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外民俗统考复习资料

中外民俗统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民俗概述1、民俗的定义: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

5、民俗的形成:经济的原因、政治的原因、宗教的原因、地理的原因。

6、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接待地的经济效益。

7、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1)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8、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第二章服饰民俗1、服饰: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

其构成主要包括四类: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服饰的保护作用是第一位的。

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以遮身蔽体,防寒御署为主要目的。

(2)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

(3)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

(4)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原因(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样式、工艺。

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5、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一)古代汉族服饰的发展:(1)商朝时期的三种服饰:①免冠,身着窄袖圆领衣,手上带枷,其身份大概是奴隶或俘虏②头戴平顶帽,身穿翻领绣衣,腹前兽头纹蔽膝③头戴尖帽或裹巾子,上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裳。

(南译)中外民俗考试题目与答案

(南译)中外民俗考试题目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1. 垂花门是中国古代建筑院落内部的门,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

2. 人生仪礼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

它是一种世俗仪式,一般又称为“通过仪式”。

3. 满汉全席原是清代宫廷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做的一种全席。

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分三天吃完。

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

4 岁时节日,主要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5 四合院——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

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

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

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6 服役婚,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时期的一种婚俗。

男子在婚前或婚后住在妻方劳动一段时间,作为代价偿还妻方劳动力的损失,换娶妻子到本氏族或本家族中来。

7 民俗是指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所传承的喜好、风尚、习惯、禁忌等8. 那达慕达会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

"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

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二:简答题1.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A,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中国注重食物的色香味,西方重视食物的营养价值。

B,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

中外民俗试题

中外民俗试题

中外民俗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8分)1.民俗2.民间杂艺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_____对民俗的产生,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

2.服饰具有两重民俗性格,一是_____;二是_____。

3.在饮茶方面,广东潮汕和福建漳泉等地区流行喝_____之风俗。

4._____是沿悬崖峭壁修建的一种道路,也是非常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5.传统农业是使用_____,利用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以及自然有机肥料,凭借直接经验从事生产的农业。

6._____是东南亚乃至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国家。

7._____藏语意为“酸奶宴”,又称“藏戏节”8.朝鲜族舞蹈尤以_____著名,妇女有跳板和荡秋千的传统竞技习俗。

9.每月的13日如果正好是星期五,就被称为_____,是西方世界最为忌讳的日子。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30分)1.民俗的本质特征指的是民俗的()。

A.集体性B.传承性C.稳定性D.地方性2.神像、供品、年画、婚嫁用品等内容,主要反映了民俗文化的()功能。

A.教化B.规范C.娱乐D.审美3.彝族妇女戴的鸡冠帽,主要是出于一种()。

A.xxB.求xx心理C.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D.反映政治观念4.和服是()人的传统服饰,它源于中国的唐装。

A.xxB.xxC.xxD.xx5.馕是()族常见的一种面食。

A.xxB.回C.维吾尔D.藏6.“清炖蟹粉狮子头”、“鸡汤煮干丝”、“三套鸭”都是()的著名菜肴。

A.川菜B.浙菜C.苏菜D.徽菜7.下列哪项不是人类居住创始期的居住习俗?()..A.群居C.逐水而居8.我国最短的xx是在()。

A.xxxxB.生死分居D.居无定所B.xxxxC.xxxxD.xxxx9.被誉为我国北方“水稻之乡”的是()。

A.xxxxxxB.xx河套xxC.xxxx盆地D.xxxx10.现代工艺美术发展最令人瞩目的是()。

中外民俗复习题

中外民俗复习题

中外民俗复习题中外民俗复习题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中华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二、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哪些特点?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以下特点:1.日期不固定:春节是根据农历来确定日期的,每年的具体日期不固定,一般在公历的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

2.庆祝活动丰富多样: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赏花灯等,这些活动都寓意着祈福、辟邪、迎福等美好寓意。

3.重视家庭团聚:春节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会返乡与家人共度佳节,共享团圆的喜悦。

4.丰盛的美食:春节期间,人们会准备各种丰盛的美食,如饺子、年糕、鱼等,寓意着团圆和好运。

三、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有哪些庆祝活动?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以下庆祝活动:1.赏花灯:元宵节的最大特色就是赏花灯,各地会举办盛大的花灯展览,如彩灯、灯笼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2.吃元宵:元宵节也叫做“灯节”,人们会吃元宵,这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圆球状食物,有各种口味,如芝麻、豆沙、红枣等。

3.猜灯谜:元宵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猜灯谜,人们会在灯谜上猜字谜,增加了节日的趣味性。

四、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有哪些习俗和意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具有以下习俗和意义:1.祭祖扫墓: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重要时刻,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献上鲜花和食物,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2.踏青郊游:清明节正值春季,天气宜人,人们会踏青郊游,欣赏春景、放松身心。

