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创新的几点认识及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写作创新的几点认识及方法

四川省旺苍东城中学陈一森

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劳动,其结果就是要产生独特的、新颖的美学产品,“新颖”是相对历史而言,是一种纵向比较;“独特”是相对他人而言,是一种横向比较。“宋代戴复古在《论诗十绝》中说:‘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大脚后行’,随人脚后是为文之大病”。(李保均:《写作艺术论》,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9,P157)而康德在《批判力批判》一书中认为:“写作是具有创新性的,不依任何人的规矩而提供出新的规矩”。(李保均:《写作艺术论》,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9,P156)因此,求创新、重技巧、显理智成为写作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倡导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包括一种求新求异的意识,一种求新求巧的意识,一种求新求智的意识。

一、求创新、脱桎梏

求创新就是求个性。对于写作来说,求创新就需要在立意构思、语言表达上进行创新,要求学生独具慧眼,在熟悉的对象和事物里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东西;同时要求学生独辟蹊径,建立一种有别于定性思维的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去解析同一个话题,或以全新的方式组合篇章结构。语言上要有一种求变意识,培养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以晓畅、生动、幽默、具有灵气的语言表达思想。但求新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制造出在世界上找不到任何存在的原型,它仍具有继承性,求新就是继往开来。

追求立意和构思的新颖必须冲破传统价值观的束缚,用发展的、时代的、全面的、相对的眼光去审视世界,让自己的思维不受身观局限。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借用“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这句古语来说明怎样进行构思立意。在二00一年以“诚信”为话题的高考满分作文中,一篇《阿Q新篇》巧妙地选择了“故事新编”的样式,借名篇来讽刺当今,幽默、诙谐而又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诚信问题。在其立意构思上可谓是继往开来,令人拍案叫绝,鲁迅先生在九泉之下一定深感欣慰。

而在文体、形式上的创新同样应予鼓励,当然并不是说创造出新的文体,新的形式来,而是对中学写作范围内的边缘文体的利用。可以用多种文体形式表述出相同的主题内容来,比如以“诚信”为话题并不一定要写成议论文,可以小说、剧本、书信、就诊报告等形式表现出来,既耳目一新又易表现主题。在二00四年高考中,一湖南考生在考场上一挥而就,写出了一篇声情并茂、哀婉动人的祭文—《祭弟文》,显示出作者非凡的创新能力。随着现代中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在写作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尝试,进行开拓性的创新。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新颖的语言读起来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或许有时候精彩的语言还可以弥补其它方面的瘕疵。古人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言的创新既要出语大胆,给人一鸣惊人的感受,又要谨慎思考,让语言幽默、精练;既要求全篇明白晓畅、文采飞扬,又要求在字、词、句上见新、见奇、见智,以贬代褒、以抑显扬、以丑化美,总之,以万变应不变,以万变的语言表现不变的主题。因此,学生必须多看评论,多看名著,多留心身边语言的运用,在学识、见闻上进行丰富的积累,需要培养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和求变意识。

二、新中见巧、巧中显智

写作中的求新必须科学地求新、理智地求新、巧妙地求新,不能背离《语文课程标准》;不能背离语言游戏规律。新颖的、优秀的作品会不断地被人称“妙”叫“绝”,也就是说:写作是需要运用技巧和智慧并能在结果中表现出技巧和智慧的一项劳动。一篇文章如果在立意构思上、在语言表达上能达到“新中见巧、巧中显智”便无可辩驳地为一篇美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必须抓住“巧”和“智”。

正如我们前面讲到的,求新求巧就要勇于冲破传统价值观和定性思维的限制,必须用发展的、逆向的思维去思考。比如《愚公移山》的故事千古传唱,并选入中学教材,而在二00五年却有一名高考考生大胆地写出了《愚公移山吃官司》一文。愚公的行为被国家土地资源局、环保局、交通局等部门告上了法庭,并最终吃了败官司。而二00一年高考中,一篇《近墨者黑》和一篇《近墨者未必黑》同时获得满分,前者不说,只谈后文,作者通过逆向思维,用理智的笔墨冲破了传统思想。这些考生所为可谓是“巧中生智”。

“巧”还可以巧妙地、创造性地借用他人之言,如名人之言、广告之言、名篇之言等。以前人们见面的问候语一般是“你好”,然后别人回敬“你好”,而当电视中一句广告语“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出现后,很多人在别人向他问好时,便巧妙地回敬这一句,既幽默,又很具哲理,是一种“智”的显现。

“巧”还可以通过改换说法,古语今用,熟语新用:

“‘屡战屡败’换成‘屡败屡战’就更有气魄;

‘人生如梦’换成‘人生如箭’就更具表达效果;

‘勤劳致富’换成‘勤捞致富’就带上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孙济占:《高考作文怎样赢得高分》,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5,P1)

因此,“新”和“巧”往往是统一的,求新求巧又必须在“智”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一切新的、巧的产品都只能成为有体无魄的东西,失去审美价值,也失去创造价值。“智”是作品生命质感的体现。实际上,写作求新就是智慧的求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