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用B+树结构——MySQL索引结构的实现

为什么要用B+树结构——MySQL索引结构的实现
为什么要用B+树结构——MySQL索引结构的实现

为什么要用B+树结构——MySQL索引结构的实现

B+树在数据库中的应用

{

为什么使用B+树?言简意赅,就是因为:

1.文件很大,不可能全部存储在内存中,故要存储到磁盘上

2.索引的结构组织要尽量减少查找过程中磁盘I/O的存取次数(为什么使用B-/+Tree,还跟磁盘存取原理有关。)

3.局部性原理与磁盘预读,预读的长度一般为页(page)的整倍数,(在许多操作系统中,页得大小通常为4k)

4.数据库系统巧妙利用了磁盘预读原理,将一个节点的大小设为等于一个页,这样每个节点只需要一次I/O就可以完全载入,(由于节点中有两个数组,所以地址连续)。而红黑树这种结构,h明显要深的多。由于逻辑上很近的节点(父子)物理上可能很远,无法利用局部性InnoDB 与MyISAM 结构上的区别

1.InnoDB的主键索引,MyISAM索引文件和数据文件是分离的,索引文件仅保存数据记录的地址。而在InnoDB中,表数据文件本身就是按B+Tree组织的一个索引结构,这棵树的叶节点data域保存了完整的数据记录。这个索引的key是数据表的主键,因此InnoDB表数据文件本身就是主索引,所以必须有主键,如果没有显示定义,自动为生成一个隐含字段作为主键,这个字段长度为6个字节,类型为长整形

2.InnoDB的辅助索引(Secondary Index,也就是非主键索引)也会包含主键列,比如名字建立索引,内部节点会包含名字,叶子节点会包含该名字对应的主键的值,如果主键定义的比较大,其他索引也将很大

3.MyISAM引擎使用B+Tree作为索引结构,索引文件叶节点的data域存放的是数据记录的地址,指向数据文件中对应的值,每个节点只有该索引列的值

4.MyISAM主索引和辅助索引(Secondary key)在结构上没有任何区别,只是主索引要求key是唯一的,辅助索引可以重复,

(由于MyISAM辅助索引在叶子节点上存储的是数据记录的地址,和主键索引一样,所以相对于B+的InnoDB可通过辅助索引

快速找到所有的数据,而不需要再遍历一边主键索引,所以适用于OLAP)

InnoDB索引和MyISAM索引的区别:

一是主索引的区别,InnoDB的数据文件本身就是索引文件。而MyISAM的索引和数据是分开的。

二是辅助索引的区别:InnoDB的辅助索引data域存储相应记录主键的值而不是地址。而MyISAM的辅助索引和主索引没有多大区别。

}

1. 索引在数据库中的作用

在数据库系统的使用过程当中,数据的查询是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数据操作。

最基本的查询算法当然是顺序查找(linear search),遍历表然后逐行匹配行值是否等于待查找的关键字,其时间复杂度为O(n)。但时间复杂度为O(n)的算法规模小的表,负载轻的数据库,也能有好的性能。但是数据增大的时候,时间复杂度为O(n)的算法显然是糟糕的,性能就很快下降了。

好在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更优秀的查找算法,例如二分查找(binary search)、二叉树查找(binary tree search)等。如果稍微分析一下会发现,每种查找算法都只能应用于特定的数据结构之上,例如二分查找要求被检索数据有序,而二叉树查找只能应用于二叉查找树上,但是数据本身的组织结构不可能完全满足各种数据结构(例如,理论上不可能同时将两列都按顺序进行组织),所以,在数据之外,数据库系统还维护着满足特定查找算法的数据结构,这些数据结构以某种方式引用(指向)数据,这样就可以在这些数据结构上实现高级查找算法。这种数据结构,就是索引。

索引是对数据库表中一个或多个列的值进行排序的结构。与在表中搜索所有的行相比,索引用指针指向存储在表中指定列的数据值,然后根据指定的次序排列这些指针,有助于更快地获取信息。通常情况下,只有当经常查询索引列中的数据时,才需要在表上创建索引。索引将占用磁盘空间,并且影响数据更新的速度。但是在多数情况下,索引所带来的数据检索速度优势大大超过它的不足之处。

2. B+树在数据库索引中的应用

目前大部分数据库系统及文件系统都采用B-Tree或其变种B+Tree作为索引结构

1)在数据库索引的应用

在数据库索引的应用中,B+树按照下列方式进行组织:

①叶结点的组织方式。B+树的查找键是数据文件的主键,且索引是稠密的。也就是说,叶结点中为数据文件的第一个记录设有一个键、指针对,该数据文件可以按主键排序,也可以不按主键排序;数据文件按主键排序,且B +树是稀疏索引,在叶结点中为数据文件的每一个块设有一个键、指针对;数据文件不按键属性排序,且该属性是 B +树的查找键,叶结点中为数据文件里出现的每个属性K设有一个键、指针对,其中指针执行排序键值为K的记录中的第一个。

②非叶结点的组织方式。B+树中的非叶结点形成了叶结点上的一个多级稀疏索引。每个非叶结点中至少有ceil( m/2 ) 个指针,至多有m 个指针。

2)B+树索引的插入和删除

①在向数据库中插入新的数据时,同时也需要向数据库索引中插入相应的索引键值,则需要向B+树中插入新的键值。即上面我们提到的B-树插入算法。

②当从数据库中删除数据时,同时也需要从数据库索引中删除相应的索引键值,则需要从B+树中删除该键值。即B-树删除算法

为什么使用B-Tree(B+Tree)

二叉查找树进化品种的红黑树等数据结构也可以用来实现索引,但是文件系统及数据库系统普遍采用B-/+Tree作为索引结构。

一般来说,索引本身也很大,不可能全部存储在内存中,因此索引往往以索引文件的形式存储的磁盘上。这样的话,索引查找过程中就要产生磁盘I/O消耗,相对于内存存取,I/O存取的消耗要高几个数量级,所以评价一个数据结构作为索引的优劣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在查找过程中磁盘I/O操作次数的渐进复杂度。换句话说,索引的结构组织要尽量减少查找过程中磁盘I/O的存取次数。为什么使用B-/+Tree,还跟磁盘存取原理有关。

局部性原理与磁盘预读

由于存储介质的特性,磁盘本身存取就比主存慢很多,再加上机械运动耗费,磁盘的存取速度往往是主存的几百分分之一,因此为了提高效率,要尽量减少磁盘I/O。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磁盘往往不是严格按需读取,而是每次都会预读,即使只需要一个字节,磁盘也会从这个位置开始,顺序向后读取一定长度的数据放入内存。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计算机科学中著名的局部性原理:

当一个数据被用到时,其附近的数据也通常会马上被使用。

程序运行期间所需要的数据通常比较集中。

由于磁盘顺序读取的效率很高(不需要寻道时间,只需很少的旋转时间),因此对于具有局部性的程序来说,预读可以提高I/O效率。

预读的长度一般为页(page)的整倍数。页是计算机管理存储器的逻辑块,硬件及操作系统往往将主存和磁盘存储区分割为连续的大小相等的块,每个存储块称为一页(在许多操作系统中,页得大小通常为4k),主存和磁盘以页为单位交换数据。当程序要读取的数据不在主存中时,会触发一个缺页异常,此时系统会向磁盘发出读盘信号,磁盘会找到数据的起始位置并向后连续读取一页或几页载入内存中,然后异常返回,程序继续运行。

我们上面分析B-/+Tree检索一次最多需要访问节点:

h =

数据库系统巧妙利用了磁盘预读原理,将一个节点的大小设为等于一个页,这样每个节点只需要一次I/O就可以完全载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实际实现B- Tree还需要使用如下技巧:

每次新建节点时,直接申请一个页的空间,这样就保证一个节点物理上也存储在一个页里,加之计算机存储分配都是按页对齐的,就实现了一个node只需一次I/O。

B-Tree中一次检索最多需要h-1次I/O(根节点常驻内存),渐进复杂度为O(h)=O(logmN)。一般实际应用中,m是非常大的数字,通常超过100,因此h非常小(通常不超过3)。

综上所述,用B-Tree作为索引结构效率是非常高的。

而红黑树这种结构,h明显要深的多。由于逻辑上很近的节点(父子)物理上可能很远,无法利用局部性,所以红黑树的I/O渐进复杂度也为O(h),效率明显比B-Tree差很多。

MySQL的B-Tree索引(技术上说B+Tree)

在MySQL 中,主要有四种类型的索引,分别为:B-Tree 索引,Hash 索引,Fulltext 索引和R-Tree 索引。我们主要分析B-Tree 索引。

B-Tree 索引是MySQL 数据库中使用最为频繁的索引类型,除了Archive 存储引擎之外的其他所有的存储引擎都支持B-Tree 索引。Archive 引擎直到MySQL 5.1 才支持索引,而且只支持索引单个AUTO_INCREMENT 列。

不仅仅在MySQL 中是如此,实际上在其他的很多数据库管理系统中B-Tree 索引也同样是作为最主要的索引类型,这主要是因为B-Tree 索引的存储结构在数据库的数据检索中有非常优异的表现。

一般来说,MySQL 中的B-Tree 索引的物理文件大多都是以Balance Tree 的结构来存储的,也就是所有实际需要的数据都存放于Tree 的Leaf Node(叶子节点) ,而且到任何一个Leaf Node 的最短路径的长度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我们大家都称之为B-Tree 索引。当然,可能各种数据库(或MySQL 的各种存储引擎)在存放自己的B-Tree 索引的时候会对存储结构稍作改造。如Innodb 存储引擎的B-Tree 索引实际使用的存储结构实际上是B+Tree,也就是在B-Tree 数据结构的基础上做了很小的改造,在每一个Leaf Node 上面出了存放索引键的相关信息之外,还存储了指向与该Leaf Node 相邻的后一个LeafNode 的指针信息(增加了顺序访问指针),这主要是为了加快检索多个相邻Leaf Node 的效率考虑。

下面主要讨论MyISAM和InnoDB两个存储引擎的索引实现方式:

1. MyISAM索引实现:

1)主键索引:

MyISAM引擎使用B+Tree作为索引结构,叶节点的data域存放的是数据记录的地址。下图是MyISAM主键索引的原理图:

(图myisam1)

这里设表一共有三列,假设我们以Col1为主键,图myisam1是一个MyISAM表的主索引(Primary key)示意。可以看出MyISAM的索引文件仅仅保存数据记录的地址。

2)辅助索引(Secondary key)

在MyISAM中,主索引和辅助索引(Secondary key)在结构上没有任何区别,只是主索引要求key是唯一的,而辅助索引的key可以重复。如果我们在Col2上建立一个辅助索引,则此索引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同样也是一颗B+Tree,data域保存数据记录的地址。因此,MyISAM中索引检索的算法为首先按照B+Tree搜索算法搜索索引,如果指定的Key存在,则取出其data域的值,然后以data 域的值为地址,读取相应数据记录。

MyISAM的索引方式也叫做“非聚集”的,之所以这么称呼是为了与InnoDB的聚集索引区分。

2. InnoDB索引实现

然InnoDB也使用B+Tree作为索引结构,但具体实现方式却与MyISAM截然不同.

1)主键索引:

MyISAM索引文件和数据文件是分离的,索引文件仅保存数据记录的地址。而在InnoDB中,表数据文件本身就是按B+Tree组织的一个索引结构,这棵树的叶节点data域保存了完整的数据记录。这个索引的key是数据表的主键,因此InnoDB表数据文件本身就是主索引。

(图inndb主键索引)

(图inndb主键索引)是InnoDB主索引(同时也是数据文件)的示意图,可以看到叶节点包含了完整的数据记录。这种索引叫做聚集索引。因为InnoDB的数据文件本身要按主键聚集,所

以InnoDB要求表必须有主键(MyISAM可以没有),如果没有显式指定,则MySQL系统会自动选择一个可以唯一标识数据记录的列作为主键,如果不存在这种列,则MySQL自动为InnoDB表生成一个隐含字段作为主键,这个字段长度为6个字节,类型为长整形。

2). InnoDB的辅助索引

InnoDB的所有辅助索引都引用主键作为data域。例如,下图为定义在Col3上的一个辅助索引:

InnoDB 表是基于聚簇索引建立的。因此InnoDB 的索引能提供一种非常快速的主键查找性能。不过,它的辅助索引(Secondary Index,也就是非主键索引)也会包含主键列,所以,如果主键定义的比较大,其他索引也将很大。如果想在表上定义、很多索引,则争取尽量把主键定义得小一些。InnoDB 不会压缩索引。

文字符的ASCII码作为比较准则。聚集索引这种实现方式使得按主键的搜索十分高效,但是辅助索引搜索需要检索两遍索引:首先检索辅助索引获得主键,然后用主键到主索引中检索获得记录。

不同存储引擎的索引实现方式对于正确使用和优化索引都非常有帮助,例如知道了InnoDB 的索引实现后,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不建议使用过长的字段作为主键,因为所有辅助索引都引用主索引,过长的主索引会令辅助索引变得过大。再例如,用非单调的字段作为主键在InnoDB中不是个好主意,因为InnoDB数据文件本身是一颗B+Tree,非单调的主键会造成在插入新记录时数据文件为了维持B+Tree的特性而频繁的分裂调整,十分低效,而使用自增字段作为主键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一是主索引的区别,InnoDB的数据文件本身就是索引文件。而MyISAM的索引和数据是分开的。

