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故意过失习题
犯罪测试题及答案

犯罪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社会危害性B. 刑事违法性C. 行为人主观恶性D. 法定性2.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B. 盗窃他人财物C. 捡到钱包未归还D. 酒后驾驶机动车辆3. 下列哪项不是犯罪的主观方面?A. 故意B. 过失C. 行为人年龄D. 行为人精神状态4. 犯罪的客观方面包括以下哪些要素?A. 行为B. 结果C. 行为人身份D. 所有上述要素5.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动机D. 犯罪手段6. 以下哪种情形下,犯罪行为可以被认定为正当防卫?A. 行为人在遭受非法侵害时,采取防卫行为B. 行为人在遭受合法侵害时,采取防卫行为C. 行为人主动攻击他人,随后遭受反击D. 行为人在遭受侵害后,进行报复性攻击7. 犯罪预备行为是指什么?A. 犯罪行为的完成B. 犯罪行为的实施C. 犯罪行为的准备D. 犯罪行为的终止8. 以下哪种情形下,犯罪行为可以被认定为紧急避险?A. 行为人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国家利益而采取的行为B. 行为人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的行为C. 行为人在紧急情况下,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而采取的行为D. 行为人在紧急情况下,为了报复他人而采取的行为9. 犯罪既遂是指什么?A. 犯罪行为的完成B. 犯罪行为的实施C. 犯罪行为的准备D. 犯罪行为的终止10. 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区别在于?A. 犯罪行为是否完成B. 犯罪行为是否被公安机关发现C. 犯罪行为是否对社会造成实际损害D. 犯罪行为是否被法院判决答案:1. C2. C3. C4. D5. C6. A7. C8. B9. A 10. 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犯罪的客观方面包括以下哪些要素?A. 行为B. 结果C. 行为人身份D. 行为人主观恶性2. 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以下哪些要素?A. 故意B. 过失C. 行为人年龄D. 行为人精神状态3. 以下哪些行为可以被认定为正当防卫?A. 行为人在遭受非法侵害时,采取防卫行为B. 行为人在遭受合法侵害时,采取防卫行为C. 行为人在遭受侵害后,进行报复性攻击D. 行为人在遭受非法侵害时,采取的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4. 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包括以下哪些要素?A. 紧急情况下B.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个人、他人的合法权益C. 采取的行为与避免的损害相适应D. 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过错5. 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区别在于以下哪些方面?A. 犯罪行为是否完成B. 犯罪行为是否对社会造成实际损害C. 犯罪行为是否被公安机关发现D. 犯罪行为是否被法院判决答案:1. A B2. A B D3. A D4. A B C5. A B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犯罪行为必须具有社会危害性。
犯罪的主观方面习题

1. (单选题)某汽车司机在雨夜行车,从马路中间的一块塑料布上驶过,司机以为塑料布下是附近农民的稻谷,结果轧死了塑料布下睡着的一个精神病人,对精神病人的死亡司机所持的主观心理态度属于()。
A. 间接故意B. 疏忽大意过失C. 过于自信过失D. 意外事件【答案】D【解析】参考答案:D答案解释:D。
解析:根据《刑法》第16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这就是刑法理论上的意外事件。
本题中汽车司机属于正常行驶,其不能预见在公路中间的塑料布下有人,所以该事件属于意外事件。
因此,答案为D。
2. (单选题)王某为表现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将马路边一堆枯草点燃后再去救火,但火势越来越大无法控制,王某虽奋力扑救,但仍造成大片农作物被烧焦,损失10余万元,自己也被烧伤。
王某的行为属于()。
A. 间接故意B. 直接故意C. 意外事件D. 过于自信的过失【答案】D【解析】参考答案:D答案解释:D[解析]所谓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所谓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以及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所谓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
所谓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所以,王某的行为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3. (单选题)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的是()。
A. 直接故意B. 疏忽大意的过失C. 过于自信的过失D. 间接故意【答案】D【解析】【答案】D。
解析: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刑法分论试题及答案

刑法分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以下哪项不属于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A. 行为B. 犯罪动机C. 犯罪结果D. 犯罪主体答案:B2. 刑法中规定的“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A. 正确B. 错误答案:A3. 根据刑法规定,下列哪种情形不构成犯罪?A. 过失犯罪B. 正当防卫C. 紧急避险D. 无罪推定答案:B4. 刑法中规定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
A. 正确B. 错误答案:A5. 刑法中规定的“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A. 正确B. 错误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行为可以构成犯罪?A. 故意杀人B. 盗窃C. 贪污D. 故意伤害答案:A、B、C、D2. 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既遂”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完成,并且犯罪结果已经发生。
A. 正确B. 错误C. 犯罪行为已经完成D. 犯罪结果已经发生答案:A、C、D3. 以下哪些情形可以构成正当防卫?A.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B. 为了保护公共利益C. 为了保护个人利益D. 为了保护他人利益答案:A、B、C、D4. 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A. 正确B. 错误C. 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D. 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答案:A、C、D5. 以下哪些情形可以构成紧急避险?A.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B. 为了保护公共利益C. 为了保护个人利益D. 为了保护他人利益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都属于犯罪行为。
()答案:正确2.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都不构成犯罪。
()答案:正确3.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完成,但行为人主动放弃犯罪结果的发生。
刑法 犯罪主体 故意 过失相关题目

