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共振声学原理的无损检测技术
重要_无损检测新技术- TOFD 检测技术简介
无损检测新技术-TOFD检测技术简介夏纪真无损检测资讯网 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恒生花园14梯701 邮编:511442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超声波检测中TOFD方法的物理原理、应用及局限性。
关键词:无损检测超声检测 TOFD技术1 TOFD检测方法依据的物理原理“TOFD”是英文“Time of flight diffraction”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是“衍射时间差”,现在把这种检测方法基本上统一称为“衍射时差法超声波检测”,以方便与传统的“脉冲反射法超声波检测”相对应。
根据惠更斯原理,超声波在传声介质中投射到一个异质界面,例如裂纹上时,由于超声波振动作用在裂纹尖端上,将使裂纹尖端成为新的子波源而产生衍射波,这种衍射波是球面波,向四周传播,用适当的方式接收到该衍射波时,就可按照超声波的传播时间与几何声学的原理计算得到该裂纹尖端的埋藏深度。
所以,TOFD是一种依靠从待检试件内部结图1基于惠更斯原理评定缺陷垂直于探测表面高度的方法构(主要是指缺陷)的“端角”和“端点”处得到的衍射能量来检测缺陷的方法。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模拟式超声波探伤仪上应用的“棱边再生波法”、“时间渡越衍射法”、“衍射声时法”、“裂纹端点衍射法”或“尖端反射法”等也是基于惠更斯原理。
图1示出评定缺陷垂直于探测表面高度的方法示意图,其中(a)、(c)称为端点反射波法;(b)称为端点衍射波法。
2 TOFD检测方法的应用TOFD检测方法采用数字式超声波检测仪,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检出缺陷端角(尖端)的衍射波信号以及两个探头之间直接传播的横向波(直通波)和直达的内壁反射信号,从而能够确定缺陷的存在并对缺陷进行定位和定量成像,能够有效地评定缺陷垂直于探测面取向的延长度(缺陷高度),如图2所示。
TOFD的优点是它完全不同于传统超声波检测技术根据反射信号及其幅度来检测和评定缺陷,即不是以缺陷回波幅度作为定量评判依据,而是靠脉冲传播时间来定量,能够不受声束角度、检测方向、缺陷表面粗糙度、工件表面状态及探头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判定缺陷的真实性和准确定量上十分有效,而且TOFD 可以和脉冲反射法相结合来相互取长补短。
ModalShop公司NDT-RAM共振声学检测系统与磁粉探伤
Modal Shop公司NDT-RAM共振声学检测系统与磁粉探伤设备在工业应用中的优劣对比无损检测技术(以下简称NDT)为零部件生产商提供质量控制检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工业制造时代初期。
最初,经营者采用的目视检测法是零部件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
随着先进NDT技术的发展,磁粉探伤检测成为铸造件、锻造件、以及新兴的粉末金属件等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
但这类传统的NDT技术专注于检测和诊断产品缺陷,利用目视技术或成像技术通过扫描来寻找缺陷。
但对于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大批量零部件,找出不合格件的重要性要远高于确定缺陷的具体类型和位置, NDT-RAM共振声学检测系统顺应市场需求,应运而生。
磁粉探伤工作原理:磁粉探伤利用工件缺陷处的漏磁场与磁粉的相互作用,它利用了钢铁制品表面和近表面缺陷(如裂纹,夹渣,发纹等)磁导率和钢铁磁导率的差异,磁化后这些材料不连续处的磁场将发生崎变,形成部分磁通泄漏处工件表面产生了漏磁场,从而吸引磁粉形成缺陷处的磁粉堆积——磁痕,在适当的光照条件下,显现出缺陷位置和形状,对这些磁粉的堆积加以观察和解释,就实现了磁粉探伤。
NDT-RAM共振声学检测系统工作原理:NDT-RAM共振声学检测系统是基于谐振声波,模态分析为基本原理并结合工业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实施对机械制品缺陷的在线自动快速检测。
具体地说就是:每一个结构都有特定的共振频率,而被测件的质量、刚度和阻尼决定结构的共振频率,结构的任何缺陷和差异会使结构的质量、刚度和阻尼发生改变,这些改变都会反映在共振频谱上,分析结构产生的频谱,就能够发现零件上存在的异常变化,依据频谱上的这些变化,制定相应的判断标准,即可实现自动判断的目的。
共振声学检测系统与磁粉探伤优缺点的对比★项为modalshop NDT-RAM共振声学检测系统的突出特点。
NDT-AUTO全自动共振声学检测系统。
共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实验
共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实验1. 基本概念共振是指当外部激励频率与系统固有频率相等或非常接近时,系统表现出强烈的响应和振动现象。
共振现象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等领域。
下面将介绍共振的基本原理和一些常见的应用实验。
2. 基本原理共振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谐振子模型来解释。
谐振子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具有固有频率和阻尼。
当外部激励频率接近谐振子的固有频率时,系统会发生共振现象,其能量传递和放大效应增强。
共振的条件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f_res = 1 / (2 * pi * sqrt(LC))其中,f_res为共振频率,L为电感,C为电容,pi为圆周率。
根据公式可知,当电感和电容确定时,共振频率只与它们的乘积有关。
