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第一部分:提出对方的论点论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两年以前不久现在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那些依据是事实吗?
明确:从资料上看是事实。
作者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然后分析对方的事实,却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从对方真实存在的依据出发推导出有别于对方观点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是不和逻辑的,这是驳论证。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1层失掉的是他信力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又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这两个针锋相对的观点。
作者为什么认为对方观点是错误的?作者提出自己正面的观点的依据又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作者拿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据。
(4)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5)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2层发展着的是“自欺力”
第二部分:直接反驳驳论证
第5段中的“中国人”指什么,是否清楚?(国民党官僚及所谓的“社会名流”)
(6)“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1层提出中心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呢?请大家朗读7、8两小节。
(7)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明确:从古代谈到了现代,很多人都是中国的脊梁。
举例论证法比喻论证法作者先说了自古以来在所谓的“正史”里都掩不掉光辉的人,(正史:以统治者的意识、思想为主导编辑而成的史书,称赞和讴歌统治者和为统治者服务的人)。
作者没直说,而是归纳为四种(埋头苦干……舍身求法),它们是指哪些人呢?(小组讨论)
明确: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
如毕升、李时珍等。
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
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
如王安石、白居易、孟子、司马迁、屈原等。
一种奋不顾身,为正义而献身的,如谭嗣同、屈原等(或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
如法显、玄奘等。
)
鲁迅称这些人为“中国的脊梁”,为什么?
“中国的脊梁”,比喻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是中国的希望(中共和广大的抗日军民)
(8)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第8小节的最后一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揭示了对方在提出观点时所犯的错误是什么?(以偏概全)。
第三部分:间接反驳驳论证方法:以偏概全驳论据:现在也何尝少呢
这些人“现在也何尝少呢?”“现在的”又是指哪些人呢?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
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9)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第四部分: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朗读最后一节。
作者最后总结,作为一名时代的战士,目光敏锐的交给大家洞察社会真实的方法——看地底下。
“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还处在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共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
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
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这篇杂文就当时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提出义正辞严的批判,既猛烈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热情歌颂了英勇斗争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
文章短小精悍,写法灵动,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写作背景①“九·一八”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土日益沦丧。
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消极不抵抗的态度。
日军深入华北。
②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
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
③针对这观点,鲁迅先生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发表本文,指出: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④与此同时,我党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播散着抗日的火种。
我们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读到鲁迅先生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是的,鲁迅先生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兴盛、腾飞的坚强战士。
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
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式:即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
(1)立论:即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用论据来加以论证,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
(2)驳论:假设一个错误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进行反驳,再提出自己正确的论点。
驳论的方法有:
(1)驳论点(直接批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举例:《不求甚解》。
(2)驳论据(间接批驳):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因为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3)驳论证(间接批驳):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
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记住:驳论完后,作者一定会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2.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
鲁迅的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一.阅读1—5自然段
1.语段的敌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敌论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3.上面语段批驳的方式是()
A.直接驳论点B.通过驳论据驳论点
C.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D.间接反驳
4.上面语段中的“他信力”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欺力”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
5.上文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
A.表引用B.表强调C.表特殊称谓D.表讽刺否定
6.第2节中有人的“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第五节中的“中国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4
节中的“一条新生路”是指____________。
7.与“玄虚之至”中“之”含义不同的是()
A.多助之至B.辍耕之垄上C.古仁人之心D.吾欲之南海
8.“一味的求神拜佛”有什么害处?
9.对文中画线句子“中国人”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句中的“中国人”指所有中国人。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句中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及御用文人。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句中的“中国人”指广大人民。
D.“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句中“中国人”指一部分中国人。
10.“仿词”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仿照现成的词语,临时创造出新的词语或类似说法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自信力—他信力,先发制人—后发制人等,请造四个以上的仿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指出对下列加点字的分析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A.“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这“公开”一词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和不敢公开的事。
B.“两年以前,我们总夸着“地大物博”,这“总”字表示自夸,夜郎自大是由来已久的。
C.“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国联”,这“只”字表示惟洋是崇,不相信自己。
D.“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这“一味”表示“暂时只”的意思。
二.阅读6—9段
1.作者从正面提出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自古以来……的人”。
你能各举一例吗?
3.“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筋骨和脊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底下”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有什么现实意义?
5.“说中国……诬蔑”一句指出敌方论证时犯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毛病。
6.怎样理解“虽是等于……光耀”一句?
7.“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人家所知道”?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第一部分:提出对方的论点论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两年以前不久现在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那些依据是事实吗?