犯罪主体及其故意与过失一、犯罪主体的概念犯罪主体是指犯罪行为能力的主体,即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受到法律制裁的人。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主体分为公民和单位两种类型。
1. 公民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在犯罪活动中,公民作为犯罪主体,需按照《刑法》规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单位是指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构成的社会组织。
《刑法》规定,单位作为犯罪主体时,其法定代表人、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等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二、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在犯罪行为中,犯罪主体的故意和过失是两种不同的犯罪形态。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构成犯罪,却有意地实施该行为,达到犯罪目的或是明知可能会造成犯罪后果而有意地放任其发生。
而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主体由于疏忽、疏漏或轻率大意而造成了违法行为,尽管没有故意实施犯罪行为,但由于疏忽等原因导致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三、犯罪主体的故意行为特征分析故意是指犯罪主体对其行为和行为结果的性质和可能性明知并且愿意接受的心理状态。
在故意犯罪中,犯罪主体的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主观方面的明知性:犯罪主体主观上能够明知其行为构成犯罪,明知其行为结果可能带来的后果。
2. 主观方面的有意性:犯罪主体对其行为和行为结果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并且愿意接受其带来的后果。
3. 客观方面的实施性:故意犯罪行为通常是具有行动性的,即犯罪主体通过积极的、有目的的行为来实施犯罪。
四、犯罪主体的过失行为特征分析与故意犯罪相对应的是过失犯罪,其行为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主观方面的疏忽性:犯罪主体因疏忽、疏漏或疏忽造成的行为,而对其行为结果没有认识到和预见到。
2. 客观方面的被动性:过失犯罪行为通常是无意的、被动的,犯罪主体并无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只是由于疏忽等原因造成了犯罪行为结果的发生。
3. 行为结果的不可预见性:过失犯罪行为的行为结果通常是无法预见和评估的,犯罪主体在进行行为时并没有预见到可能带来的后果。
刑法试题及答案

刑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犯罪主体B. 犯罪动机C. 犯罪行为D. 犯罪结果答案:B2.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刑法中的“故意”?A. 直接故意B. 间接故意C. 过失D. 无意识行为答案:C3. 以下行为中,哪一项构成故意杀人罪?A. 因争吵而推倒对方,导致对方头部撞击地面死亡B. 因误会而误伤他人,导致他人受伤C. 因自卫而击打他人,导致他人轻伤D. 因意外而致他人死亡答案:A4. 根据刑法,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正当防卫?A. 防卫过当B. 正当防卫C. 紧急避险D. 特殊防卫答案:A5. 刑法中规定的“累犯”是指什么?A. 犯罪后再次犯罪B. 犯罪后在五年内再次犯罪C. 犯罪后在一年内再次犯罪D. 犯罪后在三个月内再次犯罪答案:B6. 根据刑法,以下哪一项行为不构成犯罪?A. 盗窃他人财物B.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C. 捡到他人遗失物后归还D.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答案:C7. 刑法中的“共同犯罪”是指什么?A. 一个人同时犯两个罪B. 一个人犯多个罪C. 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共同犯罪D. 一个人犯一个罪答案:C8. 以下哪一项不是刑法中的刑罚种类?A. 罚金B. 有期徒刑C. 死刑D. 社区服务答案:D9. 根据刑法,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犯罪的客观要件?A. 犯罪行为B. 犯罪结果C. 犯罪动机D. 犯罪手段答案:C10. 刑法中规定的“自首”是指什么?A. 犯罪后主动投案B. 犯罪后被抓获C. 犯罪后逃避侦查D. 犯罪后不认罪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以下哪些行为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A. 因争吵而故意伤害他人B. 因误会而误伤他人C. 因自卫而击打他人D. 因意外而致他人轻伤答案:A12. 刑法中的“犯罪预备”包括哪些行为?A. 购买犯罪工具B. 寻找犯罪机会C. 制定犯罪计划D. 实施犯罪行为答案:A、B、C13. 以下哪些情况可以认定为“正当防卫”?A.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而防卫B. 为了保护他人合法权益而防卫C. 为了保护个人财产而防卫D. 为了保护个人生命安全而防卫答案:A、B、C、D14. 刑法中的“犯罪未遂”是指什么?A. 犯罪行为已经开始实施,但未完成B. 犯罪行为已经完成C. 犯罪行为未开始实施D. 犯罪行为因意外原因未能完成答案:A、D15. 以下哪些行为可能构成“贪污罪”?A. 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公共财物B. 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他人财物C. 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单位财物D. 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国家财物答案:A、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6. 犯罪行为的主观要件包括故意和过失。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问题及答案一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问题及答案一问题一:什么是故意犯罪?回答一: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主观上具有故意,即对其行为的危害性和违法性有所了解,并决心实施犯罪行为的行为方式。
问题二:什么是过失犯罪?回答二: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对其行为的危险性和违法性没有充分的认识,由于疏忽、粗心等原因而造成的犯罪行为。
问题三:刑法中的故意和过失有何区别?回答三:故意和过失在刑法中是主观方面的区别。
故意是指犯罪人明知或应知其行为的危害性和违法性,有意实施犯罪行为。
过失则是指犯罪人对其行为的危险性和违法性没有充分的认识,由于疏忽、粗心等原因而造成的犯罪行为。
问题四:盗窃罪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回答四:盗窃罪的构成要素包括两个方面:客观要素和主观要素。
客观要素包括非法侵占他人财物和数额较大;主观要素包括故意行为和主观盗窃罪。
问题五:如何认定盗窃罪的数额较大?回答五:认定盗窃罪的数额较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判。
一般来说,可以考虑被盗财物的价值、被盗财物对被害人的影响和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问题六:抢劫罪和抢夺罪有何区别?回答六:抢劫罪和抢夺罪是刑法中两种不同的犯罪行为。
抢劫罪是指犯罪人使用暴力、威胁暴力或者其他方法,抢夺他人财物的行为。
抢夺罪是指犯罪人在不使用暴力、威胁暴力或者其他方法的情况下,直接侵占他人财物的行为。
问题七:故意杀人罪和过失杀人罪有何区别?回答七:故意杀人罪和过失杀人罪是刑法中两种不同的犯罪行为。
故意杀人罪是指犯罪人明知或应知其行为会导致他人死亡,有意实施杀人行为。
过失杀人罪是指犯罪人对其行为的危险性和违法性没有充分的认识,由于疏忽、粗心等原因导致他人死亡。
问题八:如何认定故意杀人罪?回答八:认定故意杀人罪需要根据犯罪人的行为和主观意图进行综合判断。
一般来说,可以考虑犯罪人的言行、行为方式、作案手段等方面的证据进行分析,以确定是否存在故意杀人罪。
刑法考试题分类汇总及答案

