异理论,税差理论的结论主要有两点:第一,股票价格与股利支付率成反比;第二,权益资本成本与股利支付率成正比。
股权激励动因与实施效果的文献综述
股权激励动因与实施效果的文献综述1. 引言1.1 股权激励动因与实施效果的文献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本文将从股权激励的动因和实施效果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将分析引发企业引入股权激励机制的内在动因,包括提高企业绩效、吸引和留住人才、增强员工归属感等方面。
将探讨股权激励在企业中的实施效果,包括对企业绩效、员工激励、员工满意度等方面的影响。
还将分析股权激励机制选择的相关因素,以及对员工激励的影响。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综合分析,将为股权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股权激励动因股权激励动因涉及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员工绩效激励以及股东利益相关等多方面因素。
股权激励可以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提高员工忠诚度和士气。
通过股权激励,员工可以分享企业的成长和利益,激励员工不断努力工作,提高绩效。
股权激励可以帮助企业打造团队合作和共同发展的企业文化,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股权激励还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推动企业创新和发展。
股权激励还可以帮助企业吸引外部投资,提高公司的价值和竞争力,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股权激励动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合理有效地设计激励机制,可以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局面。
2.2 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股权激励实施效果是指企业通过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所带来的影响和效果。
股权激励可以激励员工更加积极地工作和为企业创造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的绩效和竞争力。
许多研究表明,股权激励可以有效地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更加投入到工作中并且为企业带来更好的业绩。
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可以从企业的财务表现来看,股权激励是否能够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
可以从员工的参与度和忠诚度来评估股权激励的效果,看员工是否更加投入和忠诚于企业,从而提高员工的绩效和减少员工流失率。
股权激励还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来评估员工的满意度和对股权激励计划的看法,从而了解员工对此制度的接受程度和影响效果。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摘要:股利政策对公司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向市场传递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期结果,对公司价值、财务融资、股东财富具有重大影响。
我国学者也越来越重视对股利政策的研究,尤其是影响股利政策因素的研究,本文希望通过对国内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为学者进一步研究此问题提供有益参考,从而提高企业股利政策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影响因素一、引言股利政策在证券市场具有显著的信息传递效应,向市场传递公司经营行为以及经营情况的变化,影响着公司股价的涨跌、公司在市场形象以及公司的投融资。
股利政策具有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优化资本结构以及增加企业价值等作用。
但是我国上上市公司股利发放存在诸多政策不连续、不发放股利、政策受大股东影响等现象。
这些诸多股利政策问题,不但阻碍公司的长远发展,还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且不利于企业吸引市场的潜在投资者。
因此,对影响股利政策的因素进行研究,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完善合理的股利政策。
从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起步开始,国内学者一直在不断深入地对影响股利政策的因素进行研究,本文希望通过对国内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为学者进一步研究此问题提供有益参考,从而提高企业股利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公司财务特征对股利政策的影响(一)盈利能力国内学者刘长奎等(2007)以2006年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盈利能力与股利政策有显著的相关性。
于海泳等(2009)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相同结论,公司盈利能力越强派现意愿越强,小规模公司更倾向于选择现金股利政策。
高雷等(2008)选取上市公司2008年半年报作为研究数据,采用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营业收入增长率和每股收益是影响现金股利分配的重要因素,即影响股利分配的不仅仅是盈利能力还有盈利的成长性和可持续性。
