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_张文忠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范本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FS-DY-20606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
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
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
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
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而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 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宜居城市因子与聚类分析
28
.057
.203
擷取方法:主體元件分析。
累加 % 33.028 43.102 49.300 55.082 60.673 65.248 69.077 72.822 76.425 80.001 82.581 84.822 86.911 88.848 90.655 92.200 93.528 94.693 95.659 96.557 97.260 97.844 98.399 98.841 99.202 99.521 99.797 100.000
13
.793
2.204
14
.773
2.147
15
.730
2.027
16
.648
1.800
17
.601
1.670
18
.527
1.465
19
.481
1.335
20
.434
1.205
21
.389
1.081
22
.353
.980
23
.318
.883
24
.297
.824
25
.278
.771
26
.266
.738
27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 居民人均用电量(万千瓦时) 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册)
每万人医院床位数 在岗职工平均人数(万人)
GDP增长率(%) 每万人年末实有出租车(辆)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普通中学师生比
科学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 小学师生比
职工平均工资(元)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GDP占比 国际化联网用户数量占比
因子分析模型
因子载荷矩阵
36个指标统计结果
KMO 與 Bartlett 檢定 Kaiser-Meyer-Olkin 測量取樣適當性。 Bartlett 的球形檢定 大約 卡方
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1961年WHO(世界卫生组织)总结了满足人 类基本生活要求的条件,提出了居住环境的基本理 念”j,即“安全性(safety)、健康性(health)、便利性 (convenience)、舒适性(amenity)”。20世纪70年 代,美国约翰斯顿等学者在研究影响人们对居住区 的舒适度评价的因素中,发现以下3大因素影响着 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评价:一是人之外的环境要素, 主要是指居住区的自然景观特征;二是人与人之间 的环境要素,主要指是邻里的社会特征组成,包括 居住区居民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群体特征、居民 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职业种类、经济收入水平等社 会因素;三是指居住区的位置。美国卡普等学者在 调查旧金山居民对影响居住区位选择的环境因素 过程中,让居民从100个因素中挑选出对居住区位 选择最重要的选项,结果得出了20个有意义的要
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第三个层次是研究居住区的 “宜居”性,研究空间范围是独立的住宅或住宅区, 以微观层面内容和指标为核心,包括住宅或住宅区 的建设面积、楼层高度、日照、配套设施等,评价内 容相对具体。由于混淆了不同层面的研究视角、内 涵、范围和内容等,因此对“宜居城市”的认识也就 莫衷一是¨J。本论文研究的核心是探讨第二个层 次的问题,即研究城市内部不同空间的“宜居”程 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换言之,对“宜居城市” 的内涵和评价等从居住环境的视角进行分析和诠 释。研究的目标是:在“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下, 借鉴研究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构建 “宜居城市”的居住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指标探讨
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指标探讨摘要:宜居城市的提出,成为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
本文在阐述了宜居城市的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指标。
认为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安全的城市、健康的城市、生活方便的城市、出行便利的城市,也是一个居住舒适的城市。
关键词:宜居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1宜居城市的概念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
宜居城市是一个环境健康的城市、安全的城市、自然宜人的城市、社会和谐的城市、生活方便的城市和出行便捷的城市。
2 宜居城市环境系统宜居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构成的复杂巨系统。
宜居城市的自然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城市自然环境、城市人工环境、城市设施环境三个子系统。
其中城市自然环境包括绿地、公园、湖泊、城市内的景观、洁净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条件等;城市人工环境主要包括杰出的建筑物、清晰的城市平面、喷泉群等;城市设施环境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公共卫生和医疗设施,众多的高等院校,音乐厅、歌剧院等。
图1:宜居城市环境系统宜居城市的社会人文环境主要包括城市社会环境、城市经济环境和城市文化环境三个子系统。
其中城市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和谐的社会交往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网络,牢固的公共安全防线,亲和的社区邻里关系,良好的城市治安环境等;城市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充足的就业职位,较高的收人水平,雄厚的财政实力,巨大的发展潜力等;城市的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完善的文化设施,浓郁的文化氛围,充足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3宜居城市评价体系3.1 宜居城市判别标准对于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定论,但“宜人性”是对宜居城市最基本的要求,也就是使居民感到安全、舒适、放松。
据此,宜居城市至少应该有经济发展度、社会和谐度、文化丰厚度、居住舒适度、景色宜人度、公共安全度六个方面的判别标准。
宜居城市研究及对宜居城区环境建设的思考
宜居城市研究及对宜居城区环境建设的思考2005年1月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将北京2020年的城市功能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北京首次提出宜居城市这个极具创新性的城市职能发展目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使宜居城市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要成为一个宜居城市,首先需要对宜居城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本文通过对何谓宜居城市、建设宜居城市的原则和条件、判断宜居水平的指标等问题的探讨,给出了对宜居城市的全面认识,并以宣武区为例,分析了一个城区应如何进行宜居城区环境建设。
1.宜居的概念宜居理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第二届人类居住地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并得到了国际共识,成为了21世纪新的城市观。
