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推荐篇]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推荐篇]](https://img.taocdn.com/s3/m/1d688202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2.png)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推荐5篇]正文第一篇:《思考快与慢》读后感其实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挺厚重的,翻开来便觉得他的话题更是厚重。
我们从记事以来就开始思考,并依赖着思考来分析、判断以及决策,我们往往对自我的思考深信不疑,细细想来,思考这件事情本身值得我们思考吗?这本书大概就是来探讨论证思考这件小事的。
作为一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作者丹尼尔•卡尼曼确有独到之处——传统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的,可事实证明人往往很不理性。
至于为什么会不理性、不理性的程度以及相应的反应,似乎就是本书试图要告诉读者们的。
这大概就是思想家最让人兴致盎然的地方吧!思考思考的方式和类型,往往能得出很多出人意料的答案。
比如书中一开始就提到的系统一与系统二,系统一是快思考,简单、迅速、自然、接受、直觉;系统二是慢思考,分析、质疑、评估、反省。
绝大多数时间起作用的思考方式都是系统一,而它正是人们普遍不理性的基础。
系统二或许可以称为理性,理性确实是可控的、往往能指导、监控和影响系统一的,但使用理性需要消耗精力和注意力,这种付出又不符合生物的天然的惰性保守性,如此一来,理性反而显得稀缺了起来。
从书中的内容来看,理性似乎总是相似的,与专业训练、习惯、专注度等息息相关,而不理性则有各种各样的不理性——感情因素的影响、利害得失的顾虑、环境效应等等,快与慢的结合中,理性与非理性的依存,才是完整的思考,尽管觉得用系统一、系统二来进行分类显得挺唐突,却也觉得这样的泛化定义也很不错,毕竟喜欢草草下结论定答案是系统一的风格,在想不出更好的说法之前,似乎编号是最好的方法。
书中提到:利用闲谈来发现和分析别人犯的错误,对比分析自己的错误更容易。
所以这本书都在分析别人的错误,我们听一听别人分析别人的错误,再对照一下自己,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对于企业的决策者来,说在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时代,层出不穷的公共事件考验着人们的神经,更考验着决策者的危机处理能力。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精彩5篇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精彩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1142de8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89.png)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精彩5篇最近抽空看了《思考快与慢》一书,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人的大脑思考有“快”和“慢”两种模式,系统1的运行时无意识切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个人觉得“快”和“慢”两种模式定义的并不好,应改为“非应激态”和“应激态”更加恰当。
总所周知,动物对于外界的信息的生理反应通常由三种模式“非应激态”,“应激态”,“僵直态”。
而基于大脑这一生理结构存在的事物,思维模式当然也是符合这个说法的。
老虎处于安全的环境下,处于”非应激态“浑身放松,身体舒展。
老虎在捕猎中,处理”应激态“,腰背弓起,瞳孔微缩,身体伏低,释放大量肾上腺素,随时准备进攻(应激态有两种常见策略,hit or run攻击或者逃跑)而如果”应激态“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身处必死局面。
那么动物就会进入第三种状态,”僵直态“。
身体强直不得动弹,类似于假死的状态。
而思维模式对应以上也有三种形态,开头说到的两种不再赘述这里补充一下第三种处于”僵直态“的情况。
处于”僵直态“思维会陷入短路懵逼状态,通常还会带有情绪抽离等特征。
思考,快与慢一书用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了:人大脑在对于事件从接收始,会经由两个大脑系统(系统1和系统2)进行分析处理,至产生行为反馈止。
系统1,由已储备的知识体系或框架进行分析并快速进行结果反馈,是缺乏调用深层脑力活动的思维方式,可称为“冲动脑”,因为不用进行太多脑力活动,脑袋不用那么累人类大多数情况下都在被它统治主导着,如大多情况下也有“意难平”的一股脑儿的思考方式。
系统2,由已储备的知识体系或框架下进行更深层次的脑力活动,在调用系统1的反馈结果之后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可称为“谨慎脑”,“三思而后行”非常贴切的就可以形容它。
在生活中,因为有了系统1的第一时间分析,生活会变得更加轻松,也就没有那么多烦心事,因为它总会在一些场景下给我们最舒服的选项,我们也欣然接受。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4a4a016daef5ef7ba0d3cd8.png)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导读:本文《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下面是带来的《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一) 这本书是9月4号买的,现在都两个月了才看了200多页,也就看了一半吧。
网上对这本书的评价也很高。
这本书看起来比较枯燥,大部分是通过心理学实验来阐述主题。
书中概括了思考的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类似于直觉,系统2类似于理性。
整本书也就围绕系统1与系统2如何协调工作的。
直觉与理性的分寸我们有时很难把握。
不同人、不同事或同一件事不同人以及同一个人不同事对直觉与理性的要求是不同,而我们往往会把它们搞混。
直觉与理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有时直觉些好点,有时却需要理性些。
在对待我们无法处理的事,直觉或许更好些,以其用理性思维去苦苦搜寻答案,还不如当机立断给一个答复。
这好比一个小学生做一道大学高数题。
对于他来说直觉与理性对这道题的答案都没有任何帮助,还不如直觉的给出一个答案,然后用剩下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直觉与理性的选择固然重要,但前提是我们先要学会尝试。
只有尝试后你的直觉与理性才有发挥的余地。
人生像是一个待求得方程式。
方程式的未知参数太多,可能我们这一辈子都不能求解出这个方程式,但只要我们不断的去尝试,用尝试后得到的结果来拟合这个方程式的曲线。
每一次尝试的结果都会使这根曲线更加准确。
被拟合好的曲线也会指引我们人生下一步的方向。
本书也对成功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它认为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成功是源于运气和光环效应。
不管我们的专业知识有多丰富,对于我们从事的工作都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说对于工作的决定,不管你用的是直觉还是理性,有时效果是一样的,之所以我们成功是因为运气好罢了。