郑开放等(2012)以上交所上市公司2009年的财务数据作为研究数据,分析得出盈利能力和股利分配呈正相关关系,资产负债率对股利分配无影响。
当公司盈利状况比较好时,偏好于多发放现金股利,向市场传递良好形象,从而吸收新的投资资金。
[股利分配政策研究]股利分配政策文献综述
[股利分配政策研究]股利分配政策文献综述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股利分配政策在股份公司的财务决策上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一直备受各利益主体的关注。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股利分配政策研究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股利分配政策研究摘要股利分配政策在股份公司的财务决策上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一直备受各利益主体的关注。
股利分配政策与股份公司的最高决策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公司的投资决策及融资决策。
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不仅能为公司稳定股市行情,还能为公司找到低价的资金来源。
不同的股利分配政策具有不同的利弊特征,因此,公司在选择股利分配政策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公司的实际发展状况来进行选择。
本文通过对股利分配政策的研究而展开的讨论。
关键词公司股利分配股利分配政策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股利分配是指,上市公司将企业盈利的一部分用于留存收益,另一部分则用于支付股利的分配行为,其中上市公司有无发放股利、股利发放多少以及用什么形式、什么时间发放的股利是股利分配政策的主要内容。
股利分配政策不仅影响着股东的权利,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价值观念以及企业的健康发展。
股利分配的规定不仅与上市公司的内部问题联系密切,还直接影响着股票市场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企业要加强对股利分配政策的研究与监管,从而确保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不受侵犯,进而才能保证公司的科学化管理以及股票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我国股利分配政策的因素法律法规对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
国家所制定的公司法、商业法以及税法等对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起着决定性作用。
公司只要不违反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条款,就能在证券市场上自主的选取股利分配的政策。
在公司法规定的股利分配顺序的前提下,若公司在当年的税后利润没能及时的填补前年的亏损,那么该公司就不能在提取法定公积金后获得分利。
股东对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
1、由于我国的股份结构不同于其它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股东在使用权的使用上存在着不对称的现象,例如公司中经理级别的股东,他们就有权利利用股利的形式来满足自身的效用。
股利政策文献综述
股利政策理论文献综述摘要: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期末分配收益的重要决策,作为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其与投资政策、融资政策并称为公司理财的三大核心政策。
股利政策不仅能反映公司经营业绩,还关系到公司形象、股东利益,进而对公司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股利政策的理论研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关于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观点更是异彩纷呈。
基于不同国家的市场发展现况,相关研究者对其的研究并未形成统一结论。
本文通过国内外相关学者对股利政策的理论的研究进行梳理,针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尚不完善、股利政策存在随意性的现状,提出形成适用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理论的浅显建议。
关键词:股利政策;理论流派;企业价值一、西方股利政策理论研究回顾股利政策研究一直以来是研究公司金融的一大热点和难题。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它不再仅仅是公司管理者进行资金配置的重要手段,而且成为调节股价、平衡各方利益的重要财务战略选择。
同时,股利政策研究也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有关股利政策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层出不穷,但尚未取得较为统一的结论,“股利之谜”(Black,1976)至今未得到完美诠释。
只要股份公司仍然继续发展,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便会一直进行下去,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也将不断涌现。
我们现在研究股利政策理论不可能破解“股利之谜”,但是,时刻总结回顾关注其理论发展概况确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股利无关论John Linder(1956)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股利政策应关注的有关问题及研究的重要性。