3. 共振的应用实验3.1 声学共振实验声学共振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共振实验,也是最容易理解和展示的实验之一。
实验器材包括声音源和共振管。
首先,将声音源放置在共振管的一端,逐渐调整声音源的频率,当频率与共振管的固有频率接近时,可以明显感觉到声音的放大和共振现象。
通过测量共振频率和共振管的长度,可以进一步研究声学共振的相关特性。
3.2 电子共振实验电子共振是指当电磁波频率与电子系统的特征频率相匹配时,在电子系统中发生能量的传递和放大。
电子共振广泛应用于核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等领域。
在实验室中,可以使用磁共振仪等设备进行电子共振实验,观察和研究电子的共振现象。
3.3 结构共振实验结构共振是指在固体物体中,由于外界激励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或接近时,物体出现显著的振动现象。
结构共振实验常用于建筑物、桥梁、机械设备等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通过震动台等设备对物体施加不同频率的外界激励,并测量物体的振动幅度和频率,可以确定物体的固有频率和阻尼特性。
4. 总结共振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工系统中的重要现象。
它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涉及领域众多。
本文介绍了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几种常见的应用实验,其中包括声学共振实验、电子共振实验和结构共振实验。
相共振无损检测原理
相共振无损检测原理相共振无损检测是一种基于共振效应原理的无损检测技术。
它利用被检测物体的自然频率与外加激励频率之间的共振现象来判断被检测物体的缺陷或性能状态。
本文将详细介绍相共振无损检测的原理及其应用。
相共振无损检测原理的核心是共振效应。
当一个物体受到外界激励时,如果激励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或接近,就会出现共振现象。
这时物体的振动幅度将会显著增大,达到最大值。
而当激励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不匹配时,物体的振动幅度将会较小。
利用共振效应进行无损检测的关键是寻找到被检测物体的固有频率。
在相共振无损检测中,常用的激励方式是通过震动台或者振动探头对物体进行激励,同时使用传感器或传感器阵列来检测物体的振动响应。
通过改变激励频率的大小,可以逐渐靠近物体的固有频率,当物体达到共振状态时,振动响应将会显著增大。
相共振无损检测可以应用于多种材料和结构的检测。
例如,在金属材料中,可以通过相共振无损检测来检测缺陷、疲劳裂纹和材料损伤等。
在复合材料中,可以利用相共振无损检测来评估材料的强度和刚度,以及检测纤维增强材料中的裂纹和层间剥离等缺陷。
此外,相共振无损检测还可以应用于建筑结构、航空航天领域等多个领域。
相共振无损检测的优点在于其高灵敏度和高精度。
由于共振效应的存在,当被检测物体达到共振状态时,振动响应将会显著增大,从而使得缺陷或异常状态更容易被检测到。
同时,相共振无损检测还可以通过对振动信号的频谱分析,获取更多关于被检测物体的信息,提高检测的准确度。
然而,相共振无损检测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由于共振效应的存在,只有在激励频率与被检测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匹配时,才能够得到明显的振动响应。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事先获取被检测物体的频率特性信息。
其次,相共振无损检测对环境的要求较高,环境噪声和杂散振动都可能对检测结果产生干扰。
此外,相共振无损检测通常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技术来进行,对于一些特殊的材料和结构,可能需要定制化的检测系统。
超声脉冲回波成像的基本原理
超声脉冲回波成像的基本原理
1 超声脉冲回波成像
超声脉冲回波成像(Ultrasound Pulse Echo Imaging)是一种基于声学的无损检测技术,它可以根据发射的探头发出的超声脉冲的反射,用声波回波的形式来测量一个物体的表面和内部结构,有效地解决一些不能使用其他形式检测技术无法检测的问题。
这种成像技术的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现在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和电子制造行业。
超声脉冲回波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高频超声脉冲在物体表面或内部传播,并根据声波回波的来源、强度和速度等特点,来获取物体内部结构和表面信息。
具体来说,在每一次超声脉冲检测中,探头会以特定的频率发出超声脉冲,然后接收这些脉冲通过物体表面或内部时的反射回波,并将这些信息处理成可读的图像数据,同时还能够获取物体的定位信息。
这样,超声脉冲回波成像就可以用来准确测量物体的表面和内部结构,并且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检测的影响,从而为后续的检测提供更多的有效数据。
此外,超声脉冲回波成像还有个特别优点:它可以检测出普通可视光光学检测技术不能检测到的内部结构或形状。
例如,它能够检测出三维物体内部的深部位移,这对工业精密检测很有帮助。
另外,它还可以进行探伤检测,比如在飞机维修和形状研究中,它可以检测机翼的内部结构,有助于预防可能会发生的损坏。
总之,超声脉冲回波成像技术拥有非常强大的检测能力,可以帮
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物体的内部结构,准确探测出形状和表面上的变化,从而实现对物体的完整可靠检测。
共振实验技术方法
共振实验技术方法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描述了当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以相同的频率振动时发生的现象。
