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考古】第3.4章 世家大族墓和一般墓葬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M1位于西朱村南约650米, 北距汉魏洛阳城遗址约18.3 公里,地处万安山北麓的缓 坡地带。墓葬西侧2.5公里为 曹魏时期圜丘遗址。
• 圜丘遗址与汉魏洛阳城太极 殿、阊阖门遗址以及南面的 万安山主峰位于一条南北向 轴线上。
M1土圹东西全长52.1、深11.8米。由墓道、甬道、前室、过洞、后室组成。 在墓葬土圹南北两侧和西侧有39个柱础坑和3条排水沟,可能为修建墓葬时 搭建的临时性保护设施的遗存。
区 篆书白文“曹休”二字。这方铜印和玉蝉的发现,为探寻
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确切的证据
一
、
中
原 地
东
区
一 、 中 原 地 区
一 、 中 原 地 区
一 、 中 原 地 区
一 、 中 原 地 区
洛阳市西朱村曹魏墓
• 2015---16年,洛阳市文物考 古研究院对位于洛阳市寇店 镇西朱村的一座曹魏时期高 等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编号西朱村M1。
室砖墓,一般有前后两室,前室近方形,设置有左右
一 、
两个耳室,耳室之内放置陶器;后室平面呈长方形; 前后室之间以甬道相连;前室之前有甬道和长斜坡墓 道。这种平面布局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形式。
中
原 随葬物品趋向简单化。无论墓葬形制还是随葬品,都比 地 东汉时期有所简化,呈现出向西晋过渡的特征。
区
初步来看,曹魏贵族墓一般东西向,未见封土。
原 铜鋗(xuān盆形平底两边有环的小锅)等日用器物,
地
耳室为厨房和仓库,出有陶罐、磨、井、灶、鸡、狗、 佣和灯等,罗宗真认为或为曹魏时期陵墓之一。
区
灯、盘
罐、磨、井、 灶、鸡、狗、
佣、灯等
铁灯
洛 阳
曹
一
玉杯、 博山炉
魏
铜鋗
正
、
始
中
八
带盖罐
年
原
墓
地
区
一 、 中 原 地 区
一 、 中 原 地 区
、
2.0-3、宽2.1-2.3、高2.4米。
中
原
地
区
• (2)单室砖墓
• 这类墓中的大型墓葬,都有宽大的墓室和较长的墓道。墓道一般在 25米以上,有的甚至超过30米。如元康九年(299)徐美人(晋惠 帝贾皇后乳母徐义,封为美人)墓,墓室平面呈方形,四壁外凸成 弧线状,四隅砌筑有内凸角柱。甬道长2.37米,设置两道石墓门。 斜坡墓道长37.36、上口宽达5.1米,自上而下逐级递减,形成5层台 级。墓葬遭到盗掘,出土物有铜鋗、铁刀、石帐座、碑式墓志,其 中圭形碑式墓志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遗物。
• 遗物包括陶器、铁器、铜器、漆木器和少量玉石器、骨器 等。还发现少量动物骨骼和贝类,动物骨骼有牛、鹿、狗 獾、鸟类等。
出土刻铭石牌二百 多件,记载墓葬内 随葬品的名称、数 量、质地和尺寸。 每块石牌一般记载 一件或一组随葬品, 其性质与遣 策类似。
刻铭石牌所记述内 容非常丰富,大致 可分为衣衾类、器 用类、食物类、敛 奠丧仪类用具和其 他杂项。
• 后室平面呈方形,内壁边长约3.6米。券顶,完全坍塌。
