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绘画艺术赏析

合集下载

浅析徐悲鸿的绘画艺术_马佶

浅析徐悲鸿的绘画艺术_马佶

大舞台大104摘要:徐悲鸿是上世纪我国杰出的画家和教育家,其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时至今日,作品《奔马图》仍在人们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和创作风格一直以来都深受广大学者的关注,因此对其绘画作品的研究文献众多。

本文首先介绍了徐悲鸿的绘画艺术生涯,接着着重对徐悲鸿绘画艺术的写实主义和形式语言进行了探讨,以更好地了解徐悲鸿的绘画艺术,促进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徐悲鸿;绘画艺术;写实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艺术文化及艺术思想的传播和交流也愈发广泛。

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得世界文化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传扬和发展。

然而,作为艺术而言,特别是绘画,有着其独特的民族性和历史性,这也是绘画艺术的灵魂所在。

著名画家和艺术家徐悲鸿是我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引领者,在绘画领域声望颇高,深受人们尊重,其作品涉及到素描、国画、油画、人物、山水、花卉、走兽、家禽等多方面,惟妙惟肖、出神入化。

此外,徐悲鸿在诗歌和书法领域也是造诣颇深,对后人影响很大,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因此,研究徐悲鸿的绘画艺术,探讨其如何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于绘画之内涵,了解其不同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精华,将对于未来我国民族绘画艺术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徐悲鸿的绘画艺术生涯徐悲鸿早在1920年6月就在北京大学绘学的《绘学杂志》中发表了《中国画改良论》,指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用者融之”,并提出“借助他山,必先自有根基”。

文中言语精妙、逻辑严谨地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做了辩证讨论,最后以“致广大,尽精微”总结。

对于当时的绘画界来说堪称惊世之论。

徐悲鸿对中国绘画现实做了深刻的解剖,并能立足于传统,同时又借鉴西方绘画艺术精髓,推陈出新,为中国绘画指明了改良方向,其思维逻辑和对艺术的洞察力,在今天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徐悲鸿在欧洲学习长达八年之久,途经英国、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俄罗斯等国,接受了正统的艺术教育,主张西方古典写实绘画风格,力求改变中国绘画,其国画带有强烈的写实风格,为我国国画绘画史中独特的惊世创作。

恩师徐悲鸿作品赏析

恩师徐悲鸿作品赏析

恩师徐悲鸿作品赏析
徐悲鸿的作品赏析
徐悲鸿,中国近现代画坛的杰出画家,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世界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气息和时代精神。

徐悲鸿的作品以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为特点,展现出他对生活、自然和人文的深刻理解。

他的画作注重细节的刻画,同时又富有诗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徐悲鸿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他的画作中常常出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书法、诗词、山水等,这些元素在他的画作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和呈现。

同时,徐悲鸿的作品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的画作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情感真挚动人,展现出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徐悲鸿的作品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画作在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展现出他卓越的绘画技巧和艺术天赋。

总之,徐悲鸿的作品是中国近现代画坛的瑰宝,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内涵丰富、艺术价值高,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欣赏的优秀艺术作品。

1。

为什么说徐悲鸿是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

为什么说徐悲鸿是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

为什么说徐悲鸿是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徐悲鸿是中国美术界的一位伟大艺术家,被誉为“一代宗师”,他对中国美术事业的贡献不仅在于提高中国国画的地位和影响,更在于他在文化、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从徐悲鸿的艺术风格、作品、意义及其影响四个方面来论述徐悲鸿为何是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

一、徐悲鸿的艺术风格徐悲鸿传承了传统文化,将其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他追求技艺的精湛和艺术的深度,既有严谨的传统派,也有具有时代感和现代元素。

他在学术与创新的关系上始终保持平衡,这使他的作品风格既传承了传统,又具有创新性。

徐悲鸿善于绘制动物,他将动物赋予人性,擅长将动物、人物与物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

在他的画作中,人物与动物的身份往往是模糊的,《游春》、《九牛图》、《戏牛》等作品将动物人化,寓意深刻,让人印象深刻。

他的湖光山色、百鸟朝凤、墨竹等作品也是中国的传统艺术中的经典。

二、徐悲鸿的作品徐悲鸿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横跨国画、油画、彩墨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了史上最著名的牛画,其中尤其以《九牛图》、《戏牛》、《逐鹿图》等著名。

《九牛图》,由九头牛所构成,在静谧中显出一种凌厉的气势,画面十分精致细腻,富有中国的传统风味。

徐悲鸿在画中采用了渲染原理,遵循了生活的实景,体现了生命的力量。

《戏牛》是徐悲鸿创作牛画的又一代表作。

全幅画面采用了纸本彩墨画技法,倾注了作者对戏牛的无限热爱之情。

画面通过生动饱满的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塑造了一幅动物形象丰富、个性鲜明、活泼趣味的队伍。

《戏牛》充分展现了徐悲鸿擅长表现动物的才能,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他那份赤子之心。

三、徐悲鸿作品的意义徐悲鸿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艺术上,更体现了徐悲鸿对中国画、民族文化和艺术教育的贡献。

徐悲鸿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注意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深刻探究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内涵、美学表现方式等,并将之注入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徐悲鸿《愚公移山》赏评

