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
中华民国时期的大学体系
中华民国时期的大学体系一、国立大学(31所)校名所在地校名所在地中央大学南京重庆大学重庆政治大学南京四川大学成都北京大学北平南开大学天津清华大学北平北洋大学天津中山大学广州山东大学青岛西北大学西安河南大学开封交通大学上海山西大学太原同济大学上海兰州大学兰州暨南大学上海厦门大学厦门复旦大学上海广西大学桂林浙江大学杭州贵州大学贵阳英士大学金华云南大学昆明安徽大学安庆东北大学沈阳中正大学南昌长春大学长春湖南大学长沙台湾大学台北武汉大学武昌二、私立大学(25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金陵大学南京震旦大学上海燕京大学北平圣约翰大学上海成华大学成都华西协会大学成都广州大学广州岭南大学广州北平辅仁大学北平武昌中华大学武昌中法大学北平武昌华中大学武昌中国大学北平民国大学湖南广州大学广州华西协会大学成都岭南大学广州成华大学成都广东国民大学广州齐鲁大学济南东吴大学上海福建协和大学福州沪江大学上海东北中正大学沈阳光华大学上海江南大学无锡大夏大学上海珠海大学广州大同大学上海三、国立独立学院(23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北平师范学院北平中正医学院南昌国立师范学院衡山(湖南)湘雅医学院长沙湖北师范学院江陵(湖北)贵阳医学院贵阳南宁师范学院南宁沈阳医学院沈阳贵阳师范学院贵阳兽医学院兰州昆明师范学院昆明成都理学院成都西北师范学院昆明唐山工学院唐山长白师范学院兰州西北工学院西安女子师范学院重庆西北农学院武功(陕西)社会教育学院苏州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北平上海医学院上海上海商学院上海江苏医学院镇江四、省立独立学院(24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江苏省立江苏学院徐州福建省立农学院福州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无锡广东省立法商学院广州安徽省立安徽学院芜湖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广州湖北省立医学院武昌广西省立医学院桂林湖北省立农学院武昌广西省立西江文理学院南宁四川省立教育学院重庆新疆省立新疆学院迪化湖南省立克强学院衡阳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台北河北省立农学院保定台湾省立农学院台北河北省立工学院天津台湾省立工学院台北河北省立医学院保定山东省立农学院济南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天津浙江省立医药学院杭州福建省立医学院福州山东省立师范学院济南五、私立独立学院(32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南京福建学院福州建国法商学院南京乡村建设学院重庆求精商业学院重庆铭贤学院成都朝阳学院北平天津工商学院天津东北文法学院北平天津达仁商学院天津北平协和医学院北平焦作工学院焦作广东光华医学院广州南华学院汕头上海法政学院上海辽宁医学院锦州上海法学院上海华侨工商学院香港诚明文学院上海湘辉文法学院四川北碚同德医学院上海中国纺织工学院上海东南医学院上海辅成法学院四川万县新中国法商学院上海川北农学院四川三台南通学院南通中华文法学院广州之江文理学院杭州正阳法学院四川巴县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闽侯广州法学院广州六、国立专科学校(20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国立音乐院南京边疆学校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南京中央工业专科学校重庆药学专科学校南京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四川乐山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南京自贡工业专科学校四川自贡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北平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兰州艺术专科学校杭州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西昌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上海康定师范专科学校康定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上海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武昌福建音乐专科学校福州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天津海疆学校福建晋江辽海商船专科学校辽宁葫芦岛七、省立专科学校(32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江苏省立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苏州陕西省立商业专科学校西安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常州浒墅关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西安北平市立体育专科学校北平陕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西安江西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南昌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福州江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南昌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桂林江西省立兽医专科学校南昌广东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广州江西省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南昌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广东高要江西省立农业专科学校南昌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广州湖南省立音乐专科学校长沙广东省立海事专科学校广州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成都云南省立英语专科学校昆明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成都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上海四川省立会计专科学校成都上海市立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上海河北省立水产专科学校天津上海市立体育专科学校上海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济南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