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及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 至于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肠杆菌属、沙雷菌等对上述 抗菌药的敏感率一般比成人高。近十余年的数据显示,腹 泻患儿大便培养一志贺菌属最多见,以往鼠伤寒杆菌比例 增多的状态已改变。志贺菌属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等仍 很敏感,对氨苄西林、一代头孢、庆大霉素、磺胺等耐药 明显,对部分三代头孢、氨曲南等的耐药率也见增长 (12.5~50%)。肠杆菌科细菌所以耐药,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重要原因,其中以克雷伯菌属、 大肠杆菌属产酶率最为突出,产酶率大40%以上,这与药 敏结果相符,即对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呈高度 敏感,对头孢高度耐药。
▪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 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 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 这对儿科临床提出了明确的用药要求,为 此,临床医师面临发热的患儿,首先应区 别是感染性的还是非感染的发热。若属感 染性发热,还必须排除单纯性病毒感染。
▪ 因此,必须:
▪ ①认真询问病史,包括发热的程度,热程 与热型,全身一般状况,传染病流行病学 史等;
▪ 肠球菌属多来自尿路,以粪肠球菌为多, 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全敏感,对氨苄西 林、呋喃妥因也较敏感。屎肠球菌较耐药。 肠球菌对庆大霉素耐药率见增长。
▪ 肺炎球菌中值得重视的是耐青霉素的肺炎 球菌(PRSP)和不敏感菌株(PISP)。 虽然PRSP目前仅≥10%,但PISP的比例高, 不少城市以超过50~60%。PISP对青霉素、 头孢菌敏感,但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 类耐药率已增高。PISP、PRSP对三代、 四代头孢、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利福
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抗菌药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工具,但其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问题。
儿科患者更容易出现感染,因此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合理的使用抗菌药需根据患者的感染类型和病原体敏感性进行选择。
儿科患者的感染类型多样,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等。
在确定感染类型后,应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明确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另外,应注意监测抗菌药物的疗效,若病情持续恶化或无明显改善,则应考虑更换抗菌药物。
其次,在儿科中,应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原则,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对于儿童来说,其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存在差异,因此抗菌药剂量需进行调整。
同时,应遵循完整的疗程,即便患者症状缓解,也应继续使用抗菌药物的疗程,以杜绝抗菌药物滥用,避免感染的复发。
此外,应优先考虑使用窄谱抗生素,以减少广谱抗生素的使用。
广谱抗生素对包括正常菌群在内的机体有较大的破坏作用,容易引起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因此,对于儿童,尽可能选择窄谱抗生素以减少这一风险。
另外,近年来,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已引起广泛关注。
例如,在手术前预防感染、高危患者预防感染等情况下,应慎重使用抗菌药物。
这些预防性使用的抗菌药物应有明确的适应症和用药指南,并且应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使用。
此外,要加强儿科医生和家长的教育,提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
儿科医生应积极更新自身的知识,了解抗菌药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用药指南。
同时,儿科医生也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告知他们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原则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引导家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在儿科的合理使用应遵循感染类型和病原体敏感性选择药物,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原则,优先选择窄谱抗生素,谨慎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并加强医生和家长的教育。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保证儿科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抗菌药物在新生儿领域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在新生儿领域的合理使用引言:新生儿是人类生命最脆弱的时期之一,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受到细菌和其他病原体的感染。
因此,抗菌药物在新生儿领域的合理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抗菌药物在新生儿中的应用,并提出应注意的问题和改善的措施。
一、抗菌药物在新生儿中的应用1.感染性疾病治疗: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是指怀孕和出生后的28天内发生的感染疾病。
由于新生儿的免疫系统不完善,对感染的抵抗能力较弱,很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
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预防感染:尤其是早产儿,在特殊的环境中容易感染,因此,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3.外科手术预防:对于需要进行手术的新生儿,抗菌药物的使用可以预防手术后的细菌感染,并降低手术风险。
二、应注意的问题1.抗菌药物选择: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感染的细菌类型、临床表现和药物的抗菌光谱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
此外,要注意选择对新生儿来说副作用较小、毒性较低的药物。
2.抗菌药物剂量:新生儿的药物代谢率较低,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较长,因此,在用药时应根据新生儿的年龄、体重和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剂量,并监测血药浓度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3.总抗菌药物使用量的控制:过度使用抗菌药物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实施合理的抗菌药物管理,控制总抗菌药物使用量,减少药物的滥用和不必要的使用,对于抗菌耐药作出有效的应对。
