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速度

合集下载

地震预警原理

地震预警原理

地震预警原理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之前,通过各种监测手段对地震活动进行实时观测和分析,并通过预警系统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发送预警信息,提前几秒到几十秒甚至几分钟的时间,使人们能够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地震预警的核心是实时准确地判断地震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从而及时地发布预警信息。

地震预警的原理主要基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地震波的性质。

地震波是地震活动产生的一种能量传播方式,它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种类型。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是已知的,纵波速度约为6-8千米/秒,横波速度约为3-5千米/秒。

地震预警系统主要依靠地震波在地震发生点到地震预警点的传播时间来确定地震的位置和规模。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会以波前的形式向四周传播,首先到达的是纵波,然后是横波。

通过监测这两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到达时间,可以计算出地震发生点的位置和地震的规模。

地震预警系统需要部署在地震发生点附近的地震台网和地震监测设备,以及地震预警中心。

地震台网主要用于实时监测地震活动,采集地震波传播的数据。

地震监测设备包括地震仪、加速度计、地震传感器等,可以记录地震波的到达时间和强度。

地震预警中心负责对收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并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地震预警系统的核心算法是地震速报算法,它可以通过地震波的传播时间来判断地震的位置和规模。

地震速报算法需要收集到足够的地震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和模型计算,可以准确地判断地震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地震预警系统的预警时间取决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地震发生点和预警点之间的距离。

一般来说,地震预警时间在几秒到几十秒之间,具体时间取决于地震发生的位置和规模。

预警时间越长,受到地震影响的地区越广,人们采取防护措施的时间就越充裕,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灾害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预警系统,人们可以提前得知地震的发生,并有足够的时间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勘探原理 第4章地震波速度

地震勘探原理 第4章地震波速度

n
x2
vi hi
i1 (vm 2 vi 2 )1/ 2
时,可以把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和炮检距以x2的幂级数展开
t 2 t02 i x2i i 1
这个级数是收敛的。Vm是n层中最大的层速,
n
t0 ti i 1
40
4.2.2 均方根速度VR
t2
t02
x2 vR 2
(
vQ vR
4.1.1 速度与岩石弹性常数的关系 4.1.2 速度与岩性的关系 4.1.3 速度与岩石密度的关系 4.1.4 速度与地质年代和构造历史的关系 4.1.5 地震波速度与埋藏深度的关系 4.1.6 与孔隙度和流体性质的关系 4.1.7 与频率和温度压力的关系 4.1.8 沉积岩中速度分布的一般规律
5
1 1
v v f vm
式中,V是岩石实际速度 ;Vf是孔隙流体中的速度;Vm 是岩石基质的速度;Φ是岩石的孔隙度。
23
4.1.6 与孔隙度和流体性质的关系
在上述公式中速度还受孔隙流体压力的影响,流体压
力降低,流体压力这项的百分比影响就变小,当流体
压力接近大气压时,其影响变得最小。因此在实际条
件下,时间平均方程必须用一个压差调节系数C加以修
18
4.1.5 地震波速度与埋藏深度的 关系
一般来说,随深度的增加地震波速度增 大。不同的地区,速度随深度变化的垂 直梯度可能相差很大。一般地说,在浅 处速度梯度较大;深度增加时,梯度减 小。
19
4.1.5 地震波速度与埋藏深度的 关系
20
4.1 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 分析
4.1.1 速度与岩石弹性常数的关系 4.1.2 速度与岩性的关系 4.1.3 速度与岩石密度的关系 4.1.4 速度与地质年代和构造历史的关系 4.1.5 地震波速度与埋藏深度的关系 4.1.6 与孔隙度和流体性质的关系 4.1.7 与频率和温度压力的关系 4.1.8 沉积岩中速度分布的一般规律

地震波速度模型及其应用

地震波速度模型及其应用

地震波速度模型及其应用地震波速度模型是地震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对于我们理解地震波的传播规律、预测地震危险性以及构建地震工程设计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介绍地震波速度模型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地震学研究和地震工程方面的应用。

一、地震波速度模型的基本原理地震波是地震事件中传播的一种波动现象,其速度与介质的物理性质密切相关。

地震波速度模型是指对地下介质中地震波传播速度进行建模和研究的过程。

通常地震波速度模型可以分为纵波速度模型和横波速度模型两个方面。

纵波速度模型(Vp)是指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纵向传播速度。

纵波速度受到介质的密度、岩石类型、孔隙度、饱和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科学家通过采集地震数据并进行分析,可以获得不同深度下地下介质的纵波速度分布情况。

纵波速度模型的建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下介质的物理性质,预测地震活动的强度和传播方式等。

