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考古】第3.4章 世家大族墓和一般墓葬
魏晋南北朝考古文物演示课件
陶器的制作工艺
1 2 3
制坯工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制坯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采用轮制和模制相结合的方式,制作出各种形状 和大小的陶器。
施釉工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施釉工艺也相当先进,釉 层均匀、光滑,提高了陶器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 值。
烧制工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烧制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 水平,烧制出的陶器质地坚硬、不易变形。
手工艺品与艺术品
总结词
展现魏晋南北朝时期高超手工艺水平和 艺术成就
VS
详细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手工艺品和艺术品展现 了这一时期高超的手工艺水平和独特的艺 术风格。出土的文物中,有精美的玉器、 金银器、陶瓷器等,这些文物的制作工艺 和艺术价值极高。此外,书画、壁画等艺 术品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这一时期文化艺 术的重要资料。
详细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市发展迅速,建筑风格独特。通过考古发现,可以了解这一时期城市规划的特点,如街道布 局、分区规划等,以及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的使用。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社会、文化和经济 发展的状况。
墓葬与出土文物
总结词
提供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风俗和丧葬观念的直观证据
详细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形式和随葬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丧葬观念。通过墓葬的发掘,可以了解 墓主的身份、地位和财富状况,以及当时社会的葬仪和祭祀习俗。出土的文物种类繁多,如陶俑、玉 器、金银器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05 魏晋南北朝的青铜器CHAPTER青铜器 Nhomakorabea种类与特点
青铜器的种类繁多,包括礼器、 乐器、兵器、工具等,每种类型
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铜器在形制 上更加多样,如铜镜、铜灯、铜 炉等,这些器物在功能和装饰上
文博考研之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二):墓葬篇?
文博考研之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二):墓葬篇三、墓葬1、帝王陵墓(1)三国帝王陵墓①曹魏帝陵a. 曹操、曹丕、曹睿帝陵依山为陵,不封不树,不建陵寝,不设园邑,不通神道b. 薄葬的主张是对秦汉以来厚葬之风的冲击②孙吴帝陵a. 孙权葬于钟山之阳蒋陵b. 鄂州、武汉、南京均发现过孙吴家族墓(2)西晋帝王陵墓①峻阳陵墓地位于洛阳故城东南,三山环抱,共发现23座西晋墓,最东部的规模最大,推测为晋武帝司马炎,以自然山峰、山梁为陵区范围②枕头山墓地位于后杜楼村北,墓地内墓葬形制、布局与峻阳陵一致,共发现墓地五处,推测为晋文帝崇阳岭(3)北朝帝王陵墓①北魏帝陵北魏帝陵分布于两处:盛乐平城时代“金陵”和洛阳北邙陵区a. 大同方山冯太后永固陵和孝文帝寿陵“万年堂”两陵南北排列,有高大封土堆,南部永固陵比“万年堂”大。
永固陵为北魏帝后陵墓中规模最大的,建制基本沿袭东汉,陵前建有石殿,称“永固堂”,为朝祭典礼的场所,堂前200米有一座周绕回廊的方形塔基遗迹——思远灵图。
永固陵地面采取墓、寺结合的布局,墓葬的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精美的石雕艺术品,均反映了北魏在建都平城时期高超的工艺水平。
永固陵以它高耸壮观的陵冢,独特陵园塔基成为北魏王朝陵园的典型代表。
b. 孝文帝长陵位于河南孟津官庄村东,平面近方形,陵园四周有夯土垣墙,墙外建壕沟,正中开设陵门,陵园内帝后异穴合葬。
帝冢居陵园南北中轴线偏北部,墓道向南,陵冢南面有神道,神道两侧立石翁仲。
整体具有中原特色,奠定迁洛时期帝陵制度基础,代表北魏帝陵体制新发展。
c. 宣武帝景陵位于河南洛阳邙山,有高大夯筑封土堆,平面略呈圆形,平顶,凸字形单室砖室墓,墓室位于最北端,墓室东半部放随葬品。
②北魏帝陵特点a. 墓葬形制一般前后双室,后室平面近方形,顶为四角攒尖式,内无壁画b. 迁洛之前的“金陵”聚族而葬,各代帝陵在一处;历代帝陵父子(女)辈左右夹处、兄弟行并排成列c. 冯太后时期将鲜卑与汉族文化相结合创立陵寝制度,结合佛教信仰在陵区建造佛教建筑,开后代先河,恢复陵寝制度并举行上陵礼仪d. 迁洛以后时期墓冢由方演变为圆形,墓室改为单室制,由在墓门雕刻或在墓内随葬武士雕像变为在墓冢前方树立大型武士雕像。
魏晋南北朝墓葬整理讲解学习
挡土墙
有砖砌 棺床, 床前有 石祭 台,床 后有阴 井。
石门额上雕 人字拱。墓 室壁面有桃 形灯龛和直 棂假窗。早 期画像砖拼 镶砖画,晚 期莲花忍冬 花纹砖。
