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保当汉画像石图像构成元素的表现形式浅析

合集下载

汉代画像石图像意义与形式探析

汉代画像石图像意义与形式探析

汉代画像石图像意义与形式探析谭丹莉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浙江杭州310053摘要:汉代画像石是蕴含时代思想的视觉宝库,通过分析神仙思想、现实生活、儒家伦理思想的画像石图像意义与形式,解读汉代匠师们的设计意匠与技巧,对当代中国平面设计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图像;意义;形式汉代雄健、飞扬、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体现在后世各种遗存之中,令后人崇敬。

汉代画像石当时用于装饰祠堂墓室等建筑,诚如20世纪初研究者劳弗所说“在解释汉代石像所表现的主题和题材的时候,总是有必要将它们与中国人的观念相联系,因为它们的灵感来自中国历史或神话传说。

我们必须紧密联系当地传统来理解它们,切不可将其从培养它们的文化土壤里分离出来。

”事实确实如此,汉代画像石脱离纯装饰美化作用,是根据墓室祠堂主人与其亲人的要求,以及汉代社会风尚进行的视觉化设计,主要表现现实生活场景、神话、历史等内容,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与主要思想。

一、神仙思想的图像意义汉代盛行神仙思想,希望人长生不死,相信死后灵魂不灭,可羽化成仙。

对死者而言,神仙世界是最好的人生归宿。

汉代画像石西王母、仙境题材盛行。

西王母是万寿无疆,护佑人长生不死的神仙,管辖形形色色的神仙灵怪,她所居仙境坐落在高耸入云的昆仑山,人们视昆仑山为通天地的巨柱,只要登山达到山颠,即可上达仙境。

传说西王母掌管着不死药,凡人只要从她那里求得仙药,吃了就会长生不死。

神话故事中,后羿向西王母讨到不死药,被妻子嫦娥偷吃,嫦娥飞天后变成了蟾蜍。

因此,在西王母仙境的画像石中,捣药的兔子和蟾蜍常相伴,它们具有引领升仙的意义。

还有羽人、九尾狐等仙人异兽徜徉其间,让观者看到了异于现实的神仙世界模样。

另外,奇禽怪兽常出现在画像石的建筑屋顶上,这种景象有何意义?张光植认为灵魂由特定的禽兽陪伴向另一个世界飞升,是萨满教中“神游”的表现。

战国帛画中男性贵族驾驭龙,女性贵族由凤鸟引领,引魂升天,楚汉思想一脉相承。

汉画像石的敷彩与文化内涵探析

汉画像石的敷彩与文化内涵探析

汉画像石的敷彩与文化内涵探析作者:毛娜来源:《美与时代·上》2019年第08期摘 ;要:已出土的汉画像石、画像砖等文化遗存在墓葬中,并非如现在所看到的石质或砖质原色,都曾经被敷以各种颜色,这在考古发掘中已得到证实。

经研究考证,画像石、画像砖上敷施的色彩并非古代工匠随意之为,而是包含了儒家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画像石;敷彩;五色观考古发掘证实,汉画像石、画像砖在墓葬中并非如现在看到的石质或砖质原色,都曾经敷以各种颜色。

在历年的考古发掘中,先后在河南、山东、陕北、山西、江苏、重庆等地都出土了带彩绘的汉画像石,其中陕北地区和河南的南阳地区出土较多,而陕北的神木、榆林、米脂、绥德、子州、清涧、吴堡地区为最多。

(见附表1)一、颜色成分与彩绘特点汉代彩绘画像石使用的颜料,与汉代其它载体的绘画如壁画、画像砖、陶俑、铜镜等所使用的颜料成分基本相同。

通过使用能量分散型荧光灯X射线对神木大保当汉代彩绘画像石颜料元素进行成分分析,测出彩绘使用的红、黑、白、黄、绿、紫、蓝等颜色元素成分为朱砂、炭黑、针铁矿、羟磷石、蓝铜矿、孔雀石等天然矿物颜料。

总览汉画像石的彩绘,归纳起来有以下特点:不是全部施彩,墓门门楣、中柱、侧柱、门扉与门槛及重要画像是彩绘的主要部位。

辅首衔环的辅首一般施朱彩,有镇墓辟邪之意。

日轮涂红色,金乌涂黑色;月轮涂白色,蟾蜍以黑色勾线施黑点。

左右门柱人物色彩不一,帻及袍有红色也有黑色,具有壁画的效果。

彩绘画像石与壁画不同之处是:前者在石料表面雕刻后敷彩,后者在墙壁上施以地仗层再在其上绘画。

壁画的地仗层日久易与支撑体(墙体)剥离脱落,造成壁画的永久性损坏。

画像石即使失色,也会保有石面的雕刻图像,能够保持物象的大部分原貌,具有永恒的价值。

是砂岩、页岩石质的画像石彩绘颜料层保存最好。

在上文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中已提到,用于雕刻画像石的石材主要有三种:石灰岩、砂岩和页岩。

石灰岩就是常见的青石,质地坚硬、透水性差,彩绘颜色易侵蚀脱落。

关于汉画像石形式特征与艺术精神阐释

关于汉画像石形式特征与艺术精神阐释

关于汉画像石形式特征与艺术精神阐释作者:张娜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8年第18期[摘要]汉画像石是汉朝的经典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本文首先从构图形式、造型形式和线条形式等方面分析了汉画像石的形式特征,然后从一统天下、天人合一和视死为生几个层面讨论了汉画像石的艺术精神。