如果你之前有过成功,那么这次的成功就会在光环效应下再次夸大。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精选5篇)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b62963b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ef.png)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精选5篇)你是不是也在找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的资料,那就对了,小编精心整理这篇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文章,应该可以解答你的疑惑,更多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相关的资料,可以右上角搜索。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篇1《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今天终于读完了丹尼尔·卡尼曼教授的《思考,快与慢》这本书。
其实这本书是在我犹豫了很久之后才决定读的,因为我之前对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都很有兴趣,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可能又是一本高深莫测的学术专著,怕自己读不懂。
但是,最后我还是决定读这本书,因为一方面我对作者卡尼曼教授比较熟悉,他的慢思考、快思考理论在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我觉得对于一个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人来说,了解我们的思维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卡尼曼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一种是快思考,也就是我们的直觉思维模式,它基于我们的经验和情绪做出快速反应;另一种是慢思考,也就是我们的理性思维模式,它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耗费精力来做出决策。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更多地依赖我们的快思考模式,因为它可以让我们快速做出决策,但是这种决策往往是错误的。
例如,我们经常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策,或者我们会因为情绪的影响而做出不符合我们利益的决策。
相比之下,慢思考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地做出决策,但是它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代价。
例如,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问题,我们需要更加专注于我们的决策过程,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考虑各种因素。
在市场营销中,了解我们的思维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能够让消费者更多地依赖我们的快思考模式来做决策,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容易地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但是,如果我们想要让消费者更加理性地做出决策,那么我们需要更多地依赖我们的慢思考模式。
总之,《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式:快思考和慢思考。
思考快与慢的读后心得三篇
![思考快与慢的读后心得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08f9caf7a58da0116d174906.png)
思考快与慢的读后心得三篇《思考,快与慢》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康纳曼的经典著作,主旨是在研究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看法。
这是他与已故的学者伙伴特维斯基的共同研究成果,可惜后者英年早逝。
在这部书里,作者专注于“思考”这一人类自发性活动当中,与其“心理学”经济学家的背景有很深厚的关系。
康纳曼的父母是立陶宛犹太教人,1920年代初移民到法国,1934年他的母亲到特拉维夫探亲时生下他,他小时候跟家人住在巴黎,父亲是一家大化学厂的研究主管,事业做的不错。
由于他成长在纳粹德国占领期间的法国,身为犹太人的童年以及常常听到父母与朋友之间的闲聊,让他从小对人的复杂性就有了概念,或许就是这种经验让他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
1954年,康纳曼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取得心理学学士学位,加入以色列国防军服役,退伍后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
1961-1978年间在希伯来大学心理系任教期间,他遇见特维斯基(Amos Tversky),开启了一段辉煌的学术生涯。
2002年,康纳曼与开创实验经济学的史密斯(Vernon )教授共同获颁诺贝尔经济学奖。
康纳曼的贡献在于,“通过心理实验研究证明:经济决策的过程是理性的假设不能成立,把心理学成果与经济学研究有效结合,进而解释了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做判断”。
虽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康纳曼却认为自己是心理学家,而不是经济学家。
《思考,快与慢》揭示了我们有两个系统在主宰着我们的思考与决策,只是自己不自觉而已。
“快”的叫做系统一,就是各种直觉的思考,它是整个自动化的心智活动,包括知觉和记忆,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康纳曼说“直觉就是辨识, 不多也不少”;“慢”的叫做系统二,是要花力气去思考的,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
通常在系统一失败后,系统二才会上场。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1a7b411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d.png)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思考,快与慢》的基础是作者提出的人类思考框架: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代指人类的非受控或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
用系统1思考或判断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们往往第一时间通过它在脑海中形成观点。
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人类也经常求助系统2进行更为复杂和费力的思考过程,以图补充或纠正系统1。
但是,上述说法不等于系统1是感性的、系统2是理性的。
实际上系统2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而系统2很懒惰,经常疏于校验,从而无法纠正系统1形成的错误。
系统1快速,是因为我们从长期记忆中直接提取了成型的结论或印象,而它的错误则直接来源于我们头脑中的偏见。
系统2懒惰,是因为使用工作记忆确实非常费力。
至于思考错误,长期记忆本身就是工作记忆的信息来源,如果其中存在偏见,当然也很容易让工作记忆的结论跑偏。