3.插柳扎榆:清明节期间,人们会插柳枝和扎榆枝,寓意着祈福、驱邪和祈求平安。

4.放风筝:清明节也是放风筝的好时机,人们会放飞五彩斑斓的风筝,享受放风筝的乐趣。

五、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有哪些庆祝活动?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有以下庆祝活动:1.赛龙舟: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以纪念屈原投江救国的英勇行为。

民俗文化学生复习资料

民俗文化学生复习资料

民俗文化课程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民俗的定义(2学时)“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William Thoms )1846年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 (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国际学术界又以“Folkloristics”专指“民俗学”,而将“Folklore”专指作为研究对象的民俗,以便区别。

“民俗”既民间风俗。

民间——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历史上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1、文化遗留物说。

2、精神文化说3、民间文学说4、传统文化说总之,民俗,既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一)民俗的集体性:又叫社会性。

(二)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在空间前后左右流动传播。

(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稳定性指民俗在流传中相对不变的特征。

变异性指在民俗的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四)民俗的类型性:模式性。

(五)民俗的规范性服务性:规范人们日常生活行为。

满足人们需求。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2学时)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四、几个相近概念的比较几个相近概念的含义:风俗:“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习俗;“习”——“数飞也”礼俗;礼源于俗,俗先于礼。

几个概念相互之间的关系五、民俗的种类(一)物质民俗1、农耕民俗2、畜牧民俗3、渔猎民俗4、手工业民俗5、商业民俗6、服饰民俗7、饮食民俗 8、居住民俗 9、行旅民俗(二)社会民俗1、人生礼仪民俗:2、岁时节令民俗:3、社会结构民俗;4、游艺民俗(三)意识民俗:有原始信仰,宗教信仰、禁忌方面等。

中外民俗大题

中外民俗大题

中外民俗大题第一章民俗概述一、名词解释1.民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风俗: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他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二、简答论述1.民俗的分类(1)经济民俗: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包括生产、居住、饮食、商贸、服饰、交通等民俗。

(2)社会民俗: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包括家庭乡里、人际交往、人生礼仪、岁时节日等民俗。

(3)信仰民俗: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包括民间信仰、巫术、禁忌等。

(4)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包括口头语言、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

2.民俗的特征一、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二、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这种传播有两种方式:民族迁徙和方式采借。

三、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民俗形成后会随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变异性指民俗传播过程中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四、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族性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地理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地域性指民俗在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

如八大菜系(鲁川粤苏浙湘闽徽),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口味。

五、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主要表现于信仰、崇拜、巫术、禁忌、占卜等活动上。

3.民俗的社会功能1)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人际关系、尊老爱幼、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等。

2)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自考中外民俗章节知识点整理

自考中外民俗章节知识点整理

自考中外民俗章节知识点整理第一章民俗概述1、民俗的定义:使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

5、民俗的形成:(一)经济的原因(二)政治的原因(三)宗教的原因(四)地理的原因6、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

7、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1)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8、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第二章服饰民俗1、服饰: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

其构成: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服饰的保护作用是第一位的。

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以遮身蔽体,防寒御署为主要目的。

(2)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

(3)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登记身份的标志。

(4)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原因(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样式、工艺。

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5、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一)古代汉族服饰的发展:(1)商朝时期的三种服饰:①免冠,身着窄袖圆领衣,手上带枷,其身份大概是奴隶或俘虏②头戴平顶帽,身穿翻领绣衣,腹前兽头纹蔽膝③头戴尖帽或裹巾子,上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裳。

