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课异构 教学设计】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6.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掌握了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知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基本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隋唐时期的历史变化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对于制度创新的具体内容、影响及历史意义可能缺乏深入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1.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新课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2.练习内容:(1)简述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过程及其影响。(2)分析府兵制和均田制在隋唐时期的积极作用。(3)评价两税法改革的历史意义。
3.教师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练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课后辅导提供依据。
(五)总结归纳,500字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的主要内容,如科举制、府兵制、均田制和两税法等,以及这些制度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制度创新背后的历史原因,掌握历史发展脉络。
3.评价制度创新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内容讲解:
(1)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介绍科举制的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对选拔人才、促进社会流动的积极影响。
(2)府兵制和均田制的推行:分析府兵制和均田制的实施原因、内容及在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两税法的实施:探讨两税法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理解其对中国古代税制发展的贡献。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年)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出示唐朝诗人刘禹锡《乌衣巷(节选)》。
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历史的变迁,人事的消长,不免令多情的诗人感慨。
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正揭示了隋唐门阀制度的衰亡。
提问引入新课:1.隋唐统治者面临什么样的问题?2.士族为何能够与皇权分庭抗礼?3.统治者该从哪些方面打压士族,加强集权?新知探究1.给出史料,引入九品中正制【参考答案】背景:①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失去了社会基础②地方大族操纵人才选拔;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人才标准:由最初看重家世、道德、才能变为后来主要看家世。
2.出示“王凝之背景及为官经历”,引入九品中正制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九品中正制的长期实行将产生怎样的影响?3.梳理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思考,自科举制创设以来,便被历代统治者所青睐和沿用,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也逐渐稳定下来,科举制度比之前的选官制度究竟有什么进步性,能够使得历代统治者青睐呢?✧拓展提升根据材料指出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进步性。
强化学生对科举制的理解,提出小组合作,按照学生已有座位分成5-8组,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和进步性。
【参考答案】创新之处:分科设目,方式多样;注重社会教化;范围逐渐扩大;组织规范、选拔公正。
进步性: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高官员素质;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深化拓展回顾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其发展趋势。
通过梳理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对比选官依据,了解选官制度转变的趋势,回扣主题。
【参考答案】①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客观。
②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演变为才学,趋向公开、公平。
③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
新知探究1.出示材料,引入隋确立三省六部制隋在门阀臣子反叛的号角声中灭亡,给了唐朝统治者什么思考?隋朝统治者大力推行科举、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损害了士族的利益,导致士族力量的反扑。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年)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三、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通过白居易的诗句引入新课。
让学生通过熟悉的诗人的经历,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
一、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选官制度。
1.用课本的“历史纵横”和一段史料说明九品中正制推行的背景内容以及产生的影响,用来说明科举制产生的背景。
2.用时间轴来讲解科举制的形成发展过程,利用表格对比科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内容,提出问题:科举制有何创新之处?3.用“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是中国第五大发明,你同意吗?”这一问题讲解科举制的影响,并且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4.结合表格,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分析相关史料得出答案。
2.思考问题。
3.结合史料及所学思考问题。
4.回顾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二、不逾十稔居台衡,门前车马纷纵横。
——中央官制(一)布雷顿森林体系1.利用时间轴以及一则史料讲解三省六部制的形成过程。
2.通过课本三省位置图以及三省六部制的运行讲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
3.通过对比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总结三省六部制的创新之处。
4.通过回顾秦至唐中央官制的演变总结中央官制的演变趋势。
记忆对比两幅示意图,思考三省六部制的创新之处。
回顾所学的中央官制的相关知识,思考其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归纳概括能力演变趋势。
三、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
——赋税制度1.利用图文资料讲解租调制和租庸调制的基本内容。
2.通过史料讲解两税法的背景内容,通过表格对比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思考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最后讲解两税法的利弊。
3.通过回顾汉至唐赋税制度的演变,总结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知道,了解感悟,思考掌握必备基础知识通过对教材史料的深度挖掘,引导学生形成对两税法的完整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内容和活动:首先,通过展示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特点和重要性;然后,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变化和创新;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让学生分析这些变化和创新的原因和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并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同时,我也会注重教学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通过深入剖析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
1.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确立与发展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特点和重要性;