但是,通过有意识的、大量的练习,人们可以形成正确的观念以替代原有的偏见,也就是说,更为准确、有效的思考方式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
这当然就是作者写书的前提。
他在书中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向我们一一揭示本能地存在于人类头脑中的偏见,以及何种思考方式可以有效地抑制这些偏见。
书中提到:利用闲谈来发现和分析别人犯的错误,对比分析自己的错误更容易。
所以这本书都在分析别人的错误,我们听一听别人分析别人的错误,再对照一下自己,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
通过征询被试者的意见了解他们在思考和评价事物时的偏好。
当偏好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时,它就成为了需要克服的偏见。
关于“球和球拍”这个简单精炼的案例。
球和球拍一共1.1美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问球多少钱?系统1给我们的估值是10美分,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快速得到的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似乎与生俱来,用不着我们思考,看到这句话,不由自主的就产生了这个结果。
【读后感】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读后感】思考快与慢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b02a178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e.png)
【读后感】思考快与慢读后感阅读《思考,快与慢》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丹尼尔·卡尼曼对于思维方式的深刻剖析和启发。
这本书不仅揭示了人类思维的种种偏见和误区,还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决策和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找到了一些值得改进和学习的地方。
一、认知偏见的存在1.1 惰性思维: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会选择走捷径,而非进行深度思考。
1.2 确认偏见:人们更倾向于接受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而忽略相悖的证据。
1.3 代表性偏见:人们容易受到过去经验和刻板印象的影响,而忽视具体情况。
二、思维方式的影响2.1 系统一与系统二:作者提出了系统一和系统二的思维方式,系统一是快速、直觉性的思考方式,系统二则是慢、理性的思考方式。
2.2 自控力与意志力:人们在做决策时需要克服自己的冲动和欲望,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意志力。
2.3 沟通与理解:了解系统一和系统二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和理解他人。
三、决策的技巧3.1 反思与反事实思考:通过反思过去的决策和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决策方式。
3.2 慢思考:在做重要决策时,我们应该尽量采用系统二的思维方式,进行深度思考。
3.3 透明度原则:在做决策时,应该尽量公开透明,避免受到信息的操纵和误导。
四、行为改变的方法4.1 设定明确目标:设定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4.2 建立习惯:通过建立良好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养成系统二的思维方式。
4.3 寻求反馈:不断寻求他人的反馈和建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五、思考快与慢的启示5.1 重视思维方式:认识到系统一和系统二的思维方式对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应该重视并加以改进。
5.2 深度思考:在做重要决策时,应该尽量采用慢思考的方式,避免冲动和偏见的影响。
5.3 持续学习:思考快与慢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思考,快与慢的读后感10篇
![思考,快与慢的读后感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8fce77b8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0a.png)
思考,快与慢的读后感10篇《思考,快与慢》是一本由[美] 丹尼尔·卡尼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4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一):迅速反应后再细细想来将人思考的系统分为系统一和系统二,虽然我们都知道直觉反应可能会错,但有时会更相信自己的直觉,我们以为仔细思考后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其实并非如此。
丹尼尔用各种案例与实验再告诉我们系统一二的区别。
大多数情况下,人是懒惰的,思维也是懒惰的,我们更喜欢用直觉去思考问题,曾经自以为是,但是在涉及选择方案的时候自认为100%正确的正好是思考的陷阱。
在这本书里,感悟最深的就是思维困境。
我们会无意识的选择,进入思维谬误,一旦有自我损耗,面对相同的事物的评价各异,我们认为的公平恰恰是不公平的。
反而给我有了思考的空间,面对新事物时会考虑到启动效应、光环效应、锚定效应,在看到旧事物时会出现情理之中的吃惊小于意料之外的情况,也会存在认知放松的窘境。
但是作者也说了,认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助于团队合作。
书中很多的思考谬误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犯的错误,了解自身思考的局限,及时听取不同的意见,了解彼此的看法,能够有助于团队的成长。
阅读《思考,快与慢》就像一场旅行,我们走出了家乡,走出了自身的局限,我们看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看到了与我们相似的人群,找到了归属感;我们遇到不同想法的人群,发生了思想的碰撞擦除新的思维火花,经历过之后更加确信某件事,虽然书中会说到眼见不一定为实,你所认为的现实可能是自我虚构的幻境,但是去感悟一番也是别有滋味。
这场旅行中我迷失了自我,因为发现自己过去错的一塌糊涂,但是转念一想,错中也是有对的成分,明知一些思维方法是错的,反而能更加明白看待问题的方法,睡了一觉以后,又是新的开始。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二):眼见真的为实吗?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被告诫“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时的欣喜:听到的不一定是对的,一定要自己亲眼所见才去相信。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131cd74f7ec4afe05a1df2b.png)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一这本书读了好久,很多专业性词汇比较难接受,看完不容易记住,但都是一些我们常见的、并且很想去了解的知识,只是它解释的知识晦涩难懂…过段时间有再读一遍的必要。
书的一开始作者模拟了两个虚拟人物系统1和系统2,系统1是进行快思考做当机立断的决策,系统2是进行慢思考深思熟虑的考量。
