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著作伤寒论临床教学软件解说讲解共59页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水执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伤寒论临床应用解说内容
伤寒论临床应用解说内容《伤寒论临床应用解说》《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的奇葩。
该书系统阐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医疗实践中。
本文将就《伤寒论》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内容进行解说。
《伤寒论》共分六纲,每纲分门、纂、治三部分,系统揭示了不同阶段的伤寒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可以根据其所述内容和方法,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对《伤寒论》的临床应用进行详细的解说。
首先,文中提到的病因分为外感、内伤、素受三种。
外感以风寒为主,多由外邪侵袭引起,如头痛发热、恶寒发热等表现;内伤主要为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如气血不足、阴阳失调等;素受则为平素体弱,素有疾患,突发重病。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病因不同,施以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辛温解表、清热祛邪、益气固表等。
其次,在诊断方面,《伤寒论》强调望闻问切等四诊合参。
望即目测病情外在表现,如面色、舌苔、神色等;闻则是听取患者言语声音,判断其声音的响亮、清晰程度;问是向患者询问病史、主诉及一些细节问题;切则是医生利用手指按压腧穴,感知体温、脉搏情况。
结合四诊,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及体质,为后续治疗做好准备。
最后,在治疗方法方面,《伤寒论》主张辨证施治,讲究“因病施治”的原则。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药物治疗,如桂枝汤、柴胡疏肝汤、附子理中汤等。
在药物配伍上也有一定讲究,需根据药性、功效等因素进行搭配,以提高疗效。
同时,还强调调整患者的生活作息及饮食习惯,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抵抗力,促进康复。
综上所述,《伤寒论》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
医生们可以通过细致研读文中内容,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其中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指导医治伤寒病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信在今后的医疗实践中,《伤寒论》会持续发挥其重要作用,造福更多的患者。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 明 教授
-
1
第一章 总 论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 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为 张仲景所著,至今近二千年。它较为系统地 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 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
2
一、张仲景其人
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与华佗齐名, 因医学成就巨大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但 史书中张仲景无传,其名字最早见于晋代王 叔和的《脉经•序》:
《襄阳府志》:“张机,少时与同郡何顒客游
洛阳,顒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
14
5、终成名医
《甲乙经序》、《太平御览》卷722“方术部”、 卷739“疾病部”记载:仲景为王粲(字仲宣) 诊病案。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 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 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 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 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 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 日而死,终如其言。”
-
15
5、终成名医
❖ 刘渡舟老师诊治肺结核病人的故事
❖ 北京石桥胡同有一童性病人,男,48岁,患肺结核。 皮肉林立,咳嗽多痰,诊为“阴痨”。《医宗金鉴》 云:“阴痨细数形尽死”。刘老为患者配制琼玉膏, 并服百合固金汤等,病稍见起色,其友曹氏欣然来 告。但刘老却对朋友说:“药力不可持也,方今隆 冬,少阴得气之时,天水相连,肺金未至于绝。来 年入夏,火气用事,灼肺流金,端午节前恐难免 也。”后童性病人果死于五月初四日。曹氏对刘老 说:“中医其神乎!能决死生于百日之外,非设身 亲见则吾不信也。”
据说何顒看人很准,料事如神。
《太平御览·何顒别传》评价何顒为:“先识独 觉,言无虚发。”
《伤寒论临床发挥》课件
关注学术动态
关注《伤寒论》及相关领域的学术 动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
培养创新思维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 独立思考的能力。
促进学科发展
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研讨,为《伤 寒论》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THANKS
有益的借鉴和反思。
02
《伤寒论》的核心理论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核心理论之一,是根据外感病的不 同阶段,将病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地分为太阳、阳明、少 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并针对各经的证候特点进行辨 证论治的一种方法。