上海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太原河南省立商业专科学校河南开封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江西景德镇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安徽淮南八、私立专科学校(23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重辉商业专科学校南京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武昌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知行农业专科学校陕西户县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上海信江农业专科学校江西上饶中国新闻专科学校上海汉华农业专科学校重庆上海牙医专科学校上海西南美术专科学校重庆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上海西南商业专科学校桂林诚孚纺织专科学校上海西北药学专科学校西安南方商业专科学校广州东亚体育专科学校上海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无锡上海纺织专科学校上海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苏州光夏商业专科学校上海江苏正则艺术专科学校江苏丹阳海南农业专科学校琼州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武昌。
中华民国时期的大学
1923年1月17日,蔡元培再次愤而辞职, 次日在《晨报》上刊发声明: “元培为保持人格起见,不能与主张干涉 司法独立、蹂躏人权之教育当局再生关系, 业已呈请总统辞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之职, 自本日起,不再到校办事,特此声明。”
蔡元培从51岁出任北大校长到 61岁最后卸任,共在任十年,但 实际上在校时间不足五年,期间 他曾七辞北大校长而不准。有人 曾做过统计,说蔡元培一生辞职 了24次。
国立大学 5、武汉大学 1893年国立 自强学堂——国立武汉大 学 6、北洋大学 1895年国立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天津 大学 7、交通大学 1896年国立 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 学 8、浙江大学 1897年国立 求是书院—浙江大学 9、北京大学 1898年国立 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 10、清华大学 1911年国立 清华学堂—清华大学
这一阶段大学的问题
1、院校设置过与地理布局问题 1917 年颁布的《修正大学令》允许单设一科 者称某科大学,1922 年的壬戌学制重申这一 规定,于是新的大学纷纷设立,并引起专门 学校的升格运动,“一时大学之发达有如经济 兴旺时期之股份公司”
以1931 年为例,全国共计专科以上学校103 所,北 部平、津、冀、晋、鲁各省市共计32 所,东部京、 沪、苏、浙、赣、豫、湘共计11 所,东南、西南地 区共计15 所,广大的西北、东北地区仅4 所,而热 河、绥远、陕西等10 个省竟无一所专科以上学校。 面积远远小于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北部、中部和东部 共达84 所,占全部专科以上学校的82%。这些高等 院校又主要集中在某些大城市。其中上海24所,北 京 15 所,广州8 所。仅这三座大城市就集中了全 部专科以上学校的近一半。
虚荣心作怪高校伪造校史:到处都是百年
武汉⼤学11⽉29⽇举⾏119周年校庆活动并宣布120周年“校庆年”正式启动,却招致包括⽼校长刘道⽟在内的众多武⼤校友的质疑。
武汉⼤学于1993年在国内⼤学中率先举办“百年校庆”。
此后武⼤校⽅⼀直宣称,武⼤溯源于1893年时任湖⼴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强学堂。
11⽉29⽇,武⼤现任校长李晓红重申了这⼀观点。
然⽽,刘道⽟等武⼤校友却认为,武汉⼤学的前⾝只能追溯到1913年创建的国⽴武昌⾼等师范学校,与⾃强学堂并⽆传承关系。
他们主张在2013年重新举办“百年校庆”,⽽不要搞所谓的“120周年校庆”。
武⼤校延始末对于现在绝⼤多数的武⼤学⽣⽽⾔,武汉⼤学源于1893年的⾃强学堂似乎是从进校第⼀天起就开始接受的常识。
他们并不知道,武⼤校⽅认定学校最早的前⾝是⾃强学堂,只是最近⼆⼗年来的事。
1992年以前,武⼤官⽅从未正式承认过始建于1893年的⾃强学堂为学校前⾝。
长期以来,武⼤校⽅坚持以国⽴武昌⾼等师范学校作为学校历史的正源,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武⼤明确以1913年为建校年份,并以此为标准举办过多次校庆活动,1983年刘道⽟任校长时,就举办了武⼤建校七⼗周年的庆典。
据多年从事过武汉⼤学校史研究的武汉⼤学教师吴骁的考证,武汉⼤学与⾃强学堂并没有传承关系。
1893年11⽉29⽇,张之洞向光绪皇帝上书,奏请开办⼀所新式学堂以培养洋务⼈才,新学堂名为“⾃强学堂”,校舍定于武昌读书堂街三佛阁,1902年⾃三佛阁迁到东⼚⼝改名为⽅⾔学堂。
⽅⾔学堂于1911年初停办。
⽅⾔学堂停办后,⽅⾔学堂位于武昌东⼚⼝的校舍⼀度被武昌军官学校所占⽤。
1913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决定设⽴武昌⾼师,湖北都督黎元洪决定将武昌军官学校使⽤的校舍提供给武昌⾼师使⽤。
武昌⾼师的兴建,并不是⽅⾔学堂的恢复重建,其师资、学⽣也与⽅⾔学堂并⽆继承关系。
1991年年底,武⼤校友总会号召校友捐资兴建校门向80周年校庆献礼,1992年全年,武⼤也⼀直做80周年校庆的筹备⼯作,但在当年下半年突然决定将在1993年举办百年校庆,并于1993年10⽉向社会宣布,抛弃了过去以武昌⾼师为学校正源的看法,将武⼤校史正式上溯到了⾃强学堂。
武汉大学主校门130_年的演变
武汉大学主校门130年的演变11月29日,武汉大学迎来130周年校庆,源于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建的湖北自强学堂。
校门,是学校的主要标志,也是了解学校发展轨迹的重要途径。
在130年的历程中,武汉大学校名8次更改,校址2次搬迁,主校门变动多达7款。
湖北自强学堂校门1893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在《设立自强学堂片》中提到:“兹于湖北省城内铁政局之旁,购地鸠工造成学堂一所,名曰自强学堂。
” 原计划开设算学、方言、格致、商务四门。
从有关历史资料得知,湖北自强学堂校址位于今武昌复兴路以西、彭刘杨路以南、读书院以北的区域,◇ 徐应荣即今首义园小区(国营七四三五厂职工住宅小区)。
1902年,湖北自强学堂改名为湖北方言学堂,校址迁至武昌东厂口(今黄鹤楼公园东门位置)。
可惜,目前没有考证出湖北自强学堂的真正校门。
参考同期武昌城内其他大学、中学和小学堂的校门款式,自强学堂校门极有可能是一座简约的单阙门,有一对方形立柱,顶部四角攒尖,立柱与院墙衔接。
湖北方言学堂校门1902年6月3日,张之洞札湖北省学务处“设立方言学堂一所,以城内旧日农务局屋舍充用。
即将自强学堂原有学生移入,仍另行定章,分别去留。
”农务局于1989年12月设立,与湖北农务学堂共用武昌高观山南坡的原四川会馆院落。
湖北农务学堂创办于1897年10月,1899年迁入原四川会馆。