明确:从资料上看是事实。
作者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然后分析对方的事实,却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师引导: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从对方真实存在的依据出发推导出有别于对方观点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是不和逻辑的,这是驳论证。
(3)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1层失掉的是他信力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又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这两个针锋相对的观点。
作者为什么认为对方观点是错误的?作者提出自己正面的观点的依据又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作者拿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据。
(4)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5)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2层发展着的是“自欺力”
第二部分:直接反驳驳论证
第5段中的“中国人”指什么,是否清楚?(国民党官僚及所谓的“社会名流”)(6)“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1层提出中心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呢?请大家朗读7、8两小节。
(7)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明确:从古代谈到了现代,很多人都是中国的脊梁。
举例论证法比喻论证法作者先说了自古以来在所谓的“正史”里都掩不掉光辉的人,(正史:以统治者的意识、思想为主导编辑而成的史书,称赞和讴歌统治者和为统治者服务的人)。
作者没直说,而是归纳为四种(埋头苦干……舍身求法),它们是指哪些人呢?(小组讨论)
明确: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
如毕升、李时珍等。
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
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
如王安石、白居易、孟子、司马迁、屈原等。
一种奋不顾身,为正义而献身的,如谭嗣同、屈原等(或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
如法显、玄奘等。
)
鲁迅称这些人为“中国的脊梁”,为什么?
“中国的脊梁”,比喻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是中国的希望(中共和广大的抗日军民)
(8)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第8小节的最后一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揭示了对方在提出观点时所犯的错误是什么?(以偏概全)。
第三部分:间接反驳驳论证方法:以偏概全驳论据:现在也何尝少呢
这些人“现在也何尝少呢?”“现在的”又是指哪些人呢?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
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9)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朗读最后一节。
作者最后总结,作为一名时代的战士,目光敏锐的交给大家洞察社会真实的方法——看地底下。
“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还处在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共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第四部分: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
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
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这篇杂文就当时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提出义正辞严的批判,既猛烈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热情歌颂了英勇斗争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
文章短小精悍,写法灵动,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写作背景①“九·一八”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土日益沦丧。
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消极不抵抗的态度。
日军深入华北。
②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
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
③针对这观点,鲁迅先生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发表本文,指出: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④与此同时,我党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播散着抗日的火种。
我们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读到鲁迅先生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是的,鲁迅先生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兴盛、腾飞的坚强战士。
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
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式:即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
(1)立论:即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用论据来加以论证,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
(2)驳论:假设一个错误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进行反驳,再提出自己正确的论点。
驳论的方法有:
(1)驳论点(直接批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举例:《不求甚解》。
(2)驳论据(间接批驳):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因为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3)驳论证(间接批驳):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
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记住:驳论完后,作者一定会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2.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
鲁迅的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一.1—5自然段
1.语段的敌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敌论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3.上面语段批驳的方式是()
A.直接驳论点B.通过驳论据驳论点
C.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D.间接反驳
4.上面语段中的“他信力”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欺力”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
5.上文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
A.表引用B.表强调C.表特殊称谓D.表讽刺否定
6.第2节中有人的“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第五节中的“中国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4
节中的“一条新生路”是指____________。
7.与“玄虚之至”中“之”含义不同的是()
A.多助之至B.辍耕之垄上C.古仁人之心D.吾欲之南海
8.“一味的求神拜佛”有什么害处?
9.对文中画线句子“中国人”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句中的“中国人”指所有中国人。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句中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及御用文人。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句中的“中国人”指广大人民。
D.“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句中“中国人”指一部分中国人。
10.“仿词”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仿照现成的词语,临时创造出新的词语或类似说法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自信力—他信力,先发制人—后发制人等,请造四个以上的仿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指出对下列加点字的分析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A.“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这“公开”一词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和不敢公开的事。
B.“两年以前,我们总夸着“地大物博”,这“总”字表示自夸,夜郎自大是由来已久的。
C.“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国联”,这“只”字表示惟洋是崇,不相信自己。
D.“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这“一味”表示“暂时只”的意思。
二.6—9段
1.作者从正面提出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自古以来……的人”。
你能各举一例吗?
3.“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筋骨和脊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底下”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有什么现实意义?
5.“说中国……诬蔑”一句指出敌方论证时犯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毛病。
6.怎样理解“虽是等于……光耀”一句?
7.“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人家所知道”?
答案:
一.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自夸地大物博,寄希望于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2.不行,因为作者批判敌论点是就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而言,如果删去就会变得以偏概全。
3.C
4.信“地”信“物”信“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故伤今
5.D
6.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者及御用文人所有的中国人国民党反动派及御用文人相信自已的力量,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7.C
8.可以令人更长久地麻醉自已
9.D
10.(1)望洋兴叹——望卷兴叹(2)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血还血)(3)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4)化悲痛为力量---化腐朽为神奇
11.D
二.1.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①毕升,李时珍②陈涉,戚继光③杜甫,关汉卿④法显,玄奘
3.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的反动宣传;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4.(1)可以鼓舞斗志,增强民族自信心。
(2)赞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或赞扬那些有自信的中国人)(3)批驳敌论点(4)说明有自信力的中国人才是我们民族的中坚,才能代表我们的民族。
(或激励人们做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5.以偏概全
6.(1)他们的光辉照耀着历史,正史也掩不住他们的光辉。
(2)所谓的正史,其实不是真正的历史,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
7 (1)“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
(2)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很多人的努力不为人所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