陶瓷制品, 新出莲花尊 和一盒五盏 组合器。陶 明器比重增 力□。大墓有 动物石雕和 石灰石质墓 志。
凸”字形 带甬道的 券顶单室 墓。
莲花纹装 饰。②砖或 石质的墓志 在大族墓中 常见。③外 来玻璃器和 钻指环。④ 明器急剧减 少,瘗钱现 象衰退。⑤ 武士俑和床 榻、帐座是 伴随司马氏 政权和中原 氏族南迁出 现。
中
同大型墓
金银饰品
小
齐梁陈
弧线的长 方形单
室、前设 甬道的砖 墓。墓室 穹窿顶或 券顶。甬 道内有一 二道石 门。
大
封门墙
魏晋南北朝墓葬整理
魏晋南北朝墓葬整理
魏晋南北朝——南方地区墓葬
分
期特
占
八、、
形制
规
模
结构
设施
装饰
随葬品
东汉末至
东吴中叶
带甬道的 横前堂后 室墓。有 的前堂带 一二个耳 至。前堂 多攒尖
顶,后室 多平顶或 券顶。
大
横砖相 叠平 砌,也 有
“三顺 一丁”的 砌造方 法。铺 地砖常 砌成两 竖一横
的席 纹。
平面凸字 形的短甬 道券顶单 室墓,有 的还带1小侧室, 甬道偏向 一侧的刀 形墓也开 始出现
中
平砖顺 砌
同大形墓
同大形墓
平面长方 形单室墓
小
少量瓷器、 罐、碗
魏晋南北朝——南方地区墓葬
分
期特
占
八、、
形制
规
模
结构
设施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情况非常复杂,一前一后各有一个强大的统一王朝时期,前者秦汉王朝时期,奠定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王朝格局;后者隋唐帝国时期,铸就了以中国为核心、华夏文明为传统的东亚秩序文明圈。
三国魏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情况非常复杂,一前一后各有一个强大的统一王朝时期,前者秦汉王朝时期,奠定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王朝格局;后者隋唐帝国时期,铸就了以中国为核心、华夏文明为传统的东亚秩序文明圈。
三国魏晋南北朝夹在两个大统一帝国时期之间,处在一个相当漫长的战争与分裂时期。
这一时期中原扰攘、神州芜秽,历史事件千头万绪,文化面貌多元杂糅,各方面的文化因素在东亚大陆的核心地带相互融合、碰撞、裂变。
战乱造成人口大面积、大范围地移动,晋室衣冠南渡、胡族逐鹿中原、西域宗教信仰纷至沓来,直接导致这一时期的文化面貌呈现出万千星斗竞相辉映的局面。
2015年,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显著。
中原地区的大型遗址,作为都城的不同时间段的帝国核心,有着学术价值可观的重要发现;一般城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开花,成果卓然;在边陲地区,跨文化地域的考古发掘,为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珍贵的研究素材。
研究方面的收获,主要体现在对以往构建理论的不断探索和深化,使之进一步丰富或改进。
第一,在都城考古方面,都城制度的研究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进展,逐步对以往的认识有所调整、纠正或者重新定义。
第二,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与其社会一样正处在一个变革时期,自俞伟超先生提出“晋制”说以来,学界多承其衣钵,在材料逐步丰富的基础上踵事增华;尤其近年来学者们开始重新思考“晋制”理论的内涵,以齐东方先生为代表,对其理论在更深层次进行阐发。
第三,社会在动荡、文化在碰撞、思想在激荡,多元文化的融合交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的重要特色,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中西文化交流研究成果显著增加,研究视野扩展到整个东亚大陆,乃至与中亚、欧洲腹心地带的比较。
考古学通论知识点
第一次整理1、兴隆洼文化位于今内蒙古敖汉旗,西辽河,大凌河流域,时间早于红山文化。
陶器:均是夹砂陶。
火候低质地疏松,胎壁较厚,内壁磨光大多呈黑色。
均手工制,泥圈套接捏合成器,器口外贴付泥条。
器表大多有纹饰,纹饰以压印的线纹、之字纹为主。
器型简单,以筒状罐数量最多,少量碗钵。
石器:有打制(石铲、盘形器、敲砸器)、琢制(磨盘、磨棒)、磨制(石斧、石锄)、压制(骨梗石刃鱼鳔)四种。
其中以打制石器数量最多,器型较大。
骨器:种类较多,常见的有骨锥、匕、镞,倒刺的鱼鳔。
房屋:聚落周围发现围沟,房址皆为半地穴式,平面圆角方形。
2、红山文化今内蒙古昭乌达盟以及部分辽河流域地区经济生活:一定程度的农业定居生活,渔猎是主要经济部门。
房屋:半地穴式房址。
发现了窑址六座,分为单室窑和连室窑两种。
在东山嘴和牛河梁遗址都发现了大型祭祀遗址。
陶器:夹砂褐陶和泥质红,均为手制。
夹砂陶火候低质地疏松;器型简单,大口深腹平底罐最多,少量平底碗、筒状瓮;最富特色的时纵横“之”字形纹饰。
泥质陶火候较高器型多样,有小口双耳罐、敞口深腹平底碗、敞口曲腹平底盆、钵等;外表常有黑色彩绘,常见的有三角涡纹、斜方块、菱形纹、鳞形纹等。
石器:有细石器、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琢制石器有磨盘磨棒等。
叶形。
细石器占三分之一,包括窄小的石叶,条形石片、拇指盖刮削器、尖状器和石镞。
大型打制石器有砍斫器、斧状器、桂叶状石器。
磨制石器有梯形石斧、梭形石畚、石刀等。
墓葬:牛河梁积石冢。
每座积石冢内都有数十人列棺而葬,按身份安置在不同大小的石砌棺中,数十石棺上覆盖石块结构构成一个整体,外围放置筒形陶器,形成积石大冢。
冢内随葬大量精美玉器。
3、东山嘴遗址:位于大凌河西岸一个高出河床50 米的山梁正中,是一座原始社会晚期的大型石砌祭祀遗址。
是一组南北长60 米,东西宽40 米得石砌建筑群。
整个建筑所用石材均经过加工,砌筑很规整。