因校园逼仄不适合培养农务人才,1902年迁至武昌武胜门外的宝积庵,并更名为湖北高等农业学堂。
湖北方言学堂教习英、法、德、俄、日五门语言。
1907年,张之洞在《请奖各学堂毕业生及管理员教员折》中强调:“惟方言学堂原名自强学堂,开办远在定章之前。
”所谓“定章”,是指1902年下诏的《钦定学堂章程》。
湖北方言学堂校园大约40—50亩。
“四至”是:东毗高观书院(1910年湖北省图书馆迁入)和江夏高等小学堂,西临清军辎重营房和陆军医院,南至方言学堂路(1903年由东厂口改名而来),北至高观山的陡坡。
武汉大学校史概述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1893-1911)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11月29日奏请光绪皇帝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1893.11.29——1902.10)创办人:张之洞(督鄂:1889——1909)首任总办蔡锡勇校址:武昌三佛阁大街口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辖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总督之初,首府武昌只有两所容量极小、破败不堪的旧式书院,即江汉书院和经心书院,因此他打算创办一所更大更新的“两湖书院”,为两湖(即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培养人才。
一时间,人们纷纷向张之洞献计献策,其中有位小官,名叫曾广敷,官不过湖北试用知县,却颇有见的。
他向张之洞建议“就所定商课改为通商西学,延请华人之能西学者以训诲之,专习各国语言文字等语系,为振兴商业服务。
”张之洞接受了曾广敷的建议,决定将“两湖书院”办成西式学堂。
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10月22日向光绪皇帝上奏《设自强学堂片》,11月29日得准。
因此,这一学堂定名为“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比“北京同文馆”晚30年,但称得上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己创办和管理(中国人自己担任校长)的新式学堂。
它一改中国传统书院“学不分专门”的旧习,仿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在全国各学堂中率先实行“分科教学,按班授课”体制,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首届招生80人。
其中商务门开中国近代经济管理类高等教育之先河。
由于甲午惨败加之马关条约之教训,张之洞认识到:“自强之道,首赖人才”,“而自强之道,贵能取人之长,若非精晓洋文,即不能自读西书,若不能多读西书,即无从会通博采。
”因此,张之洞于1896年对自强学堂进行改革:一、将算学一门移归两湖书院;二、格致、商务两门停办,改为一般课程;三、将方言一门扩大为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四门,每门招生名额扩大到30人,1898年又增加东文(日语),共计五门,至此招生规模达到150人;四、并入化学学堂,开创自然科学专门教育;五、增设译书机构,开创翻译商务经济书籍新风;六、取消膏火费,实行奖学金制;七、选派13名学生留学日本。
第三讲 国立武汉大学的创办和发展(中)(压缩版)
本大学得设左列各项委员会 一、聘任委员会 二、考试委员会 三、图书委员会 四、仪器委员会 五、财务委员会 六、训育委员会 七、卫生委员会 八、体育委员会 九、出版委员会 十、其他各种临时委员会
校务会议是学校的决策机构,每星期开常会一次,必要时可由主席召 集临时会议,并及时向全校师生公布会议记录。1928-1937年,武汉大学 校务会议共讨论、制定各种法规120余个,涉及学校的组织体制、教学、 科研、行政等各个方面。 1929年6月,校务会议议决增设副校长1人,并聘王星拱任副校长。 1930年10月,遵照教育部命令,裁撤副校长,《国立武汉大学组织规程》 也作了相应修改。1930年3月,校务会议议决,设臵教务长1人,1930- 1938年担任学校教务长的先后有王星拱、皮宗石、周鲠生。 学校还设有秘书处、仪器保管处、注册部、事务部、图书馆、校医室、 学生团体生活指导委员会、教职员党义研究委员会等。
招生情况
招生地点:1937年以前,武大招生主要是直接在武昌本校、南京、上 海、北平四处招考。 报考条件:高级中学和大学预科毕业生可报考本校。
入学考试科目
自然科学类:党义、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 社会科学类:党义、国文、英文、数学、中外历史、中外地理
1930年国立武汉大学各学系新生数量统计表
1928、1929、1931年全国高校岁入经费之比较
学校及位次(1928) 1 2 3 私立协和医学院 国立中央大学 国立中山大学 金 额 学校及位次(1929) 1 2 3 国立中央大学 私立协和医学院 国立中山大学 金 额 1 2 3 学校及位次(1931) 私立协和医学院 国立中央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 金 额 1,893,331 1,555,162 1,509,981 2,017,700 1,934,330 1,804,164 3,552,218 2,030,000 1,885,470
武汉大学简明资料
现任校长: 顾海良
所属地区: 中国武汉
主要院系: 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测绘学院,水利学院
硕士点: 284个
博士点: 231个
院士: 14人
主要奖项: 中国最美丽的大学
实验室: 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点学科: 20个国家重点学科
目标定位: 中国特色、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武汉大学校园内还先后建有“六一纪念亭”、“闻一多先生纪念塑像”、“鲲鹏展翅”、“李达塑像”、“爱因斯坦塑像”、“阿兰·佩雷菲特塑像”、“李四光塑像”、“王世杰塑像”、“孔子铜像”等人文景观。
武汉大学: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武汉大学: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作者:万舒心来源:《求学·文科版》2017年第05期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自强学堂,后历经变革,于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与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并称“民国四大名校”。
时至今日,身居武汉这闹市繁城,珞珈山上的武汉大学(以下简称“武大”)就好似一鼎钟、一汪泉,用“自强、弘毅、求是、拓新”这几个大字镇住这座城。
这里既漂亮又自由,既包容又开放,既有诗性又有才情。
一封情书,武大人给华科人写,用古文字写,用三行诗写,仅此一条,就能让我彻彻底底地爱上这所学校。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游走在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校园中,在武大读书的快感仿佛和百年前无差。
我们中国哲学课的教授是从武大首届人文班出来的,虽然已至不惑之年,但依旧很帅气!课讲得有趣极了,深得学生喜欢。
