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油层对比

合集下载

油层对比4章_新

油层对比4章_新

第四章地层对比与沉积微相地层对比是指建立研究区域及层段内的等时地层关系。

按研究范围,地层对比可分为世界的、大区域的、区域的和油层对比四类。

世界地层对比为全球范围的地层对比,大区域地层对比为跨盆地的地层对比,主要应用古生物群、岩石绝对年龄测定和古地磁、全球海平面变化等进行对比,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区域地层对比是指在一个油区范围内进行全井段的对比,而油层对比是指在一个油田内含油层段的对比。

油层对比提供了含油地层的空间格架,是油田地质研究的基础[49]。

沉积微相研究是对地层单元内沉积环境及岩性分布的研究。

沉积微相控制着储层性质及其空间分布,控制着地下油水运动,因此,沉积微相研究亦是油田地质研究的重要基础。

第一节地层对比方法概述地层作为一个地质体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如矿物成分、化学组分、岩石的结构构造、层理层面特征、地磁性质、对地震波反射吸收性质、导电性、同位素年龄以及化石种类等。

因此,人们就能够根据这些不同的特征去认识地层,划分、对比地层。

由于地层划分、对比方法的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地层单位。

如根据古生物组合可将地层划分为生物带、亚带等;根据岩性将地层划分为群、组、段、层等;综合古生物组合及岩性,可划分不同级别的时间-地层单元,如界、系、统、组、段等;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则将地层划分为层序、准层序组、准层序、层组、层、纹层组、纹层等。

一、生物地层学方法根据古生物及其组合划分地层[50]。

1.基本原理地层年代的概念,必须建立在生物地层学的基础上。

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外乎是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物界)的演化发展过程,而生物界的演化比无机界的发展具有更加显著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

只要地层所含化石或化石组合相同或相似,它们的地质时代就相同或大致相当,这就是使用古生物化石划分对比地层的理论依据。

古生物学法是确定地层相对地质年代的基础。

在地层对比中,多利用岩心或岩屑中的微体化石及超微化石,这在各油田的区域地层对比研究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

地层、油层划分与对比

地层、油层划分与对比

三、地层的对比
了解各地层单元在区域士的变化,如古生物化 石、岩相、岩性变化等内容。将不同地区属
于同一时代的地层对比起来的工作就是 所谓的地层对比。地层划分与对比是相辅相
成的,划分是对比的基础,对比能促进和验证 划分。
四、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关系
地层划分与对比是相辅相成的,划分是对比的 基础,对比能促进和验证划分。
5、中生代
(1)定义
是地质历史时期最后一个时代,分第三纪和第 四纪两个纪。
(2)主要特征
由于新生代时间短,距离现代近,地层保存 比较完整和全面,与人类现实生活的关系最密 切,所以研究得最详细。 在新生代时期,除了初期阶段我国的西藏、 台湾等地仍为地槽区外,其他地区均已上升为 陆地。 新生代是哺乳动物兴盛的时代。在植物方面, 是种子植物兴盛时代。
3、古生代
(1)定义
古生代是从元古代以后到中生代以前的一段地 质历史时期。分为上、下古生代,包含6个纪。
(2)主要特征
出现了第一批生物并且很多生物以后完全灭 绝,如笔石和三叶虫等。 古生代曾发生两次造山运动,一次是发生在 寒武纪到泥盆纪的加里东运动,另一次是发生 石炭纪到二叠纪的海西运动。 6个纪的主要特征分述如下:
①寒武纪
寒武纪是一个比较平静的时期,在世界各处 广泛发生海侵,将各地相互沟通。在中国,当 时由于地壳缓慢下降.海水由西南侵入,经由 华东、华北与北冰洋侵入的海水汇合。在世界 各地普通发现古杯海绵及藻类化石,以及砂泥 相的沉积,说明当时是以气候温暖的浅水环境 为主。
②奥陶纪
寒武纪末期,部分地区海水退却,到奥陶纪 各处又发生海侵。在中国奥陶纪沉积广泛,分 为两个区域,华北以碳酸盐岩石为主,华南以 碎屑岩、笔石页岩为主,代表着不同的沉积环 境。奥陶纪的生物主要有笔石、三叶虫以及头 足类中的珠角石、直角石,腕足类中的正形贝 、扬于贝、海林擒等。

