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名医录

宋代名医录
宋代名医录

宋代名医录

宋代名医录

一、许胤宗

许胤宗,一作引宗,约生于南朝梁年夜同二年(536),卒于唐武德九年(626),享年九十余岁。许氏乃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曾事南朝陈,初为新蔡王外兵参军、义兴太守;陈亡后入仕隋,历尚药奉御,唐武德元年(618)授散骑侍郎。

许氏以医术有名,能干脉诊,用药矫捷变通,不拘一法。公元六世纪中,他曾用药物薰蒸法为陈国柳太后治病,时太后病风不能言,口噤不能服药,他以黄芪防风汤置于床下,薰蒸令药气如烟雾,入病人腠理而见效,当晚太后能言,胤宗是以授义兴太守。

许氏诊病问疾,正视评脉,以根究病原,主张病药相称,不宜杂药乱投,唯须单用一味,直攻病所。生平诊脉用药,独具特色。

二、甄权

甄权,约生于南朝梁年夜同七年(541),卒于唐贞不美观十七年(643)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因母病,与弟甄立言,精究医术,专习方书,遂为名医。甄权于针灸术

造诣尤深,兼通药治。生平行医,活人众多:隋开皇初(581)曾为秘书省正字,后称病告退。甄权通颐养之术,提出弃旧容新可使肺气清肃,是健身延年的有效要领;并主张饮食不必甘美。贞不美观十七年(643)唐太宗李世平易近亲临其家,访以药性及摄生之道。授其朝散大夫,并赐寿杖衣物。昔时寿终。

甄氏生平著述颇多,绘有《明堂人形图》一卷;撰有《针经钞》三卷、《针方》、《脉诀赋》各一卷,《药性论》四卷。这些著作均已亡佚,其部分内容可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机密》等著作,对后裔有必然影响。

三、甄立言

甄立言,甄权之弟,生于南朝梁年夜同十一年(545),卒于唐贞不美观年间(627~649)。唐武德年间(618~626)升太常丞,与兄甄权同以医术享誉当时。立言医术娴熟,能干本草,善治寄生虫病。著有《本草音义》七卷、《本草药性》三卷、《本草集录》二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均己散佚,部分佚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台机密》中见到。他的《古今录验方》如《外台机密》所引进“消渴小便至甜”是我国有类糖尿病的最早记实。

四、孙思邈

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裔尊之为药王,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

唐高宗水淳元年(682),享年101岁(关于孙思邈的生年说法很多,首要有三种,一样寻常较公认的是生于隋开皇元年(581)之说:还有生于是西魏帝太统七年月日(541);另有生于染天得篮十四年(515)之说,这里取公认的说法)。

孙氏少时体弱多病,从青年期间就勤苦以医为业,吃苦研习岐黄之术。成年往后,他曾隐居在太白山(今陕西境内)从事医学及炼丹勾当。永徽三年(652)著成《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咸亨四年(673年)曾肩负认真尚药局承务郎,上元元年(674)即称病辞归。永淳元年(682),著成《千金翼方》三十卷。同年孙思邈弃世,遗命薄葬。子名行,天授中(690~692)曾任风图侍郎,孙名溥,曾为萧县(今安徽萧县)县丞。

孙思邈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常识汜博、医术精深的医家。他诊病治疗,不拘古法,兼采众家之长,用药不受本草经书限定,按照临床必要,验方、单方通用,所用丹方,矫捷多变,疗效显着。他对平易近间医疗经历极为正视,通俗不辞辛勤地驰驱风尘,不远千里访询,为得一方一法,不惜千金,以求真传。他不只精于内科,而且兼擅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眼科,并对养生、食疗、针灸、防备、炼丹等都有研究,同时具有宏壮空阔的药物学常识和精深的针灸妙技。

孙氏生平以济世活酬报己任,对病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和恻隐心,他提出“年夜医稿诚”,要求年夜夫对妙技要精,对病人要诚。他以为年夜夫在临症时应,当真认真,不得问其贵贱贫富,一样看待;治疗中要精心赴救、不得自炫其能,企图名利(见《备急千金要方》。序例。御医精诚,人平易近卫生出版社1955年影宋本)。这也恰是他身材力行,躬身实践的写照。他曾亲身治疗照顾护士麻风病人达六百余人,他的尊贵医德足为百世师范。

孙思邈积八十余年医学经历,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周全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历和药物学常识,厚实了我国医学内容。他的医学思惟和学术成绩首要回响反映在:成长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学说,并集唐过去医方之年夜成。诊断学上把对疾病的了解进步到一个新水平,治疗学上创用了新的医疗妙技;药物学上,正视隧道药材以及药物的种植征求、炮制和贮藏;在妇幼保健方面,夸大妇幼设立专科的意义,为小儿、妇产成立专科创设了前提;在针灸方面绘制彩色三人明堂图,创孔穴主对法,倡导阿是穴及同身寸法,对针灸成长有促进浸染,并且,厚实了养发展寿理论,讲究卫生,拦截服石。

孙氏的著作,除上述外,史志见载的颇多,年夜多已散佚无存。首要有:《千金摄生方》一卷、《千金髓方》等18种,另外,现尚存世之眼科专著《银海轻微》乃托名孙氏之著。

孙思邈在中国医学史上有崇高职位地方,受到历代人平易近的热爱和拥戴。他死后,人平易近为他修庙立碑,直至今天他的老家陕西耀县孙家塬另有孙氏祠堂,内有孙氏泥像。耀县药王山有药王庙、拜真台、洗药池、太玄洞等孙氏勾当遗迹。

五、张宝藏

张宝藏,字澹,唐栎阳(今陕西临潼)人,约糊口于公元六世纪。唐贞不美观年间(627~649),宝藏年已七十,任金吾长,时太京李世平易近患气痢,诸医屡治无效,于是下诏征医方,宝藏曾患此疾,服乳煎毕拨方而愈,他具疏此方以。太宗服药后,痢即康复。宝藏是以授三品文官为鸿胪卿,是我国医学史上官爵最高者。

六、崔知悌

崔知悌,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约生于隋,年夜业十一年(615),座于唐垂拱元年(685),享年70岁,崔氏出身宦族,历任洛州(今河南)司马、度支郎中、户部员外郎,唐高宗时升殿中少监,后任中书侍郎,唐咸亨中(670~674)为尚书右丞。调露元年(679)官至户部尚书。

崔氏素好岐黄之术,于政事之暇,喜从事医疗勾当。善于针灸,临床诊治,审病制方颇多新意,其著述以《骨蒸病灸方》最为有名,被收入《外台机密》名为“灸骨蒸法图”,即世传崔丞相灸法。他的著述、文献可考的

首要有《纂要方》十卷、《骨蒸病灸方》一卷、《产图》一卷,均已亡佚,可于《外台机密》中见其或许。还有《崔知悌集》五卷,《律例》二卷。

七、张文仲

张文仲,约生于唐。武德三年,(620),卒于唐。圣历三年(700年)。唐御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武则天光宅元年(684)为侍太医、后至尚药奉御。文仲通医理,尤功风与气之研究。他以为风有一百二十四种,气有八十种,若不能区分,会耽延病机而致衰亡;治疗气病与风疾,医药虽然概略塞责不异,然而人道各异。脚气、头风、上气,常须服药一直,别的则隋病情策动,姑且治之。患平易近风之人,春末夏初及秋暮时节,要得通泄、即可不患重症,(《旧唐书。张文仲传第141,卷191,中华书局1975年月日初版》,时武则天令其集当时名医合营编撰平易近风诸方,并诏麟台监王方庆监其修撰。文仲撰四季常服及轻重年夜小诸方十八首,以表奏上。另撰《随身备急方》三卷和《法象论》一卷,均佚。《外台机密》中可见其部分内容。