光环效应、目标问题、启发式问题、锚定效应禀赋效应、参照点、损失厌恶、心理账户、合取谬误…还有很多类似的专业词汇,明明都见过但这本书中却不好理解,现在要我解释都不知道能说出几个…书中人提到有两个自我经验自我&记忆自我,经验自我是“现在怎样”记忆自我是“总体如何”,其实也可以理解在经验中能阐述的是现在的感觉怎样而记忆中的是对整体的回忆…过程忽视&峰终定律,对于我们的记忆来说我们很容易忽视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但却对结局记忆深刻,如一个电视剧中的主人公一生都很辛苦但最后10mins她得到了追逐一生的爱情,我们会认为她还是幸运的。
深有感受,例如这本书当我读完的时候我甚至很难记起前面章节的主要内容但有晦涩难懂的感受,而最后的几章却记得很清楚并且能理解。
书中讲的内容还是能引起我的兴趣,比如“从第一次的惊喜到第二次的习以为常”“我们并没有自己想的那样乐于助人”“第二次的表现与第一次并无因果联系”“损失厌恶”“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改变现状”“那种选择会让你更后悔”“幸福的方法”……需要细细品读与领悟,可能是间隔时间比较长很多内容都忘记了,当时看的时候觉得很有意思的内容有很多,找个时间再看一遍。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二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
思考快与慢樊登读书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樊登读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cdb970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50.png)
思考快与慢樊登读书读后感书里说我们的大脑有两种思考系统,快思考就像是那种不怎么过脑子的本能反应,就好比我看到冰淇淋,立马就觉得“哇,肯定很好吃”,这个念头几乎是瞬间冒出来的,都不用我去深思熟虑。
而慢思考呢,那可就费劲多了,就像是做数学题,得一步一步分析、推理,还得小心别出错。
我就想到我自己平时买东西的时候,经常被快思考牵着鼻子走。
那些商家可太狡猾了,他们就抓住我们快思考的弱点,把商品包装得漂漂亮亮的,摆在特别显眼的位置。
我一进超市,看到那些色彩鲜艳的零食包装,大脑就直接给我发信号:“买它,买它!”根本不给慢思考出来讲道理的机会,什么热量高啊、不划算啊,统统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樊登讲的时候还提到了很多关于这两种思考模式在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体现。
比如说我们判断一个人,往往也是先用快思考。
看到一个穿着奇装异服的人,可能第一反应就是觉得这人有点怪,这个判断可能在一瞬间就完成了。
但如果我们启用慢思考的话,就会想到也许人家是从事艺术工作的呢,或者只是想表达自己独特的个性,我们这样仅凭第一印象就下结论是不是太不公平了?而且这两种思考模式还会影响我们做决策的质量。
如果全靠快思考,那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就像我之前盲目跟风买了好多网红产品,结果发现根本不适合我。
但是慢思考也不是随时都能上线的,因为它太耗费精力了。
我们每天要处理那么多事情,如果每件事都用慢思考,估计得累瘫。
听完这个解读之后,我就告诉自己,以后可得多警惕快思考的小陷阱。
在重要的事情上,一定要把慢思考拉出来溜溜。
虽然这可能会让我做决定的速度慢一点,但总好过事后后悔得直拍大腿啊。
这就好比开车,有时候不能只图快,安全到达目的地才是最重要的。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5b2eb57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4.png)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1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被告诫“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时的欣喜:听到的不一定是对的,一定要自己亲眼所见才去相信。
小时候之所以对这句话欣喜,是觉得从今以后自己懂得了一条处理事情的“真理”。
可是这么一条所谓的“真理”不知坑了我多少次,蓦然回首我才发现,其实眼见不一定为实,我自己亲眼见到的东西很多是假的。
什么才是真的.?这得通过收集大量的信息,做大量的深入分析,敞开怀抱,不抱偏见,实事求是地思考之后,方能得出相对真实的结果。
这也是本书《思考,快与慢》主要讲的内容,快是指依赖经验无意识快速作出判断,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说话不经过脑子”;慢是指有意识的通过分析来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谨言慎行”之类意思。
这本书主要围绕“快与慢”这两条主线来说,说的话题很切合我们的生活,可读性很强,在读的过程中我时而会心微笑,因为我的确从中感受到了智慧。
这是一本有用而又有趣的书,却又不落入俗套,更不是赤裸裸心灵鸡汤般的说教,我想这些都是这本书脱颖而出的原因吧。
我相信深读过这本书的人,不会那么容易上当了,或者从反面来说,这个人可以成为一个行骗的高手。
对于上当我举例来说,你看下面的两条直线哪个更长一点呢?《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2最近读完了这本书,其实对于这本书自己并没有完全的读明白,觉得有点晦涩难懂,但一些基本的意思也大概明白了,我就讲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书中主要讲的是将人的思考比成两部分,一个是系统一,负责快思考,是感性的',像1+1=2。
一个是系统二,负责慢思考,是理性的,像89*56等于多少,这时候就会运用系统二来思考。
书中通过大量的实验,表明这两种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有时,我们对自己熟知的事情是确认不疑的,我们会高估自己,会变得过于自信而做出一些失败性的决策。
书中有一个“饮水机旁的闲谈”的例子,意思就是我们平常可以在办公室里在饮水机旁和同事通过闲聊,由于此事是放松的,通过闲聊我们可以发现同事会由于快思考而带来的错误。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faf88d2f18583d04864595e.png)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导读:本文《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下面是带来的《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一)这本书是9 月4 号买的,现在都两个月了才看了200 多页,也就看了一半吧。
网上对这本书的评价也很高。
这本书看起来比较枯燥,大部分是通过心理学实验来阐述主题。
书中概括了思考的两个系统,系统1 和系统2。
系统1 类似于直觉,系统2 类似于理性。
整本书也就围绕系统1 与系统2 如何协调工作的。
直觉与理性的分寸我们有时很难把握。
不同人、不同事或同一件事不同人以及同一个人不同事对直觉与理性的要求是不同,而我们往往会把它们搞混。
直觉与理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有时直觉些好点,有时却需要理性些。
在对待我们无法处理的事,直觉或许更好些,以其用理性思维去苦苦搜寻答案,还不如当机立断给一个答复。
这好比一个小学生做一道大学高数题。
对于他来说直觉与理性对这道题的答案都没有任何帮助,还不如直觉的给出一个答案,然后用剩下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直觉与理性的选择固然重要,但前提是我们先要学会尝试。
只有尝试后你的直觉与理性才有发挥的余地人生像是一个待求得方程式。
方程式的未知参数太多,可能我们这一辈子都不能求解出这个方程式,但只要我们不断的去尝试,用尝试后得到的结果来拟合这个方程式的曲线。