二是辅助索引的区别:InnoDB的辅助索引data域存储相应记录主键的值而不是地址。而MyISAM的辅助索引和主索引没有多大区别。

【编辑推荐】

PHP中MySQL操作Buffer用法详解

【博文推荐】Microsoft Azure部署MYSQL-MMM过程详解

4月数据库流行度排行榜MySQL能否追上Oracle

MySQL 5.7原生JSON格式支持

一名MySQL DBA是如何拿到Facebook offer的

数据库索引

索引的是一种功能 索引是个既稳定又开放的信息结构,它有十一种功能。 1 分解功能 把文献中的资料单元(如篇名、机构、短语、概念、物名、地名、书名、人名、字词、符号等)一一分解,这就是索引的分解功能。它是索引工作的起跑线和索引编纂的基础,没有对文献内容的这种分解功能,就没有索引。 过去有些反对索引的人说,索引是把古人的著书“凌迟碎割”。他们对索引法的反对,实出于对流传已久的那种落后的皓首穷经的陋习的偏爱和对新的治学方法的无知,洪业曾鄙视他们为卧于涸辙的鲋鱼,以升斗之水济命,而不知西江水之可羡。虽然如此,但他们所谓的索引是把古人著书“凌迟碎割”的形象说法,却从反面十分正确地道破了索引的分解功能。 分解功能是索引作用于文献的特殊功能,是它和其他检索工作不同之处。 2 梳理功能 每种文献都包容着许多不同性质的资料单元,它们在文献中基本呈无序的状态。把这些无序状态的资料单元按外表特征或内容性质进行各归其类的整理,这就是索引的梳理功能。章学诚早就发现了这种功能,他在给《族孙守一论史表》信中要求其在治二十四史年表时一并把廿二史列传中的人名编成索引,两者互为经纬,这样便可使考古之士,于纷如乱丝之资料中,忽得梳通栉理。 梳理功能是索引分解的后继。如果只有分解功能而没有梳理的功能,那么分解功能就没有价值。 梳理是对资料单元的初分。如是字序,只要按笔划或音序归类即可;如是类序只要按大类归纳即可。就像小姑娘梳头,先把长发梳顺,而编什么辫子或梳什么发型则是下一步的要求了。 3 组合功能 把梳理后的资料单元按照分类的要求,严密地组织它们的类别层次以及类目下的专题和同类目下款目的序列关系;或按字序的要求,严密地把标目的结构正装或倒装、考虑限定词对标目的限定和修饰的级数、或考虑字序和类序相结合的可能。此外,不论是类序或字序都要考虑参照系统的建立方案,使相关款目形成网络,使用户检索的眼界得以拓宽。这些,都是索引的组合功能。 过去,国外的同行曾把圣经的页边索引以“串珠”命名;我国有人曾把本草的方剂编成索引,以“针线”命名,“串珠”和“针线”是索引组合功能很形象的描绘。它使文献资料单元成为一串串的明珠,成为被针线贯穿起来的资料单元的珍品。 4 结网功能 对某个领域的文献进行有计划的索引编纂,利用类型的结构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这些文献的内容进行纵横交错和多维的揭示和组合,使之形成一个检索这些文献中的各种不同性质的资料单元的网络。这就是索引的结网功能。 由“主表”和“词族索引”、“范畴索引”、“英汉对照索引”等所组成的《汉语主题词表》是由几种不同性质的索引构建的一个主题词间的联系、辨析主题词词义和被标引的文献主题概念是否精确的一个隐含的语义网络,它对文献中的资料单元产生族性检索和扩大检索途径的作用。这个网络的结构和作用就是运用索引结网功能的一个范例。

oracle数据库索引的理解与总结

索引是对数据库表中一列或多列的值进行排序的一种结构,使用索引可快速访问数据库表中的特定信息。 例如这样一个查询:SELECT * FROM TABLE1 WHERE ID = 44。如果没有索引,必须遍历整个表,直到ID等于44的这一行被找到为止;有了索引之后(必须是在ID这一列上建立的索引),直接在索引里面找44(也就是在ID这一列找),就可以得知这一行的位置,也就是找到了这一行。可见,索引是用来定位的。 建立索引的目的是加快对表中记录的查找或排序。为表设置索引要付出代价的:一是增加了数据库的存储空间,二是在插入和修改数据时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因为索引也要随之变动)。 虽然建立索引能加快对表中记录的查询或者排序速度,但是并不是索引建得越多越好,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使用索引过程中,索引的一些优点以及缺陷: 使用索引的好处: 创建索引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 第一,通过创建唯一性索引,可以保证数据库表中每一行数据的唯一性。 第二,可以大大加快数据的检索速度,这也是创建索引的最主要的原因。 第三,可以加速表和表之间的连接,特别是在实现数据的参考完整性方面特别有意义。 第四,在使用分组和排序子句进行数据检索时,同样可以显著减少查询中分组和排序的时间。 第五,通过使用索引,可以在查询的过程中,使用优化隐藏器,提高系统的性能。使用索引的一些不足: 第一,创建索引和维护索引要耗费时间,这种时间随着数据量的增加而增加。第二,索引需要占物理空间,除了数据表占数据空间之外,每一个索引还要占一定的物理空间,如果要建立聚簇索引,那么需要的空间就会更大。 第三,当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的时候,索引也要动态的维护,这样就降低了数据的维护速度。 索引是建立在数据库表中的某些列的上面。在创建索引的时候,应该考虑在哪些列上可以创建索引,在哪些列上不能创建索引。一般来说,应该在这些列上创建索引: ?在经常需要搜索的列上,可以加快搜索的速度;在作为主键的列上,强制该列的唯一性和组织表中数据的排列结构; ?在经常用在连接的列上,这些列主要是一些外键,可以加快连接的速度; ?在经常需要根据范围进行搜索的列上创建索引,因为索引已经排序,其指定的范围是连续的; ?在经常需要排序的列上创建索引,因为索引已经排序,这样查询可以利用索引的排序,加快排序查询时间; ?在经常使用在WHERE子句中的列上面创建索引,加快条件的判断速度。 同样,对于有些列不应该创建索引。一般来说,不应该创建索引的的这些列具有下列特点: ?对于那些在查询中很少使用或者参考的列不应该创建索引。这是因为,既然这些列很少使用到,因此有索引或者无索引,并不能提高查询速度。相反,由于增加了索引,反而降低了系统的维护速度和增大了空间需求。 ?对于那些只有很少数据值的列也不应该增加索引。这是因为,由于这些列的取值很少,例如人事表的性别列,在查询的结果中,结果集的数据行占了

