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血小板生成素在慢性乙型肝炎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作用
![血小板生成素在慢性乙型肝炎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7d90399daef5ef7ba0d3c31.png)
T NBn E W ieg A i,H efn ,X ng o t 1Dgsv eatet u h uC n a o i l( u huG ag og 10 1 - U A —a ,e a. ie i D p r n,H  ̄ o et l s t H & o u n dn ,5 60 ) te m r H pa
7 6例 慢 性 乙型 肝 炎 和 肝 硬 化 血 小 板 减 少 症 患
慢性乙型肝 炎 患者 血小 板减 少 发生 机制 尚不完全 清 楚。
1 资料 与 方 法
长期 以 来 ,人 们 认 为 慢 性 肝 病 患 者 血 小 板 减 少 与脾 大 、脾 功
能 亢 进 有 关 。然 而 有 些 肝 病 患 者 脾 切 除 术 后 血 小 板 并 未 回升 ,
l1 研 究对 象 _
Chia n
A s at bt c r
Obet e T epoe te rl o trm ooen i c r i hp ti B pt ns wt jci : o xlr h o f ho bp ii v e t n ho c ea t ai t n is e i h
me s r d i 6 c r n c h p t i B p t n s wi h o o y o e i. s l : T e s r m h o o oei e e s w r o rlt d a u e n 7 h o i e a i s ai t t e t t r mb c tp na Re u t h s h eu t r mb p it lv l e e c r ae n e
t r mb c tp ni. ehod h o o yo e a M t s: Th s r e e um t o o o ei lv l prt r mbi c iiy, bo ma rw g k r o ye o n r hr mb p itn e es, oh o n a tvt ne ro me a a y c t c u t we e
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的病理生理发生机制
![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的病理生理发生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6a5bc883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99.png)
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的病理生理发生机制肖函;王利【期刊名称】《实用肝脏病杂志》【年(卷),期】2019(022)004【总页数】4页(P462-465)【关键词】肝硬化;血小板减少;发生机制【作者】肖函;王利【作者单位】400010重庆市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400010重庆市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正文语种】中文血小板减少是肝硬化并发的最常见血液系统病症。
以往认为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主要系门静脉高压脾脏长大、脾脏功能亢进,脾脏巨噬细胞吞噬及脾脏滞留大量血小板所致。
近年新认识的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病理生理机制表明,除了脾脏因素外,其它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应该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了解这些新的理念,有助于调整临床治疗策略。
1 血小板生成的生理过程巨核细胞是从骨髓造血干细胞、原始巨核细胞、幼稚巨核细胞分化而来的细胞,是正常骨髓中一种能生成血小板的成熟细胞,核很大,数量非常少。
成熟的巨核细胞又经历了:①颗粒型巨核细胞:胞核大,胞质丰富,染粉红色,夹杂有蓝色,质内含有大量细小的紫红色颗粒,常聚集成簇,但无血小板形成;②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产板细胞):胞体巨大,有时可达100μm,胞核高度分叶状,胞质呈均匀粉红色,质内充满大小不等的紫红色颗粒或血小板。
胞膜不清晰,多呈伪足状,其内侧及外侧常有血小板的堆集;③裸核型巨核细胞:产板细胞的胞浆解体后,释放出大量血小板,仅剩一裸核。
这些被细胞膜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的小块胞质,进入血循环成为血小板。
每个巨核细胞产生约300~4000个血小板。
新生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存,约2/3在末梢血循环中。
贮存的血小板可与进入循环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量。
血小板寿命约7~14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脾脏中被清除。
循环中血小板正常值为100~300×109/L。
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调节。
慢性肝病患者血中TPO、PAIgG检测的意义
![慢性肝病患者血中TPO、PAIgG检测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2d2d8cd227916888486d7e5.png)
慢性肝病患者血中TPO、PAIgG检测的意义摘要目的探讨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发病机制中血小板生成素(TPO)、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G(PAIgG)的作用。
方法115例慢性乙肝(CHB组,52例)、乙肝肝硬化(LC组,63例)伴血小板减少患者及57例健康献血者(CTL组)采取静脉血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检测TPO、PAIgG水平。
结果慢性乙肝患者TPO轻度升高、PAIgG水平明显升高;肝硬化患者PAIgG水平明显升高,TPO水平明显下降;患者与CTL组比较除慢性乙肝患者TPO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PAIgG参与了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伴血小板减少的发病;而肝硬化的血小板减少机制还与TPO生成减少有关。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G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十分常见,在各型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中的发生率为37%~77%[1,2]。
脾大及脾功能亢进是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3,4]。
但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与脾大、脾亢的程度并不总是平行的。
本文通过检测慢性肝病患者血中TPO、PAIgG水平,就其发病机制做一些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115例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伴血小板减少患者,经3次检测外周血小板计数0.05),具有可比性。
1. 2 检测方法ELISA方法检测血中TPO、PAIgG水平。
1. 3 试剂与仪器PAIgG采用太阳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ELISA试剂盒;TPO 采用美国R&D systems INC公司生产ELISA试剂盒,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采用美国W.W4型酶标洗板机,奥地利-100型酶标仪检测。
1. 4 实验步骤1. 4. 1 样品制备清晨空腹采取静脉血,EDTA抗凝,常规方法分离血浆-20℃保存,用于检测TPO水平;PAIgG用血按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的血小板制备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血小板分离与洗涤,制备血小板悬液,并用其提供的标本储存液-20℃保存待测。
影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临床结局的病毒学因素研究进展
![影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临床结局的病毒学因素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5f3e2ce5fbfc77da269b123.png)
型组 , 中一个 亚型组是基 因 C型 的部 分基因序列整合到基 其 因 B型的核心区( 2—5 B )另一 亚型组则没有这种整合 B 及 7;
发 生 ( 1 B )感 染 基 因亚 型 B ~5的 患 者 ( B 和 6; 2 主要 分 布 在 东
H V基 因型 目前 可分 为十型 , A— B 即 J型 , 其分布呈明显 的地域特征 。因此 H V基因型对慢性 乙型肝炎患者 临床结 B 局 的影响也是存在地域差异性 。慢性 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的基
因型 不 同 ,这 些 患 者 HB A 血 清学 转 换 、 s g 除 也 存 在 eg HB A 清 差 异 。基 因型 B和 C主 要 分 布 在 亚 洲 , B基 因 型 包 括 2个 亚
徐春利 综 述 郝友 华 杨 东亮 审校
【 摘要 】 慢性 乙型肝炎患者f 临床结局受多种 因素 的影 响 ,主要包 括宿主因素和病毒学 因素两大方面 ,其 中病毒学 因素包括 H V B
D A载量 , B N H V基凶型 、 B H V基 因变异及 H V蛋 白表达 等。 B 本文就影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临床结局的病毒学因素研究进展进行
・
20 ・ 7
实用肝脏病杂 志2 1 年 6 02 月第 l 卷第 3 5 期 J l en2 1. 15 o Cn oJ V . 3
・
综 述 ・
感 影 响慢 性 乙型肝 炎 病 毒 染者 临床 结局 的 病 毒学 因素研 究进展 术
『 _介绍 。
【 关键词 】 慢性 乙型肝炎 ; 床结局 ; l 临 病毒学
d i 03 6  ̄is.6 2 5 6 .0 2 3 3 o: .9 9 . n17 — 0 92 1 . . 4 1 s 00
32836347
![32836347](https://img.taocdn.com/s3/m/17e51c62a98271fe910ef9ff.png)
减少的原 因是 由手脾功能亢进引起 , 还是 由于 T O水平 降低 , P 或是 乙型肝炎病毒侵犯骨髓 影响巨核细胞 , 或是血小
板本身的质 的变化引起 均有待于更系统 、 更全面的研究 。
活 能力下 降 , 血浆 肝素 含量升 高 ;3 肝硬化 时存在 体 内活 ()
化 和进 行性 变为突 出表 现的获得性血小板 池病 ,血小板 数 量 减少 , 功能异 常 ;4 血循环 中有类 肝 素和抗凝 血酶等 异 () 常抗凝 物质存在【 l 1 。因此 , 肝硬化患者常存 在凝血功能 障碍 和血小 板质和量的异常 。近年来 已有较 多关于肝硬化血 小 板减 少 、 肝纤维化 和血小 板生成素 ( ho ooe n T O) T r p ii ,P 等 mb t 各项指标 的研究 , 现综述 如下。
