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

合集下载

白城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发展思路

白城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发展思路

第24卷第3期2010年6月白城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 i cheng Nor m al Coll ege Vo.l 24,No .3J une ,2010白城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发展思路崔红艳1,张丹蕊2(1白城师范学院地理系;2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吉林白城137000)摘要:作为吉林西部欠发达地区,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白城市经济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应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方面.本文首先分析白城市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工业化程度,指出白城市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白城市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关键词:白城市;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对策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3118(2010)03006305收稿日期:2010-03-27作者简介:崔红艳(1975),女,白城师范学院地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及可持续发展;张丹蕊(1982),女,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教师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兴工业化背景下的吉林西部就业问题研究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十六大报告中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给予这样的定义,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从根本上说,工业化过程就是伴随科技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升级的过程.作为吉林西部欠发达地区,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白城市经济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应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方面.白城市委四届六次全会也已经明确提出了2010年全市的重点工作和重点任务:围绕构建五大基地(能源基地、粮食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区域商品集散地、生态产业基地)!,突出抓好六大建设!.1白城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兴工富市!等战略的实施,白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就(见图1).从近十年白城市产业结构演变看,从1999到2008年,白城市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增长.1999年,白城市三次产业结构属于一三二型(43.525930.6),反映出当时白城市第二产业的基础薄弱,发展极为缓慢;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逐渐演变成二三一型(22.039.238.8),反映出白城市工业逐渐发展壮大的趋势.这期间,2002年完成产业结构由一三二型向二一三型转变,2006年完成二一三型向二三一型转变,初步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两次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2白城市工业化程度分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进程阶段的判断,国际上通常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结构等标准进行衡量.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H #钱纳里等人根据人均GDP 水平,将整个工业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以1982年按美元价值计算,人均GDP 在728-1456美元之间为工业化初级阶段;1456-2912美元为工业化中期阶段;2912-5460美元为工业化后期阶段.2008年,白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360元人民币(约合1337美元),表明白城市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从产业结构看,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当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到20%以.:2009:.图1白城市1999-2008年三次产业演变图下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此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到10%左右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第二产业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2008年,白城市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22%、39.2%和38.8%,表明白城市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从就业结构看,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和钱纳里等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当第一产业劳动力占80%以上,二、三产业劳动力在20%以下时为工业化初级阶段;当第一产业劳动力占46-63%、第二产业劳动力占27-17%、第三产业劳动力占27-20%时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劳动力低于31%,而二、三产业劳动力分别高于36%、33%时为工业化后期阶段.2008年,白城市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57.65%、7.8%和25.62%,同样表明白城市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3白城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发展思路3.1注重资源开发与整合从地区开发的角度看,资源是一个地区潜在的或现实的构成地区经济增长能力的要素总和,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白城市属于低等级的资源型城市,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区域开发过程中仍要重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但必须要加快向产业开发过渡.因此,应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依托,大力开发劳动力资源和信息资源.3.1.1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依托白城市人均耕地、草原、宜林地、水面、芦苇面积和光热资源居吉林省首位,发展种植业、畜牧业、芦苇产业等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未利用土地(主要是盐碱地和荒草地)资源较为丰富,伴随吉林西部土地治理工程的开展将发挥重要作用.芦苇资源是白城市特色资源,应充分发挥特有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借鉴其它地区,如芦苇造纸生态示范园等不同模式,围绕100万亩芦苇基地建设,形成特色芦苇产业.风力资源和石油资源丰富,开发潜力极大,尤其是风电可称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先锋,应重点开发、优先发展.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应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发展特色生态旅游.3.1.2注重开发本地劳动力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终落脚点是要求开发劳动力资源.因此,新型工业化要注重和扩大就业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中的以人为本!理念,带动经济不断发展年,白城市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和3%,而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565%、%和56%,可以看出就业结构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非常弱,第一产业中滞留的劳动力还非常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第24卷第3期.2008229.28.87.7.82.2多.因此,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要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注重扩大就业,尤其是增强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同时,要充分意识到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性,积极开发本地劳动力资源,尤其是在建设新农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上,要充分激发农民本身的意志,使他们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注重培育新型农民.劳动力资源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需适度超前;而劳动力素质的开发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应制定劳动力素质开发长远社会计划,建立一个涵盖政府、企业、个人,并且使院校、各类培训机构有机联系的劳动力资源开发体系.3.1.3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在信息社会,谁能最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谁就最有资格成为管理者.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同时,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目前,白城市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信息服务业等领域建设取得良好成效,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仍需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使信息化成为重点发展的领域.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与融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或更大范围内的经济性问题,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综合性问题,要给予高度的重视.3.2以工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和服务业目前白城市工业发展虽然速度较快,但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不能充分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资源优势未能变成经济优势.所以,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白城市仍然要把大力发展工业做为首要工作,要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和当地劳动力、能源及原材料优势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同时,应以工业为带动力,大力发展农业和服务业.3.2.1以工业为重点,培育产业集群按照吉林省内部的地域分工要求,吉林西部地区应以生态保护为主,发展草业与林业,以草定畜,发展能源工业与轻工业.因此,白城市工业发展应依托能源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的建设,把特色农产品加工、能源产业作为主要产业重点规划发展.其中,白城市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占据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其次,能源产业是当前白城市成长性最好的优势产业,应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国风电大市地位,重点加快风电设备制造业发展,争取尽快形成从风机制造到塔筒、桨叶全部配套的整机生产能力;同时,要注意充分发挥汽车配套设备、新型建材、造纸工业等的比较优势,全面推进工业化进程.