刑法考试题分类汇总及答案一、选择题1. 根据我国刑法,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A. 故意B. 过失C. 不可抗力D. 意外事件答案:A、B2. 下列行为中,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是:A. 因争吵而推搡致人死亡B. 因误认而伤害致人死亡C. 故意驾车撞人致人死亡D. 因自卫过当致人死亡答案:C二、判断题1. 犯罪预备行为不构成犯罪。
()答案:错误2.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实施完毕,但犯罪结果尚未发生。
()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简述刑法中犯罪的构成要件。
答案: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
2. 什么是正当防卫?其条件是什么?答案: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侵害行为。
其条件包括:不法侵害正在进行;防卫行为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的性质和程度相适应;防卫行为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张某因与李某发生争执,一怒之下持刀将李某刺伤,造成李某重伤。
事后张某主动投案,并赔偿了李某的医疗费用。
问题:张某的行为构成何罪?为什么?答案: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因为张某在争执中故意持刀刺伤李某,造成了李某重伤,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张某虽然事后主动投案并赔偿,但不影响其犯罪行为的成立,不过可以作为量刑时的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
五、论述题1. 论述刑法中关于犯罪未遂的相关规定及其意义。
答案:犯罪未遂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开始实施,但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完成犯罪结果的情况。
刑法规定犯罪未遂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意义在于鼓励犯罪人中止犯罪,减少犯罪结果的发生,同时也体现了刑法预防和教育的功能。
2. 论述刑法中关于共同犯罪的相关规定及其特点。
答案: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行为。
刑法规定,共同犯罪的,根据各人的行为、责任大小,分别定罪处罚。
共同犯罪的特点包括:犯罪行为的共同性、犯罪故意的共同性、犯罪结果的共同性。
刑法的试题及答案

刑法的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项不属于犯罪的构成要件?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主观方面D. 犯罪客观方面答案:B2. 甲在公共场合故意放火,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甲的行为构成:A. 故意杀人罪B. 故意伤害罪C. 放火罪D. 盗窃罪答案:C3. 乙在没有得到车主同意的情况下,将他人汽车开走,乙的行为构成:A. 盗窃罪B. 侵占罪C. 诈骗罪D. 抢劫罪答案:A4. 丙因过失造成他人重伤,丙的行为构成:A. 故意伤害罪B. 过失致人重伤罪C. 故意杀人罪D. 抢劫罪答案:B5. 丁在醉酒状态下,无意识地伤害了他人,丁的行为:A. 构成故意伤害罪B. 构成过失伤害罪C. 不构成犯罪D. 构成故意杀人罪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情况可以作为犯罪的主观方面?A. 故意B. 过失C. 意外D. 无罪答案:A, B2. 以下哪些情形属于正当防卫?A. 甲在被乙持刀攻击时,反击致乙受伤B. 丙在看到丁偷窃他人财物时,将其制服C. 戊在被己追赶时,逃跑途中不慎将己撞倒D. 庚在被辛抢劫时,用随身携带的防身器械反击答案:A, D3. 以下哪些行为构成贪污罪?A.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B.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他人财物C.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私人财物D. 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答案:A4. 以下哪些情形可以视为犯罪的客观方面?A. 犯罪行为B. 犯罪结果C. 犯罪动机D. 犯罪手段答案:A, B, D5. 以下哪些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A. 甲故意用毒药毒死乙B. 丙在与丁争吵后,用棍棒将丁打死C. 戊在醉酒状态下,无意识地将己打死D. 庚在自卫过程中,不慎将辛打死答案:A, B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和过失。
题目:《法律学》考试《刑法》考查课试题标准答案

题目:《法律学》考试《刑法》考查课试
题标准答案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故意犯罪?举例说明。
答: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明知是违法的,却有意实施违法行为
并愿意接受行为后果的犯罪行为。
例如,犯罪人明知杀人是违法的,故意杀人并愿意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即构成故意杀人罪。
2. 什么情况下构成过失犯罪?举例说明。
答: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没有明知某个行为是违法而实施该行为,并因疏忽、疏忽大意、粗心等原因致使违法后果发生的犯罪行为。
例如,李某在驾驶机动车时疏忽大意,导致撞倒行人致死,即
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二、论述题
3. 如何确定行为是否构成累犯罪?
答:累犯罪是指犯罪人在已经被判处刑罚未执行完毕前,又犯了新的罪行。
确定是否构成累犯罪要综合考虑前罪的情节和本罪的情节,确信是同一罪犯所犯的两个及以上罪行。
如本罪的实施时间在前罪服刑期限届满前,同样可以构成累犯罪。
但未满十八周岁的人,自被判第一次刑罚起,未满二十三周岁时实施的新罪行,不认定为累犯罪。
4. 自首对处罚的影响是什么?
答: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案发后积极向有关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是被认定为法定的从轻减轻情节之一。
自首可以减轻犯罪人的处罚情节,并根据自首的情节程度,可以从轻、减轻甚至免除处罚。
以上是《刑法》考查课试题标准答案,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刑法故意和过失试题答案

刑法故意和过失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社会危害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犯罪。
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故意犯罪?A. 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他人死亡,但轻信能够避免,结果导致他人死亡。
B. 行为人为了谋取财产,明知对方无能力偿还,仍然故意诱导对方签订借款合同。
C. 行为人在执行工作任务时,因疏忽大意未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
D. 行为人故意隐瞒事实,使他人遭受财产损失。
答案:C2.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的________。
A. 行为方式B. 对结果的态度C. 犯罪动机D. 犯罪目的答案:B3. 下列哪种情形可能构成过失犯罪?A. 行为人酒后驾车,导致交通事故发生。
B. 行为人在商场内吸烟,引起火灾。
C. 行为人因工作疲劳,在家中不慎引发火灾。
D. 行为人故意在公共场合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以下哪些情形可以认定为故意犯罪?A.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触犯法律,但为了个人利益仍然实施该行为。
B. 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不甚了解,但仍然实施了该行为。
C. 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他人受伤,但认为受伤的可能性很小,结果导致他人重伤。
D. 行为人因为疏忽大意,未能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严重后果,但按照一般人的标准,应当能够预见到。
答案:A、C2. 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行为人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B. 行为人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C. 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法定的危害结果。
D. 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答案:A、B、C、D三、判断题1. 故意犯罪的行为人对犯罪结果的发生持有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
(正确)2. 过失犯罪的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一无所知。
刑法试题及答案解析

