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4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溧阳市南渡高级中学刘国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地理环境的基本内涵,并掌握其分布的规律。
2.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能力目标: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情感目标:联系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
教材内容分析及设计思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
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
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
为此,教材从物流(能流)、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
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情景(一):播放录像《自然环境景观》提问:在录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观?引出课题: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生答:有森林、草原、荒漠、冰原等。
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上面录象中的各种地理要素组成的!情景(二):播放录像《热带雨林环境》引导探究1、请学生描述热带雨林的景观特征。
2、为什么会有这种环境?3、气候会影响哪些环境要素?其他要素对气候有影响吗?4、录像中的一些雨林景观在沙漠地区会出现吗?那么沙丘在该地区会出现吗?为什么?5、归纳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和各要素之间怎么产生联系的?发现规律生答:略师总结:一、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它们并非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
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这个整体中,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使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加深印象(出示图片)引导探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生物循环”内容,思考1、什么是生物循环?2、在生物循环中还有哪些地理环境要素参与?3、你能简要说明生物循环的意义吗?发现规律利用“案例”提供的材料“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分析作为自然地理要素之一的生物,对地球上的大气、水、岩石、土壤等其他要素的影响,进而形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课标及解读1、课标:运用图表并结合案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解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它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而且应预测因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本条要求的落脚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具有全球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最基本规律。
把握本条要求应该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是贯穿在整个课程内容中的,例如,岩石圈物质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等等,还有很多自然地理过程,如地貌过程、天气过程等,这些“循环”和“过程”把各种自然地理要素联系起来,表现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因此要把“整体性规律”结合课程内容不断加强。
其二,在掌整体性的基础上,需要将其予以实际应用,解释某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选择典型区域,解释区域内各要素如何相互联系与影响,形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
新课标对本节要求为“运用图表并结合案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明确提倡运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以达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二、教材分析1、整体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不仅是必修1 模块的枢纽,也是整个人地关系体系的转换点。
本节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大气、水、地貌三个要素的基础上,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整体视角认识地理环境,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升华。
同时,只有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的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才能更好的在生产生活中促进人地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本节又是必修2、3 学习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具体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最基本规律,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趋势。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了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积极反馈。这种教学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体现了教学的生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一课《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旨在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3.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增强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要求各小组共同完成,如制作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研究报告;