[关键词]汉画像石;形式特征;艺术精神中图分类号:S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8-0049-01引言汉画像石在中国美术艺术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它继承了战国时期古朴的绘画风格,又开启了魏晋艺术的先河。

汉画像石是祠堂或者墓阙的装饰壁画,对墓阙而言汉画像石是对逝者生前生活的记录以及对死后生活的幻想,对祠堂而言汉画像石是对家族兴衰历史的记录。

所以,透过汉画像石艺术,不仅能够了解汉朝时期的生死观,还能够了解其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

一、汉画像石形式特征分析1.构图形式特征与西方美术艺术相比,中国美术作品的构图不遵循透视法。

透视法下绘画出的情景是对客观事物的再现,客观反应被描绘的风景。

汉画像石构图方面体现出较强的主观意识,绘画者选取的景物与自己的心境和想要表达的主题息息相关,即画家借助意象来营造一种意境。

汉画像石构图具有一定的严谨性,通过多幅画图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在人物处理上会根据身份和场景进行相应的处理。

例如,《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就用人物神态上的差异来说明故事情节。

所以,汉画像石构图比较简单,但是画中人物细节处理非常高超,画图之间的联系密切,形成一个体系以讲述完整故事。

此外,在平铺罗列构图时,还会使用间隔来区分画面。

间隔部分也非常考究,填充间隔的纹样种类繁多,这就可以运用间隔纹样的差异来区分不同主题。

从间隔纹样就可以知道画像主体内容是宴饮、乐舞还是狩猎。

汉代是中原农业和军事都很强大的时期,国泰民安的社会推动了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汉画像石将这繁荣盛世记录下来。

2.造型形式特征汉画像石的造型特征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反应了中国的哲学思考。

汉画像石的形式特征及艺术精神-精品文档资料

汉画像石的形式特征及艺术精神-精品文档资料

汉画像石的形式特征及艺术精神-精品文档资料汉画像石的形式特征及艺术精神汉画像石是产生于两汉时代的一种艺术形式。

是汉代用于地下墓室、棺椁、祠堂、石阙等具有装饰性效果的石质建筑构件,大多属于丧葬祭祀的礼制艺术。

与汉代的帛画和壁画等单纯绘画不同,画像石“以刀代笔,以石为地”的特殊创作手段使它既有绘画的形式表达和审美又有刚劲的金石意趣,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汉代艺术样式,是我国汉代以前美术发展的一次巅峰,也为之后的中国美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通过对汉画像石的内容和形式特征的分析,可以体会汉代人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以及整体的时代精神,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汉画像石的审美价值和美学含义。

一、汉画像石的形式特征(一)构图从透视角度分析,宗白华先生说:“透视学是研究人站在一个固定地点看出去的主观景界,而中国画家、诗人宁采取‘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的看法,以达到‘澄怀味像’(画家宗炳语)这是全面的客观的看法。

”[1]这是汉画像石以及中国美术的独特的透视原理,也是与西方的“焦点透视法”主要区别。

汉画像石也常以连环画式的方式将表达内容平整地罗列开来,把需要描绘的对象一一安插在框定好的画格中,并且按照情节和角色分别处理成不同的样式。

比如在《二桃杀三士》中,几个人都平整的展现在画面上,但通过每个人的不同动态与神情的表现,连贯成一种故事情节,就构成了一副具有故事性的历史连环画。

除了单一的平铺罗列的构图,还有将画面分层间隔开来,每层充填不同的图案内容,来达到整体的统一。

在宴饮、乐舞和庖厨等大型活动的题材表现上使用较多。

构图不仅将主体和客体表达得清清楚楚,力求把一切都呈现在有限的画面上,还会在边框和图案空隙处以繁密的纹样加以充填。

使构图更加沉稳敦厚,琳琅满目。

这种饱满构图处理方式与当时人们积极创造、热情高涨的社会精神风貌有着紧密联系,体现了汉朝人对物质与幻想世界中所知、所感的一切,都要采纳为己有的积极心态和不懈追求。

汉画像石简单线条的艺术风格

汉画像石简单线条的艺术风格

汉画像石简单线条的艺术风格
汉画像石是中国画史上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简单的艺术表现
为特色,成为了中国艺术史上的一笔珍贵文化遗产。

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它的
线条方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汉画像石的简单线条的艺术风格。

汉画像石的线条主要表现为简单、朴素、明快、刚劲。

其线条来源于民间的毛笔写意
和武器器物上线条的简洁重心,以及希腊罗马艺术对线条表现的启示。

这些特点形成了其
独特的艺术风格。

汉画像石的线条非常简单,并不追求精致华丽的表现,而是力求纵横有度,形态鲜明,尤其注重写意和造型的表达。

这种线条风格赋予了其作品深厚的意境和神韵,使得其作品
无论是肖像、动物、植物还是装饰图案等,都能流淌出一种神秘、古老、高贵的气息。

汉画像石的线条朴素而明快,主要以撇、捺、提、按等笔法为主,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和表现力。

其中的撇、捺笔法所表现出的虚实之间及其相互关系,造成了图像再现的基本
方式。

提、按笔法则能体现出形体秀雅、峻刚雄浑等不同的表现情趣。

汉画像石的线条刚劲,主要通过勾勒出线条的粗细、深浅、长短等变化,表现出阴阳
的冲突和运用。

同时,单线性、笔势鲜明和线性协调性相辅相成,形成了其独特的刚柔相
济的表现方式。

总体而言,汉画像石的线条风格既具有东方美学的优美曲线美,又兼备了西方美学的
简单精练和几何结构性,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中国古代画风愈加成熟的重要标志。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但创造了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时代,更在今天依然散发着魅力,
成为了中国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析汉画像石画像砖的整体性视觉设计造型艺术