在我国,宜居城市这一理念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许多城市也将宜居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
然而对宜居城市的确切概念,国内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主要的说法有以下一些:宜居是指在一个城市系统中,城市能够为每个居住者提供良好并且适合他们发展的自然、社会和精神环境,并且有着很好的文化和宗教气息。
要做到宜居,关键原则是居住者要被公平对待、互相尊重、彼此亲近、共同合作和参与。
(cities PLUS,2003)在一个宜居城市里,居住者能健康地生活、自由地活动,无论是步行、骑车、坐公车,还是开车,都应该很便利。
宜居城市必须是对每一个人都宜居,包括孩子、老人,而不光是对那些在城市赚钱而在郊区居住的人宜居。
对老人和孩子来说,要做到宜居,必须强调绿化的重要性。
(D. Hahlweg, 1997)宜居城市的特点在于它是连接城市过去和将来的纽带,它强调尊重历史,保护历史遗迹,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不允许浪费资源,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
从这一点上讲,宜居城市又是可持续发展城市。
城市中的自然和社会基础必须合理利用,共同为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文档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文档Research Report on livable cities in China 2020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文档小泰温馨提示:研究报告分为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研究的内容和假设、研究的步骤及过程以及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研究报告内容的逻辑性是整个研究思路逻辑性的写照。
本文档根据研究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xxx学院14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宜居指数排名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前10名,而北京和广州宜居指数分别为56.24分和56.78分,分别位居倒数第一名和第二名。
那么,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xxxxx学院内容是什么?下面小泰为大家揭秘。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
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
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
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
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
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摘要: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是对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带来昂贵代价的反思。
宜居城市的提出,成为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
目前宜居城市研究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新领域,本文总结了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和主要学术观点,重点回顾了宜居城市概念、内涵等研究内容,集中讨论了宜居城市的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并指出宜居城市研究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字:宜居城市;人居环境;理论基础;评价1.引言宜居城市研究起源于对居住环境问题的研究。
英国工业革命后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有限的城市居住容量带来了系列的居住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田园城市”理念引导了田园都市运动,追求城市舒适、便利等职能的住宅开发方式逐渐发展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对舒适和宜人的居住环境的追求,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得到确立。
《雅典宪章》将居住与游憩、工作、交通并列为城市的四大功能。
David L. Smith出版了《宜人与城市规划》倡导宜居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了其概念。
1961年WHO提出了4个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
1970年代,城市发展强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人本主义理念主导下的城市规划被称作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理论。
1990年代,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宜居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2000年以来,宜居城市规划开始关注公平性,温哥华在《大温哥华地区100 年远景规划》明确将“公平”作为宜居城市关键原则之一[1-4]。
国内的研究起始于1990年代居住环境评价的研究。
吴良镛是最早进行人居环境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学者,《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成为人居环境研究的代表著作[5]。
许多学者也探讨了居住环境评价的理论和方法[6-10]。
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首次提出“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目标,自此“宜居城市”的概念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1]。
新城市主义视角下宜居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城市主义视角下宜居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摘要: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研究,提炼新城市主义理论内涵,并结合相关规范标准和当今社区发展现状,本文从居住、工作、服务、交通、休闲和资源角度在主客观层面构建宜居社区评价指标体系,为城市社区规划和宜居建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宜居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引言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一系列城市拥挤、空间紧张、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问题。
于是我国从过去强调的规划和速度的扩张性发展向重视质量与内涵的集约模式转变。
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提倡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城市发展。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理念也逐渐城市城市规划的目标。
1.新城市主义与宜居社区研究1.1新城市主义研究新城市主义运动主要开始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出现的内城衰败,城市无序发展,郊区化严重,产生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冲突,其主要解决了社区相关建设问题,运用紧凑的社区来取代郊区无序蔓延。
对新城市主义的早期研究主要是对郊区城市化特征的发展,在城市空间发展问题上运用新城市主义理论,并不断完善其相关理论体系。