八、韦讯

韦讯,道号慈藏,约生于唐贞不美观十八年(644),卒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唐京兆府(今陕西关中)人,曾为羽士,精医术,则天时(684~690)为侍太医,与当时名医张文仲、李虔纵齐名,曾奉诏与张文仲为苏良嗣诊疾。中宗

景龙年间(707~710)任光禄卿,掌御伙食,时年已古稀,不久告老旋里。他施药济人,巡医于平易近间,常带一条黑犬随行。玄宗重其术,召其入官,擢官不受,回归家园,世仰为药王。玄宗赐号药王,死后配祀药王庙。

九、王焘

王焘,约生于唐总章三年(670),卒于天宝十四年(755),(今陕西县)人,其曾祖父王珪为太宗朝宰相。祖父祟基,父茂时,王焘为次子,其兄光年夜,司勋郎中。焘有二子,宗子遂,曾为年夜理寺卿,次子遘,曾为姑苏刺史。

王焘年少多病,年长快乐喜好医术,其母疾病弥年,有感于不明医者,不得为孝子,遂勤苦学医,八世纪初他曾任职于弘文馆(唐代国家藏书处)长达二十余载,在此时期,他博览古代医学文献数千卷。凡所览阅之书,均遂条采摘记录,堆集了年夜量资料。天宝年间(742~755)他因故被贬至房陵(今属湖北),后出守年夜宁。正值当地疾病风行,王氏取所录经方,亲施方药,疾者多解围治,遂勤苦编撰一部医方年夜全。于天宝十一年(752)著成《外台机密》四十卷传世。他的另一部著作《名台要略》十卷,为《外台机密》之简本,惜已亡佚无存。

十、鉴真

鉴真,俗姓淳于,唐代佛学各人,生于唐垂拱四年,(688),卒于广德二年(764)。

鉴真祖籍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幼时家景贫寒,长安元年(701)14岁时,随父在扬州年夜云寺(后改名去兴寺)削发,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他从道岸禅师受菩萨戒。景龙初年(708)随师到洛阳、长安,屡从名师受教。开元元年(713)回到扬州时,他已成为对佛学具有较深造诣的高僧,任扬州年夜明寺主持。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日本遣僧人荣睿、普照随遣唐使来我国留学,并约请高僧赴日弘法授戒。天宝元年(742))鉴真接管日本连气儿人约请。天宝二年(743)鉴真和他的高足祥彦、道兴等起头东渡。十年之内五次泛海,赴汤蹈火,均未乐成。第五次东渡失踪败后,62岁的鉴真各人双目失踪明,他的年夜高足祥彦圆寂,约请他的日本僧人也病故了,但他东渡洪志始终不移。唐天宝十二年(753)十一月十五日,他率高足40余人第六次动身渡海,同年在日本萨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儿岛年夜字秋月浦)登岸,经太宰府、年夜阪等地,于次年入日本都城平城京(今天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昌年夜迎接。

鉴真是我国第一位到日本开创佛教律宗的各人。当时日本天色皇、皇后、皇太子和其余高级官员都接管了鉴真的三师七证授戒法,皈依空门高足,唐乾元二年(759年,今日本天平宝字三年,鉴真在奈良效区建树招提寺,并著有《戒律三部经》刻印传布,这天本印板之初步。

鉴真通达医学,能干本草,他把我国中药分辩、炮制、配方、保藏、应用等妙技带到了日本,并传授医学,激情亲切为患者治病,至德元年(756,日本天平胜宝八年),鉴真及高足法荣治愈圣武天皇病,当时鉴真虽已双目失踪明,但他以口尝、鼻嗅、手摸来分辩药物真伪,辨之无误,是以他在日本医药界享有崇高的地威望,人称为汉方医药开山祖师,日本之神农。日本医史学家富士川游在《日本医学史》中指出:“日本古代名医虽多,得祀像者,仅鉴真与田代三喜二人而已”(富士川游,《日本医学史》)。

鉴真于唐广德二年(764今日本天平宝字七年)蒲月六日圆寂。葬于日本下野药师寺,立塔立方形,正面题鉴真年夜和尚五字。《日本国见在书目》中,著录有“鉴上人秘方一卷”,又作《鉴真秘方》,其书久佚,佚文可以《医心方》中考见。

十一、秦鸣鹤

秦鸣鹤,里籍不详,糊口于公元七世纪,曾与张文仲同为唐高宗侍医,医术精深,针灸妙技娴熟。时高宗苦风眩,头重眼花不能视,秦氏诊查后以为是平易近风上逆所致,砭刺头部微出血,即可愈之。则天皇后闻而震怒,说皇帝头上,岂可放血?此罪当斩,高宗李治以为年夜夫诊病论疾,不成加罪,且头重眼花,不堪忍受,出血未必不佳。秦氏刺其百会及脑刻穴,微放血而愈。则天皇后于帘内拜谢,并赐物奖

之见(旧唐书。高宗纪下第五,中华书局1955岁首?年月版)。

十二、宇陀宁玛。元丹贡布

宇陀宁玛。元丹贡布

(gYu-thogrNying-maYon-tanmGon-po)公元708年出生于拉萨西郊堆龙。吉纳的医学世家。他的曾祖父洛哲希宁是藏王松赞干布的太医,祖父斋杰加戓巴扎是藏王贡日贡赞和芒松芒赞的太医。相传宇陀三岁时,从父琼布多杰进修藏文写读、读经,五岁时随父受“日露化学”和“药师佛修习法”等佛教密宗之开许仪轨。宇陀宁玛。元丹贡布默示不凡的先天,受到父亲的悉心教诲作育。

宇陀在家庭教诲和医药世家的陶冶下,勤勉好学,从青少年期间起,在医学方面就已有相称深挚的基本。宇陀与王室御医、内陆医家东松冈瓦有着深挚的师徒情意,东松冈瓦将自己的医著《医治痫症·生命轮》(gZa-bCos,

Srog-giKhor-1o)、《医治狂犬证·匕首轮》(KhyibCossPu-griiKhor-lo)、《医治痉症·相轮》

(Bya-bCosmTshon-gyiKhor-lo)三部书相赠。

宇陀在青年时代,曾先后两次去天竺修业,第一次留学历经四年之久,第二次游学,来回共一年零八个月,返回吐蕃后,一壁医治病人,一壁向徒弟传授医术。

三十八岁时,宇陀第三次到天竺各地游学四年,广投名医。出格在名医美旺(Me-dbyang)尊前,凝听了《医六十

万》(gSo-dpyadbum-pa)《医续晶鉴》(rGyud-gSel-gyiMe-long)《月王药诊补遗》(Somaratsakha-skong)等等,在班钦。旃陀罗比尊前,受了《神仙耳传》(Drang-srongXyan-brgyud)和《八支论》(Yan-lagbrGyad-pa)等众多医学论著。返回吐蕃,行医授徒,成效卓著。赞普赐赉他塔、工、琼三处封地,并在工布曼隆沟建筑庙宇,作育年夜夫,加工药材,炮制成药,行医治病,汇集平易近间药方。嗣后,他教育徒弟往内陆五台山朝佛,向僧医阿尔雅哀告医道,听受了《配方宝》(Sbyor-baiphreng-ba)和《内科藏义》