共振现象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
为了研究共振现象并利用它们的特性,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发了各种实验技术方法。
一种常见的共振实验技术方法是振动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施加外力激发物体的振动,并通过测量振动频率和振幅来研究共振现象。
在振动实验中,科学家通常使用谐振器来调整频率,并通过改变外力的振动幅度来观察共振现象。
这种方法在机械系统和电子系统中广泛应用,可以帮助工程师设计和优化振动设备。
另一种常见的共振实验技术方法是声学方法。
声学共振是指声波与物体之间产生共振的现象。
科学家利用声学技术来测量声波频率、共振频率和共振增益,以研究共振现象的特性。
例如,共振声学技术可以用于测量材料的弹性模量,这对材料工程和声学设计非常重要。
光学方法也被广泛用于研究共振现象。
光学共振是指光波与物体之间产生强烈相互作用的现象。
科学家利用不同的光学技术来测量光波频率、共振频率和共振增益,以研究物体对光的响应。
这些技术包括光谱学、干涉仪和散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物质结构和性质。
除了传统的实验技术方法,近年来,一些新兴技术也被引入到共振研究中。
例如,微弱共振技术是一种利用微弱信号的方法来研究共振现象。
这种技术通过提高信号噪比来增强共振现象的检测灵敏度,从而可以测量微小共振现象,如微量材料的共振频率和共振增益。
另外,纳米尺度共振也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可以制造出尺寸在纳米级别上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观察共振现象。
纳米尺度共振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纳米结构的特性,以及开发纳米结构的各种应用,如纳米电子器件和纳米传感器。
总之,共振实验技术方法在研究共振现象和利用其特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无论是振动实验、声学实验、光学实验还是新兴的微弱共振技术和纳米尺度共振研究,它们都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共振现象的工具和方法。
一种纵向共振光声池谐振频率测量方法
一种纵向共振光声池谐振频率测量方法杨志远;卢荣军;王生春【摘要】为了快速准确测量共振光声池的谐振频率,采用基于共振声谱的光声池谐振频率测量法,搭建了光声光谱检测系统和共振声谱检测系统.对影响测量准确性的因素进行了实验分析.在不同气体体积分数的情况下,分别采用共振声谱法和光声信号强度标定法测量光声池的谐振频率.结果表明,共振声谱法测量的光声池共振频率与声信号激励电压、声源传播距离及角度无关;在5种不同体积分数的乙炔气体条件下,所测得的光声池谐振频率与通过光声信号强度法的结果最大偏差为1.1Hz,可认为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具有一致性.该方法简单快速、可靠和准确,可用于确定光声池谐振频率.【期刊名称】《激光技术》【年(卷),期】2019(043)003【总页数】5页(P387-391)【关键词】测量与计量;光谱测量;共振声谱;光声光谱;共振光声池;最佳调制频率【作者】杨志远;卢荣军;王生春【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技术系,南京 210096;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技术系,南京 210096;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技术系,南京 21009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247;O433.1引言光声光谱检测技术(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PAS)是在美国科学家 BELL于1880年发现的光声效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光声光谱技术提出的早期,由于缺乏合适的光源和信号探测器,使得光声光谱技术的研究停滞不前[1]。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激光器的出现、声传感技术和微弱信号检测技术的发展,光声光谱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该技术具有操作容易、抗干扰性强、检测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响应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广泛用于大气环境监测、电力设施故障在线检测、生命科学、临床医疗诊断等领域[2-7]。
在共振型光声光谱检测系统中,光声池作为气体产生光声效应的载体,其性能直接影响系统检测灵敏度。
共振干涉法测声速原理
共振干涉法测声速原理
共振干涉法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声速的方法,它利用声波在共振
腔内的共振现象来测量声速。
在这种方法中,声波在共振腔内传播
并与共振腔内的谐振腔壁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共振现象。
通过测量
这种共振现象的频率和波长,可以计算出声速的数值。
共振干涉法的原理是基于声波在共振腔内的传播特性。
当声波
在共振腔内传播时,会与共振腔内的谐振腔壁相互作用,产生共振
现象。
这种共振现象会导致共振腔内的声场分布发生变化,形成共
振频率和波长。
根据声速的定义,声速可以表示为声波在介质中传
播的速度,而共振频率和波长与声速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
测量共振频率和波长来计算声速。
在实际测量中,首先需要将声源放置在共振腔的一端,并通过
