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
化院40062 陈潇蒙
摘要:武汉大学的创立、成长、发展的历史,直接地反映着中国高等教育创建与成长、发展的历史。
1893年11月,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设自强学堂,本着“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之精神,设立方言、格致、算学、商务四个专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书院谈经论道的办学模式。
之后,国民政府为了在国内重点兴办一些大学,决定改组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
经百年风雨苍桑,辉煌是无法抹去的,虽然昔日武大的教授很多都转到其他名校,但是“一个教授成就一个系”的曾经却时常被提起。
昔日在武大求学的学生,现在很多都是社会翘楚。
这些年,武汉大学阅历履历了校长纳贿事件,老教授有病不被垂问事件等等,很多人在说武大在走滑坡路,也许是武汉这座都市在新时代的大潮中缓缓变了,但是曾经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仍然是历史上辉煌的存在。
1931年建成的国立武汉大学校门牌坊,位于武昌街道口大学路的出发点处,面朝武珞公路,背对珞珈山,与珞珈山校园相距约一公里;该牌坊由沈中清、缪恩钊计划,仿南方牌坊式样。
为四柱三间重檐歇山式木组织,硫璃瓦顶,略施斗拱,油漆彩绘甚是别致。
怅然在之后被微风吹跨。
武汉大学的前身是二十年代全国六大学区最高学府——中国早期的六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之一,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以及武汉第二中山大学。
后来直至1928年5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后改为教育部)决定
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建立国立武汉大学。
7月24日,原武昌中大改建为国立武大。
8月,武大成立以李四光为委员长的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
1929年上任的王世杰校长认为,国立武汉大学“不办则已,要办就当办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以及“规模宏大”的万人大学。
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选定风景秀丽的武昌罗家山(又名“落驾山”)为武大新校址,并在此建造新校舍。
后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闻一多将罗家山改名为“珞珈山”。
1935年6月7日,国立武汉大学发布法、工两研究所的"研究生招考规则"、"研究生研究工作规则"和"研究生招生简章"。
1935年9月,方宗岱、邓先仁2人正式成为武汉大学的首届研究生,石瑛、李四光的理想和愿望得以实现,武汉大学从此进入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新阶段。
从1935年至1949年的14年中,共培养研究生77人。
虽然规模不大,但成效显着。
77名研究生之中,涌现出陈荣悌院士、方宗岱、邓先仁、余长河、刘涤源、甘士杰、曾启贤、万典武、文浩然、王名扬、缪琨、李格非、谭英华、郭守田、林应茂、焦庚辛、李培森、王焕葆、王燊等知名学科专家。
民国时期有几位着名的校长,对国立武汉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王世杰校长。
王校长认为,武汉大学就是要但其文化中枢的责任。
王世杰在1928-1933年任武汉大学校长,在此期间提出了一系列的办学思想和高等教学理念。
1929年5月,在他就任武大校长的集会上讲:“我不是来维持武汉大学的,此行的目的是要创造一个新的武汉大学。
”王世杰的讲话,不仅向人们表露了其打算和气魄,也给武大师生以鼓舞。
而且,
王世杰把“巨大的新校舍”是为办好武大的条件之一。
给师生们带来了便利和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2、王星拱校长。
此位王校长的目标是努力使武汉大学不愧为全国知识的中心。
作为化学家的王星拱1933年5月至1945年7月认武汉大学校长。
他早在1929年就提出,我们要秉承学术独立的精神,以满足我们共同求知的欲望,使武汉大学不愧为全国的知识中心,这是我们对于武汉大学所抱持的极为热烈的希望。
他还提出,让“武昌”变为“文昌”,提倡重视教育、学术独立,“教育乃是百年树人之大计,它的任务是要研究学术的。
有一些关于物质方面的学术,乃是公共的、中立的。
”
3、周鲠生校长。
周校长的目标是把武汉大学建成华中文化中心。
周鲠生是我国着名的国际法专家。
1930年到武汉大学任教,乐山办学期间被聘为教务长,1945年8月8日接任校长一职。
8月15日,日本投降。
9月1日,学校成立“武汉大学复校委员会”。
1946年10月31日,回到珞珈山的师生在礼堂里举行了开学典礼。
结束了西迁8年的离乱之苦。
此时,学校已经设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包括21个系和8个研究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望。
随着时间的流逝,时光变迁,但是这些伟大的校长的精神时刻警醒着我们,以武大为荣。
虽然可能时间已经洗去了种种,但是铅华褪尽,留下的是那种不变的情怀。
现在的武大师生对民国时期武汉大学的历史依然有着深厚的情感,2011年11月30日,武汉晚报上出现了这样一则新闻:恢复民国时期“精神标签”武大师生呼吁改校徽。
主要内容就是武大三名师生在该校校园
网发表公开信,建议学校修改现有的校徽、校训、代校歌,恢复使用“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校徽、校训和校歌。
这封信在网上引发热议。
武大现有的校训为:弘毅、自强、求是、拓新。
民国时期的校训为:明、诚、弘、毅。
公开信中称,目前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其中有192所学校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比例高达75%,武大作为百年老校也难脱窠臼。
武大的现在的校徽的设计手法单薄,缺乏文化内涵和传承;校训缺乏文化内涵,流于俗套,与他校多有雷同;校歌内容浅薄,文采欠佳,不足以体现武大的传统与精神。
由此可以看出武大现在的学生老师对民国时武汉大学的精神标签还是记忆深刻并且深有好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汉大学在各个方面可能也不能避免流俗,也许也出过各种各样对学校影响不好的言论。
但是曾经民国时辉煌的武汉大学的精神依然保留在我们内心深处,而且作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这里依然是我们心中的归宿。
参考文献:
【1】黄进《今日武大》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2】徐正榜,陈协强《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骆郁廷《乐山的回响》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4】王少雄,孙劲松《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以及其战略定位》新课程研究 2010
【5】《武汉晚报》 20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