美国经济学家M·米勒(Miller)和F·莫迪里亚尼(Modigliani),他们于1961年10月在《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价值》一文中提出了股利无关论(简称MM理论),对股利政策理论做出开拓性研究。
MM理论认为投资者不会关心公司净利润的分配情况,公司股票价格与股利政策无关,只由公司的投资获利能力决定。
公司留存较多收益,用于投资项目,可使公司股票价值升高,投资者可通过出售股票来换取现金;公司发放较多股利,投资者会寻求新的投资机会。
房地产板块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房地产板块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一、前言部分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将税后收益在股东和留存收益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的策略。
股利政策是公司财务的一个重要领域,一方面,它是公司筹资、投资活动的逻辑延续,是其理财活动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恰当的股利政策,不仅可以树立起了良好的公司形象,而且能激发广大投资者对公司持续及追加投资的热情,从而使公司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条件和机会。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十余年来,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股利政策各有差异,但总的来说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房地产板块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中存在严重的短期行为和股利支付水平尽管有所提高,但仍普遍较低的情况。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股利政策普遍不够重视,股利政策制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大,部分分配方案既不符合财务决策的相关原则,也不符合股东利益的要求,由于中国证券市场历史的原因,与其他板块相比,房地产行业情况更为复杂。
总体来说房地产板块的现状有:分配股利的公司数量近年来虽有所增加,但总体来说仍然较少;派现公司在分配股利的公司中所占比率仍然较低,但整体呈上升趋势;股利支付水平尽管有所提高,但仍普遍较低。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股权制衡度较低,样本的股权制衡度的平均数为0.6,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而又由于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较高,所以这就势必形成了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控股股东的情况。
控股股东的存在,使得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问题更加突出。
二、主题部分(一)国外关于房地产板块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股利政策是公司期末在平衡内外部相关集团利益的基础上,对提取了各种公积金后的净利润如何进行分配的决策。
股利政策是现代公司理财活动的三大核心内容之一。
自Lintner(1956)开创性研究揭开了股利理论研究的序幕以来,西方财务学界对股利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成果较多,但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结果,“股利之谜”悬而未决,所以股利政策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是尚未解决的财务难题之一。
股利分配政策文献
股利分配政策文献股利分配政策一直是财务人员研究的重点课题,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众多,由于我国市场自身的一些特点,致使股利分配政策存在不少问题,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股利分配政策文献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股利分配政策文献篇一基于股利分配政策的文献综述【摘要】股利分配政策一直是财务人员研究的重点课题,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众多,由于我国市场自身的一些特点,致使股利分配政策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股利支配率低、不分配现象严重、主观随意性较大等。
本文基于这些问题通过对国内外股利分配理论进行分析对比,再结合我国股利分配政策的一些特点,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制定提出几点建议并对股利分配理论未来的研究作了一个简要的展望。
【关键词】股利分配;股利代理;政策一、引言股利政策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三大决策之一,它决定了公司盈余在投资者和公司之间的分配,还能向投资者传递关于公司经营业绩的相关信息。
股利分配政策不仅关系到大小股东、投资者等各方的利益,还关系到公司的长远发展。
因此股利政策在上市公司经营决策中重要性,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
股利分配政策的最早研究者是约翰・林特纳(1956)提出的最早关于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为后来的学者研究股利分配理论打开了思路。
