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78?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影响因素

的研究进展宰

崔文娟朱凤群

【摘要】综述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指标、肝纤维化指标、血小板生成素等各项指标的研究及各指标间的相互联系,以了解其研究进展,以便更深层次的探讨慢性乙肝肝硬化的发病机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由于脾功能亢进引起。还是由于TPO水平降低,或是乙型肝炎病毒侵犯骨髓影响巨核细胞,或是血小板本身的质的变化引起均有待于更系统、更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纤维化;血小板生成素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全球性传染性疾病。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在这部分人群中部分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人体中肝脏是机体代谢最为活跃的器官,参与多种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运输和贮存,并具有分泌,排泄和生物转化的功能。肝硬化时肝功能受损,可造成多种变化:(1)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导致凝血因子减少,使得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因子Ⅱ、Ⅶ、Ⅸ和X)前体不能变成有活性的凝血凶子;(2)肝素酶合成减少,肝素灭活能力下降。血浆肝素含量升高;(3)肝硬化时存在体内活化和进行性变为突出表现的获得性血小板池病,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异常;(4)血循环中有类肝素和抗凝IIiL酶等异常抗凝物质存在Iu。因此,肝硬化患者常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和血小板质和量的异常。近年来已有较多关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肝纤维化和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等各项指标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一、血小板的生成

血小板是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受TPO调节,体内TPO的水平与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成负相关。血小板主要在以脾为中心的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中被处理。血小板发生聚集后,产生凝血功能。并通过粘附、聚集,释放反应,产生止血功能。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数量为100—300x109/L.当其数量减少到50x109/L时,便有出血的可能性。其大小和体积一方面可反

‘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7k14--02)

作者单位:710061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

第一作者:崔文娟女。25岁。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病毒性肝炎oE—mail:yixuefeimeng@163.cola

通讯作者:朱风群,E—mail:fengqunzhu@126.com.

映骨髓中巨核细胞增生、代谢及血小板生成情况,同时也反映血小板的年龄及功能。

肝硬化患者的廊小板(PLT)减少的原阂,文献报道主要有以卞几个方面:(1)肝炎病毒对骨髓巨核细胞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骨髓增生不良导致PLT数量减少;(2)肝硬化患者存在获得性血小板贮存池病,使血小板在体内发生释放反应,导致血小板衰竭,故使其体积减少,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PlateletVolume.MPV)、血小板压积(Plateletpres—sure,PCT)减少埘;(3)慢性活动性乙肝伴自身免疫功能紊乱,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使血小板免疫破坏增加.致血小板减少;(4)肝硬化患者由于脾大及脾功能亢进,脾脏病理性肿大时阻留、吞噬血小板,可能产生某些抑制骨髓造血细胞释放和成熟的体液(激素)。脾脏也可能产生某。些血小板病理性抗体㈣;(5)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还可能是由于低水平TPO使巨核细胞减少了血小板生成。以往多认为肝炎肝硬化时血小板减少多南脾功能亢进引起,但是临床上很多患者行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仍然持续降低,因此关于肝病时血小板减少的机制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

二、慢性乙肝肝硬化时血小板数量的变化研究

血小板主要来源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其大小和体积可反映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增生、代谢及血小板生成情况,血小板计数(Plateletcount,PLT)、MPV、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DistributionWidth。PDW)四项参数与血小板功能有良好相关性,可间接反映血小板功能状况。PCT是反映血小板所含颗粒及血小板活性物质多少的参数。张莹兰141通过检测68例肝硬化患者PLT和PCT的研究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PLT和PCT均显著降低,而血小板参数PLT、PCT与血小板功能有较好的相关性,间接反映血小板功能状况。同时血小板数量与质量的改变在肝硬化患者出血倾向中起着重要作用,数量减少,质量降低都可引起出血,因

万方数据

塞旦旦王壁瘟盘查垫!Q生2旦箜!≥鲞箜!翅』垡亟丝2盟鲤:£!§翌!翌垫!Q:!!!:!≥塑!:!?79?

此血小板可间接反映肝脏的功能状况。

王潭枫㈣等对117例肝硬化患者和60例健康人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发现肝硬化患者的PLT和PCT降低,MPV和PDW升高,提示肝病患者血小板数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LT和PCT减少,mPV和PDW增加,而MPV和PDW是反映血小板大小或体积及其差异程度的叁数。MPV作为应激性反应指标,显示肝硬化对血小板生成的抑制增强消耗增多,致血小板减少。同时金国花㈣等对40例正常人与5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外周血检测,结果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MPV低于正常组。曾有研究指出,在一般情况下,周围血小板破坏增多者MPV增高,骨髓损伤血小板减少者MPV减低。金国花等人的研究与后者相似,因此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可能同时存在骨髓巨核细胞成熟不良的原因,推测其机制是因许多病例存在病毒活动,肝炎病毒可直接抑制骨髓,损伤十细胞,通过自身免疫机制产生抗干细胞抗体等,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邓国炯用通过检测200例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发现,PLT值最著减少,而MPV值增高,肝损害重度组患者的PLT值要显著低于轻、中度组,而此部分患者的MPV值高于轻、中度组。以上研究结果说明血小板的减少与肝脏的损害程度有关。

综观以上的研究,由于所应用的研究方法或统计学方法的不同,使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但是却可以说明肝硬化患者确实存在血小板障碍。肝硬化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涉及到血小板结构、形态和生理生化性质等多方面的改变。研究表明,肝硬化引起血小板功能变化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由于肝脏功能受损时对血液中内毒素的清除能力减弱,内毒素可诱导血小板凝集、激活并损伤血小板,致血小板数量减少;另一方面是肝硬化患者出现脾功能亢进,脾脏正常滤过及储存功能呈病理性亢进,全身血小板30%一40%储存于脾脏的髓索。由于脾功能亢进使血小板损伤破坏增多,血小板在脾脏停留时间缩短,成熟受到抑制,寿命缩短,因此出现血小板各项参数的一系列变化,因此血小板可间接反映肝脏的功能状况。

三、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指标的研究

在肝脏炎症坏死后,机体代偿的主要机制一方面是肝实质细胞的代偿性增生进行功能代偿,另一方面则是肝脏非实质细胞的代偿增生,胞外基质的重建。肝纤维化与细胞外间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的代谢异常有关,其中主要包括ECM及其受体、信号传递和细胞I.日1相互作用。能反映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较多,较常见的有透明质酸(HyMuronicAcid,HA)、层粘连蛋白(Laminin,IN)、Ⅳ型胶原(IVCollagen,IVC)、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TypeⅢ,PC11I),这四个指标均与ECM代谢有关。