大一的那个夏天,每周二的晚上,我们洗了澡,顶着半湿的头发坐在教五楼里,听他讲夫子、老庄、魏晋名士。
做学问的各有各的脾气,这一位最不喜欢学生记笔记,课件上只有标题和原文,授课全凭他的嘴上功夫。
整整一个晚上,几乎没人走神。
他主攻哲学,也精通文史。
他说,其实他最喜欢的是历史,所以要把它好好地供起来当作爱好,让哲学成为主业养活自己就好了!武大从来都不缺少人才。
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曾在这里激扬文字。
武大现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700余人,有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等。
在科研水平上,武大实力雄厚,成就卓著。
学校拥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还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水稻,高頻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武大校史简介
武汉大学校史一、学校概况武汉大学,简称武大,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
目前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与法国同行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之一。
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早期建筑】学校的建筑在整体上既遵循了“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中国传统原则,又引入了西方的罗马式、拜占庭式建筑式样。
建筑群十分注重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利用“对景”、“借景”、“造景”等手法,使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体现了中国建筑与自然和谐的传统特点。
【校训释义】“朴、诚、勇”——武昌高师(1919)“明诚弘毅”——国立武汉大学(30年代)“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武汉大学(1993)经1993年第一次校务委员会审议,武汉大学新校训定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
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
“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
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其中,自强是武汉大学之魂,弘毅是武汉大学之志,求是是武汉大学之风,拓新是武汉大学之的。
二、校史档案【历史上比较著名武汉大学校名】湖北自强学堂(1893.11-1902.10)国立武汉大学(1928.7-1949.8)武汉大学(2000.8-)【武汉大学建校纪念日(校庆日)的变迁】自强学堂成立(11.29)(1893)武昌高师开学(11.2)(1913)(校产移交,正式迁入,11.29)国立武汉大学开学(10.31)(1928)1963年50周年校庆(11.15)1983年70周年校庆(11.15)1993年100周年校庆(11.29)【校史重要事件年表】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开设方言(即外国语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
民国的武汉大学有多大
此次八一路校门拆除重建引发的风波,提高了武汉大学位于街道口老校门的被关注度,这是件好事。
不过不少学生乃至一些老师、校友由此发表的一些有关武汉大学历史上校园面积和校园界限的议论,却与历史事实不符。
武汉大学历史上到底有多大,珞珈山校园的边界到底在哪里,我们有必要以史料为依据来搞清楚。
武汉大学的东面和北面紧邻东湖,除了个别飞地以外,基本没有其他大型单位相邻。
以东湖为北界和东界,这基本上是没有争议的。
武汉大学的西面,历史上曾经是东湖的一个湖汊,相传因经常停泊大量贩茶船只而得名茶叶港。
茶叶港这一湖汊北面与东湖相连,向南逐渐收窄,至今武大校门附近仅为数米宽一小渠。
因此,历史上武大的西界与东、北二界一样,也是一条天然的“水界”。
茶叶港直到上世纪末尚余残存水系,后被完全填平,今仅余“茶港”之地名。
填平茶叶港原有水面后产生的陆地,主要被原来湖汊东岸的单位占据,其中武汉大学主要占据了南部的土地。
因此从民国到今天,武大的西界总体上是微有西扩的。
最为被人误解误传的是武汉大学的南界。
由于缺乏天然界线,武大历史上的校址南界显得有些模糊不清。
由于民国时期武汉大学校门建在街道口,而由街道口至武汉大学校内的马路又连贯一气,不少人都以为进入街道口牌坊便是武大校址,乃至于进一步认为从街道口到卓刀泉的今武珞路——珞喻路一线以北的全部土地都曾经是民国时期的武大校址。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还是来看看历史文献是怎么描述的。
武汉大学于1928年确定了以珞珈山为新校舍校址,随后与地方政府沟通,初步划定了校园界限。
直到1930年,武汉大学的校园南界线都一这一线为准。
该线西起今武大工学部茶港门,向东抵狮子山西麓即折向东南,穿过今宋卿体育馆一带,沿火石山、珞珈山西山脚曲折辗转,再沿珞珈山南山脚(今珞珈山路家属区段)向东抵东湖岸边。
依照这一界限,今天的桂园宿舍及操场、化学院、计算机学院、物理学院、生科院、信管院、珞珈广场、一附小、东中区、南三区等大片地方都不在校界内。
民国四大名校
民国四大名校,指的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的四所著名高校: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联合办学、国立武汉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也是中华民国国立大学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1928年5月16日由国立江苏大学改称而来,1937年迁至重庆、成都等地办学,史称“重庆中央大学”,抗战胜利后迁回,1949年8月8日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翌年定名南京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是中华民国政府1927年在大陆设立、1949年更名国立南京大学的中央大学。
关于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以“ 在台复校”名义创建的“国立”中央大学,详见“ 中央大学”等词条。
自1902年张之洞、刘坤一等人创办南大前身三江师范学堂起,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几次更名,这所学校于1928年正式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重要的高等学府。
抗战期间,中央大学迁校至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等地办学,据中央大学南京校友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徐家福介绍,此时中大所得的教育经费是西南联大的3倍。