后室的东北部发现大量板灰和朽木痕 迹,应是棺木所在。人骨已完全腐朽。 在将板灰和朽木痕迹清理掉后,发现 4块排列有序的铁片。铁片平面略呈 “凹”字形,凹口两两相对,应是两 两一组。可能为木棺下的支垫。
• M1共出土遗物约400余件,因盗扰严重,大部分已不在原 位。分布位置以前室南侧、过洞和后室最为集中,其余部 位和盗洞填土中也有出土。
• 而此次发掘的M1,墓主人应为曹魏时期的皇室成 员,极有可能是高平陵的祔葬墓。值得注意的是, M1墓道朝西,与M2墓葬的方向正好相反。两墓相 背排列,这种情况非常特殊,有悖于传统的排列方 式。
2、西晋时期
西晋墓葬主要有前后室砖墓或土洞墓、单室砖墓或土洞
一
墓几类,也有一些竖穴土坑墓。一般都由墓道、甬道 和墓室几部分组成,耳室消失。墓葬由多室向单室过
、 渡,方形单室砖墓更为流行。
中 随葬陶器常见帐座、釉陶小罐、盘口壶、空柱盆、槅、 原 牛车、镇墓兽、武士俑和男女侍俑、家畜家禽俑、模
地 型器(井、仓、灶、磨)等
区
一 、
山 东 诸 城 西 晋 墓
( 一 ) 前 后 室 砖 墓
中
原
地
区
• 山东诸城发现的西晋墓,墓道近墓室一侧底部呈水平状,前端
一
呈台阶状;前室平面近正方形,两侧壁微外凸,长1.9、宽1.71.9、高2.5米;后室平面呈长方形,两侧壁和后壁微外弧,长
• 在墓道南北两侧壁留有7级水平生土台阶。 • 墓室土圹近“凸”字形,东西长18.2、南北最宽14.6米。墓室土圹
南、北、东三壁存有6~7级水平或斜坡状台阶,并在斜坡状台阶上 部发现有明显的踩踏痕迹。
• 在甬道中部有一道门槽,应为封门位置。
• 前室内壁东西长4.4、南北宽4.9米。券顶大部分已坍塌。在前室砖壁 上发现有残存的壁画,保存较差,仅残留数处人物、瑞兽、宴饮、 祥云等图案。
• 为确定墓葬周边是否存在墓园等相关遗迹,在抢救性发掘的同时又 对M1周边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勘探,新发现两座墓葬M2、 M3。但这 三 座 墓 葬 均 未 发 现 封土,周边亦未发现墓园建筑遗迹。
• M2,地势高敞。其地势在三座墓葬中最高,规模 也最大,又位于最东侧,应为陵区内最主要的墓葬。 推测M2可能为曹魏明帝的高平陵。
• 洛阳地区这一时期的纪年墓发现较少,如1956年在洛
阳涧西发现的正始八年(247年,魏齐王芳的年号)墓。
该墓为多室砖墓,方向100度,前有长斜坡墓道(长
一 23.5、宽2.7-2.8米,南、北、西壁有五级台阶),后有
、 中
前室(3.38*3.25米)、耳室和后室(3.2*1.95米)等组 成,全长超过35米。前室出有“正始八年八月”(247 年)铭文的铁质帐构(架)等,帐前放玉杯、博山炉
一 、 中 原 地 区
• 2009年洛阳邙山陵墓群发现了曹魏时期的曹休墓(228年 卒于洛阳),也是重要的代表。
一
、
• 该墓葬位于邙山陵墓群大汉冢东汉帝陵陵园的东侧,墓葬 形制为长斜坡墓道、砖券多室亩,由墓道、甬道、耳室、
中 前室、后室、北侧室、南双侧室等部分组成。墓葬东西长
原 地
50.6米,南北21.1米,深10.5米,墓内发现散乱人骨,经 鉴定为1男1女,男性50岁左右,女性40岁左右,墓内还发 现1枚铜印和一枚古岫岩玉蝉扇坠,铜印2厘米见方,瓦钮,
第四节 世家大族墓和一般墓葬
ຫໍສະໝຸດ Baidu
• 一、中原地区
• 此地区包括黄河中下游,北迄燕山、南抵淮 河。墓葬可分为曹魏、西晋(公元3~4世纪 初),十六国迄北魏迁洛以前(公元4~5世纪 末),北魏迁洛至北齐、北周(公元5世纪末~ 6世纪)三期,前后长达三个世纪。