数据库索引的优缺点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本文介绍了数据库索引,及其优、缺点。针对MySQL索引的特点、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分析了如何避免MySQL无法使用,如何使用EXPLAIN分析查询语句,如何优化MySQL索引的应用。 索引是一种特殊的文件(InnoDB数据表上的索引是表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它 们包含着对数据表里所有记录的引用指针。 注:[1]索引不是万能的!索引可以加快数据检索操作,但会使数据修改操作变慢。每修改数据记录,索引就必须刷新一次。为了在某种程序上弥补这一缺陷,许多SQL命令都有一个DELAY_KEY_WRITE项。这个选项的作用是暂时制止MySQL 在该命令每插入一条新记录和每修改一条现有之后立刻对索引进行刷新,对索引的刷新将等到全部记录插入/修改完毕之后再进行。在需要把许多新记录插入某个数据表的场合,DELAY_KEY_WRITE 选项的作用将非常明显。[2]另外,索引还会在硬盘上占用相当大的空间。因此应该只为最经常查询和最经常排序的数据列建立索引。注意,如果某个数据列包含许多重复的内容,为它建立索引就没有太大的实际效果。 从理论上讲,完全可以为数据表里的每个字段分别建一个索引,但MySQL把同一个数据表里的索引总数限制为16个。 1. InnoDB数据表的索引 与MyISAM数据表相比,索引对InnoDB数据的重要性要大得多。在InnoDB数据表上,索引对InnoDB数据表的重要性要在得多。在InnoDB数据表上,索引不仅会在搜索数据记录时发挥作用,还是数据行级锁定机制的苊、基础。"数据行级锁定"的意思是指在事务操作的执行过程中锁定正在被处理的个别记录,不让其他用户进行访问。这种锁定将影响到(但不限于)SELECT...LOCK IN SHARE MODE、SELECT...FOR UPDATE命令以及INSERT、UPDATE和DELETE命令。 出于效率方面的考虑,InnoDB数据表的数据行级锁定实际发生在它们的索引上,而不是数据表自身上。显然,数据行级锁定机制只有在有关的数据表有一个合适的索引可供锁定的时候才能发挥效力。 2. 限制 如果WEHERE子句的查询条件里有不等号(WHERE coloum != ...),MySQL将无法使用索引。 类似地,如果WHERE子句的查询条件里使用了函数(WHERE DAY(column) = ...),MySQL也将无法使用索引。 在JOIN操作中(需要从多个数据表提取数据时),MySQL只有在主键和外键的数 据类型相同时才能使用索引。

数据库索引概论及详解

记住, 索引只能告诉你什么存在于表中, 而不能告诉你什么不存在于表中. 使用索引,在一般情况下,将能明显提高查询的性能,但系统为维护索引,也必将增加许多额外的开销。所以,何时应建立索引,查询时是否使用索引,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将是非常大的。在这里,我想对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首先,在下列情况下,不适合建立索引: 1、表的规模不大,在这种情况下,直接查找表的开销比搜索索引 再定位的开销要小。 2、表被频繁更新,在这种情况下,维护索引的开销要大于使用索 引所带来的性能提高。 3、表上已经建立了许多索引。 4、用户的查询方式经常发生变化。 上述这些情况都是比较直观的,但是,即使建立了索引,在具体查 询时,系统也未必会使用该索引。 不管是何种数据库系统,其查询优化过程由两个层次构成:代数优 化(或称基于规则的优化)和物理优化(或称基于代价的优化)(部分 数据库系统可能不含物理优化过程)。 代数优化是使用一组预定义的规则来对查询进行优化,在这种优化 方式下,如果表上建有索引,系统将使用该索引。 物理优化是在代数优化的基础上,根据物理统计信息,来估计各种 执行方案的执行代价,从中选取一种最优(代价最小)的执行方案。在 这种优化方式下,如果表上建有索引,是否使用索引,将取决于查询的 “选中度”(selectivity)。 什么是选中度?举个例子,假设表中有一名为“年龄”的字段,有 一查询需要查出该表中所有“年龄”不超过50岁的记录,如果表中有70% 的记录满足这一条件,则称该查询的选中度为70。 当选中度超过某一预先给定的值P(P的大小取决于系统的具体实现) 时,遍历整个表的开销比搜索索引再定位的开销要小,此时系统将不使 用索引。 通过统计字段的值分布,可以估计查询的选中度,如果它大于P,系 统将不使用索引,直接遍历表。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统计信息,它还可 用于估计连接操作结果集的大小。 当然,当查询比较固定时,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对应用的理解预先估

数据库实验 索引的创建与使用

实验三:索引的创建与使用 一、实验目的: 1、理解索引的概念和索引的作用。 2、掌握创建索引的方法。 3、学会使用索引。 4、了解聚簇索引和非聚簇索引。 二、实验要求:(必做) 硬件:Intel Pentium 120或以上级别的CPU,大于16MB的内存。 软件:Windows 95/98/2000操作系统,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 2000。 学时:2学时 三、实验内容: 1、用create index在学生表student的学号sno上建立聚簇索引。 2、在学生表student中,为姓名sname建立非聚簇索引。 3、在课程表的课程号Cno上建立唯一索引。 4、在选课表的学号sno、成绩Grade上建立复合索引,要求学号为升序,学号相同时 成绩为降序。 5、用drop删除学生表student的索引。 数据库设计与管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评分 实验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 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步骤及结果 1、用create index在学生表student的学号sno上建立聚簇索引。 create clustered index stusno on student(sno); 2、在学生表student中,为姓名sname建立非聚簇索引。 create index stusname on student(sname); 3、在课程表的课程号Cno上建立唯一索引。 create unique index coucno on course(cno); 4、在选课表的学号sno、成绩Grade上建立复合索引,要求学号为升序,学号相同时成绩为降序。

数据库索引的作用及实例(精)

1. 1.索引作用 2. 在索引列上,除了上面提到的有序查找之外,数据库利用各种各样的快速定位技术, 能够大大提高查询效率。特别是当数据量非常大, 查询涉及多个表时,使用索引往往能使查询速度加快成千上万倍。 3. 4. 例如,有 3个未索引的表 t1、 t2、 t3,分别只包含列 c1、 c2、 c3,每个表分别含有 1000行数据组成,指为 1~1000的数值,查找对应值相等行的查询如下所示。 5. 6. SELECT c1,c2,c3 FROM t1,t2,t3 WHERE c1=c2 AND c1=c3 7. 8. 此查询结果应该为 1000行, 每行包含 3个相等的值。在无索引的情况下处理此查询, 必须寻找 3个表所有的组合, 以便得出与 WHERE 子句相配的那些行。而可能的组合数目为 1000×1000×1000(十亿,显然查询将会非常慢。 9. 10. 如果对每个表进行索引,就能极大地加速查询进程。利用索引的查询处理如下。 11. 12. (1从表 t1中选择第一行,查看此行所包含的数据。 13. 14. (2使用表 t2上的索引,直接定位 t2中与 t1的值匹配的行。类似,利用表 t3上的索引,直接定位 t3中与来自 t1的值匹配的行。

15. 16. (3 扫描表 t1的下一行并重复前面的过程, 直到遍历 t1中所有的行。 17. 18. 在此情形下,仍然对表 t1执行了一个完全扫描,但能够在表 t2和 t3上进行索引查找直接取出这些表中的行, 比未用索引时要快一百万倍。 19. 20. 利用索引, MySQL 加速了 WHERE 子句满足条件行的搜索,而在多表连接查询时,在执行连接时加快了与其他表中的行匹配的速度。 21. 22.2. 创建索引 23. 在执行 CREATE TABLE语句时可以创建索引, 也可以单独用 CREATE INDEX或 ALTER TABLE来为表增加索引。 24. 25.1. ALTER TABLE 26.ALTER TABLE用来创建普通索引、 UNIQUE 索引或 PRIMARY KEY索引。 27. 28. 29. 30.ALTER TABLE table_name ADD INDEX index_name (column_list 31. 32.ALTER TABLE table_name ADD UNIQUE (column_list 34.ALTER TABLE table_name ADD PRIMARY KEY (column_list 35.