三、改善措施1.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控制政策:加强新生儿监护室的无菌操作和日常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从根源上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2.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教育:对新生儿科医生、护士和家长进行针对性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正确使用的意识。
3.实施监测与评估: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定期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防止滥用和不必要的使用。
结论:抗菌药物在新生儿领域的合理使用对于预防和治疗感染疾病非常重要。
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新生儿期一些重要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此期间其生长发育随日龄增加而迅速变化,因此新生儿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1、新生儿期肝、肾均未发育成熟,肝酶的分泌不足或缺乏,肾清除功能较差,因此新生儿感染时应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包括主要经肾排泄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以及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
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给药方案,个体给药,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
2、新生儿期避免应用或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参见表l.3)。
可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禁用,可导致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的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避免用。
3、新生儿期由于肾功能尚不完善,主要经肾排出的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药物需减量应用,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
4、新生儿的体重和组织器官日益成熟,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亦随日龄增长而变化,因此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
表1.3 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版
预防用药。
给药方案:
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 0.5~1小时内 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 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 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 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 1~2小时开 始给药。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 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 反而易导致耐药菌产生。
(四)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孢曲松!)和其他 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时间依赖性抗菌 药,应一日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可一日给药一次。
(二)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
药物,首选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用 氨基糖苷 类。慎用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
四、新生儿及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新生儿期肝、肾均未发育成熟。主要经肾排出的β内酰胺类药物需减量应用,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 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
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 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品种选择(见附录2)
1.头孢菌素过敏者,针对革兰阳性菌可用万古霉素、 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 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
2.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 药。鉴于国内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
少
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 种及 3 种以上 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
一、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该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普通感
新生儿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排泄】 如青霉素G半衰期在出生后0~6d长达3.2h,≥14d则为1.4h;
氯霉素在新生儿半衰期长达250h,而成人仅为1.5h。 所以<1W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应q12h给药,1W后改为q8h。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时间依懒性,必须使其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持续 时间至少达到用药间隔时间的40%以上才能达到最高的细菌清除率 一般半衰期均仅1~2h,就必须q6h~q8h使用,但头孢曲松半衰期6~9h 、qd即可 2、病理情况的影响:如缺氧和低血压可使肾血流量减少,注意减少剂量 ,延长间隔时间。
新生儿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目录
1
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2
新生儿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3
新生儿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4
新生儿败血症抗菌药物治疗
5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
6总结Βιβλιοθήκη 新生儿药代动力学特点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或效应)依赖于药物的 体内浓度(多数用血药浓度代表),而后者 又取决于药物在体内的:
✓ 吸收 ✓ 分布 ✓ 代谢 ✓ 排泄
[血药浓度监测] 新生儿的药理学复杂 新生儿药物毒性反应高:为24%,儿童和成人为6%~17%。 新生儿需要监测的药物: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 较接近,且毒性较大。
新生儿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新生儿的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给药方法:多种教科书均将早产儿不同孕龄或不同出生体重分开列出各种抗 菌药物的用量和间隔时间,全部采用静脉给药。