调节共振腔的长度和形状来使得共振频率和声源的频率相匹配。
当
声波在共振腔内传播时,会产生共振现象,此时共振腔内的声场会
发生明显的变化。
通过测量共振频率和波长,可以得到声速的数值。
共振干涉法测量声速的优点在于测量精度高、方法简便、适用
范围广等特点。
同时,该方法还可以用于测量各种介质中的声速,
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等。
因此,共振干涉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总的来说,共振干涉法是一种基于共振现象的声速测量方法,它利用共振频率和波长与声速的关系来测量声速。
该方法具有测量精度高、方法简便、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希望本文能够对共振干涉法测声速原理有所了解,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共振法测声速的实验原理
共振法测声速的实验原理共振法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声速的实验方法。
它的原理基于声波在特定介质中传播时会出现共振现象。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共振。
共振是指当一个系统的自然频率与外界激励频率相等时,系统会产生共振现象。
对于声波来说,当声波的频率与介质的固有频率相等时,声波会在介质中进行共振传播。
在共振法中,我们需要用到一个含有气柱的共鸣管。
共鸣管通常是一个密封的圆柱形玻璃管,其中有一条窄缝可以调整管内气柱的长度。
实验时,我们会用一个声源发出一系列不同频率的声波,当某个频率的声波与气柱的固有频率相等时,就会在共鸣管内产生共振现象。
当声波达到共鸣管时,一部分声波会直接穿过缝隙进入管内,另一部分声波会反射回来。
如果声波的频率与气柱的固有频率相等,则共振现象会增强共鸣管内的声波强度。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共振管内声音的强度来确定声波的频率。
实验中,我们会通过改变共鸣管气柱的长度来观察共振现象。
首先,我们会将共鸣管中气柱的长度调整到一定值。
然后我们使用一个声源逐渐改变声波的频率,并同时测量共鸣管内声音的强度。
当声波的频率与气柱的固有频率相等时,共振现象会使声音的强度达到最大值。
在实验中,我们会测量多组频率与共振管长度的数据。
根据声波的传播速度公式v = fλ,我们可以得到声速的近似值v = λ×f。
其中,λ是声波的波长,f是声波的频率。
由于在共振时,声波频率等于气柱固有频率,因此可以将共振条件下的声速近似表示为v = λ×f。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多组频率与共振管长度的数据,并绘制出声速与波长的关系曲线。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改变共鸣管的长度,使其满足不同的固有频率条件,从而选择不同的频率进行测量,获得更多的数据点。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拟合曲线求解出声速的准确值。
将实验结果与已知的声速数据进行比较,可以评估实验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共振法测声速的实验原理是通过观察声波在共鸣管中的共振现象来测量声速。
共振干涉法测声速原理
共振干涉法测声速原理共振干涉法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声速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声波在共振腔内的共振现象来测量声速。
在共振腔内,声波会产生共振现象,当声波的频率与共振腔的固有频率匹配时,共振现象达到最大,此时声波的传播速度即为声速。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共振干涉法测声速的原理。
首先,共振干涉法需要用到一个共振腔,它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可以是一个圆筒形或矩形的空间。
在共振腔内,有一个声源和一个接收器,声源产生声波,而接收器用来接收共振腔内的声波信号。
当声源发出声波时,声波在共振腔内来回传播,当声波的频率与共振腔的固有频率匹配时,会产生共振现象,此时声波的振幅达到最大值。
其次,共振干涉法测声速的原理是基于共振现象的特性。
当声波的频率与共振腔的固有频率匹配时,共振现象会导致声波在共振腔内的传播速度发生变化。
根据声学原理,声速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系数有关。
在共振腔内,声波的传播速度与共振现象的频率密切相关,通过测量共振现象的频率,可以计算出声波在该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即声速。
最后,共振干涉法测声速的原理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调节声源发出的声波频率,当频率与共振腔的固有频率匹配时,观察共振现象的变化,并通过接收器测量共振现象的频率。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声波在该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从而实现声速的测量。
综上所述,共振干涉法测声速的原理是利用共振现象来测量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通过测量共振现象的频率,可以计算出声波的传播速度,从而实现声速的测量。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准确可靠,被广泛应用于声速测量领域。
7无损检测技术
AVG曲线
2) 测长法
缺陷大于声束截面时,缺陷波高度不会再 随缺陷的增大而增加,这时一般根据缺陷波高 度和探头移动距离来对缺陷进行定量,即所谓 的测长定量法。
测量缺陷的指示长度的基本原理是建立 在声束指向性上的。当缺陷与声束中心轴相 遇时,放射波较强。随着探头的移动,缺陷 逐渐偏离声束中心,缺陷波也就随之降低直 到消失。