油层对比

油层对比

例如: 某油田杜家台含油层系 ----Ⅰ、Ⅱ、Ⅲ油层组 ----Ⅰ1-3砂层组 ——Ⅰ11-3 单油层
2、沉积旋回级次与划分
油田范围内,沉积旋回的级次从小到大按四级划分。 1)四级沉积旋回(韵律)
※ ※ ※
包含一个单油层在内的不同粒度序列岩石的一个组合 该组合中,油层粒度最粗; 厚度、结构及层理随沉积相带的变化而变化。
SP 1281 2 3 4
(a)
IL
SP
IL
SP
7 8
ML
5 6 7 (b)
9
1 (c)
孤东油田馆上段化石层(标准层)
三级旋回按水进型考虑--顶部均有一层泥岩

中感应、八侧向、中子伽马、井径等曲线。

碳酸盐岩剖面:自然伽马、中子伽马曲线,等等。
第二节
碎屑岩油层对比
二、油层对比的依据

1、岩性特征--岩性及岩性组合

▲ ▲
2、沉积旋回
3、地球物理特征
岩性标准层 特殊标志层 岩石组合 矿物组合
4、油水关系及动态信息
1、岩性特征
岩性特征--指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 岩层变化规律及其特殊标志,等。
3、油层组
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岩组组合而成; ▲ 以较厚非渗透性泥岩作盖层、底层,且分布于同一相段内 ▲ 岩相段的分界面--为油层组的顶、底界线。

4、含油层系
由若干油层组组合而成。同一含油层系内: ▲ 油层的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 ▲ 油水特征基本一致; ▲ 顶、底界面与地层时代分界线具有一致性。
常见的标准层:
A、砂泥岩剖面中薄层灰岩--高电阻率值; B、碳酸盐岩剖面中石膏、泥岩夹层-泥岩或页岩为低电阻率和高自然伽马; C、碎屑岩剖面中稳定泥岩段--低电阻率、高自然伽马; D、煤层--高电阻率、高自然伽马值; E、薄的黑色页岩层或煤层--地质录井标志明显; F、化石层; G、膨润土层--高电阻率、高自然伽马值。

地层(油层)对比

地层(油层)对比

岩及其分布稳定的泥
岩等,它们往往是在 比较稳定的沉积环境 225.0 m
195.0m
中形成的,具有一定
的分布范围,也属于 我们追踪的标志层范 畴。 Ed2 Ed3
Es1 上
1.3、综合测井图 比例为1:200。主要用于油层对比、
小层划分和砂体分析。我们主要应用的曲线有
感应曲线(COND)、自然电位曲线(SP)和微 电级曲线(ML1,ML2)。电阻率曲线与自然电 位曲线能明显反映岩石组合特征;微电极曲线 能够细致地反映岩层的薄层变化,显示出各个
4、地层对比标志
综合岩性、化石、地震反射界面、测井曲线特征、沉积环境等方面的标
志,进行地Leabharlann 单位的对比划分。5、区域地层划分对比 5.1、区域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区域地层对比目的:
主要解决地层的时代,接触关系,确定生、储、盖组合关系,为研究地质构
造、预测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带提供依据。 区域地层划分对比方法主要有: (1) 生物地层学的方法; (2) 岩石地层学的方法; (3) 构造学的方法 (4) 地震、测井、地质结合的综合方法等。
① 岩性标准层法
岩性标准层:是区域性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标志,其岩石特征突出, 岩性稳定,厚度不大,且变化小。 ② 沉积旋回法 旋回是由于地质营力周期性变化而在地层中留下岩性有规律重复出现 的记录。 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前缘 前三角洲(滨
长 中 短 旋 旋 旋 回 回 回 长 中 短 旋 旋 旋 回 回 回 浅湖)
② 旋回是小层划分对比主要依据之二
③ 厚度的规律变化是小层划分对比主要依据之三
小层划分对比一般是在一个油藏的范围内进行,甚至是在一个油藏的 某个区块上开展。其划分对比的范围相对较小,从沉积相的分布上来看,

