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欣赏.ppt解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观型 对艺术作品有理性的态度。偏重形 式、技巧的分析。(无我之境,以物观物。) 主观型 有强烈的情感反应,强调主观偏爱。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 联想型 想象力极佳。欣赏过程颇为丰富。 (天马行空,神游八极。) 性格型 常常用个人性格因素投射艺术作品。 作出个性化的解释。(特立独行,弃同存异。)
艺术作品的特性
洞穴壁画
拉斯科洞窟崖壁画给人的印象是线条粗犷、
气势磅礴、动态强烈,与西班牙阿尔塔米拉 洞穴的静态恰好形成对比。画面已经初显构 图意识,符号也被大量使用,如一种被理解 为陷阱的符号(法国哥摩洞窟也有许多符号, 其中以房屋形的符号最为引人瞩目,而且往 往画在动物的身上)。 拉斯科洞窟崖壁画还曾使法国的现代画家 亨利· 马蒂斯赞不绝口,庆幸自己的所作与原 始人的画迹有相通之处。
美是什么?
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 最美的和谐。 ——赫拉克利特 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 减。 —— 柏拉图 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 ——亚里士多德 美只有一种典型,丑却千变万化。 ——雨果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后,曾到千利休处,问
及何谓美。时值隆冬飞雪,千利休没有直接 应答,而是折下园中梅花树的一枝树枝,树 枝的三个分岔上恰好开着三朵梅花。千利休 拿着这树枝放入一个普通的半高竹筒内,摆 放在屋内人都可看到的园中地上。然后他回 到屋内,请丰臣秀吉一边品茶,一边看那竹 筒和梅枝。当时屋外一片雪景,唯独这绽放 的梅花和青色的竹筒与众不同。这份意境不 难想象。
肢胴的圆浑,匀净纯一之至你不能判定哪里是弧线, 那里是直线,辨不出哪里是颈的开始,哪里是肩的 消失。你想努力去辨析,终不能……。她在心灵成 熟到一定时刻,便孕怀着爱和智慧,宽容与认真, 温柔与刚毅,对生命的洞识与执着。 ——熊秉明《看蒙娜丽莎看》 第一阶段 “收视返听”,”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看山是山)
艺术作品的主导者还得说是艺术家。欣赏一件作品时,要考
察艺术家当时的心境。考察一位艺术家的风格时,要领略当 时的时代背景。而且艺术家本身的性格因素至关重要。正因 为艺术家的不同性格,才造就了不同风范。有了这样或那样 的好恶。海派的蒲华遥接徐渭衣钵。而京派的金拱北力主唐 宋精神。如同美学范畴的壮美与优美,没有高下之分。即使 是王羲之这样的书圣,也被论及:“有女郎才无丈夫志”。 两者兼擅,圣人莫及。这里需要提到的是,艺术家由壮美走 向粗疏就过分了。同样,由优美走向靡弱也就失当了。艺术 家的成长,以及艺术家群体的成长,都是需要欣赏者关注的。 当然,欣赏者对艺术家也有反作用。当年,齐白石流寓京华, 冷隽风格无人认同时,不得不衰年变法。
一样的色彩 别样的意味 诗人与画家
慰绿 人色 们 宁 的 静 心 的 灵 草 。 地 像 色 是 。 小 绿 提 色 琴 安 。
是蓝 蓝 教色 色 堂犹 天 中如 空 的大 色 风提 。 琴琴 淡 了, 蓝 。深 如 蓝 同 色 长 可 笛 谓 ,
耳加 黄 的大 色 喇, 尖 叭色 锐 。调 夺 趋 目 于 , 尖 随 锐 着 , 浓 如 度 同 的 刺
赏读艺术作品
首先,要对艺术作品所使用的艺术语言有所了解。