目前在实际检测中尚有一定困难。
DF4D型机车车轴超声波检测 小修机车探伤检查:将8°纵波探头分别放置在车轴两侧
端面上,将6°纵波探头放置在齿轮侧车轴端面上。 中修机车探伤检查:将K1横波斜探头放置在车轴轴身上,
将K1.8横波斜探头放置在车轴抱轴颈上。
7.1.4 声发射检测
一、 原理与特点
材料受力作用,产生变形或断裂时,以弹 性波的形式放出应变能的现象称为声发射(简称 AE)。
无损检测有哪些应用?
应用时机:设计阶段;制造过程;成 品检验;在役检查。
应用对象:各类材料(金属、非金属 等);各种工件(焊接件、锻件、铸 件等);各种工程(道路建设、水坝 建设、桥梁建设、机场建设等)。
7.1 声学诊断
7.1.1 声振检测 7.1.2 噪声检测 7.1.3 超声波检测 7.1.4 声发射检测
声发射源发出的弹性波,经介质传播 到达被检体表面,引起表面的机械振动。
用仪器探测、记录、分析声发射信号和利 用声发射信号推断声发射源的技术称为声发射 检测技术(AET)。
声发射波的频率范围很宽,从次声 频、声频直到超声频,可包括数Hz到数 MHz;其幅度从微观的位错转动到大规 模宏观断裂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按传 感器的输出可包括数μV到数百mV,不 过多数为只能用高灵敏传感器才能探测 到的微弱振动。用最灵敏的传感器,可 探测到约为10-11mm 表面振动。
共振实验及其在声学中的应用
共振实验及其在声学中的应用引言:共振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科学实验方法,它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声学领域中,共振实验的原理和应用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共振实验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它在声学中的重要应用。
1. 共振实验的基本原理共振现象是指当外界激励频率接近或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时,系统会发生共振现象。
共振实验通常通过改变频率来观察共振现象。
实验中,通常会使用一个激励源和一个待测物体,如弦、管道或声学器件。
通过改变激励源的频率,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来确定共振频率和共振模式。
2. 共振实验在声学中的应用2.1 乐器制作共振实验在乐器制作中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共振实验,人们可以确定不同乐器的共振频率和共振模式,从而设计出具有良好音质的乐器。
例如,制作钢琴时,研究人员会进行共振实验来确定琴弦的共振频率,并根据这些数据来调整琴弦的长度和材质,以达到理想的音质效果。
2.2 声学传感器共振实验在声学传感器的设计中有重要应用。
传感器通常通过固有频率的共振来检测特定的声波或振动。
通过共振实验,工程师可以确定传感器的共振频率和灵敏度,并据此进行调整以提高传感器的性能。
这种应用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无损检测、声学测量和生物医学。
2.3 音响设备共振实验对音响设备的设计和优化也非常重要。
音箱和耳机的设计需要考虑共振频率和共振模式,以确保声音质量和音场效果。
通过共振实验,设计人员可以测试不同材料和结构对声音的影响,并优化音响设备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3. 共振实验的进一步研究尽管共振实验在声学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但仍然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探索不同材料的共振特性,以扩展共振实验的应用范围。
此外,研究人员还可以研究共振对声音传播的影响,以进一步理解共振现象的本质。
结论:共振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实验方法,它在声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共振实验,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共振现象的原理和特性,并将其应用于乐器制作、声学传感器和音响设备等领域。
注浆过程无损检测技术
注浆过程无损检测技术第一部分注浆无损检测技术概述 (2)第二部分无损检测方法的原理及分类 (5)第三部分浆液性质与无损检测关系 (9)第四部分常见的注浆无损检测技术 (13)第五部分无损检测技术在注浆中的应用 (16)第六部分注浆质量无损评价标准 (19)第七部分无损检测技术的局限性及挑战 (23)第八部分未来注浆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 (27)第一部分注浆无损检测技术概述注浆过程无损检测技术一、引言注浆技术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矿山工程等领域的加固和堵水方法,其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传统的注浆质量检测方法往往需要在施工结束后进行破坏性试验,不仅耗时耗力,而且难以实现全过程的实时监控。
因此,发展注浆无损检测技术对于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注浆无损检测技术进行概述,介绍其原理、方法、应用及发展前景。
二、注浆无损检测技术原理注浆无损检测技术主要基于物理学、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原理,通过测量和分析注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物理和化学参数变化,实现对注浆质量的无损检测。
这些参数包括但不限于声波速度、电磁波传播特性、电阻率、温度、压力等。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判断注浆材料的性能、分布情况以及固结效果等。