《油层对比》课件

《油层对比》课件
岩性组合包括四种类型: ①单一岩性层纵向规律变化。 ②两种或两种以上岩石类型组成的互层。 ③以某种岩石类型为主,包含其他夹层。 ④岩石类型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的韵律层。
第一节 油层对比
砂岩与页岩 石灰岩与页岩
砾岩与页岩
依据岩石(性)组合对比主要地层单元
第一节 油层对比
第三章 地层对比与沉积微相
一、 油层对比单元 二、 油层对比的依据 三、 油层对比的方法
(2)三级沉积旋回 同一岩相段内几种不同类型的单层或者四级旋 回组成的旋回性沉积。它与砂层组大体相当。上下 泥岩隔层分布稳定。
第一节 油层对比
(3)二级沉积旋回 由不同岩相段组成的旋回性沉积,它包含若干三
级沉积旋回,相当于油层组。油层分布状况与油层特 征基本相近,是一套可以组合成一个开发层系的油层 组合。其顶底应有相当厚度的泥岩将它与相邻油层组 完全分隔。 (4)一级沉积旋回
地壳下降 地壳上升
发生水进 发生水退
正旋回(下粗上细) 完整旋回 反旋回(上粗下细)
测井曲线只能响应岩石在粒度上的旋回性
沉积旋回:美国亚利 桑那大峡谷剖面
细 粗
第一节 油层对比
地壳的升降运动是不均衡的,表现在升降的规模 (时间、幅度、范围)有大有小,而且在总体上升 或下降的背景上还有小规模的升降运动。因此,地 层剖面上的旋回就表现出级次来,即在较大的旋回 内套有较小的旋回。
● 旋回对比可用于盆地范围内地层对比; 绝大多数沉积旋回:为地壳周期性升降运动引起, 影响范围广;
● 旋回界限:多以水进开始部分的粗粒沉积或间断面为界 ● 沉积旋回类型:正旋回、反旋回、复合旋回(中间粗上下细) ● 旋回对比所选用曲线:
碎屑岩地区:一般利用SP曲线和R曲线; 碳酸盐岩地区:一般利用自然伽马GR曲线。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 第6章 油层对比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 第6章 油层对比
第6章 油层分层对比 章
油气田进入到详探阶段以后, 油气田进入到详探阶段以后,人们把地质研究工作的 重点转移到油( 层研究上来,纵向上详细划分油层, 重点转移到油(气)层研究上来,纵向上详细划分油层, 横向上掌握其分布范围及变化规律,此项工作即为油层对 横向上掌握其分布范围及变化规律, 油层对比是油田地质研究的基础。 比。油层对比是油田地质研究的基础。对于油气田的勘探 和开发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和开发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的基础上进行的。 的基础上进行的。
区域地层对比:它是以大套地层,如界、系、统、组、段为研 区域地层对比:它是以大套地层,
究对象,根据古生物化石、岩石、重矿物、构造、 究对象,根据古生物化石、岩石、重矿物、构造、地震等进行 地层的纵向划分和横向对比,又称“统层” 地层的纵向划分和横向对比,又称“统层”。 油气层识别:可以用录井资料来综合判断油、气、水层,例如 录井资料来综合判断油 水层, 油气层识别:可以用录井资料来综合判断油、 根据油砂的含油级别或气测曲线显示进行判断; 根据油砂的含油级别或气测曲线显示进行判断;也可以用地球 2011-5-15 4 物理测井资料来解释、判断油、 测井资料来解释 水层。 物理测井资料来解释、判断油、气、水层。
2011-5-15 10
理想的标准层不会太多,对于那些条件稍差 理想的标准层不会太多, 可做为“辅助标准层” 又叫标志层 又叫标志层)。 的,可做为“辅助标准层”(又叫标志层 。为了 区别其使用价值,要对标准层分级。 区别其使用价值,要对标准层分级。 (1)一级标准层:岩性、电性特征明显。在三级构 )一级标准层:岩性、电性特征明显。 造范围内稳定分布。稳定程度达90 以上。 90% 造范围内稳定分布。稳定程度达90%以上。用于 确定油层组界线。 黑色泥岩、页岩、 确定油层组界线。如黑色泥岩、页岩、介形虫泥 钙质砂岩等 岩、钙质砂岩等。 辅助标准层或标志层): (2)二级标准层 辅助标准层或标志层 :岩性、电 )二级标准层(辅助标准层或标志层 岩性、 性特征较突出。在三级构造的局部范围具有稳定 性特征较突出。 稳定程度在50 50% 90%。 %。在已确定油层组界 性,稳定程度在50%一90%。在已确定油层组界 线的基础上, 线的基础上,配合沉积旋回特征划分砂岩组和单 油层。岩性一般为钙质粉砂岩与灰绿色 钙质粉砂岩与灰绿色、 油层。岩性一般为钙质粉砂岩与灰绿色、深灰色 泥岩组合。 泥岩组合。 2011-5-15 11