深入了解某种艺术形式的语言特征是艺术欣赏的基 础。虽然,一般人无法达到艺术家那样自由驾御艺 术语言的境地。了解其特征,体会其构成还是能做 到的。 再有便是艺术形式问题。艺术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 责任。那就是不断更新艺术形式,以新的艺术形式 反映时代的审美要求。接着是艺术家的问题。没有 哪一个艺术家能够脱离历史,独立存在。研究艺术 家的谱系源流时代背景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了。
绘画艺术欣赏
主讲人:孙文韬
绘画艺术欣赏的本义解读
绘,会五采绣也。——《说文》
画,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说文》 艺,种也。——《说文》
术(術),邑中道也。——《说文》
欣,笑喜也。——《说文》
赏,赐有功也。——《说文》
绘画艺术欣赏的现代诠释
绘画 造型艺术之一。用笔、刀等工具,墨、
达芬奇认为绘画就是“教导人们学会看”。
相看两不厌
然而在走到蒙娜丽莎之前,情形有些不同了。
画中的主体并不是安安稳稳地在那里“被 看”、“被欣赏”、“被品鉴”。相反,她 也在“看”,……她简直要把我们看成一幅 画、一幅静物,任她的眼光去分析、去解剖、 而且估价。 —— 熊秉明《看蒙娜丽莎看》
欣赏过程第一阶段“美感接受”
首先,在欣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搭建桥梁的
是艺术语言。提到中国画的语言就要说到 “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术语,有时也用 作中国画技法的总称。理论上,强调笔为主 导,墨随笔出,相互映发,达意传神。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故其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
用笔。”“运墨而五色具,是为得意。”特别指出了笔墨和 主旨立意之间的关系。这样看来,用笔是至关重要的了。看 用笔看哪些因素呢?主要是线条质量。“工画者必擅书”这 似成铁律。书法术语中“悬针”,“垂露”,“折钗股”, “印印泥”也在以形象方式解说笔法。简化讲便是“笔心常 在点画中“。这样说,保证了线条质量,似是有碍于丰富性。 其实不然,先从形态上讲点与面皆来源于线。石涛的万点恶 墨有着连续的空间动作。如将动作落实到纸面,我们将得到 万条墨线了。先生画的荷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趋向性,那 不是面,而是极有扩张性的巨大形线。
欣赏过程的第二阶段“深层体认”
她的眼睛里有秘密吗?欠身临视哪里,像一 眼井,你看见自己的影子。如果那眼光里有 秘密可寻,那正是我们的彷徨、惶悚、紧张、 狼狈。爱么?不爱么? ——熊秉明《看蒙娜丽莎看》 第二阶段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体认过程。 发现深层含义与表层含义并不相符。(看山 不是山)
欣赏过程的第三阶段“终极关怀”
作为欣赏者,当您具备了必要的知识,还要有情绪
情感方面的准备。本着仁爱宽和的心态,不焦躁, 不乖张。将欣赏过程完整进行下来。您会发现过程 前的您和过程后的您是不一样的。艺术有一种净化 的作用。这大概是依仁游艺的意义吧。最后,欣赏 者会到达怎样一种境界呢?首先肯定那是一种喜悦。 让我们回到陶潜的《归去来辞》中,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在一片圆融境界里,一切欣欣然。
如何提高鉴赏力?
没有速成,只能是多听,多看,多问,多读。
听是最容易产生兴趣的,听演讲,听广播, 到博物馆、美术馆听导览,与同好,与专业 人员讨论,听他们的评鉴。有了兴趣,你就 会想多看一些好东西。看是非常关键的,伟 大的鉴赏家会告诉你,想精通艺术,有三个 重点:多看,多看,多看!