三、注浆无损检测方法1.声波检测法:利用声波在注浆材料中的传播速度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测量声波速度来推断注浆质量。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但受环境噪声和测试条件影响较大。
2.电磁波检测法:通过测量电磁波在注浆材料中的传播特性(如幅度衰减、相位变化等)来判断其性能。
该方法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等优点,但对测试设备和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3.电阻率检测法:利用注浆材料电阻率与其成分、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测量电阻率来评估注浆质量。
该方法适用于水泥基等导电性较好的注浆材料,但对于非导电性材料则难以应用。
4.温度和压力检测法:通过实时监测注浆过程中的温度和压力变化,推断注浆材料的固结情况和性能。
一种基于共振声学原理的无损检测技术
一种基于共振声学原理的无损检测技术Gail R Stultz、Richard W Bono、Mark I Schiefer 著王健、陈闪译摘要快速发展的汽车制造行业对粉末金属件和铸造件的机械加工要求日益提高,客户和主机厂对产品质量的高要求已经不能容忍几个PPM的不合格率,因此在整个供应链中,产品的零缺陷率已经是大势所趋。
为了达到产品零缺陷的要求,制造厂家希望在产线中投入在线无损检测设备,这种在线无损检测设备需要有精度高、可靠性高和检测速度快等特点。
基于共振声学原理的NDT系统(简称RAM-NDT)正是基于上述需求开发的一套无损检测系统。
NASA对构成飞行器部件的每一个零件进行质量检测,RAM-NDT系统的检测目的就是对部件进行100%地测试和筛选。
基于结构动力学和静力学特性,RAM-NDT是一项已被实验室证实、成熟、稳定且性价比高的无损测试技术。
1.典型案例同其他粉末金属部件供应商一样,ABC公司已经开始对生产过程中的部件分批次进行磁粉无损检测。
问题源于一个客户-汽车生产商遭遇了现场故障,导致ABC公司需要承担部分责任并且支付全部客户现场检测费用。
为避免损坏公司名誉,丢失现有客户和新客户,ABC开始对部件进行大批量磁粉探伤检测,对全套生产线进行三遍视觉检测,即三名技术人员分别对每个部件进行视觉检测。
所有可以从其他岗位调来的员工都被拉来应对这场危机。
为确保质量,必须对产品进行100%出厂检测;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如磁粉技术,液体渗透,涡流,X射线,或纯粹的目视检测都是非常辛苦的主观人工检测方法。
因此,这种费神费力的全检手段很少能够持续下去,进而导致“缺陷部件轮盘赌”的恶性循环。
基于共振声学原理的无损检测技术简称RAM-NDT,该技术可以为生厂商的大批量产品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检测以及定量、客观的检测结果。
其特点是简单直接、吞吐量大、成本低,可以轻松的消除人为因素引起的误差,而对生产的影响微乎其微。
RAM-NDT通过测量待测部件的完整性来判别该部件是否存在缺陷。
风电机组叶片无损检测技术研究与进展
风电机组叶片无损检测技术研究与进展风电机组叶片在运行时除了承受气动力作用外,还承受重力、离心力等其他力的影响,再加上雨雪、沙尘、盐雾侵蚀、雷击等破坏,使叶片基体及表面容易受到损伤,这些损伤如未及时发现与维修会导致风电机组发电效率下降、停机,甚至发生损毁等事故。
因此,风电机组叶片损伤检测对保障风电机组安全高效运行、降低风电机组寿命周期内发电成本有重大意义。
01风电叶片主要缺陷、损伤类型及损伤原因风电叶片是复合材料设计制作的特殊结构,其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
其损伤主要原因有:1)疲劳损伤。
风力发电机在长期运行中,由于疲劳作用叶片会出现微小裂缝、裂纹和缺陷等,最终导致叶片的断裂或失效。
2)延迟失效。
当叶片被暴露在恶劣环境下,比如高温、低温、潮湿或强风等条件下,其寿命会显著降低,可能会导致延迟失效。
3)冲击损伤。
当叶片受到外部冲击或碰撞时,容易出现破裂、裂纹和断裂等问题。
4)腐蚀损伤。
当叶片表面受到化学物质、海水或大气污染等因素的侵蚀时,会出现腐蚀损伤,导致叶片性能下降或失效。
5)材料老化。
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叶片材料的力学性能逐渐下降,这可能会导致叶片的失效。
图1图1 风电叶片内部结构示意风电叶片局部损伤风电叶片的局部损伤通常指在使用过程中,叶片某些区域出现了裂纹、划痕、腐蚀等问题。
这些损伤可能会影响叶片的性能和可靠性,甚至危及风力发电系统的安全。
1叶片表面裂纹叶片运行进入中期后,叶片表面受疲劳载荷作用容易产生裂纹,尤其是前缘处受拉伸载荷的影响容易产生横向疲劳裂纹(裂纹沿叶展方向为纵向裂纹,垂直于叶展方向为横向裂纹)。
叶片表面裂纹产生的原因有:1)涂层本身耐候性(耐紫外、风沙、雨蚀等)不满足设计要求,整体出现龟裂等;2)涂层底部的复合材料部分存在缺陷,导致叶片运行过程中出现应力集中,裂纹在涂层面上表现出来,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 叶片表面横向裂纹图3 叶片表面纵向裂纹2叶片表面或内部分层如果叶片生产制造过程中存在一些区域粘接不良,在长期交变载荷的作用下,叶片表面、前后缘、主梁、腹板等部分可能会发生分层,如图4和图5所示。
低应变法在旋挖桩基检测中的应用
低应变法在旋挖桩基检测中的应用摘要:旋挖桩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粘土、粉土、砂砾石、卵石、强风化基岩及回填土、杂填土地层的桩基础,其相对于正反循环钻孔灌注桩具有低噪音、低震动、大扭距、成孔速度快、能适应多种复杂地层的特点,因此在地质条件合适、场地和运输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被大范围使用。
工程用旋挖桩常用桩径为0.8mm~2.4m,桩长可控制在80m以内,旋挖桩基为隐蔽性地下工程,施工过程存在出现缺陷的概率,而作为上部结构的主要承重基础,其质量的好坏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成败,而桩基础完整性检测作为一项重要的检测任务,是桩基础的必检项目,低应变法和声波透射法是最常用的桩基完整性检测方法,但声波透射法的应用需要具备在桩身安装了声测管的先决条件,否则需采用低应变法进行完整性检测。