六经辨证将外感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 段具有不同的证候表现和病机特点,通过六经辨证可以全面 掌握病情的发展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通过学习《伤寒论》,深入理解中医的 基本理论和诊疗思路。
学习的挑战与乐趣
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不断探 索和尝试,发现学习的乐趣。
临床应用的价值
掌握《伤寒论》的临床应用技巧,提高 诊疗效果。
与其他学者的交流
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心得,互相启发,共 同进步。
对未来学习《伤寒论》的建议和展望
持续学习与实践
结合现代医学的诊疗手段,如影像学、实 验室检查等,对《伤寒论》中的辩证思路 和方法进行补充和完善。
推动中西医结合,将《伤寒论》的理论和 实践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形成具有特色 的诊疗体系。
04
《伤寒论》的学术争议与 探讨
《伤寒论》学术争议的背景和焦点
学术背景
自《伤寒论》问世以来,关于其 学术争议一直存在,涉及理论体 系、临床应用等多个方面。
03
《伤寒论》的临床应用
伤寒论 课件
伤寒论的影响与价值
1 2
中医学的经典
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对后世中医学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临床指导价值
伤寒论对临床医学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被广泛 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
3
对世界医学的影响
伤寒论对世界医学也产生了影响,包括日本汉 方医学,朝鲜东医学等。
02
伤寒论基础知识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的定义
六经辨证是根据外感风寒邪气侵入人体的 不同部位,将疾病划分为太阳、阳明、少 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并以此为依 据,归纳总结疾病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 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
03
伤寒论常见症状
发热
定义
发热是伤寒患者最常见的症状 之一,通常表现为突然的高热
,体温升高至39℃以上,并 伴有畏寒、寒战等表现。
原因
发热是由于伤寒细菌引起的炎症 反应所导致的。
特点
伤寒患者的发热通常呈稽留热,即 持续高热,且在发热初期常伴有相 对缓脉。
恶寒
定义
恶寒是指患者感到寒冷,即使 在室内或穿着保暖衣物也无法
缓解的症状。
原因
恶寒是由于伤寒细菌引起的炎 症反应导致体温调定点上调, 身体为降低体温而产生的反应
。
特点
恶寒通常与发热同时出现,且 可持续数天。
呕吐
01
02
03
定义
呕吐是指患者胃内容物不 由自主地经口喷出,常伴 有恶心、反酸等不适感。
原因
呕吐是由于胃肠道炎症反 应引起的。
特点
伤寒患者的呕吐通常在发 热初期出现,常为喷射状 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 物。
以伤寒论为主,适当应用现代医学的技术和方法
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科学技术和方法,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伤寒论方临床应用知要ppt课件
2.2 配伍原则和特点
(1)扶正方的配伍特点
炙甘草汤主治以心阴心血受损为主的心动悸、脉 结代,方中温补心脏阳气的人参、桂枝、炙甘草、 生姜、清酒与滋养心脏阴血的生地黄、阿胶、麦 门冬、麻仁、大枣相配对。因心主血脉功能是在 心之阳气和心之阴血共同作用下实现的,一方受 损难免影响另一方,故治疗需配对兼顾。在纠正 脏腑的阴阳气血虚损时,配对兼顾用药,不仅可 起到互补作用,还可避免因治疗造成新的不平衡 的弊端。
28
3.3 桂枝配茯苓
(1)配伍意义
桂枝辛甘温,宣通阳气;茯苓甘淡平,利水 渗湿。桂苓合用通阳利水。人体水液之流通 全靠阳气之推动。《内经·水热穴论》:“肾 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 也。”《罗氏会约医镜》认为是“阴中无火, 是无阳也,故气不化,水道不通,溢而为 肿”。桂苓相配就达到了通阳利水之目的。 当然,桂枝通阳不限于肾阳,对肺、脾、膀 胱阳气均可宣通,其作用是全身性的。
《伤寒论》方临床应用知要
博勤 采求 众古 方训
1
内容提要
1 准确把握汤方的适应病证与适应症 2 透彻理解汤方的组方原则与配伍特点 3 灵活应用药对
2
1 准确把握汤方的适应病证与适应症
病、证、症的概念 病:属中医范畴的,是指由几个特定的症
状组成,反映其特定涵义,具体表现大多 有几种证候。病,属西医范畴的,即指现 代医学病名,包括综合征。 证:是由若干个症状组成的证候群,故亦 可称为证候。这些症状中有主症,有次症, 有属于定性的,有属于定位的。 症:即症状,是临床表现的基本单位。
14
2.2 配伍原则和特点
(1)扶正方的配伍特点 和阴阳,药配对:阴阳和,则病愈,其中亦
包括气血。要纠正阳气或阴血任何一方的偏 盛偏衰,在病情不十分危急时,仲景往往配 对用药。如桂枝汤有调和营卫气血的功能, 方中桂枝为阳药主动,芍药为阴药主静,两 药相配可治疗营气内弱导致的营卫不和,或 因卫气不振导致的营卫不和。
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
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伤寒论》是古代中医经典之一,是《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张仲景创作。
这部医学巨著对伤寒(一种传染性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下面是临床应用伤寒论的一些解说:1. 理解伤寒的病因:伤寒论首先明确了伤寒的病因,认为伤寒是由外邪入侵人体引起的。
外邪侵入体表,通过六经脏腑的传变,最终影响到人体的正气。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通过分辨病人的症状,了解患者的外感病程,判断伤寒的具体病位和病理变化,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 辨证施治:伤寒论提倡辨证施治的理念,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辨别病机的不同阶段,从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通过辨证施治,医生可以精准地选择药物和疗法,提高治疗效果。
3. 温疏解表:伤寒论主张外感病应及时解表,采用温解表法。
对于初发病程,患者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等症状,可选用温热的中药,如麻黄汤、桂枝汤等,以促使邪气从体表排出。