然后莫顿・米勒与莫迪格利安尼提出了著名的“股利无关论”(1961) 该理论的提出引发了人们关于股利政策对股票价格及公司价值的影响的广泛思考。
由于他们的理论限制在几个严格的前提假设下,在这以后的股利研究都是基于“股利无关论”并以逐渐放松他们提出的完美假设下的前提进行研究。
近些年来,我国学者也逐渐展开了股利政策领域的研究。
但与国外相比较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证研究方面。
学者吕长江、王克敏(1999)和李常青(2001)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总结了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因素,并将其分类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股权激励动因与实施效果的文献综述
股权激励动因与实施效果的文献综述
一、股权激励的动因
2. 促进企业发展和创新
股权激励能够激发公司内部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通过股权激励,可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加入企业,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
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3. 解决异质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
在中国,由于企业内外部人才的薪酬差异较大,导致了高端人才流失和收入不公平的
问题。
通过股权激励,能够缩小企业内外部人才的收入差距,提高员工的收入水平和福利
待遇,从而解决异质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
4. 平衡代理冲突和减少信息不对称
股权激励可以有效地平衡企业经理人和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
通过给予经理人股权激励,能够使其与股东利益紧密相连,提高经理人的责任感和决策水平,进而减少代理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2. 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股权激励能够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通过给予员工股权激励,能够
使员工与企业利益紧密相连,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增强员工的忠诚度
和工作动力。
3. 降低员工流失率和招聘成本
研究表明,股权激励能够显著降低员工的流失率和招聘成本。
通过给予员工股权激励,能够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和收入水平,增加员工的离职成本和流动成本,从而降低员工流
失率和招聘成本。
4. 提高组织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股权激励能够提高企业的组织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给予员工股权激励,能
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降低员工的离职意愿和流动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组
织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股利分配政策研究论文
股利分配政策研究论⽂ 股利分配政策作为公司理财活动的三⼤核⼼内容之⼀,⼀直是财务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股利分配政策⼜是股利分配活动的指导⽅针,它与融资政策和投资政策密切相关。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股利分配政策研究论⽂,供⼤家参考。
股利分配政策研究论⽂范⽂⼀:股利分配政策内容论⽂ 摘要:⽬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股利政策作为公司财务管理的三⼤政策之⼀,在公司经营中起着⾄关重要的作⽤,⼀直是现代中西⽅公司财务管理中的⼀⼤难题。
我们应在研究我国股利政策实践的不同特点的同时,还应分析我国股利分配政策成因及因素。
关键词:现⾦股利;股票股利;成因 ⼀、股利分配⽅式 股利是股息与红利的总称,是指股东依靠其所拥有的公司的股份从公司分得的利润,是董事会正式宣布从公司净利润中分配给股东,作为给每⼀个股东对公司投资的⼀种报酬。
股利是⼀种积累留存的利润,股东分配股利是⼀种权利,但分配股利需具备⼀定的条件。
⽬前,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有现⾦股利和股票股利(⼜称红股、送股)两种,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和盈余公积转增股本,常常被上市公司作为股票股利的⼀种替代品,在此⼀并归⼈股利分配范围讨论。
现⾦股利与股票股利的区别有以下⼏⽅⾯。
现⾦股利与股票股利适⽤的条件不同。
现⾦股利适⽤于企业现⾦较充⾜,分配股利后企业的资产流动性能达到⼀定标准的,并且具有有效⼴泛的筹资渠道的,才能发放现⾦股利。
股票股利只要符合股利分配条件,即企业不管是否实际收到现⾦,只要账上能够赢利,就可以采⽤股票股利。
现⾦股利与股票股利在性质上有差异。
现⾦股利的发放致使公司的资产和股东权益减少同等数额,是企业资财的流出,会减少企业的可⽤资产,是利润的分配,是真正的股利。
股票股利是把原来属于股东所有的盈余公积转化为股东所有的投⼊资本。
只不过不能再⽤来分派股利,实质上是留存利润的凝固化、资本化,不是真实意义上的股利。
股票股利并⽆资财从企业流出,发给J烁的仅仅是他在公司的股东权益份额和价值,股东在公司⾥占有的权益份额和价值,分不分股票股利都⼀样,没有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iller and Modigliani(1961)在其经典论文《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价值》中对“股利之谜”进行探讨时,提出著名的股利无关论,即认为公司价值仅由其资产运用的效率决定,而与负债或股利分配无关。