本文介绍的旋挖桩中采用低应变法,可以有效检测出旋挖桩的缺陷,对于桩基质量的安全有着可靠的保证。
关键词:低应变法;旋挖桩基检测;应用1低应变法的概念低应变法(LowStrainIntegrityTesting,LSIT)是一种非破坏性的地基检测技术,主要用于评估桩、墙、板等地基结构物的质量和完整性。
该方法通过应变传感器和信号分析技术,测量地基结构物中的声波速度来推断地基结构物的质量和完整性。
低应变法基于声学原理,其检测原理是利用声波在地基结构物中的传播速度来推断地基结构物的质量和完整性。
在测试过程中,应先在地基结构物中钻入一个参考钻孔,然后在参考钻孔附近使用低应变法仪器在地基结构物中进行测试。
测试过程中通过在地基结构物中注入高频声波,利用应变传感器测量声波在地基结构物中的传播速度,进而推断地基结构物的质量和完整性。
低应变法具有非破坏性、快速、准确、可靠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桥梁、高层建筑、码头、堤坝、隧道等工程的地基质量检测和完整性评估。
同时,低应变法也可以用于检测地基改良效果和地基沉降情况的监测和评估。
2低应变法在旋挖桩基检测中的应用措施2.1工程概况某矿场综合利用项目由综合楼和矿堆场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基于共振声学原理的无损检测技术Gail R Stultz、Richard W Bono、Mark I Schiefer 著王健、陈闪译摘要快速发展的汽车制造行业对粉末金属件和铸造件的机械加工要求日益提高,客户和主机厂对产品质量的高要求已经不能容忍几个PPM的不合格率,因此在整个供应链中,产品的零缺陷率已经是大势所趋。
为了达到产品零缺陷的要求,制造厂家希望在产线中投入在线无损检测设备,这种在线无损检测设备需要有精度高、可靠性高和检测速度快等特点。
基于共振声学原理的NDT系统(简称RAM-NDT)正是基于上述需求开发的一套无损检测系统。
NASA对构成飞行器部件的每一个零件进行质量检测,RAM-NDT系统的检测目的就是对部件进行100%地测试和筛选。
基于结构动力学和静力学特性,RAM-NDT是一项已被实验室证实、成熟、稳定且性价比高的无损测试技术。
1.典型案例同其他粉末金属部件供应商一样,ABC公司已经开始对生产过程中的部件分批次进行磁粉无损检测。
问题源于一个客户-汽车生产商遭遇了现场故障,导致ABC公司需要承担部分责任并且支付全部客户现场检测费用。
为避免损坏公司名誉,丢失现有客户和新客户,ABC开始对部件进行大批量磁粉探伤检测,对全套生产线进行三遍视觉检测,即三名技术人员分别对每个部件进行视觉检测。
所有可以从其他岗位调来的员工都被拉来应对这场危机。
为确保质量,必须对产品进行100%出厂检测;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如磁粉技术,液体渗透,涡流,X射线,或纯粹的目视检测都是非常辛苦的主观人工检测方法。
因此,这种费神费力的全检手段很少能够持续下去,进而导致“缺陷部件轮盘赌”的恶性循环。
基于共振声学原理的无损检测技术简称RAM-NDT,该技术可以为生厂商的大批量产品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检测以及定量、客观的检测结果。
其特点是简单直接、吞吐量大、成本低,可以轻松的消除人为因素引起的误差,而对生产的影响微乎其微。
RAM-NDT通过测量待测部件的完整性来判别该部件是否存在缺陷。
该技术在粉末金属件、锻件和铸件生产线有着大量的成功案例,说明RAM-NDT已成为解决这类问题最为简单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2.历史无损检测技术(以下简称NDT)为零部件生产商提供质量控制检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工业制造时代初期。
最初,经营者采用的目视检测法是零部件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
随着先进NDT技术的发展,磁粉探伤检测成为铸造件、锻造件、以及新兴的粉末金属件等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
这种目前最为普遍的主观检测技术在过去的五十多年里基本保持不变。
传统的NDT技术专注于检测和诊断产品缺陷,利用目视技术或成像技术通过扫描来寻找缺陷。
对于典型案例中的事件,找出不合格件的重要性要远高于确定缺陷类型。
只有当评估或检测某些系统时,如天然气管道或类似产品,才可能要求诊断出具体的缺陷类型,而大批量制造型零部件的100%检测往往不需要确定具体的缺陷类型,重要的是判断出部件是否符合要求而不是其原因。
因此,像RAM-NDT这种客观检测方法要优于主观诊断方法。
扫描法包括磁粉探伤(MT),超声波检测(UT),涡流/电磁测试(ET),染料渗透测试(PT),X-ray/放射测试(RT)和目视检测(VT)法。
这些传统的无损测试方法和共振检测法根本区别在于扫描原理的不同。
扫描法由人工操作并且需要操作者的主观判断,因此,必须对操作者进行一定的技术培训和/或使之具备一定资质来恰当地判断出部件的缺陷及其对部件功能的影响。
另外,当某种技术需要由人为进行判断的话,其可靠性就大打折扣。
在《Juran’s Quality Handbook》中Juran指出,操作者的平均可靠性只有80%左右,这个数字反映的是人类判断的因素,而不是技术本身的精确性,参考文献1。
这些扫描技术都没有考虑到如何对每个部件进行有效的、成本低廉的、结果可靠的100%检测。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案例中涡流检测技术可以被视为“整体部件”检测法,也能实现自动化检测,测试时通过一个环绕线圈,依靠高速电流实现自动检测。
然而这种情况下由于缺陷表面的类型限制或参数的不同,探伤的有效性被降低。
相反,共振检测法测量的是待测件的结构响应,将这个响应和合格部件的结构响应进行对比来判别这个待测件是否存在缺陷。
这种方法是对结构整体进行测量,包括结构的内部缺陷和外部缺陷,并给出客观和定量的检测结果。
这种结构响应是由结构的共振特性决定的,是独一无二的、可重复测量的特征,它反映了部件的几何特点和材料属性,是共振检测技术的基础。