欣赏者的心理类型
再来看看颜色。打开中国画颜料盒,您会见到十二支颜料。
黑白不算色,还有一支黄,一支绿,三支蓝,五支红(赭石 有偏红)。这当然是按照西方色彩理论来分析。中国人对红 色的偏爱可见一斑。利用最广最早使用的应该是赭石。原始 社会时,它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不管是浅绛山水还是吴装 人物都离不开它。可能这与中国人的肤色有关。在画面中, 由于墨色的大量参与,造成暖色系发达。中国人对待红花绿 叶与红花墨叶就是两种不同态度。西方的色彩观念侧重写实, 宛若真景色彩极尽变化。中国色彩观念侧重象征,在不断地 发掘固有色的内美。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笔不到墨到, 墨不到色到,色不到水到。”
接着是艺术形式的问题。“形式”是现代审美中不可少的一
个词汇。《艺术论》是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夫· 贝尔的重要著 作。其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美学观点即“有意味的形式”。 人们在欣赏活动达到沉醉忘我状态时,您关注的是艺术作品 的内容呢?还是别的趋向?“四君子”题材中国人屡画不厌。 看画时人们不再关心画的是不是与像不像。而是推敲墨色浓 淡,用笔枯湿,出枝高下,款印轻重。这些正是形式美的因 素。西方的表述是:对称,对比,比例,主次,均衡,和谐, 多样统一,黄金分割等是艺术形象创造的基础。中国画论强 调:阴阳,向背,纵横,开合,起伏,锁结,回抱,勾托, 过接,映带,须跌宕欹侧,舒卷自如。其中同异,观者自辨。
有意味的形式
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
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 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组合和关系, 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称为有意味的形 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 的共同性质。 ----贝尔《艺术》
形状、线条、色彩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 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 顾城《感觉》 “ 朦胧的太空,无定形的线之流逝,忽然出现 了伴侣,是红与绿的相伴,相恋,她们在太 空穿行,她们暂时忘却了寂寞,她们是寂寞 滋生的昙花。” —— 吴冠中《画外话》
(曲中有直,直百度文库有曲。)
螺旋线 超然、上升、脱俗。(解索皴)
具象与抽象
分离与聚合
绘画表现的并非是生活的常态。
绘画语言有一定的独立性。形状、线条、色
彩本身具有“内在的力量”。 绘画的意义 在于让人们从熟悉的、遮蔽的日 常经验中解放出来,以新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的美丽和惊人的事物。
颜料、化合物等物质材料,在纸、木板、纺 织物或墙壁等平面上,通过构图、造型和设 色等表现手段,创制可视的形象。《辞海》 艺术 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 一种特殊方式。 《辞海》 欣赏 领略;玩赏。 《辞海》
欣赏过程
提及欣赏,想到陶潜。所谓
欣赏过程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 析。”指的便是一种文学欣 赏过程吧。望而生疑,还是 好作品吗?问题就在这里。 “生疑”是在“望”的范围 内。远望不是细观,疑惑便 成了诱使观众进一步欣赏的 “引子”。经过“赏”的过 程,达到“欣”的境界。
的与 红 音胜 色 响利 有 。的 着 嘹印 力 亮象 量 、。 、 清像 活 脆乐 力 、队 、 高中 决 昂小 心 。号
色 彩 的 情 感 对 应
线意志
水平线 理智。在目光的穷尽处,无限延伸。
(横 若千里阵云)
垂直线 崇高。消失于空中,无法追寻。
(竖 若万岁枯藤)
直线与曲线 直线果敢,曲线踌躇。
达芬奇是蒙娜丽莎眼中的第一人。芬奇与蒙娜丽莎 的关系,就是芬奇与女人的关系,也就是芬奇与世 界一切事物的关系。一切事物对于他,都有一种诱 惑……。这种诱惑与追求中间有一条形而上学的距 离,诱惑者与被诱惑者的结合,就像两个磁极同时 毁灭。没有了诱惑就没有了追求。这微笑的顾盼是 一永远达不到的极限,先验的不可能接近的绝对。 于是,追求永远进行,诱惑也永在进行。无穷尽的 趋近。 ——熊秉明《看蒙娜丽莎看》 第三阶段 上升到了哲学层面的思考。生命与永恒是 终极关怀命题。(看山还是山)
欣赏者
艺术作品
艺术家
欣赏过程中的欣赏者
欣赏过程有几个要件构成呢?
不可缺失的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艺术家隐藏在作品之后,
与欣赏者做着交流。那怕其间跨越千年。优秀的欣赏者从不 被动接受艺术作品的感动。当然,优秀的艺术作品也从不强 迫欣赏者被动认知。可以想象这样一副图景。艺术家在作品 之后,高声宣布我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而欣赏者在作品之 前,高声宣布我也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 在这里面,艺术家为广大欣赏者们创造,而欣赏者只为自己 创造。西方有谚语“一万个观众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美学家克罗齐说:欣赏与创造只是一件事,因为每人所领略 到的境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是他性格和经验的反映。
欣赏者内心的净化
画幅近三分之二是巍然耸立、大气磅礴的山
峰。溪流旁的道路上,旅人行路正忙。 观赏者的视线,在画面下部,左右盘桓。突 然顺着溪流,向上承受着重压。觉察到了自 然的伟力。 一泓清泉,飞流直下。“崖悬有轴长生画, 瀑响无端太古琴。”静静的聆听宇宙的声音。 不是荒凉的寂静,而是不乏生机的宁静。
艺术作品的特性
洞穴壁画
拉斯科洞窟崖壁画给人的印象是线条粗犷、
气势磅礴、动态强烈,与西班牙阿尔塔米拉 洞穴的静态恰好形成对比。画面已经初显构 图意识,符号也被大量使用,如一种被理解 为陷阱的符号(法国哥摩洞窟也有许多符号, 其中以房屋形的符号最为引人瞩目,而且往 往画在动物的身上)。 拉斯科洞窟崖壁画还曾使法国的现代画家 亨利· 马蒂斯赞不绝口,庆幸自己的所作与原 始人的画迹有相通之处。
美是什么?