每一次尝试的结果都会使这根曲线更加准确。
被拟合好的曲线也会指引我们人生下一步的方向。
本书也对成功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它认为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成功是源于运气和光环效应。
不管我们的专业知识有多丰富,对于我们从事的工作都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说对于工作的决定,不管你用的是直觉还是理性,有时效果是一样的,之所以我们成功是因为运气好罢了。
如果你之前有过成功,那么这次的成功就会在光环效应下再次夸大。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f4a6484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ff.png)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思考快与慢》读后感在翻开《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自己的思考方式到底是怎样的。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仿佛被作者引领着,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世界。
书中提到,我们的大脑存在着两种思考模式,快思考和慢思考。
快思考就像是一个急性子的家伙,迅速而直觉地做出判断;慢思考则像是个慢性子,慢条斯理、深思熟虑。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我在超市购物的经历。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走进超市,准备采购一周的生活用品。
当我走到零食区时,眼睛一下子就被一包新出的薯片吸引住了。
那包装鲜艳夺目,上面印着的薯片金黄酥脆,仿佛隔着包装都能闻到那诱人的香味。
我的快思考立刻跳了出来:“哇,这看起来太棒了,买它!”就在我伸手准备把它放进购物车的瞬间,慢思考终于慢悠悠地启动了。
我开始想,这包薯片虽然看起来诱人,但它的热量高得吓人。
我最近可是一直在努力控制体重,如果买了它,那之前的锻炼和节食不都白费了?而且,家里还有好多没吃完的零食,再买就真的吃不完浪费了。
想到这里,我犹豫了,把手缩了回来。
我在那包薯片前站了好几分钟,快思考不断地催促我:“别想那么多,买了再说,吃的时候开心就好。
”而慢思考则努力让我保持冷静:“要理智,要考虑后果。
”最终,慢思考占了上风,我转身离开了那包薯片。
继续逛着超市,我来到了水果区。
看到新鲜的草莓,又心动了。
这一次,快思考说:“草莓营养丰富,又好吃,买!”慢思考也表示同意:“嗯,草莓是健康的水果,可以买一些。
”于是,我愉快地挑选了一盒草莓。
在挑选洗发水的时候,我再次面临选择。
一款是我常用的品牌,另一款是新出的,据说有更好的效果。
快思考说:“就买常用的那款,熟悉又保险。
”慢思考却提醒我:“说不定新的这款真的更好呢,看看成分和说明。
”我拿起两款洗发水,仔细比较了成分、功效和价格,最终在慢思考的帮助下,选择了那款新的洗发水。
结账的时候,我看着购物车里的东西,心里有种满足感。
如果不是慢思考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我可能会买一堆不必要的东西,回家后又后悔不已。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思考快与慢读书心得五篇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思考快与慢读书心得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ab1479900740be1e650e9aad.png)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思考快与慢读书心得五篇在本书中,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终极之旅。
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
下面是我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一)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15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
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
可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去判断结果。
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
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
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的有效性,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其直觉性专业技能,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
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医学专用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医学专用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fd7e9d343323968001c9201.png)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范文《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我们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
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
——《思考,快与慢》《思考,快与慢》是一本集所有行为经济学的一本书,作者用了各种实验来反映出我们生活中做的各种决策,包括感性和理性的决策,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行为当中的规律,认识到自己某些行为习惯。
书中把我们的思维分成两个系统:自主系统和耗力系统,其中自主系统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耗力系统是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我们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由自主系统引起的,但当事情变得困难时,耗力系统便会接手难题。
自主系统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作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
然而,自主系统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易犯系统性错误。
这个系统有时候会将原本较难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学和统计学问题,它几乎一无所知。
自主系统还有一个更大的缺陷,即我们无法关闭它。
而耗力系统的典型特征表现在其各项活动都需要付出努力,但其自身却很懒惰,不愿意多付出。
但是,一些至关重要的任务却只有耗力系统才能执行,因为这些任务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抑制自主系统产生的直觉和冲动,比如人们在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时候,首先是自主系统的冲动,然后才会是耗力系统的控制冷静,再比如股市投资中人们的追涨杀跌的冲动,是来自于自主系统,冷静之后的抉择才是来自于耗力系统。