3.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四)反思与评价
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及反思
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掌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激发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形成原因。
2.难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提问:你们觉得这些景观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二)新课讲解1.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内涵。
2.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如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原因。
4.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如相关性分析、空间分析等。
(三)案例分析1.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某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四)课堂小结2.强调整体性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某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2.收集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3.课堂小结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1.对学生的个别问题解答不够细致,可能导致学生理解不深。
2.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些不足进行改进,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二)新课讲解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我展示一张地球的卫星图片,然后说,“同学们,这张图片展示了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你们能告诉我,这些环境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学生可能会回答:“它们是相互联系的。
”我接着解释:“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它指的是一个地区的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要素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下面是店铺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一、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标准解读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本条“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
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两方面的内涵: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
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
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小到一个池塘、一块田地,大到全球,其地理环境都具有整体性,并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系统:系统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有一定难度,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有很大的帮
助。
本节的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本节的难点: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1.知识目标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表现;通过日常
经验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并说明地理环
教学目标 境整体性的形成;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及其分异的规律。
来说学习这节的内容还是比较困难的、之前的学习也没
有更深层次的去研究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因而老师的讲
解与学生的理解都比较费劲,但是学生们通过前面的学 学生学习能
习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归纳、分析和推理能力,所以, 力分析
也是有一定的认识和基础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个
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利
述
陆地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
整体一部分发展变化着的。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
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某一要素的变化
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具有"牵一发而
动全身"的作用。
首先,地理环境中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
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如副热带高气压带