数据库建立索引的原则

数据库建立索引的原则 使用索引可快速访问数据库表中的特定信息。索引是对数据库表中一列或多列的值进行排序的一种结构,例如employee 表的姓(lname)列。如果要按姓查找特定职员,与必须搜索表中的所有行相比,索引会帮助您更快地获得该信息。 索引是一个单独的、物理的数据库结构,它是某个表中一列或若干列值的集合和相应的指向表中物理标识这些值的数据页的逻辑指针清单。 索引提供指向存储在表的指定列中的数据值的指针,然后根据您指定的排序顺序对这些指针排序。数据库使用索引的方式与您使用书籍中的索引的方式很相似:它搜索索引以找到特定值,然后顺指针找到包含该值的行。 在数据库关系图中,您可以在选定表的“索引/键”属性页中创建、编辑或删除每个索引类型。当保存索引所附加到的表,或保存该表所在的关系图时,索引将保存在数据库中。 建立索引的优点 1.大大加快数据的检索速度; 2.创建唯一性索引,保证数据库表中每一行数据的唯一性; 3.加速表和表之间的连接; 4.在使用分组和排序子句进行数据检索时,可以显著减少查询中分组和排序的时间。 索引的缺点 1.索引需要占物理空间。 2.当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的时候,索引也要动态的维护,降低了数据的维护速度。 根据数据库的功能,可以在数据库设计器中创建三种索引:唯一索引、主键索引和聚集索引。有关数据库所支持的索引功能的详细信息,请参见数据库文档。 提示尽管唯一索引有助于定位信息,但为获得最佳性能结果,建议改用主键或唯一约束。有关这些约束的更多信息,请参见主键约束和唯一约束。 唯一索引

唯一索引是不允许其中任何两行具有相同索引值的索引。 当现有数据中存在重复的键值时,大多数数据库不允许将新创建的唯一索引与表一起保存。数据库还可能防止添加将在表中创建重复键值的新数据。例如,如果在employee 表中职员的姓(lname) 上创建了唯一索引,则任何两个员工都不能同姓。 有关唯一索引的更多信息,请参见创建唯一索引。 主键索引 数据库表经常有一列或列组合,其值唯一标识表中的每一行。该列称为表的主键。 在数据库关系图中为表定义主键将自动创建主键索引,主键索引是唯一索引的特定类型。该索引要求主键中的每个值都唯一。当在查询中使用主键索引时,它还允许对数据的快速访问。有关主键的更多信息,请参见定义主键。 聚集索引 在聚集索引中,表中行的物理顺序与键值的逻辑(索引)顺序相同。一个表只能包含一个聚集索引。 如果某索引不是聚集索引,则表中行的物理顺序与键值的逻辑顺序不匹配。与非聚集索引相比,聚集索引通常提供更快的数据访问速度。 一、索引 1. 概念:索引是揭示文献内容出处,提供文献查考线索的工具书。 2. 类型:种类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按文种分,可以分为中文索引的外文索引;按收录范围分,可以分为综合性索引和专题性索引;按收录文献的时间分,可以分为近期索引和回溯性索引;按索引款目的标目分,可以分为题名索引、著者索引、语词索引、主题索引、分类索引等。 3. 功能:揭示文献的内容和指引读者查找信息 4. 作用:索引揭示了一书、一刊的基本情况,如篇目、文句。可以深入、完整、详细、系统地为读者提所需文献的具体线索。 铁律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使用索引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索引的优点有目共睹,但是,却很少有人关心过采用索引所需要付出的成本。若数据库管理员能够对索引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也就不会那么随意到处建立索引了。

浅谈B-树以及数据库聚集索引、非聚集索引

浅谈B-树以及数据库聚集索引、非聚集索引 对数据库索引的关注从未淡出我的们的讨论,那么数据库索引是什么样的?聚集索引与非聚集索引有什么不同?这段时间,了解数据库索引的一些相关知识,又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希望本文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在此借此机会与 大家分享一些数据库聚集索引、数据库非聚集索引概念、实现过程、以及优缺点。有不少存疑的地方,诚心希望各位不吝赐教指正,共同进步。 我们常见的数据库系统,其索引使用的数据结构多是B-Tree或者B+Tree。例如,MySql使用的是B+Tree,Oracle及Sysbase使用的是B-Tree。所以在 最开始,简单地介绍一下B-Tree。 1.B-Tree 在严蔚敏编著的《数据结构》种对B-Tree有如下定义: B-Tree是一种平衡的多路查找树,它在文件系统中很有用,一棵m阶的 B-树,或为空树,或为满足下列特性的m叉树: 1)树中每个结点至多有m个孩子; 2)若根节点不是叶子节点,则至少有两棵子树; 3)除根结点和叶结点外,其它每个结点至少有m/2(上取整)个孩子; 4)所有叶结点在同一层,叶结点不包含任何关键字信息; 5)有K个关键字的非叶结点恰好包含K+1个孩子 另外,对于一个结点,其内部的关键字是从小到大排序的。以下是B-Tree (m=4)的样例:

对于每个结点,主要包含一个关键字数组key[],一个指针数组(指向儿子)son[]。在B-Tree内,查找的流程是:使用顺序查找(数组长度较短时)或折 半查找方法查找key[]数组,若找到关键字k,则返回该结点的地址及K在key[]中的位置;否则,可确定k在某个key[i]和key[i+1]之间,则从son[i]所指的子结点继续查找,直到在某结点中查找成功;或直至找到叶结点且叶结点中的查 找仍不成功时,查找过程失败。 接着,我们使用以下图片演示如何生成B-Tree(m=4,依次插入1~6):从图可见,当我们插入关键字4时,由于原结点已经满了,故进行分裂,基本 按一半的原则进行分裂,然后取出中间的关键字2,升级(这里是成为根结点)。其它的依类推,就是这样一个大概的过程。