该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基础之上的:假设公司的投资政策保持不变且不受股利决策的影响;假设存在“完美的资本市场”,即无税——不存在税收;信息完备——各个投资者拥有的信息是相同的,其对未来投资机会和利润完全有把握,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充分了解;无交易成本——证券交易在瞬间完成,不存在交易费用;完全合约——管理层与股东之间没有利益冲突,无代理成本;无发行费用——公司可以自由进入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发行股票时没有发行费用;理性行为假设——每个投资者都是理性的,都是个人财富最大化的追求者。
半个世纪以来,尽管“股利无关论”受到了多方的责难,但其开创了股利政策研究的新领域。
可以说正是由于“股利无关论”的理论假设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不吻合才为后续研究留下了诸多空间% Lease等(2000)认为股利政策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认识现实市场与理想市场的差别。
即现实市场的不完美之处。
他们将其分为“三大不完美”,即税负、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以及“三小不完美”,即交易成本、发行成本和非理性的投资者行为。
后来的学者对Miller and Modigliani模型中的各种假设不断修正,形成了关于股利理论的众多假说与流派,这些理论模型都有大量的实证检验。
一、股利理论的“三大”假说1、税差假说许多西方国家对个人收入中的股利收入和资本利得同时征税而由于股利收入与资本利得的税率不同,一般资本利得税率更低,使得投资者可通过股利政策的选择来实现其税后收益最大化。
加之投资者可以通过继续持有股票来推迟资本利得的实现,从而享受递延纳税的好处。
因此,股利政策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顾客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者往往偏好资本利得而反对现金股利。
2、信号假说信号假说主要由Bhattacharya和John and Williams 及Miller and Rock等所提出,他们认为在不完美的市场中,当公司管理当局与外部投资者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管理者会利用股利政策来传递有关公司未来前景的信息。
3、代理成本假说其认为,股利支付能够有效地降低代理成。
首先,股利支付减少了管理当局所能支配的自由现金流量,使其失去可用于谋取自身利益的资金来源,改善企业的资金配置。
其次,大额的股利发放使得公司内部资本由留存收益供给的可能性变小,为了满足新投资的资金需求,有必要寻求外部负债或权益融资,而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意味着公司将接受更严格的监督和检查。
在这样的情形下,股利支付就成为一种间接约束经理人的监督机制,尽管外部融资代价不菲,现金股利也可能要征税,但其大大降低了股东的监督成本,增加了股东的利益。
二、股利政策的“三小”假说1、交易成本假说交易成本假说认为,投资者频繁买卖股票需要支付高昂的交易成本和税收,那些喜欢现金回报的投资者会发现现金股利是一个实现其资产流动性的较理想方式。
对于投资者的投资组合而言,定期现金股利是一种低成本的现金回报方式。
按照该假说,在以高交易成本为特征的相对不成熟的市场上,股利支付应该是最多的。
但在现实中,美国、英国及加拿大3个高变现、低成本的股票市场中股利支付却最多。
2、发行成本假说( 股利无关论) 认为,公司可以自由进入资本市场无成本地筹集资金,股利支付导致的现金流出正好被新融资带来的现金流入所抵消。
然而发行成本假说认为,由于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发行新股票的费用很高,那么公司应把所有的利润留存,在满足了资本投资后再决定股利发放的水平,而不是在支付股利的同时又通过发行新股为投资项目融资。
但在实务中,大多数公司(包括美国公司和中国公司)却仍然在支付股利的同时又通过发行新股为投资项目融资。
可见,发行成本理论也很难独立地解释现实经济中的股利政策。
3、行为假说Miller and Modigliani(1961)在“股利无关论”中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主体。
然而大量的实验已经证明,投资者并不总是那么聪明、理性。
Miller and Shiller 认为,由于股利分配中存在的诸多偏差,引入行为因素重新解读股利决策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他们将这些偏差归纳为3类:一是对实践证据的误读;二是对基本股利模型的曲解;三是对模型作用的过高期望。
行为财务学正是试图通过对Miller and Modigliani模型中的资本市场理性有效假设进行修正,从而创建股利分配决策中的行为学派。
到目前为止,财务学术界(尤其是国内学术界)还没有真正重视人类的实际决策行为与经典财务理论前提假设之间的背离。
投资者的认知偏差与决策偏离、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与系统性偏差、公司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与集体行为的低效率等等诸如此类的非理性因素都引起西方学术界对传统财务理论的责难。
现实中的“人”并非传统经济理论中所认为的“完全理性”,而是实实在在的“有限理性”、“近似理性”、“准理性”或“不完全理性”。
汪丁丁(2004)提出经济研究应当“直面现象”。
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公司财务也应该“直面”公司财务之现象,理论研究应该以“问题”为先导。
为什么中国的资本市场现金股利不受欢迎,而在美国市场却恰恰相反?现金股利偏少、投机行为严重、红利与资本利得之间的税收差异能解释这些问题吗?中国上市公司为什么发放股利?为什么发放现金股利?为什么发放股票股利?因此,利用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的理论知识与分析工具,重新诠释中国资本市场中的种种“财务现象”(包括股利分配)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领域。