建筑讲究方位、对称、主次,全部遗址按中轴线分布。
魏晋时期的墓葬艺术
魏晋时期的墓葬艺术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艺术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的墓葬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之一,无论是从艺术价值、历史价值还是文化价值方面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墓葬艺术背景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墓葬艺术,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主要得益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使得人们的文化艺术追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二、墓葬艺术特点1. 精致多样化魏晋时期的墓葬艺术,无论是在绘画、雕刻、陶瓷、金银器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水平。
这些艺术品不仅表现出了当时的审美观念,而且还体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非常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
2. 融合多元文化魏晋时期的墓葬艺术,不仅融合了汉族传统文化和中亚文化,还受到了西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开放性的特点。
3. 强调寓意魏晋时期的墓葬艺术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强调了寓意的表现。
如在绘画中,经常描绘吉祥如意的图案;在陶瓷器上,往往刻画出神兽、神人、龙凤等神话传说中的形象,使得墓主人可以借助这些寓意来达到超脱生死的目的。
三、墓葬艺术表现方式魏晋时期的墓葬艺术,表现方式丰富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1. 绘画绘画是魏晋时期的主要艺术形式,也是墓葬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绘画以壁画、绢画、轴画和屏风等方式呈现。
这些画作中,经常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自然界的景观和神话传说等。
2. 雕刻墓葬中的雕刻主要表现为石刻和木雕。
石刻以石像和石碑为主要形式,往往刻画出墓主人和其家人的形象。
木雕主要以棺材和棺材板为主要形式,这些棺材板往往描绘了墓主人的生平经历、家族历史以及神话传说等。
3. 陶瓷陶瓷也是魏晋时期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
陶瓷品种多种多样,包括陶俑、陶器、瓷器、石器等,经常表现出人物、动物、花卉等自然界的形象。
四、墓葬艺术的价值魏晋时期的墓葬艺术,无论是从历史、文化还是艺术角度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中国古代墓葬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墓葬的发展史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或尸体的残馀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
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馀的固定设施,称为“墓”。
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墓葬”。
下面本人整理了中国古代墓葬的发展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石器时代墓葬文化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埋葬的发现,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
到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
墓圹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
黄河中、下游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尸体在墓内的放置方式以仰身直肢的为多,偶然也有屈肢葬和俯身葬,后者可能是由于凶死。
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除仰身直肢葬以外,还流行屈肢葬。
仰韶文化墓中的尸体头多向西;大汶口文化墓中的尸体头多向东。
这些都说明不同的部族有着不同的葬俗。
墓中随葬品以陶器皿为最普遍,其次是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装饰品亦偶有发现,有时还有谷物和家畜。
商周时代墓葬文化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盛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以商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着庞大的国家。