横波速度模型(Vs)是指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横向传播速度。

横波速度也受到介质的物理性质的影响,但相对于纵波速度更加敏感于介质的密度和岩石类型。

横波速度模型的建立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地下介质的失稳性,提供地震工程设计中的重要参数。

二、地震波速度模型的应用1. 地震学研究领域地震波速度模型在地震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建立地下介质的速度模型,科学家可以对地震波的传播路径进行模拟和预测。

这对于理解地震波传播的规律、地震活动的危险性评估以及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波速度模型也可以用于确定地震震源机制,研究地震的发生机制和地震活动的时空演化规律。

2. 地震工程设计地震波速度模型在地震工程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结合地下介质的速度模型,工程师可以预测地震波在地表产生的破坏规模和传播方向,从而确保建筑物和工程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地震波速度模型还可以帮助工程师确定合适的地震动输入,为地震安全设计提供依据。

3. 地震监测和勘探地震波速度模型也在地震监测和勘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地震波速度与地下介质物理性质关系

地震波速度与地下介质物理性质关系

地震波速度与地下介质物理性质关系地震波速度是研究地震力学和地下介质性质的重要参量之一。

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受到介质物理性质的影响,可以通过地震资料的分析来推断地下介质的性质。

本文将探讨地震波速度与地下介质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常用的地震勘探方法。

一、地震波速度的基本概念地震波是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时所产生的一种机械振动。

地震波速度是指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通常用厘米/秒(cm/s)或千米/秒(km/s)表示。

地震波速度主要包括纵波速度(P波速度)、横波速度(S波速度)和体波速度(V波速度)。

二、地震波速度与地下介质物理性质的关系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速度受到介质的物理性质影响。

不同类型的地下介质对地震波的传播有不同的速度响应,这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等物理性质有关。

1. 地震波速度与岩性的关系岩石的类型对地震波速度有很大影响。

不同类型的岩石具有不同的密度和弹性模量,从而导致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例如,基性岩石通常具有较高的密度和弹性模量,因此其地震波速度相对较高。

而饱和土层和砂质土壤的地震波速度通常较低。

2. 地震波速度与孔隙度的关系地下介质中的孔隙度也是影响地震波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孔隙度是指介质中空隙的体积与总体积之比。

当孔隙度增加时,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会减小。

这是因为介质中存在的孔隙会降低波传播的连续性,使其传播速度减缓。

3. 地震波速度与饱和度的关系地下介质中的饱和度也会对地震波速度产生影响。

当介质中发生饱和时,地震波速度通常会增加。

这是因为饱和状态下,介质中液体的存在可以增加传播波的介质弹性模量,使地震波速度升高。

三、地震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性来推断地下介质的性质的一种方法。

通过观测地震波在不同地点的到时和振幅变化,可以获取地下介质的物理性质信息。

1. 反射地震勘探反射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来推断地下构造和性质的方法。

地震勘探中常用速度的概念和特点

地震勘探中常用速度的概念和特点

地震勘探中常用速度的概念和特点地震勘探是一种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方式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方法。

在地震勘探中,速度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描述了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速度。

常用的速度包括纵波速度(P波速度)、横波速度(S波速度)和层速度。

纵波速度(P波速度)是地震波中传播速度最快的一种。

它是指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颗粒沿着波的传播方向做压缩和膨胀运动的速度。

纵波速度通常比横波速度大,因为介质对压缩力的响应比对剪切力的响应更快。

纵波速度可以用来计算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时间,从而确定地下结构的深度。

横波速度(S波速度)是地震波中传播速度较慢的一种。

它是指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颗粒沿着波的传播方向做剪切运动的速度。

横波速度通常比纵波速度小,因为介质对剪切力的响应比对压缩力的响应更慢。

横波速度可以用来计算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时间,从而确定地下结构的深度。

层速度是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平均速度。

地下介质的速度通常是不均匀的,因为地下结构的密度和弹性模量会随深度变化。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地下结构,地震勘探中常用层速度来表示地下介质的速度。

层速度可以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时间和路径来计算得到。

在地震勘探中,速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方向性: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通常与传播方向有关。

纵波速度通常比横波速度大,而且在同一介质中,纵波速度的方向性比横波速度更强。

这是因为介质对压缩力的响应比对剪切力的响应更快。

2. 受介质性质影响: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受地下介质的性质影响。

不同类型的岩石和土壤具有不同的密度和弹性模量,从而导致不同的速度。

因此,在地震勘探中,需要对地下介质的性质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以获得准确的速度信息。

3. 变化性:地下介质的速度通常是不均匀的,因为地下结构的密度和弹性模量会随深度变化。

因此,在地震勘探中,需要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时间和路径来计算层速度,以更准确地描述地下结构。

总结起来,地震勘探中常用速度包括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和层速度。

地震波速度公式(一)

地震波速度公式(一)