HA由间质细胞合成,主要经肝脏内皮细胞降解,因而反映肝脏纤维化程度和肝脏功能,HA被认为是目前诊断代偿性肝硬化最敏感的血清学标志物…1;LN主要由肝星状细胞和内皮细胞合成,是基底膜的重要成分,其大量沉积可引起肝窦毛细血管化,故其血清值被认为是反映基底膜更新率的指标,可反映肝窦的毛细血管化和汇管区纤维化的范围;PIllNP、IVC主要反映肝脏纤维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其中国内外已将血清PIIIP水平作为肝纤维化的重要血清参考指标,有学者建议,测定血清PⅢP水平可以部分代替肝组织活检,血清PⅢP水平正常的肝病患者无需再进行侵入性的肝活检1121。由此可见血清HA、LN、PⅢNP和IVC是肝脏基质代谢产物,其血清水平从不同侧面反映肝脏细胞外间质的代谢情况和肝纤维化进展情况。

吴敏娟【sl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血清HA、LN、IVC和PCⅢ均明显升高,且随着肝硬化病情加重,肝纤维化水平逐渐升高,其研究结果与Montazeri等提供的数据基本相似19】。陈茂伟ⅢI等对HA、LN及IVC等肝纤维化指标进行测定,其研究结果表明外周血HA、IVC也在肝硬化组PLT也明显升高。此外,国内外不少文献的结果与之相似。肝纤维化指标与肝硬化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联系。而很多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是降低的,关于肝纤维化指标与血小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不多,两者之间有无必然的联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的研究

血小板生成素为刺激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及血小板产生的重要细胞因子。它是血小板受体(c—Mpl)的配体,主要由肝脏产生,在肾、脾和骨髓等组织中也有少量合成。正因为TPO与肝脏疾病关系密切,所以在肝炎肝硬化时TPO的变化也备受关注。

朱黎英1131通过检测47例肝硬化患者TPO值,研究发现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Child—PughB和C级)血清TPO水平明显低于健康者和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且肝硬化组血清TPO水平与外周血小板计数之间呈正相关。周建尧¨4】等研究结果与之相似。由于慢性肝病随着肝病病情不断加重,健存肝细胞逐渐减少,致使TPOmRNA表达水平下降,TPO生成减少,进而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由此可见TPO与血小板计数之间很可能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血清TPO水平下降极有可能是血小板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叶军l”I等研究发现,肝病患者血小板正常组与减少组相比较,TPO水平有显著性差异,再次很好的证明以上推测。以上研究结果均验证了PanasiukAtt61等人的发现,说明低水平TPO导致了巨核细胞减少血小板生成。

张素珍旧等研究了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PO水平与PLT值的关系,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血清TPO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同时实验组的外周血PLT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随着肝功能恶化,病程进展,血清TPO水平呈增高趋势。TPO值的升高并不能阻止大多数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发展,随着肝病进展,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这与s叽io等IlSl

万方数据

。80。塞旦匪壁痘盘查垫!Q堡2旦蔓!≥鲞筮!塑』鱼丛旦望鲍《:&垒坐!盟垫!Q:y!!:!!塑Q:!人的研究结果相符。他们认为,血清TPO水平与PⅡ值无eta1.SerumhyaJumnme拍anon-invasivemarkerof相关性,脾容积P岍值显著相关相符。从张素珍等人的研究hepaticfibrosisandinflammationinHbeAg-negative

中又可发现TPO对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可能无直接关系,chronichepatitisB阴.BMCGastroenterol,2005,5:32.

脾功能亢进在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中仍起着重要作用。【10】陈茂伟,吴健林,江建宁,等.慢乙肝患者肝纤维化指另有研究认为,一些病毒可通过感染巨核系祖细胞并标与肝功能损伤的关系分析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在其中复制,使其增殖和分化受抑,引起血小板减少1191。肝2008,25(5):713—715.

炎病毒可直接影响巨核细胞恤小板系从而引起血小板减[11】PLEVRISJN,HAYDONGH,SIMPSONKJ,eta1.少。乙肝病毒感染后引起机体内细胞因子的改变,其结果可Serumhyaluronantenon—invasivetestfordiagnosing能影响到骨髓的微环境㈣,从而引起血小板数量的变化。livercirrhosis[J].EurJGastroenterolHepatol,2000,12近年来,关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血小(10):1121—1127.

板减少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个热点,使用不同的研究[121LICHTINGHAGENR,BAHRMJ.Noninvasivediagnosis方法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由于脾offibrosisinchronicliverdisease叨.ExpertRevMol功能亢进引起,还是由于TPO水平降低,或是乙肝病毒侵Diagn,2004,4(5):715—726.

犯骨髓影响巨核细胞,或是血小板本身的质的变化引起均【13】朱黎英.促红细胞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与肝硬化患者有待于更系统的研究,而更深层次的研究慢性乙肝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关系叨.山东医药,2008,48(31):48一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影响因素,对乙型肝炎肝硬化49.

发病机理的深一步了解提供新的线索,同时对治疗也有积【14】周建尧,单平囡,王玲子,等.肝硬化患者血清血小板极地指导作用。生成素水平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6,22(2):114一115?

参考文献

【15】叶军,田凤喜。张立新,等.慢性肝病网织血小板和血Ill马庆海,文东?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变化与肝小板生成素的检测及临床意义叨.南京医科大学学报,功能分级的探讨【J】.江西医学检验,2005,23(5):477.2006.26(8):680-682.

【2】LAFFIG,MANAF,GRESELEP,etal?Evidencefora

【16】PANASIUKA,PROKOPOWICZD,ZAKJ,et81.Reticu—

storagepooldefectinplateletsfromcirrhoticpatients

latedDlateletsasBmarkerofmegakaryopol‘esl‘sinliv—withdefectiveaggregation[J]?Gastroenterology,1992,103

ercirrhosis;rehtiontothrombopoietinandhepatocyte(2):641?

growthfactorserumc。眦entration忉.Hepatogastroen一[31LEECM,LEUNGTK,WANG|IJ,etal?Evaluationof

terology.200451(58):1124—1128.theeffectofpartialsplenicembolizationonplatelet【17】张素珍,师水生,刘俊.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删帅8tornve‘。lrrtl∞玛patientsmtlltnrombocytopema

素与血小板计数的关系【刀.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阴.WoridJGastroenterol,2007,13(4):619.16(1):15—17.