其主要典型模式包括两种:TND和TOD,安德雷斯·杜安伊和伊丽莎白·普拉特夫妇(简称DPZ)在著作中阐述了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理念,认为社区的基本单元是邻里,每个单元的规模在居民步行五分钟范围内,社区内建筑面积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是由彼得·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在《未来美国大都市:生态·社区·美国梦》中提出的,主要是以公共交通枢纽和车站为核心的开发模式,倡导高效、混合的土地利用,行人友好的环境设计,有效控制步行空间[1]。
1.2社区宜居评价研究国外内在城市规划层面对于社区宜居评价的研究都在比较重要的位置,有利于宜居社区建设和发展规划。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doc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中国科学院14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宜居指数排名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前10名,而北京和广州宜居指数分别为56.24分和56.78分,分别位居倒数第一名和第二名。
那么,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xx中国科学院内容是什么?下面我为大家揭秘。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
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
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
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
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而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 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宜居城市发展的研究综述
宜居城市发展的研究综述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宜居城市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从宜居城市评价指标、概念、内涵等三个方面阐述国外宜居城市的理论研究成果;从宜居城市的法制法规建设、奖励措施、评价指标、城市规划理念等四个方面分析国外宜居城市的实践特征;从宜居城市的评价、内涵、概念、模式等五个方面概述我国宜居城市的理论研究成果,并政府履行职能探析我国宜居城市的实践。
通过整理分析,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对未来宜居城市发展进行了展望。
Abstract:Along with the high-speed urbanization process forward,livable city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way to transform the growth of economic mode and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paper states theoretical research results of livable city construction in abroad from the aspect of evaluation index,concept,connotation of the livable city and so on. The paper also analyze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actice of the livable city construction in foreign from the aspect of the legal laws and regulations construction,incentive measures,the evaluation index,the concept of urbanplanning of the livable city and so on. Meanwhile,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livable 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from the aspect of the evaluation,connotation,concept,construction mode of livable city and so on,and explores and practice of analyses Livable 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in the aspect of the functionsof govern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aiming a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the paper outlook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vable city in the future.关键词:宜居城市;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建设模式Key words:livable city;evaluation index;evaluation methods;construction mode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7-0001-040 引言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矛盾日益加剧,一方面出现城市自然资源日益贫乏、生态系统退化及热岛效应等城市问题;另一方面各国不断重视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问题。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重构
摘要:通过分析国内外12个现有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归纳法和统计法,统计计算其中各级指标的重复出现比率超过30%的指标,最终对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重构,已达到完善我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使其各级指标设置更加合理的研究目的。
重构后的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包含1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
并创新性的在每个指标层中加入“居民满意度”这一主观评价指标,使整个评价体系主客观评价结合、定性定量分析并存。
关键词:宜居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1-0014-040 引言宜居城市是指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其应当具有良好的居住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生态自然环境。
当今,世界各国不再单一追求加快城市化进程,而是在强调城市化的同时注重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评价是对城市适宜居住程度的综合评价,其对研究城市的宜居程度、指导建设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合理完善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关于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国外研究中的评价指标由早期侧重居住环境,逐步向居住环境与社会环境并重转变,并更多地考虑城市居民在大社会环境下的满意度。
相较之下,国内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估则侧重于对设施建设状况和城市经济发展进行定量评价,这主要是由于前几年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点侧重于城市经济,对“人”的关注还不够。
此外,我国虽然在2006年发布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作为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导向性评价标准,但是发布至今已过去10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对于宜居城市理解的改变,该标准有待改进。
本文意在综合国内外较成熟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使我国的指标体系更加先进、完善,并且创新性的增加居民主观评价指标,以建立更加完善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建设更具宜居性的城市提供依据。