地震波速度公式(一)地震波速度公式1. 引言地震波速度是地震学中的重要概念,用于描述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

本文将介绍地震波速度的相关公式,并通过示例解释其含义。

2. P波速度公式P波(纵波)是地震波中传播速度最快的一种波,其速度由下述公式给出:Vp = k1 * √(λ + 2μ)其中,Vp表示P波速度,k1为比例系数,λ为纵波速度模量,μ为剪切波速度模量。

示例:假设某地的纵波速度模量λ为 km/s,剪切波速度模量μ为 km/s,计算该地的P波速度。

解:根据 P波速度公式可知:Vp = k1 * √( + 2*)假设比例系数k1为,则有:Vp = * √( + 2*) = * √() ≈ km/s因此,该地的P波速度约为 km/s。

3. S波速度公式S波(横波)是地震波中传播速度次快的一种波,其速度由下述公式给出:Vs = k2 * √μ其中,Vs表示S波速度,k2为比例系数,μ为剪切波速度模量。

示例:假设某地的剪切波速度模量μ为 km/s,计算该地的S波速度。

解:根据 S波速度公式可知:Vs = k2 * √()假设比例系数k2为,则有:Vs = * √() ≈ km/s因此,该地的S波速度约为 km/s。

4. 层析成像法速度公式层析成像法是一种地震波速度成像的方法,常用于地下构造探测。

其速度计算公式如下:V = 2π/λ其中,V表示地震波速度,λ为波长。

示例:假设地震波波长λ为10 m,计算对应的地震波速度。

解:根据层析成像法速度公式可知:V = 2π/10 ≈ m/s因此,该地震波的速度约为 m/s。

5. 总结本文介绍了地震波速度的三种公式,分别是P波速度公式、S波速度公式和层析成像法速度公式。

通过示例计算,解释了各个公式的含义和应用。

地震波速度的研究对于地震学和地质学领域的研究至关重要,有助于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以及预测地震活动的发生。

地震波速度变化规律

地震波速度变化规律

地震波速度变化规律
地震波速度变化规律是指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时速度的变化规律。

地震波分为两类: 纵波和横波。

纵波在地壳中传播时速度较慢,而横波速度较快。

在地壳中,纵波速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地壳的表层速度较快,而在地壳的深部速度较慢。

这是因为地壳的表层较软,纵波可以较快地传播,而地壳的深部则较硬,纵波传播较慢。

横波速度则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地壳的表层速度较慢,而在地壳的深部速度较快。

这是因为地壳的表层较软,横波可以较慢地传播,而地壳的深部则较硬,横波传播较快。

总之,地震波的速度在地壳中的变化规律是不同的,纵波的速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而横波的速度则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这种速度变化规律在研究地震学中有重要意义。

地震波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主要用于地震深度和地壳结构的研究。

通过观测纵波和横波的速度变化,可以推测出地震发生的深度。

此外,地震波速度变化规律还可以用于地壳结构的研究。

通过观测地震波速度的变化,可以推断出地壳结构的性质,如地壳的密度和弹性模量等。

地震波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也有助于地震预测和地震灾害
防御。

通过对地震波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以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并为地震灾害防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总之,地震波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对地震学、地质学和工程领域都有重要的意义。

地震波速度测定方法

地震波速度测定方法

地震波速度测定方法地震波速度的测定可是个超有趣又很重要的事儿呢!有一种方法是利用人工地震源。

就好比我们主动去敲一下地面,然后看地震波跑得多快。

科学家们会在一个地方弄出一个小爆炸之类的,这个小爆炸产生的地震波就会向四周传播啦。

在不同的距离上设置好多监测点,就像在赛道旁边设了好多小裁判一样。

这些监测点能精确地记录下地震波到达的时间。

然后根据距离和时间的关系,就能算出地震波的速度啦。

这就像我们知道一辆车从A点跑到B点的距离,又知道它跑这段路用的时间,那速度不就出来了嘛。

还有就是利用天然地震来测定。

地球有时候会自己“发脾气”,来一场地震。

这时候呢,全球各地的地震监测台站就开始工作啦。

这些台站分布在各个角落,就像地球的小耳朵一样竖着。

当天然地震的波传到这些台站的时候,它们就会记录下到达的时间。

因为不同地方的台站距离震源的距离不一样呀,通过对比这些数据,就可以计算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

这就像是从不同的观众视角去看一场表演,然后通过大家看到的时间差来推断表演的速度之类的。

另外呢,在实验室里也能测定一些和地震波速度有关的东西哦。

科学家们会采集一些岩石样本,这些岩石样本就像是地球内部的小代表。

然后在实验室里用专门的设备给这些岩石样本施加压力,模拟地球内部的环境。

再向岩石里发送类似地震波的信号,看这个信号在岩石里传播的速度。

这就好比是把地球内部的一小部分拿到实验室里来做个小实验,看看在那种情况下地震波会怎么跑。

地震波速度的测定对我们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可重要啦。

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大蛋糕,知道了地震波速度,就像是知道了蛋糕里面不同层的密度之类的信息。