【4】张莹兰,张锼,周祖发.肝硬化患者检测血小板参数的’

【18】SANJOA,SATOIJ,OHNISHIA,eta1.Roleofele_

临床意义们.临床消化病杂志,2008,20(5):308—309.

vatedplatelet--88sociatedimmunoglobulinGandhyper-【5】王潭枫,符永杰.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

di∞a蝴

8pleni8minthromboeytopeniaofchronicfiver

数临床意义阴.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2):959—3960.

叨.JGastroenterolHepatol,2003,18(6):638—644.

[61金国花,朴云峰,陈兆杰.乙型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

[19】刘斌,刘文君,郭渠莲,等.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对脐血硬化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变化的比较阴-临床肝胆病杂巨核系祖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叨.实用儿科临床杂志,志,2007,23(2):301?2004.19(1):39.

[71邓国炯,郭春辉.慢性乙型肝炎血小板减少影响因素的

【201CHAIT,PRIORS,COOKSLEYWG,eta1.Infoctionof临床分析明?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6(6):humanbone城删stomelceItsbyhepatitisBvirus:

471.472.

andthesuPPressi∞of

implicatingsforviralpe噶istence

【8】吴敏娟,胥萍,李明,等.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素水平hematopeie8i8阴.JInfectDis,1994,169:871-874.与肝纤维化指标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探讨叨.中国现代药(收稿:2009-05—27)物应用,2009,3(3):39-40?(校对:张骏飞)【9】MONTAZERIG。ESTAKHRIA,MOHAMADNEJADM,

万方数据

血小板检测注意事项

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血液分析仪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也有了空前提高,血液分析仪的简便、快捷、高效、高重复性的特点使得血常规检查在临床诊断中起来越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血小板检测结果的不稳定也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现将多年临床检验工作中所了解的关于影响血小板检测的因素进行如下探讨。 1 方法学的缺陷 目前血液分析血小板大多数采用电阻抗法进行计数,也有光散射法或其他方法,其原理大都是根据细胞的大小、形态进行区分和计数。这种检测原理决定了对于血小板数量和形态正常的标本,结果比较可靠,但是对于血小板明显减少或形态异常者,结果误差就比较大。正常人的血小板体积平均分布是2~30fl,体积分布直方图明显地向右延伸,不对称,即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大血小板。在病理情况下,大血小板会更多增加,由于大部分血液分析仪不能将大血小板与小红细胞进行区分,致使许多大血小板被当成小红细胞计数导致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 2 抗凝剂因素 ICSH推荐使用EDTA盐抗凝,含量规定为115~210mg/ml,即115~210mg的EDTA-2K抗凝1ml的全血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抗凝的目的。工作中常用的是EDTA-2K的能抗凝2ml全血真空采血管,这就要求采血时尽量准确到2ml,采血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检测结果。如血液比例过高则抗凝剂相对不足,标本会出现微凝块阻塞仪器检测孔;抗凝剂比例偏高血液相对不足,血小板会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大小的碎片而无法得出正确的结果[1]。还有极少数人的血小板在用EDTA抗凝时出现血小板聚集,这种情况可能与血浆中存在的某些自身抗体有关,多发生在肿瘤患者自身。 3 仪器、试剂的因素 血液分析仪是精密电子仪器,由于测量的脉冲讯号非常小,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所以仪器应安置在一个不受振荡、不受磁场、电场、噪声干扰、防潮、防尘,始终保持室温的环境中。仪器液路的定期维护清洗也至关重要,计数管路的不清洁会造成血小板数量明显升高。试剂的质量对血小板结果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必须使用与仪器相配套的试剂[2,3],进口试剂价格较贵,因此使用合格的国产试剂是避免试剂因素影响血小板计数的关键。 4 标本采集、储存的因素 采血过程也是保证血小板准确计数的关键。末梢采血时应提前充分按摩采血部位后再行采血。尤其是婴幼儿,若方法不当,如采血速度慢、出血不畅、挤压采血部位等,就会造成血小板假性减少。静脉经多次穿刺而引起的水肿及皮下出血时,因组织损伤,组织凝血因子混入血液标本中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快,也可以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此时必须重新采血测定。血液标本采集后,最好放置15~30min,因为血小板离体后,其形态立即发生变化,其外膜形成的微小管游离端向外伸展形成丝状伪足,数个伪足相互缠绕,形成血小板可逆聚集体,其体积一般和淋巴细胞大小相似,造成血小板假性减少,随着时间廷长,这种假生聚集就会发生解聚。 5 样品溶血不完全 溶血不完全对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影响较大,会使白细胞假性升高,但在实际中作中发现不但影响白细胞的计数和分类,还会影响下一例样品和血小板计数,可能由于红细胞碎片冲洗不彻底造成血小板假性增高,这种情况在半自动血液分析仪需手工滴加溶血剂时较易出现。 6 小红细胞增多或巨大血小板增多的因素 当患者红细胞大小不均、尤其是以体积<70fl的小红细胞居多时,部分极小红细胞会计入血小板数,引起血小板假性增高。这种现象在使用电阻抗法原理计数的仪器中易出现,因为血小板和红细胞是在同一个检测系统中通过体积大小来识别,小红细胞的脉冲信号可能被

肝硬化肝功能损害与门脉高压性胃病

肝硬化肝功能损害与门脉高压性胃病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胃黏膜内镜学的改变与临床肝功能损害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关系。方法对62例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患者肝功能改变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患者的肝功能Child分级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病变程度与肝硬化肝功能损害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均呈正相关。随着肝功能损害的加重,PHG也逐渐加重,并发胃黏膜出血的机会增多。 【关键词】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上消化道出血 近年来,随着对上消化道出血紧急内镜检查的广泛使用,门脉高压时的胃黏膜病变渐引起关注。被认为是门脉高压时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总结分析本院2002-2007年62例肝硬化患者胃黏膜内镜学的改变与临床肝功能损害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关系,进一步阐明门脉高压时胃黏膜损害的发生机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62例患者中,男42例,女20例,年龄28~69岁,平均50.2岁,病程1~25年。病因主要是肝炎后肝硬化,占47例,其余为酒精性肝硬化,心源性肝硬化等。1.2 临床表现本组资料中,全部患者均有乏力、纳差,双下肢浮肿、腹胀58例,不同程度呕血黑便29例,腹水37例,腹壁静脉曲张23例,皮肤、巩膜黄染12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47例,56例B超见门静脉扩张。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胃镜检查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胃镜检查,根据Smart[1]和Viggiano[2]等提出的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内镜分离标准,本组病例分轻度和重度两型。轻度PHG20例,表现为:①胃黏膜弥漫性充血;②黏膜有细小粉红色斑区或猩红热样疹;③胃黏膜覆盖淡黄色或白色网状分隔的复发性红斑区或“蛇皮样”改变。重度PHG 42例表现为:①胃黏膜点片状充血水肿或出血点;②胃黏膜有弥漫性出血或糜烂。轻度多局限在胃窦部,重度可见于胃窦、胃底、胃体或全胃黏膜,以胃底、胃体部居多。合并消化性溃疡14例;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3例(均为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 两型PHG患者的肝功能Child分级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肝硬化肝功能损害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的加重,PHG加重。见表1、表2。