中外民俗简答

中外民俗简答

1.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传播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4.民俗的社会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维系功能5.民俗形成的原因:经济、政治、宗教、地域6.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接待地的经济效益7.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内容丰富,门类齐全;地域覆盖面宽,地方色彩浓;民族特点鲜明,民俗文化异彩纷呈8.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9.旅游对民的文化的消极影响: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冲击、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10.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求吉心理;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11.中国汉族服饰流变轨迹是:上衣下裳---胡服----袍12.服饰民俗产生发展的四个阶段:遮身蔽体,防寒御暑;生产需要;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象征;反映社会观念,政治观念13.我国饮食民俗源于:经济原因、自然条件原因、民族原因、宗教信仰原因14.饮食民俗的发展阶段:生食、熟食、烹饪15.饮食的惯制:日常生活需要的饮食惯制、岁时节日的饮食惯制、礼仪饮食的惯制、信仰上的惯制(饮食民俗特征:区域差异、丰富、民族性)16.居住民俗的形成过程:创时期:方式:穴居、巢居特点:原始群居、生死分居、不稳定过渡期:方式:风篱、原始帐篷特点:住所固定化趋势、出现火塘发展期:方式:帐篷、窑洞、干栏式、庭院式特点: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居住民俗的多样化17.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宗教性18. 居住的惯制:1)火与火塘的突出作用(火是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火塘是家庭生活的中心;火塘边有座次、睡次的区别;火塘是神圣的地方)2)住房的分配3)公房4)人畜分居,人神有别19.民间建房的礼仪:择地、开工、上梁、立门、落成20.居住民俗的三大宗旨:选择房屋基址时,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上都能满意的环境;处理房屋的形态和布局,使之合理化;用一些符号来避凶趋吉21.居住类型:四合院、围楼、窑洞、一颗印22.交通民俗特征:地域性、神秘性、等级性、性业性23.交通民俗的类型:陆路交通民俗(1.道路:栈道、纤道、盘山道和石阶道、冰雪道、城镇道路 2.桥梁:石桥、木桥、索桥)水路交通民俗(水道港口航标)空路交通民俗(风筝信鸽)24.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自然环境影响、新型交通的发明和使用、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因素25.中国汉族交通民俗:滑杆、羊皮筏、栈道、乌篷船26.农业民俗的类型:种植业民俗、渔业民俗、林业民俗、畜牧业民俗、采集与狩猎民俗、副业民俗27.农业民俗的特征:地域性、季节性、行业性;功利性;技艺性;稳定性;经验性;田园性28.“不违农时”和“因地制宜”是农业生产的两大基本原则29.影响农业民俗的因素: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条件、民族与地域传统30.发展阶段:原始(刀耕火种)传统(铁具人力)现代(科学为指导商业为目的)31.农业民俗旅游开发原则:地点选择、景观选择、季节选择、、组合开发32.农业民俗旅游的分类:观光欣赏类、游乐参与类、饮食购物类33.工艺美术的旅游审美特征:功能美、形式美(造型美、图案美、色彩美)质地美旅游价值(功能):纪念品对旅游目的地的纪念和引起回忆的载体,赠送的礼物部分有使用功能34.工艺的特色:突出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突出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35.中国工艺美术的特点:历史悠久、品类齐全、技艺精湛、风格独特、不断创新36.汉族传统工艺包括:陶瓷工艺、金属工艺、织染工艺、雕刻工艺、髹漆工艺、木工工艺37.明式家具的特点:造型简练,线条挺拔流畅,样式典雅;做工精细,结构严谨;色泽自然,纹理清晰;木质珍贵,多用紫檀;装饰多样38.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特点:传统工艺继承较好;民族特色、地域特色鲜明;工艺品以实用为主;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影响较为明显39.美国工艺美术的特点:作品表现形式多样,富于变化;作品的色彩绚丽多变,富有激情;作品内容充满了幽默感和娱乐性;作品注意材料的机理效果和特性;作品很少带有实用性,基本都是以陈设和观赏为目的的前卫风格的工艺品40.英国工艺美术的特点:陶瓷和玻璃工艺十分兴盛;实用性工艺品较少,绝大部分工艺品是观赏品;工艺品做工考究,充满浪漫主义气息41.人生礼仪民俗的分类:诞生礼仪(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成年礼仪、结婚礼仪(相亲迎娶认姻亲关系关系)、丧葬礼仪42.人际礼仪的特征:符合现代观念、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符合现代生活特点、符合现代国际惯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43.人际礼仪的性质:人际礼仪的阶级性;人际礼仪的民族性、国别性;人际礼仪的普遍性44.人际礼仪的作用:尊重作用、约束作用、教育作用、调节作用45.穿着制服要做到几点:整齐、清洁、挺括、大方46.语言礼仪的四个原则:目的性、对象性、诚实性、实用性47.中国汉族人际礼仪1.古代汉族人际礼仪(举止性礼节、称谓礼俗)2.现代汉族人际礼仪(举止性礼节、语言礼仪、交际媒介物)48.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节日所处的时空位置的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历史事件与传说、文化传播49.岁时节日民俗的分类:宗教性节日民俗、生产性节日民俗、年节及其民俗、文娱性节日民俗50.岁时节日民俗的特征: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节日民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51.汉族岁时民俗的来源:古代天文、历法知识52.游艺民俗的类型:口承文学活动类(民间歌谣、故事、传说、谚语与谜语)、民间歌舞(歌舞、乐舞、民乐)、民间小戏(宗教戏剧、花鼓戏、采茶歌、秧歌戏、傀儡戏、影戏戏)、民间曲艺(鼓词、道情、牌子曲、琴书、走唱、弹词、快书快板、说演)、民间竞技(竞力量、竞技巧、竞技艺)、民间杂艺(杂耍、杂技、斗戏、动物表演)、民间游戏(助兴游戏、体能游戏、智能游戏、博戏)53.游艺民俗的特色:娱乐性与竞技性相融合(基本特征)、季节性与节日性相结合、明显的祭祀与巫术色彩、浓郁的乡土特色54.游艺民俗的旅游价值:欣赏价值、参与、娱乐民间歌谣:山歌、号子、信天游、花儿、小调、风俗歌木偶戏:杖头木偶、布袋木偶、提线木偶55.我国南北汉族民间歌舞在表演形式上有什么不同?答:南方有花鼓、花灯、采茶;北方有秧歌、腰鼓。