徐悲鸿《愚公移山》赏评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课程论文课程名称文化艺术名著导读教师姓名李月林学生姓名祝金春学号***************年级、专业2012级(美术学)提交日期2014 年06 月24日徐悲鸿《愚公移山》看到徐悲鸿先生的这幅作品我的第一感觉是他画的人物都非常壮实,画面里的人物都比较饱满整幅画面都比较充实。

由此我对徐悲鸿先生的这幅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下面我就来深入品味这幅画的美妙所在吧。

1.品味徐悲鸿先生的这幅作品我还是先从构图说起吧,徐悲鸿先生在这幅国画的创作中采用的构图形式是大画幅的主体人物为主,在画面中把人物的大小控制的非常到位,而且在画面中没有左右的轻重差别,使的左右两边看起来比较协调是整幅画面看起来恰到好处,感觉是那么的自然和谐。

2.在徐悲鸿先生的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和传统的写意绘画有所不同的地方就是他的在画人物的时候所使用的比例是使用我们生活中正常人的比例,接近写实状态,没有像传统写意绘画那样通过一些抽象的形态和一些客观不存在的意念表达画家的思想的一些方式来表达。

这个或许是徐悲鸿先生在绘画中的一种创新吧。

3.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徐悲鸿先生通过一些颜色的渲染,让我们可以直观的分辨出物体的基本形态,我们通过一些简单的对比人物服装的对比,人物肤色的对比,大象和牛的对比,前后色彩明度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物质形态他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徐悲鸿先生通过对不同形态的物体的不同色彩的不同感觉,从而通过简单的描绘使得画面中的各种物体都展现出了自己本来的特殊质感,让人一目了然。

4.徐悲鸿先生的这幅作品里所描绘的人物动态都是非常自然的状态,每一个正在劳动的人民他们的状态表情都是以自然的状态展现出来的,画面中劳动人民的每一次用力,每一个动作徐悲鸿先生都通过肌肉的张力,面部的表情等形态来表达劳动中的力量感,老人的慈祥,和蔼,小孩的天真可爱,妇女们的勤劳和对孩子的关怀等,这些展现在画面中的真实情感是徐悲鸿先生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表情刻画而体现出来的,5.徐悲鸿先生的这幅作品在描绘人物的时候采取的是分组的方式,最右边的三个人成一组,中间三个人成一组,左边的人有成一组。

徐悲鸿松鹰赏析

徐悲鸿松鹰赏析

徐悲鸿松鹰赏析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其中,他的《松鹰》作品更是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们就来对徐悲鸿的《松鹰》进行赏析。

首先,我们从作品的背景和题材来分析。

《松鹰》是徐悲鸿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创作的作品,它描绘了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它的目光坚定而锐利,身姿挺拔,栩栩如生。

而在鹰的下方,则是一棵挺拔的松树,枝叶茂盛,树干粗壮,给人以挺拔刚毅之感。

整幅作品以简洁明快的线条勾勒出了鹰和松树的形态,没有繁复的装饰,却给人一种朴实而深沉的美感。

其次,我们来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徐悲鸿在《松鹰》中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如用墨渲染,勾勒出鹰和松树的轮廓,运用水墨的渲染和点染,表现出了松树的树干和枝叶的质感。

整幅作品以黑白灰三种色调为主,没有过多的色彩,却能表现出鹰和松树的形态和神韵。

徐悲鸿还通过对比明暗和虚实,使作品更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这种简洁而深刻的艺术手法,使得作品更具有中国画的韵味和独特的审美效果。

再者,我们来分析作品所蕴含的内涵。

《松鹰》所表现的不仅是鹰和松树的形象,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鹰作为一种高飞的猛禽,象征着力量和自由,它展翅欲飞的姿态,给人以勇敢和坚定的感觉。

而松树作为一种顽强的树种,常常被用来比喻忠诚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徐悲鸿通过将鹰和松树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于自由和坚韧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整幅作品透露着一种豪迈和激昂的情感,给人以振奋和鼓舞。

最后,我们来谈谈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松鹰》作为徐悲鸿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更在文化和精神层面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和独特性,更融合了现代艺术的审美追求和内涵表达。

作品所表现的对于自由和坚韧品质的追求,也正是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所追求的理想和信念。

八雅轩丨 艺术经典 徐悲鸿巨作 田横五百士 赏析

八雅轩丨 艺术经典 徐悲鸿巨作 田横五百士 赏析

八雅轩丨艺术经典徐悲鸿巨作田横五百士赏析摘要:一、画作简介二、创作背景三、主题解析四、艺术价值五、总结正文:徐悲鸿是我国现代画坛杰出的画家和绘画教育家,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民族内涵。

本文将赏析徐悲鸿的一幅巨作——《田横五百士》,通过分析其创作背景、主题及艺术价值,来揭示这幅画作背后的深刻含义。

一、画作简介《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于1930年完成的一幅大型历史题材布面油画。

画面描绘了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的场景,着重表现了不屈的激情,体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主题。

此画现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二、创作背景徐悲鸿创作《田横五百士》时,正值中国政局动荡,日寇开始在中国横行。