肝硬化诊断及治疗指南

肝硬化诊断和治疗指南 肝硬化(Cirrhosis)的形态学定义为弥漫性肝脏纤维化伴有异常结节形成。仅有弥漫性肝纤维化而无结节形成(如先天性肝纤维化),或仅有结节形成而无纤维化(如结节性再生性增生)均不能称为肝硬化。从临床的角度来看,肝硬化是指上述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所导致的肝功能衰竭(血清白蛋白降低、胆硷酯酶活力降低、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和门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其破裂出血、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等表现。从病理学上来看,慢性炎症坏死首先导致肝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沉积(纤维化),继而导致肝小叶结构的破环和假小叶形成,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实际由肝纤维化向肝硬化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在临床上无法将二者截然分开。 一、临床分类临床分类临床分类临床分类 1.根据肝脏功能储备情况可分为:①代偿性肝硬化指早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级。虽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但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血清蛋白降低,但仍≥35g/L,胆红素<3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多大于60%。血清ALT及AST轻度升高,AST可高于ALT,γ-谷氨酰转肽酶可轻度升高,可有门静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②失代偿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B、C级。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血清白蛋白<35g/L,A/G<1.0,明显黄疸,胆红素>35μmol/L,ALT和AST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60%。患者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及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 2.根据肝脏炎症活动情况,可将肝硬化区分为:①活动性肝硬化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特别是ALT升高;黄疸,白蛋白水平下降,肝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并伴在门静脉高压征。②静止性肝硬化ALT正常,无明显黄疸,肝质地硬,脾大,伴有门静脉高压症,血清白蛋白水平低。肝硬化的影像学诊断B 超见肝脏缩小,肝表面明显凹凸不平,锯齿状或波浪状,肝边缘变纯,肝实质回声不均、增强,呈结节状,门静脉和脾门静脉内径增宽,肝静脉变细,扭曲,粗细不均,腹腔内可见液性暗区。 二.肝硬化的诊断 (一)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诊断方法1.组织病理学检查: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至今仍被认为是诊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金标准”。1994年国际慢性肝炎新的分级、分期标准建议将肝脏纤维化作为病情分期的依据,与分级(主要是炎症、坏死的程度)分别评分。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干组织评分方法包括Knodell, Scheuer, Ishak, Metavir, Chevallier等系统。我国1995和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也采用了相应的分级、分期标准,王泰龄教授也发表了改进了的肝纤维化的半定量积分系统。利用常规HE染色和各种细胞外基质的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甚至分子原位杂交技术可从肝组织标本获得许多的有关纤维化方面的信息;计算机图像分析等各种技术更能提供定量的资料以便于观察抗纤维化治疗的效果。目前在B超引导下采用自动肝穿枪进行肝活检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很高,病人的痛苦也很小。但肝活检也

影响血小板计数因素分析

影响血小板计数因素分析 PLT计数是临床诊断和治疗各种原因PLT减少症的重要指标,现各大医院多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对其计数,血细胞分析仪具有快速、方便、重复性好等优点,但在某些条件影响下,计数PLT会出现较大偏差,本文在翻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现将有关影响PLT计数综述如下: 1 导致PLT计数升高的因素 1.1 标本放置时间PLT是体积较小的血细胞,易于黏附聚集和破坏,王新花等[1]认为标本放置时间越长,破坏越多;同时,红细胞也不例外,血细胞分析仪计数PLT时,误将红细胞碎片以为是PLT而计入,造成测定结果假性增高,即时测定和1 h测定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建议取标本后一定要在30 min内测定。 1.2 样品溶血不完全文献[2]报道溶血不完全不但影响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准确性,而且影响下一例样品的PLT计数,由于红细胞碎片冲洗不彻底,造成PLT假性升高;残留于测定杯壁的溶血素可将红细胞破坏成 2.0fl左右的碎屑,导致PLT计数结果偏高。 1.3 试剂质量根据有关会议精神,强调使用与仪器相匹配的原装或高质量的试剂,尤其是PLT的结果,直接反映试剂的质量,进口试剂价格过于昂贵,目前,国产试剂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如过滤不彻底、细菌污染等因素而使基础值偏高,与仪器不匹配;试剂厂家应继续努力,争取生产出高质量的国产化试剂。 1.4 地线和电源血细胞分析仪要求良好的接地效果,如地线未接或接地不良,均可形成静电脉冲信号而影响PLT计数;其主要表现在PLT直方图的起点偏左,并形成许多小峰,这种情况一定要先排除地线和电源的因素,再寻找其他原因。 1.5 药物影响有些药物可以影响PLT的计数,患者输用脂肪乳后影响PLT 计数,认为脂肪乳剂中的脂肪乳颗粒直径和患者PLT相近,导致输入脂肪乳的患者PLT会假性增高,并建议患者输用脂肪乳后如需检测PLT最好在5~6 h以后,如出现PLT过高时应随时和临床联系,最后经血片观察方可报出结果。 2 导致PLT减少的因素 2.1 采血是否规范和顺利采血是否顺利是造成PLT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静脉经多次穿刺而引起的水肿及皮下出血时,因组织损伤后,组织凝血因子易于混入血液标本,从而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是造成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偏低的常见原因,建议这种标本必须重新采血测定;吸取标本量不足也是造成PLT 减少的一个原因,同时会造成白细胞和红细胞的计数减少;另外,标本未经混匀即上机测定是造成PLT结果偏低的又一个容易忽视的因素,所以操作时一定要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概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 bocytope nia,ITP) 是儿童期最常见的骨髓相对正常 的、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血小板减少性(血小板数<100X 10/L )出血性疾病。既往 曾被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 nic purpura) 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mmu ne throm bocytope nic purpura), 目前国际儿童ITP工作组已经 建议使用“immune(免疫性)"以强调本病由免疫介 导而发病,避免使用特发性(idiopathic);由于许多患者仅有血小板减少而无出血体征, 紫癫(purpu⑻也被取消,故目前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mmune thrombocytope ni a)' 。 ITP分为原发性ITP和继发性ITP两类:原发性 ITP(primary ITP) 是指暂未找到特殊致病原因的单纯 性血小板减少;继发性ITP (sec on dary ITP )是指除了 原发性ITP以外的所有形式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 少症。继发性ITP包括药物诱导、狼疮相关性以及继 发性ITP ( HIV相关性、HCV相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 相关性)等。此处特指原发性ITP。 本病见于小儿各年龄时期,3~6岁为高发年龄; 年幼儿中以男性为主、学龄期男女发病相同、年长儿 以女性居多。冬春季高发、夏秋季为发病低谷。 【病因及发病机制】早在1950年William Har- riglon给自己注射了慢性ITP患者血液引起自身出现 了免疫性血小板下降,从此ITP的神秘面纱被逐步揭 开。经过半个多世纪探索,人们了解到了免疫失耐 受(immune failure toleranee) 即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 原性物质时从无应答状态改变为异常应答的免疫状 态,是其发病机制。虽然免疫提呈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参与ITP机制,异常T细胞扩增可能是