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着十分宏大的规模。
河南省安阳的商王陵墓,有“亚字形墓”和“中字形墓”。
亚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巨大的方形或亚字形的竖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个墓道。
中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大型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南北两面各有一个墓道。
了王陵以外,其他贵族的墓也有中字形的,但规模略逊。
在贵族的墓中,还有一种“甲字形墓”,只在墓室南面有一个墓道,规模一般都较中字形墓为小。
商代绝大多数的墓,都是没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
商代统治阶级墓葬的特点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
殉葬者的葬式各有不同,其中颇多采用俯身葬。
殉葬的牲畜,以马与狗为最多。
各种类型的墓,都在墓底的正中设一长方形的小型坑穴,其位置正当墓主人尸体腰部之下,故称“腰坑”,坑内埋一殉葬的人或狗。
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的墓,墓主都只有一人,尚未发现夫妻合葬的情况。
魏晋南北朝考古3.2 汉代帝陵及其他墓葬(上)
帝 陵
• 西汉早期,帝陵和皇后陵封土平面形制为长方 形,即“坊”形(《礼记·檀弓》)。大约从
文帝以后,帝陵和皇后陵封土平面一般均为近
方形,即“覆斗形”,也即“堂”形 。西汉
帝陵封土高一般为30米左右 。
一 、 西 汉 帝 陵
武帝茂陵
一 、 西 汉 帝 陵
茂陵近观
封土底部东西224-226,南北228-236米, 高46.5米
第四节 汉代帝陵与其他墓葬
(一)西汉帝陵发现简史
自汉代以后,不少历史地理文献记载了西汉帝陵,如
《三辅黄图》、《三秦记》、《关中记》、《水经
一 注》、《长安志》、《关中胜迹图志》等。
、 清末及民国时期,日本学者足立喜六《长安史迹研
西 汉
究》 ; 1942~1943年,西北史地考察团调查了关中 地区的西汉帝陵。
帝 新中国时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对西汉帝陵进行
陵
全面考古调查, 对一些帝陵及陪葬坑、陪葬墓、刑徒 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汉宣帝
杜陵陵园遗址考古发掘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汉
景帝阳陵考古发现。近年来开展的汉惠帝安陵、汉昭
帝平陵、汉武帝茂陵等西汉帝陵的考古调查、勘探及
试掘。
葬墓、刑徒墓、陵邑等。
一 、 西 汉 帝 陵
一 、 西 汉 帝 陵
帝陵台门遗址
一 、 西 汉 帝 陵
杜陵
一 、 西 汉 帝 陵
帝陵阙门遗址
(三)礼制建筑遗址
➢ 东汉蔡邕《独断》说:“宗庙之制,古者以为
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终则前
一 、
制‘庙’以象朝,后制‘寝’以象寝。‘庙’ 以藏主,列昭穆;‘寝’有衣冠、几杖、象生 之具,总谓之宫。…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
魏晋南北朝考古课件:3_4_1北方地区墓葬
►两墓平面略呈梯形。 冯素弗墓圹口长达8米 、 宽4米半到5米有余, 西壁上还有一个壁龛 , 内置釉陶壶、 灰陶罐各一, 其中有牛骨 。 冯素弗夫人墓规模略小, 也没有壁龛。两 墓圹内用石块砌成椁室, 圹椁之间填土夯实 , 椁内壁墁石灰, 绘壁画。 梯形石椁墓,
椁壁绘壁画,墓内的梯形木棺外涂红漆,上 绘彩画,但都保存不好。
►鞍具的木质包芯多已腐朽不存, 仅留有金属 鞍桥包片, 前桥包片略小于后桥包片。鞍桥 包片多镂空出各种精制的图案,动物形象最 为常见, 也有骑射人物等, 工艺水平相当之 高。
►普遍发现马镫, 早期阶段流行单马镫。 辔具 和前后鞧銮饰带扣也制作得相当精致。 与此 有关的还有制造技术和图案风格都与鞍桥包 片相似的有明确纪年的北燕墓葬。 墓葬位于 北票西北将军山东麓台地之上, 这里是徙居 慕容鲜卑境内, “遂同夷俗”, 后又建立北 燕的信都( 今河北冀县) 冯氏墓葬所在地。
►冯素弗北燕天王冯跋之弟。 ►冯素弗夫妇墓葬两圹并列, 相距最近处只有
20厘米, 可知原埋于同一坟封之下, 这种同 坟异穴的葬式, 不同于当时汉族流行的同穴 合葬。
1.辽宁西部的慕容鲜卑墓葬
东汉末年, 随着乌桓势力的离开, 慕容、 宇 文、 段部鲜卑的势力进入辽西地区, 宇文、 段部鲜卑相继败灭, 慕容鲜卑成为这个地区的 主导力量, 并以朝阳为中心建立了前、 后燕 政权, 北燕政权的建立者虽然出身于汉族, 但已经鲜卑化, 因此今辽西地区遗留的主要是 慕容鲜卑的遗存。 汉末魏晋大动乱, 主要来 自于华北地区的汉族人士大量进入辽西地区, 与东汉末年来到这个地区的鲜卑, 以及因为各 种原因来到这里的其他地区和民族的人民, 在 两个多的世纪中, 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灿烂 文化, 并向邻近国家和地区传播。
中国古代墓葬的考古学考察