(一)曹魏、西晋时期
1、曹魏时期
曹魏墓在形制结构方面保持了东汉末期特点,大多为多
• 圜丘遗址与汉魏洛阳城太极 殿、阊阖门遗址以及南面的 万安山主峰位于一条南北向 轴线上。
M1土圹东西全长52.1、深11.8米。由墓道、甬道、前室、过洞、后室组成。 在墓葬土圹南北两侧和西侧有39个柱础坑和3条排水沟,可能为修建墓葬时 搭建的临时性保护设施的遗存。
区 篆书白文“曹休”二字。这方铜印和玉蝉的发现,为探寻
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确切的证据
一
、
中
原 地
东
区
一 、 中 原 地 区
一 、 中 原 地 区
一 、 中 原 地 区
一 、 中 原 地 区
洛阳市西朱村曹魏墓
• 2015---16年,洛阳市文物考 古研究院对位于洛阳市寇店 镇西朱村的一座曹魏时期高 等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编号西朱村M1。
室砖墓,一般有前后两室,前室近方形,设置有左右
一 、
两个耳室,耳室之内放置陶器;后室平面呈长方形; 前后室之间以甬道相连;前室之前有甬道和长斜坡墓 道。这种平面布局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形式。
中
原 随葬物品趋向简单化。无论墓葬形制还是随葬品,都比 地 东汉时期有所简化,呈现出向西晋过渡的特征。
区
初步来看,曹魏贵族墓一般东西向,未见封土。
原 铜鋗(xuān盆形平底两边有环的小锅)等日用器物,
地
耳室为厨房和仓库,出有陶罐、磨、井、灶、鸡、狗、 佣和灯等,罗宗真认为或为曹魏时期陵墓之一。
区
灯、盘
罐、磨、井、 灶、鸡、狗、
佣、灯等
铁灯
洛 阳
曹
一
玉杯、 博山炉
魏
铜鋗
正
、
始
中
八
带盖罐
年
原
墓
地
区
一 、 中 原 地 区
一 、 中 原 地 区
、
2.0-3、宽2.1-2.3、高2.4米。
中
原
地
区
• (2)单室砖墓
• 这类墓中的大型墓葬,都有宽大的墓室和较长的墓道。墓道一般在 25米以上,有的甚至超过30米。如元康九年(299)徐美人(晋惠 帝贾皇后乳母徐义,封为美人)墓,墓室平面呈方形,四壁外凸成 弧线状,四隅砌筑有内凸角柱。甬道长2.37米,设置两道石墓门。 斜坡墓道长37.36、上口宽达5.1米,自上而下逐级递减,形成5层台 级。墓葬遭到盗掘,出土物有铜鋗、铁刀、石帐座、碑式墓志,其 中圭形碑式墓志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遗物。
• 遗物包括陶器、铁器、铜器、漆木器和少量玉石器、骨器 等。还发现少量动物骨骼和贝类,动物骨骼有牛、鹿、狗 獾、鸟类等。
出土刻铭石牌二百 多件,记载墓葬内 随葬品的名称、数 量、质地和尺寸。 每块石牌一般记载 一件或一组随葬品, 其性质与遣 策类似。
刻铭石牌所记述内 容非常丰富,大致 可分为衣衾类、器 用类、食物类、敛 奠丧仪类用具和其 他杂项。
• 后室平面呈方形,内壁边长约3.6米。券顶,完全坍塌。
后室的东北部发现大量板灰和朽木痕 迹,应是棺木所在。人骨已完全腐朽。 在将板灰和朽木痕迹清理掉后,发现 4块排列有序的铁片。铁片平面略呈 “凹”字形,凹口两两相对,应是两 两一组。可能为木棺下的支垫。
• M1共出土遗物约400余件,因盗扰严重,大部分已不在原 位。分布位置以前室南侧、过洞和后室最为集中,其余部 位和盗洞填土中也有出土。