4. 寒凉解里:伤寒论在治疗过程中,也注重寒凉解里,即通过清凉的药物来调理体内的热邪。
对于邪热内郁,引起的诸如口渴、大便秘结等症状,可选用寒凉的中药,如大青龙汤、小柴胡汤等,以清热解毒,舒肝理气。
5. 阐发汗:伤寒论中提到,对于邪气初束表而未入里的病程,可以通过发汗的方法解表。
这一原则在临床中常常运用,特别是在感冒初期,通过适度发汗可以迅速缓解症状。
6. 保护阴阳平衡:伤寒论中重视阴阳平衡的观念,治疗上讲究调和阴阳,防止阳气过虚或阴寒过盛。
在具体应用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理变化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运用药物和治疗方法,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人体的目的。
总体而言,《伤寒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医生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思路,对于理解和应对外感病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伤寒论》讲稿 PPT课件
医学课件
6
孙思邈是唐代太医,被后世尊为药王,他 研究《伤寒论》是方与法并重,以法定方,以 方分证,对《伤寒学论》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 响。 宋代名医韩祗和,师法仲景心法,而不拘 泥于《伤寒论》中条文和方药。他治疗疾病, 多为自拟之方,并分时候辰而用药。著有《伤 寒微旨论》。 宋代名医朱肱强调“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 识经络,不知邪气之所在。”著有《南阳活人 书》。
医学课件
45
四、误汗的救治 误汗或损伤阳气,或耗损津液,或者阴阳两伤, 故误汗救治也以回阳,救阴或阴阳两补为主。
若阴阳损伤不甚,通过机体的自稳调节,可以恢复
平衡。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 阳自和者,必自愈”(58)。
医学课件
46
若汗后荣虚,筋脉失养而致身疼痛, 治当补气滋阴活血通经,用桂枝加芍药生姜 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62)。
医学课件 8
成无己,宋末名医,活动于金代, 他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他根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说“撰用 《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 为线索,以《内经》、《难经》作为依 据注释解析《伤寒论》诸证,开启了 《伤寒论》研究的新途径。
医学课件 9
明代以后伤寒学形成了三大流派: 以方有执、喻昌为代表的诸医家为重订错简一 派。他们认为仲景《伤寒论》年代久远,历代 多有讹传谬改,他们对于王叔和编集的《伤寒 论》认为颠倒错乱严重,大倡重整考订之风, 希望能恢复仲景所著的本来面目,虽然这一派 的重新考订的结束未必被后世医家所接受,但 他们对于风寒中伤,营卫虚实诸种病变,以及 仲景的立法定方思想,各有新的阐发和相应的 成就。
以柯琴、钱潢、包兴言为代表的诸 医家是辨证论治一派。这一派主张,仲 景《伤寒论》,即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 体系完整的经典著作,后世学者就不必 陷入孰为仲景原论,孰为王叔和所增的 争论中,只要有利于辨证论治的运用, 便值得加以研究和发扬。这一派又有以 方类证学派、以法类证学派和分经审证 三个派别。辨证论治一派是伤寒学派的 主流。
伤寒论讲义书word电子版
精品文档伤寒论讲义精品文档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3)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4)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 5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6)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3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6)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21)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3)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5)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9)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32)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 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二+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一一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喝,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 9 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 9 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水执然, 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临床医学解伤寒《伤寒论》课程讲义
临床医学解伤寒《伤寒论》课程讲义目录第一课伤寒论导言——仲景经方学术溯源及临床辨治特点第二课临床医学解伤寒《伤寒论》课程第三课临床医学解伤寒《伤寒论》课程第四课临床医学解伤寒《伤寒论》课程第五课临床医学解伤寒《伤寒论》课程第六课临床医学解伤寒《伤寒论》课程第七课临床医学解伤寒《伤寒论》课程第八课临床医学解伤寒《伤寒论》课程第一课伤寒论导言——仲景经方学术溯源及临床辨治特点一、方源汤液升华二旦从经验之方圆融到经典之方西晋皇普谧在其名著《针灸甲乙经》序言中记载:“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又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唐甘伯宗《名医录》曰:“张仲景,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太平御览》引《何颙别传》云:“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谓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