刑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C.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D. 未经许可擅自砍伐树木答案:C解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未经许可擅自砍伐树木均可能构成犯罪。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属于正当行为,不构成犯罪。
2. 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以下哪些要素?A. 故意B. 过失C. 动机D. 目的答案:A、B解析:犯罪的主观方面主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动机和目的属于犯罪的客观方面。
3. 以下哪种情况属于正当防卫?A. 甲在被乙追赶时,为了逃脱,将乙推倒致其受伤B. 甲在乙家中盗窃时,乙发现后将甲打伤C. 甲在乙家中盗窃时,乙发现后用枪将甲击毙D. 甲在乙家中盗窃时,乙发现后用棍棒将甲打伤答案:D解析:正当防卫是指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侵害者采取的防卫行为。
选项A中甲的行为属于逃避,不属于正当防卫;选项B中乙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但选项D更符合题意;选项C中乙使用枪支超出了正当防卫的范围。
4-20. (此处省略类似题目及解析)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行为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A. 甲在与乙争吵中,用拳头击打乙,导致乙死亡B. 甲在与乙争吵中,用刀具刺伤乙,导致乙死亡C. 甲在与乙争吵中,用棍棒击打乙,导致乙轻伤D. 甲在与乙争吵中,用石头砸伤乙,导致乙重伤答案:A、B解析: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选项A和B中的行为均可能导致他人死亡,构成故意杀人罪。
选项C和D中的行为虽然造成了伤害,但未导致他人死亡,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2-5. (此处省略类似题目及解析)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犯罪预备行为不构成犯罪。
(错误)解析:犯罪预备行为是指为了实施犯罪而进行的准备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犯罪预备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构成犯罪。
2-10. (此处省略类似题目及解析)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我国刑法中关于犯罪构成要件的基本内容。
2020司法考试切实题目和答案卷一

2020司法考试切实题目和答案卷一题目一请解释刑法中的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区别。
答案: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是刑法中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犯罪。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将会造成违法结果,却有意为之的行为。
而过失犯罪则是指犯罪人在不具备故意的情况下,由于疏忽、疏忽大意等原因,导致违法结果的发生。
故意犯罪是有意为之的,而过失犯罪则是无意为之的。
在刑法中,故意犯罪的处罚一般较重,而过失犯罪的处罚较轻。
题目二请解释现行犯和未遂犯的区别。
答案:现行犯和未遂犯是刑法中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犯罪情形。
现行犯是指犯罪人犯罪行为正在进行中或者被发现时,即刻被抓获的情况。
而未遂犯则是指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未能完成犯罪的全部行为。
现行犯是犯罪行为的实施阶段,而未遂犯则是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被中断或失败。
在刑法中,对于现行犯的处罚一般较重,而对于未遂犯的处罚则较轻。
题目三请解释刑法中的从犯和准从犯的区别。
答案:从犯和准从犯是刑法中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参与犯罪的人员。
从犯是指在犯罪中与主犯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具有共同犯罪意图并参与犯罪的人。
准从犯则是指在犯罪中协助、支持主犯实施犯罪行为,但没有直接参与犯罪的人。
从犯与主犯有着同等的犯罪责任,而准从犯的犯罪责任相对较轻。
在刑法中,从犯和准从犯都可以受到相应的处罚,但从犯的处罚一般会更重一些。
题目四请解释刑法中的累犯和惯犯的区别。
答案:累犯和惯犯是刑法中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犯罪情形。
累犯是指犯罪人在前一次犯罪被判决后,再次犯罪的情况。
而惯犯则是指犯罪人在一定时间内多次犯罪的情况。
累犯和惯犯都是指犯罪人的再次犯罪行为,但累犯是在前一次犯罪被判决后再次犯罪,而惯犯则是在一定时间内多次犯罪。
在刑法中,累犯和惯犯都会受到相应的处罚,但惯犯的处罚一般会更重一些。
题目五请解释刑法中的自首和立功的区别。
答案:自首和立功是刑法中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自愿行为。
自首是指犯罪人在犯罪之后,自动向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部门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如实反映犯罪事实的情节,并自动投案的行为。
高中刑法知识试题及答案

高中刑法知识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哪个选项属于犯罪构成要件?()A. 行为人的年龄B. 行为人的心理状态C. 行为的危害结果D. 行为人的社会地位2.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犯罪的主观方面?()A. 故意B. 过失C. 犯罪目的D. 犯罪动机3. 下列哪个选项属于犯罪客观方面?()A. 行为人的心理状态B. 行为的危害结果C. 行为的时间、地点D. 行为人的年龄4.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刑法的空间效力?()A. 属地原则B. 属人原则C. 保护原则D. 行为地原则5.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刑法的溯及力范围?()A. 犯罪行为发生时B. 犯罪行为结束时C. 犯罪行为实施后D. 犯罪行为实施前6. 下列哪个选项属于刑法的种类?()A. 罚金B. 拘役C. 有期徒刑D. 所有上述选项7.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刑罚的种类?()A. 罚金B. 拘役C. 有期徒刑D. 剥夺政治权利8. 下列哪个选项属于刑事责任的年龄?()A. 14周岁B. 16周岁C. 18周岁D. 20周岁9.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犯罪中止的特征?()A. 行为人必须是故意犯罪B. 行为人必须自动放弃犯罪C. 行为人必须有效地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D. 行为人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10.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犯罪未遂的特征?()A. 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B. 行为人未能完成犯罪C. 行为人未能达到犯罪目的D. 行为人是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1. 犯罪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行为人的年龄B. 行为人的心理状态C. 行为的危害结果D. 行为人的社会地位12. 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故意B. 过失C. 犯罪目的D. 犯罪动机13. 刑法的空间效力包括以下哪些原则?()A. 属地原则B. 属人原则C. 保护原则D. 行为地原则14. 刑法的溯及力范围包括以下哪些时间点?()A. 犯罪行为发生时B. 犯罪行为结束时C. 犯罪行为实施后D. 犯罪行为实施前15. 刑罚的种类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罚金B. 拘役C. 有期徒刑D. 剥夺政治权利16. 刑事责任的年龄包括以下哪些选项?()A. 14周岁B. 16周岁C. 18周岁D. 20周岁17. 犯罪中止的特征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行为人必须是故意犯罪B. 行为人必须自动放弃犯罪C. 行为人必须有效地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D. 行为人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18. 犯罪未遂的特征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B. 行为人未能完成犯罪C. 行为人未能达到犯罪目的D. 行为人是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三、判断题(每题3分,共15分)19. 任何犯罪都必须具备犯罪构成要件。
刑法简单试题及答案高中