【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孕29W早产时,肝脏代谢酶的活性只有成人的 36%,对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差 1、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活性较低,可致氯霉素的“灰婴综合征”。 2、酶诱导剂的应用,几天以后某些药物用常用剂量,药效可能降低。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儿科药物应用特点一、概述:1. 小儿新陈代谢比成人旺盛,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比成人快。
2. 小儿时期体液占体重比例较大,其中细胞内液(%)比成人小,但组织间液(%)比成人大,故小儿用药相对剂量比成人大。
3. 小儿肝肾功能发育未完善、酶系统尚未成熟,用药不良反应的概率比成人高。
4. 动态发育之中和个体差异,故小儿用药剂量应该按体表面积或体重计算。
二、药代动力学特点: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进入体内后随时间而变化的量的动态规律,其受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影响。
1. 吸收小儿口服药物的吸收与成人区别较大,口服应该是儿科用药主要途径。
小儿胃酸度较低、胃排空较快,总体吸收比成人快。
新生儿则情况特殊: 其胃容积小、胃酸低、胃肠蠕动慢,因此一些对酸不稳定药物,如氨苄西林吸收会增加,而弱酸性药物则吸收减少,如利福平等。
小儿皮下脂肪相对少、易发生感染,故皮下注射给药法很少使用。
肌肉注射的疼痛以及小儿臀部肌肉不发达,加之局部肌肉注射易造成非化脓性炎症以及臀肌挛缩等并发症,因此肌注给药尤其长时期使用应予限制。
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故不存在吸收过程。
2. 分布新生儿体液占体重的80%、1岁婴儿70%、成人则60%;同时,小儿组织间液高于成人,达体重40%以上,成人仅20%。
因此,水溶性药物在小儿体液内分布相对广泛,而药物剂量就相对较大。
3.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于成人,这是因为小儿血浆蛋白偏低,而血PH偏酸,这均可影响药物与血浆白蛋白的结合。
磺胺类药物可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血浆白蛋白,故这类药物不宜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使用。
4. 代谢年龄越小,肝内各种酶活性越低,使药物代谢较慢,药物易在体内蓄积,如氯霉素在新生儿引起灰婴综合征就是由于肝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活性低下致血中游离氯霉素过高所致。
5. 排泄小儿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再分泌和浓缩功能均比成人差,致使相当部分从肾排泄的药物半衰期延长,这必然会影响用药间隔时间。
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特殊病理生理状2况0患2者4/抗4菌/药19物的应用
1313/56
2、由肝脏去除或代谢应防止
应用抗菌药品
• 这类药品主要经肝或有相当量药品经肝去 除或代谢,肝功效减退时药品去除或代谢 物形成降低,造成毒性反应发生,所以该 类药品在肝病时应防止应用。
• 氨苄西林酯化物:肝病时酯水解后毒性 产物可在体内积聚,造成毒性发生。
特殊病理生理状2况0患2者4/抗4菌/药19物的应用
1616/56
异烟肼应用
• 异烟肼:该药参加药品肝代谢酶系统存 在着遗传变异,正常人中存在着异烟肼 快乙酰化和慢乙酰化两种情况,慢乙酰 化者消除半衰期可为快乙酰化者 2 倍。肝功减退者应用该药后,含有肝 毒性代谢产物乙酰肼排泄减慢,尤对慢 乙酰化者更为显著,可造成肝毒性。
特殊病理生理状2况0患2者4/抗4菌/药19物的应用
77/56
肝脏损害部位不一样对药 品代谢影响
• 肝脏病变累及肝小叶,则影响显著,多 见于病毒性肝炎,也可见于酒精性肝炎 患者。
• 在原发性胆汁肝硬化早期,病变主要累 及门脉区,对药品肝内代谢影响不显著, 直至终末期肝实质受损时才表现为肝脏 代谢药品功效减退。
特殊病理生理状2况0患2者4/抗4菌/药19物的应用
2727/56
对药品代谢影响
• 药品经肾小管分泌或肝代谢后大多数 极性升高,成为易溶代谢物自肾排泄。 肾功效减退时,这类代谢产物可在体 内积聚,生物转化结果常使药品抗菌 活性消失或降低,而毒性则可升高。
特殊病理生理状2况0患2者4/抗4菌/药19物的应用
特殊病理生理状2况0患2者4/抗4菌/药19物的应用
2020/56
临床特殊情况下抗菌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
临床特殊情况下抗菌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1、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1)选择药物和设计给药方案时,必须考虑:药物的肾毒性、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及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如正在进行血液或腹膜透析治疗时,应估测对药物清除率的影响。
(2)根据肾功能不全程度应调整药物给药剂量及给药时间。
2、肝功能不全应用抗菌药物注意:在选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药物对肝脏毒性反应及肝功能减退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避免使用肝毒性明显的药物。
3、新生儿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一般应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避免使用或慎用氯霉素、磺胺药等抗菌药物,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
禁止使用四环素类、喹诺酮类药物。
新生儿不宜肌肉注射。
4、小儿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注意: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
8岁以下儿童不用四环素类药物,18岁以下未成年人避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5、妊娠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必须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及妊娠期妇女药代动力学的改变,避免不必要的用药。
在必须用药时,应选择风险/效果之比最小的药物,并告知患者药物对继续妊娠可能引起的风险。
6、哺乳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必须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尽可能选择在乳汁中浓度低、安全性高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并按药代动力学原理调整给药与哺乳时间,如哺乳结束后立即用药,或在婴儿较长睡眠前用药,使婴儿从乳汁中摄取的药物降至最低。
7、老年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老年人因组织器官生理功能减退,药代动力学过程有明显变化,特别是由于肾功能减退而致药物血浓度增加,不良反应也增加,应尽量使用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并依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和用药方案,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新生儿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在应用磺胺药 和呋喃类药物时可出现溶血现象
8
儿童生理特点药物代谢特点----排泄
肾小球滤过(成人的30~40%)、肾小管再分泌(成人 的20~30%)和浓缩功能均比成人差
等,磺胺类在婴幼儿慎用,2月龄以下禁用
26
儿科抗菌药物应用警示
利福霉素类 均有一定的肝功能损害,儿科限用 于结核病、麻风病和MRSA感染时联合用药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2月龄以下不推荐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混悬剂:3月龄以下不推荐 亚胺培南 体重低于30kg,肾功能不全者不作推荐