浅析汉画像石画像砖的整体性视觉设计造型艺术

浅析汉画像石画像砖的整体性视觉设计造型艺术作者:***来源:《现代艺术》2023年第09期汉画像石画像砖是集建筑、绘画、雕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汉代人认为在石头上刻画是一种雕刻艺术,但它的制作过程又是先把图案绘在石材上,因此又是一种绘画艺术。

巴蜀地区是我国汉画像石画像砖之乡,出土了上千种汉画像石画像砖,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独立而完整的视觉构图,多点透视使图像结构甚为严谨。

汉画像石画像砖始于西汉后期,盛于東汉,一直延续到魏晋,它是以汉代历史层面图像造型艺术的视觉形象为基础的。

它那丰富的图像题材,独特的广阔视野,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和根深蒂固的民族审美的艺术追求,以及对其深层次历史根源的探索和挖掘,揭示了中国艺术在汉代这一重要时期的设计特征与艺术精神。

从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轨迹看,汉画像石画像砖艺术保持着与原始艺术的联系,从远古的岩画,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到商周的青铜器和先秦楚地的漆器,再到汉画像石画像砖神秘飞动、博大精深的图像表现形式,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使整体灵动,极富浪漫、进取特点的汉画像石画像砖在汉代艺术中独树一帜。

汉代是民族文化的奠基期,它使汉画像石画像砖具有了丰富的图像设计形式,并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和想象力,这个时期产生了文化的交融,最典型的如神话传说中的西方昆仑山西王母与东方蓬莱的结合,在汉画像石画像砖中得以体现,它将天上与人间,仙界与冥间的生活景像结合在图像设计中展现出一个大千世界,汉画像石画像砖纵横驰骋,神游八荒,具有开阔的胸襟与磅礴的气势,反映了汉代艺术设计深沉雄大的风格。

从其逐步发展的特点中可看到民族文化和艺术设计在汉代已空前繁荣,首先是建筑、绘画、雕刻的整体综合性,其次是图像设计载体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最后是图像题材形式的丰富性。

从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发展势态充分显现出汉代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凝聚着中华民族本土艺术精神。

一、图像设计的整体性思维是汉代人世界观在艺术设计上的表现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图像形式往往是整体性设计的,这种整体性思维表现为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图像设计形式带有一种综合性特征的系统性思维。

浅析汉画像石“大小构图法”与“尊卑有序”的关系

浅析汉画像石“大小构图法”与“尊卑有序”的关系

浅析汉画像石“大小构图法”与“尊卑有序”的关系张唯佳(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陕西 西安 710065)摘要:从周代开始统治者就把人做了等级、贵贱之分。

汉代统治阶级更加主张等级分明的制度,使得“尊卑有序”的观念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从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画像石作为我们研究汉代文化的重要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汉代“尊卑有序”的价值观念。

本文尝试运用体量大小对比、重复与特异的对比和位置高低对比等手法,从画像石入手,对对比构图法则如何体现汉代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小高低;附属形象;尊卑有序一、绘画中的对比构图法与传统文化中的尊卑观念(一)绘画中的对比构图法构图是绘画创作的基础,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六法”中“经营位置”就是构图。

所谓“经营”就是创作者需要研究核心形象安排在哪里,附属形象应该怎样与之搭配,要反复思考与推敲才能使自己的意图传达给观众。

无论是东、西方绘画,还是传统与现代绘画,我们都可以发现,绘画作为视觉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构图是直接影响人的感官与视觉的基本因素。

它可以使人的心理反应从对绘画作品直观的感受、感觉到产生复杂的(或抽象)联想与想象,起到认识、理解绘画作品的作用[1]。

构图中的对比法则,就是在同一画面里运用互为相反因素的两种形象,以小衬大、以低衬高,或以重复统一衬托特异。

在这种在高低、大小和重复与特异之间的对比中,使他们各自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强化视觉感受,形成心理认知。

(二)传统文化中的尊卑观念从辞书中检索相关词条:“尊”指地位或辈分高,与“卑”相对;“序”指次第;尊卑之间有严格的顺序。

相传汉文帝对慎夫人十分宠爱,以至可以让她经常与窦皇后同席而坐。

有次游玩就座时,袁盎安排慎夫人做下席致使慎夫人和文帝恼怒。

于是袁盎上前规劝文帝说:“我听说‘尊卑次序严明,于是上下和睦’。

妾怎么能与皇后同席而坐呢,想一想‘人彘’的悲剧,陛下现在宠爱慎夫人的做法,反而会给她带来祸端。

汉画像石中的匈汉民族音乐文化关系呈现——陕西神木大保当墓主人乐舞百戏壁画研究

汉画像石中的匈汉民族音乐文化关系呈现——陕西神木大保当墓主人乐舞百戏壁画研究

音乐学研究001音乐与表演 | MUSIC &PERFORMANCE 2019_01神木县是陕西省位置最北、面积最大的县。

1996—1998年,在该县的大保当镇发现了汉代墓地和城址。

这里被认为是匈奴考古遗存,且汉化程度很深。

墓葬26座,为砖室墓,南北向,有斜坡墓道,分单室、前后室,个别还有耳室、券顶、穹隆顶或四角攒尖顶。

该墓葬群形制、多数随葬品、画像石内容与汉人墓葬画像无异,尤其是那些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乐舞百戏内容,那些在创作手法上分层独立、对称呼应,散、焦点透视交错的神来之笔,罕见地再现了墓主人——匈奴民族,与汉族和睦相处的社会生活。