一
髓造血 细胞释放 和成熟 的体液 ( 激素 ) 脾脏 也可能产 生某 ,
些 血 小 板 病 理 性 抗 体 l;5 肝 硬 化 患 者 血 小 板 减 少 还 可 能 3() l
是 由于低水平 T O使 巨核 细胞减少了血小板生成 。以往多 P 认为肝炎肝硬化 时血小板减少 多由脾功能亢进 引起 ,但是 临床上很多患者行脾切 除术后 , 血小板仍 然持续降低 , 因此 关于肝病时血小板减少 的机制要从 多方面综合考虑 。
映 血 小 板 的年 龄 及 功 能 。
肝 表面抗原携带 率为 71%。在这 部分人群 中部分发展 为 .8 慢性肝 炎 、 肝硬化 , 至肝 癌 。人体 中肝脏是机体代谢最 为 甚 活 跃的器官 , 与多种 物质的合 成和分 解 , 参 运输 和贮存 , 并
慢性乙型肝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0133d32580216fc700afd9e.png)
2 1 抗病 毒治疗 . 2 1 1 干扰 素 (n r rn F 我 国 已批 准 普通 干 扰 素 .. it f o ,IN) ee ( a2 2 ,b和 1 ) 聚乙二 醇化 干扰 素 ( a和 2 ) 于治 疗慢 b和 2 b用 性 乙型肝炎 。荟萃 分析表明 , 普通 干扰 素治疗 慢性 乙型肝炎
万。国 内外在治疗 H V感染 研究 中 , 为 HB B 认 V的持续 感染
是造成乙肝慢性化 的 主要原 因 , 可导 致病 情发 展 、 化至 且 恶
(7 8 %为亚洲人 )8周 , 4 停药 随访 2 4周时 H e g B A 血清学转换 率为3% 2 ; 停药 随访 4 8周 时 HB A e g血 清学 转换 率可 达 4 % 。国外研究显示 , 于 H e g阳性 的慢性 乙 型肝 炎 , 3 对 BA 应用 聚乙二 醇化 干扰 素 一2 ( elN一 2 ) b P gr b 也可取 得类似 的 HB N V D A抑制 、 B A 血清学转换 、 B A 消失率 H eg H sg ] 。
2 12 1 拉米夫定 (a i d e 贺普丁 ,T ) 拉 米夫定是 ... 1mv i , un 3 C 全球第 1上 市用 于治疗 C HB的 口服 核苷类 药物 ,95年在 19 美 国上市用 于治疗 H V感染 , I 后来 发现 对于 H V复制 具有 B
病毒本 身的因素 , 二是机 体的 自身 因素 , 两者相 互作用 , 互 相 影响 , 持续 6 个月仍未被清 除就形成 H V感染慢性化 。 B
对 H e g阴性 慢性 乙型 肝 炎患 者 (0 为亚 洲 人 ) BA 6% 用 P gF eIN一2 a治 疗 4 8周 , 药后 随访 2 停 4周 时 H V D A< B N 2
慢性乙型肝炎血小板减少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血小板减少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463a2d0722192e4536f659.png)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J SoutheastUniv (Med Sci Edi) 2007,Nov;26(6):4712472 [作者简介]邓国炯(63),男,江苏江阴人,副主任医师。
慢性乙型肝炎血小板减少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邓国炯,郭春辉(江阴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江苏江阴 214400)[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影响因素。
方法:测定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脾脏大小及H BV DN A 水平,按肝损程度、脾脏大小、HBV DNA 水平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减少(P <0.01),血小板体积增大(P <0.05);与肝损轻中度组、正常脾组相比,重度肝损组、脾脏肿大组血小板计数均显著减少(均P <0.01),而不同血清病毒负载量分组间无显著差异(P >0.05)。
结论:肝功能损害和脾肿大是血小板减少的重要影响因素,持续肝功能稳定对提升血小板意义重大。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血小板参数;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264(2007)0620471202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血小板减少十分常见,由于其机制较为复杂,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临床升血小板的药物治疗效果很不理想。
作者通过分析200例慢性乙肝患者血小板计数(P LT)、血小板体积(MP V )与肝损程度、脾脏肿大及病毒负载水平的关系,为慢性乙肝血小板减少的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例慢性乙肝患者均为2005年3月~2006年6月我科住院患者,男153例,女47例,年龄16~65岁,平均38.2岁,彩色B 超未提示有肝硬化或早期肝硬化;慢性HB s Ag 携带者60例(HB s Ag 阳性超过半年,肝功能正常,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来源于我科门诊,男42例,女18例,年龄16~58岁,平均37.2岁。
肝硬化临床研究进展
![肝硬化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f941567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16.png)
作者单位:100034北京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第一作者:徐京杭,女,45岁,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㊂E-mail:ddcatjh@通讯作者:徐小元,E-mail:xiaoyuanxu6@ ㊃述评㊃肝硬化临床研究进展徐京杭,于岩岩,徐小元㊀㊀ʌ关键词ɔ㊀肝硬化;病因;诊断;治疗㊀㊀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2.001㊀㊀Liver cirrhosis:Current state of the art㊀Xu Jinghang,Yu Yanyan,Xu Xiaoyuan.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First Hospital,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034,China㊀㊀ʌKey wordsɔ㊀Liver cirrhosis;Etiology;Diagnosis;Treatment㊀㊀多种慢性肝病均可导致肝纤维化和假小叶形成,导致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成为沉重的疾病负担㊂全球约有1.23亿LC患者[1,2],我国有700万LC及数亿LC高危人群,包括约2.7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㊁6500万慢性HBV感染㊁6200万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和1000万慢性HCV感染者[3]㊂近年来,LC的自然史和临床分期理念逐步在更新,其诊断及评估手段㊁病因治疗㊁并发症管理措施和疾病预防方面也在不断取得进展㊂1㊀肝硬化临床分期与再代偿传统上,LC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㊂出现腹水㊁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和肝性脑病(HE)等并发症前称为代偿期LC;一旦出现上述并发症之一,则诊断为失代偿期LC㊂这种临床分期简单易行,易于临床使用㊂近来,还提出要重视LC失代偿亚临床形式,即轻微肝性脑病㊁超声发现2cm 以下的少量腹水和粪便潜血试验阳性(排除其他原因)等情况㊂分期预测病死率可采用6期法:1期无食管胃静脉曲张或腹水,2期有食管胃静脉曲张但无腹水,3期有腹水伴/不伴有食管胃静脉曲张,4期有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伴/不伴有腹水或肝性脑病,5期出现脓毒症㊁难以控制的消化道出血或顽固型腹水㊁急性肾损伤-肝肾综合征及肝性脑病等多器官损伤,6期为肝功能晚期失代偿[4]㊂在LC的分期方面,近年来的研究突出了LC可逆转及再代偿的观点㊂既往认为,一旦发生LC病变则不再可逆,尤其进入失代偿期后病情逐渐加重,难以再回到代偿期㊂随着相关临床证据逐渐丰富,上述传统观念已经被摈弃,失代偿期患者可再代偿的观念也逐渐被接受[5]㊂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已将 再代偿 列入诊断范畴[6]㊂多个临床研究证实LC可被逆转㊂在有效的抗HCV治疗后, 49%~61%丙型肝炎导致的肝硬化(HCV-LC)可被逆转;在抗HBV治疗5年后,74%乙型肝炎导致的肝硬化(HBV-LC)可被逆转,6年后100%逆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导致的LC(NASH-LC)患者接受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后随访30个月,68%LC被逆转[7]㊂但不同研究中采用的LC逆转组织病理学标准不完全相同,如METAVIR评分或ISHAK评分,有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差异[5]㊂即便进入失代偿期,只要积极进行病因治疗和并发症管理,相当部分LC患者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不再出现失代偿表现,即再代偿㊂120周治疗后56.2%HBV-LC患者达到Baveno VII共识的再代偿标准[8]㊂立即开始抗HBV治疗,约40%在6年抗病毒治疗期间保持稳定的再代偿[9]㊂新近发表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196例失代偿期HBV-LC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12个月㊁24个月㊁36个月㊁48个月和60个月时,无腹水再代偿比例分别为59.7%㊁70.0%㊁52.3%㊁59.4%和46.2%[10]㊂为尽早识别不能再代偿者,多项研究分析了再代偿的预测因素,发现治疗前较好的肝功能水平㊁治疗早期应答㊁尽早接受病因治疗等因素影响再代偿的实现㊂回顾性多中心研究发现早期再代偿预测因子包括基线较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ɤ85.5μmol/L)㊁无严重并发症㊁较好的凝血功能,如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normalized ratio,INR)ɤ1.5㊁较高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ȡ50ng/mL)㊁较高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ȡ200U/L)和较早开始抗病毒治疗的BC2AID模型预测价值优于Child-Pugh㊁MELD和MELD-Na等[11]㊂另一项研究发现,治疗2年时再代偿者可以预测远期的稳定再代偿,远期病死率和肝移植率显著下降[9]㊂LC的再代偿标准中病原㊁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评估相对清晰,而门静脉压力梯度(HVPG)㊁白蛋白㊁INR和胆红素的改善程度等标准需更多的探讨[5]㊂2㊀肝硬化诊断和评估LC的诊断和评估进展主要表现在病因㊁肝纤维化精准检测和并发症无创评估等方面㊂此外,需鉴别恶性肿瘤肝转移等情况下的假性LC[12]㊂LC的病因分布存在地区差异[13]㊂随着抗HBV治疗的推进和HBV母婴传播阻断措施的开展,HBV的构成比在逐渐下降,而其他原因,如NASH逐渐增加[14]㊂更重要的是,NASH-LC比HBV-LC预后可能更差㊂与HBV-LC腹水患者比,NASH-LC腹水患者稀释性低钠血症㊁难治性腹水㊁LC相关死亡和肝移植累积发生率也更高[15],提示LC防治领域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早期诊断和干预NASH-LC非常必要㊂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评估肝纤维化的金标准,治疗前后重复检查可准确判断LC的发展趋势,但其有创性和花费等限制了临床应用㊂我国学者根据肝组织纤维间隔特征变化提出了 