(Byang-KhogDon-khrems)等很多的希罕的医训教言。

四十五岁时,宇陀以早期吐蕃医学为基本,领受了汉地、天竺和各方的医学,历经二十多年的心血,撰成名传千古的医学巨著《四部医典》。

鉴于宇陀。元丹贡布在藏医学上的精巧成绩,藏族人平易近尊称他为“医圣”和“药王”。

十三、王冰

王冰,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约生于唐景云元年(710),卒于贞元二十年(805),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762~763)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

王氏少时笃好易老之学,讲究养生,究心于医学,尤嗜《黄帝内经》,曾“于师长教师郭于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自天宝九年(750)珍宝应元年(762),历

时十二年之久,注成《素问》24卷,合81篇,王氏对命运学说很有研究,其理论见解记述于补入的七篇年夜论的解释中,为后裔命运学说之本。他对辨证论管理论也有所阐扬,如治疗元阳之虚,主张“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而治疗真阴之竭,则提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这是迄今临床治则的名言。

王氏还有《玄珠》一书,宋代己佚。世传另有《玄珠耳语》十卷,《昭明隐旨》三卷、《天元玉册》三十卷,《元和纪用经》一卷等,皆后人托名之作。

十四、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有名文学家、政治家及医学家。生于唐年夜历七年(772),卒于会昌二年(842)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因肩负认真过太子来宾,故称为刘来宾。

禹锡自幼体弱多病,通俗廷医服药。对医药颇有研究。三十年始终如一,遂成良医。治病用药,讲究实效,不遵从古法,提出“弭病于将然之先,而以攻治为后”的防备思惟,治病善用单方、验方,并正视网络清算平易近间医药经历。他曾奉诏介入编撰本草和经方,著有《传信方》二卷,此书包孕他在连州时,薛景晦送他的十通方及平易近间经历效方共五十余首,因每方皆有所据,故以传从为名。其内容涉及临床各科,兼载施舍内容,用药具有简、便、廉之特色。

十五、昝殷

昝殷,唐代蜀地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约主于唐贞元十三年(797),卒于年夜中十三年(859),昝氏精医理,善于产科,通达药物学,唐年夜中年间(847~852),他将古人有关经、带、胎、产及产后诸症的经历效方及自己临症验方共378首,编成《经效产宝》一书,共三卷。

另外昝氏对养生、食疗也颇有研究。他的食治医方多具取材轻易、价廉效验之特点,著有《道养方》、《食医心监》各三卷,今亦存。

十六、甘伯宗

甘伯宗唐代人,平生里籍未详,曾编撰《名医传》七卷。此书集自三皇至唐代名医一百二十人传记,是我国最早之医学人物传记专著,后人称之为《名医年夜传》或《名医录》。宋代许慎斋将此书人物增至五代时,名为《历代名医探原报本之图》,是一部有传、有图、有赞的医家史传,惜原书早已亡佚,其部分内容散见于宋代《历代名医蒙求》之中。

十七、李珣

李珣,字德润,五代时前蜀梓州(今四川三台)人,糊口于九、十世纪。李珣祖藉波斯,其先祖隋时来华,唐初隋国姓改姓李,安史之乱时入蜀假寓梓州,人称蜀中土生波斯。李珣兄妹可考者三人,珣为长兄。其妹李舜絃为蜀主王衍昭仪。其弟李玹,字延仪,人称李四郎,喜游历,好养生,尤

以炼制丹药为趣,倾家之产不计,以鬻喷香药为业,曾为王衍的太子率官。

李珣对药学颇有研究,他曾游历岭南,饱览南国光景,了解了良多从海别传入的药物。著有《海药本草》六卷,以引述海药文献为特点,据现存佚文统计,全书收录药物124种,其中96种标注外国产地。如:安眠喷香、诃梨勒出波斯,龙脑喷香出律因,金屑出年夜食国。另外书中记述了药物形态、真伪、口角、性味、主治、附方、服法、制药法、禁忌、畏恶等。有些条则兼载药名评释。书中收载的海桐皮、天竺桂、没药等为当时其余本草著作所未载。惜原书至南宋已佚,其内容散见于《政类本草》和《本草年夜纲》等著作中。

十八、韩保升

韩保升五代后蜀(今四川)人,约糊口于公元十世纪,平生籍贯史籍无载。后蜀主孟昶在位时(934~965),他任翰林学士,曾奉诏主修《本草》。他与诸医详察药品形态,精究药物功能,以《新修本草》为底本,参考了多种本草文献,举办参校、填补、解释、修订事项,编成《蜀雹广英公本草》,简称《蜀本草》,共二十卷,附有《图经》,由孟昶作序,刊行于世。

《蜀本草》内容较苏敬的《新修本草》更为具体。惜原

书己亡佚,其文多为宋唐慎微的《证类本草》及李时珍的《本草年夜纲》所采录,在历史上有必然影响。

关于茶的古诗

宋代苏轼《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 唐朝茶诗 1.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李白 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婵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这首诗写名茶“仙人掌茶”,也是“名茶入诗”最早的诗篇。作者用雄奇豪放的诗句,把“仙人掌茶”的出处,品质、功效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因此这首诗成为重要的茶叶资料和咏茶名篇。 3.重过何氏五首(选一)杜甫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靖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这首诗是写一个春日的傍晚,作者在何氏家的平台上饮茶。兴致来时,便倚着石阑在桐叶上题起诗来。旁边还有翡翠鸟,晴蜓与之作伴。此情此景,简直可以绘成一幅雅致的“饮茶题诗图”。 6.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白居易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李六郎中寄给作者一包“火前春”,一是由于他们之间交情很深,二是由于白居易是一个品茶行家:“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白居易由于常常得到亲友们馈赠的茶叶,他本人还江西庐山亲自种过茶树,不断的实践,使他成为一个茶叶行家。 7.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白居易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这是一首常为人们所传诵的咏“紫笋茶”名篇,描写两郡太守在境会亭欢宴的情景。 8.萧员外寄蜀新茶白居易 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 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作者用渭水煎四川茶,认为这是好茶配好水,这样才觉珍贵。以“渭水”作为“名泉”入诗,此为仅见。煎好了茶,作者一边欣尝,一边饮尝,显得闲适自在。

中国古代茶文化历史上的名人

中国古代茶文化历史上的名人 布朗族史书《奔闷》记载,叭岩冷是布朗族先民的首领。一千多年前,他率领人在澜沧县景迈、芒景一带大规模开垦种植茶园,并给茶取了一个特殊的名称叫"腊",从此,与种茶有关的傣族、布朗族、佤族、拉枯族都把茶称为腊。如今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和芒景古茶园仍然生机勃勃,明清以来景迈、芒景一直是普洱茶重要产区,恩泽后人。布朗族《祖先歌》唱道:"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竹棚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生存的拐棍"。每年农历六月初七日,布朗族人和傣族都要在一棵大茶树下,祭祀茶祖叭岩冷。 陆羽:传奇“茶圣”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精于茶道,有了陆羽,茶的原意“人在草木间”和茶道的本质“天人合一”才被广为流传。其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被后人称为"茶圣"。《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茶经》是中国茶叶生产、茶叶文化历史的里程碑。宋代陈师道在《茶经序》中评论:"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陆羽不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身体力行,善于发现好茶,善于精鉴水品。陆