地层、油层划分与对比

地层、油层划分与对比

②第四纪
⑥二叠纪
地层明显地分为上下两层(陆相和海相)。发生于石炭 纪的海西运动,到二叠纪时更为激烈。在我国北方形成 了几个陆相盆地,与石炭纪连续沉积,一般称石炭二叠 纪;在南方发生大规模海侵,沉积了巨厚的海相石灰岩, 海水退去后,又开始新的海侵。 主要生物为纺锤虫、珊瑚、腕足类和菊石等,前一时 期极盛一时的三叶虫、四射珊瑚等逐渐灭绝。出现了高 级爬虫类——锯齿龙。植物中封印木、鳞木开始衰落, 代之而起的是松相类、苏铁类以及大羽羊齿等。
表3 地层顺序表
续表3 地层顺序表
三、地质时代单位与地层单位的关系
表4 地质时代单位与地层单位对照表
四、各地质时代单位的含义
1、太古代
(1)定义
从地壳形成到原始生物出现前为止,这一段地 质时代叫太古代或隐生宙,也叫前寒武纪。外 国地质学者也将太古代和以后的元古代合称为 前寒武纪。
(2)主要特征
③志留纪
志留纪仍然是一个平静的海侵时期。奥陶纪 末期部分地区海退;到志留纪海侵又继续发生 ,开始沉积碎屑岩;中志留纪时海侵继续扩展 ,沉积岩主要为石灰岩;到上志留纪时发生海 退,沉积泥质灰岩与硅质页岩互层,构成许多 小的沉积旋回。海退期间在我国西南还造成了 一些内海盆地。 主要生物有笔石、层孔虫、温瑚、苔醉虫、 三叶虫、腕足类等。
地层、油层 纲
绪论
第—章 地质时代与地层
第—节 地质时代 第二节 地层单元的划分与命名
第二章 地层对比
第一节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 第二节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步骤 第三节 地层划分与对比应用实例
第三章 油层对比
第—节 单层(小层)对比的依据 第二节 油层对比的步骤 第三节 油层对比应用实例
④泥盆纪
志留纪末期发生了加里东造山运动,到泥盆 纪时期发展剧烈,在震旦纪陆台的周围形成了 许多山脉,同时也形成了许多高原和盆地。 主要生物有三叶虫和笔石衰落,水中出现了 鱼类,陆地上出现了大量棵蔗植物群,还有古 鳞木和古芦木等。

学术前沿活动:油层细分对比

学术前沿活动:油层细分对比
本次对比过程中,共确定两个区域对比标志层。
(1)厚层泥岩标志层。该标志层位于长4+5(1)油组的下部,厚度25~30m,为分流间泥岩,局部夹粉砂。在全区目的层段中是独一无二。自然电位为基线,自然伽马中高值,声波中等、跳跃,电阻率低值。
(2)高声波时差泥岩标志层。该段位于长62与长63界面处,自然伽马高值、声波时差异常高值,可达,电阻率低值,厚度约2-4m,分布较稳定,是本区地层对比的重要标志。
(4)稳定叠置型:在沉积物供应及水动力稳定的状态下沉积形成,上、下单砂层叠置,侧向上叠置状态稳定。如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多期叠置、河口坝砂体多期叠置。
(5) 叠置分叉型:上下叠置的单砂层,在侧向上分叉,根据测井曲线的变化,劈分叠置砂体并分层连线。水动力条件的变化造成叠置的水下分流河道和侧缘砂体在部分地区被泥岩重新分隔,垂向河道方向多为这种变化。
6、细分对比结果
在原对比结果基础上,采用上述方法,对延长某井区的原有对比结果进行了调整,纠正了之前错误或不准确的对比结果。研究区重新对比细分,把目的层段长4+5(2)油组细分为3个小层,长61油组细分为3个小层、长62油组细分为3小层。
注:每篇小结报告不少于500字,博士研究生要求8篇,硕士研究生要求3篇,报告由各学院留存。
(6) 叠置尖灭型:上下叠置的单砂层,在侧向上某个砂体发生尖灭,据测井曲线的变化,劈分叠置砂体,分层尖灭式连线。如分流河口砂坝,不同的物源供给及水动力条件造成不同时期发育的砂坝迁移,砂坝分布范围不同,早期的砂体只是在局部与晚期的砂体接触。不同时期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摆动,发育规模、范围不同,出现相互尖灭现象。
(2)分叉型:砂体侧向分叉,由泥岩隔开,单砂层顶、底与邻井砂层的上分层顶及下分层底相连,内部以各分层多层对比连线。说明水动力条件有所变化,是水下分流河道在区域上由于水位不稳定造成的砂体变化,或水道侧向迁移造成的,或河口砂坝垂向相互叠置导致的结果。