在股利政策与股权结构关联度的实证研究方面,武晓春( 2003) 和阎大颖( 2004) 以及唐国琼和邹虹( 2005) 都观察到了现金股利发放率与非流通股比例的正向关系。
他们认为, 非流通控股股东存在掏空动机,倾向于通过派发现金股利转移公司资源。
陈洪涛和黄国良( 2005) 也发现了上市公司存在控股股东利用现金股利政策转移现金的现象。
廖理和方芳( 2004) 发现, 管理层持股会激励经理通过股利政策的选择缓解自由现金流的代理成本。
廖理和方芳( 2005) 进一步发现, 对于股利增加的宣告事件, 过度投资公司的市场欢迎程度要显著地大于非过度投资的公司。
该结果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体现了自由现金流假设的预期。
所谓自由现金理论是指第一大股东能够迫使公司吐出多余的自由现金流,并能根据企业的成长性机会调整股利政策(在成长性高的公司增加投资,在成长性低的公司增加股利)。
掏空理论的假设认为,公司组织的代理问题更多地表现为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从控股股东的掏空动机来看,控股股东具有通过股利政策实施公司资源转移的倾向。
掏空理论相信:控股股东会选择较高支付率的股利政策,并且罔顾公司的成长性和投资机会,甚至将公司的投资机会也转移出去。
掏空假设预期:随着股东控制权的增大,公司会选择更高支付率的股利政策;而且,股利政策与公司成长性无关。
上述研究分别为股利政策的自由现金流理论和掏空理论提供了相应的经验和理论证据。
但是, 支持掏空理论的研究忽略了企业成长性对股利政策的重大影响,从而导致了结论可信度的削弱。
而支持自由现金流理论的研究则主要关注股利宣告的市场反应以及管理层持股的股利效应,没有有讨论第一大股东对股利政策的潜在影响。
谢军在《股利政策、第一大股东和公司成长性:自由现金流理论还是掏空理论》中以763家上市公司2003年的横截面数据为样本,检查了股利政策和第一大股东持股以及企业成长性机会之间的统计关系,考察了股利政策的股权效应,并比较分析了企业成长性机会对股利政策股权效应的影响程度。
作者发现,第一大股东具有发放现金股利的显著动机,而且这种动机不受股东性质的显著影响。
文章进一步观察到, 企业成长性机会能够弱化第一大股东分配现金股利的激励, 并促使公司保留更多的现金用于有价值的投资机会。
本文的经验结果并不支持掏空理论而更支持自由现金流理论。
中国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中历经了15年的发展,公司的股利政策同样也是投资大众和金融研究者所备加关注的领域。
孙茂竹、王艳茄和张祥风在《从博弈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决定》中,从股利政策的内涵出发,运用博弃论的基本原理,分别从管理者与股东、管理者股东与债权人方面的利益冲突入手, 建立博弈模型,列出支付拒阵,进行均衡分析,得出博弃的均衡结果—低股利支付政策、继续持有股权或债权,指出低正常股利加顶外股利政策是最符合这一博弃结果的股利政策选择。
这种股利政策既吸收了稳定型股利的优点,同时又摒弃了其不足,使公司在股利发放上留有余地和具有较大的财务弹性,可以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股利政策,以实现公司财务目标最大化, 应该是大多数上市公司的最佳选择。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所有公司都采取这种股利支付政策的。
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在我国的现实状况下, 大多数利益较量都是非合作博弈;2、作为模型讨论前提的一些假设条件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来说,显得过于苛刻。
3、虽然股利的发放会影响各方的利益, 而利益各方也都能通过各自的行为对股利政策的制定产生一定影响。
所以, 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博弈, 上市公司治理任重而道远。
是大多数上市公司的最佳选择但其研究建立在以下假设之下:1、公司可实现持续经营, 且利润为正;2、公司的股利分配形式全部为现金股利,不考虑股票股利;3、公司留存收益全部用于追加投资;4、资本市场处于不完全信息状态;5、公司股权集中度较低;6、作为博弈一方的股东主要代表内部非控股股东和外部长期价值投资型股东。
党红在《关于股改前后现金股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通过实证研究表明,股改前后都存在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及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每股现金股利呈显著正相关而流通(非限售) 股比例与每股现金股利呈显著负相关的关系。
第一大股东仍然偏爱更高的现金股利, 与第一大股东股改前后对于现金股利的偏好没有改变相一致, 非限售(流通) 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本能地在现金股利支付水平上与大股东背道而驰, 从而呈现出与国外全流通资本市场中大股东倾向支付较低现金股利不同的风景。
这也就是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尚未呈现出全流通资本市场上作为降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代理成本工具的现金股利政策应有的特征。
并提出采取措施降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培植具有制衡力的其他大股东是可能的解决之道,同时也必须注重配套执行机制的建设。
国外实证研究也表明强势法律执行制度较之广泛的投资者保护法律在投资者利益保护方面更为重要。
但是, 配套执行机制不仅包括法律执行机制, 而且包括非法律执行机制如媒体压力(Dyck和Zingales, 2004) , 配套执行机制的建设绝非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