地处民国时期首都、陪都的优势,加上历任校长用心经营,中央大学的发展蒸蒸日上,1946年9月中央大学拥有7个学院、37个系、6个专修科、26个研究所,是当时国立大学系科设置之最。
194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央大学已超过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居亚洲第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不再是首都,中央大学更名南京大学,至此中央大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ZhejiangUniversity,简称浙大。
学校位于“人间天堂”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底蕴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首批7所“211工程”、首批9所“985工程”、“珠峰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之一,也是中国大学“常春藤联盟”C9联盟的成员。
武汉大学校训
武汉大学校训 武汉大学简称武大,是一所位于中国武汉市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其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中国第一所公立现代大学)。
1913年为六大国立高师之一的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正式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
学校坐拥珞珈山,紧邻东湖,占地面积5166亩,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武汉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武汉大学校训: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为继承和发扬我校的光荣传统与优良校风,激励全校师生员工不断焕发精神,刻苦学习,严谨治学,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1993年第一次校务委员会审议,武汉大学新校训定为: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
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事业当以此为训。
我校最早前身为“自强学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
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
我校30年代校训“明诚弘毅”就含此一词。
用“自强”、“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义,又体现了我校的历史纵深与校风延续。
“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
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概言之,我校新校训的整体含义是: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文学院 文学院前身为武汉大学建校初期设置的“国文科”,1928年正式命名为文学院,闻一多先生任首任院长。
后历经数次体制变更,2003年恢复文学院建制。
武汉大学校史概述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1893-1911)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11月29日奏请光绪皇帝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1893.11.29——1902.10)创办人:张之洞(督鄂:1889——1909)首任总办蔡锡勇校址:武昌三佛阁大街口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辖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总督之初,首府武昌只有两所容量极小、破败不堪的旧式书院,即江汉书院和经心书院,因此他打算创办一所更大更新的“两湖书院”,为两湖(即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培养人才。
一时间,人们纷纷向张之洞献计献策,其中有位小官,名叫曾广敷,官不过湖北试用知县,却颇有见的。
他向张之洞建议“就所定商课改为通商西学,延请华人之能西学者以训诲之,专习各国语言文字等语系,为振兴商业服务。
”张之洞接受了曾广敷的建议,决定将“两湖书院”办成西式学堂。
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10月22日向光绪皇帝上奏《设自强学堂片》,11月29日得准。
因此,这一学堂定名为“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比“北京同文馆”晚30年,但称得上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己创办和管理(中国人自己担任校长)的新式学堂。
它一改中国传统书院“学不分专门”的旧习,仿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在全国各学堂中率先实行“分科教学,按班授课”体制,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首届招生80人。
其中商务门开中国近代经济管理类高等教育之先河。
由于甲午惨败加之马关条约之教训,张之洞认识到:“自强之道,首赖人才”,“而自强之道,贵能取人之长,若非精晓洋文,即不能自读西书,若不能多读西书,即无从会通博采。
”因此,张之洞于1896年对自强学堂进行改革:一、将算学一门移归两湖书院;二、格致、商务两门停办,改为一般课程;三、将方言一门扩大为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四门,每门招生名额扩大到30人,1898年又增加东文(日语),共计五门,至此招生规模达到150人;四、并入化学学堂,开创自然科学专门教育;五、增设译书机构,开创翻译商务经济书籍新风;六、取消膏火费,实行奖学金制;七、选派13名学生留学日本。
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及其战略定位
大 的先 决 条件 ,他 指 出 : “ 想将 武大 造 成 一个 真 正 的 要
大 学 .第 一 个 条 件 。便 是 完 成 新 校 舍 的建 筑 。 在 设 计 和 ”
办 学理念 对 当时的 中国高等教 育界 具有一定 的 指导意 义 。
王世 杰 任武 大校 长期 间 ,开 明办 学 ,治校 有 方 ,各 方 大师荟 萃 ,四海 学子 向往 。13 年 “ - J 事 变 ”之 91 九- \
文 化 中心 的战 略 定位 。明 确 的战略 定 位 、先进 的 办学理 念 、丰 富 的 学术 成果 让 武 汉大 学在 当时成 为
中国四 大名校 之 一 。
关键 词 :民 国 时期 ;武 汉 大学 ;战略 定位
.