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 最美的和谐。 ——赫拉克利特 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 减。 —— 柏拉图 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 ——亚里士多德 美只有一种典型,丑却千变万化。 ——雨果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后,曾到千利休处,问
及何谓美。时值隆冬飞雪,千利休没有直接 应答,而是折下园中梅花树的一枝树枝,树 枝的三个分岔上恰好开着三朵梅花。千利休 拿着这树枝放入一个普通的半高竹筒内,摆 放在屋内人都可看到的园中地上。然后他回 到屋内,请丰臣秀吉一边品茶,一边看那竹 筒和梅枝。当时屋外一片雪景,唯独这绽放 的梅花和青色的竹筒与众不同。这份意境不 难想象。
肢胴的圆浑,匀净纯一之至你不能判定哪里是弧线, 那里是直线,辨不出哪里是颈的开始,哪里是肩的 消失。你想努力去辨析,终不能……。她在心灵成 熟到一定时刻,便孕怀着爱和智慧,宽容与认真, 温柔与刚毅,对生命的洞识与执着。 ——熊秉明《看蒙娜丽莎看》 第一阶段 “收视返听”,”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看山是山)
艺术作品的主导者还得说是艺术家。欣赏一件作品时,要考
察艺术家当时的心境。考察一位艺术家的风格时,要领略当 时的时代背景。而且艺术家本身的性格因素至关重要。正因 为艺术家的不同性格,才造就了不同风范。有了这样或那样 的好恶。海派的蒲华遥接徐渭衣钵。而京派的金拱北力主唐 宋精神。如同美学范畴的壮美与优美,没有高下之分。即使 是王羲之这样的书圣,也被论及:“有女郎才无丈夫志”。 两者兼擅,圣人莫及。这里需要提到的是,艺术家由壮美走 向粗疏就过分了。同样,由优美走向靡弱也就失当了。艺术 家的成长,以及艺术家群体的成长,都是需要欣赏者关注的。 当然,欣赏者对艺术家也有反作用。当年,齐白石流寓京华, 冷隽风格无人认同时,不得不衰年变法。
一样的色彩 别样的意味 诗人与画家
慰绿 人色 们 宁 的 静 心 的 灵 草 。 地 像 色 是 。 小 绿 提 色 琴 安 。
是蓝 蓝 教色 色 堂犹 天 中如 空 的大 色 风提 。 琴琴 淡 了, 蓝 。深 如 蓝 同 色 长 可 笛 谓 ,
耳加 黄 的大 色 喇, 尖 叭色 锐 。调 夺 趋 目 于 , 尖 随 锐 着 , 浓 如 度 同 的 刺
赏读艺术作品
首先,要对艺术作品所使用的艺术语言有所了解。
深入了解某种艺术形式的语言特征是艺术欣赏的基 础。虽然,一般人无法达到艺术家那样自由驾御艺 术语言的境地。了解其特征,体会其构成还是能做 到的。 再有便是艺术形式问题。艺术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 责任。那就是不断更新艺术形式,以新的艺术形式 反映时代的审美要求。接着是艺术家的问题。没有 哪一个艺术家能够脱离历史,独立存在。研究艺术 家的谱系源流时代背景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了。
绘画艺术欣赏
主讲人:孙文韬
绘画艺术欣赏的本义解读
绘,会五采绣也。——《说文》