刑法简单试题及答案高中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刑法规定,下列哪项不属于犯罪的构成要件?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主观方面D. 犯罪客观方面答案:B2. 刑法中规定的“故意犯罪”指的是什么?A.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B. 行为人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C. 行为人虽然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不希望这种结果发生D. 行为人的行为是无意识的答案:A3. 刑法中规定的“过失犯罪”指的是什么?A.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B. 行为人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C. 行为人虽然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不希望这种结果发生D. 行为人的行为是无意识的答案:B4. 根据刑法规定,下列哪项不属于刑罚的种类?A. 管制B. 拘役C. 有期徒刑D. 罚款答案:D5. 刑法中规定的“累犯”指的是什么?A. 犯罪后在一定时间内再次犯罪B. 犯罪后在一定时间内没有再次犯罪C. 犯罪后在一定时间内犯罪,但不是故意犯罪D. 犯罪后在一定时间内犯罪,但情节较轻答案:A6. 刑法中规定的“自首”指的是什么?A. 犯罪后主动到司法机关投案B. 犯罪后被司法机关抓获C. 犯罪后主动到司法机关投案,但隐瞒犯罪事实D. 犯罪后主动到司法机关投案,但拒绝交代犯罪事实答案:A7. 刑法中规定的“立功”指的是什么?A. 犯罪后主动到司法机关投案B. 犯罪后被司法机关抓获C. 犯罪后主动到司法机关投案,并且揭发他人犯罪D. 犯罪后主动到司法机关投案,但拒绝交代犯罪事实答案:C8. 刑法中规定的“缓刑”指的是什么?A. 对于犯罪情节较轻的罪犯,暂时不执行刑罚B. 对于犯罪情节较重的罪犯,暂时不执行刑罚C. 对于犯罪情节较轻的罪犯,立即执行刑罚D. 对于犯罪情节较重的罪犯,立即执行刑罚答案:A9. 刑法中规定的“假释”指的是什么?A. 对于犯罪情节较轻的罪犯,暂时不执行刑罚B. 对于犯罪情节较重的罪犯,暂时不执行刑罚C. 对于服刑表现良好的罪犯,提前释放D. 对于服刑表现不良的罪犯,延长刑期答案:C10. 刑法中规定的“死刑”指的是什么?A. 对于犯罪情节较轻的罪犯,执行死刑B. 对于犯罪情节较重的罪犯,执行死刑C. 对于犯罪情节较轻的罪犯,不执行死刑D. 对于犯罪情节较重的罪犯,不执行死刑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行为属于故意犯罪?A.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B.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不希望这种结果发生C. 行为人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D.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答案:AD2. 下列哪些行为属于过失犯罪?A.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B.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不希望这种结果发生C. 行为人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D.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答案:C3. 下列哪些刑罚属于主刑?A. 管制B. 拘役C. 有期徒刑D. 罚款答案:ABC4. 下列哪些刑罚属于附加刑?A. 管制B. 拘役C. 有期徒刑D. 罚款答案:D5. 下列哪些情况可以适用缓刑?A. 犯罪情节较轻B. 犯罪情节较重C. 有悔罪表现D. 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答案:A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犯罪。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991篇)

2019年国家法考《刑法》职业资格考前练习一、单选题1.甲意欲跳楼自杀,在犹豫的过程中,听到围观者乙某大喊“怎么还不跳”,遂毅然跳下,后抢救无效死亡。
关于乙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构成故意杀人罪B、不构成犯罪C、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罪D、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罪>>>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5节>犯罪故意【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犯罪故意。
跳楼是他人的自主行为,不是围观者逼迫下的行为。
这种情况下,围观者即使有让他人跳楼的故意,也不是杀人的故意。
如果围观者亲自上楼将他人推下楼,则围观者构成故意杀人罪。
2.甲预谋前往乙处杀害乙,但到达后,发现乙处有人,感到无法下手,遂返回。
关于甲的犯罪形态,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不可罚的不能犯>>>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5章>第2节>犯罪预备的概念与特征【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区别。
甲只是为杀人行为做准备,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止。
3.下列哪一犯罪人可能被假释?( )A、甲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并领导该组织对他人进行伤害,被以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和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15年有期徒刑B、乙犯投放危险物质,被判处12年有期徒刑C、丙犯盗窃罪,被判处无期徒刑D、丁犯诈骗罪,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但前罪被认定为累犯>>>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2章>第2节>假释的条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假释主体条件的记忆。
《刑法》第81条第1款和第2款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1/2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13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
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刑法基础测试题及答案