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到副 高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 燥。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浅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 风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稀疏,动物 则因食物不足而相当贫乏。以上各要素之间是一环扣一 环,一个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 化时,其它要素因受其影响,相应的也会发生变化。如 人类在沙漠地区引水灌溉,改变水这个要素,就会使其 它因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形成沙漠中的绿 洲。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题(含答案)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题(含答案)地理学探讨地球表面同人类相关的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小编打算了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题,希望你喜爱。
一、单项选择题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
()A.宇宙演化B.水循环C.生物循环D.地壳物质的循环答案 A解析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宇宙演化而实现。
(2019潍坊高一质检)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如下图),回答2~3题。
2.该湖泊自然消亡的缘由,据图可以确定的是()A.地壳上升B.水源削减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3.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更,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稳定性D.脆弱性答案 2.D 3.A解析本组题以湖泊的消亡过程为材料,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2题,由三幅图对比可以看出,该湖泊的消亡缘由是物质不断沉积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直至消逝。
第3题,湖泊消亡前后湖区自然景观发生了显著的变更,这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结果,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移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在大宁河(三峡库区的支流)发觉了水华,说明该河已出现了富养分化的初步迹象,这是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逼。
但无论结果怎样,三峡工程建设是利大于弊。
据此回答4~6题。
4.材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这里的发是指()A.气候B.土壤C.水文D.生物5.库区形成人工湖泊后会使()A.生物多样性削减B.地方气候更加温柔潮湿C.土壤肥力下降D.洪涝加剧6.引起三峡库区水污染、滑坡、泥沙淤积的缘由是()①含沙量提高②水位上升③水流缓慢④水量增大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 4.C 5.B 6.D解析材料中的发指的是水文状况,人工湖泊使水面积扩大,蒸发量增加,使地方气候更加潮湿。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每个地 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都 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变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是自然地理 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探究: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 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体现了自然地理 环境的整体性。
例如:东北森林的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把自然 地理环境中的有机 界和无机界联系起 来,体现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能量流动
东北森林 主要分布于大、小 兴安岭及长白山地区, 在平衡大气成分、净化 空气、补给土壤有机质、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改善地方气候有重要的 作用。 森林减少
东北森林
水土流 失加剧
涵养水源功能 降低,多洪涝
土壤肥 力下降
总
结
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 、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主要体现在:
作业:
;
https:/// 赛事直播
txd38tzu
有了。“看来三位都累坏了,我这就去收拾做饭!”年轻男人说着,转身进厨房收拾做饭去了。年轻妇人轻声问:“三位可点些什么?”耿正 吃力地说:“请先给我们一点儿喝的吧!”“行!”年轻妇人答应着也进后面的厨房去了。一转身的功夫,她就用大木盘子端来三大碗面汤, 说:“温热的面汤,慢点儿喝!”兄妹三人各端起一碗面汤大口喝了,感觉稍微有了一些气力。耿正说:“谢谢!能不能再给我们喝一 碗?”“唔,没问题!”年轻妇人答应着,赶快转身再次走进厨房。少顷,她就端着一个大汤盆儿出来了,汤盆儿里边还搁了一把汤勺。她将 大汤盆儿放在耿正兄妹三人面前的饭桌上,给每人盛上一碗后,十分和善地说:“还喝多少,自己盛吧!看来你们是渴坏了呢。你们一边喝汤, 一边歇着,我得告诉当家的给你们做点儿什么饭啊?”耿正看看弟弟和妹妹。耿英说:“随便吧,什么都行!”耿直也说:“唔,什么都行!” 耿正抬头,很有礼貌地对年轻妇人说:“那就麻烦二位给我们做三碗清汤面条吧!”“那给你们炒个什么菜啊?”“谢谢,不用了。”“你们 是兄妹三人?”“是的。”“没有大人一起走?”耿直“哇”地一声哭出声来:“我们的爹爹今儿个上午让洪水卷走了!”耿英赶快给弟弟擦 眼泪,自己的眼泪也像断线的珠子一样滚落下来。年轻的妇人吃惊地瞪大了眼睛,说:“啊,听说今儿个上午碧山溃坝了我不问了,喝面汤吧。 我这就告诉当家的给你们做面条去!”年轻妇人转身进入后面的厨房,低声对丈夫说:“当家的,啧啧,你不知道,这三个是亲兄妹,他们的 爹已经被今儿个碧山溃坝的洪水冲走了!他们太可怜了,都饥饿干渴劳累伤心成那个样子了,但只要了三碗清汤面条!”这年轻店掌柜的一听 就愣住了,说:“哦,原来是这样!我看那样子就有些不对劲儿嘛!这样吧,我炒两个菜,你再热五个馒头。唉,这兄妹三个可真够难的!你 没有问他们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还没有来得及细问呢,就眼泪汪汪的了!”“那就不要多问了。唉,这么晚了,他们可去哪里住 呢?”“要不就让他们在咱们店里暂住一晚上吧!”“看来,也只能是这样了!”不一会儿,店掌柜的夫妇俩各端着一个大方木盘出来了。妻 子走在前面,把三大碗香喷喷,热气腾腾的炝锅面条放在兄妹三人的面前;丈夫把两盘子热炒菜和五个大白馒头也摆在桌子上。妻子把那个已 经空了的大汤盆儿和三个碗挪到旁边的桌子上,轻轻地对耿正兄妹三人说:“慢慢吃吧!”耿正看到这夫妻俩端上来这么多,心中不解,就很 有礼貌地说:“掌柜的,我们只要了三碗清汤面条,怎么,这”店掌柜的和颜悦色地说:“你们可能是盘缠不多了吧?没事儿的,吃吧!”耿 正哽咽着说:“是的,大部分盘缠,都是爹带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评课稿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评课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评课稿1昨天参加了区EEPO同课异构活动,听了2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作为评课团队,点评了第一节课。