画,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说文》 艺,种也。——《说文》
术(術),邑中道也。——《说文》
欣,笑喜也。——《说文》
赏,赐有功也。——《说文》
绘画艺术欣赏的现代诠释
绘画 造型艺术之一。用笔、刀等工具,墨、
达芬奇认为绘画就是“教导人们学会看”。
相看两不厌
然而在走到蒙娜丽莎之前,情形有些不同了。
画中的主体并不是安安稳稳地在那里“被 看”、“被欣赏”、“被品鉴”。相反,她 也在“看”,……她简直要把我们看成一幅 画、一幅静物,任她的眼光去分析、去解剖、 而且估价。 —— 熊秉明《看蒙娜丽莎看》
欣赏过程第一阶段“美感接受”
首先,在欣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搭建桥梁的
是艺术语言。提到中国画的语言就要说到 “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术语,有时也用 作中国画技法的总称。理论上,强调笔为主 导,墨随笔出,相互映发,达意传神。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故其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
用笔。”“运墨而五色具,是为得意。”特别指出了笔墨和 主旨立意之间的关系。这样看来,用笔是至关重要的了。看 用笔看哪些因素呢?主要是线条质量。“工画者必擅书”这 似成铁律。书法术语中“悬针”,“垂露”,“折钗股”, “印印泥”也在以形象方式解说笔法。简化讲便是“笔心常 在点画中“。这样说,保证了线条质量,似是有碍于丰富性。 其实不然,先从形态上讲点与面皆来源于线。石涛的万点恶 墨有着连续的空间动作。如将动作落实到纸面,我们将得到 万条墨线了。先生画的荷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趋向性,那 不是面,而是极有扩张性的巨大形线。
欣赏过程的第二阶段“深层体认”
她的眼睛里有秘密吗?欠身临视哪里,像一 眼井,你看见自己的影子。如果那眼光里有 秘密可寻,那正是我们的彷徨、惶悚、紧张、 狼狈。爱么?不爱么? ——熊秉明《看蒙娜丽莎看》 第二阶段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体认过程。 发现深层含义与表层含义并不相符。(看山 不是山)
欣赏过程的第三阶段“终极关怀”
作为欣赏者,当您具备了必要的知识,还要有情绪
情感方面的准备。本着仁爱宽和的心态,不焦躁, 不乖张。将欣赏过程完整进行下来。您会发现过程 前的您和过程后的您是不一样的。艺术有一种净化 的作用。这大概是依仁游艺的意义吧。最后,欣赏 者会到达怎样一种境界呢?首先肯定那是一种喜悦。 让我们回到陶潜的《归去来辞》中,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在一片圆融境界里,一切欣欣然。
如何提高鉴赏力?
没有速成,只能是多听,多看,多问,多读。
听是最容易产生兴趣的,听演讲,听广播, 到博物馆、美术馆听导览,与同好,与专业 人员讨论,听他们的评鉴。有了兴趣,你就 会想多看一些好东西。看是非常关键的,伟 大的鉴赏家会告诉你,想精通艺术,有三个 重点:多看,多看,多看!