刑法基础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刑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罪刑法定原则B.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C. 无罪推定原则D. 刑罚从重原则答案:D2.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盗窃他人财物C. 捡到钱包后据为己有D. 因紧急避险而损害他人财物答案:D二、判断题1. 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
()答案:正确2.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危害性。
()答案:错误(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本身,不包括社会危害性)三、简答题1. 简述犯罪的构成要件。
答案: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和犯罪的客体。
2. 什么是正当防卫?正当防卫的条件是什么?答案: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正当防卫的条件包括:必须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防卫行为必须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防卫行为不能超过必要限度。
四、案例分析题某日,甲在超市购物时,发现乙正在偷窃商品。
甲立即上前制止,并在乙试图逃跑时,用力推倒乙,导致乙受伤。
请分析甲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并说明理由。
答案:甲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
理由如下:首先,乙的行为属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其次,甲的制止行为是为了保护超市的财产权利;最后,甲在制止过程中使用的力量并未超过必要限度,因为甲只是推倒乙,并未造成严重伤害。
五、论述题试论述我国刑法中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规定及其意义。
答案: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有特殊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对未成年人犯罪从轻或减轻处罚;二是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三是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特殊程序。
这些规定的意义在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同时通过教育和挽救,帮助未成年人认识错误,改正行为,重新融入社会。
犯罪构成练习

第三章犯罪构成练习题一、填空题●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1)或者(2)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3)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4)而没有预见,或者(5)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6)的才负刑事责任。
●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7)或者(8)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已满(9)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10)或者(11)、强奸、抢劫、(12)、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精神病人在(13)或者(14)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15)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16)。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17)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二、判断题( )1、刑法理论将犯罪行为按照其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对犯罪客体作不同层次的概括,从而把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三类。
( )2、犯罪的一般客体是对同类客体的抽象和概括。
( )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损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 )4、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物,一切犯罪行为都会侵害到具体的人或者物,所以一切犯罪都有犯罪对象。
( )5、《刑法》第344条规定:"违反森林法的规定,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这里《森林法》的规定就是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罪侵犯的客体。
( )6、结果犯的犯罪客体是可能客体。
( )7、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在客观方面都必须具备的要件。
( )8、利用他人实施的行为而进行犯罪的是不作为形式的犯罪。
( )9、人在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人在身体受强制情况下的行为、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人在睡梦中的举动不属于刑法中的危害行为。
刑法试题类型及答案解析

刑法试题类型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哪项行为构成犯罪?A. 甲因生活困难,盗窃他人财物,但数额不大B. 乙因自卫,不慎致人轻伤C. 丙因过失,造成他人财物损失D. 丁因醉酒,误入他人住宅答案:A解析: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盗窃他人财物,不论数额大小,均构成盗窃罪。
选项B中乙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构成犯罪;选项C中丙的行为属于过失行为,不构成犯罪;选项D中丁的行为属于误入,不构成犯罪。
2. 下列哪项行为属于故意犯罪?A. 甲因疏忽大意,造成他人财物损失B. 乙因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C. 丙因过失,致人死亡D. 丁因报复,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答案:D解析: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选项A、B、C均属于过失犯罪,而选项D中丁的行为属于故意犯罪。
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行为构成共同犯罪?A. 甲、乙共谋盗窃他人财物B. 丙、丁共同实施抢劫行为C. 戊、己共同贩卖毒品D. 庚、辛分别实施诈骗行为,但事先并无共谋答案:A、B、C解析: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选项A、B、C中的行为人均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和行为,构成共同犯罪。
选项D中庚、辛虽实施了诈骗行为,但事先并无共谋,不构成共同犯罪。
2. 下列哪些行为可以认定为自首?A. 甲在犯罪后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B. 乙在犯罪后被公安机关抓获,但在审讯过程中主动供述了公安机关尚未掌握的同种罪行C. 丙在犯罪后被公安机关抓获,但在审讯过程中主动供述了公安机关尚未掌握的他种罪行D. 丁在犯罪后被公安机关抓获,但在审讯过程中拒不供述自己的罪行答案:A、B、C解析: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后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选项A中甲的行为符合自首的条件;选项B、C中乙、丙的行为虽然被抓获,但在审讯过程中主动供述了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也符合自首的条件;选项D中丁的行为不符合自首的条件。
犯罪故意过失习题

犯罪故意过失习题ID(1824): 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
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
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她来接。
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
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就是正确的?A.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B.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D.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正确答案:C评析:考察知识点: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主观形态解析:可以由作为实现,也可以由不作为实现的犯罪,如果行为人就是以不作为的形式实现的,这种情形就称为不纯正的不作为犯罪。
注意不能把作为与不作为的划分与故意与过失的划分相混淆。
作为与不作为就是危害行为在客观上的两种基本形式,而故意与过失就是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时主观心理态度的两种基本形式。
决不能认为作为都就是故意,不作为都就是过失。
实际上,作为与不作为都就是既有故意,也有过失。
例如,故意杀人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都可以由作为方式实现,也都可以由不作为方式实现。
ID(1825): 请问下列关于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说法正确的就是A、黄某意图杀死张某,当得知张某当晚在单位值班室值班时,即放火致使值班室烧毁,其结果却就是将代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
黄某对李某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为直接故意B、丈夫与太太吵架,丈夫一气之下,就往太太的被窝里放一眼镜毒蛇,孩子睡在旁边距离较远的一张床”,结果毒蛇不仅咬死了太太,还咬死了孩子,问丈夫对孩子的死亡所持态度就是直接故意C、贾某持枪要射杀尹某的贵狗,尹某不让,而且用自己的身体加以遮挡,贾某非常生气,喝令尹某躲开,尹某就就是不让开。
贾某就朝狗射击,击中了尹某,尹某受了重伤。
贾某对尹某的重伤后果的犯罪态度就是直接故意D、两个蜘蛛人(高楼清洁工)拴在一根缆绳上,在20层高楼搽玻璃,一罪犯只仇恨其中一人甲而已,另一个蜘蛛人乙罪犯从来没见过,但她砍断了缆绳、导致两个蜘蛛人甲乙都摔死,罪犯对另一个蜘蛛人乙的摔死所持态度就是直接故意正确答案:A,C,D评析:考察知识点: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解析:如何判断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标准,有一个简单扼要的公式:第一步顺序:瞧行为人就是否意识到危害结果必然会发生(假如就是,就直接定直接故意)第二步顺序:再瞧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持何种态度,就是期盼还就是放任。
法考《刑法》易错题库(故意犯罪形态1)