民俗学复习资料

民俗学复习资料

现代社会中民间信仰影响
社会稳定
民间信仰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 结具有积极作用。
文化传承
民间信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祭祀活动等形式将传统文 化代代相传,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业发展
一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民间信仰场所成为了旅游胜地, 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部分民俗活动为迎合市场需求,过度 商业化,失去原有文化内涵。
许多民间手工艺因后继无人、市场需 求减少等原因面临失传风险。
民俗适应性问题提出和分析
民俗传承与保护意识不足
政府和民众对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保护 和传承机制。
民俗与现代生活方式冲突
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方式在某些方面存在冲突,如传统节庆习俗与 现代工作节奏的冲突。
通过对于民俗的引导和管理,可以促进社 会整合和治理,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 。
经济发展与旅游开发
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
民俗文化资源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 源,促进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民俗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学术研究和 学科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推动相关 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02
民间信仰与祭祀活动
民俗学复习资料
汇报人:XXX 2024-02-03
目 录
• 民俗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 民间信仰与祭祀活动 • 传统节日与习俗传承 • 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 现代社会中民俗变迁与适应性问题探讨
01
民俗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民俗学定义及研究对象
民俗学定义
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等现象的 一门社会科学,探讨民俗的起源、发 展、演变及其社会功能。

《中外民俗》期末考试复习

《中外民俗》期末考试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
1 分,共10分)
1.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A.设有堂屋 B.聚族而居
C.设有神龛
D.设有照壁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除汉族外,( )同样把春节当作隆重的传统节日。

BD
A.藏族 B.壮族 C.傣族D.朝鲜族
三、填空题(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答案,每空1分,共20分)
四、名词解释 (共3小题,每小题4
分,共12分)
五、简答题 (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岁时节日民俗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征
徽居的特征、原因
理解“民俗是人类在生活世界中创造的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
唐代服饰
哪些因素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发展过程中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六、论述题 (2小题,共20分)
民俗商业化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开发
传统民居的现代价值
古代的成年礼仪的现实意义。

中外民俗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外民俗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外民俗概论知识点总结民俗文化是指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深受人们喜爱并流传久远的生活方式、节庆习俗、信仰观念等民间文化现象的总称,是一种以集体主体性和传统性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形式。

它是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传统、积累和延续,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深厚社会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文化形态。

本文将从中外民俗的概念、形态、特征和作用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中外民俗的概念1. 中国民俗的概念中国民俗,是指反映中国古代和现代农民的日常生活,以民间文化活动为载体的一种文化现象。

尤其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正规的宗教文化,因此民俗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日常生活和节庆活动之中的许多传统性习俗和风俗,就是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

在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信仰有着各自独特的民俗文化体现,如婚嫁习俗、宗教信仰、节庆活动等。

2. 外国民俗的概念外国民俗是指世界各国的习俗和风俗,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着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

外国民俗主要反映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方面的文化风貌。

二、中外民俗的形态1. 中国民俗的形态中国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民俗节庆、民俗婚丧嫁娶、民俗信仰等几种形态。

其中,民俗节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庆繁多,涵盖了宗教、历史、文学、艺术、劳动等方方面面。

在节庆活动中,人们会举行祭祀、守岁、舞龙、舞狮等活动,活跃了中国的文化生活。

此外,中国的婚嫁习俗也是一大特色,婚礼中的礼仪和习俗往往深受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2. 外国民俗的形态不同国家的民俗文化形态也各具特色,如西方国家的圣诞节、复活节等传统节庆活动;印度的喀拉拉邦水灯节、秘鲁的因卡帝大节等,这些民俗形态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采。

三、中外民俗的特征1. 中国民俗的特征中国民俗文化以其充分的民族特色,历史积淀和多样性而著称。

中外民俗知识点总结

中外民俗知识点总结

中外民俗知识点总结民俗是指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传统风俗、习俗和民间传统文化。

它是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民俗博大精深,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节日、婚嫁、丧葬、饮食、服饰、住房、交通、信仰等方面的习俗。

以下是对中外民俗知识点的总结。

一、节日习俗1.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新年的开始。

春节期间的习俗包括贴春联、走亲访友、吃年夜饭、放鞭炮、看舞龙舞狮等活动。

清明节:清明节是扫墓和悼念祖先的节日,人们会到坟墓前祭扫,还有踏青的习俗。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还有挂艾草和插艾草的习俗。

中秋节: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桂花,中秋节还有赏月、赏菊、吃柚子等习俗。

2.西方传统节日圣诞节:圣诞节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人们会搭建圣诞树、装饰房屋、送礼物、合家欢聚等。

复活节:复活节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参加宗教仪式、举办彩蛋狩猎活动、制作复活节面包等活动。