SQL Server 索引结构及其使用

一、深入浅出理解索引结构 实际上,您可以把索引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目录。微软的sql server提供了两种索引:聚集索引(c lustered index,也称聚类索引、簇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nonclustered index,也称非聚类索引、非簇集索引)。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一下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的区别: 其实,我们的汉语字典的正文本身就是一个聚集索引。比如,我们要查“安”字,就会很自然地翻开字典的前几页,因为“安”的拼音是“an”,而按照拼音排序汉字的字典是以英文字母“a”开头并以“z”结尾的,那么“安”字就自然地排在字典的前部。如果您翻完了所有以“a”开头的部分仍然找不到这个字,那么就说明您的字典中没有这个字;同样的,如果查“张”字,那您也会将您的字典翻到最后部分,因为“张”的拼音是“zhang”。也就是说,字典的正文部分本身就是一个目录,您不需要再去查其他目录来找到您需要找的内容。我们把这种正文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的目录称为“聚集索引”。 如果您认识某个字,您可以快速地从自动中查到这个字。但您也可能会遇到您不认识的字,不知道它的发音,这时候,您就不能按照刚才的方法找到您要查的字,而需要去根据“偏旁部首”查到您要找的字,然后根据这个字后的页码直接翻到某页来找到您要找的字。但您结合“部首目录”和“检字表”而查到的字的排序并不是真正的正文的排序方法,比如您查“张”字,我们可以看到在查部首之后的检字表中“张”的页码是672页,检字表中“张”的上面是“驰”字,但页码却是63页,“张”的下面是“弩”字,页面是390页。很显然,这些字并不是真正的分别位于“张”字的上下方,现在您看到的连续的“驰、张、弩”三字实际上就是他们在非聚集索引中的排序,是字典正文中的字在非聚集索引中的映射。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找到您所需要的字,但它需要两个过程,先找到目录中的结果,然后再翻到您所需要的页码。我们把这种目录纯粹是目录,正文纯粹是正文的排序方式称为“非聚集索引”。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理解到什么是“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进一步引申一下,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理解:每个表只能有一个聚集索引,因为目录只能按照一种方法进行排序。 二、何时使用聚集索引或非聚集索引 下面的表总结了何时使用聚集索引或非聚集索引(很重要):

数据库索引的作用及实例

1.1.索引作用 2.在索引列上,除了上面提到的有序查找之外,数据库利用各种各样的 快速定位技术,能够大大提高查询效率。特别是当数据量非常大,查询涉及多个表时,使用索引往往能使查询速度加快成千上万倍。 3. 4.例如,有3个未索引的表t1、t2、t3,分别只包含列c1、c2、c3,每 个表分别含有1000行数据组成,指为1~1000的数值,查找对应值相等行的查询如下所示。 5. 6.SELECT c1,c2,c3 FROM t1,t2,t3 WHERE c1=c2 AND c1=c3 7. 8.此查询结果应该为1000行,每行包含3个相等的值。在无索引的情况 下处理此查询,必须寻找3个表所有的组合,以便得出与WHERE子句相配的那些行。而可能的组合数目为1000×1000×1000(十亿),显然查询将会非常慢。 9. 10. 如果对每个表进行索引,就能极大地加速查询进程。利用索引的查询 处理如下。 11. 12.(1)从表t1中选择第一行,查看此行所包含的数据。 13. 14.(2)使用表t2上的索引,直接定位t2中与t1的值匹配的行。类似,利 用表t3上的索引,直接定位t3中与来自t1的值匹配的行。 15. 16.(3)扫描表t1的下一行并重复前面的过程,直到遍历t1中所有的行。 17. 18. 在此情形下,仍然对表t1执行了一个完全扫描,但能够在表t2和t3 上进行索引查找直接取出这些表中的行,比未用索引时要快一百万倍。 19. 20. 利用索引,MySQL加速了WHERE子句满足条件行的搜索,而在多表连 接查询时,在执行连接时加快了与其他表中的行匹配的速度。 21. 22.2. 创建索引 23.在执行CREATE TABLE语句时可以创建索引,也可以单独用CREATE INDEX 或ALTER TABLE来为表增加索引。 24. 25.1.ALTER TABLE 26.ALTER TABLE用来创建普通索引、UNIQUE索引或PRIMARY KEY索引。 27. 28. 29. 30.ALTER TABLE table_name ADD INDEX index_name (column_list) 31. 32.ALTER TABLE table_name ADD UNIQUE (column_list)

索引的建立和运用

一、问题的提出 在应用系统开发初期,由于开发数据库数据比较少,对于查询SQL语句,复杂视图的编写等体会不出SQL语句各种写法的性能优劣, 但是如果将应用系统提交实际应用后,随着数据库中数据的增加,系统的响应速度就成为目前系统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系统优化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SQL语句的优化。对于海量数据,劣质SQL语句和优质SQL语句之间的速度差别可以达到上百倍,可见 对于一个系统不是简单地能实现其功能就可,而是要写出高质量的SQL 语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在多数情况下,Oracle使用索引来更快地遍历表,优化器主要根据定义的索引来提高性能。但是,如果在SQL语句的where子句中 写的SQL代码不合理,就会造成优化器删去索引而使用全表扫描,一般就这种SQL语句就是所谓的劣质SQL语句。在编写SQL语句时我们 应清楚优化器根据何种原则来删除索引,这有助于写出高性能的SQL语句。 二、SQL语句编写注意问题 下面就某些SQL语句的where子句编写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详细介绍。 在这些where子句中,即使某些列存在索引,但是由于编写了劣质的SQL,系统在运行该SQL语句时也不能使用该索引,而同样使用 全表扫描,这就造成了响应速度的极大降低。 1. IS NULL 与IS NOT NULL 不能用null作索引,任何包含null值的列都将不会被包含在索引中。即使索引有多列这样的情况下,只要这些列中有一列含有null, 该列就会从索引中排除。也就是说如果某列存在空值,即使对该列建索引也不会提高性能。 任何在where子句中使用is null或is not null的语句优化器是不允许使用索引的。 2. 联接列 对于有联接的列,即使最后的联接值为一个静态值,优化器是不会使用索引的。 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例子,假定有一个职工表(employee),对于一个职工的姓和名分成两列存放(FIRST_NAME和LAST_NAME), 现在要查询一个叫比尔.克林顿(Bill Cliton)的职工。 下面是一个采用联接查询的SQL语句, select * from employee where first_name||''||last_name ='Beill Cliton'; 上面这条语句完全可以查询出是否有Bill Cliton这个员工,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系统优化器对基于last_name创建的索引没有 使用。 当采用下面这种SQL语句的编写,Oracle系统就可以采用基于last_name创建的索引。 Select * from employee where first_name ='Beill' and last_name ='Cliton'; 遇到下面这种情况又如何处理呢?如果一个变量(name)中存放着Bill Cliton这个员工的姓名,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又如何避免 全程遍历,使用索引呢?