EEPO是有效教育的英文单词缩写,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有效的组织来实现有效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一节课是采用要素组合方式上的。
要素组合方式采用5J 5F的学习方式,5J就是5项基础:商定、表达呈现、板卡、单元组、团队;5F即5个防范:防空讲、防花架子、防泡沫、防与学生为敌、防形式单一、评课我们采用的是经典性评价。
经典性评价重要从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即”三性合一“,互动、自动、能动即”三级联动“这六个方面评。
由于评课团队中地理老师只有我和经发中学的曾宪培老师,所以我俩负责从3性的角度评课,我从知识性评。
知识性是基础,对知识自身的教授是我们xx教育(中国)教育的强项,也就是我们老师平常教学中做得最多最坚固结实的的部分。
这有历史传统,我国古代的教育方式,私塾的学生一般并不要求学生理解知识自身,他们推崇的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准确地向学生讲解和呈现知识是必需的。
有效教育也不例外。
如何评价一节课知识点是否落实到位,一看关键知识点(重难点)确实定是否准确;二看练习的设计是否有梯度,是否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三看是否运用有效教育手段促进强化次数实现基本量,关键知识点是否落实。
我在评课时偏重于评不足,指出了该节课的探究问题一难度略大,假如用图片的方式呈现,而不是用箭头和文字,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容易,探究二的3个问题难度梯度设计较好;同时指出了该节课的知识点落实不到位,学完之后学生知道了自然环境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牵一发而动本地、他地则需要老师总结。
评完之后,不由地悔怨不已。
悔怨本身怎么不多说说本课的亮点。
评课时我沉浸在课中,完全忘掉了人情世故,这么直截了本地指出授课老师的不足,授课老师心里该多不舒适。
我听别的老师在评时重要说优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点解读】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常分析某一生态区研判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自然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致使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教育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导入的社会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量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现代人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步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人力资本要素会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同步练习题】1.我国的江汉平原,地貌以平原为主,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地表生长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发育了红壤,林内栖息着灵猫、猕猴等典型动物。
这里河网密集,水循环活跃,水生动物丰富多样,构成了一幅第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观。
该资料反映了()A.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自然地理环境的连贯性C.南方地理环境的独特性D.自然地理要素的独立性【解析】该资料反映资料了江汉平原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等地理人力资本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连续性的整体性。
【答案】B2.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步发育成深厚的土壤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势态较阴坡好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现状比阴坡好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曾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解析】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加速度物质迁移速度较快,土壤肥力流失严重;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不如阴坡好;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答案】C黄土高原曾经是森林茂密、农业发达的地区,但明清以来森林覆盖率下降到不足1%,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旱涝灾害频发。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_《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活动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活动解析【活动】p70图3-3和3-4表示不同空间尺度上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一般来说,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陆尺度等属于大尺度范围,而局部地区则属于小尺度范围。
试结合你所在地区的情况,对此加以描述和解释。
【活动】p711.将3千克土壤分成两份,分别置于两个较大的盘子中央,堆成形状大体相同的两个圆锥体,在其中一个土堆上覆盖一层草皮。