一、汉墓葬群位置及断代时间该墓群所在地的神木县地处陕西省的最北端。

它东眺黄河,西与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接壤。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是毛乌素沙地,东南是丘陵沟壑,东北西南连线是秦昭襄王为防御匈奴入侵而修筑的秦长城和之后修建的明长城,正好成为两种地形的分水岭。

该墓葬群共26座,全部位于神木县西南的大保当镇,靠近分水岭中段西北一侧,属于昔日长城以外(见图1)。

由于这26座汉墓几乎全部被多次盗扰,包含明确纪年信息的重要物件已很难寻觅。

专家“通过对其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及画像石与周围地区汉墓比较,大致可以将这批墓葬的年代定在东汉初期到东汉中期偏晚。

”[1]112二、墓葬中乐舞百戏图像的存世情况及介绍这26座墓葬的地下构造,大体一致,封门的后边都设有石制的墓门,墓门由门楣、门柱、门扉、门梁、门限等部分组成,除门梁、门限外,全部是画像石。

有的墓门门扉虽然因盗扰而缺失,但门柱上汉画像石中的匈汉民族音乐文化关系呈现—— 陕西神木大保当墓主人乐舞百戏壁画研究王 军(中国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北京100101)[摘 要] 1996至1998年间,陕西神木县的大保当镇陆续发现了属于东汉时期的墓葬26座,其中14座墓中有画像石,墓葬封门石柱上镌刻着精美的乐舞百戏图像。

文章认为:该墓葬群的墓主人系匈奴贵族,画像石所表现的是匈奴人汉化、生活惬意,匈、汉民族和睦相处的内容。

浅析汉代画像石的构图方式

浅析汉代画像石的构图方式

浅析汉代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及构图方式010212139 朱琳汉代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帝国,从西汉初年的文、景或武帝时期画像石产生到东汉末年消失的三百多年时间里,尽管政治不断更迭,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但直到黄巾军大起义之前国家还是统一的,尚未出现封建军阀割据、势力纷争的局面,这有利于当时文化艺术的传播与交流。

在哲学思想等意识形态领域里,汉初至汉武帝统治之前崇尚老庄哲学,实行无为而治。

之后,直到到东汉末年作为统治阶级巩固国家政权的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特别是汉武帝以后统治阶级把“忠”、“孝”等作为人们加官进爵、跻身政治舞台的重要手段和作为人生礼制、道德等重要的品评准绳。

加之经学昌盛,图谶流行,鬼神迷信,升仙信仰等风行到三江两地、五湖四海之滨,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的厚葬风气①,促进了汉代画像石题材内容在全国各地的流行,正所谓“东至乐浪,西达敦煌,费力伤农于万里之地”。

汉代画像石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地理分布比较广泛,主要有四大区域:(1)山东的西部、南部以及苏北、皖北地区。

(2)豫南、鄂北地区。

(3)陕北以及晋西北地区。

(4)四川、重庆地区,基于各地区不同的文化,画像石的题材风格甚至构图方式都各有差别,但是总体来说,不管以何种方式的分类,题材上还是大同小异的,无外乎社会现实生活,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祥瑞及装饰图案几个大的方面。

下面以上述四大区域各取一例加以说明。

山东汉画像石画像砖的代表性祠墓主要是孝堂山郭氏祠、嘉祥武氏祠和沂南汉墓。

嘉祥武氏祠题材内容以描绘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宣传儒家教义为主。

代表作品有叙事性的东汉的《荆轲刺秦王》、《王陵母》等。

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寓意阴阳形态的“异质同构”和生生不息。

技法上采用剔地凸像的“薄肉雕”,以阴线表示面部或衣纹,人物形象多为正侧面角度,只见大略外形,具有剪纸般的装饰效果,简约、厚重、整体、大气。

人物故事场景以穿插排列其间的边饰纹样作为空间分割和装饰陪衬。

汉代画像石绘画艺术特征论文

汉代画像石绘画艺术特征论文

汉代画像石绘画艺术特征论文汉代画像石绘画艺术特征论文艺术大师林风眠曾赞叹:汉画像石是中国绘画大宗;鲁迅认为: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表现出中华民族昂扬饱满的民族自信心。

汉画像石作为汉代社会特有的刀笔石地的美术作品,以丰富的题材内容描绘了汉代各方面社会生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车马出行、宴饮百戏、农业生产等,具有很高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汉画像石分布地区广泛,因地区差异其艺术表现也呈现出多样的艺术面貌,例如山东汉画像石“古朴雄厚”、南阳汉画像石“泼辣豪放”、四川汉画像石“清新质朴”,但在整体上汉画像石艺术特征呈现出时代共性:深沉宏大、丰富生动。