羽的贡献也日益为中国和世界所认识。 卢仝:“七碗”茶诗茶史留名 卢仝(约795-835),号玉川子,济源(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对爱喝茶的人而言,对卢同的印象一定是他那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他的这首《茶歌》,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而不衰,至今诗家茶人咏到茶时,仍屡屡吟诵。"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可谓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 皎然:中国茶道之父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其是一位嗜茶的诗僧,不仅知茶、爱茶、识茶趣,更写下许多饶富韵味的茶诗。与茶圣陆羽诗文酬赠,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共同探讨饮茶艺术,并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及后世的茶艺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皎然与陆羽堪称为中国茶道的双子星座:一个为茶道始祖,一个为茶道之神;一个为茶道之父,一个为茶道之母。白居易:乐天知命禅茶一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籍为太原,后来迁居陕西境内。白居易对自己的爱茶、烹茶技艺十分自信,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

老中医:石膏入药的治病验方

石膏入药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中医专家表示:《名医录》曾记载,睦州(今建德)杨士丞有一女,患骨蒸内热外寒,请了许多医生治疗未愈,后来处州(今丽水)有位姓吴的医生就用了石膏,病人体温恢复了正常,证明了石膏有良好的退热作用。 近代名医张锡纯因喜用大剂量石膏而被称为“张石膏”。他说:“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 中医专家指出:石膏主要成分是含水硫酸钙,其味辛甘、性寒。生石膏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主治热病壮热不退、烦渴、神昏谵语、发狂、发斑、肺热喘咳、中暑、胃火头痛、牙痛、口舌生疮。煅石膏能收湿,生肌,敛疮,止血,外治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等。 石膏入药可以治疗哪些疾病?石膏入药中医常用治病验方介绍如下: 血栓性脉管炎:生石膏250克,研为细末,桐油100克,共同搅拌调为糊状。取药糊敷贴患部,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如有溃破,须将伤口敷平,换药时当用15%的温盐开水清洗患部。此方无论患部未溃或已溃,均可应用,疗效较佳。 胃火牙痛:石膏100克研末,用醋调成丸,如绿豆大小。每次吞服12丸,每日3次。

烫伤:石膏30克,冰片15克研末混匀,凉开水调糊状。敷患处,纱布覆盖,每日换药一次,3~5天即可结痂。 腮腺炎:生石膏50克,黄柏20克,研粉再与青黛、冰片各5克混匀,用水或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厚约0.5厘米),每日1~2次。 痈肿:取石膏、冰片按2:1比例研细末混匀备用。使用时视肿块大小,在石膏冰片粉中加入少许食醋及适量冷开水,调成膏状,然后直接敷于肿块上,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待肿块消失后停药。 接触性皮炎:取石膏100克,水煎取液1000毫升。待药液温后浸泡患处,每日两次,每次20分钟。一般治疗当天即可见效,3~5天即可治愈。 蜂窝组织炎:生石膏3份,桐油一份,共同调为糊状外敷。适用于外科急性炎症浸润期、淋巴结核、蜂窝组织炎、疮疖及丹毒等。但已成脓或局部有溃疡者不宜使用。 小儿发热:取石膏20克及适量面粉,用温水调匀,捏成5 个如一元硬币大小的小饼。临睡前敷于患儿涌泉(双)、内关(双)、神阙穴,用胶布固定,次日取下。

十大名医简介

1.扁鹊春秋战国时期的渤海莫人。因他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 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2.华佗字元化,汉未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三 国著名医学家。他医术全面,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 科鼻祖”。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 第一人。又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所著医书《青囊书》已佚。 3.张仲景东汉南阳郡人。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为医圣, 南阳五圣之一。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 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确立了中医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界的推崇。 4.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提起皇 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其实,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 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5.葛洪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 号抱朴子,著有《肘后方》。“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

花的记载。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 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 6.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人,是唐代医药学家,他用自己的一生见证灵芝的长 寿之道,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他博览众 家医书,研究古人方剂。被后人称为"一代药王"。 7.钱乙字仲阳,山东郓城县人。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 科专家。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 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 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9.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人,明 代著名医药学家。他自1565年起,“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 纲目》。 10.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生于清代康熙五年,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其晚年

透过宋朝茶事绘画分析其文化意蕴_邓洧

2016年第04期提高精神享受,饮茶已经从单纯的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中国人在饮茶时,不仅讲究色、香、味,更注重茶给人带来的精神感受,国人喜欢喝清茶,水中只放茶叶,而不加其它东西,就是喜欢茶本身的清香带来的静心明目之感。中国人在泡茶时十分讲究,对水和茶具有着严格的要求,茶叶配上好水好茶具,才算上真正的好茶,方能体现品茶的“品”字。英国人饮茶对茶品质也很注重,英国人喜欢喝红茶,而且喜欢在茶中加入牛奶、糖等食物,这种饮茶方式也代表了英国茶文化的特点。据传说,英国的瓷器不如东方瓷器,在加入滚烫的热水时容易裂开,于是在冷牛奶中加入热茶饮用,避免了发生茶具断裂问题。由于牛奶本身是西方流行的饮品,它可以单独饮用,也可以和多种饮品一并搭配,因此在英国及一些西方国家,茶中加入牛奶是其独特的饮茶方式,带有浓郁的西方文化特色。 对于中国人来说,茶不仅能够修身养性,更是待客必备的一种礼仪形式。有朋友来访,泡上一壶热茶招待客人,大方得体。中国人喝茶的时间并不固定,由于饮茶是一项休闲放松的活动,因此人们更喜欢饮食过后沏上一杯清茶,慢慢品尝,既解身体油腻,又能平心静气。相比之下,英国人饮茶的时间比较固定,包括了上午茶、下午茶,饮茶时间的固定也体现了英国人对茶的喜爱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态度。饮茶在英国的社交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英国人喝茶往往要配一些茶点,例如蛋糕、面包、水果等,由此可以看出,茶在中国人的心中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即使是在正式的聚会中,茶也可以是主角。而在英国的餐桌上,饮茶并不是必须存在的。4 中英茶文化中的语言分析 在中英语言中,有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汇,这些词汇在长 期的使用中,形成了语言的精华,真实地展现了不同民族特色。中国 古代,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习俗语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茶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英语中也有许多与茶相关的词语,这些词语也体现了茶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在古代,由于世界上的茶叶主要产自中国,因此茶叶在西方国家价格十分昂贵,可以与黄金相媲美。英语的“all the tea in China ”被译为一笔巨大的财富。5结 语 语言与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语言的学习中,文化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文化做基础,语言学习无法真正实现。只有通过语言所对应的文化的学习与了解,才能了解语言的特殊含义。文化作为一个综合体,语言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语言的学习与认知,与其所处的特定文化环境是不能脱离的。本文从中英茶文化的定义、起源、分类、饮用方式及礼仪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对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让英语学习者们能够认识语言与文化的重要关系,使教师能够不拘泥于语言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从中脱离出来,形成一种更具鲜明个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克服交流障碍,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语言。对英国文化的了解对学生进一步了解本国文化也十分有力,从文化的差异中加强语言学习的主动性,提升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乔洁.《中西文化对外语教学的影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太原2006年月第29卷第3期. [2]刘德娟.《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第2期. 宋朝是我国茶文化的巅峰时期,文人雅士对茶颇为推崇,饮茶成 为高雅的标志。宋朝盛行饮茶之风,茶画茶诗这类艺术作品更是不胜枚举。透过宋朝茶事绘画,观者可以在其中领略文人墨客相约饮茶的乐趣,品味历史长河中的一泓清泉。宋朝的茶室绘画种类很多,涉及范围较广。茶画不仅属于绘画体裁,同时也是茶文化发展的产物。我们通过研究宋朝茶画艺术作品,可以更好地发扬和传承茶文化。茶事绘画是描绘茶事活动的茶画。就绘画题材加以区分,茶事绘画属于人物画。宋朝茶事绘画中描绘了不同阶级不同地区人们的饮茶习惯,这对于茶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1宋朝茶事绘画兴起的原因 1.1 宋朝茶艺的影响 茶艺是汉族茶文化的体现,发源于唐代,并在宋朝得到较大的发展。茶艺在饮茶活动中形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茶艺涉及的方面较多,主要包括择水、选茗、茶具选择以及烹茶等。虽然说起来较为简单,但事实上茶艺十分考究,是一门大学问。由于茶艺背景会影响到茶客的饮茶活动,所以茶艺背景需要根据茶艺的种类进行区分。茶艺汇聚了冲茶、泡茶和饮茶等多种技巧,是饮茶风俗习惯的体现。茶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仅是生活艺术也是舞台艺术,同时更是一种人生艺术。宋朝茶文化较为成熟,从日常层面和文化层面推动了茶艺的发展。据历史记载,宋朝茶饮技艺的种类极为丰富,比如冲茶、点茶、分茶和斗茶等。当然,这些饮茶方式在插画中也有所反映。不同于唐代的煮茶方式,冲泡方式在宋朝更为常见。所以,这种饮茶方式对茶具的外形和功能等都有着一系列的影响。宋朝茶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茶事绘画的发展。1.2书画名人的推动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宋朝有着明显的“重文轻武”趋势。事实上,这也正是宋朝的国策之一。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儒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给士人阶层的审美情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饮茶在宋朝是一 透过宋朝茶事绘画分析其文化意蕴 邓 洧 (湖北美术学院基础部,湖北武汉430050) 摘要:茶文化的发展,茶画和茶书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宋朝四大书法家都写过茶书,其中苏子的《啜 茶帖》和米芾的《道林帖》经常为茶人谈及。本文首先阐述了宋朝茶事绘画兴起的原因,并介绍了宋朝茶事绘画的题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宋朝茶事绘画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宋朝;茶事绘画;文化意蕴 作者简介:邓 洧(1978-),男,湖南石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油画。 历史·文化 335

