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概说

一、时间范围

从东汉献帝初平元年算起(公元190年)到隋统一(589年),约四百年的时间(注

①:另说从东汉献帝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算起)。

二、社会状况和主要的文学时期

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动乱、分裂的时期。在此期间,除西晋取得了短暂的统一,四百年间的中国社会,基本上处在分裂、战乱之中。其过程又可分为魏晋和南北朝两个时期,分别概述如下:

㈠、魏晋时代。又可分为四段:

(1)汉末至天下三分(184—208)

从汉末农民大起义(184年)到208年赤壁之战,是中原地区极度混乱,天下大乱,群雄蜂起的时期。这一时期,是文学史上的“建安文学”时期。它标志着是我国文学发展的新时期的到来。建安文学以魏国为主。代表人物为“曹氏父子三人”、“七子”和蔡琰。

(2)随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在各国统治区内出现了相对的和平,而各政治集团为夺取最高政治权力进行的争斗,演变成残酷血腥的政治屠杀,尤其是司马氏集团为篡夺曹魏政权进行的屠杀,造成了严重的政治恐怖。

和这个历史时期相对应的文学史分期,称作“正始文学”。正始是魏齐王曹芳年号(240-249)。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正始时代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嵇康。

(3)西晋时期(265—316)

司马氏攻灭蜀汉和东吴,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公元265年西晋王朝建立后,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使社会在短时期内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西晋时期,出现了以“太康文学”为代表的文化上的繁荣。而西晋末年的“永嘉时期”则是诗歌向玄言诗变化的开始(注②:永嘉是晋怀帝的第一个年号,也是唯一的一个年号。永嘉年号从公元307年到公元313年。诗歌在社会动荡情况下,多有悲郁气。)玄言诗统治文坛达百年之久,直到晋末杰出的诗人陶渊明出现,才为空虚的东晋文坛带来富有现实内容的创作。

(4)东晋十六国时期(东晋317—420,十六国304—439)

西晋王朝的统一安定,并没有持续多久,“八王之乱”引发了空前的民族大冲突。汉族政权被迫退避到长江流域,建立了东晋王朝。中国再次走向分裂。中国文化的发展,又形成了两线并行的状态。东晋社会相对安定,南方的经济得到发展。北方则是“五胡十六国”的空前混乱局面,先后有五个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政权。

西、东晋之交的刘琨、郭璞和晋、宋之交的陶渊明,是这个时期有成就的作家,尤其是陶渊明,他不仅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文学家之一。㈡、南北朝时期(北朝386—581,南朝420—589)

(1)魏宋对峙

公元399年,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元魏攻灭后燕,占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雄踞北方的大国。420年,东晋名将刘裕建立宋朝。北魏和刘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注③:从公元四二0年刘裕代晋到公元五八九年陈灭于隋,共一百六十九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

北方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大半积极利用汉族的封建文化,所以推尊儒学,儒家思想占有相当的地位,与南朝的情况有别。统治者又利用佛教麻痹人民,因而佛教大盛。

南方承孙吴与东晋的发展,形成了繁荣富裕的南方社会。

(2)宋齐梁陈的更迭,北魏的衰落与分裂。

刘宋文帝(刘裕之子)之后,从明帝开始,内部纷争,国势衰微。宋之后,先后有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三个小朝庭。而北魏在孝文帝之后,也进入衰落期。后来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先后出现东魏与西魏、北齐和北周对立的局面。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主流是南朝文学。在长期混战中,在游牧民族落后的统治下,北朝文人创作是很消沉的。五胡十六国时期,文学作品几乎绝迹。北魏以后,开始出现一些作家,但他们一味模仿南朝文学,缺乏特色。南朝文学从总的发展趋势上可看作是一个整体,但其中也有颇有变化转折,宋齐梁陈各有自己的特点。南朝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而北朝文学主要成就是在民歌和郦道元、杨炫之的散文创作上。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总体特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①,全国长期分裂;②,政权更迭频繁;③,社会动乱;④,民族矛盾尖锐。