西汉刘安说“画者谨毛而失貌”,汉画像石通过不求细节、夸张的艺术处理手法,强调整体力量和气势感,创造出浑然如拙的豪迈气象,彰显大汉雄风。

一、完美的线条语言运用线条是绘画艺术最基本造型语言之一。

线条可以体现物体轮廓,亦可以呈现自身艺术价值。

在汉画像石中除建筑物、车辆等直线造型外,其大多数主要形象人物、动物等及大部分块面转折的外部轮廓线均为流畅的波浪曲线。

这种波浪式外轮廓线是对物象外轮廓进行极度概括的简洁化和剪影化处理所得。

这些外轮廓线所用较长线条自然流畅、挥洒自如,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而这种流畅曲线所塑造的简洁、生动的艺术形象能瞬间紧紧吸引人们眼睛,并留下深刻印象。

同时这种富有动感和变化的波浪曲线蕴含着一股强大的视觉张力,给予整个形象以内敛感和运动感,也展现出汉画像石深沉豪放的艺术面貌。

汉画像石中表达形象细节特征或装饰感的是形象内部线条,因地区分布不同呈现差异性特征。

像山东祠堂画像石因细腻的青石材质和出资人较高的地位和宽裕的资金支配,刻制多追求精美华贵的艺术效果,所以内部线条也颇为流畅、圆润、生动;南阳画像石因粗糙坚硬的石材肌理,刻画流畅线条难度较大,所以内部运用了断、直和生涩朴拙的短线条描绘,又因这些内部线条刻画的较细,视觉上属从属位置,对应外轮廓线就彼此整体形成了对立统一的复合式形式存在;四川画像石因松脆的沙石质地,多采用高浮雕形式雕塑,无法刻画精细内部线条,由拓片得到的图像可以看到其内部线条多为宽窄不一、方圆不定的线条。

浅议大保当汉画像石图像构成的组织方式

浅议大保当汉画像石图像构成的组织方式
( ) 线 横 列 法 1底 这 种 方 法 即 把 所 要 表 现 的物 象 完 全 变 成 水 平 序 列 , 分 纵 深 层 次 不
这种透视 方法在大保 当画像石 中主要 用于表现建筑 与人物关 系 , 通过鸟 瞰或平视 , 在纵 深空 间上 的物象 由于透视 原因 由近及远 而逐 使 渐缩小 , 最终 消失 于一点 , 在i维 空间 中称为一点 透视 。如 M2 0门楣 中, 建筑 的栏杆和柱 子以及人物 的大 小透视关 系表 现得 比较 突出。这 种透视 方法的引入 , 从一个侧面 反映了 中国古代艺 术在透视方 法上的


图 1M1 门楣下栏 的车马出行 同
( ) 线 斜 视 法 2底
用这种方式构成 的物象 , 虽然仍 在底线 上成水平横向排列 , 由于 但 对其采取 的是水平斜 向透视 , 纵深 空间里整齐排 列的物象变成 了侧面 轮廓线互相重叠 的形态 。如 图2 M 门楣的上部车马 出行图 中, ,3 乘车者 和车体 明显 的体现 了这一透视方法 。图 中物象 处在同一水平线 , 且为
--— —
图像 。这种 配置方式如遇 到题材 内容不 同时 , 分隔 中的内容是严格 按 照当时人们 的宇宙方位观念 和尊卑伦理 观念安排 的 。大保 当画像 石 中, 采用这种方式的例子也很多 , 大部分分布在 门楣 、 门柱 、 门扉等构 件 上 。以表达墓 主人 生前 的故事情 节和神话 故事等 。如 M1 门柱 ( 6 图 ) 中, 3 将 组舞者 、 车马禽 类与瑞兽 、 装饰花纹带 分层分格进行 了布 置 , 使 图像内容明确。其次 , 使整个画面构图饱满 , 内容 丰富。在M 3 2 门楣上
图 5 M2 门 楣 局 部 0 焦 点透视 表明了我国在汉代就 已经具有 了从物理学 的角度 去看待 事 物和分析事物 的能力 。从 这个 角度上来 说 , 焦点透视 比散点透 视更 具有客观现实 的合理性 。值 得提 出的是 , 在石刻 中集 中表现大 的场面 时, 无论是雕刻难度和表现力度 , 散点透视更具优越性 。这种朴 素的艺 术想象 力和空 间表现力 , 值得我们在设计 中借鉴和学 习。 二、 图像配置方式 1分 层 配 置 . 汉画像石在综合表现多种不 同场 面时会 采用分 层或分格的图像配 置方式 , 以求在单一构件 中表达多 内容 、 多角度的不 同场 景画面。形成 构图复杂多样 , 活多变的图像 配置方式 。 灵

汉画像石中的双头一身图像研究

汉画像石中的双头一身图像研究

基金课题1…序言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类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汉代400余年,人们有独特的生死观。

汉初,受黄老学说与神仙方术的影响,从帝王到民间,丧葬之风愈演愈烈,灵魂不死的观念根深蒂固,人们相信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形态在以另一种形式开始,可以羽化成仙,到另一个世界过神仙般逍遥自在的生活。

汉画像以其自身的独特性,真实、直观地反映了汉代的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社会生活。

历史学家翦伯赞曾称赞说:“这些石刻画像,假如把它们有系统地搜集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1]信立祥老师认为,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从本质意义上来看,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中国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汉画像是汉代艺术的精华[2]。

汉画像是由很多图像、符号组成的,既有一定的象征性和隐喻性,又蕴含一定的寓意,有寓意家族兴盛、君王德行的,有寓意长寿、仕途高升的,有寓意升仙、吉祥的。

2…汉画像石中的双头一身图像分类汉画像石中有很多双头一身的图像,这些图像怪诞离奇、荒诞不经。

对于这些怪异的图像,学术界的研究有限,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论证,一些考古发掘报告对其也只是一句带过,有的甚至没有记录。