地层油层划分与对比

地层油层划分与对比
(1)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
主要是在油气勘探初期,利用地面地质(露头、 探槽、浅钻等)、地球物理勘探(地展、重力、 磁力、电法等)、实验室分析资料(包括岩性、 物性、古生物、生泊指标分析等),再结合钻 井地质、矿场地球物理测井资料等,进行区域 地层划分与对比,目的是解决本地区的地层时 代、岩层旋回特征、岩层接触关系等,确定生 油层、储油层、盖层组合关系、为寻找地质构 造、预测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提供依据。
志留系: S
于相应的系、统、阶符号
奥陶系: O
后面加上汉语拉丁拼音字
寒武系:
母。
震旦系:Z(上元古界)
(4)亚系的符号:
新第三系:N
老第三系:E
表3 地层顺序表
续表3 地层顺序表
三、地质时代单位与地层单位的关系
表4 地质时代单位与地层单位对照表
四、各地质时代单位的含义
1、太古代
(1)定义
从地壳形成到原始生物出现前为止,这一段地 质时代叫太古代或隐生宙,也叫前寒武纪。外 国地质学者也将太古代和以后的元古代合称为 前寒武纪。
相对地质时代划分方法,是国际地质 会议确定的。规定将其相对地质时代 划分为代、纪、世、期4个级别和一个 自由使用的时间单位“时”组成。其 中代、纪、世是国际性的时间单位, 期是大区域性的时间单位,时是地方 性的时间单位。
表1 各地质时代单位划分表
二、地层单位的划分与命名
1、地层单元的分级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地层三级单位是界、系、统,此 外还有大区域性的次一级的两级单位阶和带以及小区 域性的群、组、段、带的各级单位。
(2)主要特征
在这期间发生了两次较大规模的造山运动。 在我国,第一次称为泰山运动,第二次称为五 台运动。太古代地层的特点是岩层大都为变质 很深的花岗片麻岩。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在太 古代地层中没有找到化石,因而认为当时还没 有生物。

第二章油层对比

第二章油层对比
质工作中大区域对比; 缺点:因个体大,在钻井岩心、岩屑中难得到完整的标准 化石,钻井剖面地层对比时受到限制。
(2)化石组合法
用地层中所含全部化石或某一类化石的自然组合对比地 层的方法。
→微体古生物对比:个体小,数量多、种属繁多, 演化快,生物群分区现象明显,适用于钻井地质 地层对比
三、同位素年龄测定法
(一)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
1)利用标准层划分油层组
通过油层剖面的分析,在掌握油层岩性、岩相变化的旋回性及 反映在电测曲线上的组合特征的基础上,了解油层组厚度变化 规律,用标准层确定油层组的层位界线。
2)利用沉积旋回对比砂层组;
在油层组内应根据岩性组合规律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三级旋回, 分析各三级旋回性质、岩石组合类型、演变规律、旋回厚度变 化规律及电测曲线组合特征,用标准层或辅助标准层控制旋回 界线。各三级旋回按水进型考虑,砂层组顶部均有一层泥岩, 可作为对比时确定层位关系的具体界线。
第四章 油层对比
单井地层剖面划分 地层对比 地层特性及 岩层空间构造形态
世界范围的对比 龄和古地磁 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古生物群、岩石绝对年 大区域的对比 地层对比 区域对比 油区内全井段对比 期 油气勘探阶段和开发初 油层对比 油区内含油井段的对比
第二章 油层对比
注意:旋回的界限通常以水进开始部分,即粗砾沉积或 间断面为界
一、岩石地层学方法
3.矿物对法比
原理:同一地区的沉积物来源、搬运条件及沉积环境是近
似的,其矿物的组成(或某些矿物含量)基本不变 或有规律的变化。
重矿物对比:按重矿物的类型、百分含量和重矿物 的形态特征变化分层、对比
注:密度大于2.75(2.86)的矿物,锆英石、绿帘石、绿泥 石、磁铁矿、重晶石等;可指示沉积母岩的成分、沉积时 水流方向等。