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实践来看,应该推进工业进园区、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步伐.白城市目前加快推进大园区建设,应大力发展特色资源开发加工型产业集群、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集群.要围绕能源和农产品加工两大支柱产业,培育产业集群,政府应重点提供环境服务,培育本地企业网络,加强企业间联系,形成创新的产业氛围,增强集群自身的发展和竞争能力.同时,应注重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3.2.2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不仅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而且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农业产业化是目前全球农业的方向,也是现代农业的标志.首先,吉林西部土地整理项目为开发白城市土地资源、发展种植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要积极开展200万亩碱地脱硫废渣改造项目,围绕构建粮食生产基地的目标,积极推进种植业,全面建设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在此基础上,要注意农产品深加工,实现产业化发展道路.围绕建设农产品加工大市的目标,重点抓好具有白城特色的玉米、水稻、油葵、辣椒、绿豆、蓖麻、汉麻、燕麦和花生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其次,白城市位于吉林西部草原区,发展畜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且按照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发展要求,畜牧业应逐渐提升其在农业中的基础地位.2008年,白城市农业、畜牧业产值所占比例分别为5666%和3%,可以看出畜牧业发展空间仍然较大因此,应充分发挥畜牧业延长产业链的优势,发展成为融入一、二、三产业的庞大产业体系,进而带动饲料、兽药、食品、皮革等加工业以及运输、包装、服务业的发展应围绕建设牧业大市的目标,全力推进新加坡益海嘉里粮油食品加工等重点项目建设,形成特色白城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发展思路.7.8..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第24卷第3期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3.2.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白城市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既能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优质服务,又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白城市在巩固商贸、餐饮、仓储、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信息、中介、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推进连锁经营、现代物流、配送代理、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应围绕建设区域商品集散地的目标,以培育商贸物流区为重点,推进大通道建设,构建白城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提高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比重.白城欧亚购物中心的建设,为白城市商贸物流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今后应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将白城市第三产业发展带上新的台阶.3.3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注重改造传统产业目前,白城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技术结构不合理,技术开发能力弱以及受人力资源和财政的制约,从总体上看,白城市高新技术产业总量不大,科技投入偏低、科技含量不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是很高,还未成为白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实践证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越是落后,科技创新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越大.所以,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白城市必须集中力量并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同时更要注重本地人才的激励和培养,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使其在经济发展中能通过回顾和旁侧效应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同时,目前对白城市来说更为重要的工作是加强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可以说,传统产业在白城市经济发展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传统产业有利于增强白城市经济实力,而且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但要注意到发展传统产业一定要发展优势产业和市场潜力大的产品;而且,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方法主要有直接使用、汰旧换新以及持续改造,白城市要充分发挥改造的优势,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进行,从而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3.4推进生态基地建设,构建生态屏障白城市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多风沙,土地荒漠化比较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占全市幅员的40%以上,占全省荒漠化面积的76%,且荒漠化蔓延速度较快.土地荒漠化不仅导致了白城草原退化、泡沼干涸、湿地萎缩,也给全省生态安全造成隐患.因此,作为长吉图!规划主轴线的重要节点城市,白城生态建设要努力争取列入长吉图!发展战略,着眼构建长吉图!经济发展带生态屏障.白城市应围绕生态基地建设目标,加快推进大生态建设,着力在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多赢上取得新突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抓好五大水利!工程,建设农田、草原、湿地良性的生态系统;大力发展生态林业,重点应围绕举市三年大造林、加快治理荒漠化!和三大!生态产业工程开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要突出抓好向海、莫莫格、嫩江湾三大湿地恢复保护开发,重点突出鹤舞向海、嫩江鱼宴、风电景观等生态旅游品牌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参考文献:[1]高建龙.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思考[J].实事求是,2007(2):35-37.[2]樊端成.新型工业化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转型[J].经济研究,2004(11):10-11.[3]李贵忠,王青荣.对欠发达地区农业大市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思考[J].前沿,2006(9):80-81.[4]孟昕.重庆市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3):10-29.[5]胡亭亭.欠发达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与创新[J].华东经济管理,2007(5):9-11.[6]围绕构建五大基地!,加快推进六大建设![N].吉林日报,2010-01-18(7).[7]白城统计年鉴(2000-2009年)[M].长春:吉林省内部出版.Coun ter m easures on Develop m en tof Indu stry i n the Process of Ne w-typeIndustr ia lizati on i n Baicheng C ityC U IH ong-y an ,Zh A NG Dan-rui(Depart ment of Geography ,Baicheng N or ma lCollege ;Depart m ent of Co nstructi onEngi neering ,Ba icheng Vocati ona lTechnical College ,Ba icheng 137000,Ch i na)A bstra ct :A s an undeve l oped regio ns i n western Jili n ,it is ver y i m portant to have ratio nal adjust m ent and opti m izatio n of i ndustrial structure in eco no m ic develo p ment i n the ne w-ty pe i ndustrializatio n in Ba icheng City .A t firs,t this paper analyz es the status of i 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oints out that it is i n t he earl y to m i d-transi tio nal phase of i ndustria liz ati on i n Ba icheng ,then pr oposes i deas and co unter measures o n industrial struct ure op ti m izatio n i n the ne w-type industrializatio n process i n Ba icheng C ity .K eyW ords :ne w-type i ndustrializatio n ;industr i a l str ucture ;co unter measures ;Ba icheng C ity责任编辑:于秀斌(上接53页)参考文献:[1]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Java2应用开发指南[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2]张琴,张千帆.J SP 动态网页制作基础培训教程[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3]汪孝宜等.J SP 数据库开发实例精粹[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4]王军.MyS QL4从入门到精通[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Desi gn and I m p le m en tationof In ternet Book Store Based on JS PMA X i n(Depart ment of Co mputer Science ,Ba icheng Nor mal College ,Baicheng 137000,Ch i na)A bstra ct :Fac i ng targets ,th is article desig ns and rea lizes a s m allE -business Boo k Store website based o n JSP .Th i s syste m is an acco unt ofB /S three parts data base applied syste ms ,desi gned and o perated by t he tec h n i cal plan ,JSP +To m cat +MySq,l which pack up boo ks ,users ,sho pp i ng courts and orders to be its relevant class .Mean wh ile ,every class has its operatio nal class f or i m pro ving the security degree of data base o peratio n and extensi ve degree of t he pro gra m .I nternetBoo k Store co mprised of fro nt gr ound sy ste m and back gro und man age ment syste m .U sers can register ,sig n on ,research boo ks ,bro wse ,order and check orders o n t he i n ter net i n the fro nt gro und ;back gro und manage ment syste m is to i m p le ment t he m anage ment of bo oks ,users and orders .K yW I B S ;S ;;B ;B S 责任编辑王丽萍白城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发展思路e ords :nter net oo k tore J P J ava Java ean /structure:。