这能让我们更好地预测地震,保护我们的家园呢。

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分布研究

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分布研究

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分布研究地球是一个由多层结构组成的行星,其内部存在着丰富的地震波传播速度分布。

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释放的能量所产生的地球内部振动,传播速度的分布是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分布的研究。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而体波主要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

P波是由介质的弹性压缩和释放产生的,因此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能传播。

P波的传播速度较快,一般为地震波中最快的,速度大约为每秒5-8千米。

S 波是由介质的横向摆动产生的,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一般为每秒3-6千米。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受地球内部结构的影响,不同的岩石类型、密度和温度都会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产生影响。

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各层之间存在明显的速度分界面。

在地幔中,P波和S波的传播速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地幔的密度和岩石类型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具体而言,P波和S波在地球内部的速度分布如下:在地核和外核之间的“核-外核不透明带”上,P波传播速度略小于外核,而S波完全被阻挡无法传播;而在地幔之中,P波的传播速度逐渐增加,S波的传播速度也有所增加,但相对于P波来说较慢。

在地壳中,P波和S波传播速度会因地壳的性质而有所变化,不同类型的地壳会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产生不同的影响。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对于揭示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成分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测量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地震学家可以推断出地球内部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信息。

例如,P波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可以通过地震波速度的测量来了解地幔物质的温度分布。

地震波传播速度分布的研究还对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分布与地壳断裂带、板块边界等地质构造密切相关,地震学家可以通过分析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判断地震的发生概率和强度。

例如,在地壳断裂带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可能呈现出明显的异常,表明该地区存在地质构造的紊乱或应力积累。

地震波的速度

地震波的速度
32
8、与温度的关系
当温度升高时,气饱或水饱和岩石的地震速度仅稍有 减少(Timur,1977;Wang和Nur,1990b)。如温度增 100°C速度会减少5-6%。 当岩石为原油饱和时,地震特性可以随着温度的增加 而大幅度地降低,尤其是在含重油的未固结砂层中。 在重油砂层纵波速度引人注目的降低。当温度从25°
沉积岩中岩石是含有孔隙的,孔隙度的变化从百分之 几到40%。所以直接影响着速度(弹性模量)。 大多数沉积岩中,岩层的实际波速是由岩石基质的速 度、孔隙率,充满空隙的液体的速度以及颗粒之间的 胶结物的成分等因素来决定的。 在地震勘探中比较常用的,关于液体速度,颗粒速度 与孔隙率之间一个很简单的关系式,叫做时间平均方 程 (Wyllie方程)
3
一、岩石结构模型
1、岩石速度与弹性常数的关系
在第二章地震波的基本概念中简单地给出了地震纵波 和横波与介质的弹性常数之间的定量关系:
vP =
λ + 2μ = ρ
E(1 − σ ) ρ(1 + σ )(1 − 2σ )
vS =
μ= ρ
E
2ρ(1 + σ )
其中λ、μ是介质的弹性常数(弹性模量),ρ是介质 的密度 ,σ是泊松比。一的Vp-ρ关系了。20
m/s
层 速 度
21
Wang(2000b)基于岩性将 沉积岩石划分为若干小组,
给出了一组Vp 和 Vs与体积
密度之间的关系式。这些关 系式基于大批量的实验室数 据(超过500个数据点), 适用于各种岩性和饱和度。 这些经验公式具体地反映了 速度与密度之间的关系。为 参数之间的换算提供了方便。 注意蒸发岩(硬石膏和岩盐) 和碳质岩(煤、泥碳)不满足。
24
地震P波和S波的速度和波阻抗随上覆岩层净压力的增

地震波速度

地震波速度

三、等效速度
倾斜界面共中心时距曲线方程:
t 1 V
4h02 x2 cos2

t2

t02

x2
cos2
V2
其等效方程:
t2
t02
x2 V2
其中: V

V
cos2
四 叠加速度的求取
一:速度分析原理 二:叠加速度谱的形成 三:速度谱的解释与应用
四、叠加速度
由前面讨论的几个速度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包括 水平界面均匀介质、倾斜界面均匀介质、覆盖层为 层状介质或连续介质等),都可将共中心点反射波时 距曲线看作双曲线,用一个共同的式子来表示:
2

i 1

n
t 2

i1 v
hv p 1v 2 p 2
h 1v 2 p 2
sin sin sin p
v1
v2
v
v
( 1)
t
t x
v
x
v
4v t
式中:
t v
v
t
t v 4
v 4 1
t 1
均方根速度的概念:将水平层状介质情 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看成双曲线时求得 的速度。
近炮点平均速度:
Vv