肝病患者血常规变化特点

肝病患者血常规变化特点 中国人民解放军302医院朱剑功 一、血常规参数变化的影响因素 血常规参数变化的影响因素有:乙肝、丙肝、病毒的侵袭,肌体免疫状态的改变,感染的发生,出血的倾向,或严重出血,营养不良,以及药物治疗等。 二、肝病患者红细胞参数改变机制及特点 (一)肝病患者红细胞参数改变机制 肝脏代谢功能的降低,以及肠胃功能的减退,使得维生素B12 、叶酸等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吸收不良和利用障碍。早期表现为红细胞体积增大、营养不均、红细胞大小不等,严重时造成贫血。营养性及红细胞出血,在酒精性肝硬化中较为常见,在非酒精性肝硬化中失血和缺铁可能是贫血的重要原因,晚期病例常有红细胞生存障碍。晚期病例常有红细胞生存抑制和铁的利用障碍,同时脾脏功能亢红细胞破坏加重,造成贫血,或肝病诱发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均可造成骨髓造血障碍,引起贫血,和红细胞形态的改变。造成肝硬化贫血的原因还有:由于脂肪代谢紊乱,血腔中有某种异常类品也可引起贫血的发生。 (二)肝病患者红细胞参数改变特点 1.Hb 、MCV 、RDW 、Hct 、MCH 反映肝损伤严重程度 Hb 、MCV 、RDW-CV 与反映肝病严重程度的白蛋白、总胆固醇、胆碱酯酶活力、凝血酶原时间呈相关关系。慢性肝炎中、重度,代偿性及失代偿性肝硬化Hb 逐渐降低,MCV 、RDW-CV 逐渐增大。肝硬化患者RDW 、MCV 、MCH 多升高,且肝功能损害越重,其升高趋势越明显。Child 分级 C 级患者MCHC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从RDW 改变看,肝硬化患者多升高,且肝功能损害越重,升高越明显,提示肝硬化患者其红细胞大小不一,而肝功能损害越重,其红细胞大小不均一性越明显。 2. 网织红细胞反映骨髓造血功能 肝硬化代偿期患者骨髓造血活跃,未成熟红细胞增加,虽然血细胞计数未见异常,但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加明显。肝炎的病毒作用于红细胞膜,可使红细胞膜抗原变化,诱发免疫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和抗病毒抗体。抗病原抗体复合物黏附与红细胞膜上,使膜的硬度增大,激活补体C3 与吞噬细胞膜结合。红细胞变为球形,造成MCV 增大,红细胞可塑性降低。红细胞变形可影响全血黏度、体内微循环有效灌注与红细胞寿命。 三、肝病患者血小板参数改变机制及特点 (一)肝病患者血小板参数改变机制 肝病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改变机制,包括: 1. 脾脏的作用 全身血小板1/3 以上滞留在脾脏内,可与外周血的血小板自由交换,约75% 衰老血小板在脾、肝中破坏。(长期认为,脾脏在血小板的破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与肝硬化门脉高压致脾脏淤血肿大,脾肿大时脾血池容积扩大,脾内红细胞池、白细胞池和血小板池占循环内相应血细胞总量的比例较正常脾增加5.5~20 倍不等,其中尤以血小板池增加最显著,这与临床上脾亢进时血小板减少常常出现最早、最明显相一致。临床脾切除后血小板计数比术前明显升高,为大家所公认。 有关脾抗引起的血细胞减少的机理,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学说: 1 )过分阻留吞噬学说 当脾脏有病理性肿大时,血细胞阻留作用明显加剧,全身血小板的50%~90% 被阻留在脾脏,

[资料]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资料]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因血小板抗体引起的临床问题和疾病已引起全社会的严重关注,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血小板抗体检测(或筛选)包括白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 白细胞、血小板抗体是引起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最主要原因,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是临床很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文献报道输注红细胞为 2,6%,输注血小板为20,30%,多次输血患者高达 27,,63,,而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血小板抗体密切相关,是影响临床安全输血的严重因素。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对于预防和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非常有意义。 (一)输注红细胞悬液: 1.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经干预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明显下降。 2. 干预措施: 1)建议使用去白的红细胞(血库型或床旁型白细胞滤器) 2)建议使用洗涤的红细胞 3)使用药物 (二) 输注血浆: 1)输血性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 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TRALI): 文献报道,输血后发生的一系列严重呼吸窘迫病,其80%病例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血小 抗体。研究已经证实:血小板抗体是引起TRALI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海市血液中心杨颖教授认为中国免疫性TRALI发病虽少,但严重型较多。 2)不同国家TRALI发生\死亡率 UK SHOT 德国丹麦法国加拿大 1996-2003 1995 – 2002 1999 – 2002 1994 –1998 2000 –2003 例数 139 101 6 34 21 发生率% 7 3 7 0-15 0-5 死亡率% 9 NR NR 20 9 检测患者、供者血液的血小板抗体是可行的、必要的,目的是进一步保证输血安全。 (三)输注血小板 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为30%,70%,其中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约为20%。 血小板抗体是临床引起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最主要原因,文献报道20,80%多次 输血的患者出现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会导致昂贵的血液和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身体损害。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是临床诊断和治疗与血小板抗体有关的疾病的重要依据,其对不孕 不育和因子宫肌瘤引起死胎都有极大的影响。 鉴于血小板抗体对临床的重要价值,为此该项目得到2011年11月1日卫生厅质量检 查组的充分肯定。目前我省兄弟医院已相继开展,有浙一、浙二、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浙江医院,我市有李惠利医院、市一、鄞州医院、鄞州二院等。收费:

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验的临床价值

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验的临床价值 发表时间:2016-09-22T15:59:07.513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1期作者:陈珍进 [导读] 对于肝硬化患者,临床给予肝功能检验,针对患者肝组织表现出的受损程度可以进行有效评定,针对患者肝硬化疾病发展程度可以进行详细了解,从而对临床治疗方案进行合理调整,获得满意的肝硬化治疗效果。 陈珍进 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南京 211500 【摘要】目的:探讨对肝硬化患者实施肝功能检验表现出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08月~2016年08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75例作为本次实验对比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人员75例作为本次实验对比对照组;临床对两组研究对象展开肝功能检验,对比肝功能检验指标。结果:在肝功能检验指标方面,观察组肝硬化患者同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员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肝硬化患者,临床给予肝功能检验,针对患者肝组织表现出的受损程度可以进行有效评定,针对患者肝硬化疾病发展程度可以进行详细了解,从而对临床治疗方案进行合理调整,获得满意的肝硬化治疗效果。 【关键词】肝硬化;肝功能检验;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575.2;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1-065-01 患者在患有病毒性肝炎疾病后,临床存在较高概率出现肝硬化的情况。针对患者在准备实施肝硬化治疗过程中,临床展开肝功能检测表现出显著的价值,通过实施肝功能检测,可以对肝硬化临床治疗方案的设计作出有效调整【1】。为了探讨对肝硬化患者实施肝功能检验的临床价值,本文主要将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作为实验的观察组,同期选择我院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实验的对照组,临床均展开肝功能检验,最终对肝功能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08月~2016年08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75例作为本次实验对比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人员75例作为本次实验对比对照组;观察组(75例):男49例,女26例;患者的年龄分布范围为21岁~79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59±6.36)岁;因为患有病毒性肝炎疾病导致患病的患者23例,因为表现出酒精中毒导致患病的患者17例,因为表现出循环障碍导致患病的患者15例,因为表现出代谢障碍导致患者的患者10例,因为其他原因导致患病的患者10例。对照组(75例):男51例,女24例;患者的年龄分布范围为22岁~81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33±6.39)岁;观察两组检测对象的基础资料,均衡性显著(P>0.05)。 1.2 方法 对于观察组肝硬化患者以及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员,于第二天清晨,在空腹状态下对其静脉血(3毫升)实施采集,完成后,准备实施送检【2】。对两组检测对象血液中的白蛋白含量以及血清胆固醇含量等进行观察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临床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5.0展开所有肝硬化患者以及健康体检人员检测数据统计学分析,肝功能检测结果实施t检验(以表示),当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以及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肝功能检验指标方面,观察组肝硬化患者同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员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对照组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验结果临床对比() 3、讨论 肝硬化作为慢性进行性肝病的一种,于临床较为普遍,对此种疾病的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发现,患者的肝细胞表现出较大程度坏死以及变性的情况,患者的纤维组织以及结缔组织表现出弥漫性增生的现象。针对肝硬化疾病患者在实施临床治疗期间,需要对患者的肝功能受损程度加以明确,之后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法加以疾病治疗。对此临床确定有效方法对肝硬化患者实施疾病检测表现出显著的价值【3】。 针对肝硬化患者,临床通过实施血压生化检验,表现出检查费用低以及不会对肝硬化患者造成系列创伤等优点。经过本次研究发现,在血清胆固醇合成以及白蛋白合成两方面,肝硬化患者均显著低于健康体检人员,从而证明随着患者肝功能损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严重之后,上述两项指标的合成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减少。对于针对患者的血清胆碱酯酶活性进行检测,针对患者表现出肝功能受损的情况可以进行准确评估。对于患者的肝细胞,其可以有效完成白蛋白的合成,当患者的肝细胞如果表现出坏死或者表现出变性的情况之后,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较易导致患者出现低白蛋白血症的情况。此外,患者出现了肝硬化的情况之后,会导致患者出现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的情况,从而导致患者表现出胆管胆汁酸淤积的情况,与此同时患者的白蛋白活性以及患者的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也会因此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此,通过对患者血清胆固醇水平、总胆汁酸水平以及白蛋白水平进行检测,针对患者表现出的肝功能损害程度可以进行仔细评定。 综上所述,对于肝硬化患者,临床通过实施肝功能检验,最终针对患者肝功能受损程度可以进行有效明确,针对患者的疾病情况可以进行准确反应,最终为肝硬化临床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准确参考依据。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比较肝硬化患者和健康人血小板参数,了解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对肝硬化86例进行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检查。并进一步检测肝硬化出血组与非出血组以及肝硬化Child分级A级、B级、C级组的PLT、MPV、PWD。结果发现较对照组肝硬化患者PLT、MPV显著降低(P<0.01),PDW显著升高(P<0.05)。肝硬化出血组与非出血组PLT、MPV、PWD比较亦有明显差异(P<0.01)。随着肝功能的下降,PLT、MPV随之下降。结论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检测可以间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变化,判断有无出血倾向,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都有重要意义。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gate the change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latelet parameters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by analyzing the data of platelet parameters betwee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of liver and healthy people.Methods86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s bleeding group and unbleeding group,and three groups as Child Classification into A,B and C to test PLT,MPV and PDW.ResultsThe PLT and MPV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were obviously lower(P<0.01),meanwhile PDW was obviously higher(P<0.05),the three index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both bleeding and unbleeding groups(P<0.01),PLT and MPV were lower as the ALT got worse.ConclusionThe platelet parameters can tell us the platelet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of liver,and remind us the tendency of bleeding,which is really very important for our clinical trearment and prognosis.[Key words]Cirrhosis;Platelet parameters;Platelet function 肝硬化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在失代偿时会有出血的表现,特别是出现颅内、上消化道等部位的出血,此部位出血会致使患者出现死亡[1]。人体的血小板具有止血的功能,但这需要人体中的血小板保持在一定的数值,肝硬化后,肝脏受到了损伤,这导致其血小板的数值出现下降。对患者进行PCT、PDW、MPV、PLT监测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血小板的情况。笔者对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肝硬化86例及体检的健康人45例PDW、MPV、PLT进行检查,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86例肝硬化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中女38例,男48例;年龄39~72岁,中位55.8岁;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32例;对患者的肝脏功能进行分级,根据Child-Pugh标准进行分级,A级25例,B级28例,C级33例。所有患者的诊断标准都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标准[2]。并选择体检的健康人45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34~65岁。所有患者最近2周内都没有服用过对血小板有影响的药物。