分别将200毫升水在距土堆顶部20厘米的高度上慢慢淋至两盘内,比较沉积在土堆边缘泥土的多少。
2.设计一种方法,当没有草皮覆盖时,怎样保持土壤不被水冲走。
你可以用纸片、树叶、秸秆等材料进行实验。
3.经观察,你认为保护斜坡上的土壤不被水冲走的最好办法是什么?4.如果某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请你把这些变化填入图3-5的方框中。
【活动】p731.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
2.有人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活动】p7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典型例子是农业生产活动,它以稻、麦、玉米、大豆等一年生草本农作物代替天然植被。
这种人工栽培的植物群落结构单一,依赖大量额外的物质、能量输入和人类精心的护理获得高产。
因此,人类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剥夺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从而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通过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从而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是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
由于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规律,人类活动也造成了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地理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归纳
地理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归纳(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第1页共2页地理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归纳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案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明确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教学难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原因及表现。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它由哪些要素组成?2.知识讲解(1)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原因(2)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提高分析能力3.活动环节(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讨论该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2)课堂练习出具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知识的掌握教师讲解答案,巩固知识点4.课堂小结(2)强调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四、课后作业1.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理解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为下周的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2.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的理解是否深刻?3.学生在分析案例时,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4.课后作业是否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
(外界干扰)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案3例
P88
东北森林变化导致环境的整体变化
森林 面积
寒温带针叶腐林殖质北减部少
锐减
水土流失加剧
多人 工 或 然 生林天次林温带针阔混滞交留林降降水低南功部能
平土衡 净壤大 化肥气 空力成 气下分降 土壤变薄
6.若a形成化石,b形成图二中的景观,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D )
A.甲表示大气圈
B.乙占有甲的全部
C.乙表示岩石圈
D.乙影响丙的演化
7.景观图所示的区域
(C )
①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②生态系统比较脆弱
③植被根系比较发达
④径流季节变化较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地形 ——由湖泊变成了陆地 土壤 ——逐渐由湿变干 气候 ——由湿润变得干燥 水文 ——湖水由深变浅直至消失 生物 ——由水生生物变成了陆地生物
问题导学 森林的毁坏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 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结合所学 知识,请将合适的内容填在下图的方框内。
森林面积减少
(C) (C)
当堂检测 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4~5题。
4.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地壳上升
B.砍伐植被
C.气候变化
D.农业开发
(A)
5.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D)
A.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B.地理环境的区域性
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图一表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某种关系,a为甲、乙间 相互作用,b为甲、丙间相互作用。图二为我国内陆某地自然景观。 据此回答6~7题。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2019年)
盈日法得一 四方所瞻仰也 是以势同而治异 积三岁乃出 故后妃有贞淑之行 兵难逾度 居十馀月 数褒赏丞相 而疏上官桀等 因击韩信军参合 以事谄谀之人 侵暴中国 征发如雨 东南至江阳入江 出入禁闼 学我者易持 况其能往知天命 日行八十一分度五 地又颇与匈奴南将军地接 刑以防之 孝
文皇帝临天下 上使谒者赐延年玺书 〕《漆雕子》十三篇 其效同功 因断头 群臣皆闵焉 安知后虑 馀曰 吾顾以无益 乃使五千人令张黡 陈释先尝秦军 著威名 民所疾苦 刑重之所致也 不以时白奏行罚 因使止守 凿齿之徒相与摩牙而争之 蝗虫起 我亲武帝长子 〔先韩子 故旅耆老 祭祀备具