H t
远炮点:射线平均速度
Vav

O`S tc

d 2 (H hc)2 tc
2、工作方法
炮点位置的确定:
1)、一般设远近 两个炮点,近炮点 距深井50—100米, 炮井按扇形排列, 远炮点距深井 300—500米,炮点 按矩形排列,井距 10米左右(见图63-2)

地震波的传播和识别

地震波的传播和识别

地震波的传播和识别地震波是地震引起的震动波动,传播速度快且会受地质构造、介质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地震预警和灾害应对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识别方法两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其相关知识点。

一、地震波的传播规律1. 传播速度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其中纵波速度较快,横波速度较慢。

以地壳为例,地震纵波速度约为5-8千米/秒,横波速度约为3-5千米/秒。

而在水中,纵波速度为1.5千米/秒,横波速度为0.7千米/秒。

2. 传播路径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反射等现象,最终形成一个复杂的传播路径。

其中,地震波在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而在介质之间交界处的反射会导致波前的重新分布。

3. 传播形态地震波包括纵波、横波和面波等多种形态。

其中,纵波沿传播方向产生压缩和膨胀,而横波则垂直于传播方向振动。

面波则是在介质表面产生滚动和摇摆的波动。

二、地震波的识别方法1. 地震波形判读通过测量地震波形信息,可以判断地震的震级、震源、震源深度、地质构造等相关信息。

其中,地震波形可分为P波、S波和面波三种形态,通过波形的振幅、周期等特征值进行分析判断。

2. 反演处理反演处理是利用地震波的物理特性反推地下介质参数的一种方法。

通过测量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输的速度、振幅等参数,可以推测地下结构的层次、密度、速度等信息。

3. 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通过计算机等工具对地震波进行模拟和分析,得出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路径、速度和振幅等参数。

这种方法可以使地震学家加深对地震波传播规律的认识,并辅助实际应用中的地震预测和灾害处理等工作。

三、结语总之,对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识别方法的了解对于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避免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和实践,以提高地震波的识别和预测精度,从而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

地震波速度与地震源特征研究

地震波速度与地震源特征研究

地震波速度与地震源特征研究地震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研究地震的波速度与地震源特征对于预测地震的发生和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地震波速度与地震源特征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在地震学领域的应用。

一、地震波速度的研究地震波速度是地震学中的重要参数,它反映了地质介质传播地震能量的速度。

通过测量地震波速度,可以了解地下岩石的物理性质及其变化,从而推断出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

一般来说,地震波速度可以分为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两种。

1.1 纵波速度纵波速度是地震波中沿着传播方向产生压缩和膨胀的速度,也称为P波速度。

通过测量地震P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以研究地下结构的速度横向变化和纵向分层。

纵波速度的研究对于预测地震的传播路径和发生地区具有重要意义。

1.2 横波速度横波速度是地震波中垂直于传播方向产生横向振动的速度,也称为S波速度。

横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与纵波相比较慢,而且它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不会在液态介质中传播。

通过测量横波速度,可以判断地下介质的弹性性质和地震活动的断裂状况。

二、地震源特征的研究地震源是指地震发生时释放能量的具体位置和形态。

研究地震源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震的成因和发展规律,从而为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2.1 震源机制地震的震源机制是指地震破裂过程中岩石断裂的方式和方向,它可以通过研究震波记录中的波形和极性信息来确定。

根据震源机制,可以判断地震发生时岩石受到的应力和应变状态,进而了解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和活动断层的性质。

2.2 断层参数断层参数是描述地震活动断层性质的物理参数,包括断层面积、滑动位移、断层倾角等。

通过测量断层参数,可以了解地震的规模和能量释放情况。

同时,断层参数的研究对于评估地震的破坏性和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震波速度与地震源特征的关系地震波速度和地震源特征是地震学中紧密相关的两个方面。

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受到地下介质的影响,波速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地下结构的特征。