举个例子来说:一支球棒跟一颗球加起来是1.1美元,球棒比球贵1美元,请问一颗球是多少钱?很简单的一道题目,但是按照系统一的直觉,好多人应该会直接说是0.1美元,但是利用系统二仔细想想,就发现正确答案是0.05美元,答案的设计仿佛是我们受到了控制,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保持连贯的思维或时不时积极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004944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10.png)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思考,快与慢》是丹尼尔·卡尼曼的一部经典之作,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思维世界中那些隐秘的角落,让我们对人类的思考方式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卡尼曼提出了人类思维存在两种模式:快思考和慢思考。
快思考是一种本能的、快速的、几乎无意识的思维方式。
就像我们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瞬间就能识别出来,不需要经过复杂的分析。
这种思维方式基于我们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直觉,它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迅速做出反应,应对各种简单的情况。
例如,当我们在马路上行走,突然听到身后有汽车喇叭声,我们会本能地往路边避让,这就是快思考在发挥作用。
快思考帮助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我们能够高效地处理许多常规性的事务。
然而,快思考也有其局限性。
它容易受到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
比如,我们常常会根据第一印象来评判一个人,这种以貌取人的方式就是快思考导致的一种偏差。
在判断复杂问题时,仅仅依赖快思考可能会让我们得出错误的结论。
因为快思考往往忽略了很多重要的细节和逻辑关系。
与之相对的是慢思考,这是一种需要耗费更多精力、有意识的、理性的思维方式。
当我们解决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或者制定一项重要的决策时,就需要启动慢思考。
慢思考要求我们集中注意力,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权衡各种利弊。
例如,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时,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分析市场趋势、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这一系列的过程就是慢思考的体现。
慢思考虽然准确,但它的缺点是速度慢且耗费精力,所以我们不能在所有情况下都使用慢思考,否则我们会陷入疲惫不堪的境地。
书中还详细阐述了许多由这两种思考模式引发的认知偏差和心理效应。
比如,锚定效应,当我们在对某个事物进行评估时,最初获得的信息(即“锚”)会对我们的后续判断产生重大影响。
在购物时,如果商家先给出一个较高的价格,然后再给出折扣,我们往往会觉得这个商品很划算,即使它的实际价格可能并不低。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精选15篇)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4e6eb1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0c.png)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精选15篇)《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我们大脑有说不清楚的无人知晓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无法的无知差异性,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
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牵涉到中存在的偶然性。
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内拉朱。
——《思考,快与慢》《思考,快与慢》是一本集所有行为经济学的一本书,作者用了各种实验来反映出高做做我们生活中做的各种决策,包括感性和理性的决策,让我们重新思索一下自己吧行为当中的规律,认识到自己某些行为习惯。
书中把我们的思考分成两个系统:国产汽车系统和耗力系统,其中系统内自主系统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耗力系统是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试玩相关联。
我们所再说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由大多数自主系统引起的,但当事情变得困难时,耗力系统便会接手难题。
自主系统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挑战时作出的第一亚胺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
然而,自主系统存在成见,在很多一般而言的情况下,易犯系统性错误。
这个系统有时候会将原本较难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学和统计学结构性问题,它几乎一无所知。
缺陷自主控制系统还有一个更大的缺陷,即我们无法关闭它。
而耗力系统的典型全都特征表现在其各项活动都需要付出努力,但其自身却相当懒惰,不愿意多付出。
但是,一些至关重要的任务却只有耗力系统制订才能执行,因为这些任务需要代价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推升自主系统产生的直觉和冲动,比如人们在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时候,首先是自主系统的冲动,然后才需要会是耗力系统的控制冷静,再比如股市投资人们的追涨杀跌的冲动,是来自于自主系统内,费心镇定之后的抉择才是来自于耗力系统。
樊登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
![樊登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7312dff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fc.png)
樊登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哎呀,今天老师让我们读了一本书,叫《快与慢》,是樊登叔叔推荐的。
我一开始还觉得有点儿难懂,不过看着看着我就觉得有意思了。
书里讲的呀,就是我们的脑袋里有两个小人儿,一个快,一个慢。
快的小人儿特别喜欢冲动,总是想到什么就立马做什么,啥都不想,特别快。
慢的小人儿呢,喜欢想一想再做事情,特别仔细,不着急。
嘿嘿,我觉得我有时候就像那个快的小人儿,总是急急忙忙做作业,看电视,吃饭,做什么都不仔细,老是出错。
读了这本书后,我想了想,我是不是应该让慢的小人儿出来多一点儿呢?嗯,我决定以后做事情的时候要想一想再做,不能急急忙忙。
比如,写作业的时候,我会先想一想题目是啥意思,然后再动笔。
做完了之后,我还会认真检查一遍,这样我就不容易犯错啦!还有,下次我妈妈叫我吃饭的时候,我不会再一边玩游戏一边吃饭了,我要专心吃饭,这样才好。
嘿嘿,我觉得我变得更聪明了!