三、政治制度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社会政治现象,是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门阀制度下的社会问题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在动荡的社会中,士族的存在可保证一定程度的局部稳定,这是士族制度的积极作用。其消极作用则表现为:

◆ 统治的黑暗,残酷卑鄙的争权夺利,

◆ 政治经济利益的不平衡,造成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 人才的浪费和压抑。出身寒门的士子,很难有展示政治才能的机会。

反映在文学中:

士族阶层特有的精神风貌对文学的影响。如对个性的张扬,风度神韵的追求,对形式美的讲求,诗与酒的结合,诗与哲理的结合等,品评等第也影响到文学批评。

寒门士子的不平之声。如左思、鲍照的愤世嫉俗,陶渊明的鄙弃荣华,追求自然,都反映了出身中小地主的士子对门阀制度的反抗。

四、社会思想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先秦之后又一次思想解放时期。这一解放运动促进了学术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

1、魏晋南北朝的主要思潮:

魏晋之际,随着汉代经学的衰败,肇始于东汉末年清议之风的玄学应运而生。所谓“玄学”,是以《老子》、《庄子》、《周易》几部古代经典为基础,结合当时社会现实而发展成为一种不同于汉代经学的新理论,这种理论不仅注重了对于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而且综合了儒、道思想,探究体用、有无、本末等一些比较抽象的形上思维的理论。这种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融合儒道的思想形态,风靡整个魏晋,影响直至南北朝。

这种思想学术的变迁,致使儒学在意识形态中的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但却为其它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于是,自两汉之际就已传入中国的佛教,及时地抓住了这一有利契机,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思想学术领域中这种多元化价值取向,致使儒、道、佛各家思想学说相互激荡,造就了我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二次“百家争鸣”的新时代。在这一时期,儒家的伦理济世之学、玄学的宇宙本体之论、道教的养生成仙之说、佛家的因缘彼岸、空性佛性、善恶业报之说等等,皆错综复杂地活跃于这一历史舞台,组成一幅丰富多彩的思想画图。

◆老庄思想的盛行与玄学的兴起。

◆道教思想。

◆佛教思想。

2、魏晋社会思潮对文学的影响

玄学中崇尚自然的思想,其影响所及就是进一步确立了以“自然”与“真”为上的审美理想。陶渊明的出现,以及嵇康、阮籍、锺嵘、刘勰、萧统等人关于“自然”和“真”的论述,对以后整个中国文学产生了极极深远的影响。

从老子开始的“言意”问题大讨论,经过先秦两汉的发展,在魏晋玄学中得到升华,并进而向文学理论,诗学领域渗透。“言意之辩”讨论的内容是言辞和意旨之间的关系,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言尽意”论、“言不尽意”论和“立象以尽意”论,而王弼将庄子“得意忘言”论发展为“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论;郭象则以“寄言出意”论进一步拉近了“言意之辨”与文学理论之间的距离。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整个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道教、佛教盛行。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很多记录灵鬼怪异的小说。魏晋时期清谈玄理、品评人物的风尚又促成了记录人物轶事小说的出现。

五、文学特点

㈠、魏晋文学

鲁迅称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中国文学发展到了魏晋,它的精神与作家的创作态度,都发生了变化。这时期的文学,形成一种自觉的运动,重视文学价值和社会地位,探讨文学理论问题。

1、文学逐渐摆脱经学的束缚,得到比较自由的发展。

由於儒学的衰颓,儒家的原道、宗经的文学观点,就失去了对於文学的指导作用。曹操的文风,尚清峻、通脱,曹丕、曹植的诗文,渐趋华丽,陆机探讨创作规律及修辞技巧,以及葛洪论文不以德行为主,反对贵古贱今等,都与儒家的文学观念不同。正因如此,文学才能摆脱儒学的束缚,进入自觉的道路。

2、儒学的衰微、玄学的兴盛和宗教的发展给文学带来玄虚倾向。

魏晋文学的精神,固然有反映现实、批判现实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建安),但一般说来,特别是在晋代,文学呈现出比较浓厚的玄虚倾向。不少作品还表现着神秘虚无的色彩和种种复杂的情绪,很少能反映出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

3、文学理论的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