画家通过田横故事,歌颂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

田横是秦代末年齐国的旧王族,继田檐之后为齐王。

汉高祖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小岛上。

刘邦听说田横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去说服田横,赦他的罪,召他回来,欲封其王或侯。

但田横在走到尸乡时,终因不肯屈服于刘邦的淫威而自杀。

岛上五百壮士得知后也随其后而自杀,表现了田横及其子民的威武不屈的高节。

三、主题解析《田横五百士》着重刻画了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时的不屈激情,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鲜明主题。

画中人物形象生动,情感真挚,通过对田横故事的重现,展现了我国古代民族英雄的崇高品质和民族精神。

这幅画作不仅是徐悲鸿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同时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民族精神。

四、艺术价值《田横五百士》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徐悲鸿运用精湛的油画技艺,生动地再现了田横故事中的场景,使观者感受到画中人物的不屈精神。

这幅画作不仅展示了画家在艺术技巧上的高超水平,更传递出强烈的民族情感。

五、总结《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一幅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画作。

通过讲述田横的故事,画家歌颂了民族英雄的威武不屈精神,传达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这幅画作不仅表达了徐悲鸿个人的艺术追求,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民族精神。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特点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特点

徐悲鸿的作品,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素描,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国画中,创造了独特新颖的风格。

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

徐悲鸿的创作活动大致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作品也都有他的艺术特点及思想。

(一)留学期间(1919~1927年):欧洲古典写实主义风格。

徐悲鸿自幼受到了朴素绘画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他的父亲。

徐悲鸿的父亲是民间肖像画师,以为人绘画肖像为生。

在传统观念里,肖像最大的要求就是形似。

故而徐悲鸿的绘画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一点可从其早期绘画作品中的逼真和形似找到印证。

后徐悲鸿受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先后到日本、法国求学。

在日本期间,徐悲鸿认识到了西方思潮影响下的日本绘画已经“渐能脱去拘守积习,而会心于造物”,在对比了日本绘画和中国传统绘画之后,徐悲鸿逐步形成了对写实、务实风格画风的欣赏。

徐悲鸿初到法国留学时,恰逢现代主义流派风靡法国,不过徐悲鸿接受的是正规学院派教育,其老师达仰也是一名写实主义画家。

故而,徐悲鸿对欧洲古典写实主义格外推崇。

这一时期的徐悲鸿国画作品较少,油画作品较多,其1923年的油画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

随后的《持棍老人》《箫声》《自画像》等作品均获得了法国美术界的一致好评。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徐悲鸿作品是其创作阶段的第一个小高峰,画作众多,对色块的运用和西方光照明暗的对比,也使得其油画作品得到了完善,已经具备了西方作品的写实技巧。

(二)回国后(1928~1936年):中西文化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回国后,徐悲鸿大力主张素描是一切绘画造型的基础,倡导通过西方写实主义改变中国画的现状。

可以说,徐悲鸿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位素描技艺的传导者。

不过徐悲鸿的素描和西方素描还是有些许不同的,虽然徐悲鸿的素描同样注重透视、结构和明暗处理,但他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以线为规范的虚实、轻重和顿挫的技巧。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

徐悲鸿的绘画艺术2012年05月09日 18:50来源:中国大学生在线字号:T|T0人参与00条评论0打印转发(二)绘画艺术的浪漫主义特色多数学者对徐悲鸿绘画艺术的认识往往集中在他的写实主义风格,却没注意到他重视写形之上的传神和艺术的抒情明志作用。

徐悲鸿的具有高尚的气节和强烈的民族情感,在绘画艺术中表现出鲜明的的艺术个性,他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和气质品格无不有机地融入到他的绘画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浪漫主义特色。

徐悲鸿在艺术创作中,坚持用自己的敏锐的感受和完整而深刻的美学理念来驾驭自己的形象思维,并将自己的人格气质以及创作激情有机地熔铸到其中。

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客观事物,更有作者的真性情。

当然与中国文人画中的重视自我胸怀和情思表达相比,徐悲鸿的思想感情、文化道德以及个性气质中包含了更深刻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徐悲鸿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危难、也最催人奋进的时代。

社会上充满了落后与进步、愚昧与科学、野蛮与文明、独裁与民主、亡国灭族与民族振兴等矛盾之间的殊死斗争和卓绝抉择。

在此新旧思想交替、开放与守旧并存的时代,徐悲鸿正是我们新文化运动在艺术革命领域里的领袖。

据王震先生所辑《徐悲鸿文集》记载,徐悲鸿曾经说过:“为艺术之德,固不当衰于一是;但小博大雄奇为准绳,如能以轻微淡逸与之等量齐观,固无损其伟大也。

若其跻乎庄严、静穆、高妙、雍和之境者,则尤艺之极诣也。

”“我们的雕塑,应当继续汉人雄奇活泼之风格。

我们的绘画,应当振起唐人博大之精神。

我们的图案艺术,应绍述宋人之高雅趣味。

”其绘画艺术中蕴涵着磅礴的思想、强烈情感和民族精神,这些与他在留学期间所吸收的西方理性主义相结合,最终形成他艺术上的浪漫主义特色。

徐悲鸿在艺术上追求真善美,是其终极追求在于尽善尽美。

[4]正如他所说:“穷造物之情者,恒得真之美;探人生之究竟者,则能及乎真之善……若其挥斥八极,隘九州,或真宰上诉天应泣者,必形式与内容并跻其极,庶乎至善尽美,乃真实不虚。