双头一身图像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工作,需要利用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解读。

本文参考博厄斯的“拆半”图像分析,在搜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原始文化、原始思维,结合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对汉画像石中的双头一身图像进行研究。

汉画像石中的双头一身图像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类是对称式,即身体居中,头对称地分布在身体的左右两侧;另一类是均衡式,即头位于身体的同一侧。

俞伟超老师主编的《中国汉画像石全集》共8卷,搜集整理其中的双头一身图像可以发现:从具体构成位置上看,多配置在汉画图像整体构成的第一层;从时间坐标看,主要是东汉时期;从分布地区看,主要分布在山东、陕西、山西、河南,其中以山东居多。

浅析汉画像石工艺的艺术特色

浅析汉画像石工艺的艺术特色

浅析汉画像石工艺的艺术特色作者:刘荟芳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6期摘; 要:汉画像石气势磅礴,深沉雄大,金石有声,在中国历史上是艺术成熟的表现。

它那别具风采的造型和独异的艺术手法,在我国传统艺术中开创了一条健美之路。

汉画像石固然是一份耀眼的辉煌,但这份辉煌的产生与汉代南阳的文化富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南阳汉画像石作为汉画的重要典型,反映了汉代美术的风貌,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南阳;汉代;画像石;艺术形式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力和经济较为强盛的汉代众所周知。

从汉高祖刘邦建国时起,文景之治后汉代民族融合空前发展,被今人称为“汉武盛世”。

经济发展带动民间文化的长足进步,再加上汉代对外交流频繁,崇尚儒学以及孝道,这使得汉代盛行厚葬的观念,作为陪葬品的画像石应运而生。

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其艺术表现形式介于平面绘画与立体雕塑之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汉画像石根据出土情况大体可分为五种内容:反应汉代农业、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表现当时社会政治制度、表现神话传说和迷信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

南阳画像石作为典型代表,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以其奔放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汉代深沉雄壮的艺术风格。

一、汉代画像石的概述及及历史背景(一)汉画像石概述“画像石”顾名思义是一种石画。

它是一种古老的建筑材料,在汉代的地下室、祠堂、阙庙等建筑中经常使用。

它因在石头表面描绘各种各样的肖像而得名。

从本质上讲,石像是用刀刻艺术代替笔墨艺术的作品。

它主要传达着独特的民族魅力,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

汉代画像石在题材、技法、内容等方面达到了顶峰。

画像石艺术在汉代时期到达了发展的强盛时期。

画像石艺术的内容主要包括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当地风土人情等。

汉画像石的色彩造型特征

汉画像石的色彩造型特征

汉画像石的色彩造型特征杨絮飞【摘要】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汉画像石上是没有色彩的,其实那只是岁月侵蚀和保存不善导致.就汉画像石的制作而言,上色是很重要的程序且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汉画像石的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象征意义,同时汉画像石的着色也一定具有自身规律.【期刊名称】《安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2页(P136-137)【关键词】汉画像石;色彩;造型【作者】杨絮飞【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杭州31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18翻看中国美术史,我们会看到一个多彩的世界。

可是因为时间等原因,我们却难得见到汉代艺术作品上的色彩,特别是汉代艺术之大宗——汉画艺术。

其实,在汉画像石上本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并且画像石上面的色彩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特别是在着色方面更具有个性特点。

我们现在看到的画像石表面多是没有“颜色”的。

实际上,制作汉画像石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着色——其原本是有色彩的,只是在后来失去了而已。

画像石的“光彩殆尽”,当然是岁月流逝的结果,同时也与处在地下墓室中不易保护有直接的关系。

现在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汉画像石,一般是多以外附拓片形式出现的;这便有了现存的明暗艺术语言的真实空间,和失去色彩艺术语言的虚拟空间。

对于画像石造型特征的研究,不能抛弃其色彩的造型规律。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残存着色彩的画像石已不多见,对其文字记录的资料也不是很多。

笔者结合考古资料和现存画像石上残存的少量色彩,在此只能是用点滴片断加以分析,以使汉画像石造型特征的研究不至于留下“断层”。

例如南阳赵寨砖瓦厂汉墓的画像石(西汉中期——东汉早期的早期画像石)上施有红、黄、蓝等多种色彩,基本上是原色的对比关系,因此色彩特别鲜艳。

这是早期南阳汉画像石设色的特殊例子。

唐河电厂汉墓画像石的施彩却非常别致,值得我们重视:仅用朱色画出画像的边线及斑纹,如辅首的耳、目、环和猛虎的口、耳、目、躯体等部位;这种设色效果,大大凸显了形象的轮廓线,也反映出了人们对形象的轮廓线的重视。

浅析汉画像石中几何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汉画像石中几何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Vol.41/No.18/Westleather 浅析汉画像石中几何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吕姿璇(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1)摘要:汉画像石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它多方位多角度地从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汉画像石中体现了当时汉人的三观以及审美趋向,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本文选取汉画像石的图案纹饰中的几何纹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几何图案纹饰的艺术表现力和遥型设计感进行分析,探讨汉画像石中图案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汉画像石;几何图案;现代设计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18-0033-011汉画像石中几何图案纹样的发展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当时的人类使用点、线、方块、圆等抽象的几何图案来装饰他们的彩陶器皿。