北京标准 :将治疗后肝纤维化和LC的动态变化分为进展为主型㊁不确定型和逆转为主型,仅依据治疗后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即可判断LC发展趋势,避免两次肝穿刺带来的风险和经济负担[16]㊂组织病理学评分相同的患者可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亟需对肝纤维化进行精准评估[17]㊂我国学者应用单细胞RNA测序等技术建立了基于肝纤维化特异性基质基因的纤维化分类新方法,揭示了传统组织学评估无法检测到的隐藏信息,将有助于深入了解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㊂通过非侵入性方法评估门脉高压并发症,如脾硬度测量㊁血小板计数和影像学检查等具有创伤小和可重复等优点的方法,其应用越来越广㊂脾硬度测量在筛查高危静脉曲张(high-risk varices,HRV)㊁减少胃镜检查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18,19]㊂我国多中心研究验证了Baveno VII共识中提出的采用脾硬度测量值(ɤ40kPa)排除HRV的良好价值[20]㊂3㊀肝硬化治疗和并发症预防既重视LC的病因治疗,也应关注其他治疗,如抗纤维化㊁应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SBBs)㊁阿司匹林㊁他汀类药物㊁监测出凝血功能和补充人血白蛋白等㊂抗HBV治疗给HBV-LC患者带来的获益包括抑制HBV复制,促进肝小叶结构恢复,改善肝功能储备,减少失代偿,降低HCC发生风险,逆转LC,促进LC再代偿,降低病死率,减少肝移植需求等[21,22]㊂目前,尚缺乏上市相对较晚的艾米替诺福韦(TMF)在本领域的大样本长疗程治疗数据㊂在抗HBV药物可及性显著提高和抗HBV治疗适应证扩大的背景下,将有更多的临床研究结果涌现,以对临床结局进行更好的分析[21]㊂针对HCV-LC伴临床显著门脉高压者,有效抗病毒治疗后长期随访,少有失代偿发生[23]㊂NAFLD合并肝纤维化和LC者经过治疗可带来肝脏和肝外获益[7,24,25]㊂肝纤维化的消退缓慢[26],且抗病毒联合抗纤维化治疗1年后仍有一定比例患者存在肝纤维化[27],目前认为抗纤维化疗程不能短于1年㊂抗纤维化治疗中成药具有较好的应用证据,研究证实安络化纤丸㊁鳖甲软肝片和扶正化瘀等不仅可改善纤维化本身[28,29],还可改善硬终点[30,31]㊂慢性乙型肝炎(CHB)伴ISHAK纤维化ȡ3分患者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鳖甲软肝片可进一步降低肝癌发生风险和肝病相关死亡,联用组7年累积肝癌发生和肝病相关死亡率分别为4.7%和0.2%,均显著低于抗病毒单药治疗组(分别为9.3%和2.2%)[31]㊂此外,多中心㊁随机㊁双盲㊁安慰剂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研究显示,恩替卡韦联合口服羟尼酮可促进肝纤维化改善[32]㊂Baveno VII肯定了卡维地洛相对于其他NSBBs 在改善门脉高压方面的优势[33,34]:代偿期HBV-LC 合并中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在核苷(酸)类(NUCs)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卡维地洛可进一步改善门脉高压,延缓食管静脉曲张的进展[35]㊂血压㊁脉搏正常的肝硬化腹水患者,特别是顽固性腹水伴急性肾损伤(AKI)患者,在一级或二级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时,可谨慎使用NSBBs[36,37]㊂临床研究提示非传统肝病药物可使肝病患者获益:CHB患者应用阿司匹林与肝癌发生风险下降相关;他汀可降低NAFLD发生肝纤维化风险[38],降低转氨酶异常率㊁肝脏硬度和失代偿风险[39]㊂重视出凝血功能的动态平衡被用于对门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的监测[40]㊂白蛋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是LC并发症管理方面的重要药物,不仅要关注其数量,也要关注其质量㊂入院时有效白蛋白(effective albumin, eAlb)水平比总白蛋白水平更能预测LC急性失代偿患者的预后[41],有望成为预测LC结局的新指标㊂期待eAlb检测方法的商业化和便利化,以实现其指导肝硬化患者治疗和管理的价值[42]㊂2023年发表的荟萃分析认为利福昔明可改善轻微肝性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能改善肝性脑病[43],提示其预防肝性脑病的价值㊂ʌ参考文献ɔ[1]Collaborators GC.The global,regional,and national burden of cir-rhosis by cause in195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1990-2017: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2020,5(3):245-266.[2]Devarbhavi H,Asrani SK,Arab JP,et al.Global burden of liverdisease:2023update.J Hepatol,2023,79(2):516-537. [3]Xiao J,Wang F,Wong NK,et al.Global liver disease burdens andresearch trends:Analysis from a chinese perspective.J Hepatol, 2019,71(1):212-221.[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硬化诊治指南.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22(6):770-792.[5]徐京杭,于岩岩,徐小元.肝硬化逆转及再代偿相关研究进展.中华肝脏病杂志,2023,31(7):673-676.[6]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实用肝脏病杂志,2023,26(3):S18-39. [7]Salman MA,Mikhail HMS,Nafea MA,et al.Impact of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on fibrosis stage in patients with child-a NASH-related cirrhosis.Surg Endosc,2021,35(3): 1269-1277.[8]Wang Q,Zhao H,Deng Y,et al.Validation of baveno vii criteriafor recompensation in entecavir-treated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re-lated decompensated cirrhosis.J Hepatol,2022,77(6): 1564-1572.[9]He Z,Zhou J,Tian Y,et al.Two-year free of complicationsduring antiviral therapy predicts stable re-compensation in immediate-treatment hbv-related decompensated cirrhosis.Scand J Gastroenterol,2023,58(4):403-411.[10]Li M,Zong Z,Xiong X,et al.Ascites re-compensation in HBV-related first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after anti-viral therapy.FrontCell Infect Microbiol,2022,12:1053608.[11]Kim TH,Um SH,Lee YS,et al.Determinants of re-compensation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starting antiviral therapy.Aliment Pharmacol Ther,2022,55(1): 83-96.[12]刘智慧,王祥旭,白引苗,等.恶性肿瘤肝转移假性肝硬化发生机制及诊疗的研究进展.现代肿瘤医学,2022,30(7): 1312-1315.[13]樊亚楠,纪童童,李鑫飞,等.双中心肝硬化住院患者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实用肝脏病杂志.2024[ahead of print]. [14]徐京杭,樊亚楠,纪童童,等.500例肝硬化住院患者临床特征:一项来自北京某三甲医院的回顾性分析.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2,30(5):541-545.[15]Tan HK,Teng MLP,Soh AYS,et al.Poor outcomes of cirrhosisdue to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compared with hepatitis b after decompensation with ascites.Am J Gastroenterol,2021,116(7): 1437-1446.[16]Sun Y,Zhou J,Wang L,et al.New classification of liver biopsyassessment for fibrosis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Hepatology,2017,65(5):1438-1450. [17]Chen W,Sun Y,Chen S,et al.Matrisome gene-based subclassifi-cation of patients with liver fibrosis identifies clinical and molecular heterogeneities.Hepatology,2023,78(4):1118-1132. [18]Wang H,Wen B,Chang X,et al.Baveno vi criteria and spleenstiffness measurement rule out high-risk varices in virally suppressed hbv-related cirrhosis.J Hepatol,2021,74(3): 584-592.[19]Wang B,Zhou J,Wu X,et al.Screening varices in patients withHBV-related cirrhosis on antiviral therapy:Platelet alone or together with lsm.Liver Int,2021,41(2):369-377. [20]Zhang X,Song J,Zhang Y,et al.Baveno vii algorithm outper-formed other models in ruling out high-risk varices in individuals with HBV-related cirrhosis.J Hepatol,2023,78(3):574-583.