2.采用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及其变化创新;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的原因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多面性,如在讲述隋唐时期的文化制度时,提问:“隋唐时期的文化繁荣背后,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合作中思考、交流,如讨论“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2.设置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如:“如果你是隋唐时期的一位官员,你会如何推动制度创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三省六部制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教学难点】汉唐之间赋税制度的变化【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进入今天正题之前,我想跟大家分享西汉荀悦在其著作《前汉纪孝武皇帝纪一》中的一句话,即“经国序民,正其制度”,意思是说要治理好国家,使人民生活有序,就必须完善其相应的制度。
同时,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也有两段关于隋唐史的精彩论述论中央政府之组织,结束了上半段历史上的三公九卿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尚书六部制。
论选贤与能:结束了上半段的乡举里选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科举考试制。
论赋税制度,结束了上半段的田租力役土贡制分项征收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单一税收制。
………我们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捩枢。
...汉以后有唐,唐以后却再也没有像汉唐那样有声色,那样值得我们崇重欣羡的朝代或时期了,那也是值得我们警惕注意的。
——钱穆某一制度之创立,绝不是凭空忽然的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某一制度之消失,也绝不是无端忽然的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在变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那么,今天我们就从制度的流变与创新的角度一起进入新课学习(板书)【讲授新课】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华夏民族凭借相对发达的农耕文明创造了璀璨绚丽的物质文化与精神食粮,因此关注农业经济发展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出发点。
就理论而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族国家从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蜕变,以及国家社会公共治理水平的提升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
一. 经济之本—赋税制度任务1:结合导学案与教材,梳理从北魏到唐朝赋税制度的流变,以表格形式呈现并分析思考其背后的原因与影响赋税制度变化的背后是土地制度的变化;均田制的兴废影响赋税制度的变化;思考1:有学者认为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对此你怎么看?(师)导出材料,重点突破两税法材料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固上户优而下户劳……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展示隋唐时期科举制发展表格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填写完成设计意图:设问:汉至隋唐的选官制度从选官标准、选拔方式、选官基础是如何变化的?①选官标准:从品行世家到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由地方举荐到中央组织考试选拔。
③选官基础:社会基础日益扩大材料4:士人可以不经举荐,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5: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摘选(宋)汪洙《神童诗》材料6:缙绅虽极为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卿相”。
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百头。
”设问:结合上述材料,说说科举制的产生有何影响?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选官特权,将取士大权收归中央,对维护隋唐建立的统一帝国的稳定有着积极作用。
以更为客观的标准选用人才,在促进阶层流动和社会公平上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虽然有其流弊,如人才发展方向单一,后来更是僵化为八股取士。
但是,在统一的帝国内,尽可能地向民众“开放政权”,这是科举制度之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由此开创了此后以公平开放为特点的选官制度之先河。
设计意图:唐朝设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掌管草拟、审议和执行三权,也就把唐以前采用一个丞相统辖百官的中央政府“首长制”变成了多人共同负责的“委员制”。
国家政令一般由中书省草拟定稿,最高政令需呈送皇帝画一朱笔“敕”字,即成为了皇帝的诏书命令。
诏令送至门下省加以复核,门下有权对此进行封驳,要求中书省重新拟定。
直至门下省副署,中书命令得以送达尚书省执行。
但为了省去政令程序的反复,下敕令前,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就叫做“政事堂”,因此政事堂也就成为了中央最高机构。
材料8:唐中宗若不经两省径自封拜官职,装置诏书的封袋改用斜封,所书“敕”字改用墨笔,称为“斜封墨敕”。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隋唐时期主要政治制度: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以及赋税制度变化的过程,了解各种制度的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树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2、通过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以及赋税制度之间的联系,理解相关制度的演变进程、彼此影响及意义。
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多种形式的史料,了解多种历史的呈现方式,并根据史料印证历史结论。
3、通过对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中枢政务机构以及赋税制度的学习,产生对中国古代制度建设的自豪感,从而增强学生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科举制度的影响2、三省的职能和作用3、两税法的背景和内容难点:两税法的影响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导课:2015年,李克强总理考察华为公司最新技术实验室后说:“没有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就无从依附。
”由此,我们可知,制度创新至关重要,我们一起从古人身上寻找智慧,学习隋唐时代的人是怎么创新的。
一、选官制度创新1、选官制度沿革:(1)标准:门第→才学趋向公开(2)选官权:地方→中央权利逐渐收归中央(3)选择方式:举荐评定授官→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2、科举制演变过程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③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④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⑤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3、科举制的影响积极:①科举制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②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①禁锢思想、缺乏创新精神。
②忽视实用学问,不利于科学发展。
③阻碍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
二、中枢机构创新1、中枢政务机构变化2、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影响特点:(1)相权三分,职权分明(2)集体宰相制,节制君权影响:(1)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引导学生梳理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
2.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2.分析府兵制、均田制等制度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多角度分析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三)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府兵制与均田制:阐述府兵制、均田制的背景、内容及其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些制度在隋唐时期的重要地位。
3.隋唐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梳理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分析其对国家治理、社会风气、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有哪些积极影响?”“府兵制、均田制在隋唐时期的作用是什么?”