法考《刑法》易错题库第五章故意犯罪形态(一)1.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说法是:( )A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的B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着手实行犯罪C只有在造成法定损害结果时,才处罚过失行为D未完成罪仅仅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答案解析:【答案】AC【考点】犯罪停止形态【解析】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
对于过失造成危险状态的行为,也例外地作为犯罪予以处罚,如妨害传染病防治罪。
2. 下列哪些行为成立犯罪中止A甲放火之后,在独立燃烧之前,喊了一声救火啊!随后立即离开了现场,后被群众扑灭B乙对仇人王某猛砍10刀后离开现场。
1小时后,乙为寻找、销毁犯罪工具回到现场,见王某仍然没有死亡,但极其可怜,即将其送到医院治疗C丙为了发泄对社会的不满,将一块巨石搬上铁轨,但在火车即将到来之前,丙由于害怕被处罚,于是,又将石头搬开D丁一直想杀害胡某,某日向胡某的食物里投放了毒药,胡某食用之后痛苦万分,丁见状顿生悔意,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将被害人送往医院,在医生的救治下,胡某没有死亡,但是终生残疾答案D解析: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有四个:第一,时间性;第二,自动性;第三,客观性;第四,有效性。
时间性条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危险犯的中止问题,根据我国刑法理论通说,危险犯一旦着手实施,便乙既遂,因此,之后排除危险的,不能认为是犯罪中止。
另外,中止的有效性是指没有发生行为人所追求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而不是没有发生任何结果。
中止的客观性要求中止不只是一种内心状态的转变,还要求客观上有中止行为。
3. 以下所列选项哪些情形不属于犯罪中止?A某甲于某夜按照预先观察好的路线进入仓库行窃,在搬东西时,碰翻了堆放在仓库中的水桶,水桶出巨大响声。
某甲心中恐慌,急急忙忙按预先观察好的路线逃走B某乙于某日晚11时许,行至一小路岔口处,看到在他前面有一妇女单身行走,便起歹意,遂从后面冲上去,抓住该妇女的皮包就往回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故意过失习题ID(1824): 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
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
朱某为防止其 6 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
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
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A. 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B. 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D •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正确答案 :C评析:考察知识点: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主观形态解析:可以由作为实现,也可以由不作为实现的犯罪,如果行为人是以不作为的形式实现的,这种情形就称为不纯正的不作为犯罪。
注意不能把作为和不作为的划分与故意和过失的划分相混淆。
作为和不作为是危害行为在客观上的两种基本形式,而故意和过失是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时主观心理态度的两种基本形式。
决不能认为作为都是故意,不作为都是过失。
实际上,作为和不作为都是既有故意,也有过失。
例如,故意杀人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都可以由作为方式实现,也都可以由不作为方式实现。
ID(1825): 请问下列关于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说法正确的是A. 黄某意图杀死张某,当得知张某当晚在单位值班室值班时,即放火致使值班室烧毁,其结果却是将代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
黄某对李某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为直接故意B. 丈夫和太太吵架,丈夫一气之下,就往太太的被窝里放一眼镜毒蛇,孩子睡在旁边距离较远的一张床”,结果毒蛇不仅咬死了太太,还咬死了孩子,问丈夫对孩子的死亡所持态度是直接故意C. 贾某持枪要射杀尹某的贵狗,尹某不让,而且用自己的身体加以遮挡,贾某非常生气,喝令尹某躲开,尹某就是不让开。
贾某就朝狗射击,击中了尹某,尹某受了重伤。
贾某对尹某的重伤后果的犯罪态度是直接故意D. 两个蜘蛛人(高楼清洁工)拴在一根缆绳上,在 20 层高楼搽玻璃,一罪犯只仇恨其中一人甲而已,另一个蜘蛛人乙罪犯从来没见过,但他砍断了缆绳、导致两个蜘蛛人甲乙都摔死,罪犯对另一个蜘蛛人乙的摔死所持态度是直接故意正确答案 :A,C,D评析:考察知识点: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解析:如何判断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标准,有一个简单扼要的公式:第一步顺序:看行为人是否意识到危害结果必然会发生(假如是,就直接定直接故意)第二步顺序:再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持何种态度,是期盼还是放任。
(假如是期盼就定直接故意,是放任就定间接故意。
注意:假如按照第一步,你已经判断出——“行为人肯定能意识到危害结果必然会发生”,就不要再走第二步啦,直接定直接故意就可以啦。
本例里,黄某是知道“单位值班室必然有人值班的,而且放火绝对能致使值班室内的人烧死!”这就足够了,不要走第二步了,定直接故意。
再如“丈夫往太太的被窝里放一眼镜毒蛇,孩子睡在旁边较远的一张床” ,结果毒蛇不仅咬死了太太,还咬死了孩子,问丈夫对孩子的死亡持何种态度?分析:第一步顺序:看行为人是否意识到——“毒蛇能咬死孩子的危害结果是否必然会发生?” (这里看来未必会发生)那么再走第二步顺序:再看丈夫对咬死的孩子危害结果的发生持何种态度,是期盼还是放任。
(假如是放任就定间接故意。
)根据题意大致可以判断定间接故意,“一罪犯砍断两个蜘蛛人的一根缆绳”、“ 贾某持枪要射杀尹某的贵狗” 也是类似的问题,定直接故意。
综上,只有“被窝里放毒蛇“这个案例定间接故意,其他都是直接故意。
ID(1829): 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
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
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A. 直接故意B. 间接故意D. 疏忽大意的过失正确答案 :B评析:答案及解析: B 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意愿。
但直接故意是行为人希望发生危害结果,危害结果不发生就违背了行为人的意愿。
而过于自信的过失是行为人不希望发生危害结果,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行为人意愿的。
本题中李某明知私拉电网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仍然在自己的花房周围拉电网,并且未采取任何防止结果出现的措施,对出现电人的结果是一种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所以是间接故意。