测试过程中,一次测试就可以测量出一个部件的共振特性。
表格1给出了粉末金属件、铸件和锻件会产生的一些典型缺陷类型。
之前讨论的大多传统的NDT技术也可以将这些缺陷检测出来,但是只有共振检测法可以在一次测试中客观地探测出所有缺陷类型(包括深层亚表面缺陷)。
表1.利用共振检测技术将缺陷部件筛选出来后,可以再使用传统NDT技术对缺陷部件进行主观诊断,这样有利于确定造成缺陷的原因,最终改进生产过程。
表2是各种的NDT技术对不同缺陷类型的判别能力。
ASME出版的标准详细说明了这里提到的每一种传统的无损检测方法,参见文献2-8。
3. 理论依据模态分析是用于研究机械结构的动力学特性一种分析手段。
所有的金属结构,如齿轮等看起来非常坚硬的结构,都会因各种原因而产生变形。
这种变形通过肉眼很难观察到,但通过模态分析就能将其描述出来。
每一种结构都有特定的共振频率,在这些共振频率点处,任意小的能量输入都会被结构本身放大。
例如,音叉和钟在受到很小的触碰下,也会以特定的频率产生长时间的振动,这些特定频率成为结构的固有频率。
产生的声音也是直接由这些固有频率引起的。
事实上,结构的振动表现为一系列单频振动的叠加,任何结构产生的声音都是由这类振动引起的。
RAM-NDT 技术正是利用了结构的这个动力学特性来评价待测部件的整体性和一致性的。
如图1所示的单自由度振子系统,包含质量块,弹簧和阻尼。
系统的三个基本元素分别是质量(m )、刚度(k )和阻尼(c ),系统状态可由质量块的位移来描述,激振力F 输入给系统的能量表现为质量块的动能和弹簧的弹性势能,并由阻尼在不断耗散。
系统的数学表达式,也称为运动微分方程见式(1),()()()()mx t cx t kx t F t '''++= (1)对于一个无阻尼系统,上述运动方程的解见下式12k f mπ=(2) 由式(2)可见,无阻尼结构的固有频率f 由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决定。
对于多自由度系统,式(2)中质量和刚度的关系仍然成立。
增加刚度会提高固有频率,增加质量会降低固有频率。
拿吉他的琴弦而言,大直径的琴弦(质量更大)产生的声音比细弦更为低沉;张紧的琴弦产生的声音比松散的琴弦更为高亢。
RAM-NDT 技术正是利用这些结构的基本特性来评价待测物的整体性和一致性的。
图1. 单自由度系统示意图固有频率是结构的全局属性,结构的缺陷会导致固有频率的偏移。
例如,裂纹会改变裂纹所在处周围的刚度,密度的变化或气孔会改变结构的质量。
裂纹一般会降低结构的刚度,导致固有频率降低。
类似的,气孔会导致减小结构质量,进而导致固有频率升高。
假如缺陷大小和位置在某一阶模态表现明显,那么这一阶固有频率的偏移是可以通过测量得到的。
某些缺陷甚至是可以通过人耳判别出来的,比如存在裂纹的钟产生的钟声和完好的钟产生的钟声是有明显差异的。
4. 共振声学原理关于共振检测技术和理论背景已经分别在第二和第三部分中描述过。
这一部分主要讨论共振检测的具体工作过程和共振声学法的优点。
共振检测是基于模态分析方法而简化的一种检测手段,以批量产品的质量控制为目的。
常规的检测流程如下:1. 对待测件施加一个的敲击力,这个敲击力大小恒定、且可重复输出,在分析频段范围内具有平坦的能量谱,一般由手动力锤或电动力锤输出。
2. 利用麦克风或加速度传感器以及一个带有抗混叠滤波的高速模数转换器采集待测物在敲击力下产生的声学或振动响应。
3. 对采集的时域数据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将其转换成频域数据。
4. 将每个待测件的频域曲线与标准频域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其一致性,标准频域曲线是来自于已知合格部件的测试曲线。
共振频率表现为频谱曲线上各个峰值,“合格件”频谱曲线的各个峰值与标准曲线在幅度和频率与标准频域曲线是一致的。
频谱曲线上峰值的幅度和频率差异都意味着该待测件与合格件有差异。
简而言之,共振声学技术就是通过敲击待测件,并利用麦克风“听取”其声学响应。
可控的敲击力在频域上是一条平坦的能量谱,麦克风实现对结构的非接触式测量。
输入能量在待测件的固有频率点被“放大”和辐射,并被麦克风采集到,图2给出了一套麦克风采集到的0-40kHz的响应曲线。
图2. 粉末金属件的声学频谱响应曲线待测部件严重的缺陷一般能通过人耳直接判断,但人耳带有主观性,且人耳在高频和低频的判别能力很差。
然后很多小的缺陷往往体现在20kHz以上的共振频率点处,这些缺陷通过普通的产线质量控制手段很难避免。
这些缺陷一般表现为共振峰值的偏移,如图3所示。
特定共振峰值的偏移体现了特定位置的缺陷。
共振频率是结构的固有特点,一般一个缺陷至少会影响一个共振频率,基于这样的原因,建议在实际操作中多设置一些频率标准。
图3. 结构曲线造成的共振峰值的偏移在进行信号处理时,施加一个时延函数会提高判别结果的精度。
有时,一个缺陷不会引起共振频率的明显偏移,但会影响结构辐射声音的时间长短,通过对麦克风响应施加一个时延(一般延迟几个毫秒),缺陷件的某些共振峰值就不会被探测到,因为这些共振峰值的能量很快就衰减掉了,如图4所示,红色曲线在该频率范围内就不存在共振峰值。
以一个有裂纹的钟为例,敲击它产生声音的持续时间就不会有好的钟持续的时间长。
图4. 采用时延函数后,缺陷件的某共振峰值“消失”基于上述的测试流程,RAM-NDT系统很容易实现自动化测试和大批量测试。
无需对待测件进行预处理-无需磁化、无需表面清洁、无需浸透等,省去了大量化学材料以及产生的废料。
待测部件在传送带上移动时按次序受到力锤敲击和声音采集,检测速度高达每秒钟一件。
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停顿,也不需要采用昂贵的机械臂来进行精确位置的传感器粘贴和振动采集,适合不同类型和不同形状的产品检测,只需要简单的调试就能定位合适的敲击位置。
正是由于系统的自动化能力、检测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RAM-NDT系统非常适用于生产线的批量产品质量控制。
系统的核心部件如图5和图6所示。
麦克风、电动力锤和NEMA智能控制器的外围设计非常坚固耐用,也非常符合如铸铁车间等条件恶劣的使用环境。
图7显示了一套全自动NDT测试系统。
图5. 可重复敲击三亿次的电动力锤、麦克风、传送带等系统核心部件图6. 进行信号采集和数据处理的智能控制器图7. 全自动系统,带有消声腔RAM-NDT的使用关键步骤是合适的设置频率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