工业化对国家产业结构的深远影响

工业化对国家产业结构的深远影响

工业化对国家产业结构的深远影响工业化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以工业为主导的社会转化的过程,其中经济结构是其中的主要方面。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它对国家产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工业化对国家产业结构的影响。

一、工业化加速了制造业的发展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制造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制造业不仅需要大量劳动力和资本,而且还需要高科技的支持,从而推动了国家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工业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工业化加速了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服务业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本,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化经济的崛起,使得服务业更加多元化、高级化和智能化,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产业之一。

三、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过程中,城市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城市的规模也日益扩大,人口纷至沓来,从而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管理的提高。

城市化进程对国家产业结构的影响不容小觑,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四、工业化引起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工业化过程中,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地位逐渐下降,而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地位逐渐上升。

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重新配置,从而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这种调整不仅涉及到产业的结构和分布,还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调整。

五、工业化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工业化进程中,资源环境问题是必须面对的挑战。

工业化会对自然环境带来破坏性影响,包括水、空气和土壤污染、森林砍伐和土地退化等。

为了保护环境并促进可持续发展,应该把资源环境问题纳入到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降低环境运营成本,使环境保护成为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优先考虑。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准: 我国理论界在论证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方面,主要有 以下几个判断标准: (l)国际基准:即以钱纳里等人倡导的标准产业结 构为依据,来判断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的产业结 构是否达到了合理化 (2)需求结构基准:即以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 应的程度作为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两者 适应程度越高,则产业结构越合理;相反,两者不 适应或很不适应,则产业结构不合理 (3)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即以产业间的比例是否 平衡作为判断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标准
②工业或制造业本身的生产要求和技术变化
,使得中间投入需求不断增加。由于制造业 产出中作为中间产品销售给其他厂商而不是 最终使用者的部分越来越大,并随着生产规 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不断变化,制造业越 来越成为一个更为复杂的专业化的生产系统 ,生产结构呈现出高加工度化、高附加价值 的特征,变得比以前更加“迂回”;
(初期-中期-后期)
7)按要素的集约程度分类法
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1、工业化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演变 1)、工业化过程可以分成五个阶段:前工业
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 后期和后工业化 ①一国的工业化,集中表现为工业或制造业 的迅速崛起,制造业产值在该国国民生产总 值中所占的份额快速上升。相应地,农业产 值的比重相对下降;
表2—2 东亚和拉美新兴工业国或地区的出口(1965—1987)
出口 出口占GDP 占总出口的百分比
国家或地区(10亿美元)
1965 1987
初级 纺织 机械运 其它制造 商品 服装 输设备 业产品 1965 1987 1965 1987 1965 1987 1965 1987 1965 1987
7 8 7 28 55 53 69

霍夫曼系数

霍夫曼系数

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超过消费资料工业
并继续上升。

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具有相同的趋势,即随着一
国工业化的进展,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是逐
渐趋于下降,即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是 “霍尔曼定理”。


它表明在工业化早期,工业结构以轻工业化为主,加工程度较
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加工程度高的重化工业和机械加工业 必定优先发展,从而在总产出中的比重增加,即霍夫曼比例越

霍夫曼比例第二阶段 资本资料工业发展较快,消费资料工业虽也有发展,但 速度减缓,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仍远不及消费资料工业的 规模,但前者的产值仍是2.5倍于后者的净产值。 (2.5(±1))

霍夫曼比例第三阶段 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在规模上大致相当。 (1 (±1))

霍夫曼比例第四阶段
小,重工业化程度越高,工业化水平也就越高。实际情况表明,
霍夫曼关于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在工业化前 期是基本符合现实的。
对产业进行划分时有具体的比例要求,而这一划分界线在实际工作中 难以划分和量度,因而这一方法在特定条件下才有实际应用价值。
霍夫曼定理是建立在资源市场相对宽松,技术条件相对有限以及社会 能够承受相对程度污染的前提下的工业发展道路。但如今,环保问题 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发展传统重工业消耗大量资源、造成重大污 染是不可为的,粗放型的推动传统重工业发展也是不可长久的。中国 的工业出入应为——重化工业轻型化,这包括投入要素、生产过程和 产出的轻型化
高 婧

霍夫曼系数,由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于1931年在 《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中提出。霍夫曼通过分 析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生产与资本资料工业生 产的比例关系,得出了

第三产业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对策思考——基于协整检验方法的第三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第三产业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对策思考——基于协整检验方法的第三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量的变化相互联系, 而且只有把部门的变化结合雹I 总量的框架 中时 ,
济增长的实质归结为工业化 , 进而理解为结构演进。 另外, 还有其他—些学者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 行了实证研究。郭金龙通过总增长和部门增长之间的关系, 得出总 增长率同部门增长率之间的关 系。由于部门产 出在 总产出中占的