有很多变化,简单而美丽。

在原彩陶的几何图案中,有直接由制作材料而衍生出的肌肉效果,如绳纹、编织纹等。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其主要纹样绝大多数是抽象的几何图案。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社会思潮活跃,几何图案艺术也产生了许多新颖的表现形式。

有抽象寓意的图案,也有市井民俗的生活刻画,精细华丽的几何形图案增多,图案的艺术手法也更为灵动活泼,使人耳目一新。

战国中后期,青铜器上的几何图案加以创新,结构类型多为三角形、菱形、长方形,有细小的云纹或雷纹。

这种云雷纹作为几何图案的一部分,分布在三角形、菱形和矩形的框架中,是合理的、有规律的。

秦汉时期的几何图案更为丰富多彩,也愈加成熟,并对后代的装饰图案有着重要影响。

受秦汉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主义与阴阳五行学说思想的影响,几何图案以方带圆、四方八位、突出中心等四平八稳的结构成为一种主流。

2汉画像石中几何图案的分类汉石几何装饰图案是汉石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仅表现在艺术表现形式的形态上,而且在纹样装饰上也是如此。

汉画像石的几何边缘装饰一般以带状形式围绕主题图案雕刻,并以框架形式存在。

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单个的几何图案和复合型几何图案。

汉代画像石赏析

汉代画像石赏析

汉代画像石赏析所谓汉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

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

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1、建筑斗拱牧羊人二牛抬杠东汉(25-220) 高114厘米,宽52厘米1962年绥县出土。

依据考古材料得知,汉代房屋一般系土木结构,当时一般的房屋,可能系用木板作壁,用夯土筑墙。

至少在东汉,屋顶已具备了后代所有几种主要形式,一种是“悬山式”,只有一道屋脊;另一种是“四角攒顶式”,有四道屋脊,当时为了减少梁和柱的压力,在高级的建筑上已经相当普遍地使用了斗拱;它可以兼作装饰,也可以使房屋增加美观。

斗拱的形式,在当时以“一斗二升”为最流行。

屋柱子的形状除圆形之外,还有八角柱,但后者多系石墓和石祠中的石柱。

柱础多系以石质打磨。

此石刻画面中雕一圆柱上承双层宏伟的斗拱。

正是研究汉代建筑的实物资料之一。

在斗拱两侧还刻有羊群和一持戟门卒。

下刻一组耕牛图,前为二牛抬着一部起步的犁,后为耕者,一手撑犁一手扬鞭,缓步在前行,耕者后似为一宽衣长袖,手持物的播种者。

这种二牛抬扛的耕田图,再现了汉代陕北劳动人民辛勤耕作的一种方法,这种画面雕刻的出现,表明了当时的农耕技术以及方法与我们现代已几近相同,这是当时民间艺术家在热爱和熟悉生活的情况下才创造出的写实作品。

2、执慧人拾粪图东汉(25-220)高118厘米,宽36厘米1957年绥德县贺家沟出土。

此石右部上两格各刻一宽袍长袖的站立者,两人身后均刻有象征性的谷物一类的植物,下部刻执慧门卒,再下部横格刻一人曲腰双手持清扫之物,在马后作清扫拾粪的姿态,形象生动逼真,反映了民间艺术家深爱谷物,懂得积肥夺得丰收的道理,这种以真实生活为题材的画面难见。

汉画像石画面处理的艺术风格浅析

汉画像石画面处理的艺术风格浅析

汉画像石画面处理的艺术风格浅析
李海燕
【期刊名称】《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4)001
【摘要】汉画像石作为一门墓葬艺术,是绘画与雕塑结合的具有装饰作用的绘画形式,具有题材丰富、构图饱满、造型生动、层次分明、雕刻精湛、纹饰精美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研究它的艺术风格对我们了解汉代社会的精神风貌、艺术追求、审美趋向大有裨益.汉画像石无论是从构图、造型、雕刻手法还是装饰特色等方面将成为当今美术考古与学术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
【总页数】3页(P154-156)
【作者】李海燕
【作者单位】淄博职业学院,山东,淄博,25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324
【相关文献】
1.临朐博物馆馆藏"石刻精品"——汉、北朝画像石刻及东魏画像石棺 [J], 孙名昌
2.浅析汉乐舞画像石的审美内涵 [J], 高子迪
3.浅析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及审美价值 [J], 彭聪
4.质朴、雄浑之美——从汉画像石谈汉代装饰艺术风格 [J], 孙亚峰
5.浅析南阳汉画像石、砖艺术风格之差异 [J], 王安霞;赵艳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保当汉画像石图像构成元素的表现形式浅析[摘要]基于汉代画像石的大量发掘,使其成为我们研究汉代历史和文化艺术重要的实物载体。

为使这种极具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力的历史遗迹以更加全面和多样的视角得以展现,本文以陕北神木大保当汉画像石为基点,拟从现代图像造型艺术构成要素入手,通过对该地区汉画像石的图像构成元素的分析,总结其艺术表现形式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力求为现代图像造型艺术设计创新与文化传承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大保当;画像石;图像构成;基本元素;
1 引言
1996年至1998年,随着神木大保当六十余块画像石的现世,引起了我们对汉代画像石这一彰显两汉艺术文化精髓的历史遗迹的再次关注。

其艺术表现形态中基本元素的灵活运用,为其图像构成艺术增添了华丽的一笔。

以现代图像造型艺术的视角分析点、线、面在我国传统文化精品中的运用,是对当时社会的艺术水平和成就的重新解读。

2 大保当汉画像石图像构成基本要素的灵活运用
(一)点的对比关系
点作为图像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使画像石图像表达的视觉效果因其存在而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关系。