• 而此次发掘的M1,墓主人应为曹魏时期的皇室成 员,极有可能是高平陵的祔葬墓。值得注意的是, M1墓道朝西,与M2墓葬的方向正好相反。两墓相 背排列,这种情况非常特殊,有悖于传统的排列方 式。
2、西晋时期
西晋墓葬主要有前后室砖墓或土洞墓、单室砖墓或土洞
一
墓几类,也有一些竖穴土坑墓。一般都由墓道、甬道 和墓室几部分组成,耳室消失。墓葬由多室向单室过
、 渡,方形单室砖墓更为流行。
中 随葬陶器常见帐座、釉陶小罐、盘口壶、空柱盆、槅、 原 牛车、镇墓兽、武士俑和男女侍俑、家畜家禽俑、模
地 型器(井、仓、灶、磨)等
区
一 、
山 东 诸 城 西 晋 墓
( 一 ) 前 后 室 砖 墓
中
原
地
区
• 山东诸城发现的西晋墓,墓道近墓室一侧底部呈水平状,前端
一
呈台阶状;前室平面近正方形,两侧壁微外凸,长1.9、宽1.71.9、高2.5米;后室平面呈长方形,两侧壁和后壁微外弧,长
• 在墓道南北两侧壁留有7级水平生土台阶。 • 墓室土圹近“凸”字形,东西长18.2、南北最宽14.6米。墓室土圹
南、北、东三壁存有6~7级水平或斜坡状台阶,并在斜坡状台阶上 部发现有明显的踩踏痕迹。
• 在甬道中部有一道门槽,应为封门位置。
• 前室内壁东西长4.4、南北宽4.9米。券顶大部分已坍塌。在前室砖壁 上发现有残存的壁画,保存较差,仅残留数处人物、瑞兽、宴饮、 祥云等图案。
• 为确定墓葬周边是否存在墓园等相关遗迹,在抢救性发掘的同时又 对M1周边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勘探,新发现两座墓葬M2、 M3。但这 三 座 墓 葬 均 未 发 现 封土,周边亦未发现墓园建筑遗迹。
• M2,地势高敞。其地势在三座墓葬中最高,规模 也最大,又位于最东侧,应为陵区内最主要的墓葬。 推测M2可能为曹魏明帝的高平陵。
• 洛阳地区这一时期的纪年墓发现较少,如1956年在洛
阳涧西发现的正始八年(247年,魏齐王芳的年号)墓。
该墓为多室砖墓,方向100度,前有长斜坡墓道(长
一 23.5、宽2.7-2.8米,南、北、西壁有五级台阶),后有
、 中
前室(3.38*3.25米)、耳室和后室(3.2*1.95米)等组 成,全长超过35米。前室出有“正始八年八月”(247 年)铭文的铁质帐构(架)等,帐前放玉杯、博山炉
一 、 中 原 地 区
• 2009年洛阳邙山陵墓群发现了曹魏时期的曹休墓(228年 卒于洛阳),也是重要的代表。
一
、
• 该墓葬位于邙山陵墓群大汉冢东汉帝陵陵园的东侧,墓葬 形制为长斜坡墓道、砖券多室亩,由墓道、甬道、耳室、
中 前室、后室、北侧室、南双侧室等部分组成。墓葬东西长
原 地
50.6米,南北21.1米,深10.5米,墓内发现散乱人骨,经 鉴定为1男1女,男性50岁左右,女性40岁左右,墓内还发 现1枚铜印和一枚古岫岩玉蝉扇坠,铜印2厘米见方,瓦钮,
第四节 世家大族墓和一般墓葬
ຫໍສະໝຸດ Baidu
• 一、中原地区
• 此地区包括黄河中下游,北迄燕山、南抵淮 河。墓葬可分为曹魏、西晋(公元3~4世纪 初),十六国迄北魏迁洛以前(公元4~5世纪 末),北魏迁洛至北齐、北周(公元5世纪末~ 6世纪)三期,前后长达三个世纪。
(一)曹魏、西晋时期
1、曹魏时期
曹魏墓在形制结构方面保持了东汉末期特点,大多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