张 艳
第三产业拉动 区域经济增长 的对策思考——基于协整检验方法的第三产业与经济增长关 系研究


动相伴随的资源再配置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巨大的。
2第三产业与 经济增 长研究 .
2 .协整检验
从以上分析可知 , 通过对水平序列取对数再进行一阶差分 , 使 原本不平稳的时间序列变得平稳 。但是变换后 的时间序列仅仅是 经济增量之间的关系, 这样所建立 的时 间序列模 型忽视 了水平序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u  ̄ 煅 № 喀 妇 A tr h on l f 0h g ul aI t蚰 y ( ld ∞瞳磷 S
2 0 年第 3 ( 1 卷 09 期 第 l
总第 4 期) 5
No 3 2 0 ( L1 S m No 4 ) . 0 9 Vo 1 u . 5
钱纳里在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 他认为经济增长是一种非均衡 增长。由于非均衡增长过程存在着增长要素的边际收益差异, 因而
* 收 稿 日期 :09 2 1 2 O —0 — O 作者简介 : 张  ̄( 9 3 , , 西西安市人 , 1 8 -)女 陕 西安欧亚学院 工商管理学 , 助教 , 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研究。
产业结构纳入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用理论 比较和实证分析 的方法 , 阐述了在 ^ 类经济发展史上解决结构转换所面临的共同矛 盾以及发达国家为完成结构转换所采取的措施及其规律性 , 从而得 出我国产业结构的政策倾向。同时他指出, 在—定程度 匕 可以把经 ,

中国工业化的进程_问题与出路

中国工业化的进程_问题与出路

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郭克莎本文从我国工业化的特殊性出发,以人均收入水平为主、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为辅来分析工业化进程,认为当前我国的工业化只处于中期阶段的上半期,但产业结构偏差和工业结构升级缓慢,影响了工业化中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增长质量的上升。

因此,现阶段推进工业化的模式应该是,通过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来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水平较快提高,消除人均收入水平与工业产出比重不协调而产生的需求制约,以支持工业化阶段的演进和经济较高速稳定增长;同时,通过加快体制改革促进市场化、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加快装备工业发展以带动工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工业化 人均收入水平 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劳动力转移作者郭克莎,1955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我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目的是在判断我国工业化所处阶段的基础上,把握“十五”期间以至本世纪前10年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走向,同时分析这个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以及消除障碍的可行途径。

一、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分析 (一)工业化阶段演进的一般特征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是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产业结构迅速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

根据发展经济学尤其是实证研究的多国模式所揭示的理论线索,反映工业化阶段演进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均收入水平(GDP或GNP)的变动;二是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三是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

现据此作一分析。

1.人均收入水平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钱纳里等人从结构转变过程的角度将各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划分为六个变动时期,其中的第二至第五个时期为工业化时期。

也就是说,工业化按人均收入水平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从表1可以看到,由于国际美元币值的变动,工业化阶段以人均GDP的不同年份美元来反映有很大的差别。

以1970年美元计算,人均GDP280—560美元为工业化的第一个阶段,2100—3360美元为工业化的结束阶段;而以1996年美元来衡量,人均GDP1240—2480美元才进入工业化的第一个阶段,到9300—14880美元才是工业化的最后阶段。

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株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株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增长, 农业 产业 化 进 程 有 所加 快 。全 年完 成农 林 牧
[] 1


当前 , 株洲 正 面临实 施 “ 中部 崛 起 ” “ 、 长株 潭一
体化战略” 和建立长株潭城市群 “ 两型” 社会综合配
套 改革 实验 区等 带来 的历 史 机 遇 。如 何 抓 住机 遇 ,
使株洲的经济发展上新的台阶, 需要探索创新地域 经 济发展 理论 和地域 经济 发展 模式 。
第 二 , 型工业 化稳 步推 进 , 业 内部结构 不断 新 工
收 稿 日期 :0 8— 4— 3 20 0 2
基金项 目: 湖南省教 育厅立项项 目( 62 6 0 e8 )
作者简介 : 王润球 , , 男 湖南长沙人 , 湖南工业大学教授 , 主要从事产业经济、 区域经济 的研 究。
王润球 , 徐
蓓, 刘运材 , 静 , 王 王曼莉 , 肖志云 : 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株洲产业发展战略研 究
改善, 优势 特色更 加 突 出 , 工业 生产 快速 增长 。20 07 年 实现工 业增 加 值 37 1亿 元 , 长 1 .% 。对规 4. 增 89
的支柱产业 , 而第三产业所 占的 比重与发达 国家相 比还相差甚远 ,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 了城市 的竞 争力。同时 , 株洲第三产业 区域分布过于集 中( 主
洲 产业 发展 战略 , 然具 有理论 上 的前 瞻性 、 显 创新性 和较强 的实践 意义 。
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 形成 了以粮食为主体 , 粮 食与经济作物多元化发展 的良好格局 。“ 唐人神”
腊制品、 太子奶” “ 等名优产品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
株 洲农业 产业 化 的发 展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分析摘要:在国际竞争不断加强的当今社会形势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增强我国在全世界的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产业结构逐渐向着高级化、合理化和均衡化发展。

本文在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变迁的前提下,对经济的增长和波动情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趋势;产业结构变化目录一、绪论 (1)(一)研究背景 (1)1、国际环境的变化 (1)2、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1)3、知识经济和知识产业的快速发展 (2)(二)研究意义 (2)二、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演变 (2)(一)经济和产业发展状况 (2)(二)产业结构状况及其演变 (3)三、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5)(一)农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 (5)(二)第二产业结构重型化 (5)(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7)1、第三产业发展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 (7)2、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7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得到了优化,但劳动力配置质量有待提高7四、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 (7)(一)体制改革和战略调整 (8)(二)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8)(三)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 (8)(四)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结构的升级 (9)(五)全球化的机遇、对外开放的实行 (9)五、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路径选择 (9)(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结构升级步伐 (9)(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注重优化服务业结构 (10)(三)加快科技创新。