1 现有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宜居城市研究开始于对居住环境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综述
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综述作者:刘兰王朝清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4期摘要:本文探讨了宜居城市的内涵,认为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安全、健康、快捷的城市,也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城市。
并对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进行了分析,对宜居城市的建设实践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作用。
关键词:宜居城市,理论,评价,综述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污染日益严重,人与环境的关系恶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建设宜居城市势在必行。
其目标在于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宜居城市的概念“宜居城市”的概念是在2005年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
宜居城市是指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知,宜居城市更强调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协调稳定的人居环境,即建设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协调,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氛围浓厚,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优美,设施齐全,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居住和学习的城市。
宜居城市理论在未来将朝着具体建设路径与建设主体相互作用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对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机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能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基础,建立更加完备的宜居城市理论体系[1]。
2、宜居城市的指标体系2.1宜居城市评价目的宜居城市是城市建设的第三境界。
城市的第三境界:以人为本的城市。
2004年,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领导的中央集体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从此,发展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成为我们城市建设的新理念[2]。
“以人为本”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
它的本质意义在于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表达了我们当代广大人民把城市由经济舞台转变为生活乐园的殷切期盼。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06-R1-26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编研单位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网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中城国建咨询有限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科学技术司2007年4月19日验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宜居城市”课题组第二主干课题“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组(建设部“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组)主要研究人员名单主持人:顾文选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研究员负责人:罗亚蒙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宜居城市”课题组组长,研究员研究人员:任致远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研究员甄峰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王明浩天津市建设委员会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洪泉中共中央统战部三局助理研究员,硕士郑谦中共中央党史办公室研究员柳建辉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彭绍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改革司处长,副研究员张敏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教授,博士宗跃光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小曙中山大学副教授,博士郑俊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硕士罗绍荣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硕士张增玲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硕士俞蕾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硕士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文本初审专家名单(按姓氏笔划为序)王如松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研究员毛其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史育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地区所室主任,研究员史善新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开发银行高工任致远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研究员邬翊光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教授刘慧勇中国投资学会副会长,研究员陈志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周一星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林家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部长,研究员钱连和北京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规划委高工高毅存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高级规划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科学技术司“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验收委员会名单主任委员:邬翊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副主任委员:赵知敬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高级规划师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史善新国家开发银行顾问,高级工程师陈宗兴全国政协常委,西北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导郝之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夏青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翟宝辉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建设部科技项目验收意见2007年4月19日,建设部科技司组织专家对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单位承担的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行了验收。