地震反射系数计算公式

地震反射系数计算公式

地震反射系数计算公式地震勘探研究(一)1. 地震波速度概念: 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传播的距离与传播时间的比值. 其单位(km/s or m/s).\( v = \frac{ \lambda} {t} \) or \(v = \lambda f \)地震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340m/s; 在近地表区域, 其速度大约是数百米/秒 ( 通常与岩层结构以及其他地质因素有关). 在地下25千米之深处, 纵波速度最大, 其速度可达到13.7km/s.并且, 体波的速度大于面波的速度.地震时纵波最先到达, 然后是横波, 最后是面波. 所以地震来临时, 人们先是感受到上下震动, 然后左右摇晃, 最后是翻天覆地的旋转.下面以纵波速度为例, 讨论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1.1 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岩性: 岩石的岩性不同, 其速度也会有相应差异.密度: 随着密度增加, 纵波速度增加.孔隙度: 随着孔隙度增加, 纵波速度减小.空隙压力: 随着空隙压力增加, 纵波速度增加.围压、深度: 随着围压、深度的增加, 纵波速度增加.1.2 地震勘探中的多种地震速度层速度平均速度射线平均速度群速度相速度视速度均方根速度叠加速度动校正速度等效速度偏移速度由于测量方法不同, 岩石的波速会随着测量频率的增高而增高.声波测井和实验室超声波测量的岩石速度要大于地震波的速度.2. 地震子波 (seiic welet)下面以震源为例, 来看看地震子波是如何形成的.产生延续时间极短的尖脉冲, 在爆炸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 当爆炸脉冲向外传播一定距离以后, 地层产生的弹性形变再向外传播. 由于介质对高频成分的吸收, 波形发生明显变化, 直到传播了更远的距离以后, 波形逐渐稳定, 形成一个具有两到三个相位的、有一定的延续时间的地震波, 称其为地震子波.地震子波是一段具有确定的起始时间、能量有限且有一定延续长度的号, 它是地震记录中的基本单元.通过傅里叶变换, 对地震子波进行频谱分析, 我们就可以了解地震子波的频率和相位特征.不同延续时间长度的地震子波, 从对应的频谱中可以看出, 子波越尖锐, 频带越宽, 地震勘探的分辨率越高.同时, 不同震源激发的地震子波, 它们的特征也不相同.震源: 能量相对强, 频带宽度较宽重锤震源: 能量相对弱,频带宽度较窄可控震源海上空气 (组合前) 海上空气 (组合后)3. 合成地震记录合成地震记录是用声波测井或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经过人工合成转换成的地震记录 (地震道). 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是一个简化的一维正演的过程,合成地震记录是地震子波与反射系数褶积的结果, 计算公式为:\(\mathbf{S}(t) = \mathbf{R}(t) \times \mathbf{W}(t)\)其中, \(\mathbf{S}(t)\) 为合成地震记录, \( \mathbf{R}(t) \) 为反射系数序列, \(\mathbf{W}(t)\) 为地震子波.合成地震记录制作的一般流程是: 由声波和密度测井曲线计算得到反射系数, 将反射系数与提取的地震子波进行褶积得到初始合成地震记录. 根据较精确的速度场对初始合成地震记录进行校正, 再与井旁地震道匹配调整, 得到最终合成地震记录.但实际的地震记录, 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近地表, 噪音, 吸收衰减, 干扰波等.4. 地震分辨率分辨率: 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 在地震勘探中的分辨率指的是能够区分地下空间构造 (或地层) 的最小准确测量值.度量分辨率强弱的两种表示:距离表示: 分辨的垂直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 分辨率越强. 时间表示: 在地震时间剖面上, 相邻地层时间间隔/\(\mathrm{d} t\)越小, 分辨率越强.4.1 地震分辨率类型地震纵向分辨率 (垂直分辨率): 分辨薄层顶底反射的能力1. 假设地下有三套地层, A, B, C, 且B地层的波阻抗大于A和C地层. 由于B地层较厚, 子波2开始时, 子波1已经结束, 地震波基本没有干涉, 即厚层的时间厚度 > Dp (子波延续长度). B层的顶底是可以分辨的.2.如果地层B的时间厚度为0.9*Dp, 子波1没有完全结束前, 子波2就已经开始振动了, 有一些波的干涉. B层的顶底还是可以分辨.3.如果地层B的时间厚度为0.5*Dp, 子波1没有结束前子波2已经开始振动. 此时, 波的干涉严重, B的顶底就不能分辨.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子波延续长度越小, 纵向分辨率越高. 那么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的方法有: 1. 利用地震反褶积来压缩地震子波 2. 地震野外采集中, 激发延续时间短的地震子波由纵向分辨率的极限为 \( \frac{\lambda}{4}\), 且\(\lambda = VT=\frac Vf \), 可得: 提高主频可以提高纵向分辨率在提高地震主频的同时, 地震子波的频带宽度越宽, 地震纵向分辨率越高地震横向分辨率 (水平分辨率): 地震分辨小断块、小砂体何储层边界的能力.物理地震学认为, 地震波是一个波动, 在地面上一点可以收到来自地下许多点来的绕射波. 地面上收到的可以“分辨”的反射来自某一范围内绕射子波叠加的结果, 则水平方向的分辨率就是该范围的大小, 再小就无法分辨。

地震级别震波速度计算公式

地震级别震波速度计算公式

地震级别震波速度计算公式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它会产生震波传播到地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害和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的性质和影响,科学家们研究了地震的各种特征,其中包括地震级别和震波速度。