中国古代墓葬概说(提纲)目次壹、史前时期的埋葬习俗一、中国最早的墓葬二、仰韶时代的墓地与埋葬习俗三、龙山时代的墓地与埋葬制度贰、夏商周时期的埋葬礼制一、夏代的王陵二、商代的王陵三、西周王陵与埋葬制度四、东周埋葬制度的变化叁、秦汉时期的墓葬一、秦汉帝陵与汉代丧葬模式的形成二、汉代诸侯王墓三、汉代墓葬的装饰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一、魏晋埋葬制度的变化二、南方六朝墓葬三、北方十六国北朝墓葬伍、隋唐五代墓葬一、唐代帝陵二、唐代两京地区墓葬三、五代十国墓葬陆、宋代墓葬一、宋代帝陵二、宋代士庶墓葬柒、辽金元墓葬一、辽代墓葬二、金代墓葬三、元代墓葬捌、结语-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特质壹、史前时期的埋葬习俗一、中国最早的墓葬中国至少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开始,已经出现了“墓葬”的萌芽;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明确的“墓葬”;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各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里均发现了墓葬,并出现了墓地。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墓葬,距今5-1.8万年。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东胡林人墓葬,距今1万年左右。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裴李岗文化,发现了大型的墓地,以河南省贾湖遗址的墓葬为代表,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5000年。
二、仰韶文化的墓地与埋葬习俗(5000BC-2600BC)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石并用时期黄河流域的代表性文化,在多个较为完整的原始聚落遗址里,均发现了规模庞大的公共墓地。
墓地的规模、埋葬的方式、随葬品的多寡反映了仰韶时代的埋葬制度和社会组织形式。
●仰韶文化墓地的布局方式:西安半坡墓地、临潼姜寨墓地。
●仰韶文化的埋葬习俗:单人葬、合葬、二次葬、瓮棺葬。
●仰韶时代不同文化的埋葬习俗: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
三、龙山时代的墓地与埋葬制度(2600BC-1900BC)龙山文化所代表的时代被称为“龙山时代”,是中国的铜石并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后期可能已经进入中国最早的王朝-夏代。
魏晋南北朝考古
魏晋南北朝考古第一章、综述一、解放以后的重大考古发现:1.城址: 1963年,俞伟超《邺城调查记》,《考古》63.1,曹魏邺城可看到的最早资料。
1987,河北省临漳县,曹魏邺城考古钻探,《考古》90.7。
90年代初,邺城工作队,邺南城朱明门发掘。
邺南城:东魏、北齐都城,《考古》96.1。
郭义孚《朱明门复原研究》,《考古》96.1;“方台”可能有误,若为“阙”可能更为准确一点,可能为三出阙之遗存,《考古学报》97.3 2001年,河南北魏洛阳城阊阖门考古发掘,简报未发表,两出阙,较特殊。
90年代后期,隋唐东都洛阳则天门,三出阙形制极特殊,目前只此一家,尚无较理想之解释。
六朝建康城、东吴武昌城。
北魏平城,研究不够,近年有所重视。
方山永固陵,思远浮屠,陵墓与佛塔结合,泥塑像,当为浮屠之内装饰。
平城,核桃油瓦,北魏典型,黑色布纹。
2.墓葬:北燕冯素弗墓,玻璃器——中土所无之器物,安家瑶《法门寺第一届考古论文集》。
东北辑(集)安地区,高句丽墓葬、壁画,有助于研究民俗、生活状况。
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家族墓地,聚族而葬,是否存在昭穆制度尚不了解。
河北蒿城甄氏墓群。
山西大同方山,文明皇后永固陵,1968年偶然发现,墓志。
山西大同石家寨司马金龙墓,漆器屏画——目前发现最早的屏风,绘有二十四孝故事情节;文房四宝;石柱础一个,上有非常繁缛的雕刻纹样,内容多和西域有关。
河北安阳,北齐墓葬,张盛墓出土白瓷,器形规整,可属于流水作业;单彩、双彩,可能为唐三彩前身,《考古》92.12;有观点认为唐三彩为西方釉陶传入。
洛阳元乂墓、元邵墓,少数民族墓葬。
山西太原,北齐娄睿墓,壁画,典型北朝时期。
西安,昭武九姓墓葬,北周安迦墓,祆教,火葬;壁画非常细腻;史家墓葬,火葬,中西文化交流。
山西太原,隋虞弘墓,少数民族。
甘肃酒泉,西晋壁画墓,农耕图,儿牛抬杠,收割图,扬场情景,与北方地区农业直至现在仍有共同之处。
新疆阿斯塔那,高昌早期,墓葬,有的早至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魏晋十六国墓葬魏晋十六国时期,一般指曹魏黄初元年篡汉起至北魏攻灭北凉统一北方止(220~439)。
这期间,淮河、秦岭以北的中国北部地区,各政权各民族间相互攻伐,战乱不息,社会经济调敝,反映在埋葬方面,一般表现为简埋薄葬,与秦汉墓比较,已大为逊色。
曹魏西晋的统治者,迫于经济困难,无力营建宏大陵寝,又为防止死后陵墓被盗掘,往往“依山为陵,不封不树”,不建寝殿,不设园邑,不设神道,地面上不留任何痕迹,考古探觅较难。
十六国时期,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防止坟墓被盗掘,大多沿用本族流行的“潜埋”而不起坟的葬法,所以他们的坟墓也不易被发现。
但是,帝陵以外的一般魏晋十六国墓葬,并不受此限制。
1915 年,英国斯坦因盗掘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从已发表的资料看,至少有六座墓属于十六国时期的墓葬。
本世纪上半叶,日本人鸟居龙藏、驹井和爱等人先后多次在辽阳一带发掘汉魏晋壁画墓。
1944 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敦煌佛爷庙墓地发掘十多座魏晋墓。
还有,自本世纪初以来,魏晋墓志不断在洛阳出土,其中有晋贾充妻郭槐墓志、武帝贵人左棻墓志、晋中书侍郎荀岳夫妇墓志。