近现代名家徐悲鸿作品赏析

近现代名家徐悲鸿作品赏析
2003年,为了纪念和弘扬徐悲鸿先生对中国美 术事业的巨大贡献,设立了全国书画院系统最高美 术奖项“徐悲鸿美术奖”。陈玉先、姚思敏、蔡超 等十人为首届获奖的书画家 。
名字由来
绘画艺术大师徐悲鸿原名徐寿康,6岁时便跟着父亲 读四书五经,后来又学绘画。17岁就先后在家乡三所 学校担任图画教师。有一次,徐悲鸿到一个亲友家去 吃喜酒,许多有钱的子弟都穿着绸缎,徐悲鸿却穿了 一件布大褂,因而遭到别人的奚落。从此他愤世嫉俗, 立志不穿绸衣。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洋学 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他向别人借钱,可是谁也 看不起这个穷小子。这使他深感前途渺茫,世态炎凉, 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此后 他一直以哀鸿自诩,并发奋绘画,终于成了闻名中外 的艺术大师。
自幼习画 艰难求索
江苏省宜兴县内有条河叫塘河,河上有座石拱桥名屺亭桥。徐悲 鸿于1895年7月19日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原名寿康, 年长后改名为“悲鸿”。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 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母亲鲁 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 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10岁时,已能帮父 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 还能为乡里人写
国画大家
徐悲鸿
徐悲鸿简介
徐悲鸿(1895-1953年),现代画家、 美术教育家、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 陵三杰”。汉族,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 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 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 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
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 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 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 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 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 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所 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是这位古老艺术家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绘画艺术的经典之作。

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徐悲鸿的高超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幅画的主题是三匹马的奔腾,给人一种震撼的印象。

画中的马的体型完美,线条流畅,画面中散发出一种激情的力量,尤其是那三匹奔腾的马,更是暴力而慑人,使整幅画充满生机和力量。

画面上还有一些农事和农具,它们起着修饰作用,更加彰显了农民艰苦奋斗的生活现实。

有一匹马带着重载而疲倦而行,清晰反映出苦难和勉励。

另外三匹奔马,则体现出昂扬向上和抗拒苦难的精神力量。

此外,徐悲鸿还在画面中采用了朴素但不失热闹的构图手法,充分体现新式的绘画艺术技巧。

他刻画的马的姿势、动作、表情,全都十分真实、深情弥漫,使得画面完整活泼自然、带有生命力。

而他用色更是灵动,把空气教照到了画面中,使得画面活跃有力。

《奔马》画中的艺术技巧,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徐悲鸿的绘画魅力。

他的画面富有感染力,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取精神上的力量,这是徐悲鸿绘画艺术最大的魅力所在。

《奔马》是徐悲鸿绘画艺术的典范之作,它将他的创作理念的高度融入到画面中,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和生动性,充分彰显了现代艺术的精髓。

它不仅是中国古老的艺术精神的完美结合,也是绘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徐悲鸿绘画艺术赏析

徐悲鸿绘画艺术赏析

山鬼 1943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11×63厘米
箫声
1926年 布面油画 80×39厘米
少妇像 1940年 布面油画 82×54厘米
徐 悲 鸿
徐悲鸿(1895年—1953年),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事 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1919年赴法国留学, 1923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 观摹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 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 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 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 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独的徐 有爱悲 一国鸿 种热擅 精情长 神。以 抖徐马 擞悲喻 、鸿人 豪笔、 气下托 勃的物 发马抒 的是怀 意一, 态洗以 。万此 古来 凡表 马达 空自 ,己
年 作 , 徐 悲 鸿 纪 念 馆 藏
中 国 画 , 纸 本 设 色 , 76 x
《 奔 马 》
13林风景
1934年
布面油画
56×74
喜马拉雅山 36×52cm 1940年
神鹰图
抗日战争期间
纸本水墨 国画 32.5×26厘米
灵鹫 121×92cm 1942年

徐悲鸿画作赏析

徐悲鸿画作赏析

徐悲鸿画作赏析
《田横五百士》 油画,198x355厘米,1928—1930年作, 徐悲鸿纪念馆藏 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巨大的历史画面渗透出一种悲 壮的气慨,撼人心魄。
桂林风景
1934年
布面油画
56×74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风雨鸡鸣》 中国画,纸本设色, 132x76.5厘米,1937年 作,徐悲鸿纪念馆藏
喜马拉雅山 36×52cm 1940年
群狮 1943年 纸本设色 国画 113×217厘米
神鹰图
抗日战争期间
纸本水墨 国画 32.5×26厘米
灵鹫 121×92cm 1942年
《愚公移山图》
1940年,纸本设色,1.43×4.24米,徐悲鸿纪念馆藏 此幅《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画家以宏大的气势、 震人心魄的力度表达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
厘 米
国 纸 群 画 本 奔 设年马 色 1939
95×181
纸群 本马 水 墨 厘 国 米 画 年
110×122
1940
1941
中 国 年画 作, ,纸 徐本 悲设 鸿 马 》
76x130
饮马 78×58cm 1943年
1.大树双马 2.《三马图》 (作于1944年)