地震级别是描述地震强度的指标,而震波速度则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

本文将介绍地震级别和震波速度的计算公式,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地震级别是用来描述地震强度的一个量值,它通常用罗马数字表示,比如Mw表示矩震级,Ms表示面波震级,Mb表示体波震级等。

地震级别的计算涉及到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通常使用地震矩震级来表示。

地震矩震级的计算公式是:Mw = 2/3 log10(Mo) 10.7。

其中Mw表示地震矩震级,Mo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

地震释放的能量可以通过地震波速度来计算,因为地震波速度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密切的关系。

地震波速度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它取决于地震波的类型和地球内部的介质。

地震波速度可以通过地震波的传播时间和传播距离来计算,通常使用以下公式:V = D / T。

其中V表示地震波速度,D表示地震波的传播距离,T表示地震波的传播时间。

地震波速度与地震波的类型有关,比如P波速度、S波速度、面波速度等,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地震波传播方式和地球内部介质的特性。

地震级别和震波速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地震波速度可以反映地球内部介质的性质,而地震级别则可以反映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

因此,通过地震波速度的计算,可以间接地推算出地震的能量大小,从而计算地震级别。

另外,地震级别也可以用来估算地震波速度,因为地震波速度与地震波的传播距离和传播时间有关,而这些参数可以通过地震级别来估算。

总之,地震级别和震波速度是描述地震特征的重要指标,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地震级别和震波速度的计算,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的性质和影响,为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希望本文介绍的地震级别和震波速度的计算公式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也希望科学家们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地震的各种特征,为人类提供更好的地震防灾减灾技术和方法。

《地震波速度》课件

《地震波速度》课件

地震波的类型
P波和S波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是一种压缩波,可以 在所有物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是 一种横振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表面波
地震波在地表面传播时会产生表面波,它的速度比 体波慢,但振幅大,是地震破坏的主要来源之一。
地震波速度的测定方法
1
直接法
测量地震波在地下直接传播的速度,包括对井下岩心和地震记录进行分析等。
地震波速度
地震波速度是研究地震的重要参数之一。通过研究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我们 可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并用于地震勘探和监测。
引言
定义和意义
地震波速度是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它可以反映介质的物理性质和内部结构。
研究重要性
研究地震波速度是理解地震产生机制、预测地震危险性、探测地下物质和构造等方面的关键。
郭视频. 中亚高原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地震地质 与地震云图[M].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Friedrich, A. M., and D. A. Yuen. "Seismic anisotropy and the upper mantle."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38 (2010): 323-352.
总结与展望
研究现状
目前,地震波速度的研究已经成为地球物理学、地 球科学和地质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内容。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方向是更准确地测定地震波速度,并将 其应用于地震灾害预测、地质灾害防治和地球物理 学研究的广泛领域。
参考文献
1. 2. 3.
朱宝山, 刘攀峰. 地震学文献综述[J ].地震地 质,1997(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度
吸收衰减
构造历史和沉积年代 埋藏深度 孔隙度及流体性质 温度压力
一、速度与岩石弹性常数的关系
弹性模量 拉梅系数、体变模量K、杨氏模量E、泊松比v
剪切模量
体变模量
杨氏模量
Vp
(1 ) (1 )(1 2 )
Vs
2(1 )
Vp
(1 ) (1 )(1 2 )
Vs 2(1 )
上两式相除:
1
V (H ) V0 (1 H )2
一般地,随岩石 埋藏深度的增加, 地震波的速度增 大,垂直梯度减 小。
六、与孔隙度和流体性质的关系
岩石孔隙度示意图
流体(孔隙) Vf
岩石骨架
Vr
1 1 V Vf Vr
▪ 当考虑流体压力变化影响因素时,引入压差调 节系数C,上式变为:
1 C 1 C
V Vf
h 1v 2 p 2
sin sin sin p
v1
v2
v
v
( 1)
t t x v
x
v
4v t
式中:
t v
v
t
t v 4
v 4 1
t 1
均方根速度的概念:将水平层状介质情 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看成双曲线时求得 的速度。
三、等效速度
倾斜界面共中心时距曲线方程:
t 1 V
岩石类型 砾岩碎石干砂 砂质粘土 湿砂 粘土 砂岩 泥灰岩 石灰岩,白云岩 泥质页岩 盐岩
速度 (米/秒) 200~800 300 ~ 900 600 ~ 800
1200 ~ 2500 1400 ~ 4500 2000 ~ 3500 2500 ~ 6100 2700 ~ 4100 4200 ~ 550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h1 h2 h
h
Vav
cos cos
cos
h1 h2 h
1 h
v 1 cos v 2 cos
v cos 1 v
二、均方根速度
▪ 地震波在地层中实际传播遵循费马原理,即
沿时间最短的路径传播。在界面两侧遵循透
射定律。
x
n
2
i 1
n
t 2
i1 v
hv p 1v 2 p 2
▪ 式中Vα称为叠加速t 2 度t0,2 t0v为xa22 偏移距为零时的反射时间。 ▪ 对于不同的地质结构,它就有更具体的意义,例如
对倾斜界面均匀介质Vα就是Vφ ,对水平层就是VR。
▪ 叠加速度Vα的含义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 在实际的地震资料处理工作中,是通过计算速 度谱来求取叠加速度的。即对一组共反射点道 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用一系 列不同速度Vi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对道集内各 道进行动校正;当取某一个Vi能把同相轴校成水 平直线(将得到最好的叠加效果)时,则这个Vi就 是这条同相轴对应的反射波的叠加速度。
1
0.31V 4
四、速度与构造历史和沉积年代的关系
一般来说,地层越深, 地震波速度越大
一般来说,沉积年代越 久,地震波速度越大
▪ 地震波速度与沉积地质年代、地质构造 历史有关,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主 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 1)、地质年代越长、构造历史越久,地 震波速度越高;地质年代越短、构造历 史越短,地震波速度越低。
Vr
▪ ——孔隙度;
▪ V ——波在岩石中的实际速度; ▪ V f ——波在孔隙流体中的速度; ▪ Vr ——波在岩石基质中的速度; ▪ C ——压差调节系数。
1 1
V Vf Vr
七、与频率和温度压力的关系
▪ 与频率无关,温度每升高100度,速度减少5~6 %。
理 论 曲 线 图
4h02 x2 cos2