二、婚嫁习俗1.中国传统婚礼习俗过门酒:过门酒是新郎新娘参加婚礼的第一道程序,新郎和新娘要依次向家人敬酒,借此表示敬重和祝福。

还礼:新娘到新郎家后,新郎家要给新娘家送还礼,以示对新娘家的敬意。

敬茶:敬茶是新婚夫妻向亲友敬献茶水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新婚夫妻表达对亲友的感激和尊敬。

2.西方传统婚礼习俗婚纱礼服:在西方,新娘通常会穿着白色的婚纱,而新郎会穿着西装。

结婚誓词:在结婚仪式上,新郎新娘要互相宣誓忠实、永恒的爱意,并互相戴上戒指。

蜜月度假:新婚夫妻会选择一个浪漫的地方度过蜜月期,共同度过甜蜜的时光。

三、丧葬习俗1.中国传统丧葬习俗守孝:在中国传统丧葬仪式上,家属会进行守孝,表示对逝者的哀悼和尊重。

扫墓祭祖:清明节时,人们会扫墓祭祖,祭拜祖先,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护。

2.西方传统丧葬习俗葬礼仪式:在西方,丧葬通常会有葬礼仪式,包括追思会、祈祷仪式等。

中外民俗重点

中外民俗重点

中外民俗重点民俗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

我国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把民族学研究对象分为四类:1】经济的民俗2】社会的民俗3】信仰的民俗4】游艺的民俗民俗事项:1】物质民俗2】社会民俗3】精神民俗4】语言民俗服饰的民俗习惯:1】实用的习俗惯制:是基于服饰本身的使用价值而产生的民俗习惯。

2】观赏的习俗惯制:是在服饰的实用性上派生出来的一种民俗习惯,但是受到生活消费水平的严格制约。

3】礼仪的习俗惯制:是完全出自于社会礼俗的需要,可以不考虑实用性和观赏性4】信仰的习俗惯制:是把实际生活中的服饰习俗转移到信仰习俗的某种惯制服饰民俗体现的社会文化观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民俗服饰的构成:1】衣着2】各类附加的装饰品3】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如发式、画眉、纹眼线4】佩戴在身上、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生活用品,例如佩刀、腰刀影响民族服饰构成的主要因素:1】性别因素2】年龄因素3】职业因素4】社会地位因素5】实际用途因素6】民族差别因素7】季节因素8】质料因素9】色彩因素10】工艺技术因素11】样式因素12】审美观念因素服饰民俗的发展:第一个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

这个时候的特点是,服饰未区别性别、年龄的差异,甚至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小。

第二的阶段,服饰的功能处遮身蔽体外,还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

第三个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

第四个阶段,服饰除了具有前述功能之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发展。

服饰的发展变化,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二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因生活条件和社会观念的改变而影响到服饰的改变。

两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总的趋向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发生变化。

中外民俗复习题

中外民俗复习题

中外民俗复习题一、单选题1、印度尼西亚大部分居民信仰。

A、天主教B、伊斯兰教C、佛教D、基督教2、加拿大国民信仰。

A、基督教B、天主教C、佛教D、东正教3、在,互相亲吻,拥抱是常见的见面礼节。

A、美国B、西班牙C、英国D、澳大利亚4、朝鲜人属于。

A、欧罗巴人B、亚美人种C、蒙古人种D、赤道人种5、伊朗语属于。

A、汉藏语系B、印欧语系C、阿非罗-亚细亚语系D、乌拉尔语系6、逊尼派是的一个教派。

A、佛教B、伊斯兰教C、东正教D、印度教7、伊斯兰教宣扬。

A、“六功”B、“六信”C、“五信”D、“七功”8、开斋节是的节日。

A、天主教B、伊斯兰教C、印度教D、锡克教9、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人主张死后。

A、水葬B、土葬C、火葬D、天葬10、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A、日语B、德语C、法语D、世界语11、糌粑是藏族人的。

A、食品B、用具C、舞蹈D、生活方式12、蒙古人的民族宗教是。

A、基督教B、佛教C、喇嘛教D、儒教13、尼泊尔的国教是。

A、伊斯兰教B、印度教C、佛教D、基督教14、见面行合十礼问候是的传统的礼节。

A、尼泊尔人B、老挝人C、菲律宾人D、华人15、泰国人认为是最神圣的部位。

A、头部B、腹部C、胸部D、腰部16、食牛肉是国家的禁忌。

A、穆斯林B、印度教C、佛教D、天主教17、西方人的饮食文化是注重。

A、营养B、味道C、热闹D、团圆18、是东方人的禁忌。

A、4B、13C、11D、719、日本人年满举行成人仪式。

A、16B、18C、20D、1920、古代足球的发源地在。

A、英国B、法国C、中国D、意大利21、阿根廷大部分居民信仰___________。

A、天主教B、伊斯兰教C、佛教D、基督教22、德国国民信仰______________。

A、基督教B、天主教C、佛教D、东正教23、在____________,互相亲吻、拥抱是常见的见面礼节。

A、美国B、英国C、墨西哥D、澳大利亚24、印度人属于______________。

中外民俗复习

中外民俗复习

中外民俗复习第一章:民俗概述1.民俗的定义: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1)经济民俗(2)社会民俗(3)信仰民俗(4)游艺民俗3.经济民俗:是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中所形成的民俗。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