卒如其言。
颙先识独觉,言无虚发”。
可见仲景是在其师张伯祖的指导下学了以《汤液经法》为代表的经方派典籍,而为什么时人说仲景“识用精微过其师”呢?那肯定是因为对《汤液经法》和整个经方学派体系有了升华和提高的贡献!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经方十一家:《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疮疭瘛方》三十卷、《妇女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
这些书后世都失传了,失传的原因除了战乱,更重要的学术的进化和历史的选择!经方原本的含义即经验之方,这些原始的经方,大都是以药对病对症的,还远远达不到辨证论治的层面,所以当仲景的《伤寒》经方体系横空出世以后,这经方十一家也就慢慢的堙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上述医书虽然失传,我们现在还可以见到《五十二病方》、《武威汉代医简》等这些原始的经方文献。
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
02 伤寒论的临床应用
伤寒论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急性热病
伤寒论详细阐述了急性热病的传 变规律和治疗方法,如感冒、流 感等,通过辨证施治,可以迅速
缓解病情。
脾胃病
伤寒论对脾胃病的调理有独到之处 ,如胃炎、胃溃疡等,通过调和脾 胃,可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心病
伤寒论中心病的论治,对现代医学 的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如冠心病、心肌炎等。
方剂选用与配伍禁忌
01
方剂选用原则
伤寒论中提供了众多方剂,选用方剂时应遵循“方证相应”的原则,即
方剂与证候类型相匹配。
02
方剂配伍技巧
伤寒论的方剂配伍精妙,药物之间相互协同,增强疗效,降低副作用。
如桂枝汤中的桂枝与芍药相伍,既能发散风寒,又能调和营卫。
03
配伍禁忌
在使用伤寒论方剂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避免产生不良药物
伤寒论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
疮疡
伤寒论中有关于疮疡的论治,对外科 疮疡疾病的内治调理提供了一定的思 路。
手术后期调理
伤寒论注重整体观念,对于手术后期 患者的体质调理、促进伤口愈合有积 极的指导意义。
伤寒论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月经不调
伤寒论中有关于妇人经水不调的论述,对现代医学中的月经不调、痛经等疾病有 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互作用。如甘草与海藻、大戟、甘遂、芫花等药物不宜同用,以免影
响疗效。
04 伤寒论在现代临床的研究 与发展
伤寒论在现代临床的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与应用
近年来,伤寒论在现代临床中的研究与应用日益广泛,通过对伤寒论的理论和方剂进行深 入研究,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为许多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案。
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完整word版)《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2014-12-12 09:52:57 伤寒之要+《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骨刺消痛汤.膝骨关节炎+中医治疗膝关节病汇总伤寒之要天地混沌,本是一气,动而分阴阳,阴阳三分,遂有六经(经字应该是病字,从俗,下同),阳经在上当下行,阴经在下当上行,阴阳相交,身体安泰。
阳经不降即为病,阴经不升即为病。
故太阳不降,麻桂以开之,令其降;阳明不降,白虎、承气以清降之,少阳不降,小柴胡汤以降之,(柴胡不是升药,观本经即知)此三阳病之大要。
太阴不升,理中辈;少阴不升,四逆辈,厥阴不升,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等,此三阴病之大要。
总其要,阴病在一个升字,阳病在一个降字,明乎升降两字,可知伤寒论之要义矣,以此观伤寒,自有居高临下之势,否则徒研方证,流散无穷矣。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
作为中华民族的本土宗教思想,道家思想和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是历史和逻辑的必然。
从历史发展分析,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体系的建立和道教的创立有共同之处,两者都汲取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先秦道家思想、古代巫术、神仙方士等的实践活动,都曾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和道教的萌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养料。
春秋时期《老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道家主要经典的产生,此后的《管子》、《庄子》、《列子》、《淮南子》等著作进一步继承和阐发了道家思想,强调“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观点,一直为后世所推崇。
道家学说,其义精深,其奥无穷,除了在哲学和政治上发挥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以外,对于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先秦两汉道家与医药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表现在道家著作中含有医药成分,而且表现于当时的医药著作里也具有道家思想,诸如托名道家人物,援道入医,提倡恬淡养生,追求长生乃至不死等。
现今所知的汉代医药著作,大致包括五个部分:一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提及的医著;二是《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方技”著作;三是《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述及的方技书;四是流传至今的、据汉学者考证为汉代的医药著作;五是1973年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医学帛书、竹简。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医学课件