[21]王哲,胡可,于岩岩,等.不同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结局的影响.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5):360-363.[22]Chen S,Wang B,Zhou J,et al.A new glutamine synthetase indexto evaluate hepatic lobular restoration in advanced fibrosis during anti-HBV therapy.J Med Virol,2023,95(2):e28555. [23]Tosetti G,Degasperi E,Farina E,et al.Decompensation in direct-acting antiviral cured hepatitis c virus compensated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significant portal hypertension:Too rare to warrant universal beta-blocker therapy.Am J Gastroenterol,2021,116(6): 1342-1344.[24]Lassailly G,Caiazzo R,Ntandja-Wandji LC,et al.Bariatricsurgery provides long-term resolution of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and regression of fibrosis.Gastroenterology,2020,159(4):1290-1301,e1295.[25]Aminian A,Al-Kurd A,Wilson R,et al.Association of bariatricsurgery with major adverse liver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biopsy-proven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JAMA, 2021,326(20):2031-2042.[26]Pais R,Aron-Wisnewsky J,Bedossa P,et al.Persistence ofsevere liver fibrosis despite substantial weight loss with bariatric sur-gery.Hepatology,2022,76(2):456-468.[27]Gui HL,Zhao CQ,Wang Y,et al.Histological outcome of fuzhenghuayu plus entecavir combination therapy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liver fibrosis.J Clin Transl Hepatol,2020,8(3):277-284.[28]Liu YQ,Zhang C,Li JW,et al.An-luo-hua-xian pill improvesthe regression of liver fibrosis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treated with entecavir.J Clin Transl Hepatol,2023,11(2):304-313.[29]Rong G,Chen Y,Yu Z,et al.Synergistic effect of biejia-ruanganon fibrosis reg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treated with entecavir:A multicenter,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J Infect Dis,2022,225(6):1091-1099. [30]Shi K,Liu Y,Wang X,et al.Adjuvant fuzheng huayu capsule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caused cirrhosis.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20,2020:8826091.[31]Ji D,Chen Y,Bi J,et al.Entecavir plus biejia-ruangancompound reduces the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J Hepatol,2022,77(6): 1515-1524.[32]Cai X,Liu X,Xie W,et al.Hydronidone for the treatment of liverfibrosis related to chronic hepatitis b:A phase2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23,21(7):1893-1901,e1897.[33]de Franchis R,Bosch J,Garcia-Tsao G,et al.Baveno vii-rene-wing consensus in portal hypertension.J Hepatol,2022,76(4): 959-974.[34]Villanueva C,Albillos A,Genesca J,et al.Beta blockers toprevent decompensation of cirrhosis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signif-icant portal hypertension(predesci):A randomis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multicentre ncet,2019,393 (10181):1597-1608.[35]Wang B,Zhou J,Wu X,et al.Carvedilol plus nucs for compensa-ted hbv-cirrhosis patients under virological suppression:A random-ised,open-label trial.Am J Gastroenterol,2023[ahead of print].[36]Turco L,Reiberger T,Vitale G,et al.Carvedilol as the new non-selective beta-blocker of choice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nd portal hypertension.Liver Int,2023,43(6):1183-1194. [37]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硬化腹水诊疗指南(2023年版).中华肝脏病杂志,2023,31(8):813-826.[38]Lee JI,Lee HW,Lee KS,et al.Effects of statin us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 nation-wide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Am J Gastroenterol,2021,116(1):116-124.[39]Markova AA,Deterding K,Port K,et al.Liver stiffness across dif-ferent chronic liver disease under therapy with statin in a real life cohort.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21,32(2):223-229. [40]靳珂珂,丁惠国.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监测及抗凝管理.实用肝脏病杂志,2024,27(1):3-6.[41]Baldassarre M,Naldi M,Zaccherini G,et al.Determination of ef-fective albumin in patients with decompensated cirrhosis:Clinical and prognostic implications.Hepatology,2021,74(4):2058-2073.[42]张舒茜,谢雯.有效白蛋白概念㊁检测及其临床应用前景.实用肝脏病杂志.2024,27(2):165-168.[43]Zacharias HD,Kamel F,Tan J,et al.Rifaximin for prevention andtreatment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n people with cirrhosis.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23,7(7):CD011585.(收稿:2024-01-04)(本文编辑:陈从新)。
血小板在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变化论文
![血小板在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变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6e99c47cf84b9d528ea7af8.png)
血小板在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摘要】目的观察血小板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应用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中,数量、形态、体积的变化。
方法对245例乙型肝炎患者通过全自动血球仪(sysmex xs-1000i)和涂片镜检法观察其数量、大小、体积及其形态的变化。
结果通过sysmex xs-1000i检测发现:245例应用(干扰素或利巴韦林)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的五项测定参数plt、mpv、plcr、pdw、pct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或减低;通过血涂片瑞氏-姬姆萨染色法镜观察到血小板形态可有大小不一、体积增大,结构无明显异常。
结论经抗病毒治疗(应用干扰素、利巴韦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的测定参数及其形态学都有一定的变化。
【关键词】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血小板测定参数;血小板形态变化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8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75-02全世界乙肝病毒携带者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在中国,约一亿人。
乙型肝炎患者病毒感染后,部分患者可转为慢性肝炎,可发展为肝硬化,少数转为肝癌。
目前中国每年约有50多万人死于慢性乙肝导致的肝脏损害和肝癌[1]。