中国医学之中国古代医学常识

2019云南玉溪三支一扶考试内容—公基:中国医学之中国古代 医学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中医、中国画、京剧三颗璀璨的明珠并称为中国三大国粹。本文主要针对事业单位考试中涉及到的中医知识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帮助考生在事业单位的复习中能够事半功倍。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及其著作 1.医祖——扁鹊 扁鹊:春秋战国时期名医。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被尊为医祖。其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2.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3.外科鼻祖——华佗 华佗: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发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广播体操——五禽戏(虎鹿熊猿鸟),精于手术,发明麻沸散。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主要著作《青囊经》已佚。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4.针灸鼻祖——皇甫谧 皇甫谧: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并被誉为“针灸鼻祖”。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穴位,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 5. 道家医生——葛洪 葛洪: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医药学家,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

北宋茶

1、北宋茶的时令与采法 从范仲淹的斗茶诗说起,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斗茶歌》),是一首与章岷的唱和之作,可惜章岷应答茶诗今天已经失传。三百多字的《斗茶歌》极为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斗茶情况,全诗如下: “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míng)。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诗文一开始说的建溪茶,产于建安今福建建瓯县壑源山北临凤凰山北苑御茶园,因山临建溪口,因名建溪茶、亦名壑源茶。建安,又名北苑,本是五代唐朝的一座宫苑,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监制建安茶叶,以供南唐皇帝和贵族享用。 宋代之后,凤凰山一带都被叫做了北苑,这一茶区的茶也称作了北苑茶,成为皇家的御用茶园,因避讳用“贡茶”之名,常以建溪茶作代词。在唐代,陆羽并没有把建安茶列入名茶,唐朝贡茶地在顾渚,除了自然条件外,交通也便利是主要的,宜兴、长兴离运河和国道较近,茶叶能很快被送到京城。当时的建安,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五代十国时候建安茶成为名茶,是发现这里尽管交通不便利,但是气候比其他地方要好(也有学者据此以为唐到宋,气候发生一些变化),宋代持续了了后唐的选择,“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加上欧阳修的“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使得建安更成为贡茶的理想之地,而等到带有强烈皇家色彩的“龙团风饼”命名之后,建安茶就真的名扬天下了。 贡茶中的龙凤团茶由丁谓始创,经过蔡襄的改造后,小龙团已是北宋的第一名茶,但其专供皇室,别说普通人,就连许多朝中要臣根本连见都见不到,“黄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所以欧阳修得到皇帝御赐的一小饼才会珍藏多年,并引以为傲。苏东坡在《七年九月自广陵如召还复馆于浴室东堂八年六月乞会稽将去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三首》之一中说:“乞郡三章字半斜,庙堂传笑眼昏花。上人间我迟留意,待赐头纲八饼茶”,这“头纲八饼茶”其实就是小龙团茶的首批货,数量极少。这批茶被要求在惊蛰或清明前采制成,要确保皇家在当年三月喝到。 《东溪试茶录》记载:“建溪茶比他郡最先。北苑、壑源者尤早。岁多暖则先惊蛰十日即芽;岁多寒则后惊蛰五日始发。先芽者气味俱不佳,唯过惊蛰者,最为第一。民间常以惊蛰为候。”所以范仲淹诗文的“先暖冰微开”、“新雷”指的就是采茶时令,《北苑茶录》载:“每岁分十余纲,惟白茶自惊蛰前兴役,浃日而成,飞骑疾驰,不出仲春,已至京师,号为头纲”。“家家嬉笑穿云”,要是真那么浪漫就好了,为了赶制茶,许多茶农苦不堪言。他们要在阳光还没出来的时候采茶,还不能让手指碰到茶叶,必须用指甲来掐茶芽。 古人斗茶乐 2、北宋茶的制法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是采茶的情景对茶的要求太高,求精不求多。“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方方圆圆的茶叶已成,“研膏焙乳”是斗茶的准备工作。茶膏在宋代,成为斗茶的关键环节。 《北苑茶录》中记载的宋代建安茶制作,与唐代有所不同,唐代茶饼经过采、蒸、捣、拍、焙、穿、封。到了建安茶,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多了拣择,还要加以洗涤,然后蒸一道,之后是榨,也就是去水分。当时有个专门的制茶工具就作“榨”(大小两种),把蒸过的茶叶(当时叫“茶黄”)取出,放到小榨里用水反复淋洗,然后再放入大榨中,用力榨去茶汁,这种茶汁就是茶膏了。为什么要榨去茶膏呢?茶膏可是茶叶的精华,《大观茶论》里说采茶要早晨,怕的就是太阳照射下,茶膏会随着水分蒸发。 唐朝茶“拍”的程序,是把茶捣成膏后,放在模子里让其成型。陆龟蒙的《茶焙》里说的就是这样的情景:“左右捣凝膏,朝昏布烟缕。方圆随样拍,次第依层取。山谣纵高下,火候还文武。见说焙前人,时时炙花脯。”唐贞元年间,常衮做建州刺史,见到过当地就有这样的做法,“始蒸焙而研之,谓之茶膏,其后始为饼样,贯其中,故谓之一串。” 吴任臣在《十国春秋•闽康宗本纪》中记载,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国人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这是建茶入贡的最早记载。 为什么要剔除茶膏,《北苑茶录》里到出了缘由,当时建茶的味远而力厚,“非江茶可比,江茶畏沉其膏,建茶惟恐