徐悲鸿书画作品研究

徐悲鸿书画作品研究

徐悲鸿书画作品研究徐悲鸿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其作品以雄浑大气、沉稳严谨、塑造性强等特点而著称于世。

本文将对其书画作品进行研究。

一、画作1. 《奔马图》这幅画作于1929年,是徐悲鸿的代表作之一。

画面上一匹奔腾的骏马,显得威武有力,神态慷慨激昂,腾空而起,飞驰欲飞。

画家通过线条的运用和优美的姿态,充分表现了马的雄浑、自由、完美,并且将其与中国民族的精神相结合,具有强烈的情感和艺术价值。

2. 《黄河大合唱》这幅画作于1950年,是徐悲鸿晚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其强烈的爱国情怀。

画面上黄河的波涛汹涌,奔腾不息,而壮丽的山河和炫目的阳光给人以愉悦。

画家以强烈的色彩、壮观的气势,描绘了祖国的浩瀚与壮美,抒发了他对祖国的深情。

3. 《汉宫秋月》这幅画作于1938年,是徐悲鸿所画众多花鸟画之一。

画面上三个清秀的女子穿着汉代的衣裳,身姿轻盈,宛如天女下凡,玩赏着秋月。

画家用功夫刻画女子的细节,如衣纹、脸部、发髻等,以细腻的线条和优美的色彩,呈现出高贵华丽和典雅秀丽的气质。

画面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书法作品徐悲鸿的书法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件是《赤壁赋》。

他在书写过程中,极具气势地挥笔,用“奇筆異香”来表现文章的艺术韵律。

此作品中的笔法刚柔相济,毫不拖泥带水,将诗意和笔墨融为一体,形成了新的书写风格。

2. 《七绝》此作品是徐悲鸿教导学生过年练习的一幅书法作品,其特点是字迹工整、气势雄浑、线条简洁,整体呈现出一种快意自如的情感和墨客风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嵩岳扇》此作品中,徐悲鸿以书法的方式书写了山东嵩岳庙的名字,整体线条流畅、构造平稳,表现出一种庄严恢弘的气势,赋予了这些字更深的文化内涵。

总而言之,徐悲鸿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巨匠,其书画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精湛的技艺和浑厚的文化底蕴,更呈现出一种强烈的人文情怀和思想意蕴,在艺术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浅析徐悲鸿绘画的艺术特色

浅析徐悲鸿绘画的艺术特色

浅析徐悲鸿绘画的艺术特色作者:刘俊梅来源:《当代人(下半月)》2018年第04期一、徐悲鸿简介徐悲鸿(1895-1953),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人,中国近代著名画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

徐悲鸿先生出生于江苏的一个平民家庭。

他的父亲徐大章是一名私立学校教师。

徐悲鸿9岁时,就跟着父亲学画画。

20岁入震旦大学,得到著名的油画家周湘等大家的赞扬和指导。

而同样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因此而胸怀兼济天下的豪情。

后来他获赴日资助,在日本,徐悲鸿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家的创作技法与画作境界。

徐悲鸿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导师。

此时,遇到了蔡元培、鲁迅等名人,开始信奉“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思想,追求民主与科学。

24岁时到法国深造,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

32岁这一年回国开始在各大高校从事教育工作,致力于美术教学事业,他还继续发展自己的艺术和革命事业。

二、徐悲鸿的绘画艺术特色徐悲鸿十分擅长油画素描和中国画。

他把中西合璧奉为自己的创作理念,画作独特新颖。

他的油画注入国画的留白与写意的韵味,国画则注入了油画工巧的风格。

(一)徐悲鸿绘画艺术中中西结合的特点综合大量的实例来观察徐悲鸿先生的作品,可谓“画如其人”,具体则表现为中西合璧的风格特点。

这样说,想要更好地了解徐悲鸿的作品风格,应重点解析中西合璧的技巧,领悟西方的现实主义与中国写意风格的不同。

徐悲鸿的艺术语言,如他的绘画选择,他的绘画风格和他的创造性思维,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此外,徐悲鸿的中国画主要是笔墨晕染为传统地手法。

借助于干湿晕染线条和墨彩来绘画人物形象和描绘写意意境。

徐悲鸿的中国画综合了追求比例、黄金解剖、具象透视等方法。

徐悲鸿对国画有着十分深切的改良,中心点在于:一方面古代绘画技法优秀的地方我们要坚守,对于一些濒临失传的技法要拯救,不好的要加以更改。

另一方面,对于西洋技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中西合璧。

然后将它们去融入生活。

徐悲鸿在继承民族文化上十分认真的分析了我们的民族传统国画的风格与境界,然后做了大量详实的解析文化意蕴与写意技法的融合探讨。

八雅轩丨 艺术经典 徐悲鸿巨作 田横五百士 赏析

八雅轩丨 艺术经典 徐悲鸿巨作 田横五百士 赏析

八雅轩丨艺术经典徐悲鸿巨作田横五百士赏析《徐悲鸿巨作《田横五百士》赏析》一、引言徐悲鸿(1895-1955)是我国现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和美术理论家。