;有诱发癫痫的风险,故脑膜炎患儿无使用指征 阿奇霉素静脉制剂在我国小儿有过度使用现象
磺胺药与血浆蛋白的亲和力强于胆红素,致使较多游离 胆红素进人血液循环,并可沉积在脑组织引起核黄疸, 故这类药物不宜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使用
头孢曲松在新生儿黄疸时慎用/不宜使用
7
儿童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特点----代谢
酶系统不足或缺乏 新生儿肝脏中的细胞色素P450 酶含 量仅为成人的近30%,各种单胺氧化酶的活性约为成人的 50%,其他药酶如乙醇脱氢酶(ADH)、血浆酯酶、N-乙 酰转移酶和葡糖醛酰转移酶等在新生儿期间酶的活性均偏 低下
注意感染组织部位抗菌药物有效浓度 在保证疗效前提下尽可能缩短抗菌药物疗程 减轻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合理使用现有的
抗菌药物,延长现有抗菌药物生命,以减缓细 菌耐药的速度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Advance Access published August 30, 2011
儿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的基本原则
临床上联合用药可获良效的方案通常有:①金葡菌严重感染的联合用药常选用头孢唑林或氯唑西林加万古霉素或利福平,利福平加万古霉素。MRSA严重感染的用药方案中应含万古霉素。②肠球菌严重感染可选氨苄西林、青霉素或万古霉素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③草绿色链球菌性心内膜炎选用青霉素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④革兰阴性杆菌严重感染选用哌拉西林或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加氨基糖苷类,或选用β内酰胺类与酶抑制剂联合。⑤结核病选用异烟肼、链霉素与利福平联合,或异烟肼、利福平与吡嗪酰胺联合。⑥深部真菌严重感染可选用两性霉素B加氟胞嘧啶。
3.1独特的抗菌特点
可从药物的抗菌谱确定各品种独特的抗菌特点。例如,万古霉素与去甲万古霉素对各种革兰阳性菌,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葡菌(MRSE)和肠球菌具强大的抗菌活性,作用优于其他所有品种。国内至今未出现耐万古霉素或耐去甲万古霉素的MRSA和MRSE,故临床上治疗严重的葡萄球菌或肠球菌感染,包括MRSA、MRSE所致的各种感染,万古霉素与去甲万古霉素理所当然列为首选药。又如,第三代头孢菌素中,头孢他啶对绿脓杆菌的作用最强,其次为头孢哌酮;氨基糖苷类中以妥布霉素对绿脓杆菌的作用突出,其次为庆大霉素。因此,通常将头孢他啶或/和妥布霉素作为绿脓杆菌严重感染的首选方案;而对耐头孢他啶、耐庆大霉素的绿脓杆菌感染,又得分别选用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和异帕米星、阿米卡星等耐氨基糖苷钝化霉的品种。
六类特殊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六类特殊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原则六类特殊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原则总结,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用药指南。
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官网一、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表1-2)(一)基本原则许多抗菌药物在人体内主要经肾排出,某些抗菌药物具有肾毒性,肾功能减退的感染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如下:1.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严密监测肾功能情况。
2.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较低的抗菌药物。
3.使用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须根据患者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及抗菌药物在人体内清除途径调整给药剂量及方法。
(二)抗菌药物的选用及给药方案调整根据抗菌药物体内过程特点及其肾毒性,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主要由肝胆系统排泄,或经肾脏和肝胆系统同时排出的抗菌药物用于肾功能减退者,维持原治疗量或剂量略减。
2.主要经肾排泄,药物本身并无肾毒性,或仅有轻度肾毒性的抗菌药物,肾功能减退者可应用,可按照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内生肌酐清除率为准)调整给药方案。
3.肾毒性抗菌药物避免用于肾功能减退者,如确有指征使用该类药物时,宜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以调整给药方案,达到个体化给药,疗程中需严密监测患者肾功能。
4.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患者应根据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对药物的清除情况调整给药方案。
二、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表 1-3)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及剂量调整需要考虑肝功能减退对该类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程度,以及肝功能减退时该类药物及其代谢物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
由于药物在肝脏代谢过程复杂,不少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尚未完全阐明,根据现有资料,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药物主要经肝脏或有相当量经肝脏清除或代谢,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并可导致毒性反应的发生,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如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等。
(二)药物主要由肝脏清除,肝功能减退时清除明显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肝病时仍可正常应用,但需谨慎,必要时减量给药,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肝功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一、目的建立一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规范医师的用药行为,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合耐药性的发生。
二、适用范围临床治疗的全过程。
三、内容(一)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原则1.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1.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1.2根据病原种类、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药物的药效学及药动学,按临床适应证选用抗菌药物。
1.3治疗方案制订的原则: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
1.3.1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1.3.2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1.3.3给药途径1.3.3.1能口服的不采用注射途径。