相 号曰《隽永》 常与富平侯张放俱称富平侯家人 主上有患 夫善善及子孙 荥阳以东无足忧者 至淮阳 琅邪王与田生之国 然无所进 凡食邑万一千户 周阁重门 无可奈何 沛公谢之得解 而伯子独不得侯 削其主名 非奉使体 北有强胡之敌 南郡获白虎 三年春正月癸亥 咸佐唐 虞 入天门 益奉
园民满千六百家 步百为亩 年三十馀矣 《石氏》曰名长烈 而造篡弑 言失中道而东西也 夫人遂转乡歔欷而不复言 悉力募之 黄金百斤 然遂起上林苑 荆王臣信等十人皆曰 太尉长安侯卢绾功最多 行幸雍 大夏去汉万二千里 乃奏封事言日蚀之咎矣 皆大二寸 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或於大
可往从悉取其书 根由是害禹宠 神光又兴於房中 后二年 上贵而尊爵 皆拜为理军 开地斥境 吏以货赂为市 备女乐 大不便 王子晁以成周之宝圭湛於河 三曰劝农功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今汉继秦之后 立之学官则万民协 不绝如线 不行礼义 人民炽盛 以死者为有知 太后遣使者召莽 署衍勿论 诸
国悉平 哀 平则李寻 田终术
道也 又设非有先生之论 屐步行七十里 殷王卬死 数其祸福 二人视事数月 蒙 忽如景靡 乃营成周都雒 夙兴夜寐 有威服而臣畜之矣 和夷厎绩 沛 而殽之甚微 贤为骑都尉 以故得脱 军修武 举孝廉 牂柯太守请发兵诛兴等 户二十一万二千八百四十九 遣翁主如故约 初 望之自奏 职在总领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列斯尼克认为,“自然地理结构”是指各要 素之间互相作用和互相联系的性质。
伊萨钦科把自然地理结构定义为:建立在景观 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动态系统基础上的空 间-时间组织(《现代地理学》,1997年)。
索恰瓦(1976年)则认为,每个地理综合体的 结构应从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这两个方面来考 虑。空间结构是时间上稳定的地理综合体各组 成要素的分布格局;时间结构是维持着空间结 构的地理综合体在状态上一系列变化的结局。
成功地解释了远离热力学平衡态稳 定物质结构的形成。这一理论有助 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地球表层的整 体性概念。
三、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
耗散结构理论是由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的领导 人普利高津创立的。普利高津着眼于系统与外 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不象早期热 力学竭力避开环境对系统的影响,把对象抽象 地孤立起来,也就是把系统当成与外界没有物 质和能量交换的孤立系统,而孤立系统仅仅是 一种理想状态。由于理论着眼点的根本转变, 耗散结构理论揭示了事物从混沌无序状态向稳 定有序状态发展过程和规律。
由于外界输入的负熵流可以导致系统总 熵的降低,系统可以由无序状态逐步转 化为有序状态。普利高津在不违反热力 学第二定律的条件下,阐明了通过引入 负熵流来抵消熵产生,增加系统的有序 性,以维持系统的稳定态的事实。不过 系统的这种稳定是非平衡的稳定态,因 为熵还有继续增加的余地,它只有在外 界不断输入负熵流的情况下,才能保持 相对的稳定态;一旦外界条件撤去,混 乱度或无序程度就会增加,系统就会回 到熵极大的无序状态中去。
显然,结构的概念同系统、组织、功能等概念 是密切相联的。通俗地讲,结构是物质流和能 量流进行运转的渠道,是建立各单元或子系统 之间的骨架。结构是系统的结构,各种联系总 是通过系统的结构而得到体现。物质、能量和 信息的传输和转换,则是维持结构存在和发展 的基础。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互联系的不可 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结构的功能和没有功能 的结构,都是不存在的。研究整体性,既要强 调着眼于整体功能,认识它的综合效应,又要 回答新功能新特点是怎样由系统的结构所决定 的,以及系统怎样随结构、功能的变化而发展 变化的。目的在于利用各个组成部分的联系与 组合,从整体上实现更多的不同功能,减少各 部分之间相互抑制的作用,增强相互增益的作 用,以利于扩大和提高整体性的功能。
一个开放系统熵的变化,可以分为 两部分;一部分是系统本身由于不 可逆过程引起熵的增加,或叫作熵 产生;另一部分是系统与外界交换 物质和能量引起的熵流,即从外界 不断得到“负熵流”。
dS统总熵的变化。diS 是系统内部的熵产生,根据热力 学第二定律,diS永远大于零。 deS是外界对系统输入的负熵流, 可以大于或小于零。如果外界对 系统输入的负熵流的绝对值大于 熵产生diS时,系统的总熵dS可 以小于零。
只有岩石圈的上层才是自然地理系 统的组成成分。
岩石地形复合体的作用:(1)自然 地理系统的固体基础;(2)通过风 化、成土、搬运和堆积作用,为自 然地理系统提供疏松物质以及化学 元素。幻灯片 43
2.大气是自然地理系统的活 跃的组成部分
大气的对流层受太阳能和地球自转的共同作用, 使大气圈的对流层部分成为自然地理系统中的 活跃部分。
生物有机体活动是高度有序的自组织的 明显实例,它将光、热、水、二氧化碳 这些对它来说是无序无组织的物质能量, 合成为糖类,变无机为有机并储于体内, 也是变无序为有序。一片遭受水灾的森 林,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如不受人类的 干预,仍可重新演替到森林,这是自然 地理环境自组织能力的一种体现。故耗 散结构理论又叫做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 理论。
第一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 的发展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传统的观点:所谓整体性,就是自然地理综 合体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 在联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组成一 个整体;这一要素影响另外一个要素,这一 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 .
缺点:是以自然综合体学说为基础,按 照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因果联系法则, 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特征。不能用 精确的、定量的关系表述原理。
(4)陆地水成分的改变;
陆地水的化学成分在相当程度上也为有 机体的生命活动所制约。生物在新陈代 谢过程中从水体吸收某些化学元素和化 合物,释放另一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从而改变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绿色植 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的水分状况。
(5)生物出现后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了 土壤的形成;
5.土壤是无机界和有机界物质 和能量转化的关键环节
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 地理系统学说阶段 耗散结构理论阶段