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

尿钠测定正常人体钠40%存在于骨骼中,其余分布于体液中。每天人体钠摄入量与排出量相当,钠可由消化道、皮肤及肾脏排出。肾脏排钠受醛固酮及身体对钠需要的调解,并伴随着氯化物一起排泄。 【参考值】 130~26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临床检测尿钠浓度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和原发性醛固酮症的评价。 2.尿钠增高见于酮症酸中毒、失盐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及多囊肾等肾小管功能缺陷、尿崩症、使用利尿药及输注大量盐液等。 3.尿钠降低见于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症、肾前性少尿、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长期低盐饮食、腹泻、严重呕吐、大面积烧伤等。 【注意事项】 测定标本为24小时尿。 二尿钾测定 人体内总钾量为50mmol/kg,完全从食物中供给,经肠道吸收,主要由肾脏排泄。钾由肾小球滤过后,大部分由近曲小管及髓襻重吸收,仅有10%的滤过量经肾远曲小管在此处受醛固酮调节钾的排泄量。体液酸碱平衡的改变也影响肾脏对钾的排泄。血钾无肾阈,不能阻止钾的排泄,即使不进含钾食物或低血钾时,机体每天仍要排钾1.5g。 【参考值】 25~10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尿钾增加见于①内分泌紊乱,如原发性醛固酮症、肾素瘤、长期使用ACTH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等;②糖尿病酮症、代谢性碱中毒、使用排钾利尿药、含高钾的食物等;③肾小管功能不全,如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 2.尿钾减少见于艾迪生病、肾衰竭、酸中毒、选择性醛固酮缺乏症、使用保钾利尿药等。 【注意事项】 同尿Na测定。 三尿氯化物测定 氯离子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阴离子,构成盐酸作为胃酸基本成分。氯化物以氯化钠形式存在,由食物和食盐供给,80%随尿排出,5%随粪便排出,其余经皮肤排出。氯可自由地经肾小球滤过,99%被肾小管重吸收,1%从尿中排出。

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临床意义

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5-10-22T14:37:04.6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4期供稿作者:杨乃珍陈玉徐于秀 [导读] 金湖县中医院检验科金葡素、奥沙利铂腹腔内注射联合射频透热治疗恶性腹水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 杨乃珍陈玉徐于秀 (金湖县中医院检验科 211600) 【摘要】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viral hepatitis cirrhosis,VHC)患者的肝功能检验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分析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34例VHC患者为治疗组,同期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24例患者的血液标本为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I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 (ALP)、谷氨酰基转移酶(GGT)、血清胆碱酯酶 (CHE)、白蛋白( ALB )、血清胆醇(CHO)、总胆汁酸(TBA)水平变化。肝硬化依照child三个分级的AIT、AST、ALP、GGT、CHE、ALB 、CHO、TBA水平变化。结果: (1) 治疗组AIT、AST、ALP、GGT、CHE、ALB 、CHO、TB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P<0.01)。(2) Child B、Child C组患者AIT、AST、ALP、GGT、CHE、ALB 、CHO、TBA水平均显著高于Child A组,两组与Child A组比较(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水平均出现显著变化,同时其变化立玉可以反映肝炎肝硬化患者病变程度,在临床治疗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4-0123-02 肝炎肝硬化(VHC)患者多伴有肝功能变化,如不及时施治会导致上消化道出血、腹水等并发症[1],临床检测肝功能变化情况,对于临床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34例VHC患者,均经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确诊[2]。其中男性83例,女性51例。年龄31-78岁,平均年龄(45.1±4.1)岁。按照CHILD-Push分级:本组134占54.5%;例VHC患者中Child A 73例,占54.5%;Child B级33例,占24.6%; Child C级28例,占20.9%。病程3-21年,平均病程(15.4±2.3)年。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行体检的124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64例,女性60例。年龄31-78岁,平均年龄(43.4±3.7)岁。排除标准:感染性疾病;近期接受过药物治疗者;肿瘤疾病者;腹部手术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如表1所示,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性别、年龄比较 [n, (x-±s)] 组别 n 男/女※年龄(岁)# 治疗组 134 83/51 45.1±4.1 对照组 124 64/60 43.4±3.7 χ2/t 0.893 0.872 P >0.05 >0.05 ※采用χ2检验,#采用t检验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检测肝功能指标。患者给予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AIT、AST、ALP、GGT、CHE、ALB 、CHO、TBA水平。同时比较Child分级A级、B级、C级患者的AIT、AST、ALP、GGT、CHE、ALB 、CHO、TBA水平变化。试剂盒均由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比较采用轶和(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肝功能变化 治疗组AIT、AST、ALP、GGT、CHE、ALB 、CHO、TB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 2.2 不同Child分级肝功能变化 Child B、Child C组患者AIT、AST、ALP、GGT、CHE、ALB 、CHO、TBA水平均显著高于Child A组,两组与Child A组比较在统计