中图分 类号 :G 4 .9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7 — 5 8 (0 0 7 0 8 — 3 6 92 6 1 0 6 2 1 )1— 1 8 0 武汉 大 学创 建 、成 长 、发展 的历史 ,直 接地 反 映着 中国高 等教 育创 建与 成长 、发展 的历史 。19 8 3年 1 月 , 1
同 时 ,还 是 一 个 规 模 宏 大 的 、完 全 的 、名 符 其 实 的 学 府 。 对 这 样 一 个 新 的 武 汉 大 学 的 创 造 ,他 认 为 需 要 有 五 个 条
商科 大 学 、省立 医科 大 学 、省立 法科 大 学 、省 立文 科 大
学 及 私 立 文 华 大 学 等 合 并 ,建 立 国 立 武 昌 中 山 大 学 。
建 筑校 舍 的过程 中 ,王 世杰 向工程 师提 出了应 遵循 的三
方 面 。他 提 出 “ 格 的 训 练 ” 和 “ 识 的 灌 输 ” 并 重 , 人 知
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学
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学二十年代中期,北伐成功,国民党定都南京,国内形势趋向稳定。
中国大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
到抗战前,中国一共有108所各类高校。
经过长期的发展,随着大批留学人才的回归,中国科学社等的建立,西方科学和教育思想的引入,在许多杰出的教育家如蔡元培、郭秉文、胡适之、陶行知、竺可桢、黄炎培、罗家伦、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茅以升、唐文治、任鸿隽、马寅初、吴有训、李四光、傅斯年、严济慈、汤用彤等和其他众多精英人士的努力下,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才成就了如国立北京大学、国立东南大学等颇具水平的现代大学。
一二十年代全国六大学区最高学府——中国早期的六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东北大学)。
中国最杰出的两所现代高等军事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2)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1924)。
1928年全国四大中央级国立大学——四大中山大学:广州第一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武汉第二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杭州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南京大学)。
1937年全国两大联合大学:1 西南联合大学(1937,长沙临时大学,1938-1946,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2 西北联合大学(1937,西安临时大学,1938-1939,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河北女子师范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天津河北工业大学西安西北大学西北农业大学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等)。
民国最著名的5所/17所教会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北京燕京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苏州东吴大学广州岭南大学据1918年统计,全国共有15所重要教会大学,按其创办时间依次是1、1902年,苏州东吴大学(美);2、1903年,上海震旦大学(法);3、1905年,上海圣约翰大学(美);4、1910年,杭州之江大学(美);5、1910年,成都华西大学(美、英);6、1910年,武汉华中大学(美、英);7、1911年,南京金陵大学(美);8、1914年,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美);9、1914年,长沙湘雅医学院(美);10、1915年,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美);11 1915年,上海沪江大学(美);12、1916年,广州岭南大学(美)13、1916年,北京燕京大学(美);14、1917年,山东齐鲁大学(美、英);15、1918年,福州协和大学(美、英)20年代又增加了两所天主教会办大学:16、1922年,天津津沽大学(法);17、1929年,北京辅仁大学(美)。
民国时期的十大名校排名出炉,各具特色
民国时期的十大名校排名出炉,各具特色第一名国立中央大学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也是中华民国国立大学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追溯学脉源自三国时期吴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太学,近代校史肇始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8年5月16日由国立江苏大学改称而来,1937年迁至重庆、成都等地办学,史称“重庆中央大学”,抗战胜利后迁回。
194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央大学已超过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居亚洲第一。
1949年8月8日,接南京军管会的通知,国立中央大学”正式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翌年更名南京大学。
第二名国立北京大学诞生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第一个以“大学”之名创办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北大是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以国家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
北大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农科、医科等大学学科,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第三名国立清华大学前身为1911年在北京设立的清华学堂。
1925年设大学部。
对日抗战期间,西迁至昆明,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第四名国立浙江大学,前身是1897年创建的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
1928年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
中华民国时期,浙江大学在竺可桢老校长的带领下,崛起为民国最高学府之一,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迎来了浙大百年历史当中最辉煌的时期。
竺可桢老校长也因其历史贡献,成为了浙大校史中最伟大的人,并为浙大确立了“求是”校训和文言文《浙江大学校歌》。
第五名国立武汉大学是一所位于湖北武汉市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其办学源头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已有一百多年历史,1913年改名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