[学习]碎屑岩油层划分与对比

[学习]碎屑岩油层划分与对比
[学习]碎屑岩油层划分与对 比


一、油层单元划分
•油层单元划分和对比: •是将油田内的储油层系剖面根据地层接触关系、沉积层序 或旋回、岩性组合、油气水分布等特征细分成不同级次的 油层,并建立全油田井间各级油层的等时对比关系,在油 田范围内实现统一分层。
• 意义: •1、揭示多油层储油层系的层间非均质性,正确地实施分 层开采的各种措施 •2、搞清各级油层的空间变化规律 •3、提高油层认识精细程度

3、利用岩性和厚度比例对比小层
•在局部范围内,同一时期形成的小层其岩性和厚度是相似的。
•在每个四级旋回内,应进一步分析其岩性组合规律,细分若干 个五级旋回,并分析其所具有的特点:砂岩相对发育程度,泥 岩稳定程度,各五级旋回的厚度比例等。

4、切片、等高程对比
•河流沉积地层的特征:标准层少,河道砂 体在泛滥沉积中随机出现 •对比方法:切片和等高程对比

•油层划分的基本依据 :
•沉积层序、旋回性、储层非均质性、油气水分布相结 合,即从沉积成因出发,落脚于储层的开发地质特征
不同级次的沉积层序和旋回性是含油层系沉积历史不同 级次的构造事件和沉积事件的反映,只有客观地按固有的 沉积层序及旋回性划分油层,才能正确地进行等时对比。 合理的油层划分又是为实施各种分层开采措施服务的, 各级次的油层应体现:层内储层开发地质特征的相对近似 性,层间的差异性和相对的隔绝性。
油田划分油层单元级别 不齐全,油层单元划分 常从砂层组开始。
•大庆萨中地区油层划分、储层的旋回特征

•胜利油区馆陶组上段油层单元划分结果表

二、油层对比方法
•油层对比前的工作 : • 1、通过典型井油层划分与对比,建立油田综合柱状图。 综合柱状图要求岩层特征(岩性、电性)在全区具有代表性 ,油层发育好

油层对比

油层对比

地层单元分级 区域地层
2. 岩石地层单元 回顾
(群、组、段、层) •以岩性作为主要分层依据。 •主要用于化石少、
岩性变化大的地区。
教材P108
地层单元分级 区域地层
3. 层序地层单元
•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 成因上有联系的、 顶底以不整合面或 与之相应的整合面 为界的一套地层 (Mitchum,1977)。
教材P137
221m
86m
93m
砂体 强水淹
泥岩 中水淹
弱水淹
油层对比的方法
6. 全区闭合
(反复验证、全区闭合) √桥式对比 √三角网对比
•w1
•w2
•w3
•w4
•w5
•w6
•w7
•w8
•w9
•w10
•w11
•w12
•w13
•w14
•w15
•w16
三维闭合
教材P137
油层对比的方法
四、地层分层数据表
碳酸盐岩中的薄层泥岩
教材P121
2353
GR
Rd
3300
3500
灰岩
泥灰岩
油层对比的依据 标志层
低 GR SP RT
P12a P12b P13a P13b P13c
油层对比的依据 标志层
(3)与沉积间断相关的标志层
轮古9井
轮古15-2井
GR
0
100
CAL
5
10
BIT
5
10
岩性 剖面
RMSL
0.1
GR
Rt
GR
Rt
逐级对比
GR
Rt
标志层
教材P133
沉积旋回

第三章_油层对比

第三章_油层对比

图中,可明显地划 分出5个由粗变细的沉 积旋回; 总体上:由下而上 碎屑岩逐渐减少,粘 土岩逐渐增多的趋势, 是一个大的沉积旋回。
碎屑岩沉积旋回示意图
地壳的升降运动是不均衡的,表现在升降的规模
(时间、幅度、范围)有大有小,而且在总体上升 或下降的背景上还有小规模的升降运动。因此,地
层剖面上的旋回就表现出级次来,即在较大的旋回 内套有较小的旋回。 利用旋回对比油层时,可以从大到小分级次进行 对比,这就是“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油层对比 原则的理论依据。
伸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以渗透性储层横
向连续情况和隔层分布情况的横向追踪。
油层对比 的特点 :
一是细,剖面上要求划分对比到单油层; 二是注重连通性,油层平面与剖面的连通情
况和隔层的分布情况都是对比研究的重点。
2.隔、夹层概念
是指稳定分布于两个渗透性 岩层中间的不渗透岩层。隔层的 特点是封隔性好、平面分布较稳 定、具一定厚度(泥岩一般需3m 以上) 是指夹在连续油层(或渗透 层)内部的非有效油层(或非 储层)。夹层的特点是平面分 布不稳定,厚度较小。有的夹 层不具渗透性,有的也具一定 的渗透性甚至还具油迹以下的 含油显示,但基本无可动油。 隔层一般由泥 岩、页岩或泥质 含量很高胶结比 较致密的泥质粉 砂岩等非储层岩 性充当
地层对比方法概述
一、生物地层学方法
--指利用地层中古生物化石类型、化石组合及含量差异, 鉴别地层时代,划分与对比地层的方法。
基础:生物演化的发展性、阶段性、不可逆性、迁移理论 不同地区地层所含化石或化石组合若相同 →它们的地质时代相同和大致相同
划分与对比方法:
标准化石法; 化石组合法(微体古生物对比法)
3、二级沉积旋回 -- 油层组