我觉得樊登叔叔写的这本书真好!我一定要好好做作业,不再做那个总是匆匆忙忙的快的小人儿啦。
嗯,我要加油!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更像是心理学著作,其实思考本身就是思维与心理活动,本书中涉及到很多心理学实验,其中也有很多消费行为及心理学观点,关于思考的“系统1、2”的表述,应该是言我们所未言,因为有一些思维和心理学的东西我们可能知道但并没有当作一个研究问题去思考过。
那么如果想直白的理解作者所述的系统1、2,那么可以将其比喻为生物学上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作者是将我们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形象化步骤化,告诉我们大家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情况下思维到底是怎样运作的,无止无尽的思绪来自于哪个层面又有哪些特点,又如何规避其中的一些非自主性错误。
比如在“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小节中指出:人若既有认知任务在手又同时受诱惑的影响就容易屈服于诱惑。
还有指出很多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的意义和研究,比如你连续工作几小时也没感觉到吃力,那你就是处于一种心流中,心流的定义也就是一种无需做出努力的状态。
有一种让你透过现象看见本质的效果。
试想当与同伴同时看见一件事物,别人看见的只是表层而你看见的不仅是事物更多的是它发生的原理和动因,甚至知道如何趋利避害,不是挺好。
好了回归正传。
那么在第一章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些效应和原理如下:1.启动效应。
也可以说联想效应,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带动了与此相关的其他记忆和感情。
大多数常见的动作会不知不觉影响我们的想法和感觉。
此时想想那句“难过的时候尽量让自己微笑,就会感觉自己好多了”的鸡汤也有了科学依据。
2.如何让人信服。
任何能使联想机制运行更轻松更顺利的事物都会使我们心生偏见,想让人们相信谬误有个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
同时指出缓解认知紧张也对使人信服有帮助,具体他指出让文字更清晰醒目、话语言简意赅、押韵上口等技巧。
重点是缓解认知紧张,使人能够轻松接受。
3.当人们劳累或者精力耗尽时,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影响,例如广告。
这就是系统2怠倦时盲目相信系统1的情况。
4.光环效应。
中国话说就是爱屋及乌。
就是系统1通过比现实更简单去连贯的方式来表现这个世界的原因,因为系统1 不在意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他只在意直觉和印象。
所以又说“第一印象产生的感觉会影响你对事物的解读“,所以第一印象很重要哦。
当然很多情况下需要避免光环效应,比如开会,就需要每位成员独立思考写出自己观点,避免一人主导的情况。
第二部分要谈的是有关“启发法与偏见”。
依据统计学观点,我们不应当关注当前事件的成因,而应该关注其未来走向,很多事情的发生并没有什么特殊原因,一切只是机缘而已。
比较有意思的一个效应是1.“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会受到参考数字的影响,不管这个数字是有意还是无意出现,有关还是无关。
一旦你要考虑某个数字是否会成为一个估测问题的可能答案,这个数字就会产生锚定效应。
生活中在购物的时候讨价还价策略可以参考锚定效应。
其实原理和《怪诞行为学》中开篇讲的经济学人杂志征订案例原理略同(这个案例也挺有意思,推荐阅读)。
2.可得性启发偏见。
文中指出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利于团队关系融洽。
结合个人生活经验似乎在情侣关系或者夫妻关系中也体现的比较明显。
但是大多数人就和我一样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在犯可得性启发偏见,所以就是我们说的固执和偏执。
3.情绪启发式偏见,即将简单问题的答案当作较难问题的答案。
在现实很多领域中,人们形成的观点和做出的选择直接表达出其情感和取舍的基本倾向,而这些行为是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的。
4.当典型性出现时我们容易忽略基础比率。
5.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
只要两个数值之间相关度不高,就会出现回归平均值的情况。
第三部分是关于“两个自我”。
主要在描述经验自我和回忆自我的不同表现。
具体地说,比如你在旅行时,不停地拍照,那么就是在创造更多的回忆自我,就是有关于这次旅行的记忆,而放下相机仅仅是去欣赏和感受旅途的风景,就是经验自我在起作用,强调感受当下。
另外提到的一个观点是,人们对于一次旅行或者经历的评价高低往往取决于这次经历的峰值和结束时。
就是说,高潮与结尾很重要,过程通常被忽视。
那么这时候问大家对最后一次旅行的记忆你会想起哪些呢。
我会想到厦门的晚上坐在沙滩上听海的声音,那是那次旅行的最快乐的时光应该算是峰值吧,然后回来的时候只记得依依不舍感叹时光太快啊,总体评价应该会参考这两个点得分。
又想到内蒙之行,最开心的是在大草原的夜晚抬头即可摘北斗七星的既视感,那种视觉冲击,还有在那个已经叫不上来名字的河边的风景,高处眺望,各种撒欢,最后一天回来时还看到了彩虹,种种真的很美好啊。
这样说来,当时还为没有准备好几身衣服拍照还略不开心,现在想想没有怎么拍照恰恰增加了经验自我的感受。
这里作者提出,增加经验自我使人更幸福。
关于这两个自我延伸下去作者提出,比起整个人生我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
回忆一下你看过的影视作品是不是这样。
还有两张是关于“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以及“选择与风险”,是否很想了解一下,这两部分对于洞察决策与选择大有裨益篇二:读《思考快与慢》你是怎么样思考的?读《思考,快与慢》——贾健鹏写一些什么之前,想说这本书不好读。