岭南名医录

2016年版《岭南名医录》出炉啦!这份名录来自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通过一年时间的“为医护人员点赞”活动,选出点赞数排名在前1000名的三级医院医生,经过专家组评选,挑选部分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整理而成,可以说是一份十分靠谱的就医指南哦~赶紧收好啦~广东发布2016-03-13 心血管内科 高血压病、心律失常、房颤、心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高血脂、冠心病、风湿病等 1.广东省人民医院:姚桦、林曙光、耿庆山、林展翼、吴书林、林纯莹、陈纪言、张智伟、范瑞新、陈泗林、谭宁、张斌 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吁钢 3.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黄铮、刘伊丽 4.广州军区总医院:邱健 5.广东省中医院:黄春林、吴焕林、邹旭、陈秋雄 6.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景峰、聂如琼 7.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陈爱华、刘映峰、杨平珍 8.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王清海 9.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冼绍祥、冯存伟 1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世明 1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何启扬 1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曦明 13.广州华侨医院:张爱东 14.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潘宜智 15.深圳市人民医院:董少红 16.梅州市人民医院:钟志雄 17.东莞康华医院:贾国良 18.茂名市人民医院:梁岩 19.汕头市人民医院:陈平

20.云浮市人民医院:张志广 21.珠海市人民医院:石理 22.中山市人民医院:黄炫生 心脏外科 冠心病、风险性心脏病、心瓣膜病、心脏外伤、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 1.广东省人民医院:庄建、陈寄梅 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杨艳旗 3.广东省中医院:阮新民 4.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邹小明 5.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钟凯、张希 6.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少波 7.东莞市人民医院:周建平 呼吸内科 慢阻肺、支气管哮喘、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 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燕斌、谢灿茂 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南山、陈荣昌、黎毅敏、李时悦 3.广东省人民医院:高兴林、郭纪全、郑勤伟、李静 4.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张天托 5.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江山平、李建国 6.广东省中医院:张忠徳、林琳 7.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陈正贤 8.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蔡绍曦 9.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挪富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扁鹊,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

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张景岳,(公元1563~1640年),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因为他善用熟地,有人称他为“张熟地”,明末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张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聪颖,喜爱读书,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和经典著作。著作《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当时我国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基本确立和广泛运用;而古代医家所留下的不慕荣利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动人事迹,这些不仅为华佗精研医学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苏轼茶诗中的宋代茶俗及其文化意蕴

139 苏轼茶诗中的宋代茶俗及其文化意蕴 梁珍明 摘要:北宋时期,茶已成为居家必备之物,茶饮之风广泛流行。茶与社会生活有着诸多联系,出现了不少与茶相关的社会现象和习俗。宋人留下的众多茶诗,是我们了解宋人茶俗的重要窗口。苏轼的茶诗,具体而形象地反映了以茶待客、以茶赠友、以茶孝亲、以茶赐臣、以茶为乐等宋代茶俗茶情。挖掘苏轼茶诗中的宋代茶俗及其蕴涵的文化意蕴,具有较高的文学和民俗学双重意义。 关键词:苏轼;茶诗;茶俗;文化意蕴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335(2014)05-0139-04 宋代政治家王安石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 盐,不可一日以无”,说明在北宋时期茶已成为居家必备之物,茶饮之风广泛流行。饮茶是我国风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因其与社会生活有着诸多联系,出现了不少与茶相关的社会现象和习俗。茶深深渗透到宋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与生活习俗结合,从官府平民中的交际应酬,到婚丧喜庆中的礼祭资聘,无不体现深厚的茶俗事项。诗歌具有重要的社 会职能, “观风俗,知薄厚”是其中重要的一点。宋人留下的众多茶诗,蕴含大量的习俗现象,是我们了解宋人茶俗的重要窗口。苏轼的茶诗,具体而形象地反映了以茶待客、 以茶赠友、以茶孝亲、以茶赐臣、以茶为乐等宋代茶俗茶情。 一、以茶待客 待客茶为先,无茶不成仪。宋人林?的 《古今源流至论续集》卷四载:“(北宋)宾主设礼,非茶不交。”朱弁的《曲洧旧闻》记载:“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不知起于何时。 然上自官府,下至闾里,莫之或废。”这些记载说明,客来敬茶、以茶待客的习俗已遍行宋境。苏轼的茶诗,翔实记录了宋代以茶待 客的茶俗。如《赠惠山僧惠表》: 行遍天涯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欹枕落花馀几片,闭门新竹自千竿。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 “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苏轼难掩内心的兴奋,赶紧以清茶相待;枇杷杨梅尚未成熟,带有酸味,不能待客。又如《道者院池上作》:“下马逢佳客,携壶傍小池。”佳客相逢,携壶至小池旁,浅斟细品,饮清茶,赏清 景,相谈甚欢。《和钱安道寄惠建茶》:“收藏爱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诗人留着好茶,是用来招待好友佳客,而非用来贿赂权臣。通过苏轼的茶诗,我们可以看到宋人以茶待客的拳拳之意与风俗习惯。中国号称礼仪之邦,以茶待客是我国最常见的日常生活礼仪。客来宾至,以茶招待,可表敬意、洗风尘、示情谊、重俭朴。茶性洁俭清雅,以茶待客,淡泊中饱含深情,体现的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真挚情谊。 宋人不少茶诗也反映了以茶待客的茶俗,如杜耒《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 梁珍明,女,广西南宁地区教育学院文传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论 。

张仲景生平及其传说

张仲景生平及传说 《伤寒杂病论》作者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生卒年份不确。少时随同郡张伯祖习歧黄技,刻苦钻研,终至青出于蓝,医术远超其师,成为著名医家,与华陀并称于世。因其对临证医学的卓越贡献,而被后世医家奉为医圣。 一·生卒年代 尽管医名遐迩,然令研究者困惑不解的一个问题是,仲景生平,竟然在汉书及其后之正史中并无片言只语之记载!其名字首见于王叔和《脉经》序,曰:“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此乃有关仲景之最早文字记录。因而其生卒年份及其生平事迹等,无据认证。 洪贯之认为<1>,仲景约生活于汉桓帝纪元(公元147年)以后至建安末年(公元219年)以前。 薛凝蒿认为<2>,仲景约生于公元142年~145年,卒于210年。 宋向元则认为<3>,仲景生于公元148年~152年间,卒于211年~219年间。

而尚启东等却考证为<4>:仲景生于公元153(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卒于202年(建安7年)。 杜氏据《太平御览》引《何颙别传》及《针灸甲乙经》序,考证推论仲景诞生于公元151年,可能卒于公元220年<5>。 以上各家结论不同,是研究者所采用的依据不一。当各种史料相互矛盾的时候,其结论自然不相一致。大要而言,推论仲景生卒年份所据之资料,不外有以下几种: 1.《伤寒杂病论》自序; 2.《针灸甲乙经》序; 3.《太平御览》引《何颙别传》; 4.林亿校正《伤寒论》序引唐·甘伯宗《名医录》; 5.《后汉书》、《三国志》等东汉末年相关史料。 尽管结论不同,但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的事实,完全可以认定。