4.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主要包括: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

5.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

6.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

7.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与模式性(基本特征,本质特征)(2)传承性与播布性(3)稳定性与变异性(4)稳定性与变异性(5)民族性与地方性(南甜、北咸、东辣、西酸)(6)民族的原始性与神秘性(最吸引旅游的特性)8.民俗的社会功能:(1)教化功能(2)规范功能(3)娱乐功能(4)审美功能(5)维系功能9.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10.规范功能: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社会规范四层次:一法律、二纪律、三道德、四民俗11.娱乐功能: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心理所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12.审美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13.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是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14.民俗的形成:(1)经济原因(最后的决定作用)(2)政治影响(3)宗教原因(4)地理原因。

中外民俗重点

中外民俗重点

中国民俗旅游各章节重点汇总第一章绪论1、民俗定义(P4)、风俗定义(P5)、习俗定义(P6)、礼俗定义(P6)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应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并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的,以群体的心理结构为依据的,表现在广泛而富情趣的社会生产与牛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愤制,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钟文化的一个员基本的组成部分。

风俗是人类的群体因特定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条件、社会需要而逐步形成的,传承于社会的.具有一定的流传范围或区域、一定的流行时间,甚至始终生生不息的趋同性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文化创造。

习俗简而言之,即为地域性很强、阶层性明显、相沿积久的一种群体性的习惯和非强制性的行为规范。

礼俗泛指我国周以来维护统治阶级专制统治的十L6仪式,是一种制度化了的道德规范与行为规范,具有导向性和强制性的特征。

2、民俗旅游定义(P11)民俗旅游属高档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是指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3、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P11)⑴旅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

⑵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为民俗产品。

⑶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

⑷既是一种经济行为,又表现为一种文化行为。

⑸民俗旅游的服务对象为公众,主要是离开经常居住地到民俗旅游地进行旅游活动的人,也包括民俗旅游点所在区域的水久性居民。

4、民俗旅游的特点(P15)(1)文化性;(2)禁忌性;(3)交往性;(4)立体性;(5)高效性5、民俗旅游的架构(P19)民俗旅游的构成:(1)民俗旅游主体;(2)民俗旅游介体;(3)民俗旅游客体;6、民俗与旅游关系(P22)(1)旅游为民俗资科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中外民俗统考复习资料

中外民俗统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民俗概述1、民俗的定义: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5、民俗的形成:经济的原因、政治的原因、宗教的原因、地理的原因 .6、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接待地的经济效益.7、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1)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8、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第二章服饰民俗1、服饰: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其构成主要包括四类: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服饰的保护作用是第一位的。

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以遮身蔽体,防寒御署为主要目的.(2)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

(3)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4)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原因(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样式、工艺。

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5、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一)古代汉族服饰的发展:(1)商朝时期的三种服饰:①免冠,身着窄袖圆领衣,手上带枷,其身份大概是奴隶或俘虏②头戴平顶帽,身穿翻领绣衣,腹前兽头纹蔽膝③头戴尖帽或裹巾子,上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裳.(2)西周时期:上衣下裳,腰间束带渐宽,衣身出现宽博的式样。

中外民俗试题及答案节日

中外民俗试题及答案节日

中外民俗试题及答案节日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个节日不属于中国的传统节日?
A. 春节
B. 圣诞节
C. 元宵节
D. 中秋节
答案:B
2. 以下哪个节日是印度的重要节日?
A. 春节
B. 圣诞节
C. 排灯节
D. 感恩节
答案:C
3. 以下哪个节日是日本的传统节日?
A. 万圣节
B. 七夕节
C. 感恩节
D. 圣诞节
答案:B
二、填空题
1.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______。

答案:农历新年
2. 在西方文化中,圣诞节是纪念______诞生的日子。

答案:耶稣
3. 印度的排灯节通常在每年的______月举行。

答案:10月或11月
三、简答题
1. 请简述中国的中秋节的习俗。

答案: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人们通常会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

2. 请简述西方的万圣节的习俗。

答案:万圣节是西方的节日,人们会装扮成各种鬼怪的样子,进行
“不给糖就捣蛋”的活动。

四、论述题
1. 请论述中国春节和西方圣诞节的异同。

答案:春节和圣诞节都是各自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它们的共同
点在于都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会互相赠送礼物和祝福。

不同点在
于春节是农历新年的开始,人们会放鞭炮、贴春联、吃团圆饭;而圣
诞节则是纪念耶稣诞生,人们会装饰圣诞树、唱圣诞歌、交换圣诞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民俗概述1、民俗的定义:使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

5、民俗的形成:(一)经济的原因(二)政治的原因(三)宗教的原因(四)地理的原因6、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