这些墓志为研究这一地区的魏晋墓,特别是西晋帝陵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的魏晋十六国墓葬不断被发现,就北部地区来说,河南的洛阳、偃师、郑州、延津、焦作、安阳、南阳,陕西的西安,河北的石家庄,北京市,山东的苍山、诸城,辽宁的辽阳、北票、锦州、义县、旅顺、朝阳、本溪,甘肃的敦煌、酒泉、嘉峪关、张掖、永昌、武威、崇信,青海的大通,新疆的吐鲁番,都发现了这个时期的墓葬。
在这个时期的大中型墓中,往往有纪年墓砖或其他带有纪年的器物随葬,还有记录墓主姓名身份的碑形墓志、印章和壁画题记,这些都为墓葬断代、器物编年以及墓主身份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这是先秦两汉时期所无法比拟的。
由于北部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原因,各地墓葬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不尽一致。
第3.1章 魏晋南北朝考古·概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考古
第一节 概论
一、历史背景
魏晋南北朝(即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 史上大分裂时期,它从公 元3世纪三国鼎立局面的形 成,到公元6世纪末隋统一 止,约经历了近四个世纪 的时期(公元220~589 年)。这一历史时期虽短, 但却是一个重大的变革时 期,是继先秦之后,第二 次社会形态变异带来的结 果,中国封建社会自此开 始进入繁盛时期。
探讨古器物的风气盛行一时。这在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 《晋书•束皙传》说: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 汲郡人不准(fubiao)盗发魏襄王墓(魏国第4代国君。 前318年—前296年),或言魏安釐xī王冢(魏国第6代国 君。前276年—前243年)得竹书数十车。”晋“武帝以 其书付秘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此 即我们所熟知的“汲冢竹书”。(《竹书纪年》凡十三 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 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 “今王”二十年为止。《竹书纪年》是中国春秋战国时 期晋国、魏国史官所记之史书,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 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它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皆在古 代经史之上。此书开篇是以君主纪年为纲目,上下记载 了89位帝王、1847年的历史)。
四大石窟
莫高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一)1949年前的考古与文物发现著录
清末至抗战以前
二 ➢ 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调查甘肃敦煌石窟和
、 汉魏洛阳城遗址(1923年)
考 古 研 究
➢ 西北科学考察团调查新疆各地石窟(1928 年~1930年)
➢ 中国营造学社调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洛 阳龙门石窟等(1932年、 1934年~1935 年), )
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北大未名BBS
魏晋南北朝考古(一)城址一,早期都城演变:二里头:单城制,宫殿为中心,无外郭墙;偃师商城:大小城出现齐临淄、燕下都:两城并列制汉长安城、洛阳城:宫殿面积大而分散,平民居住形态不明曹魏邺北城:东西大道,北面宫殿、中央官署,南面居民、一般衙署宫殿比例下降,分布集中南北开创中央大道(中轴线)明确规划里,形态不明。
北魏洛阳:空前巨大,里坊占主导,开十字街,设专门行政管理人员,四面坊墙开门整齐划一设置,自成单元管理,居民等级划分邺南城:继承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宫城设于城北,皇城在宫城南,东西设市,中轴线左右对称东都洛阳:宫城位于西北,皇城包宫城东京新型城市——扬州·里、坊区别:分属乡村、城市。
不连用。
里为基层人口管理单位,坊为城市划分区块几里一坊或几坊一里均有可能。
·中国城市为神、君统治而建,政治军事职能突出,宗教、商业味陪衬——礼仪规范二,里坊制出现原因:城市为农耕民族为防御而建,里坊制应在北魏游牧民族南迁中形成。
1,初建国家,建立城市,学习农业文明,防卫外族入侵。
2,以部族为基层组织,具有军事编制性质,容易整体迁移3,鲜卑人没有土地私有观念,平均共有习惯,统一分配居所4,先设计后入住,有统筹规划,但营建仓促·促进游牧向农耕转化,有效控制城市人口。
三,里坊制机能及其瓦解:宵禁,定时开闭坊门;坊内有官兵管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三品以上官员可在坊墙开门坊内“三绝”可开门。
·坊中可独立发展工商业——里坊制动摇,唐后期突破坊墙现象无法控制。
四,城市规划的失败发明:1.必要:大一统思想2.军事化,缺乏前瞻性,简化分割,不考虑环境、资源3.专职主义控制思想,机能无合理性可言4.只有大小差别,抹煞个性,不是适应地域的产物五,北方城址:1,大夏统万城:赫连(勃勃)龙升7年(413)。
陕北横山县西,靖边县城北55km可能继承汉奢延城改筑·有较完整马面遗存——中国现存最早马面遗存。