促进战略产业发展 (10)(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10)六、产业结构进一步演进的趋势 (10)(一)三次产业演进趋势 (11)(二)轻重工业演进趋势 (11)(三)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演进趋势 (12)(四)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产业演进趋势 (13)(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进趋势 (13)七、结语 (13)参考文献 (1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分析一、绪论(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

以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以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倔所 碍宪考 21 年第4 期( 考 02 3 总第25 期) 49
以创 新 推 进 产业 结构 优 化 升 级研 究
在未来 我国的工业化 进程 中 , 有 以技 术引进 和技 现 术模仿为主的技术供给模 式 的发展空 间 日趋 狭小 , 要保 持经济的不断发展并持续 推动产 业结 构的优 化升级 , 就 必须转 向以创新 为主的技术供 给模式 。
资技术外溢 以及 国内研发投入对于我 国产业技术 结构升 级 都起 到 了推 动作 用 , 中, 买 国外技术 的推 动力 最 其 购 大, 其次是外 商直 接投 资的技术外溢效应 , 国内研 发投 而 入在产业结 构升级中的技术进步效应最小 。
2 新 对 我 国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的 作 用 正 在 强 化 。 我 .创
球价值链上的动态攀 升 , 升产 品生产 附加值 ; 提 同时 , 要 为产业结构 向技术集约化 阶段演 进 , 不断 提高技 术密集 型产业的 占比做准备 。
I 一
世 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 , 低于一 些新兴 市场 国家和 还
转 轨国家的水平 , 甚至难 以达 到全球 纳入统 计系统 的主 要 国家 的平 均水平 。
们运用计量模 型对三种技术进步方式对我 国产业 结构优
国纷纷抢 占新一轮技术革 命制 高点 ; 四是全 球范 围 的能
源和资源争夺战愈加 激烈 ; 五是全 球产业 发展 面临较 强
的环 境 约 束 。
化 升级 的作用进行 阶段分解 。结果表 明, 资本深化 、 购买
国外技 术以及外 商直接投 资技术外溢对我 国产业 结构升 级 的作 用逐 步减 弱 , 而创 新对 我国产业 结构 升级 的效应 逐 步增强 。由此 , 我国必须 在继续加快技 术引进 的同时 , 积极培 育国内企 业的创新能 力 , 将技 术引进 和技术创 新 两种方式结 合起来 , 有效促进我国产业的优化 升级 。

中国工业化进程阶段及现状分析

中国工业化进程阶段及现状分析

中国工业化进程阶段及现状分析摘要: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中国人口众多,经济落后,人均收入水平很低,农业大国是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0余年的工业化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年的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其工业化进程阶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中国工业化进程对研究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现状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介绍了工业化的定义以及钱纳里、库兹涅茨、配第和克拉克等人与工业化进程有关的理论,并通过核算和比较中国人均GDP、霍夫曼系数以及三次产业产值比值三个工业化进程衡量指标,来说明中国已经整体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并根据数据结果对中国工业化现状进行分析,说明加快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关键字:工业化钱纳里霍夫曼系数三次产业现状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工业化的定义有许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较窄的定义,认为工业化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撰写的辞条“工业化” 就采用了类似的定义:“工业化是一种过程。

下面是一种明确的工业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特征。

首先,一般说来,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或许因经济周期造成的中断除外。

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

在这两种比例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人增加了。

”另一类定义较为宽泛,中国经济学家张培刚即持此种观点。

张培刚把“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1.2 研究意义工业化和现代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标志着人类适应和运用自然能力的极大增强,而工业化更是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人民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奋斗了60余年,将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初步工业化、现代化国家。

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机制及关系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机制及关系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机制及关系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赵 奎(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2)收稿日期:2020-09-12基金项目: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校级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020KYR10)作者简介:赵 奎(1990—),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与旅游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①笔者根据2010—2019年《安徽统计年鉴》和安徽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整理得到。

摘要: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互动机制基础上,运用熵值法、Moore值法、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GMM检验等方法对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及两者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2010—2019年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指数、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布局没有实现同步发展,两者的耦合协调性水平由中度失调向初级协调演变,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对新型城镇化的拉动作用大于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从产城融合视角可以实现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互动机制中图分类号:F26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18(2021)02-0021-09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的结构性减速对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经济新常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因发生了深刻变化,优化产业结构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而产业结构动态调整会引发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重组和集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提高,夯实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最终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根本动力。

城镇化以经济发展为前提,是释放经济内需的重要载体。

实践证明,传统城镇化道路所带来的人地关系不匹配、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承载力下降、城乡不协调等诸多问题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工业化进程判断标准

工业化进程判断标准

工业化进程判断标准工业化阶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对其判断也同工业化的定义一样,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

根据不同的指标值将工业化进程划分为工业化初期(即工业化起步时期)、工业化中期(即工业化起飞时期)、工业化后期(即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时期)和后工业化阶段(即全面实现工业化的时期)。

国外学者对工业化进程的量化测评研究一般是从工业结构、产业结构、从业结构、人均收入水平、城镇化率等方面进行测度,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夫曼、库兹涅茨、科林·克拉克、钱纳里与赛尔奎因、约翰·科迪等人。

这些典型的量化测度方法受到了国际国内普遍认可和广泛采纳。

1.工业结构水平判断方法(1)霍夫曼比例德国经济学家在1931年出版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中,提出了霍夫曼比例(H),即消费资料工业与生产资料工业的比值,并根据这个比例的变化趋势,把工业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霍夫曼比例介于4-6 之间; 第二阶段,霍夫曼比例介于1.5-3.5 之间; 第三阶段,霍夫曼比例介于0.5-1.5 之间; 第四阶段,霍夫曼比例小于0.5。

霍夫曼比例亦称作霍夫曼系数,其基本表达式为: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霍夫曼比例揭示了工业化过程中工业部门内部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霍夫曼比例越低,说明资本品工业规模越发展,相应地消费品工业比重越小,工业结构乃至整个产业结构高度越高。