欣赏者的心理类型
再来看看颜色。打开中国画颜料盒,您会见到十二支颜料。
黑白不算色,还有一支黄,一支绿,三支蓝,五支红(赭石 有偏红)。这当然是按照西方色彩理论来分析。中国人对红 色的偏爱可见一斑。利用最广最早使用的应该是赭石。原始 社会时,它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不管是浅绛山水还是吴装 人物都离不开它。可能这与中国人的肤色有关。在画面中, 由于墨色的大量参与,造成暖色系发达。中国人对待红花绿 叶与红花墨叶就是两种不同态度。西方的色彩观念侧重写实, 宛若真景色彩极尽变化。中国色彩观念侧重象征,在不断地 发掘固有色的内美。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笔不到墨到, 墨不到色到,色不到水到。”
接着是艺术形式的问题。“形式”是现代审美中不可少的一
个词汇。《艺术论》是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夫· 贝尔的重要著 作。其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美学观点即“有意味的形式”。 人们在欣赏活动达到沉醉忘我状态时,您关注的是艺术作品 的内容呢?还是别的趋向?“四君子”题材中国人屡画不厌。 看画时人们不再关心画的是不是与像不像。而是推敲墨色浓 淡,用笔枯湿,出枝高下,款印轻重。这些正是形式美的因 素。西方的表述是:对称,对比,比例,主次,均衡,和谐, 多样统一,黄金分割等是艺术形象创造的基础。中国画论强 调:阴阳,向背,纵横,开合,起伏,锁结,回抱,勾托, 过接,映带,须跌宕欹侧,舒卷自如。其中同异,观者自辨。
有意味的形式
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
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 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组合和关系, 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称为有意味的形 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 的共同性质。 ----贝尔《艺术》
形状、线条、色彩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 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 顾城《感觉》 “ 朦胧的太空,无定形的线之流逝,忽然出现 了伴侣,是红与绿的相伴,相恋,她们在太 空穿行,她们暂时忘却了寂寞,她们是寂寞 滋生的昙花。” —— 吴冠中《画外话》
(曲中有直,直百度文库有曲。)
螺旋线 超然、上升、脱俗。(解索皴)
具象与抽象
分离与聚合
绘画表现的并非是生活的常态。
绘画语言有一定的独立性。形状、线条、色
彩本身具有“内在的力量”。 绘画的意义 在于让人们从熟悉的、遮蔽的日 常经验中解放出来,以新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的美丽和惊人的事物。
颜料、化合物等物质材料,在纸、木板、纺 织物或墙壁等平面上,通过构图、造型和设 色等表现手段,创制可视的形象。《辞海》 艺术 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 一种特殊方式。 《辞海》 欣赏 领略;玩赏。 《辞海》
欣赏过程
提及欣赏,想到陶潜。所谓
欣赏过程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 析。”指的便是一种文学欣 赏过程吧。望而生疑,还是 好作品吗?问题就在这里。 “生疑”是在“望”的范围 内。远望不是细观,疑惑便 成了诱使观众进一步欣赏的 “引子”。经过“赏”的过 程,达到“欣”的境界。
的与 红 音胜 色 响利 有 。的 着 嘹印 力 亮象 量 、。 、 清像 活 脆乐 力 、队 、 高中 决 昂小 心 。号
色 彩 的 情 感 对 应
线意志
水平线 理智。在目光的穷尽处,无限延伸。
(横 若千里阵云)
垂直线 崇高。消失于空中,无法追寻。
(竖 若万岁枯藤)
直线与曲线 直线果敢,曲线踌躇。
达芬奇是蒙娜丽莎眼中的第一人。芬奇与蒙娜丽莎 的关系,就是芬奇与女人的关系,也就是芬奇与世 界一切事物的关系。一切事物对于他,都有一种诱 惑……。这种诱惑与追求中间有一条形而上学的距 离,诱惑者与被诱惑者的结合,就像两个磁极同时 毁灭。没有了诱惑就没有了追求。这微笑的顾盼是 一永远达不到的极限,先验的不可能接近的绝对。 于是,追求永远进行,诱惑也永在进行。无穷尽的 趋近。 ——熊秉明《看蒙娜丽莎看》 第三阶段 上升到了哲学层面的思考。生命与永恒是 终极关怀命题。(看山还是山)
欣赏者
艺术作品
艺术家
欣赏过程中的欣赏者
欣赏过程有几个要件构成呢?
不可缺失的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艺术家隐藏在作品之后,
与欣赏者做着交流。那怕其间跨越千年。优秀的欣赏者从不 被动接受艺术作品的感动。当然,优秀的艺术作品也从不强 迫欣赏者被动认知。可以想象这样一副图景。艺术家在作品 之后,高声宣布我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而欣赏者在作品之 前,高声宣布我也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 在这里面,艺术家为广大欣赏者们创造,而欣赏者只为自己 创造。西方有谚语“一万个观众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美学家克罗齐说:欣赏与创造只是一件事,因为每人所领略 到的境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是他性格和经验的反映。
欣赏者内心的净化
画幅近三分之二是巍然耸立、大气磅礴的山
峰。溪流旁的道路上,旅人行路正忙。 观赏者的视线,在画面下部,左右盘桓。突 然顺着溪流,向上承受着重压。觉察到了自 然的伟力。 一泓清泉,飞流直下。“崖悬有轴长生画, 瀑响无端太古琴。”静静的聆听宇宙的声音。 不是荒凉的寂静,而是不乏生机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