7.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7.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特点:1.都城规划设计:各呈个性,中原地区出现从东汉南、北多宫城制向单宫城制转变趋势;东晋建康郭城、都城、宫城三重城垣及多重宫垣之制、北魏都城平城和洛阳先后出现里坊之制2.帝王陵葬制和一般墓葬制度:提倡薄葬,不封不树,不立寝殿园邑;南北朝时期发育出不同政权体制下的帝王陵葬制,具有强烈地域风格3.南方地区经济文化逐渐在宏观区域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少数民族逐渐融入中原文化4.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外文化即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大融合的奇观;中国本土宗教逐渐成型;各类文化现象呈现出时代巨变及文化上逐步整合PART1 城址&邺城(少了)曹魏至北齐时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北临漳县与安阳县交界处。
曹魏建邺北城在漳河北,东魏建邺南城在漳河南,北齐仍沿用邺南城为都。
邺北城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夯土筑成,有7座城门,东门外发现瓮城遗存。
其以东门和西门间的东西大道为界,将全城划为南北两区。
北区中部为宫殿区、皇族居住区和中央衙署区,西为铜爵园及具军事堡垒和宴饮游乐性质的“三台”区,东面为高级贵族住的戚里。
南区为城市居民生活区和一般衙署。
城内又以中阳门大道为全城中轴线,这条大道北与东西大道相交,构成T字形城市主干道系统。
曹魏邺城的布局,改变了汉代以来的都城宫殿区分散的布局,出现了从东汉南北多宫城制向单宫城制的转变。
这种T字形城市主干道系统,使平面布局更为对称规整,对此后中国都城的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邺南城(东魏从洛阳城迁过来的)东南西面城墙为新筑,北墙沿用邺北城南墙,新筑城垣略有曲度,文献记载共有11座城门,现已发现九座。
继承单一宫城制度,宫城位于内城北半部中央位置,有城墙环绕。
城中有一条东西贯通的大道。
现已发掘的南门中门朱明门,由门墩和三个门道和向南伸出东西双墙和东西双阙组成。
南城朱明门形制,具有开创性意义。
邺南城受到北魏洛阳城的直接影响,也继承了曹魏邺北城的某些因素,取两者的优点,对后代都城的建造有重大影响。
魏晋北方地区魏晋北朝墓葬
日本奈良6世纪 的藤之木古坟。
仍可看到步摇 的影响。
(三)(拓跋鲜卑)早期北魏墓
1、拓跋鲜卑的迁移路线
拓跋鲜卑南迁匈奴故地后,始祖神元帝力微入居塞上。258年力微迁于 定襄之盛乐,迄道武帝天兴元年(399)又迁都平城,拓跋氏的活动中心 多在盛乐一带。
凉城小坝子滩窖藏中的金器(文物2002-8) 呼和浩特美岱村的北魏初期墓葬(考古1962-2) 大同附近的北魏墓葬(文物1977-11)(477年宋绍
M2
房 身
金 步 摇
铜
覆
面
契
丹
的
金
面
具
。
辽
上
京
博
物
馆
三燕墓葬主要有: 锦州李廆(音伟)墓(前燕,324年)(文物
1995-6)(东晋纪年)
朝阳崔遹(读如玉)墓(后燕,395年)(考
古1982-3)
北票冯素弗墓(北燕,415年)(文物1973-3) 朝阳袁台子壁画墓(文物1984-6,2002-9)
曹魏初,鲜卑慕容部入居辽西,后迁往辽 东北。289年慕容廆(音伟)迁回辽西,337 年慕容皝建立前燕,352年慕容儁都邺城称 帝,372年被前秦灭。384年慕容垂复国建立 后燕。407年冯跋代后燕,建立北燕,436年 为北魏所灭。
辽西是慕容鲜卑的兴起之地和三燕都城所 在,墓葬材料丰富。
本节主要参考文献
M2
房 身
金 步 摇
北 票 征 集 的 铜 鎏 金 鞍 桥 包 片 ( 文 物
)
03-3
朝阳十二台营子墓地鞍桥包片
北票征集的铜鎏金寄生
的当 摇卢 叶及
其 上
杏叶
冯素弗墓
喇嘛洞ⅡM28
喇嘛洞ⅡM148 朝阳十二台砖厂88M1
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陵园和茔域
作者: 徐苹芳
出版物刊名: 考古
页码: 521-530页
主题词: 世家大族;陵园;南北朝时代;陪葬墓;中国古代;墓葬;宗法制度;秦汉时代;排列顺序;西汉
摘要: <正> 中国古代墓葬,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流行在地面上筑坟丘以后,发展到秦汉时代,墓上构筑坟丘已成定制。
特别是帝王和世家大族的墓葬,坟丘高大,有些还一直留到今天。
作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除了对这些不同时期的坟丘本身进行形制上的考察以外,还要进一步研究与这些坟丘墓有密切关系的附属建筑,以及这些坟丘墓之间的排列顺序和位置,即应对当时的帝王陵园制度和世家大族的茔域制度作必要的分析。
因为,陵园制度和茔域制度的变化反映着礼俗和宗法制度的变革,这在古代社会历史的研究上是一个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土刻铭石牌二百 多件,记载墓葬内 随葬品的名称、数 量、质地和尺寸。 每块石牌一般记载 一件或一组随葬品, 其性质与遣 策类似。
刻铭石牌所记述内 容非常丰富,大致 可分为衣衾类、器 用类、食物类、敛 奠丧仪类用具和其 他杂项。
区 篆书白文“曹休”二字。这方铜印和玉蝉的发现,为探寻
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确切的证据
一
、
中
原 地
东
区
一 、 中 原 地 区
一 、 中 原 地 区
一 、 中 原 地 区
一 、 中 原 地 区
洛阳市西朱村曹魏墓