他的作品在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尤以《田横五百士》堪称巨作。

本文将深入探讨徐悲鸿的这幅巨作,对其内容、艺术手法以及意义进行全面赏析,旨在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幅艺术经典。

二、作品背景1. 画作名称:《田横五百士》2. 创作时间:1933年3. 画作规格:纸本设色,纵38.6厘米,横1932.7厘米4. 主题内容:《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以“五百士”这一题材形式表现了我国人民的英勇形象。

作品以农民、工人、学生、士兵等五百人的生动形象,展现了我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乐观豁达。

三、艺术赏析1. 艺术手法:徐悲鸿在《田横五百士》中采用了写实主义的绘画手法,以精湛的技艺塑造了五百人的形象。

每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根据其职业特点和表情神态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和心境。

整幅画面色彩浓郁,充满了力量和生气。

2. 意义与价值:《田横五百士》作为徐悲鸿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更是一幅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它表现了我国人民的顽强和乐观,展现了我国人民的勇气和坚毅,是对我国人民精神的深刻赞美,也是对我国现实的真实写照。

四、总结与展望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是我国现代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雄浑的笔触、丰富的表现形式展现了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本文的赏析,我们对这幅巨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更加珍视和喜爱这幅艺术珍品。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不仅是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一面镜子,反映出我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征。

这幅作品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我国人民的顽强和乐观,也让我对我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和热爱。

在未来,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关于徐悲鸿的作品,深入了解他的艺术创作理念和风格特点,也更希望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多观赏到优秀的我国绘画作品,感受我国绘画带来的美好和力量。

正文徐悲鸿素描作品的艺术特征

正文徐悲鸿素描作品的艺术特征

正文徐悲鸿素描作品的艺术特征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画坛上杰出的艺术家之一,擅长绘画和素描。

他的素描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下面将从构图、用线、用笔、用墨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徐悲鸿素描作品的艺术特征。

首先,徐悲鸿的素描作品在构图上非常讲究。

他善于捕捉事物的特点,并将其巧妙地安排在画面中,形成有力的组合。

他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明暗、纵深、形状等元素进行巧妙的组合,突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他的素描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强烈的表现力。

其次,徐悲鸿在用线上有独到之处。

他的线条非常灵动和富有力量感,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事物的轮廓和形态。

他的线条流畅而有张力,常常以多变的姿态出现在画面中。

他注重对形状的把握,能够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事物的特点和内在的力量。

再次,徐悲鸿在用笔上也有独特之处。

他擅长利用画笔和墨汁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质感和纹理。

他能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笔法来表现不同的触感和光影效果。

他对于墨汁的运用非常熟练,能够通过厚薄、浓淡的变化来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

最后,徐悲鸿的素描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他运用书法的技巧和意境,赋予了作品一种独特的韵味和意境。

他在作品中常常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情感,让作品更具有内涵和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徐悲鸿的素描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他善于构图,并运用对比的手法营造层次感和空间感;他的线条流畅而富有力量感,并能够准确地表达事物的形态;他善于利用笔触和墨汁的变化来表现质感和纹理;他常常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赋予作品以独特的韵味和意境。

这些特点使得徐悲鸿的素描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内涵。

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他对于艺术的独特见解,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气质。

徐悲鸿绘画艺术鉴赏

徐悲鸿绘画艺术鉴赏

徐悲鸿绘画艺术鉴赏泰戈尔 1940年纸本设色50cm×50cm徐悲鸿纪念馆藏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

现代中国画大师,卓越的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幼年随父学画,后赴巴黎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并先后去英、德、法、意及瑞士观摹学习,吸取了不少世界艺术精华。

1927年归国,历任中大艺术教授、北京大学、桂林美术学院教授,后任北平艺专校长。

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直至病逝。

徐悲鸿极力推崇和赞赏任伯年的人物肖像画,提倡写生,反对摹古。

《泰戈尔像》是徐悲鸿写生肖像画的代表力作。

虽然,画家在这幅画中明显地运用了西方的绘画方法,但是呈现出来的仍然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

人物造型以线为主,脸部染色结合素描方法,以形写神,这是徐悲鸿开创的肖像画法,个人风格明显。

图中背景以中国的传统花鸟画方法处理,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画面注重主要人物的内在心理刻画,整个画面显出文雅、静寂,文化氛围浓厚。

献寿图设色纸本镜片1936年作 (840万元,2010年西泠秋拍)喜马拉雅灵鹫 1941年作 (3220万元,2011年11月中国嘉德秋拍)《喜马拉雅灵鹫》是悲鸿大师的巨制。

徐悲鸿1941年(辛巳)从印度返马来西亚至槟城,应挚友“兰庐”主人之请而作此画。

大师早一年即1940年(庚辰)游印度时,在喜马拉雅山大吉岭一带,画了不少灵鹫写生。

回槟城,大师向“兰庐”主人亲述灵鹫神态逼人,气势雄伟的动人姿态,并将之入画,遂成此幅。

1942年1月,日军侵略的战火弥漫整个马来西亚,悲鸿大师不得不在仓促下乘最后一班轮船离开,途经缅甸入云南,至昆明大观楼,又见美鹫,赞叹之余,创作了《灵鹫》,这便是徐悲鸿纪念馆珍藏的著名藏品。