数据库索引原理

数据库索引原理 SQL SERVER(下称 SQLS)为例,将数据库管理中难于理解的“索引原理”问题给各位朋友作一个深入浅出的介绍。其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Oracle、Sybase等,朋友们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一、数据表的基本结构 建立数据库的目的是管理大量数据,而建立索引的目的就是提高数据检索效率,改善数据库工作性能,提高数据访问速度。对于索引,我们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关键在于认识索引的工作原理,才能更好的管理索引。为认识索引工作原理,首先有必要对数据表的基本结构作一次全面的复习。 SQLS当一个新表被创建之时,系统将在磁盘中分配一段以8K为单位的连续空间,当字段的值从内存写入磁盘时,就在这一既定空间随机保存,当一个8K用完的时候,SQLS指针会自动分配一个8K的空间。这里,每个8K空间被称为一个数据页(Page),又名页面或数据页面,并分配从0-7的页号,每个文件的第0页记录引导信息,叫文件头(File header);每8个数据页(64K)的组合形成扩展区(Extent),称为扩展。全部数据页的组合形成堆(Heap)。 SQLS规定行不能跨越数据页,所以,每行记录的最大数据量只能为8K。这就是char和varchar这两种字符串类型容量要限制在8K以内的原因,存储超过8K的数据应使用text类型,实际上,text类型的字段值不能直接录入和保存,它只是存储一个指针,指向由若干8K的文本数据页所组成的扩展区,真正的数据正是放在这些数据页中。页面有空间页面和数据页面之分。 当一个扩展区的8个数据页中既包含了空间页面又包括了数据或索引页面时,称为混合扩展(Mixed Extent),每张表都以混合扩展开始;反之,称为一致扩展(Uniform Extent),专门保存数据及索引信息。 表被创建之时,SQLS在混合扩展中为其分配至少一个数据页面,随着数据量的增长,SQLS可即时在混合扩展中分配出7个页面,当数据超过8个页面时,则从一致扩展中分配数据页面。 空间页面专门负责数据空间的分配和管理,包括:PFS页面(Page free space):记录一个页面是否已分配、位于混合扩展还是一致扩展以及页面上还有多少可用空间等信息;GAM页面(Global allocation map)和SGAM页面(Secodary global allocation map):用来记录空闲的扩展或含有空闲页面的混合扩展的位置。SQLS综合利用这三种类型的页面文件在必要时为数据表创建新空间; 数据页或索引页则专门保存数据及索引信息,SQLS使用4种类型的数据页面来管理表或索引:它们是IAM页、数据页、文本/图像页和索引页。 在WINDOWS中,我们对文件执行的每一步操作,在磁盘上的物理位置只有系统(system)才知道;SQL SERVER沿袭了这种工作方式,在插入数据的过程中,不但每个字段值在数据页面中的保存位置是随机的,而且每个数据页面在“堆”中的排列位置也只有系统(system)才知道。 这是为什么呢?众所周知,OS之所以能管理DISK,是因为在系统启动时首先加载了文件分配表:FAT(File Allocation Table),正是由它管理文件系统并记录对文件的一切操作,系统才得以正常运行;同理,作为管理系统级的SQL SERVER,也有这样一张类似FAT的表存在,它就是索引分布映像页:IAM(Index Allocation Map)。 IAM的存在,使SQLS对数据表的物理管理有了可能。

SQL 创建索引的作用以及如何创建索引

SQL 创建索引的作用以及如何创建索引 SQL 创建索引的作用 一、使用索引的优点: 1、通过唯一性索引(unique)可确保数据的唯一性 2、加快数据的检索速度 3、加快表之间的连接 4、减少分组和排序时间 5、使用优化隐藏器提高系统性能 二、使用索引的原则: 1、在需要经常搜索的列上创建索引 2、主键上创建索引 3、经常用于连接的列上创建索引 4、经常需要根据范围进行搜索的列上创建索引 5、经常需要排序的列上创建索引 6、经常用于where子句的列上创建索引 三、不创建索引的原则: 1、查询很少使用和参考的列不建索引 2、对只有少数值的列不建索引 3、定义为text、image、bit的列不建索引 4、当需要update性能远远高于select性能时不应建索引 四、常用的命令: 1、sp_helpindex :报告表或视图上的索引信息 2、dbcc showcontig :显示指定表的数据和索引的碎片信息 3、dbcc dbreindex :重建指定数据库中一个或多个索引 4、dbcc indexdefrag :整理指定表或视图的聚集索引或辅助索引的碎片 五、优化索引: 1、重建索引(dbcc dbreindex) 2、索引优化向导 3、整理指定的表或视图的聚集索引和辅助索引碎片(dbcc indexefrag) 如何创建索引 CREATE INDEX 语句用于在表中创建索引。 在不读取整个表的情况下,索引使数据库应用程序可以更快地查找数据。索引 您可以在表中创建索引,以便更加快速高效地查询数据。

用户无法看到索引,它们只能被用来加速搜索/查询。 注释:更新一个包含索引的表需要比更新一个没有索引的表更多的时间,这是由于索引本身也需要更新。因此,理想的做法是仅仅在常常被搜索的列(以及表)上面创建索引。 SQL CREATE INDEX 语法 在表上创建一个简单的索引。允许使用重复的值: CREATE INDEX index_name ON table_name (column_name) 注释:"column_name" 规定需要索引的列。 SQL CREATE UNIQUE INDEX 语法 在表上创建一个唯一的索引。唯一的索引意味着两个行不能拥有相同的索引值。CREATE UNIQUE INDEX index_name ON table_name (column_name) CREATE INDEX 实例 本例会创建一个简单的索引,名为"PersonIndex",在Person 表的LastName 列: CREATE INDEX PersonIndex ON Person (LastName) 如果您希望以降序索引某个列中的值,您可以在列名称之后添加保留字DESC: CREATE INDEX PersonIndex ON Person (LastName DESC) 假如您希望索引不止一个列,您可以在括号中列出这些列的名称,用逗号隔开:CREATE INDEX PersonIndex ON Person (LastName, FirstName)

正确合理使用数据库中的索引

正确合理使用数据库中的索引 索引是数据库中重要的数据结构,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查询效率。现在大多数的数据库产品都采用IBM最先提出的ISAM索引结构。 索引的使用要恰到好处,其使用原则如下: ●在经常进行连接,但是没有指定为外键的列上建立索引,而不经常连接的字段则由优化器自动生成索引。 ●在频繁进行排序或分组(即进行group by或order by操作)的列上建立索引。 ●在条件表达式中经常用到的不同值较多的列上建立检索,在不同值少的列上不要建立索引。比如在雇员表的“性别”列上只有“男”与“女”两个不同值,因此就无必要建立索引。如果建立索引不但不会提高查询效率,反而会严重降低更新速度。 ●如果待排序的列有多个,可以在这些列上建立复合索引(compound index)。 ●使用系统工具。如Informix数据库有一个tbcheck工具,可以在可疑的索引上进行检查。在一些数据库服务器上,索引可能失效或者因为频繁操作而使得读取效率降低,如果

一个使用索引的查询不明不白地慢下来,可以试着用tbcheck工具检查索引的完整性,必要时进行修复。另外,当数据库表更新大量数据后,删除并重建索引可以提高查询速度。 (1)在下面两条select语句中: select * from table1 where field1<=10000 and field1>=0; select * from table1 where field1>=0 and field1<=10000; 如果数据表中的数据field1都>=0,则第一条select语句要比第二条select语句效率高的多,因为第二条select语句的第一个条件耗费了大量的系统资源。 第一个原则:在where子句中应把最具限制性的条件放在最前面。 (2)在下面的select语句中: select * from tab where a=… and b=… and c=…; 若有索引index(a,b,c),则where子句中字段的顺序应和索引中字段顺序一致。 第二个原则:where子句中字段的顺序应和索引中字段顺序一致。