故选 B.ID(1834): 李某为灌溉麦田,用潜水泵从麦田南侧的沙河引水。
为避免大堤上过往车辆和行人碾压电线,李某将电线分别挂在大堤两侧距地面约 2 米高的树上。
一日晚,由于风吹树摆,电线从树上逐渐下垂。
恰逢村民张某驾驶无灯光的农用机动三轮车中速经过此地,行驶中张某被垂下的电线挂住脖子,导致翻车事故,张某当场死亡。
李某的主观心理态度是( )A. 既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属意外事件B •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 .过于自信的过失正确答案 :C评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犯罪过失。
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主观心理态度。
前半段在理论上称之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后半段在理论上称之为过于自信的过失。
李某将电线挂在行人通行的大堤两旁的树上。
他应当预见该电线可能被风刮下或者自行松动下垂,影响行人通行。
特别是在晚间没有灯光的情况下,可能造成交通事故。
但是,李某却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最终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应认定为疏忽大意的过失ID(1844): 夏某在封闭的高速公路行使时,突然一行人横穿马路,夏某刹车不及,将该行人撞死。
夏某的心理态度属于:A. 过于自信的过失B •疏忽大意的过失C. 间接故意D. 没有任何过失正确答案 :D评析:[参考答案]D[测试点]有关犯罪主观心理状态如何界定。
[解析]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夏某不可能知道会突然有行人横穿马路,所以C 不对。
应当说,夏某在封闭的高速公路上行使,是可以合理信赖不会有人横穿马路的,这时不能将遵循交通规则的行为认为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所以本题答案为 DID(1877): 甲贩运鸦片,驾车路过一检查站时,被工商部门拦住检查。
检查人员朱某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朱抓住汽车的把手不放,甲为摆脱朱某,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朱某被摔在地,头部着地死亡。
甲对朱某死亡的心理态度是:A. 直接故意B. 间接故意D. 过于自信的过失正确答案 :B评析:【答案】B【考点】间接故意【解析】朱某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而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而属于间接故意。
甲为上厕所,将不满 1 岁的女儿放在外边靠着篱笆站立,刚进入厕所,就听到女儿的哭声,急忙出来,发现女儿倒地,疑是站在女儿身边的 4 岁男孩乙所为。
甲一手扶起自己的女儿,一手用力推乙,导致乙倒地,头部刚好碰在一块石头上,流出鲜血,并一动不动。
甲认为乙可能死了,就将其抱进一个山洞,用稻草盖好,正要出山洞,发现稻草动了一下,以为乙没死,于是拾起一块石头猛砸乙的头部,之后用一块磨盘压在乙的身上后离去。
案发后,经法医鉴定,甲在用石头砸乙之前,乙已经死亡。
依此情况,甲的行为构成何罪?A. 过失致人死亡罪B. 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既遂)数罪C. 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未遂)数罪D •故意杀人罪正确答案 :C评析:犯罪构成的认定本题首先分析甲的行为在刑法意义上是一个还是两个。
甲将乙推倒的行为和用石头砸乙的行为是在两个犯意的支配下分别实行的行为,显然在刑法意义上是两个独立的行为。
前一行为已符合刑法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犯罪构成。
后一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因经法医鉴定甲在砸乙时乙己死亡,故甲的行为在当时情况下无论如何也无法达到既遂,属对象不能犯未遂。
本题中甲的行为符合数个犯罪构成,应数罪并罚。
1998 年,甲购买高压汽枪一支,改制成能发射小口径子弹的枪支后,与 50 发子弹一起藏匿家中。
2002 年5 月,甲怀疑其妻与单位负责人乙有不正当两性关系,打电话将乙叫到家中质问。
因乙否认有此事,甲取出私藏的改制枪支和子弹,返回客厅向乙的头部开枪射击,致乙开放性颅脑损伤而死亡。
甲见乙死在自己家中,心中害怕。
甲妻回家后,甲打电话给自己的朋友和乙妻打电话,谎称来家中借枪,自己摆弄枪支时走火受伤。
甲的朋友和乙妻来到甲家后,甲与他们一起将乙送往医院抢救。
之后,甲与其他人一起来到公安机关报称,乙在自己家中摆弄枪支走火致死。
在公安机关做了枪痕、枪支鉴定,证明乙的枪弹伤不能自己形成后,甲才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请根据案情回答:下列关于甲致乙死亡行为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 。
A. 甲的行为系直接故意杀人B. 甲的行为系间接故意杀人C. 甲的行为系故意伤害致死D•甲的行为系过失致人死亡正确答案 :A评析:答案: A 解析:本题考点是犯罪主观方面。
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故意伤害致死场合,伤害他人是出于故意,而造成他人死亡,则属于过失。
本案中,甲明知开枪向人的头部会造成死亡的结果而决意为之,对甲的死亡显然不属于出于过失的心理态度。
故 CD 两项首先被排除。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在司法实践中区分直接故意杀人和间接故意杀人的关键是看行为人在实施杀人行为时抱有什么样的心理态度。
从本案来看,甲系在室内近距离向被害人头部开枪射击。
他明知在这样近的距离向人头部开枪射击,会击中人的要害部位并致人死亡,仍决意为之。
这反映出甲主观上是追求、希望被害人死亡结果发生的,并非是对可能发生的致人死亡后果持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
这种主观意志的确定性与客观行为和行为结果的一致性,充分说明甲的行为构成直接故意杀人。
故选 A。
下列关于甲的定罪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 。
A. 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处罚B. 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和非法储存枪支弹药罪数罪并罚C. 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和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数罪并罚D •对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和非法制造、储存枪支弹药罪数罪并罚正确答案 :D评析:答案: D 解析:本题考点是一罪与数罪。
区分一罪与数罪,应当以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为标准。
行为人以一个故意或过失,实施一个行为,具备一种犯罪构成的,就是一罪。
实施两个以上行为,具备两种以上犯罪构成的,就是数罪。
甲的枪支弹药犯罪和故意杀人犯罪,是出于两种故意,实施两种行为,具备两种犯罪构成,因而属于数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