t2
t02
x2
cos2
V2
其等效方程:
t2
t02
x2 V2
其中: V
V
cos2
四 叠加速度的求取
一:速度分析原理 二:叠加速度谱的形成 三:速度谱的解释与应用
四、叠加速度
▪ 由前面讨论的几个速度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包括 水平界面均匀介质、倾斜界面均匀介质、覆盖层为 层状介质或连续介质等),都可将共中心点反射波时 距曲线看作双曲线,用一个共同的式子来表示:
▪ 2)、在强烈褶皱地区,经常观测到的地 震波速度大;而在隆起的构造顶部,则 发现速度减低。
五、地震波速度与埋藏深度的关系
▪ 一般来说,随深度的增加地震波速度增大。 不同的地区,速度随深度变化的垂直梯度 可能相差很大。一般地说,在浅处速度梯 度较大;深度增加时,梯度减小。
V (H ) V0 H
八、沉积岩中速度的一般分布规律:
▪ 1、沉积岩的成层沉积决定了速度剖面上 成层分布。
▪ 2、速度梯度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的。 ▪ 3、一般地,速度的水平梯度不会很大,
细致处理和解释资料时,考虑速度的水 平梯度还是必要的。如构造破坏(断 层)、地层不整合及尖灭。
第二节 几种速度的概念
速度类型: ▪ 一、平均速度与层速度 ▪ 二、均方根速度 ▪ 三、等效速度 ▪ 四、叠加速度
表2 几种沉积岩的波速
三、地震波速度与岩石密度的关系
▪ 沉积岩中的波速与岩石密度的关系:
▪ 如对某些石灰岩、页岩来说,可用线性方程 来描述:

V 6 11
式中V——Km/s, —— g / cm3
▪ 完全充水饱和时, 地震纵波速度与岩 石密度之间存在着 良好的定量关系, 非线性关系经验公 式(加德纳公式 ):
一、平均速度与层速度
▪ 平均速度定义与计算公式:
Vav
h1 h2 h h1 h2 h
v1 v2
v
h
1
h
1 v
由此可知:引入平均速度 的基本假设是:地震波沿 着最短路径传播,即直线 传播
▪ 从另一角度考虑(如图) :
OS Vav t
l1 l2 l l1 l2 l
v1 v2
v
Vp 2(1 )
Vs
1 2
Vp 2(1 )
Vs
1 2
泊松比v为0.25左右, 所以
Vp Vs 1.73
(含气时泊松比变小)
二、地震波速度与岩性的关系
岩石类型
速 度 (米/秒)
沉积岩
1500——6000
玄武岩
4500——8000
变质岩 花岗岩
3500——6500 4500——6500
表1 各大类岩石的波速
第三章 地震波的速度
研究地震波速度的意义: 1、反演(构造解释、岩性解释、参
数反演) 2、资料处理; 3、模型正演.
主要内容:
一、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 二、几种速度的概念 三、平均速度的测定 四、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 五、速度场的建立
第一节 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
• 与地震波速度有关的因素:
弹性常数 介质性质 岩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