不好读,不是说这本书不好,是因为感觉很多没有接触过的、没有考虑过的内容,一下子汇集到眼前,新奇、渴望、挣扎等等一系列的情感迸发出来了,但不管怎么样,看了好一段时间也还是拼着自己的劲啃了个十之七八,懂得的恐怕还远远不足。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考验,每个人每天都不得不面对诸多的问题、诸多的选择,也不得不做出自己的决策,当然,我们都会认为自己选择了最恰当且合理的那一个。
在传统经济学家看来,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性而又自私的,做出的选择都必然以自我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种收益如果换做货币来衡量,那就是我们的收入。
从来没有人怀疑这一已经通俗化的理解,就像我们每天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和自由。
直到作为心理学家出身的卡尼曼从他之前的工作领域转向行为选择方面的研究,他才从众多的心理学行为实验中发现,我们的选择并非如我们预期的那样,总是被理性的光辉所照耀。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选择往往受到问题所激发的大脑工作模式控制,甚至在同样的问题下,大脑会采用不同的决策模式,最后的选择结果竟然也会大相径庭。
为了区分我们有且仅有一个的大脑中的两种思维模式,卡尼曼把以经验、直觉行的思考方式命名为系统1,系统1往往根据语境的启发性、联想和过去固有存在大脑的图景来决定选择,通常会简化所面临的问题来进行回答,有些时候还以移情的方式类比同样问题或者根据暗示点来决策。
这些决策所体现的不加思考的快速,显示了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于风险的一种经验判断,它花费时间少,反映迅速,消耗更少的能量。
与系统1相对应的另一种大脑的思考决策工作方式,被命名为系统2。
系统2消耗更多的能量,决策速度慢,注意力更加集中,可以决定是否接受系统1的观点和感觉,甚至否决系统1的结论。
系统2虽然是一副深思熟虑的样子,不过它更加懒惰,它往往在人类遇到灾难、感受紧张、复杂或者问题严重的情况,来根据事实进行更加细致的计算,来得出结论。
系统1像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年轻女性购物者,由于经验和阅历较少,总是试图快速的做出结论解决问题,而且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感觉的影响;而系统2则像是一个老谋深算、精于算计的男性商人。
系统1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显得自信和放松,且容易受到环境启发和影响,她不太在乎答案的正确性,更喜欢按照自己最舒适的方式和想法行事。
而系统2,则需要通过计算来判断自己的构建的观点,得出基于“数字”的客观的结论。
卡尼曼列举了很多相关的实验和经典案例来表现这两种大脑的运作模式。
我最喜欢的莫过于“球和球拍”这个简单精炼的案例了。
球和球拍一共元,球拍比球贵1元,那么球多少钱。
系统1给我们的估值是元,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快速得到的一个映像,这个映像似乎与生俱来,用不着我们思考,看到这句话,不由自主的就产生了这个结果。
当然,我没说这是绝对的,但我可以说大多数人包括我的朋友在内,在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想到的恰恰就是球是元。
但与此同时,一旦你对这个结果产生了怀疑,系统2就要尝试工作了,在大脑中开始构建一个函数形式的计算模式,于是我们知道了球拍实际上是元,而球是元。
这个例子很有意思,也很清晰地介绍了我们已有的思考模式的特点,类似的思考模式已经潜移默化的自然融入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和所构成的社会会存在大量的“谬误”和偏见。
特别是,当我们在面临选择和决策的阶段,我们往往无意识的受控于系统1,除非当你觉察到有什么不对,开始着手考虑更为基础和通用的数据来证明系统1的时候,系统2才会缓缓的开机启动,最后给出它的判断。
举个例子,老王非常腼腆,少言寡语,但是很乐于助人,却对他们和这个现实的世界没多大兴趣;他重视传统,做事情中规中矩,关注细节,对于数字特别敏感。
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个描述,我们可以来判断一下老王最有可能的职业是什么?农民?司机?售货员?会计?医生或者图书管理员?实际上,这段典型描述会启动系统1根据“相似性”“代表性”“典型性”等展开联想和启发。
而如果,我们采用系统2来考虑的话,考虑这些职业中在社会人口的分布的基础概率,会得到比通过系统1的“相似性”推理得到的答案最为准确。
这两种思考模式也就是快思考与慢思考。
快思考包括直觉思维的不同形式,例如专家式和启发式,也包括感觉和记忆等所有无意识的大脑活动。
而慢思考是一种更慢、更严谨,需要投入更多脑力的思考形式。
前者的直觉性往往比当事人感觉到的还要大,而且它也是做出的决策和判断的幕后主使。
虽然快思考是我们许多错误的原因,但也是我们许多正确做法的原因,而且我们也常做正确的事。
我们的想法和行动通常由快思考,是当机立断的。
快思考的一个优点就是储存在我们联想记忆中丰富而详细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能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从普通事件中区分出令人惊奇的事件;理解对自己所期望的事生成想法,并对令人惊奇之事和正在发生的事自动搜寻有因果关系的解释。
换言之,快思考的构建意义在于让我们以为我们这个世界比现实更整洁、简单、可预知、富有逻辑,我们可以预知并控制未来。
但是,我们的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
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
思考的快与慢,实际上卡尼曼想带给大家的是有关决策的效用和价值,是分别由体验价值和决策价值所构成。
正如非常饿的时候去点菜是非常不明智的事情,因为在上到第5道菜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之前的决策是一个错误。
所以在决策的时候我们要小心体验价值对与结果直接相关的决策价值的影响,尽可能地用机械的框架来程序化或者量化我们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