预防肝炎后肝硬化的重点是治疗慢性乙肝,而抗病毒是治疗慢性乙肝最关键的措施,但是随着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其所带来的副作用——血小板破坏过多、骨髓功能受抑制,表现在外周血上即有血小板的下降、血小板体积增大、体积大小异质性增大等测定参数异常。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2年9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4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且这些患者均接受抗病毒治疗。
其中男性154例,女性91例,年龄在30-70岁,平均(60±67)岁。
12 仪器、试剂、方法121 仪器希森美康xs-1000i-采用流体聚焦方法,经红细胞/plt 通道,采用液路聚焦鞘流/dc检测,每次检测20-25万个细胞。
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低病毒血症影响因素分析
![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低病毒血症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9295c84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50.png)
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低病毒血症影响因素分析张万洁1,李子怡1,王富春1,田爱平2,毛小荣21 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兰州730000;2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摘要:目的 分析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发生低病毒血症的影响因素。
方法 CHB患者230例,给予规范抗病毒治疗至少48周。
治疗后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以HBV DNA<20 IU/mL为完全病毒学应答、20 ~ 2 000 IU/mL为低病毒血症。
比较完全病毒学应答患者与低病毒血症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治疗前乙肝免疫学指标[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HBV DNA水平、肝功能指标(AST、ALT)、甲胎蛋白及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4)。
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HB患者发生低病毒血症的影响因素。
结果 230例患者中,完全病毒学应答121例、低病毒血症109例。
低病毒血症患者FIB-4≥3.25比例高于完全病毒学应答患者(P<0.05)。
低病毒血症患者年龄小于完全病毒学应答患者,治疗前HBsAg、HBeAg、HBV DNA水平高于完全病毒学应答患者(P均<0.05)。
将低病毒血症与完全病毒学应答患者基线资料比较P<0.1的指标,包括年龄、治疗前HB‐sAg、HBeAg、HBV DNA、FIB-4及抗病毒药物类型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高HBeAg水平是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发生低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
结论 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前HBV NDA、HBsAg、HBeAg水平升高是治疗后发生低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对治疗前高HBV NDA、HBsAg、HBeAg的患者应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以早期识别低病毒血症,调整抗病毒治疗方案。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低病毒血症;病毒载量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4.08.017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4)08-0068-04根据WHO数据估计,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将近7 000万。
慢性乙型肝炎护肝治疗患肝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护肝治疗患肝硬化危险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032630580216fc700afd88.png)
慢性乙型肝炎护肝治疗患肝硬化危险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护肝治疗患肝硬化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20例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记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120例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资料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观察组的可能危险因素(hbvdna、hbeag、alt含量、患病时间、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危险因素提出预防措施。
结果:高hbvdna、hbeag阴性状态、高alt、患病时间长、高血清铁、高转铁蛋白饱和度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肝硬化的危险因素。
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护肝治疗患肝硬化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对高危因素患者进行系统性干预以降低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护肝治疗;危险因素病毒性肝炎患者有不同的转归,部分患者进展为肝硬化,2007年全球死亡率预测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04.7万人死于慢性乙型肝炎导致的慢性肝病[1],约有56.7万人死于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因此对慢性乙肝患者后肝硬化发生危险因素的研究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通过对肝硬化的危险因素病理对照研究,进一步探查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发生过程中相关因素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20例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记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120例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资料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病例的一般资料、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数据、影像学检查结果。
1.2方法入选患者静脉滴注复方甘草酸苷120mg/d、还原性谷胱甘肽1.2g/d,肝功能相关指标下降1.5倍正常值上限或正常后,口服甘草酸苷片或水飞蓟宾胶囊巩固治疗[2],患者出现黄疸、口苦、肝区疼痛不适等症状时可加用中药汤剂辩证治疗。
对患者一般资料、hbvdna、hbeag、alt含量、患病时间、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进行分析。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肝癌危险因素及预测因子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肝癌危险因素及预测因子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32e7fc1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c1.png)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肝癌危险因素及预测因子研究进展徐佰国,韩涛,向慧玲(天津医科大学三中心临床学院消化内科,天津市重症疾病体外生命支持重点实验室,天津市人工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市肝胆研究所,天津300170)[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原发恶性肿瘤;肝癌;危险因素;预测因子;H B V;HCC肝细胞癌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1]。
而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B,C H B)是全世界发 生肝癌、肝硬化并发症和肝病相关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2-4]。
由于慢性乙型肝炎(CH B)患者肝脏疾病的进展与病毒的活性 复制密切相关,高水平的HBV D N A被认为是疾病进展的独立 危险因素,因此,通过抗病毒抑制乙肝病毒可以降低肝硬化和 肝癌的发生风险。
干扰素(包括聚乙二醇干扰素)及核苷 (酸)类似物的出现明显减低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肝 癌的发生[5-6],但尚不能完全消除[7],仍有很高比例的正在接 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肝癌。
肝癌的 早期诊断不仅可提高肝癌的治愈可能性[8-13],更是减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14]。
肝癌对化疗药物不敏感,部分肝切 除、早期肝癌微创治疗、肝移植在内的治疗仍是肝癌为数不多 可行的治疗方法。
然而,只有不到30%的肝癌患者在发现时 有机会进行上述治疗。
因此,为了提高肝癌患者的整体生存 率,迫切需要改进早期诊断方法,以便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 疗。
关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因子的研究成为近年 来研究热点,且更新较快,本文就当前针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 炎进展为肝癌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的危险因素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三类:宿主因 素、病毒因素和肝脏因素[6]。
宿主因素包括年龄、男性、肝癌 家族史、肥胖、遗传易感性、吸烟、酗酒、糖尿病和免疫状态等[|5]。
病毒因素包括高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 BsAg)、乙型肝 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高水平的HBV DNA、H B V基因 型和H B V突变体[16-17]。