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
E . FGHI \]^_‘abc . . d>G ¿ÀÁÂÃ.市形态成为讨论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方 面[14]。《 雅典宪章》 的核心观点是对城市进行 功能分区。 该“ 功能城市” 思想, 是影响城市宜 居性空间分异的重要原因。林奇提出了感知 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并把心理学的方法和 研究成果运用于城市物质空间的分析[15]。其 创造性的方法开创了城市环境主观评价研究 的先河, 在人居环境评价中应用广泛。简.雅 各布对规划界主流理论思想的批驳,城市功 能混合使用、城市多样性等提出对宜居城市 有重要影响[16]。《 城市不是一棵树》 探讨了人 们思维和现实城市的关系, 认为社区分割、 功 能割裂的做法会致使宜人环境的丧失,这些 对宜居城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期
李业锦 等: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
・103・
表 1 重要的城市发展思想与宜居城市 Tab.1 Impor tant thoughts of ur ban development and livable city
1898 1922 defg 1933 1960 ¡\¢< 1961 x
2 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
宜居城市的研究是以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 生态城市等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 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李业锦( , 男, 博士研究生, 海南澄迈人, 从事宜居城市、 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研究。E- mail: liyj@igsnrr.ac.cn 1977- ) 通讯作者: 张文忠( , 男, 研究员, 内蒙古呼和浩特人, 主要从事城市与产业发展研究。E- mail: zhangwz@igsnrr.ac.cn 1966- )
第 27 卷 第 3 期 2008 年 05 月
地 理 科 学 进 展
城市规划-宜居城市
-摘要:从英国工业大革命的开始到当今全球快速城市化的发展,人类所居于的城市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都无不困扰着一个城市前进的脚步,人们开始反思,开始呼吁建造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宜居城市的概念提出,既是人类挖掘祖先生活观的结果,更是人们对于当今生活环境的不满。
宜居评价标准的制定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某座城市人们对其的期望值和评判值。
具有“东方威尼斯”美誉的杭州则是中国城市中受到人们普遍好评的宜居城市之一。
关键词:城市问题;宜居城市;宜居评价标准;杭州前言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通过的《雅典宪章》明确指出居住是城市的首要功能,城市是市民的生活空间,倡导站在市民都市生活活动立场进行城市规划建设,要把满足市民心理、生理的需求与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结合起来。
1977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通过《马丘比丘宪章》向世人宣称:迄今为止,人类并没有构筑起亲近温馨的家园,而是营造了没有生机的茔穴。
工业的发展,城市的膨胀以及强大的机械力对自然环境的加工与再加工,使得人类在观念上和生活方式上逐步疏远自然城市发展要不断回归舒适、休闲、健康、安全和文明等人类最基本的追求,使人居环境更贴近自然,与自然和城市文化和谐。
城市建设要关注城市安全、健康、舒适、便捷等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并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持城市和街区的风格,同时要高效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宜居,21世纪新的城市观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第二届人类居住地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并得到了国际共识,“宜居城市”成为了21世纪新的城市观。
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宣布了北京的使命: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宜居”,首次成为这座千年古都的新方向。
此后,“宜居”的口号为中国更多的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和普通公众所重视。
2019-中国宜居城市报告【解读】-范文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国宜居城市报告【解读】6月14日,中科院对外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少数公认宜居城市等40个案例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
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高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报告》指出,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短板为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
从宜居城市评价要素来看,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青岛得分最高、北京最低《报告》提出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在29个具体评价指标上,尽管房价与宜居城市有直接关系,但我们特意回避了房价这一评价指标,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评价结果被房地产商用来炒作。
”张文忠解释道。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毛其智分析,房价对宜居城市的评价影响很大,房价对有房者和无房者、对不同年龄和收入群体影响都不一样。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高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
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最高,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不同人群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价
城市贫民对自然舒适性和健康性评价较低 城市贫民对自然舒适性和健康性的评价最低,与排行第一的人群组差距 很大,这和他们居住社区的环境有关。由于大连公共交通的便利和其对 公共交通的依赖度高,其对出行便利度的评价最高。
显著性强
显著性弱
图 5 居民社会经济属性对宜居评价的影响
4. 城市宜居性与居民属性的关系
从居民社会综合属性的角度讨论其与城市宜居性的关系 4.1 居民人群划分方法
○ 运用主成分分析,将年龄、家庭构成、学历和家庭月收入四个 主要的居民属性综合为两个主成份,包含(解释)原有属性信 息的63.65%。依据其固有值的解释偏向,将这两个主成份解释 为高知高薪化和家庭负担程度两个综合属性(下表)。
68.88 663 61.52 914 66.09 997 62.85 1120
人文舒适
64.31 596 62.79 765 63.72 863 61.85 977
出行便利度 69.67 688 70.78 971 70.66 1040 69.33 1183
健康性
66.14 666 63.76 904 66.31 1012 64.89 1112
总体评价
67.53 463 67.04 486 68.05 652 65.92 696
不同人群的分指标评价|方差图
4.4 居民人群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价
•工薪阶层对大连的宜居现状最为满意 ○ 在各类指标中,生活性、安全性、出行便利度、健康性四类指标工薪阶层评价均排第一, 自然舒适性和生活舒适性两类指标排行第二,仅次于年轻白领。反映了这组人群在城市中 处于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