因此,霍夫曼比例的变化反映了工业化的进程。

(2)科迪指标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主持的一项研究中,约翰·科迪等(1990)学者根据工业的主体部分——制造业的增加值在总商品生产部门增加值中所占的份额来衡量工业化水平。

科迪等人把工业化水平划分为非工业化(20%以下)、正在工业化( 20%~40%)、半工业化(40%~60%)、工业化(60%以上)等四类。

其中,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部分(工业还包括采掘业和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行业);总商品生产增加值( 包括农业、林业、渔业; 矿产业;制造业; 电力及其他公用事业;建筑业),大体上相当于物质生产部门(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增加值。

安徽省工业化战略研究及建议

安徽省工业化战略研究及建议
如 何 将 安 徽 省 的 工 业 体 系纳 入 发 达 省 份 的 经
里 、 ・ 宾 逊 和 M ・ 尔 奎 因 等 人 合 作 成 果 s罗 赛
《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 为代表 , 开创 了“ 展 型 式 ” 究 的理 论 和 方 法 。 吉利 斯 、 发 研 波 金斯和 罗默从 贸易和工业化的关 系入 手, 出 提 了 两种 工 业 化 战略 。( ) 分 工理 论 对 工 业化 3用 的过 程 进 行 新 的 解释 。 表 人 物 杨 小 凯 用 分 工 代 理论 。 从专业化和经济组织的角度 解释 了工业 化 的 实现 过 程 , 为 工 业 化 是 一 个 分 工和 专 业 认 化 组 织 的 成 长 过 程 。 工 业 化 的 特 点 是 分 工 演 进、 商业化和贸易依存度的上升。在 工业化阶 段 中, 产业层 系有很 多产业 . 专业 生产者生产 许 多复杂的中间产品 ,增加 了生产 的迂 回性 。 体 现 了工 业化 层 次的提 升 。 对安徽省工业化研 究的理论成果 我 国国内学者的研 究 多集 中于产业结构 调整方面。如刘伟的《 工业化进程 中的产业结 构研究》 郁 义鸿所著的《 , 多元产业结构转 变与 经济发展》 。他们从各个角度 阐明在 工业化发 展过程 中产业结构 变化 的特征 , 产业之间的相
中图分类号:2 7 F 0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 0 - 9 42 1)8 2 2 0 1 4 4 1 (000 — 0 — 2 0 上世 纪 8 0年代 以 来 。工 业 化 发展 的 新 理 论主要表现在 :1 ( )对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快速
经济发展给予解释 , 确认 市场经济和 出口导 向
● 区域 经 济
《 经济师 ̄oo 2l 年第 8 期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标准产业结构和⼯业化阶段理论钱纳⾥标准产业结构和⼯业化阶段理论钱纳⾥⼯业化阶段理论概述钱纳⾥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的变动,揭⽰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考察,发现了制造发展受⼈均GNP 、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受⼯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

钱纳⾥的⼯业化发展阶段钱纳⾥的关于收⼊变动和⽣产结构转换的标‘准”模式(1970年的美元)钱纳⾥的⼯业化发展阶段⼈均GDP (美元)经济发展阶段 300-600 初级产品⽣产阶段 600-1200 初期⼯业化阶段1200-2400 中期 2400-4500 后期 4500-7200 初级阶段发达经济阶段7200-10800⾼级阶段我们参考江西省统计局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使⽤六项指标来衡量赣州市的⼯业化进程。

⼯业化阶段基本划分标准我国和我市各年份⼈均GDP说明:(按2000年⼈⼝普查7586743⼈和2010年⼈⼝普查8368440⼈,平均每年⼈⼝增长78170⼈计算。

美元汇率按当年计算。

)1、⼈均经济总量。

2005年赣州市的⼈均GDP为6130元,以1970年美元衡量,⼤约相当于540美元。

2011年赣州市⼈均国内⽣产总值为2472美元,处于⼯业化后期阶段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三⼤产业⽐例2、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例由1998年的38.7∶28.3∶33.0调整为2003年的29.5∶32.7∶37.8。

2005年赣州市三次产业构成为25.8:36.4:37.8;2011年赣州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4.4:36.7。

0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3.3:38.9:37.8调整为22.6:40.0:37.4由此数据可以看到赣州市处于⼯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并且赣州市已进⼊⼯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业化中级阶段迈进。

3、就业结构。

安徽工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安徽工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照 , 行 三 次 产业 之 间 的 比较 。 进
的经 济产 业 和 部 门发 展 的 直 接 、 这 间接 效 果 导 致 了整 个 经 济 的 增 长 .这 个 部 门 降低 了 成 本 . 扩 大 了 市 场 , 加 利 润 积 累 , 大 了对 其 他 一 增 扩
业。
关键词 :安徽
产 业 结构 调 整
工业发展
工业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 :1 7 F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4 4 1 (00)1 2 6 0 10 — 94 2 1 1— 1 — 2 安徽省作为中部地 区的代表 , 近年来通过
“ 业 强省 战略 ” “ 入 长三 角战 略 ” 效仿 东 工 和 融 ,
罗斯托 的主 导 产 业论 指 出 : 国近 代 以 来 各
策 , 支柱产 业政 策、 如 幼小产业扶持 政策 . 等 等; 而功能性政策则是 面向所有行业 而不存在 部 门倾 斜 、 旨在 推 动 特 定 目标 ( 技 术 开 发 、 如 缩 小地 区差 距 、 口促 进 等 ) 出 的政 策 。 北京大学刘伟等的《 工业化进程 中的产业 结构研究》 ,其主要贡献是比较综合全面地对 整 个 国民 经济 结 构 进 行 了分 析 , 并从 假 定产 业 结 构 水平 代 表 一 国工 业化 程 度 的 立论 出发 , 通 过比较衡量我 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水平, 计算和 分 析 了我 国 工 业 化 所 处 的 阶段 。 但 研 究 中仍 然是 以钱纳里、 库兹涅茨等人 的多国模型为参
T r zoCoz认 为 不 平 衡 增 长 理 论 是 熊 ee i n zi
彼特创新理论 的应用 , 而熊彼特理论在资本主 义国家有用, 不适用于发展 中国家。 但 3 自身力量与区域联盟 的关系看 , 统 . 从 传