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8cbff31376baf1ffc4fad15.png)
A v n e e e r h o a i f f d a c s n R s a c f i Qu l yo e t Li Amo gL v rC r h ss ain s n e t a ina dRea e a t r/ n ie ir o i t t v si t n ltd F c o sWANG n ,Z P e I g o Pi g HANG r n a — y n 。GAO L n z u / Me ia n o ai no i a 0 2 ( 6 : 6 - 6 u a -h . / d c l n v t f I o Ch n .2 1 ,9 2 ) 1 0 1 2
Fis- ut rsa r s r t a ho ’ dd e s:I e o oi ngi oCiyH o p tlfrI f ciusDie s s To g io0 5 00, Chi nn rM ng l To la t s ia o n e to s a e . a n la 2 0 na
综
述 Z n s u 《 国 学 新》 卷 第2期( 第2 期)0 年9 o g h 中 医 创 第9 6 总 3 22 月 6 1
肝硬化 患者生活质量调查 及相关 因素 的研究进展
王 萍① 张艳- ̄ 高兰柱① X -
【 摘要 】 对近 十年肝硬化患者 的生活质量状 况,社会支持,医学应对方式 及 自 我效能 的研究状 况进行综述 ,以了解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 的研究现状 ,为进一步的探究更合理有效 的研究方 向提供依据和思路。 【 关键字 】 肝硬化 ; 生活质量 ; 医学应对 ; 自我效能 ; 社会支 持
报道进行如下综述 ,以便为后续相关 的研究开拓思路 。 1 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1 常用 的 测 量 工 . 1 常 用 的量 表 有 简 明健 康 调 查 量 表 ( Me i l ucm s td hr Fr 6) dc t e u yS ot om 3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 aO o S 量 测量简表 WH Q L B E ) O O — R F 、肝脏疾 病患者生存 质量调查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变化的观察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变化的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d2fb8545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af.png)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变化的观察田贤江;王文香;吴敦煌;陈黎红;刘建辉;王盼【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卷),期】2008(17)3【摘要】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已经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同,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减少十分常见,在各型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中发病约为37%~77%。
长期以来关于慢性肝病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存在多种理论。
我们对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小板数目变化进行了观察,为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减少的机制提供一些帮助。
【总页数】2页(P208-208,211)【作者】田贤江;王文香;吴敦煌;陈黎红;刘建辉;王盼【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第一医院肝病中心,浙江杭州,311200;杭州市萧山区第一医院肝病中心,浙江杭州,311200;杭州市萧山区第一医院肝病中心,浙江杭州,311200;杭州市萧山区第一医院肝病中心,浙江杭州,311200;杭州市萧山区第一医院肝病中心,浙江杭州,311200;杭州市萧山区第一医院肝病中心,浙江杭州,311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相关文献】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动态变化 [J], 张迁;万谟彬;李成忠;薛建亚;张斌2.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阴转和肝功能的变化 [J], 聂尚燕;麻慧宇;宋欢欢;王敏;卢力飞;郭香娟;张肖;赵蕾;张晓艳;张瑞敏3.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J], 张秀英;杭双熊;濮翔科;申红玉4.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研究 [J], 杭双熊;申红玉;陈敏;王永忠;濮翔科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观察 [J], 韦炜;楼正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机制的相关因素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机制的相关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c51cfb2da5e9856a5612602b.png)
70生国塞旦匡型!!!Q生!旦筮!!鲞筮!翅要丛望壁!』!坚!坠!!堕堕!堂型丛鲤!i些丛!!:!Q!!:!!!:!!:盟!:!出血等各类并发症的风险大为减少旧J。
③插管成功率高,需时短,损伤小,痛苦轻,尤其对于肥胖、短颈、颌面部和颈部骨折及术后患者更为适宜旧1。
④可在患者清醒时局麻下进行,能对危重患者成功施行气管插管术,更适合于危重的清醒患者,为患者的早期机械通气创造了先决条件,对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非常有利。
⑤插管不受患者体位影响,仰卧位、半卧位、侧卧位均可,患者易耐受,容易固定,并可进食少量流食,便于口腔护理,减少术后并发症。
⑥导管可留置较长时间,气管导管为聚乙烯低压导管,对黏膜刺激小,本组患者留置的最长时间达42d,据报道,国外最长留置115d,国内最长留置220d-4J。
⑦清除气道分泌物快捷,易于进行气道管理;纤维支气管镜可用于气道分泌物清除及肺泡灌洗,改善肺部通气,降低气道阻力,减轻肺部感染,并可留取深部痰液标本,行痰病原微生物培养,为抗感染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⑧对留置时间长的患者,可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更换气管导管,使部分需较长时间留管患者免于气管切开。
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需要医师熟练掌握纤维支气管镜操作技术,病房内需备有纤维支气管镜,并随时处于可用状态,不如经口气管插管方便;经鼻气管插管对鼻腔有一定的影响,鼻腔狭窄、病变或畸形者不能施行,存在诱发鼻腔或鼻窦感染的可能,但加强鼻腔护理,选择较细的气管导管可减少或避免鼻腔的并发症;气管导管的管腔长,吸痰不如气管切开充分,长期留置气管导管时需用纤维支气管镜协助清除气道分泌物。
总之,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建立人工气道的技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苏瑾,尤长宣,蔡绍曦,等.床边便携式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抢救呼吸衰竭[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2,22(5):464。
465.[2]刘建生,曾琳.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气管插管技术在IC U中应用探索[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26(4):534-535.[3]谭世繁,宋一波,曾涛,等.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的临床价值分析[J].河北医学,2005,11(8):714-717.[4]钮善福.机械通气时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增刊),1994,67(17):4.(收稿日期:2009—10—18)(本文编辑:崔长征)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机制的相关因素杨轲勇褚燕君【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机制的相关因素。
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分期及与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的关系
![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分期及与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5097fe2998fcc22bcd10d36.png)
化 规律 。方 法 回顾 性 分 析 2 0 ~ 2 1 0 8 O 0年 1 3例 慢 性 乙肝 后 肝 硬 化 不 同 临 床 分 期 住 院 患 者 的 凝 血 酶 原 时 间 2 ( T) 活 化部 分凝 血 活酶 时 间 ( P T) 纤 维蛋 白原 ( i) 血 小板 计 数 ( L 的检 测 结 果 , 以健 康 体 检 者 为 对 照 P 、 A T 、 Fb 和 P T) 并 进 行 统 计 学 分析 。结 果 慢 性 乙肝 后 肝 硬 化 代 偿 组 和 失 代 偿 组 P A T 均 较 对 照 组 显 著 延 长 , F b含 量 明 显 T、 P T 而 i 减低 , L P T显 著 减 少 , 异 也 统计 学 意 义 ( < 0 0 ) 失 代偿 组较 代 偿 组 P AP 差 P .5 ; T、 TT 均 显 著延 长 , i Fb及 P T 则 均 低 L
h p t i B PANG u h i M AILik M O n — i De a t n f iia a oa o y, o e H opi lo e ais t Xi u , e, Ho g me ( p rme to Clnc lL b r tr Pe pl s t f a Xija g Uy u tn mo sRe in, uu q , n in 3 0 , ia n in g rAuo o u g o W l mu i Xija g 8 0 0 Chn ) 1
2 结 果
代偿 和失 代 偿 患 者 的凝 血 功 能 和 血 小 板 变 化 进 行 分 析 , 肝 硬 为
肝硬化脾亢致血小板减少的影响因素与治疗选择
![肝硬化脾亢致血小板减少的影响因素与治疗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ca4e462b2af90242a895e542.png)
肝硬化脾亢致血小板减少的影响因素与治疗选・综述・择罗炳棋向贤宏综述陈伟审校【doi:lO.3969/j.issn.1005-8001.2010.06.016】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amegakaryocyteTPO虽然在多个器官和组织中合成但主要是在肝内合thrombocytepenia,AMT)十分常见,在肝硬化患者中出现率达成,因此不难理解肝硬化的患者血清TPO的水平及肝细胞76%。
