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边塞诗人
高适 岑参
制作人:黄尊芳
边塞诗派 中国唐代诗歌流派。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 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 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 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 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他们的诗歌主 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 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 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 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其诗人除高、岑外, 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一、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 1.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 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 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 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 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 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这种社会历 史背景下,文人边塞生活的机遇和经历大大增加, 由此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此外,前代战争 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 了创作上的借鉴。

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 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 作家。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 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 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 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边塞诗的主要艺术特点是:格调雄浑豪放、慷 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 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边塞诗在题 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
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 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 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 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高适
目录 人物简介 高适与李白 艺术特色 作品风格关键词 主要作品 爱国精神


人物简介
高适 (700年—765年) ,汉族。唐 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衡水(今河北 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 立业自期。20岁西游长安,功名未就而返。 开元20年去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后漫 游梁、宋。天宝三载,与李、杜同游梁园, 结下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天宝八载 (749年),

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50岁应举中第,授
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 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 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 书记。这是他生活的转折点,以后仕途遂 顺,创作渐稀。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 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 等职,官至,封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 “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
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为唐代著 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 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 代精神。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 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 有成功。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 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 立。
高适与李白 天宝三、四年间,李白认识了高适,他们相 从赋诗,又曾到汴州漫游。感情至深,甚至到了 “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的程度。“安史之 乱”爆发时,高适善于抓住机会,表现政治才能, 他佐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陷后奔赴正在向西行 的玄宗,陈述败亡的前因后果,在朝野一片混乱 的非常时期,以果敢与冷静的气质得到玄宗的注 意和赏识。玄宗以诸王分镇,高适看出内乱隐患, 直言极谏,吸引了肃宗的目光。永王李璘起兵叛 乱,肃宗立召高适问策,他对江淮局势早已了然 于心,断言永王必败。奏对称旨,擢升淮南节度 使。高适又一次抓住了时机,由文人而为戎帅, 负起讨伐李璘、平定江淮的重任。


出镇淮南以前,高适先联络各路兵力 争取支持,招降李璘部下大将,一系列举 措谋在事先,赢得了“义而知变”(《旧 唐书》本传)的声誉。安史之乱爆发后, 李白在寻阳狱中,曾写诗给高适,想请求 高适相救出狱。高适对身陷囹圄的老友李 白不予援手,在今人看来未免冷漠,但也 从另一面表现了高适的冷静与理性。置身 于王室父子兄弟争权的复杂政治格局中, 一步走错,不仅建功立业抱负成空,还可 能招致灭顶之灾。
安史之乱使得李白与高适由密友转为政敌。在
高适来说,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是看得很清楚 的,因而他时刻都在考虑与政敌划清界限。而 对于天真的诗人李白来说,他不会考虑到这一 点。他还认为高适是自己的密友,高适飞黄腾 达,自己身陷囹圄,料想高适会援手的,殊不 料高适对于李白的请求,连回音都没有。因此, 所有感性的冲动与世俗人情的干扰都是应当排 斥的,此时高适已由诗人成为彻头彻尾的政治 人物了。
高适由一个默默无闻的文士而两
任节度使,但辉煌极其短暂,就 是在他所谓“极达”的后期,也 不断招致谗毁和冷遇。君王的求 贤并不像标榜的那样迫切。尤其 是通过不寻常途径被发现的才士, 往往新鲜几天就被冷落了,李白 如此,高适也同样。

艺术特色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 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 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 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 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 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 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 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 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 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 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 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 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 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 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 加雕琢。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 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 不识君?”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词从意出,没有 刻意辞彩修饰。却使人感到默默的悲凉。
作品风格关键词

诗情调悲壮苍凉, 笔势豪健、雄壮奔放、 激昂慷慨。
主要作品: 创作分期 高适生平和创作可分四个时期: ①开元二十年前,谋事不成,困守宋中,是 诗歌创作开始时期; ②开元二十年至天宝八载,首次出塞,浪游 无成,为创作极盛时期; ③天宝八载至十四载,侧身下僚,从戎入幕, 创作才能继续得到发挥; ④至德元载(756)后,仕途得意,虽然也写过 一些佳作,但总的说来,较前三个时期逊色。

题材分类 : 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主要 有以下几类: ①边塞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 《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 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 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 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 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 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高适有些赞美不义战争、 歧视少数民族的作品,如《李云南征蛮诗》等,是 这类诗歌的糟粕。
②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这些诗比较深刻
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 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 《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 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 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 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 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 一定的进步作用。
③讽时伤乱诗。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
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 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 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 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④咏怀诗,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 杂。象《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 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 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 现实有所不满。
爱国精神: 高适自己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所以他对保卫边 疆的爱国将领作了热情的歌颂。如《送浑将军出塞》 诗中对浑将军的刻画是很出色的。在敌人入侵、“昨 日边庭羽书至”的时候,浑将军就慷慨出征。“城头 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二句不沾将军本身, 却正衬托出将军忠勇为国、心情异常激动的精神面貌。 “黄云白草”的塞外风光,与“击剑酣歌”的昂扬精 神,进一步突出了一个不畏艰苦、为国忘身、心情乐 观的爱国将领的形象。通篇严整而飞动,魄力雄毅, 风骨遒上,与《燕歌行》同样表现了高适七古的艺术 特征。
于收复失地,高适同样是兴奋鼓舞的。
天宝十二载对五月,哥舒翰收复久已 沦陷的九曲黄河,他写了豪壮而充满 喜悦心情的《九曲词》,其第二、第三
首云: 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磷。 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 铁骑 横行铁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青海只今 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在这里也表现 了他希望边疆巩固,获致太平的愿望。 。
岑参
目录:
人物简介
作品风格
诗词生涯
诗歌特色
关键词 文学成就 故事传说
历史评价

人物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 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 位宰相。父岑植,仕至晋州刺史。岑参10岁左右, 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他从兄属学,九岁属 文。十五岁山居嵩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奠 定学业基础。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 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 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 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

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 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中开拓前程, 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杜甫、高适等 游,深受启迪。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 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 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 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 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 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 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 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 文》自悼。客死成都舍。
诗词生涯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抒怀及赠答 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 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 《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 匡城主人》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 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 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 的基调。
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 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 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 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 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走马川行》、《轮台 歌》。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
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
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 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 艺术境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 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 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 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当时西北边
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 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 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 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 期的观察与体会。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 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 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 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