• 2015---16年,洛阳市文物考 古研究院对位于洛阳市寇店 镇西朱村的一座曹魏时期高 等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编号西朱村M1。
• 洛阳地区这一时期的纪年墓发现较少,如1956年在洛
阳涧西发现的正始八年(247年,魏齐王芳的年号)墓。
该墓为多室砖墓,方向100度,前有长斜坡墓道(长
一 23.5、宽2.7-2.8米,南、北、西壁有五级台阶),后有
、 中
前室(3.38*3.25米)、耳室和后室(3.2*1.95米)等组 成,全长超过35米。前室出有“正始八年八月”(247 年)铭文的铁质帐构(架)等,帐前放玉杯、博山炉
• 在墓道南北两侧壁留有7级水平生土台阶。 • 墓室土圹近“凸”字形,东西长18.2、南北最宽14.6米。墓室土圹
南、北、东三壁存有6~7级水平或斜坡状台阶,并在斜坡状台阶上 部发现有明显的踩踏痕迹。
• 在甬道中部有一道门槽,应为封门位置。
• 前室内壁东西长4.4、南北宽4.9米。券顶大部分已坍塌。在前室砖壁 上发现有残存的壁画,保存较差,仅残留数处人物、瑞兽、宴饮、 祥云等图案。
原 铜鋗(xuān盆形平底两边有环的小锅)等日用器物,
地
耳室为厨房和仓库,出有陶罐、磨、井、灶、鸡、狗、 佣和灯等,罗宗真认为或为曹魏时期陵墓之一。
区
灯、盘
罐、磨、井、 灶、鸡、狗、
佣、灯等
铁灯
洛 阳
曹
一
玉杯、 博山炉
魏
铜鋗
正
、
始
中
八
带盖罐
年
原
墓
地
区
一 、 中 原 地 区
一 、 中 原 地 区
• 后室平面呈方形,内壁边长约3.6米。券顶,完全坍塌。
后室的东北部发现大量板灰和朽木痕 迹,应是棺木所在。人骨已完全腐朽。 在将板灰和朽木痕迹清理掉后,发现 4块排列有序的铁片。铁片平面略呈 “凹”字形,凹口两两相对,应是两 两一组。可能为木棺下的支垫。
• M1共出土遗物约400余件,因盗扰严重,大部分已不在原 位。分布位置以前室南侧、过洞和后室最为集中,其余部 位和盗洞填土中也有出土。
室砖墓,一般有前后两室,前室近方形,设置有左右
一 、
两个耳室,耳室之内放置陶器;后室平面呈长方形; 前后室之间以甬道相连;前室之前有甬道和长斜坡墓 道。这种平面布局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形式。
中
原 随葬物品趋向简单化。无论墓葬形制还是随葬品,都比 地 东汉时期有所简化,呈现出向西晋过渡的特征。
区
初步来看,曹魏贵族墓一般东西向,未见封土。
• M1位于西朱村南约650米, 北距汉魏洛阳城遗址约18.3 公里,地处万安山北麓的缓 坡地带。墓葬西侧2.5公里为 曹魏时期圜丘遗址。
• 圜丘遗址与汉魏洛阳城太极 殿、阊阖门遗址以及南面的 万安山主峰位于一条南北向 轴线上。
M1土圹东西全长52.1、深11.8米。由墓道、甬道、前室、过洞、后室组成。 在墓葬土圹南北两侧和西侧有39个柱础坑和3条排水沟,可能为修建墓葬时 搭建的临时性保护设施的遗存。
• 而此次发掘的M1,墓主人应为曹魏时期的皇室成 员,极有可能是高平陵的祔葬墓。值得注意的是, M1墓道朝西,与M2墓葬的方向正好相反。两墓相 背排列,这种情况非常特殊,有悖于传统的排列方 式。
2、西晋时期
西晋墓葬主要有前后室砖墓或土洞墓、单室砖墓或土洞
一
墓几类,也有一些竖穴土坑墓。一般都由墓道、甬道 和墓室几部分组成,耳室消失。墓葬由多室向单室过
第四节 世家大族墓和一般墓葬
• 一、中原地区
• 此地区包括黄河中下游,北迄燕山、南抵淮 河。墓葬可分为曹魏、西晋(公元3~4世纪 初),十六国迄北魏迁洛以前(公元4~5世纪 末),北魏迁洛至北齐、北周(公元5世纪末~ 6世纪)三期,前后长达三个世纪。
(一)曹魏、西晋时期
1、曹魏时期
曹魏墓在形制结构方面保持了东汉末期特点,大多为多
、
2.0-3、宽2.1-2.3、高2.4米。中 Nhomakorabea原
地
区
• (2)单室砖墓
• 这类墓中的大型墓葬,都有宽大的墓室和较长的墓道。墓道一般在 25米以上,有的甚至超过30米。如元康九年(299)徐美人(晋惠 帝贾皇后乳母徐义,封为美人)墓,墓室平面呈方形,四壁外凸成 弧线状,四隅砌筑有内凸角柱。甬道长2.37米,设置两道石墓门。 斜坡墓道长37.36、上口宽达5.1米,自上而下逐级递减,形成5层台 级。墓葬遭到盗掘,出土物有铜鋗、铁刀、石帐座、碑式墓志,其 中圭形碑式墓志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遗物。
• 为确定墓葬周边是否存在墓园等相关遗迹,在抢救性发掘的同时又 对M1周边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勘探,新发现两座墓葬M2、 M3。但这 三 座 墓 葬 均 未 发 现 封土,周边亦未发现墓园建筑遗迹。
• M2,地势高敞。其地势在三座墓葬中最高,规模 也最大,又位于最东侧,应为陵区内最主要的墓葬。 推测M2可能为曹魏明帝的高平陵。
一 、 中 原 地 区
• 2009年洛阳邙山陵墓群发现了曹魏时期的曹休墓(228年 卒于洛阳),也是重要的代表。
一
、
• 该墓葬位于邙山陵墓群大汉冢东汉帝陵陵园的东侧,墓葬 形制为长斜坡墓道、砖券多室亩,由墓道、甬道、耳室、
中 前室、后室、北侧室、南双侧室等部分组成。墓葬东西长
原 地
50.6米,南北21.1米,深10.5米,墓内发现散乱人骨,经 鉴定为1男1女,男性50岁左右,女性40岁左右,墓内还发 现1枚铜印和一枚古岫岩玉蝉扇坠,铜印2厘米见方,瓦钮,
、 渡,方形单室砖墓更为流行。
中 随葬陶器常见帐座、釉陶小罐、盘口壶、空柱盆、槅、 原 牛车、镇墓兽、武士俑和男女侍俑、家畜家禽俑、模
地 型器(井、仓、灶、磨)等
区
一 、
山 东 诸 城 西 晋 墓
( 一 ) 前 后 室 砖 墓
中
原
地
区
• 山东诸城发现的西晋墓,墓道近墓室一侧底部呈水平状,前端
一
呈台阶状;前室平面近正方形,两侧壁微外凸,长1.9、宽1.71.9、高2.5米;后室平面呈长方形,两侧壁和后壁微外弧,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