血小板减少症定义为: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循环当中内的TPO转录的水平会下降。
有研究指出,TPO的水平与肝的血小板数目低于正常水平(通常低于150x109/L)。
临床上硬化患者Child—Pugh分期呈负相关,与肝内蛋白合成能力呈轻度【(100~150)xlOg/L]和中度【(50—75)xlOg/L】,重度(<50×10忆)血小板减少一般都无临床症状.但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则需要临床干预.因为这些患者有严重的自发性出血的倾向。
虽然脑出血、胃肠道出血的概率十分低.但往往是致死性的。
近年来随着有关血小板生成素及免疫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致血小板减少及其治疗有了新的认识。
本文就其发病机制及治疗的选择作一综述。
病因血小板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
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分化为成熟的巨核细胞。
成熟的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
最后这些被细胞膜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
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协在此贮存。
贮存的血小板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量。
每个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数量约200—8000/mm3,一般认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调节,但其详细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
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2dd92e0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1b.png)
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张靓;戚团结【摘要】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又名生存质量,生命质量,是一个包括生物医学和社会心理内容的集合概念,是评价健康的一个综合性指数.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对于乙肝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也从过去单纯的好转率、生存率、复发率等生物学指标逐步转向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综合性指标.乙肝肝硬化是一种不能根治的慢性疾病,对于乙肝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主要包括:性别,心理状态,社会支持,症状体验,延伸性护理及并发症这几方面,文章通过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作一综述.【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8(032)012【总页数】3页(P120-122)【关键词】乙肝;肝硬化;生活质量;影响因素【作者】张靓;戚团结【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北京 1000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北京 10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为组织学特征的进行性慢性肝病[1],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肝硬化为多见。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一种主要通过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引起的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2.4亿人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2]。
全球肝硬化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为30%;我国每年约有5%的乙型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3]。
1 乙肝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概述1.1 定义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越来越重视,对它的认识和评价逐步深入。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4]又名生存质量,生命质量,是一个包括生物医学和社会心理内容的集合概念,是评价健康的一个综合性指数,它不仅关心患者能存活多久,而且关心患者活得如何。
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心理状况的相关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心理状况的相关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e191329482fb4daa58d4b48.png)
血小板检验在肝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血小板检验在肝硬化中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369f4651711cc7931b7169e.png)
体 的配 体 , 主要 由肝细 胞合 成 , 促 进 骨髓 巨核 细胞 的 发 育成熟 与 血 小 板 的生 成 l 4 ] 。肝脏 疾 病 时 , 肝 细 胞 变 性坏 死 , 随着病 情加 重 , 肝细 胞结节 再 生和纤 维结 缔 组织增 生 , 致使 肝 内循环 系统 受破 坏 , 影 响 细胞 与 血流之 间的物质交换 , 反 馈 性 引起 肝 脏 分 泌 TP O 增多 , 而高动 力循 环状 态 又将影 响 肾脏 的血流 供应 , 造 成 肾小 管近 端 缺血 缺 氧 , 也会 使 T P O 分 泌增 加 , 从 而使 血清 TP O 浓度 升 高 ] 。但 对 于 此 说法 国 内 外 仍有 争议 , 关于肝硬化代偿 期时 T P 0 水 平 的 升 高, 肝 硬化 失 代 偿 期 时 T P O 水 平 的 降 低 或 不 可 测 的此类 说 法 仅 证 明肝 硬 化 时 TP O浓 度变化情况 , 未 阐 明血小 板 与 TP O之间关系 , 仅 对 病 情 发 展 有 定 帮助 , 并 不 足 以证 明 TP O 是 导 致 血 小 板 减 少 的主要 因素 。于是 另 有 研 究 _ 6 ] 通 过 比较 3 3例肝 硬
管管 壁 的完 整性 , 在 凝 血 过程 中起 着 举 足 轻 重 的 作 用 。主要 通 过黏 附 、 释放、 聚集 、 收缩 、 吸 附等 完成 凝 血过 程 。正 常人血 液 中血小 板 数量 为 ( 1 0 0  ̄3 0 0 ) × 1 O 。 / L, 外周 血 细 胞 计 数 是 确 定 血 小 板 减 少 症 及 其 严重 性 的关键 性检 查 , 而 血小 板 减 少 症 则 是 指 血 液 中血 小板 单 位细胞 数 减少 或缺 乏 的症 状 。近 年来 关 于肝 硬化 研究 的不 断深 入 , 对 肝 硬 化 所 致 血 小板 减 少有 了一 定 的新认 识 , 故 本文 旨在 研 究 近 期 肝 硬 化 所致 血小 板 减少相 关 性分 析 。鉴于 目前 肝硬 化患 者 血小 板减 少 机制仍 不 明确及 在 临床应 用 中未具 体 阐 明, 本文 着重 从血 小板 的机 制及 临床 中的应用 谈起 , 结合 其在 肝 硬化 治疗 中 的应 用 进 展 , 意 在 说 明 血 小 板 在肝硬 化 研 究 中 的重 要 性 和 进 一 步 研 究 的必 要 性, 以及 对其 将来 在 临床 中应用 的展 望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8・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宰崔文娟朱凤群【摘要】综述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指标、肝纤维化指标、血小板生成素等各项指标的研究及各指标间的相互联系,以了解其研究进展,以便更深层次的探讨慢性乙肝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由于脾功能亢进引起。
还是由于TPO水平降低,或是乙型肝炎病毒侵犯骨髓影响巨核细胞,或是血小板本身的质的变化引起均有待于更系统、更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纤维化;血小板生成素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全球性传染性疾病。
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
在这部分人群中部分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人体中肝脏是机体代谢最为活跃的器官,参与多种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运输和贮存,并具有分泌,排泄和生物转化的功能。
肝硬化时肝功能受损,可造成多种变化:(1)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导致凝血因子减少,使得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因子Ⅱ、Ⅶ、Ⅸ和X)前体不能变成有活性的凝血凶子;(2)肝素酶合成减少,肝素灭活能力下降。
血浆肝素含量升高;(3)肝硬化时存在体内活化和进行性变为突出表现的获得性血小板池病,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异常;(4)血循环中有类肝素和抗凝IIiL酶等异常抗凝物质存在Iu。
因此,肝硬化患者常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和血小板质和量的异常。
近年来已有较多关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肝纤维化和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等各项指标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一、血小板的生成血小板是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受TPO调节,体内TPO的水平与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成负相关。
血小板主要在以脾为中心的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中被处理。
血小板发生聚集后,产生凝血功能。
并通过粘附、聚集,释放反应,产生止血功能。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数量为100—300x109/L.当其数量减少到50x109/L时,便有出血的可能性。