数据库与表的创建和使用

数据库与表的创建和使用 一、常用字段类型 1、字符型 2、数值型 3、日期型 4、逻辑型(T是,F否) 5、备注型 二、项目管理器 项目管理器是VFP中处理数据和对象的主要工具。项目管理器是系统的“控制中心”。一个项目是文件、数据、文档、对象的集合,项目文件以扩展名*.pjx保存。 创建一个项目文件的方法 1、CREATE PROJECT 项目文件名或? 2、文件—新建 3、工具栏“新建”按钮 二、数据库与表的概念 在VFP中有两种表:一种是自由表,它独立于任何数据库;一种是数据库表,它是数据库的一部分。 数据库和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表是处理数据、建立关系数据库的应用程序的基础单元,它用于存储收集来的各种信息。而数据库是表的集合,它控制这些表协同工作,共同完成特定任务。 本节重点:数据库的创建和使用,数据库表的创建和使用,表的扩展属性,数据库表之间的关系的创建。 三、数据库的创建(*.dbc)

1、使用界面方式创建数据库:项目管理器、“新建”按钮 2、使用命令方式创建数据库 CREATE DATABASE 数据库文件名或? 四、打开数据库 OPEN DATABASE 数据库名或? 五、设置当前数据库 SET DATABASE TO 数据库名 六、修改数据库 MODIFY DATABASE 数据库文件名或? 七、关闭数据库 CLOSE DATABASE &&关闭当前数据库 CLOSE DATABASE ALL &&关闭所有数据库 八、删除数据库 DELETE DATABASE 数据库文件名或? 数据库表的创建和使用(*.dbf) 在VFP中,每个数据表可以有两种存在状态:自由表(即没有和任何数据库关联的*.dbf文件)或数据库表(即与数据库关联的*.dbf 文件)。属于某一数据库的表称为“数据库表”;不属于任何数据库而独立存在的表称为自由表。数据库表和自由表可以相互转换。 一、数据库表的创建

数据库建立索引的原则

数据库建立索引的原则 铁律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使用索引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索引的优点有目共睹,但是,却很少有人关心过采用索引所需要付出的成本。若数据库管理员能够对索引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也就不会那么随意到处建立索引了。仔细数数,其实建立索引的代价还是蛮大的。如创建索引和维护索引都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特别是在数据库设计的时候,数据库管理员为表中的哪些字段需要建立索引,要调研、要协调。如当建有索引的表中的纪录又增加、删除、修改操作时,数据库要对索引进行重新调整。虽然这个工作数据库自动会完成,但是,需要消耗服务器的资源。当表中的数据越多,这个消耗的资源也就越多。如索引是数据库中实际存在的对象,所以,每个索引都会占用一定的物理空间。若索引多了,不但会占用大量的物理空间,而且,也会影响到整个数据库的运行性能。 可见,数据库管理员若要采用索引来提高系统的性能,自身仍然需要付出不少的代价。数据库管理员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在这两个之间取得一个均衡。或者说,找到一个回报与投入的临界点。 铁律二:对于查询中很少涉及的列或者重复值比较多的列,

不要建立索引。 在查询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按某个字段去查询,则在这个字段上建立索引也是浪费。如现在有一张员工信息表,我们可能按员工编号、员工姓名、或者出身地去查询员工信息。但是,我们往往不会按照身份证号码去查询。虽然这个身份证号码是唯一的。此时,即使在这个字段上建立索引,也不能够提高查询的速度。相反,增加了系统维护时间和占用了系统空间。这简直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呀。 另外,如上面的员工信息表,有些字段重复值比较多。如性别字段主要就是“男”、“女”;职位字段中也是有限的几个内容。此时,在这些字段上添加索引也不会显著的增加查询速度,减少用户响应时间。相反,因为需要占用空间,反而会降低数据库的整体性能。 数据库索引管理中的第二条铁律就是,对于查询中很少涉及的列或者重复值比较多的列,不要建立索引。 铁律三:对于按范围查询的列,最好建立索引。 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很多时候需要按范围来查询某些交易记录。如在ERP系统中,经常需要查询当月的销售订单与销售出货情况,这就需要按日期范围来查询交易记录。如有时候发现库存不对时,也需要某段时期的库存进出情况,如5月1日到12月3日的库存交易情况等等。此时,也是根据日期来进行查询。

第08章 索引的创建和使用——例题解答

第8章索引的创建和使用——例题解答 例8-2-1:在STUDENT数据库中创建一个新表T_DEPARTMENT,并将其中的D_NAME 字段设置为聚集的唯一索引。 程序清单如下: USE STUDENT GO CREATE TABLE T_DEPARTMENT ( D_NUMBER INT, D_NAME CHAR(20) UNIQUE CLUSTERED ) 例8-2-2:在STUDENT数据库中创建一个新表T_SPECIALTY,并将其中的P_NUMBER 字段设置为主键。 程序清单如下: USE STUDENT GO CREATE TABLE T_SPECIALTY ( P_NUMBER INT PRIMARY KEY, P_NAME CHAR(20) ) 例8-2-3:创建一个新的非聚集索引,要求按照T_STUDENT中的S_NAME字段的降序创建,索引名为“IX_S_NAME”。 实现的步骤如下: 单击“T_STUDENT”数据表,并右击其中的“索引”文件夹,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新建索引”选项,在打开的“新建索引”对话框中,输入索引名为“IX_S_NAME”,在索引类型旁边的下拉列表框中选择“非聚集索引”选项,并单击“添加”按钮,打开“选择列”

第8章索引的创建和使用 对话框,在其中选中“S_NAME”字段前面的复选框。 单击“确定”按钮,关闭“选择列”对话框,在“新建索引”对话框中将“S_NAME”字段的排序顺序改为“降序”。最后单击“确定”按钮,就创建了“IX_S_NAME”索引。 例8-2-4:使用CREATE INDEX语句为表T_STUDENT创建一个非聚集索引,索引字段为S_NAME,索引名为IX_STUDENTName。 USE STUDENT GO CREATE INDEX IX_STUDENTName ON T_STUDENT (S_NAME) 例8-2-5:为表T_STUDENT创建一个复合索引,使用的字段为SEX字段和BIRTHDAY 字段,排序顺序SEX为降序,BIRTHDAY为升序。 程序清单如下: USE STUDENT GO CREATE INDEX IX_T_STUDENT2 on T_STUDENT(SEX DESC,BIRTHDAY ASC) 例8-3-1:使用系统存储过程查看T_STUDENT表的索引信息。 程序清单如下: USE STUDENT GO sp_helpindex T_STUDENT 例8-3-2:将T_STUDENT表中的索引IX_T_STUDENT2的名称更改为 IX_T_STUDENT_SexAndBirth。 程序清单如下: USE STUDENT GO sp_rename 'T_STUDENT.IX_T_STUDENT2','IX_T_STUDENT_SexAndBirth','inde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