二·籍贯考证 关于仲景之籍贯,认识亦不尽一致。李濂《医史·卷六》记:“张机,字仲景,南阳人也。”《襄阳府志》记其为南阳棘阳人,而《河南通志》谓:“张机,涅阳人。”按《后汉书》所记,荆州剌史部郡七: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棘阳、涅阳等地,皆南阳郡所辖。棘阳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南(一说今湖北枣阳县),因其地处棘水之阳而名。涅阳则因位于涅水(今赵河)之阳得名,治所在今河南邓县东北(一说在今河南南阳县)。南阳,作为古地区名,所指有三,其一即为今河南省西南部,战国时分属楚、韩,地居古代中原的南方,位于伏牛山、汉水之阳,故名。作为郡治,初设于战国秦昭王35年(公元前272年),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汉时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其后渐小。1981年底,南阳张仲景研究会成立暨学术交流大会在河南南阳市举行,与会研究者宣读论文,确认涅阳(今河南邓县穰东镇张寨村)为仲景出生地。 三·师承传授 1·师承伯祖

宋代名医录

宋代名医录 宋代名医录 一、许胤宗 许胤宗,一作引宗,约生于南朝梁年夜同二年(536),卒于唐武德九年(626),享年九十余岁。许氏乃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曾事南朝陈,初为新蔡王外兵参军、义兴太守;陈亡后入仕隋,历尚药奉御,唐武德元年(618)授散骑侍郎。 许氏以医术有名,能干脉诊,用药矫捷变通,不拘一法。公元六世纪中,他曾用药物薰蒸法为陈国柳太后治病,时太后病风不能言,口噤不能服药,他以黄芪防风汤置于床下,薰蒸令药气如烟雾,入病人腠理而见效,当晚太后能言,胤宗是以授义兴太守。 许氏诊病问疾,正视评脉,以根究病原,主张病药相称,不宜杂药乱投,唯须单用一味,直攻病所。生平诊脉用药,独具特色。 二、甄权 甄权,约生于南朝梁年夜同七年(541),卒于唐贞不美观十七年(643)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因母病,与弟甄立言,精究医术,专习方书,遂为名医。甄权于针灸术

造诣尤深,兼通药治。生平行医,活人众多:隋开皇初(581)曾为秘书省正字,后称病告退。甄权通颐养之术,提出弃旧容新可使肺气清肃,是健身延年的有效要领;并主张饮食不必甘美。贞不美观十七年(643)唐太宗李世平易近亲临其家,访以药性及摄生之道。授其朝散大夫,并赐寿杖衣物。昔时寿终。 甄氏生平著述颇多,绘有《明堂人形图》一卷;撰有《针经钞》三卷、《针方》、《脉诀赋》各一卷,《药性论》四卷。这些著作均已亡佚,其部分内容可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机密》等著作,对后裔有必然影响。 三、甄立言 甄立言,甄权之弟,生于南朝梁年夜同十一年(545),卒于唐贞不美观年间(627~649)。唐武德年间(618~626)升太常丞,与兄甄权同以医术享誉当时。立言医术娴熟,能干本草,善治寄生虫病。著有《本草音义》七卷、《本草药性》三卷、《本草集录》二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均己散佚,部分佚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台机密》中见到。他的《古今录验方》如《外台机密》所引进“消渴小便至甜”是我国有类糖尿病的最早记实。 四、孙思邈 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裔尊之为药王,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

中国十大养生名家

中国养生名家 近期养生保健方面的书籍出的特别多,看来人们对于养生保健真的重视起来了。以下是近年较为知名的养生专家,在此罗列下来供大家参考,相信一定还会有很多的实力深厚的养生保健专家。每位专家的方法不尽相同,重要的是实践,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彼时,也许自己才是自己的专家。 1.中里巴人:中里巴人家学渊源甚深,其父为八卦掌第四代传人。自幼,中里巴人师承父亲练习道家导引养生功法,更从祖父的亲书秘笈中汲取中医之精髓,后又研读了中医各家经典和现代医学典籍,尽得医武同源之意趣。根据自己对人体经络的切身理解和体会,中里巴人认为治病不如防病、关注疾病不如关注健康,结合亲身感悟,写成了《求医不如求己》这本书,告诉大家在疾病未发之时如何预防,在所谓亚健康的状态下如何调理。 2.林海峰:国际著名营养大师,整体自然医学疗法创始人,青年时期开始学习微生物学和细胞学,师从美国营养学博士谢立启先生。从此开始了对营养学的研究与探索,更从印度的瑜伽、中国的中医和禅修中研究并发展出自己的完整的疾病治疗思想和体系。运用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生活规律加上现代的科技进步,运用呼吸、随机运动及天然食物,解决顽固疾病,创建了整体自然医学疗法。亲自调理治愈的病人超过5万人。著有《断食排毒养生法》。 3.朱鹤亭:道号玄鹤子,国际著名养生学家、中华医学家、食疗学家、玄学家、武学家。自幼承受家教,熟读四书五经,习医、武、堪舆,学道家养生学术。读中学和在入北京大学学习时期,研修中西医理论,潜修老庄哲学,道、佛学经典。为将毕生所学传授于后人,朱老总结前人经验,将自己有关养生、中医行医心德先后著书: 余本,广泛流传于社会,有《中国秘传宝典》(四册)、《养生之道锦囊》、《养生益寿秘法》(英文版)、《糖尿病防治》(日文版)、《新生命》(日文版)、《道家养气生气功》(日文版)、《健康是福》、《性爱情缘》、《经络与运动医疗》、《运程与养生》、《生肖与养生》、《玄鹤子养生书法集》、《玄鹤子养生语论书法集》《玄鹤子益寿箴言丛书》。 4.杨力:著名中医学家、作家、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北京周易研究会会长。杨力教授精通文史哲医及养生文化,她把《易经》和《黄帝内经》相结合,并融会贯通儒家、道家、佛家及诸子百家,把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养生做了升华提炼,从而把中华养生学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为中华养生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杨力教授从事中医研究生教学已达二十五年,近五年来,其百场公益讲座又

茶在我国各个朝代的演变

一、唐代茶文化的特点 唐代确定了以煎茶法为核心的一整套茶艺技术,强调了茶的美学、意境和氛围。将人的精神与茶事相结合,强调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注重人茶合一。奠定了将茶事活动与儒、佛、道思想文化相结合的中国茶道精神基本框架。将茶道精神与自然山水相联系,强调茶人在大自然中抒发心志,以宽广、包容之心去接纳万物,注重天人合一。 二、宋代茶文化的特点 宋代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盛行,既形成了豪华极致的宫廷茶文化,又兴起趣味盎然的市民茶文化。宋代茶文化继承唐人注重精神意趣的文化传统,把儒学的内省观念渗透到茶饮之众,又将品茶贯彻于各阶层日常生活和礼仪之中,由此一直到元明清各代。 三、元代茶文化特色 在茶学和茶文化方面仍然继续唐宋以来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创新。蒙古族逐渐接受茶文化的熏陶,促进茶叶生产。开始出现散茶。饼茶主要为宫廷所用,民间以散茶为主。茶叶的加工制作出现炒青技术,花茶的加工制作也形成完整系统。出现泡茶方式。为明代炒青散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茶入元曲,为茶文化增添了一种文学艺术表现形式。 四、明代茶文化特色 1、形成饮茶方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朱元璋下令罢造?°龙团?±,改进芽茶,有力推动了芽茶和叶茶的蓬勃发展,并将煎煮法改为随冲泡随饮用的冲泡法,改变了我国千古相沿成习的饮茶法。冲泡法对于茶叶加工技艺的进步如改进蒸青技术、产生炒青技术等,以及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茶类的兴起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由于泡茶简便、茶类众多,烹点茶叶成为人们一大嗜好,饮茶之风更为普及。 2、形成紫砂茶具的发展高峰。 由于横贯各文化领域潮流影响、文化人的积极参与和倡导、紫砂制造业水平提高和即时冲泡的散茶流行等多种原因,紫砂茶具逐渐走上繁荣道路。 3、为茶著书立说形成了一个新高潮。朱元璋第17子朱权编写《茶谱》,对饮茶之人、饮茶之环境、饮茶之方法、饮茶之礼仪等作了详细介绍。陆树声《茶