11
三.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基础
地理因素: 学术因素: 实践因素:
医学课件
12
地理因素:东汉时期,南阳是 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号称南都,六大城市之一 宛周齐鲁,商偏天下,富冠海内 帝乡:名人多,教育发达。 张仲景为南阳旺族。
医学课件
13
学术因素:东汉时的理论与临 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汉书艺文志》 《汉书平帝记》:楼护 《甲已经》 《汤液经》《辅行诀》 淳于意 郭玉 华佗
医学课件
14
实践因素:疫疬的流行激励了仲 景著书济世的愿望,也提供了实 践机会。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频发,大疫流行。 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在短短的
医学课件
38
另外,“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后世医家对《伤 寒论》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
三阴三阳的本义和其在《内经》中的应用
依据阴阳气量的多少,将阴阳各分为三
太阳 三阳
太阴 三阴
阳明 二阳
少阴 二阴
少阳 一阳
厥阴 一阴
在《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命名脏腑经络。
医学课件
39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在《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病证的概念
药:91味药,应用得当,炮制严格
药剂技术:丸、散、膏、汤、滴鼻剂、吹耳剂、 灌肠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含剂、茶剂
护理知识:为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医学课件
35
(四)病证分类
主证:六经病中的主要证候类型,典型,普遍规律. 兼证:主证的基础上兼有其他的病理改变 变证:又称坏病,失治误治后病情变化,不在六经病范
《伤寒论》讲解PPT课件
20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医学课件
21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由“单纯急下存阴”发展为“攻补兼 施”
医学课件
16
第五节 伤寒的涵义
广义:为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感受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
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伤寒论》涉及广义伤寒,重点是论述人体感受 风寒所致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注意:与西医之伤寒不同
阳明病-极期阶段,病位在里(胃肠),病机
是阳明化燥,胃肠实热。治以清、下。
少阳病-亚急性期,病位在半表半里(胆、三
焦),病机是胆气内郁,三焦失枢。治以和法。
医学课件
22
三阴病:以脏病为主,正衰邪盛
太阴病-为后期(正虚),病位在里(脾),
病机是脾阳不足,寒湿内阻。治以温中散寒, 健脾燥湿。
少阴病-为危重期(衰竭),病位在里(心
医学课件
3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伤寒学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 干桥梁课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研究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 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最终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
医学课件
19
第七节 伤寒的辨证方法
六经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总领 十二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伤寒论》总论 ppt课件
《伤寒论》总论
四、《伤寒论》的辨证体系—六经辨证
1.六经的概念
①何谓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少阴、厥阴。 ②六经的本义:阴阳本是古代哲学的一对 概念,阴阳定性、三阳三阴定量。 《内经》:“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 阳三阴” ③六经的来源:《内经》其用法主要有三
ppt课件 14
《伤寒论》总论
正史《后汉书》《三国志》无传。
现代所本者为后世医家记述:
ppt课件 5
《伤寒论》总论
晋•皇甫谧《甲乙经•序》载张仲景为王 仲宣望色诊病的故事; 唐•甘伯宗《名医录》最早记载其籍贯、 姓名、师授、官职等。
云:“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 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 郡张伯祖。”
明•李濂撰写“张机补传” ; 清•陆九芝撰写“补后汉书张机传”; 现代黄竹斋撰写《医圣张仲景传》。
ppt课件 3
《伤寒论》总论
《伤寒论》的评价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病 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 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全面,理论联系 实际的中医经典著作。 外感病及杂病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ppt课件 4
《伤寒论》总论
一、《伤寒论》成书与沿革 1.《伤寒论》的作者:
张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公元 150~219年),南阳郡涅阳人,后世 尊称为医圣。
ppt课件 11
《伤寒论》总论
二、《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学术渊源:《伤寒杂病论· 自序》 学术成就: A方法学:创立六经辨证体系,确立辨证论 治原则; B治法学:完善并且具体应用治疗八法; C方剂学:集汉以前方药之大成,方书之祖, 群方之冠; 此外:用药剂型多样,重视药后调护。
ppt课件 12
ppt课件 16
《伤寒论》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