最新地层(油层)对比

最新地层(油层)对比

67
54
80.6 本区二级标志层
60
45
75 本区三级标志层
62
51
82 本区二级标志层
9 灰绿色泥岩
10
灰绿色泥岩夹薄层砂岩
起伏较明显,呈一 宽一窄两个中峰状
Ⅲ5
56
36
62.5 本区三级标志层
10 扇状砂泥岩 15~20
11 W状泥岩
10
12 W状宽凹兜泥岩 15~16
灰绿色泥岩夹砂岩 绿灰色泥岩
地层(油层)对比
(一)概述
1、地层对比的含义 地层对比是指在一个勘探或开发的区域将收集到的地震、钻井、录井和
测井等各项地质资料,通过单井地质剖面的综合分析和对比,找出层位相当 的地层,把各井地质剖面联系起来,整体上认识沉积地层在纵横向上的分布 与特征。其目的是建立具有等时性各级地层格架单元。
2、地层对比类别 地层对比按勘探开发阶段及目的的不同,分为区域地层划分对比、小层
由于构造的复杂性,存在着地层的断缺, 因此具备这种条件的井往往很难找到,对此 通过对比寻找个别井带有标准(志)层,且 具备旋回关系电性曲线的个别层位齐全的井 段,把不同井具备这个特征的井段拼接起来, 就是我们对比应用的全剖面。
Ⅰ 102.5 m
Ⅱ 108.0m
Ⅲ 94.0m Ⅳ 87.0m Ⅴ 116.0m
(3)地震、测井、地质相结合的地层对比方法
运用地震、测井、地质相结合的综合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① 在地层对比之前,先进行地震地层学研究,利用反射 结构特征,结合岩相变化规律,确定地层沉积方式(侧积、 加积)。
② 然后应用时间地层概念和层序地层学原理在全区范围 内进行岩电与反射同相轴的对应关系;选择一些在全区内连 续的地震反射同相轴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地震标志层;

油层对比讲义

油层对比讲义
•要 求 做 到 以 河 流 - 三 角 洲 沉 积 的 一 次 旋 回 层 为 基 本 单 元 , 内 部 只 包 含 一 个 单 砂 层。 •在 河 道 砂 岩 发 育 的 层 段 , 常 出 现 不 同 时 期 河 道 砂 岩 间 严 重 切 割
和迭加。考虑到沉积单元在注水开发中的相对独立性和测井曲
高Ⅰ20底 厚度:0.5米 岩性:介形虫钙质粉砂岩,富含狼星虫,上下为黑色泥岩。 与高Ⅱ1+2顶部富含女星虫的介形虫钙质粉砂岩层为组合标志。 电性:上下低电阻所夹的一明显锥状钙质尖峰,下面钙质层多叉。
高Ⅱ3--4 厚度:0.4米 岩性:3号层的介形虫钙质粉砂岩下有0.4米的灰黑色泥岩; 4号层的0.6米介形虫钙质粉砂岩下有0.6米的灰黑色泥岩; 二者为组合标志。 电性:泥岩段低凹,被三个钙质尖峰所夹,三个钙尖都分叉。
油层对比的原则和工作流程
•油层对比的原则——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 •油层对比的工作流程
确定井位、选取井号——以主井为中心,邻井不隔井、不重复、不漏井
利用标准层确定油层组、砂岩组、小层界限;
12个 37个 97个 编写小层号——首先确定出砂体是否跨层 自上而下依次编写 “+”也表示本层层号 “-”表示跨层层号 跨层层号自上层顶号编到下层底号。 注意:特殊砂岩组界线也有与大界线(油层组界线)表示相同的。 萨III4-7底界、葡I2底界的砂岩组界线均与油层组界线相同。
清楚反映各级旋回的组合特征 反映油层的储油物性 反映厚砂岩内部夹层的分布状况及物性差异
自然 电位
不能渗透性相近而岩性不同的岩层 岩性界面反映不明显 幅度值受岩层厚度、泥浆性能影响较大
反映各级旋回的组合特征及单层分界面 反映标准层的特征 明显反映厚砂层内部物性的差异及小旋回界线