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湖北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探析

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湖北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探析
是 湖北科学 发展 、 跨 越式发 展 的必 由之路” 。工业化 行 的实际情况 , 湖北省 产业结构演变 的趋势 主要有 四 是“ 三化” 协调发展 的先 导 , 结构调整是 工业 化进程 中 个 方面 : 一是工业在 湖北省经济 中的主导地位不会 改 的主题 。 面对新 的内外发展 环境 , 湖 北省必须加 快产 变 , 工业 和服务业 融合发展 的程 度将有所 提高 ; 二 是 业结 构调整 步伐 , 以期 实现 富民强省 的 目标 。 湖北省 重工业 比重 的提升速度会有所放缓 , 重工业 化
湖南 、 河南 、 甘肃 9省市 中处 于第 6位 , 属于 中等水 科技服务机构的建设和机制创新 ,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二是 湖北 产业结 构变 动的趋 势 。党 的十六 大报 告指
综合 新型工 业化道 路 的内在规定 性和 湖北产 业
出 :“ 坚持 以信 息化带动 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 信息 结构 变动的趋势 , 可 以得 出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 的重
化, 走 出一条科技 含量高 、 经济效益好 、 资源 消耗 低 、 点 和基 本方 向是 :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 化经营 , 推动传
要是 通过效 率提 高实现 的 。其 二也 就是 十六大报 告 于全 国平均水平 ,造成这种现象 的一个很重要原 因就 所说 的 ‘ 用 信息化 带动工业 化” 。 效率提 高 , 从经济 学 是湖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困难 ,产业结构 调整进展 角度看就是 资源配置效率 的提 高 , 也就是结构调 整和 比较缓慢 。尽管近些年湖北省农业 的基础地 位明显巩
环境污染 少 、 人力资源优 势得 到充分发挥 的新 型工业 统农业 向现代农业 转变 ; 利用高新技术 改造传统产业 ,
化路 子 。 ”这 条路子 的本质 内涵包含两 重含义 。其 一 大力发 展高新技术产业 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 推动产业 是新型 工业化 道路是相对 于旧型工业化道路 而言的 。 结构从偏 重型 向轻重协调 型转化 ;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 旧型工业化 道路是指在第二 次产业革命 以前 , 西方先 业 , 提 高第 三产业 比重 。 具体 描述为推进产业 “ 四化 ’ , 行工业 化国家主要是通过要 素 的投入 , 尤其是 通过土 建设全 国重要 的 “ 四基地” : 即推进农业 “ 现代化” , 建 地 和资本的不断投入来促进 经济增长 的工业 化道路 , 设“ 优质农产 品生产加工基 ’ ; 推进产业 “ 高端化 ’ 、

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因素分析近年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

从初期的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体向工业化经济转型,中国的工业产值不断增长,成为了全球工业制造业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因素。

一、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的两个重要驱动力。

技术创新可以促进制造业的升级换代,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推动工业发展向着智能化、数字化、高端化方向转型。

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综合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在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中,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协同发展,并互相促进。

二、市场需求和企业竞争市场需求和企业竞争也是影响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市场需求不但反映出消费者的需要,也反映出工业生产的发展方向。

企业竞争则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刺激企业不断提升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

这样的竞争氛围可以为工业制造业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推动工业生产更加高效和精准。

三、经济政策和国际环境经济政策和国际环境同样对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经济政策可以提供政策保障和资源优化,促进工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国际环境则可以为工业制造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好的政策支持。

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在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尤为重要,需要务实地应对。

四、人才储备和教育培养人才储备和教育培养是支撑现代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现代工业生产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需要科技创新和专业技能支持。

教育培养则可以为工业制造业提供持续的人才资源。

加强人才储备和教育培养是一项长远的任务,需要重视和扶持。

五、资源状况和环保意识资源状况和环保意识同样也是影响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资源状况的发展程度可以直接影响着工业生产的效率和成本。

环保意识可以促进企业生产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制度,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资源状况和环保意识的发展,可以让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更具可持续性和群众性。

工业化进程中青海省工业结构调整研究

工业化进程中青海省工业结构调整研究

工业 化 进 程 中 青海 省 工 业 结 构 调 整 研 究
刘 燕 平
( 西北 民族大 学 经济 管理 学院 ,甘 肃 兰 州 7 0 3 ) 3 0 0
[ 摘
要 】改 革 开 放 2 0多 年 来 , 海 的 工 业取 得 了很 大 发 展 , 立 了较 为 完 备 的 工 业 体 系, 是 随 着 宏 观 经 济 环 境 青 建 但
和 经 济 体 制 转 变 , 业 结 构 与 消 费需 求 的 矛 盾 越 来 越 突 出 , 重 制 约 了青 海 比较 优 势 的 充分 发挥 和 工 业经 济 的 进 一 步发 工 严 展 , 了适 应 经 济 发 展 和进 一 步加 快 工 业化 进 程 , 求对 产 业 结 构 进 行 合 理 的 调 整 。本 文 基 于 工 业 化 和 产 业 结 构 理 论 , 为 要
维普资讯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牡会科学版)
J N TB I T U V g S T 蛋 . OR I g NI l l Y 钒 W S g
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
20 0 8年第 2期
No. . 哪 22
N 1 A】 皿 ( h o I ads d I ∞c) I0N L r P a 哪 o 丑 &i e yn
对 青 海 产 业 结 构 现 状 及 存 在 问题 进 行 研 究 , 提 出 了适 应 新 型 工 业 化 道 路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的对 策 和措 施 。 并
[ 键 词 】青 海 ; 业化 ; 业 结 构调 整 ; 策 关 工 工 对 [ 中图 分 类 号 】 0 1 F 6 [ 献标识码 】 文 A [ 章 编 号 】10 —5 4 I0 8 0 文 0 1 1 02 0 l2—0 5 02—0 6 己I 古