以彩墨画鹫是大师的独创,从其写生稿和两件完成稿可以看出,杰出的造型能力为徐悲鸿的水墨画创作提供了其它艺术家很难达到的一种写实高度,尤其是动物姿态的塑造,在悲鸿浪漫、悲情的笔墨渲染之后,更呈现出一种英雄颂歌式的交响曲氛围。

徐悲鸿画赏析

徐悲鸿画赏析

《九方皋》的意境真实,气息高古,令人思接千载,它的构 图布局主次、虚实、开合相得益彰,人与马,掩映生姿,造 型严谨而生动,概括而传神,且衣冠器物合乎古制设色古雅 质朴。此画中的人物,尚见中华人物体貌,不若《愚公移山》 人物有“非我族类”之憾。在这幅巨构中,画家的素描能力 与造型天赋得到了高度发挥,但这种发挥一点也不牵强,造 型与笔线胶合在一起,两者并不是孤立的、分离的。题材之 古与寓意之新,又古又新,每看皆令人难忘。
《田横五百士》
整个画面呈现了强烈的悲剧气氛,现出富贵能淫、威武不 能屈的鲜明主题。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的高节徐悲鸿着意 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
八骏图
以周穆王八骏为题材,匹马形态各异,飘逸灵动在绘画技 法上,是极为成功的中西融合的产物,他以中国的水墨为 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 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 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 现了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
徐悲鸿画赏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徐悲鸿简介:
徐悲鸿 (1895-1953),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 育家。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江苏宜兴人。四岁入塾,从 父习画。年甫弱冠,东渡日本,翌年赴法,师事达仰, 继入徐梁学院及巴黎国立美术学校1921年游学德,1927 年归国,任中大艺术教授
“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 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尤其是 他的《奔马图》。徐悲鸿运用饱酣 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 大转折部位, 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 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 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 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 动感。采 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 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 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 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 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 斗。

徐悲鸿书画作品研究

徐悲鸿书画作品研究

徐悲鸿书画作品研究徐悲鸿(1895年-1955年)是中国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油画大师”和“国画泰斗”。

他是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者和领军人物之一,对中国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画作品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深受人们喜爱并且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本文将对徐悲鸿的书画作品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中国绘画艺术的贡献。

徐悲鸿书画作品的独特风格徐悲鸿的书画作品在题材和风格上都表现出了他鲜明的个性和精湛的绘画技艺。

他擅长的题材包括人物、风景、花鸟、动物等,尤其以人物画和马画最为闻名。

徐悲鸿的人物画以传神的形象和饱满的笔触见长,人物肖像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感动人心。

其马画则因其独特的笔墨运用和刻画技巧而备受称赞,被誉为“中国马画第一人”。

在花鸟画方面,徐悲鸿善于通过精致的笔触和细腻的色彩表现出花朵的生动和美感,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娴熟的技艺。

在绘画风格上,徐悲鸿兼容并蓄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也吸收了西方绘画的技法和理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善于运用水墨、彩墨、油彩等不同的绘画材料,掌握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技巧和西方绘画的透视、色彩、光影等技法。