7、7、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1)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8、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第二章服饰民俗1、服饰: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

其构成: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服饰的保护作用是第一位的。

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以遮身蔽体,防寒御署为主要目的。

(2)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

(3)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登记身份的标志。

(4)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原因(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样式、工艺。

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5、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一)古代汉族服饰的发展:(1)商朝时期的三种服饰:①免冠,身着窄袖圆领衣,手上带枷,其身份大概是奴隶或俘虏②头戴平顶帽,身穿翻领绣衣,腹前兽头纹蔽膝③头戴尖帽或裹巾子,上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裳。

(2)西周时期:上衣下裳,腰间束带渐宽,衣身出现宽博的式样。

(3)春秋战国时期:深衣和胡服出现。

(胡服: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他们常年在马上生活,为适于骑马,多穿紧身窄袖的短衣、裤和皮靴)。

(4)西汉时期:上下连体的长衣统称袍,成为贵族的主流,短衣与合裆裤多为劳动者所穿。

另一变化就是冠式。

(5)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服大规模渗透,形成中国服饰的重大转变。

(6)唐代:吸收胡服特点,男子在日常生活中穿圆领袍、穿长靴。

(7)元代:蒙古统治了中国。

蒙古男女均穿宽大长袍,用带子束腰,但女装左衽,男装右衽。

男子头戴笠子帽,归罪妇女必戴T型姑姑冠。

(8)明朝:禁胡服,恢复唐代的衣冠服饰制度。

为粉饰太平,寓意“六和一统”,出现了瓜皮帽,由六片罗锦制成。

(二)近现代汉族服饰的变化:(1)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帝国统治,男子服饰首先是“剪辫子革命”。

(2)就是长衫队列里,加进了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女子流行旗袍,青年中学生流行短衣短裙。

(3)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流行“列宁装”、“布拉机”。

(4)文革时期是中国服饰的倒退期,男女穿军服或蓝灰黑服装。

(5)改革开发后,西装、夹卡衫,高跟鞋等。

第二节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东北少数民族服饰民俗:(1)满族,过去一年四季是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旗袍。

(2)朝鲜族:通常穿短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档的长裤。

(3)赫哲族:鱼皮衣是最重要标志。

(4)鄂伦春族:在游猎生活中创造了狍皮服饰文化,无论衣服鞋帽还是生活用品,都是狍皮为原料。

西北少数民族服饰民俗:(1)蒙古族: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民俗中南少数民族服饰民俗台湾地区少数民族服饰民俗外国服饰民俗亚洲国家服饰民俗美洲国家服饰民俗欧洲国家服饰民俗非洲国家服饰民俗大洋洲国家服饰民俗第三章饮食民俗第一节饮食民俗的形成 1、饮食民俗的形成:(1)经济原因;(2)自然条件原因;(3)民族原因;(4)宗教信仰原因。

发展:生食、熟食、烹饪2、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饮料和食物在加工、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

特征:区域性、差异性、丰富性和民族性。

3、饮食结构: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主食、菜肴和饮料的配置方式。

4、饮食的惯制:(1)日常生活需要的饮食惯制;(2)岁时节日的饮食惯制;(3)礼仪饮食惯制;(4)信仰上的饮食惯制。

第二节中国汉族饮食民俗1、八大菜系:鲁、川、浙、苏、徽、粤、湘和闽。

2、茶俗: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我国特有的饮茶习俗,即茶俗。

(1)客人来时的茶俗;(2)喜庆茶俗;(3)祭祀茶俗。

3、酒俗:有祭祀演变而来。

(1)现代官方的酒宴礼俗;(2)汉族民间的酒宴礼俗;(3)节日酒俗。

第四章居住民俗第一节居住民俗概述1、居住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2、民居习俗的形成:(1)创时期:洞穴、巢居。

(2)过渡期:风篱、原始帐篷。

(3)发展期:帐篷、窑洞、干栏式、庭院式等3、居住类型:(1)洞穴居;(2)干栏式建筑;(3)帐篷;(4)长屋;(5)庭园住宅。

4、居住惯制:是指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人们在居住中所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风俗习惯,是由家庭关系、房屋结构、传统习惯等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

体现在:(1)火与火塘的突出作用;(2)住房的分配;(3)公房;(4)人畜分居,人神有别。

5、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宗教性。

第二节中国汉族居住民俗1、风水与民居:居住民俗的三个要旨(1)选择房屋基址时,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上都能满意的环境;(2)处理房屋的形态和布局使之合理化;(3)用一些符号来避凶趋吉。

2、建房与入住:按建房与入住的程序(1)建房,包括择地、开工、上梁、立门、落成。

(2)入住,包括择日入住、火的重要性、祖宗神位、庆祝。

3、装饰:(1)门窗(2)梁架(3)墙壁(4)屋顶(5)屋内地面及其他。

4、居住类型:(1)四合院(2)围楼(3)窑洞(4)“一颗印”第五章交通民俗第一节交通民俗概述1、交通民俗:是指在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创造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与交通有关的民间习俗与惯制。