浅析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演进趋势

浅析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演进趋势

浅析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演进趋势)[摘要]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持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升的动态特点。

虽然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产业结构演变的非均衡性特征较为突出,存在着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内部升级较为缓慢、地区产业结构不平衡、地区间产业同构化突出等不足之处。

由当前的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情况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第一产业地位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提高是大势所趋;第二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相对稳定;高技术产业方兴未艾,发展势头强劲;资源环境问题仍是“约束条件”,国际产业转移将促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关键词]产业结构;演进趋势[中图分类号][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0)11-0035-0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持续所占比重上升,但增长幅度逐渐趋缓;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升,但有反复。

这一变化过程基本符合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的演进规律,与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相适应。

但由于历史、体制等因素,当前的产业结构仍然面临较多的矛盾和问题。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首先,从收入结构变动趋势看,第一产业比重在不断降低,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在不断增加;从各产业收入增长的速度看,多数年份中第二产业增长最快,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低;从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看,第一产业比重在不断降低,第二产业比重相对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

由此可见,第二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尤其是2001年之后,重制造业的比重加速提高,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三轮以高增长行业推动经济进入高增长周期的过程,形成了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规律。

自2001年之后,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讯成为新的带头性高增长产业,并由此带动了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提供中间产品的行业快速发展;新一轮的高增长行业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读后感
经济1302 1304080530 梁皓
工业化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从传统经济过渡到现代经济的必由之路,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转换与调整也是当代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这本书中,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梳理出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脉络和演进结构特征,并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新意,独树一帜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

对于第一产业,作者针对中国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在文中指出,现代经济学中如刘易斯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以及托达罗等人的“乡村变城市的移民模型”都有其严格的理论假定,并且这些假定不符合现实中的情况。

因此,作者提出,我们必须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出发,思考协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其中,中国的劳动力的特殊体现在:特殊的发展背景、特殊的体制、特殊的土地制度、特殊的流动目标等。

基于上述的特殊性,作者在书中指出,政府在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时必须考虑,是通过市场机制来疏导还是通过计划体制来抑制;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还是以提高单位资本产出率为吸纳劳动力的经济条件;是单纯依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劳动力,还是同时强调劳动力的平等市场竞争来拓宽社会对劳动力的吸纳力;是以“亚产业”的不稳定性来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周期性还是以乡镇企业的规范性来平抑其周期性;是以增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成本还是以缩小农民收入与对城市预期收入差距来抑制转移规模。

这些都是作者为政策制定者提出的改革方案。

对于第二产业,作者着重讲了于中国第二次产业扩张中的资本形成与筹措的难题。

他说到:“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双重转轨的发展中国家,在面临极大的资本不足压力的同时,同样面临市场机制不完备的体制障碍,由此使资本形成发生困难。

”这种体制上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一是财政调控能力降低使资本形成能力削弱,尤其是使本应由财政组织的社会先行资本及基础产业资本投入能力削弱。

二是“反中介”机制形成与投资不足。

所谓反中介,是指经济中存在阻碍金融机制有效发挥“中介效应”的因素,进而削弱资本的形成能力。

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作者保持着一种冷静的态度。

他认为,当代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未完成的同时,大都未完成体制的市场化,这在中国尤其典型。

因此,
第三次产业的发展除必须接受工业化进展的发展条件规定以外,还必须适应市场化体制转换的要求。

这是中国现阶段第三次产业扩张所面对的基本历史条件。

就第三次产业发展的总量政策而言,中国现阶段重要的是把握两方面的界限。

一方面是把握工业化加速阶段产业结构演进的内在逻辑,切实使第三次产业的发展建立在第一、第二次产业发展提供的可能性基础上,使第三次产业的供给能力切实与工业化加速时期对第三次产业的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要把握中国现阶段第三次产业的发展与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差距,至少应当达到当代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大体上一致的国家第三次产业的发展比重。

应该说,作者对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所提出的观点,是相当切合中国实际并具有指导意义的。

最后,作者还对中国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作者的观点表明,在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早期发展阶段,哪种产业能够作为主导产业发挥支配作用,资源约束条件和制度性基础要比其他因素更为重要。

也就是说,“对主导产业存在和发生作用的不同背景及其政策机理的把握要远比概括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方法重要得多,也有价值得多。


具体到中国来看,作者认为,市场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结构资源等方面的特殊性对于我们选择中国主导产业的约束关系是至为重要的。

从市场资源来看,在中国经济各部门之间,既存在着商品化、市场化程度的巨大差别,也存在着企业的资产关系产权明确化、投入机制市场化、约束机制硬化等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的现实可能性空间与时滞的巨大差别。

从自然资源来看,在现阶段以及可以预期的将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的总体增长类型和产业结构水平依然是以资源依赖型为主,资本依赖型、技术依赖型尚不足以占据真正的支配地位。

因此,对不同自然资源种类依赖程度不同的产业,我们必须有比较清醒的结构分析与变化趋向的把握。

从人力资源来看,中国存在着数以亿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些人力资源数量巨大而质量低下。

如何向非农产业转移,都不能不构成对选择中国主导产业体系的巨大约束。

从结构资源来看,中国经济存在着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等方面的显著差别。

总而言之怎样使这种复杂的二元结构在互相协调、融合中变化为均质经济,是选择中国主导产业的首要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