其大小和体积一方面可反‘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7k14--02)作者单位:710061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第一作者:崔文娟女。
25岁。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病毒性肝炎oE—mail:yixuefeimeng@163.cola通讯作者:朱风群,E—mail:fengqunzhu@126.com.映骨髓中巨核细胞增生、代谢及血小板生成情况,同时也反映血小板的年龄及功能。
肝硬化患者的廊小板(PLT)减少的原阂,文献报道主要有以卞几个方面:(1)肝炎病毒对骨髓巨核细胞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骨髓增生不良导致PLT数量减少;(2)肝硬化患者存在获得性血小板贮存池病,使血小板在体内发生释放反应,导致血小板衰竭,故使其体积减少,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PlateletVolume.MPV)、血小板压积(Plateletpres—sure,PCT)减少埘;(3)慢性活动性乙肝伴自身免疫功能紊乱,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使血小板免疫破坏增加.致血小板减少;(4)肝硬化患者由于脾大及脾功能亢进,脾脏病理性肿大时阻留、吞噬血小板,可能产生某些抑制骨髓造血细胞释放和成熟的体液(激素)。
脾脏也可能产生某。
些血小板病理性抗体㈣;(5)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还可能是由于低水平TPO使巨核细胞减少了血小板生成。
以往多认为肝炎肝硬化时血小板减少多南脾功能亢进引起,但是临床上很多患者行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仍然持续降低,因此关于肝病时血小板减少的机制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
二、慢性乙肝肝硬化时血小板数量的变化研究血小板主要来源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其大小和体积可反映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增生、代谢及血小板生成情况,血小板计数(Plateletcount,PLT)、MPV、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DistributionWidth。
PDW)四项参数与血小板功能有良好相关性,可间接反映血小板功能状况。
PCT是反映血小板所含颗粒及血小板活性物质多少的参数。
张莹兰141通过检测68例肝硬化患者PLT和PCT的研究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PLT和PCT均显著降低,而血小板参数PLT、PCT与血小板功能有较好的相关性,间接反映血小板功能状况。
同时血小板数量与质量的改变在肝硬化患者出血倾向中起着重要作用,数量减少,质量降低都可引起出血,因万方数据塞旦旦王壁瘟盘查垫!Q生2旦箜!≥鲞箜!翅』垡亟丝2盟鲤:£!§翌!翌垫!Q:!!!:!≥塑!:!・79・此血小板可间接反映肝脏的功能状况。
王潭枫㈣等对117例肝硬化患者和60例健康人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发现肝硬化患者的PLT和PCT降低,MPV和PDW升高,提示肝病患者血小板数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LT和PCT减少,mPV和PDW增加,而MPV和PDW是反映血小板大小或体积及其差异程度的叁数。
MPV作为应激性反应指标,显示肝硬化对血小板生成的抑制增强消耗增多,致血小板减少。
同时金国花㈣等对40例正常人与5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外周血检测,结果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MPV低于正常组。
曾有研究指出,在一般情况下,周围血小板破坏增多者MPV增高,骨髓损伤血小板减少者MPV减低。
金国花等人的研究与后者相似,因此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可能同时存在骨髓巨核细胞成熟不良的原因,推测其机制是因许多病例存在病毒活动,肝炎病毒可直接抑制骨髓,损伤十细胞,通过自身免疫机制产生抗干细胞抗体等,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邓国炯用通过检测200例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发现,PLT值最著减少,而MPV值增高,肝损害重度组患者的PLT值要显著低于轻、中度组,而此部分患者的MPV值高于轻、中度组。
以上研究结果说明血小板的减少与肝脏的损害程度有关。
综观以上的研究,由于所应用的研究方法或统计学方法的不同,使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但是却可以说明肝硬化患者确实存在血小板障碍。
肝硬化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涉及到血小板结构、形态和生理生化性质等多方面的改变。
研究表明,肝硬化引起血小板功能变化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由于肝脏功能受损时对血液中内毒素的清除能力减弱,内毒素可诱导血小板凝集、激活并损伤血小板,致血小板数量减少;另一方面是肝硬化患者出现脾功能亢进,脾脏正常滤过及储存功能呈病理性亢进,全身血小板30%一40%储存于脾脏的髓索。
由于脾功能亢进使血小板损伤破坏增多,血小板在脾脏停留时间缩短,成熟受到抑制,寿命缩短,因此出现血小板各项参数的一系列变化,因此血小板可间接反映肝脏的功能状况。
三、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指标的研究在肝脏炎症坏死后,机体代偿的主要机制一方面是肝实质细胞的代偿性增生进行功能代偿,另一方面则是肝脏非实质细胞的代偿增生,胞外基质的重建。
肝纤维化与细胞外间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的代谢异常有关,其中主要包括ECM及其受体、信号传递和细胞I.日1相互作用。
能反映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较多,较常见的有透明质酸(HyMuronicAcid,HA)、层粘连蛋白(Laminin,IN)、Ⅳ型胶原(IVCollagen,IVC)、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TypeⅢ,PC11I),这四个指标均与ECM代谢有关。
HA由间质细胞合成,主要经肝脏内皮细胞降解,因而反映肝脏纤维化程度和肝脏功能,HA被认为是目前诊断代偿性肝硬化最敏感的血清学标志物…1;LN主要由肝星状细胞和内皮细胞合成,是基底膜的重要成分,其大量沉积可引起肝窦毛细血管化,故其血清值被认为是反映基底膜更新率的指标,可反映肝窦的毛细血管化和汇管区纤维化的范围;PIllNP、IVC主要反映肝脏纤维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其中国内外已将血清PIIIP水平作为肝纤维化的重要血清参考指标,有学者建议,测定血清PⅢP水平可以部分代替肝组织活检,血清PⅢP水平正常的肝病患者无需再进行侵入性的肝活检1121。
由此可见血清HA、LN、PⅢNP和IVC是肝脏基质代谢产物,其血清水平从不同侧面反映肝脏细胞外间质的代谢情况和肝纤维化进展情况。
吴敏娟【sl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血清HA、LN、IVC和PCⅢ均明显升高,且随着肝硬化病情加重,肝纤维化水平逐渐升高,其研究结果与Montazeri等提供的数据基本相似19】。
陈茂伟ⅢI等对HA、LN及IVC等肝纤维化指标进行测定,其研究结果表明外周血HA、IVC也在肝硬化组PLT也明显升高。
此外,国内外不少文献的结果与之相似。
肝纤维化指标与肝硬化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联系。
而很多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是降低的,关于肝纤维化指标与血小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不多,两者之间有无必然的联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的研究血小板生成素为刺激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及血小板产生的重要细胞因子。
它是血小板受体(c—Mpl)的配体,主要由肝脏产生,在肾、脾和骨髓等组织中也有少量合成。
正因为TPO与肝脏疾病关系密切,所以在肝炎肝硬化时TPO的变化也备受关注。
朱黎英1131通过检测47例肝硬化患者TPO值,研究发现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Child—PughB和C级)血清TPO水平明显低于健康者和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且肝硬化组血清TPO水平与外周血小板计数之间呈正相关。
周建尧¨4】等研究结果与之相似。
由于慢性肝病随着肝病病情不断加重,健存肝细胞逐渐减少,致使TPOmRNA表达水平下降,TPO生成减少,进而出现血小板减少症。
由此可见TPO与血小板计数之间很可能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血清TPO水平下降极有可能是血小板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叶军l”I等研究发现,肝病患者血小板正常组与减少组相比较,TPO水平有显著性差异,再次很好的证明以上推测。
以上研究结果均验证了PanasiukAtt61等人的发现,说明低水平TPO导致了巨核细胞减少血小板生成。
张素珍旧等研究了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PO水平与PLT值的关系,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血清TPO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同时实验组的外周血PLT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随着肝功能恶化,病程进展,血清TPO水平呈增高趋势。
TPO值的升高并不能阻止大多数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发展,随着肝病进展,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这与s叽io等IlSl万方数据。
80。
塞旦匪壁痘盘查垫!Q堡2旦蔓!≥鲞筮!塑』鱼丛旦望鲍《:&垒坐!盟垫!Q:y!!:!!塑Q:!人的研究结果相符。
他们认为,血清TPO水平与PⅡ值无eta1.SerumhyaJumnme拍anon-invasivemarkerof相关性,脾容积P岍值显著相关相符。
从张素珍等人的研究hepaticfibrosisandinflammationinHbeAg-negative中又可发现TPO对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可能无直接关系,chronichepatitisB阴.BMCGastroenterol,2005,5:32.脾功能亢进在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中仍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