1.3.3.2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1.3.3.3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时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如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等);眼科及耳部感染的局部用药;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
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
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较易产生过敏反应的抗菌药物不可局部应用。
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耳。
1.3.4给药次数: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1.3.4.1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除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类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
1.3.4.2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
1.3.5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一、引言新生儿科是医院中一个特殊的科室,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新生儿疾病。
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因此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科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新生儿药物代谢和排泄功能不完善,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成为了临床工作中的关键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相关问题,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二、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1.明确指征:抗菌药物的应用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无指征的预防性使用。
在诊断新生儿感染时,应充分评估病情,根据病原体种类、病情严重程度、患儿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是否使用抗菌药物。
2.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病原体种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新生儿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等,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3.合理剂量:新生儿药物代谢和排泄功能不完善,抗菌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儿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避免使用过量或过少的药物剂量,以确保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4.合理疗程:抗菌药物的应用应根据病原体种类、病情严重程度、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因素确定合理的疗程。
避免疗程过短导致病情复发或疗程过长导致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5.密切观察:在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
如出现药物过敏、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三、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注意事项1.避免滥用: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应用应避免滥用,避免无指征的预防性使用。
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增加治疗难度和医疗成本。
2.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应用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其他药物发生不良反应。
例如,青霉素类药物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合用可增加肾毒性,应避免同时使用。
3.注意药物过敏: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应用应注意药物过敏的发生。
在应用抗菌药物前,应询问患儿过敏史并进行过敏试验,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
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各科室:为规范我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控制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河北省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及分线目录。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一、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
主要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
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据的,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二、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急迫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三、对轻症社区取得性熏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
对医院取得性熏染、重症熏染、难治性熏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熏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四、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2)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3)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重症感染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注射给药。
(4)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
五、抗菌药物的调整: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疗效或病原菌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所用抗菌药物。
六、疗程:一般感染在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2~3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及小儿患者抗菌药的应用注意点
新生儿和小儿具有与成年人不同的生理特点,生长发育还不成熟,因此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也有相应的改变,应该根据其药学代谢动力学特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一)抗菌药物在新生儿中的应用