产生及特点:区域性、神秘性、等级性、行业性、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一)陆路交通民俗;(1)交通设施,道路栈道(又名阁道,是沿悬崖峭壁修建的一种道路)纤道盘上到和石阶路雪道城镇道路;桥梁①石桥②木桥③索道④其他。

(2)交通工具,车辆、动物类交通工具、其他交通工具。

(3)陆路交通信仰。

(二)水陆交通民俗;(1)水道及其他交通设施,水道、其他交通设施。

(2)舟船、筏。

(3)水陆交通信仰。

(三)空路交通民俗。

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1)自然环境;(2)新型交通的发明和使用;(3)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4)民族文化因素。

第二节中国交通民俗1、中国汉族交通民俗:滑竿、羊皮筏、栈道、乌篷船。

2、中国少数民族交通民俗:(1)以牲畜为动力的交通工具,①蒙古牛车“草原之舟”——勒勒车。

②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交通工具——驯鹿。

③雪橇。

④藏族的牛帮。

(2)船,①藏族水路的牛皮船。

②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桦皮船。

(3)桥,①滑索(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交通工具)。

②侗族风雨桥。

③竹索桥。

第六章农业民俗第一节农业民俗概述1、农业民俗: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与经验诸内容的模式化行为。

产生与发展:(1)原始农业民俗(2)传统农业民俗(3)现代农业民俗。

2、农业民俗的类型:(1)种植业民俗(2)渔业民俗(3)林业民俗(4)畜牧业民俗(5)采集与狩猎民俗(6)副业民俗(农产品加工业民俗)3、农业民俗的特征:(1)地域性、季节性、行业性(2)功利性(3)技艺性(4)稳定性(5)经验性(6)田园性。

4、影响农业民俗的因素:(1)自然环境(2)科技技术(3)经济条件(4)民族与地域传统。

第六节农业民俗与旅游1、农业民俗是重要的民俗旅游资源:农业民俗的自然性、生态性、质朴性与休闲性特征,为现代人提供了回归自然、追溯远古、体验“天人合一”、放松身心劳累的最佳旅游方式。

农业民俗能给旅游者以观赏、娱乐、知识和实用价值,是正待大力开发的宝贵民俗旅游资源。

2、农业民俗旅游开发原则:(1)起点选择(2)景点选择(3)季节选择(4)综合开发。

3、农业民俗旅游的分类:(1)观光观赏类(2)游乐参与类(3)饮食购物类。

第七章工艺美术民俗第一节工艺美术民俗概述1、工艺美术民俗:使人们在生产、制作生活日用工艺品和装饰欣赏工艺品过程中形成的传承模式,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工艺美术形成和发展:工艺美术的发展是与人类社会的进步一致的。

中国工艺美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近现代社会、当代社会几个阶段。

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都是以石器、陶器工艺为主体的工艺时代。

②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是以青铜器工艺为代表的。

③封建社会是工艺美术的上升阶段,各种工艺得到发展,新工艺不断产生,是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发展时期。

④近现代社会的工艺美术继续向前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史历代社会较为重视的内容,到了近现代,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东西文化交流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开拓了新的空间。

3、工艺美术民俗的分类:(1)为生活日常用工艺品,即经过加工、装饰的生活实用品。

(2)为装饰欣赏工艺品,即专供欣赏的陈设品。

4、工艺美术民俗的旅游价值:(1)功能美;(2)形式美;(3)质地美。

5、工艺品要成为旅游纪念品、旅游商品,重要的是要表现出自己的特色:(1)突出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2)突出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第二节中国工艺美术民俗 1、中国工艺美术的显著特点:(1)历史悠久;(2)品类齐全;(3)技艺精湛;(4)风格独特;(5)不断创新。

2、汉族工艺美术民俗:汉族工艺美术的源头是远古先民创造的最早的十饰物。

包括(1)陶瓷工艺(2)金属工艺(3)织染工艺(4)雕刻工艺(5)髹漆工艺(6)木工艺等。

3、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主要特点:(1)传统工艺继承较好;(2)民族特色、地域特色鲜明;(3)工艺品以实用为主;(4)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影响较为明显。

第八章人生礼仪民俗第一节人生礼仪民俗概述1、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阶段上所经历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

2、人生礼仪民俗的分类:(1)诞生礼仪(2)成年礼仪(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礼仪)(3)婚姻礼仪(4)丧葬礼仪。

3、人生礼仪民俗的功能:(1)诞生礼仪,是人一生的开端礼,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礼仪,他才能获得社会中的地位。

(2)成年礼仪,举行成年礼的最终目的是使年轻人能成为正式的社会成员,能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

(3)婚姻礼仪,男女双方经过合法结婚程序而组成的家庭,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婚后所生子女的权利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双方的合法财产也能受到国家的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