选择题和问答题
一、选择题和问答题:1.民国时期,国立武汉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是?BA 王星拱 B王世杰 C 刘道玉 D 周鲠生2.改革开放后,武大在哪位校长的带领下,被称为“全国高校改革中的深圳”?CA 李达 B陶德麟 C 刘道玉 D 周鲠生3.樱园老斋舍的寝室号根据“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为序号排列,是出自()BA.《春秋》B.《千字文》C.《庄子》D.《汉书》4.下列哪种建筑的楼顶,明显使用西式风格为主?A.老斋舍B.理学楼C.行政楼5.他有着武大的“荣誉工程师”之称,国立武汉大学的整个校区由他规划,老斋舍、老图书馆等早期建筑也由他总体负责设计,他是()?A 开尔斯B 缪恩钊C 亚伯拉罕·列文斯比尔D 李四光6.1956年9月,()主持重建了武汉大学哲学系。
1959年2月,他又成立了马列主义政治理论教育委员会;1960年,又组建毛泽东思想研究室。
DA 陶德麟B 吴其昌C 桂质廷D 李达7.抗日战争爆发后,武大迁往四川乐山,创造了“乐山精神”。
当时的校长是?AA 王星拱 B王世杰 C 刘道玉 D 周鲠生8.学校6位先贤的塑像之一,建国后武汉大学第一任校长是谁?AA 李达 B王世杰 C 刘道玉 D 周鲠生9.武大的“情人坡”在那栋建筑的旁边?AA 老斋舍B 行政楼 C教五10.1933年4月24日,王世杰校长在“总理纪念周报告词”中说“抚五先生忠诚劳苦,尤为全校所共仰。
校事得抚五先生主持,当能平稳发展。
”这位抚五先生是()CA 刘树杞B 闻一多C 王星拱D 周鲠生11.在武大校内建有为武汉大学做出突出贡献的6位先贤的塑像,以纪念先贤业绩,启迪教育后学。
他们不包括() DA王星拱 B 张之洞 C 周鲠生 D 李国平12、1.西迁乐山之时,哪个年级的学生没有随迁,而是留在珞珈山继续学业?DA、大一学生B、大二学生C、大三学生D、大四学生13.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是()AA、闻一多B、陈源C、苏雪林D、朱光潜14.武大早期建筑中有很多采用的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技术思想和建筑材料,其中采用“玻璃中庭”这一理念的是()DA、老斋舍B、理工楼C、老法学院D、老工学院(行政楼)15.樱园老斋舍的寝室号根据,哪16个字排名的?(说出其中一个,就算答对)“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16、下列哪位先生不是武大中文系所谓的“五老八中”之一?CA、刘永济B、刘赜C、李国平D、李健章17、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武大哪个地方召开,会上推选蒋介石为国民党总裁,汪精卫为副总裁?宋卿体育馆18、6.1928年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树杞先生提出要在武昌建一所高校,但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主张新建大学“必须避免地域性而明定为国立”?蔡元培19.武大新牌坊是什么时候由海内外校友共同捐建的?1993年20、5.1938年12月,原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因抵制程天放任川大校长,愤而辞职应武大执教?AA、朱光潜B、李达C、郭沫若D、闻一多21.请说出“珞珈三女杰”之一的?凌淑华袁昌英苏雪林22.周恩来总理,在武大时,住在哪个地方?半山庐23.国立武汉大学从乐山迁回珞珈山是在哪一年?19462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是( C )A.改改开放20多年来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B.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C.党成立80多年来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2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B )。
民国最负盛名的五大名校,近代名人巨匠大都出自此五校
民国最负盛名的五大名校,近代名人巨匠大都出自此五校1937年,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五所中国当时最为顶尖的学府在全国进行统一招生考试,被称作为“五大名校联考。
”这也是民国五大名校的由来。
据相关说法,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曾经发函声明,只要是五大名校毕业的文理科学士平均成绩在八十分以上的人,可以享有牛津学校“高级生”的待遇。
当年,普林斯顿大学公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国立中央大学位居亚洲第一,国立浙江大学被称作为“东方剑桥”。
还是同一年,国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中央研究院院士中,也是以五大名校入选的教授最多。
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被认为是民国时期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当时设备最为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以官方的话来说,国立中央大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建立的南京太学,如果以近代史来讲,那也可以以1902年张之洞、刘坤一等人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为坐标。
之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等多次更名,直到1928年才正式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
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中央大学曾一度迁移到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等地,历史上称作为“重庆中央大学”。
因为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国立中央大学往往都会比其他学校拿到更多的教育经费,因而即使是在国难时期中央大学的发展势头依然不减。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立中央大学迁回到原址,在百废待兴之中,重新崛起。
据相关统计,1946年,中央大学已经是拥有7个学院、37个系、6个专修科、26个研究所的国内系科设置最为齐整的大学。
1948年,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央大学超过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成为亚洲第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首都定位北京,南京降格为省会城市,国立中央大学再次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不久后,又更名为南京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全面调整,南京大学分出部分院系与先前的金陵大学部分院系合并,仍旧称作为南京大学,而校址却是从四牌楼迁至鼓楼,即原来金陵大学的校址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