油水分离实验油层外观分析

油水分离实验油层外观分析

油水分离实验油层外观分析
油水分离实验是通过将含有油和水的混合物进行分离,以观察油层和水层的外观差异。

通常可以使用分离漏斗等实验器材进行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首先将混合物倒入分离漏斗中,并静置一段时间,待油水分离完成。

然后观察分离漏斗中的油层和水层的外观。

在油层外观分析方面,可以观察以下几个方面:
1. 颜色:油层通常呈现出深黄、棕色或黑色,具体颜色取决于油的种类和浓度。

2. 透明度:油层一般较为浑浊,不透明。

3. 浮力:油层通常会浮在水层的上方,形成一个单独的层状结构。

4. 黏度:油层的黏度通常较高,手感粘稠。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油水分离实验时,应注意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范,确保安全,并且在实验结束后进行妥善处理,避免环境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一:地层对比
一、意义和目的
地层对比是油气田地质勘探的基础工作之一,是研究 地层特性和构造形态的前提。通过本实习作业使学生掌握 地层对比的基本方法。
二、要求
1、根据已知骨架剖面,确定出各井相应层段位置。 2、找出剖面中的断点位置,初步确定断距大小及断 层性质。
三、作法
1、熟悉所给资料中已知骨架井的岩性和电性特征,并 找出标准层。
图2-1中,1为对比骨架井,已标出各个层段的位置及标准层的位置。
图2-2 某井组地层对比曲线
1-泥、微晶灰岩, 2-硬石膏, 3-生物骨架灰岩
图2-2是一碳酸盐岩地层剖面,无断层,A-1为对比骨架井。
五、思考题
1、地层对比的实质是什么?
2、岩性对比法在什么条件下使用较为可靠?
作业二:油层细分对比
四、资料
图2-4
五、思考题
1、画准栅状图的关键是什么? 2、从栅状图上可以看到些什么?
四、资料
图2-3 某井组自然伽马曲线
如图2-3,图2-4。每个图的最左面一口井为对比标准井。
图2-4 某井组油层对比曲线
五、思考题
1、如何才能使油层细分对比准确可靠?
2、从油层细分对比结果中,能看出些什么地质现象来?
作业三:栅状图的编制
一、意义和目的
栅状图是一种立体图。它能反映出地层(或油层) 在空间上的变化情况,和油、水层的横向变化情况。通 过作业让学生掌握栅状图的编制方法。 二、要求 用图2-4的油层细分数据,作四口井的栅状图。
一、意义和目的
油层细分对比,正确地划分出油砂体单元是研究砂体 分布,认识地下复杂油层的基础,也是开发多油层油田的 关键。通过实习作业使学生掌握油层细分对比的方法。
二、要求
对所给资料进行细分对比,找出每一个砂层的对应位
置。
三、作法
1.熟悉和掌握已知井的标准层位置和每个砂层的电性特征。 2.根据已知井每个砂层的电性特征,向邻井逐一对比过去, 画出每口井的岩性剖面。 3.用曲线将各井相同砂层的顶、底介面连接起来,并写上 砂层号。
2、根据骨架井每个层段的岩性、电性特征,按照由近 及远的原则和邻井进行对比,逐一确定每个层段的位置断层所在位置用一特殊符号在井轴 线上标出,再根据周围地层变化关系,将断层线画出来。
4、将断层同一盘的相同层面线,用直线连接起来。
四、资料
图2-1 某井组地层对比曲线
三、作法
1.根据图2-4井位图,选四口井在一张透明纸上画出各井 位置。比例尺为1:2万。 2.以各井点位置为井口,往下画一宽0.5 cm,长10 cm 的柱子。 3.分别将各井各砂层的相对位置画在柱子上,并标出各 砂层层号。 4.将相邻两井相同层面用直线连接起来。在连线时一定 要注意透视角度,前面的线画成实线,被遮盖部分画成虚线。 先用铅笔画,再上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