全球新生儿感染发病率为0.7%,早产儿、极低体重儿的病死率仍高达20%左右。
而其中尤以细菌性感染为主,所以做好新生儿抗菌药物的使用相当重要。
新生儿并非成人的缩影,与较大的小儿也不同,新生儿早产儿各器官功能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并且每日都在改变,所以用药宜按天数的变化而变化。
给药次数大多1周内每隔12小时用药1次,大于1周每隔8小时用药1次。
对危重的新生儿比较可靠的给药方法是静脉注射。
另外,新生儿在低温、缺氧、休克等病理状况下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能力也有改变,也要考虑减量,延长给药间隔。
1.新生儿药物体内过程的特点
(1)体内酶系统不成熟、影响某些药物(如氯霉素)代谢灭活,致血浓度异常增高。
(2)肾脏发育不全,许多经肾排泄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排泄减少,毒性反应发生增多。
(3)细胞外液容量较大,药物消除相对缓慢,消除半衰期延长。
(4)血浆蛋白与药物结合能力较成人为弱,游离药物浓度较高,且易进入组织。
如磺胺类药物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血中游离胆红素增高并沉积于脑组织,引起核黄疸。
2. 新生儿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
(1)严格按适应证选药,避免滥用或盲目使用,绝不用于病毒性或无感染性疾病。
尽可能地在用药前做好病原学的检查。
(2)按照抗菌药物作用特点、体内过程及不良反应选药。
(3)结合新生儿的生理、病理、免疫等情况多采用杀菌剂。
剂量1周内宜偏小。
(4)联合用药须有明确指征,多为两联,三联以上必要时使用。
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药效拮抗和增加不良反应。
(5)新上市药品多不具备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数据,一般不选用。
(6)新生儿抗菌药物的应用一般不用肌内注射,多为静脉滴注,如口服要注意有无呕吐。
(7)新生儿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上不用于预防。
3. 新生儿抗菌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
(1)新生儿期肝、肾均未发育成熟,肝酶的分泌不足或缺乏,肾清除功能较差,因此新生儿感染时应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包括主要经肾排泄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以及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
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给药方案,个体化给药,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
(2)新生儿期避免应用或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表1)。
可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应禁用,可导致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的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应避免应用。
表1 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量应用,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
(4)新生儿的体重和组织器官日益成熟,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亦随日龄增长而变化,因此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
(二)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小儿患者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该类药物有明显耳、肾毒性,小儿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
临床有明确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
有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其结果个体化给药。
2. 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该类药也有一定耳、肾毒性,小儿患者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选用。
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
3. 四环素类抗生素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
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
4. 喹诺酮类抗菌药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该类药物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来源:抗菌药物治疗学
各品种项下相关内容
1.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方制剂:不推荐用于新生儿和早产儿;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也不推荐在儿童患者中应用。
2. 替考拉宁:小儿慎用。
3. 林可霉素类:哺乳期患者使用林可霉素类期间应暂停哺乳。
林可霉素类不推荐用于新生儿。
4. 氯霉素:早产儿、新生儿应用氯霉素后可发生“灰婴综合征”,应避免使用氯霉素。
婴幼儿患者必须应用本药时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5. 磺胺类药物:可引起脑性核黄疸,因此禁用于新生儿及2月龄以下婴儿。
6. 乙胺丁醇:不推荐13岁以下儿童患者应用。
来源:抗菌药物治疗学
7. 苯唑西林: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应慎用。
8. 氯唑西林: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应慎用。
9. 头孢拉定:儿童慎用。
10. 头孢米诺:新生儿、早产儿用药安全性尚未确立;满月后的小儿可参照体重用药。
11. 头孢唑肟:6个月以下小儿使用本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立。
12. 头孢丙烯:儿童慎用。
13. 头孢噻肟:婴幼儿不宜做肌内注射。
14. 头孢曲松:新生儿(出生体重小于2kg者)的用药安全尚未确定。
有黄疸的新生儿或有黄疸严重倾向的新生儿应慎用或避免使用本品。
15. 头孢哌酮:治疗婴儿感染也获得较好疗效,但对早产儿和新生儿的研究尚缺乏资料,应用本品时,应权衡利弊,谨慎考虑。
16. 头孢克肟:6个月以下小儿使用本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立。
17. 头孢匹罗:儿童禁用。
18. 氨曲南:婴幼儿的安全性尚未确立,应慎用。
19.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尚无足够的临床资料可推荐用于3个月以下的婴儿或肾功能损害(血肌酐>2mg/dl)的儿科患者。
20.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早产儿、新生儿不宜使用。
21. 厄他培南:对儿童的安全性和疗效尚不明确,不推荐18岁以下的患者使用。
22. 克拉霉素:6个月以下儿童的安全性和疗效尚未确定。
23. 奥硝唑:儿童慎用,建议3岁以下儿童不用。
24. 左奥硝唑:建议3岁以下体重低下6kg的儿童慎用。
25. 磷霉素:5岁以下儿童应减量及慎用。
26. 夫西地酸:早产儿、黄疸、酸中毒及严重病弱的新生儿使用时需留意有无核黄疸症状。
27. 利奈唑胺:不推荐本品用于儿童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8. 小檗碱:可引起严重溶血性贫血,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儿童禁用。
来源:中国国家处方集
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