化院40062 陈潇蒙
摘要:武汉大学的创立、成长、发展的历史,直接地反映着中国高等教育创建与成长、发展的历史。
1893年11月,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设自强学堂,本着“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之精神,设立方言、格致、算学、商务四个专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书院谈经论道的办学模式。
之后,国民政府为了在国内重点兴办一些大学,决定改组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
经百年风雨苍桑,辉煌是无法抹去的,虽然昔日武大的教授很多都转到其他名校,但是“一个教授成就一个系”的曾经却时常被提起。
昔日在武大求学的学生,现在很多都是社会翘楚。
这些年,武汉大学阅历履历了校长纳贿事件,老教授有病不被垂问事件等等,很多人在说武大在走滑坡路,也许是武汉这座都市在新时代的大潮中缓缓变了,但是曾经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仍然是历史上辉煌的存在。
1931年建成的国立武汉大学校门牌坊,位于武昌街道口大学路的出发点处,面朝武珞公路,背对珞珈山,与珞珈山校园相距约一公里;该牌坊由沈中清、缪恩钊计划,仿南方牌坊式样。
为四柱三间重檐歇山式木组织,硫璃瓦顶,略施斗拱,油漆彩绘甚是别致。
怅然在之后被微风吹跨。
武汉大学的前身是二十年代全国六大学区最高学府——中国早期的六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之一,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以及武汉第二中山大学。
后来直至1928年5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后改为教育部)决定
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建立国立武汉大学。
7月24日,原武昌中大改建为国立武大。
8月,武大成立以李四光为委员长的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
1929年上任的王世杰校长认为,国立武汉大学“不办则已,要办就当办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以及“规模宏大”的万人大学。
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选定风景秀丽的武昌罗家山(又名“落驾山”)为武大新校址,并在此建造新校舍。
后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闻一多将罗家山改名为“珞珈山”。
1935年6月7日,国立武汉大学发布法、工两研究所的"研究生招考规则"、"研究生研究工作规则"和"研究生招生简章"。
1935年9月,方宗岱、邓先仁2人正式成为武汉大学的首届研究生,石瑛、李四光的理想和愿望得以实现,武汉大学从此进入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新阶段。
从1935年至1949年的14年中,共培养研究生77人。
虽然规模不大,但成效显着。
77名研究生之中,涌现出陈荣悌院士、方宗岱、邓先仁、余长河、刘涤源、甘士杰、曾启贤、万典武、文浩然、王名扬、缪琨、李格非、谭英华、郭守田、林应茂、焦庚辛、李培森、王焕葆、王燊等知名学科专家。
民国时期有几位着名的校长,对国立武汉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王世杰校长。
王校长认为,武汉大学就是要但其文化中枢的责任。
王世杰在1928-1933年任武汉大学校长,在此期间提出了一系列的办学思想和高等教学理念。
1929年5月,在他就任武大校长的集会上讲:“我不是来维持武汉大学的,此行的目的是要创造一个新的武汉大学。
”王世杰的讲话,不仅向人们表露了其打算和气魄,也给武大师生以鼓舞。
而且,
王世杰把“巨大的新校舍”是为办好武大的条件之一。
给师生们带来了便利和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2、王星拱校长。
此位王校长的目标是努力使武汉大学不愧为全国知识的中心。
作为化学家的王星拱1933年5月至1945年7月认武汉大学校长。
他早在1929年就提出,我们要秉承学术独立的精神,以满足我们共同求知的欲望,使武汉大学不愧为全国的知识中心,这是我们对于武汉大学所抱持的极为热烈的希望。
他还提出,让“武昌”变为“文昌”,提倡重视教育、学术独立,“教育乃是百年树人之大计,它的任务是要研究学术的。
有一些关于物质方面的学术,乃是公共的、中立的。
”
3、周鲠生校长。
周校长的目标是把武汉大学建成华中文化中心。
周鲠生是我国着名的国际法专家。
1930年到武汉大学任教,乐山办学期间被聘为教务长,1945年8月8日接任校长一职。
8月15日,日本投降。
9月1日,学校成立“武汉大学复校委员会”。
1946年10月31日,回到珞珈山的师生在礼堂里举行了开学典礼。
结束了西迁8年的离乱之苦。
此时,学校已经设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包括21个系和8个研究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望。
随着时间的流逝,时光变迁,但是这些伟大的校长的精神时刻警醒着我们,以武大为荣。
虽然可能时间已经洗去了种种,但是铅华褪尽,留下的是那种不变的情怀。
现在的武大师生对民国时期武汉大学的历史依然有着深厚的情感,2011年11月30日,武汉晚报上出现了这样一则新闻:恢复民国时期“精神标签”武大师生呼吁改校徽。
主要内容就是武大三名师生在该校校园
网发表公开信,建议学校修改现有的校徽、校训、代校歌,恢复使用“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校徽、校训和校歌。
这封信在网上引发热议。
武大现有的校训为:弘毅、自强、求是、拓新。
民国时期的校训为:明、诚、弘、毅。
公开信中称,目前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其中有192所学校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比例高达75%,武大作为百年老校也难脱窠臼。
武大的现在的校徽的设计手法单薄,缺乏文化内涵和传承;校训缺乏文化内涵,流于俗套,与他校多有雷同;校歌内容浅薄,文采欠佳,不足以体现武大的传统与精神。
由此可以看出武大现在的学生老师对民国时武汉大学的精神标签还是记忆深刻并且深有好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汉大学在各个方面可能也不能避免流俗,也许也出过各种各样对学校影响不好的言论。
但是曾经民国时辉煌的武汉大学的精神依然保留在我们内心深处,而且作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这里依然是我们心中的归宿。
参考文献:
【1】黄进《今日武大》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2】徐正榜,陈协强《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骆郁廷《乐山的回响》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4】王少雄,孙劲松《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以及其战略定位》新课程研究 2010
【5】《武汉晚报》 20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