他的画面构图严谨,用色浓烈,笔法刚健,意境深远。

他从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中吸取精华,将二者融合贯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画风,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徐悲鸿的书画作品对中国绘画艺术的贡献徐悲鸿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事业,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美术教育家,他倡导以传统绘画为基础,同时吸收西方绘画的创作理念和技法,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美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美术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徐悲鸿的书画作品也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他以其深厚的传统绘画功底和对西方绘画的理解,创作出了一系列富有个性和思想内涵的绘画作品,引领了当时中国绘画的新潮流,对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此幅画中,徐悲 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 勾勒头、颈、胸、腿等 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 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 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 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 钢刀,力透纸背,而腹 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 很有弹性,富于动感。 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 小,透视感较强,前伸 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 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 面。
题 识 : 春 之 歌 。 大 千 道 兄 教 正 。 乙 亥 悲 鸿 。
立 轴 钤 印设 :色 悲纸 鸿本 乙 亥 ( 19 35 年 ) 作
《 春 之 歌 》
辛 未 春 悲 自 饱 , 更 须 向 计 慰 生 ,
钤 印 : 悲 鸿
《自画像》(1934年 油画 61×45cm)
徐悲鸿取法西方古典写实绘画, 力倡用"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强调" 尽精微、致广大"、"惟妙惟肖"、"直接 师法造化",特别是他的"素描是一切 造型艺术的基础"论,在画史上产生 了划时代的效果,宣布了从顾恺之到 任伯年一千多年间勾红填色形式的大 体结束和一代新形式国画的诞生。他 的写实主张和从苏联引进的"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并为一体,成为本世纪 最大的主流画派。
《徯我后》创作于 1931至1933年,取 材于《尚书·仲虺 之诰》:“徯我后, 后来其苏。”描写 夏桀暴虐,在他的 统治下,人民痛苦 不堪,商汤带兵去 讨伐暴君,老百姓 殷切地期待他们来 解救。大地干裂了, 瘦弱的耕牛啃着树 根,人们的眼睛里 燃烧着焦灼的期待。
新图所确画无徐 绿中画,的数悲 的体的以技画鸿 垂形牛形法马画 柳庞犹传和的马 ,大如神精作名 构的他。神品闻 成牛的牛溶中天 了,马也入凸下 充与一是了现, 满小样徐国出他 希巧意悲画来的 望灵韵鸿中,马 的动生特,主之 春的动别注要所 之儿、钟重是以 歌童神爱比他能 。,气的例成在 以十题、功上 及足材造地千 泛。,型将年 着此他准西来
• 徐悲鸿以雄狮为题材 的创作,主要分为前 后两个时期。一是抗 战前;一是抗战期间 。 • 1942年12月,徐悲鸿 创作了此幅《雄狮》 。雄狮双眸如电,怒 啸于巨石之上,题句 却曰:“寂寞谁与语 ,昏昏又一年”,更 渲染出一层心境。
此画作于1938年,中国正 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徐悲鸿满怀悲愤,画此负 伤雄狮。它回身昂首,双 目怒视远方,这是一幅用 浪漫主义手法抒发情怀的 佳作。狮虽然负伤,但未 屈服,仍然保持昂扬斗志 和复仇的信念,象征了中 华民族的自尊自强和不容 侵犯。迎风飘舞的鬃毛, 强健有力、紧抓地面的利 爪,喷出怒火的双眼,都 传达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负伤之狮》(1938年 国画 109×110cm)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 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 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 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k空", 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 勃发的意态。 《奔马图》作于1941年 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 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 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 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 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 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 《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 忧急之情。
该画运用西方的明 暗光影塑造方法造 型,对面部作了重 点塑造,体量突显, 形象逼真,光色自 然,但衣服和背景 简洁概括,用线浑 厚,笔势纵横,具 有水墨写意的感觉, 浸透着东方的审美 趣味。
《自画像》(1922年 素描 32.5×48.5cm)
该画在头、颈、躯干以及手 臂形成的稳定的整体构图上 又体现出了相应的变化,笔 法简洁概括但造型坚实,人 物手臂的姿势、面部神态、 尤其是眼睛都传达出了画家 自信和持重的内在品质。对 人物内在精神的表达永远是 徐悲鸿艺术创作的主旨,也 是对“以形写神”的中国绘 画艺术的优秀传统在新的领 域上的继承和发扬。
此画绘于徐悲鸿在新加坡为抗 战筹款之时,画家把虎视眈眈、 张着嘴、露着尖牙的毒蛇喻为 挑衅者,双目放光的瘦狮则象 征着中华民族,它已经觉醒, 目光中充满着对于敌人的鄙视。 徐悲鸿正是在对具有高度故事 情节性以及对狮子充满威严的 精神状态的准确传达中、特别 是从狮子的面部表情和眼神的 表现上,充分体现了徐悲鸿生 动传神的艺术境界,作品在狮 子强烈的动势、情节性表现、 高度想象力、画面对艺术家民 族情感和个性气质的成功传达 上,都体现出了徐悲鸿艺术的 浪漫主义情怀。
《 群 1 奔 》 9 95 3 18 9 1年 厘纸 米本 设 色 国 画
×
11 0
12 2 厘 米
《 19 群 40 马 》 年 纸 本 水 墨 国 画
×
《九方皋》 中国画,纸本设色,138x351厘米,1931年作,
徐悲鸿纪念馆藏
《大树双马》
《饮马》
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 “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 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 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 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 融之”。他不但擅长中国画, 素描、油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和 成就。
徐 悲 鸿
徐悲鸿(1895年—1953年),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 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 师。 1919年赴法国留学, 1923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 观摹研究西方美术。
《愚公移山图》
1940年,纸本设色 1.43×4.24米徐悲鸿纪念馆藏 此幅《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画家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 力度表达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
《田横五百士》
油画,198x355厘米,1928—1930年作,徐悲鸿纪念馆藏 这幅《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故事出自《史记·田 儋列传》,巨大的历史画面渗透出一种悲壮的气慨,撼人心魄。
《侧目》(1939年 国画111×109cm)
问题
1.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
问题
1.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
我最喜欢徐悲鸿的奔马图。 从马的千姿百态中我们体会出 徐悲鸿当时作画的心境,也从中 感受到一种勇往直前、 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
2. 徐悲鸿身上 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
2. 徐悲鸿身上 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
徐 悲 鸿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 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 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 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 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 表。
徐悲鸿的勇往直前、爱国爱民、 刻苦努力,包括他生活中的节衣缩食、 艰苦奋斗的精神都值得 我们学习,并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 牛 立》 轴 设 色 纸 本
辛 未 ( 19 31 年 )
徐悲鸿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画家, 更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骨子里 充满傲气,血管里流淌的是爱国 激情。抗日战争期间,作为一名 爱国画家,徐悲鸿积极主动抗战, 反对妥协投降;他曾出访南洋募 捐,将所得之款10万美金全部捐 给祖国的抗战事业,并创作了多 幅抗日为题材的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