引起血小板假性升高和假性降低的那些原因

引起血小板假性升高和假性降低的那些原因 我们在日常的检验工作中,采用血球计数仪计数血小板会遇到非致病性(假性)的血小板升高或者降低。 一、血小板的假性升高的原因 (1)某些溶血性疾病,发生血管内溶血,使红细胞如异常血红蛋白症,如在异常血红蛋白症患者中,由于血液中出现了较多的红细胞碎片,这些碎片在血球仪计数时会被划分到血小板的区域里,从而干扰了血小板的计数,导致仪器出现了误差。其他如G-6-PD缺乏,易发生血管内溶血,也会使血小板计数假性升高。 (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经过治疗后,血液内会出现大量细胞碎片,这些碎片也给血小板计数带来干扰,使得血小板假性升高。 (3)输入脂肪乳后短时间采静脉血常规,乳糜颗粒也被血球计数仪误认为是血小板,从而使血小板计数假性升高。 上述三种假性升高都可以用人工涂血片,观察血小板以及红白细胞形态加以矫正。 二、血小板的假性降低的原因 (1)EDTA依赖型假性血小板减少。EDTA-K2作为全血细胞分析的抗凝剂,已经被ICSH认定,并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EDTA-K2经常导致血小板发生聚集,这与血小板表面存在着隐匿性抗原相关,这样使得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中黏附在一起的血小板被视为非血小板而不被计数,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而且大量成堆的血小板聚在一起,超过了血小板计数阈值设定的范围,因此不被认作血小板。我们可以采取改用其他抗凝剂的方法来消除EDTA-K2对血小板的作用,枸橼酸盐被认为是解决EDTA依赖型假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方法之一。此外,对于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可以手工计数血小板加以矫正,同时可通过血小板直方图来协助。 (2)冷凝集素也可以使血小板假性减少。冷凝集素是一种自身抗体,冷凝集素在受冷后很快出现凝集,不但能凝集红细胞,而且能凝集有核细胞和血小板,假性血小板减少。其主要表现为RBC(红细胞计数)Hct(红细胞比积)PLT(血小板计数)假性降低。遇到疑为冷凝集素干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78?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影响因素 的研究进展宰 崔文娟朱凤群 【摘要】综述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指标、肝纤维化指标、血小板生成素等各项指标的研究及各指标间的相互联系,以了解其研究进展,以便更深层次的探讨慢性乙肝肝硬化的发病机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由于脾功能亢进引起。还是由于TPO水平降低,或是乙型肝炎病毒侵犯骨髓影响巨核细胞,或是血小板本身的质的变化引起均有待于更系统、更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纤维化;血小板生成素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全球性传染性疾病。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在这部分人群中部分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人体中肝脏是机体代谢最为活跃的器官,参与多种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运输和贮存,并具有分泌,排泄和生物转化的功能。肝硬化时肝功能受损,可造成多种变化:(1)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导致凝血因子减少,使得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因子Ⅱ、Ⅶ、Ⅸ和X)前体不能变成有活性的凝血凶子;(2)肝素酶合成减少,肝素灭活能力下降。血浆肝素含量升高;(3)肝硬化时存在体内活化和进行性变为突出表现的获得性血小板池病,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异常;(4)血循环中有类肝素和抗凝IIiL酶等异常抗凝物质存在Iu。因此,肝硬化患者常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和血小板质和量的异常。近年来已有较多关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肝纤维化和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等各项指标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一、血小板的生成 血小板是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受TPO调节,体内TPO的水平与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成负相关。血小板主要在以脾为中心的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中被处理。血小板发生聚集后,产生凝血功能。并通过粘附、聚集,释放反应,产生止血功能。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数量为100—300x109/L.当其数量减少到50x109/L时,便有出血的可能性。其大小和体积一方面可反 ‘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7k14--02) 作者单位:710061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 第一作者:崔文娟女。25岁。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病毒性肝炎oE—mail:yixuefeimeng@163.cola 通讯作者:朱风群,E—mail:fengqunzhu@126.com. 映骨髓中巨核细胞增生、代谢及血小板生成情况,同时也反映血小板的年龄及功能。 肝硬化患者的廊小板(PLT)减少的原阂,文献报道主要有以卞几个方面:(1)肝炎病毒对骨髓巨核细胞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骨髓增生不良导致PLT数量减少;(2)肝硬化患者存在获得性血小板贮存池病,使血小板在体内发生释放反应,导致血小板衰竭,故使其体积减少,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PlateletVolume.MPV)、血小板压积(Plateletpres—sure,PCT)减少埘;(3)慢性活动性乙肝伴自身免疫功能紊乱,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使血小板免疫破坏增加.致血小板减少;(4)肝硬化患者由于脾大及脾功能亢进,脾脏病理性肿大时阻留、吞噬血小板,可能产生某些抑制骨髓造血细胞释放和成熟的体液(激素)。脾脏也可能产生某。些血小板病理性抗体㈣;(5)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还可能是由于低水平TPO使巨核细胞减少了血小板生成。以往多认为肝炎肝硬化时血小板减少多南脾功能亢进引起,但是临床上很多患者行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仍然持续降低,因此关于肝病时血小板减少的机制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 二、慢性乙肝肝硬化时血小板数量的变化研究 血小板主要来源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其大小和体积可反映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增生、代谢及血小板生成情况,血小板计数(Plateletcount,PLT)、MPV、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DistributionWidth。PDW)四项参数与血小板功能有良好相关性,可间接反映血小板功能状况。PCT是反映血小板所含颗粒及血小板活性物质多少的参数。张莹兰141通过检测68例肝硬化患者PLT和PCT的研究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PLT和PCT均显著降低,而血小板参数PLT、PCT与血小板功能有较好的相关性,间接反映血小板功能状况。同时血小板数量与质量的改变在肝硬化患者出血倾向中起着重要作用,数量减少,质量降低都可引起出血,因 万方数据

EDTA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分析

EDTA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用EDTA作为抗凝剂致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鉴别诊断要点,防止发生误报漏报。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2例患者,用EDTAK2和肝素锂作为抗凝剂的抗凝血,仪器检测血常规。同时制作血涂片各一张,通过人工镜检对照。结果2例患者用TDTAK2抗凝管采血,血小板分别为23×109/L和9×109/L。而肝素锂抗凝管血小板分别为145×109/L 和241×109/L,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镜检发现血小板均匀分布肝素锂抗凝血涂片中,无血小板凝集现象。而EDTAK2抗凝血涂片中发现涂片尾部和两侧聚集的血小板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结论EDTA抗凝剂可引起血小板聚集,造成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对于应用EDTAK2致血小板减少时,应进一步进行人工计数和血涂片复查,或改用肝素抗凝管复查血小板,以避免误诊。 【关键词】 假性血小板减少;EDTA;肝素锂 目前,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临检工作中广泛应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是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对血细胞影响较小的血液抗凝剂,用于血常规抗凝。它的原理是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而使钙离子失去凝血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但在某些时候又能促使或诱导血小板聚集,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降低[1]。现将我院2例因EDTA抗凝致血小板减少的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住院患者2例,1例食道癌,一例脑瘤。患者无紫癜和出血倾向。 1.2 仪器和试剂BeckmanCoulter LH750血液分析仪及其配套的稀释液,溶血素,清洗液。Olympus显微镜,BD公司EDTAK2抗凝管和肝素锂抗凝管。珠海贝索公司生产的瑞氏染液。 1.3 仪器法患者分别用EDTAK2抗凝管和肝素锂抗凝管采静脉血,用BeckmanCoulter LH750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3次,结果取均值。 1.4 瑞氏染色每管血制作薄厚均匀血涂片1张,用瑞氏染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 2 结果 2.1 TDTAK2抗凝血2例患者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3×109/L和9×109/L。肝素锂抗凝血2例患者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45×109/L和241×109/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