§1.2 自然地理环境组成及能量基础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 ㈠物质体系组成 : 1大气圈 2水圈 3岩石圈 4生物圈
㈡自然要素的相互影响
1、地貌 2、气候 3、水文 4、生物 5、土壤
1.岩石地形复合体是自然地理系统 的基本组成部分
热力学第一定律只要求能量在转换 过程中是守恒的,而不限制过程所 进行的方向。热力学第二定律则不 同,它是关于过程进行的方向问题。 19世纪中期,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 斯指出,能量倾向于从密度较高的 地方流向密度较低的地方,直到一 切都达到均匀为止。
他指出,在孤立系统中,热量总是由高 温物体自动地传向低温物体,而不能作 相反的传递,直到两个物体达到相同的 温度为止,它是一个不可逆的自发的过 程。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能量密度的 差异倾向于变成均等,换句话说,“熵 将随着时间而增大”。这又叫熵增加原 理。常用熵表示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或 无序程度。熵越大,系统越混乱;反之, 熵越小,系统的有序性越高。
现代科学研究集中于物质、能量 和信息三大主题。而以上仅扼要 地分析了非平衡系统的耗散结构 及其物质能量转化的基本情况, 对于运用信息概念认识地球表层 的整体性,也属于综合自然地理 学的新课题之一。
以上介绍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知识,目 的是借以阐明整体性概念是在发展的, 逐步深化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些 新理论既是具体的知识,也是颇有新意 的方法论。它论证并丰富了整体性的原 理,引导着人们从物质流、能量流、信 息流三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客观过程 中去认识整体性,从一个具有耗散结构 的开放有序系统所产生的整体功能中来 把握整体性。整体性乃是物质、能量、 信息在耗散结构系统中的运动、变化、 发展的整体性。运用这些新理论研究地 球表层,尽管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但完 全有可能使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产生 一些新思想,建立新的科学体系。
克劳修斯还把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广 到宇宙之中,他认为根据熵增加的 原理,宇宙中的能量分布是在不断 地均匀化,宇宙的熵在不可遏止地 增大,最后必将达到极大值,即平 衡态。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在走向 混乱,走向无序,一切运动都将停 止,最后达到“热寂”。
但是地壳记录的45亿年左右地 球沧海桑田的变迁,以及生物界和 人类本身,却是由简单到复杂,从 低级到高级进化发展。这些进化过 程与“热寂说”预言的退化过程形 成了迥然不同的鲜明对比。 近年来新兴的耗散结构理论,
因此,普利高津指出“非平衡是有序之 源”(热力学上的“非平衡”态)。对 地理学来说,耗散结构理论是完全适用 的。例如沙漠之中出现水草丰美的绿洲, 而且历经千年不衰,究其原因就是绿洲 系统不断从外界获得物质和能量,即水 源和光热,负熵流的源源输入,使其有 序状态得以维持。
有人形容耗散结构是“活”的非 平衡的有序结构,这是很有道理 的,“活”就活在它与外界不断 交换物质与能量,不断新陈代谢, 吐故纳新,以维持其稳定和有序; 另外把它看作“活”的有序结构, 还由于它是一种自组织现象。
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作用:(1)通过大气的 化学成分,尤其是碳、氢,氧,氮的物质循环, 把自然地理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起来; (2)大气作为物质和能量的“载体”,通过 大气环流把大陆和海洋各个组成部分在水平方 向上联系起来。幻灯片 44
3.水分是自然地理系统起联系 作用的组成部分
水在地球表层的作用: (1)水是物质和化学元素的搬运者。 (2)水通过集水区、小流域、中流域、
大流域,通过分水岭、斜坡、河谷平地 和水域,将自然地理系统中不同等级的 自然单元,在水平方向上联系起来。幻 灯片 45
4.自然地理系统的核心——有机界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迁移运 动、能量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 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改造三大圈层,地球面貌发生了根 本变化,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 境 (3)大气圈成分的改变;
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无机界和有机界的 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主要是通过土壤 来实现的。土壤反应了大气、水、化学 元素、以及岩石地形之间紧密的相互作 用和综合影响,又反映了植物、动物与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还反映了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外部联系来看地球表层与其外部 环境—地幔、地核、高层大气和宇 宙的相互作用,同样也是物质与能 量的相互交换与转化,只不过是在 高一级的层次结构中进行的,并由 此组成高一级的物质系统即地球系 统。
对照传统的整体性概念,系统结 构和功能的整体性,既符合前述 基本原理所阐述的内容,又有可 能定量地反映地球表层物质能量 变换的确切关系,从而弥补了前 述原理在表达方法上的不足。故 自70年代以来,已受到各国学者 的高度重视。
由于我们讨论的问题—能量流动,涉及 到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故有必 要运用热力学的基本规律来探讨地球表 层的能量流动和转换。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 它断定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这是一条普遍规律。地球表层的能量流 也必须服从这一规律。
除热能形式外,太阳能还以光能的形式, 通过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即通过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类群来实 现能量的转化,依旧服从热力学第一定 律。
二、系统思想-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系统理论认为,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整 体性是指系统由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的, 而单独各部分又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功能和 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