点,在画像石图像造型艺术中,不论是小组密集还是作为减地方式衬托物象“见缝插针”、”铺天盖地”,其作用不外乎功能性与装饰性两种。

功能性的点通常作
于物象之中,表现了对必要细节的苛求,以达到形象的完整;装饰性的点往往位于物象之外,以起到衬托形象、营造氛围的作用。

但不管点以哪种需求存在,它的出现都是以强烈对比关系的视觉效果映入眼帘。

康定斯基指出:“点是最简洁的形态”,“线是点的运动轨迹”[1]。

点的汇聚和运动形成了线与面。

大保当汉画像石在物象的塑造过程中成功的运用了“点”这一最基本的元素。

无论是在物象的塑造上,还是在减地雕刻过程中都有所体现,尤其是在雕刻减地中凿点纹的运用,突出的反映了点在大保当画像石造型艺术的作用(如图1),如m5左右门扉、门柱和门楣上的减地运用很显著的反映了凿点在整个画面中的艺术表现效果。

点以密集而随性的构成形式,粗犷的质感,营造出神秘、紧张的氛围效果,与平整、严谨的物象表现手法形成强烈的对比关系。

其次,图2中的m18右门柱局部中,鹿身上的斑点与减地凿点也形成了对比关系。

斑点虽刻画松散,但作为体现鹿身细节的作用存在,其功能性强,布局位置也有一定的要求,使其自身与鹿的整体形象突出,继而表现出主体形象的写实性与生动性。

而作为减地部分所出现的凿点在此处表现细腻,弱化了视觉对背景的关注,与鹿身斑点形成对比,使主体形象更为显著。

(二)线的补充关系
从中国传统图像构成艺术中,我们不难看出,用“线”是非常重要的造型手段。

有学者认为,汉画像石主要的特色和绘画差不多,大部分画像石的线条艺术特色,类似绘画中的“没骨画法”[2]。

这一点在汉代历史遗存的帛画、壁画、漆器、陶器等物品中都有所体现,线条已成为图像构成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总的方面来说,陕北神木大保当汉画像石是在余白面铲低,使画面物象平面凸起的基础上施以多种表现手法的造型艺术形式。

线在此处的运用成为了深化主体形象、丰富艺术效果、完善物象细节的补充要素。

补充是作为主体形象的辅助而出现,以达到进一步说明、完善、充实的效果。

墨线、阴刻线都属于画像石中线的运用范畴。

综合看大保当画像石的雕画艺术,线虽为细节的补充,但作为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墨线的补充体现
在大保当画像石中,大量的物象中都有墨线的痕迹,作用在于补充雕刻和材质对物象的塑造缺陷。

物象内部的形体分割、动物的毛发条纹、器物的装饰花纹等大部分是用墨线勾勒的方式来表现的。

线条灵活自然,大大增强的了物体塑造的灵活性。

使描绘对象更加生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m23门楣中,李广射虎一图,人物的五官和服饰、马的缰绳和配饰、老虎身上的花纹都是通过墨线勾勒的方法来表现对象的,无疑增添了画面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惟妙惟肖的感觉(如图3)。

2.阴刻线的图像构成表达
大保当画像石在塑造物体的过程中,除用墨线以外,阴刻线也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

(1)物象的边缘线
这种阴刻线是为塑造物体的外轮廓而运用的封闭曲线,同时也是物象和背景的分割线。

这种线条在雕刻过程中,为增强物象的主体形象和立体感,采用稍作倾斜的角度,雕刻力度较大,并且非常注意物体形象的塑造和准确性。

从大保当画像石综合情况看,这种雕刻线刚劲有力,甚至起到完善画面的作用。

如图4中,m5左门扉中的朱雀尾、獬豸的角与足明显的延伸到了边框以外,而用阴线刻的方法补充、完善了物象的外轮廓,我们先不去考究造成这种现象的成因,单就画面本身来讲反而使画面更具有张力和平衡感。

(2)物象的结构线
结构线多为塑造物体的肢体结构、服饰纹路等之用。

目的虽与墨线大致相同,但达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阴刻结构线所表达的力度是墨线所无法比拟的。

如图5,m20门楣中人物的肢体、动物的形态,雕刻线的运用非常得当。

即避免了没有细部刻画的呆板,又增加了立体感。

(3)雕刻减地线
这种线条主要用于减地的手法中,作为一种减地方法和物象的背景出现。

肌理效果非常明显,并且具有统一的走势,突出了主体形象,显然为艺术品的表现增添了内涵和韵味(如图6)。

(三)面的主体表达
从总体上概括性的看大保当画像石,是减低余白,突出造型以面为主的主体表达。

无论是雕刻实体上,还是拓片的剪影效果上,面的运用是非常显著的。

整体凝练,大气磅礴。

符合汉代的时代精
神和艺术风貌。

3 结语
在大保当画像石图像造型艺术的基本要素中,点、线、面所表现出的对比关系、补充说明与主体形态都是相互结合、相互衬托、综合体现的。

这些元素疏密得当、流畅奔放、古拙朴实。

充分体现了其社会艺术的发展水平。

一起构成了大保当画像石的视觉语言,显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为当今图像构成艺术提供了一定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康定斯基.艺术的精神[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2]蒋英炬,吴文祺.试论山东汉画像石的分布、刻法与分期[j].考古与文物.198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