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学科现状和发展前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学学科现状和发展前景

1 对经济地理学学科现状的认识

通过老师的讲授以及对相关资料的查阅,我了解到,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为什么经济活动在地球表层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如果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那么造成经济空间分布有疏有密的根本动力久是自然环境本底的非均匀分布以及经济自身的集聚和扩散力量。

经济地理学这门学科具有典型的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一方面,影响经济集聚和扩散的因素是多元的,包括各种自然要素以及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人文要素;另一方面,人类在地表的经济活动正在强烈地改变着自然格局,造成了全球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空间尺度的环境变化,成为改变自然环境最主要的动力。这种学科特性使经济地理学最有资格成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的纽带和各类空间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

同时,经济地理学也是一门非常活跃和发展演化很快的学科,而且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畴呈现多元化。这一特点与其研究对象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活动本身是不断变化的。而且现在,随着人们逐步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经济地理学的活跃性将为地球表层综合研究带来生机勃勃的力量。正如克拉克、费尔德曼和格特勒在《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中指出的,“经济地理学正处于思维变革和快速成长时期,……这期间充满着各种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思维争辩。”这些思辩将使人们进一步理解,同时也将塑

造社会经济的空间过程,因而将直接促进人类影响下的地表过程研究的发展。

然而,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走的是一条比较独特的道路。除了发展阶段、制度环境、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因素外,来自欧美国家和前苏联学术思想的输入也影响了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总的来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可以用“以任务带学科”来概括,即学科发展的首要目标和驱动力是满足国家需求,同时以实践任务促进学科的理论发展和建设。这种直接面对政府需求的研究工作使经济地理学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地理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发展时期。一方面,在国土开发和规划、区域发展、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领域成为研究主力,所创造的理论知识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点轴”系统等空间结构理论成为国家和地方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剧烈变革也催生了不少新的研究领域。特别是,由于农村工业和外资企业成为不少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乡镇企业研究和外资研究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热点领域。

近年来,一批经济地理学者开始直接参与国际经济地理学前沿议题的研究,包括产业区、企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创新系统、信息技术的空间影响、经济全球化等。这表明,我国经济地理学正在克服制度和文化差异的障碍,开始与国际主流经济地理学研究接轨。这些前沿议题的研究将为我国经济地理学奠定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

2 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前景

针对我国未来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国际经济地理学发展动态,我认为,中国经济地理学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有选择地在如下领域集中攻关,争取突破。

(1)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

经济的高速发展改变着我国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地域结构,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需要全面评估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状态,分析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时空分异特性,揭示不同状态类型发展过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形成机理,构建不同类型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型与预警系统,模拟不同类型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与政策体系。

(2)区域间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

当前我国区域关系非常复杂,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广度和深度明显拓展,一方面区域间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因此如何既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实现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单个区域的利益最大化,又实现更大范围的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地理学急需探讨的问题。研究内容至少包括:区域利益主体的博弈过程研究;区域间权、责、利划分方法,区域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与模式;区域补偿方案实施效应评价监控机制等。

(3)全球化金融危机对中国区域发展的影响

全球化与生产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的变革,新的国际劳动分工深入到产品层次,“全球价值链”、“全球商品链”

和“全球生产网络”等概念的提出为更好地解释当今全球生产组织的新变化提供了概念框架。但是全球化对中国区域发展的影响形式、途径等理论话题还有待加强。地方经济的脆弱性和如何应对经济危机、实现共同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地理学者关心的新议题。我国经济地理学家应在总结大量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讨全球化、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格局、新兴经济体,尤其是对中国区域发展的影响程度、形式、途径。

(4)地方经济发展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区域主义主要话题,如区域创新系统、学习型区域、新产业区的形成、都市区和城市群发展、老工业区的振兴等问题成为全球热点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仅在农业和制造业领域,而且在文化创意产业、研发与咨询金融业、零售业等领域地域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从制度、关系与演化等范式揭示中国新产业区的形成和老工业区的衰落与振兴,统筹城乡发展,重构农业与乡村空间,并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建议将依然是中国经济地理学努力的重要方向。

(5)应对气候变化区域响应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面临的最重大也是最为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复杂的挑战之一。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也正从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涉及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政治等问题的复杂议题。因此,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是国内外经济地理学界一个重要的领域,具体议题

包括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制造、环境管制方法、食品和农产品安全、生态创新等。中国经济地理学家应该加强对气候变化、环境与管制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机理,区域响应全球气候变化机制研究(6)区域自然灾害的预警危机恢复管理

近年来,随着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的日益加深,国内外区域性自然灾害频发,突然性自然灾害风险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脆弱性、恢复力和适应性相关的突发自然灾害综合管理和减灾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我国经济地理学应积极通过自然与人文的交叉、科学与技术的交叉,深入研究自然和社会经济驱动、时空变化过程以及资源、环境、生态和灾害效应等地表环境变化的驱动力、过程和效应;逐步完善各种自然灾害的预警系统、灾区重建规划理念和评价体系,灾后响应能力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