【山西名医录】盘点山西各地那些医术高超的中医高手欢迎补充

山西名医录】盘点山西各地那些医术高超的中医高手,欢 迎补充 先给大家说一下,排名不分先后,我想起哪位写哪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情况,前几年的时候,家里的老人得了病,由于本人是信任中医,并且也爱好中医的。那时的我,只要有什么身体不舒服就会去网上百度搜索:XX 地方最好的中医大夫是谁?哪个中医大夫治这个病比较厉害?山西有没有好中医大夫?等等。总是得不到非常有效的信息,网上搜索来的信息很杂,很不切乎实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也是为了咱们山西人找中医大夫的时候,有个比较靠谱的参考,毕竟在百度上一搜索“山西中医”,出来的全是 广告。不可信,不可信,不可信啊。如果你或身边人有什么 不舒服,就可以在这里找到比较对症的大夫。如果能帮到 你,就请点个赞,支持一下吧。话不多说,这就开始盘点吧。 太原名医:张建银中医扶阳派郑卢医学传人。三十余年间,广拜各地各派明医名师学习,孜孜以求中医大道,希冀融通 长,并致力以现代医学、生命科学的视域阐扬古中医 学。期间,张先生研学自费达数百万之巨,随缘就诊,于疑难杂症常出奇功:曾经让一位在老山前线被炮弹震聋的连长 当下恢复听力,一位承受强直性脊柱炎痛苦十余年的病人现场活动自如。创立中华莲花医学,以上古易经、河洛之数为

本源,以黄帝内经、道德经、五行大义为根基,以仲景之学、扶阳之学为正宗,以道医、佛医、藏医为辅佐,以解剖学、经膜学、人体软组织学、现代心理学为开拓,综合方药、针道、灸道、徒手治疗、心理疗法等多层面的疗愈技术,针对现代人的体质偏失,能够对三高等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癌症、抑郁症与人体内外的各类疼痛病症提供系统有效的解决方案。秋心居士短评:本人极其敬佩的中医名家, 中医扶阳派、佛医、藏医等等各门各派之所长,创 立了“莲花医学”。 忻州名医:卫习武百岁老中医卫习武为人看病,“只开药方不卖药”。医德之高,令我十分佩服。自学中医。卫习武治病救人不分官民、亲疏,都一视同仁。遇有康复病人拿了礼物表示感谢,他都一概谢绝。秋心居士短评:知道卫老,是在网上看到他的新闻报道,令后生十分敬佩。 大同名医:孟福孟福是大同中医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原大同 市中医院副院长,首批大同市名老中医。师从当时大同市四 大名医之一的郭庭选,行医近60 载,孟福治疗过成千上万的患者。善于治疗肝胆脾胃疾病。他自创的“资生建脾汤”、养胃汤、宽胃汤等方剂治疗常见多发胃病取得很好的疗效。 秋心居短评:孟老是很多网友和朋友推荐的,可称之为:大同医圣太原名医:潘洪君中医世家,太原名医。敢向权威医院叫板,

中国十大名药

十大最经典的抗衰老中药 中医对抗衰老早有认识,《黄帝内经》中就有抗衰老的精辟论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药是中医与疾病作斗争、保健强身的武器。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收载365种药物,其中列为“上品”的有100多种。被列为上品的中药,为无毒、有强健身体作用的“补药”。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医又不断发现新的有抗衰老作用中药(本草书称为“轻身延年”)。这里,选取部分经中西医都证实有抗衰老作用的中药做简要介绍。 ◆何首乌 宋代《开宝本草》称之“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现代研究发现,何首乌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对神经衰弱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并可调节血清胆固醇,降低血糖,提高肝细胞转化和代谢胆固醇的能力。何首乌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 ◆黄芪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派代表人物李杲认为黄芪“益元气而补三焦”,清代的黄宫绣称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现代研究发现,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 ◆人参 《神农本草经》认为,人参能“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现代研究发现,它还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劳、保肝、调节心血管功能、兴奋造血系统功能等作用。吉林中医研究所霍玉书等用人参果皂甙对50岁以上年龄的人进行抗衰老研究,证实人参果皂甙有“返老还童”的功效。 ◆三七 清代名医赵学敏在他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说:“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称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现代研究发现,三七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与人参有相似之处。其人参总皂甙含量超过人参。三七可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在心血管病防治方面比人参有明显的优势。 ◆剌五加 《本草纲目》称之“久服轻身耐老”,“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现代研究发现,剌五加有抗衰老、抗疲劳(其抗疲劳作用比人参皂甙还强)、强壮作用,还能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功能,且有抗菌消炎和一定的抗癌作用。 近來,有一種中藥受到歐美日醫學先進國家的矚目,並被列為重要的健康食品,此味中藥就是刺五加;它具有多種藥理作用的化學成分,對於諸多成人病皆有顯著的療效,尤其最引人注意的,是對多種癌症細胞有抑制的功能,為一種可以久服,沒有副作用的上藥 ◆灵芝

茶诗妙句

茶诗妙句 宋代苏轼《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 卢仝,自号玉川子,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饮茶歌》是他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是一首著名的咏茶的七言古诗: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月团喻指茶饼) 该诗又称《七碗茶诗》。它以神逸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好处,为世人称奇。 诗中描述诗人关闭柴门,独自煎茶品尝,茶汤明亮清澈,精华浮于碗面。碧云般的热气袅袅而上,吹也吹不散。 诗人刚饮一碗,便觉喉舌生润,干渴顿解; 两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 三碗之后,精神倍增,满腹文字油然而生; 四碗饮后,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乐的事情,随着毛孔散发出去了; 喝了第五碗,浑身都感到轻松、舒服;

第六碗喝下去,仿佛进入了仙境; 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这时只觉两腋生出习习清风,飘飘然,悠悠地飞上了青天,“蓬莱山,在何处?”诗人要乘此清风而去! 优美的诗句,高雅的立意,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 诗人把茶饼比喻为月,于是后代诗作反复摹拟其意。如苏武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特别是“唯有两习习清风生”一句,文人尤爱引用,梅尧臣“亦欲清风生两,以教吹去月轮旁。”卢仝的号玉川子,也因而为人们津津乐道。陈继儒“山中日月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七碗茶诗》在描绘饮茶好处之时,同时对帝王们凭借显赫权势为所欲为的骄横也作了巧妙的讽刺:“天子欲尝阳羡茶,百草不放先开花”,既把贡茶采制的季节(在百花开放之前采摘)烘托显示出来,又把帝王凌驾一切的嚣张之势暗示出来。 齐已的《咏茶十二韵》是一首优美五言排律。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 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 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