2.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讨论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小组观点。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观点。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学生互相批改练习,共同讨论解题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课时:40min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教学内容: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纲要上第7课)课标要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属于制度方面的专题课,时间跨度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涉及制度的方方面面,范围很广。
隋唐时期在社会变革的推动下,以前代制度为基础进行改革和创新,开创了一系列的新制度。
选官制度方面,从九品中正制发展到科举制,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在中央机构方面,三省六部制的确定和完善,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益完备。
唐代的赋税制度有着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转变。
征收赋税的主要标准,也从人丁转向了财产,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的控制。
制度与时俱进,逐步完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助推隋唐盛世的出现。
本课从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三个方面,说明汉唐间制度发生的重要变化、隋唐制度的创新之处以及在历史上作用,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探寻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二、学情分析高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水平的高峰期,其记忆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高速发展,能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能够对一些历史事件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与分析。
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和阅历尚浅,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刻意义和影响还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深刻的理解历史学习的意义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
三、教学目标(一)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发展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二)教学目标唯物史观:辩证分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的影响,认识到三种制度的利弊之处,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掌握选官、中枢机构及赋税等制度的创建、发展及完善,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构建时空观念,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制度的变迁。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的发展与影响。
2. 掌握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 培养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应对历史变迁。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隋唐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创新,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
2. 教学难点:理解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
2. 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素材。
3. 安排教室讨论、小组合作等互动环节。
4. 提醒学生做好笔记,以便课后复习。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制度介绍、教室讨论和教室小结。
1. 制度介绍起首,我会详细介绍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均田制等,以及这些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通过PPT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们对隋唐制度有更深入的了解。
接着,我会介绍隋唐时期的经济发展,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以及这些发展对制度的影响。
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数据,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
2. 教室讨论在制度介绍之后,我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进行讨论。
例如:*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对隋唐政治制度的影响是什么?* 府兵制和均田制对隋唐社会经济的影响是什么?* 隋唐时期有哪些创新性的制度?这些制度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们可以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我会认真倾听,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反馈。
3. 教室小结最后,我会进行教室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对后世的影响。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课后继续深入钻研相关历史问题,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与学生们的互动和交流,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同时,我也会注重历史知识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展示隋唐时期的繁荣景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引导探究: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
3.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道历史论述题,要求涵盖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的知识点,题目要具有针对性和思考价值。
4.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家长辅助作业:请同学们与家长共同讨论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记录下讨论的精彩观点,并分享给同学们。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注重史论结合,避免空谈。
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科举制度等知识点,但对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认识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前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此外,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往往关注历史事件本身,而对事件背后的历史规律和时代背景关注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历史现象,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c.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的原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内容包括:
a.判断题:关于科举制度、府兵制与均田制等制度的描述,正确与否?
b.选择题:列举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的原因,选择正确的答案。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均田制度:探讨均田制度在调整土地分配、缓解社会矛盾方面的作用。
(4)租庸调制:评价租庸调制在税收制度方面的创新,以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提高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四)课堂练习(500字)
二、学情分析
在进入本章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对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可能对具体制度的内容、背景及其影响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历史思维、史料解读与分析评价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4)租庸调制:完善税收制度,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法,深入剖析各个制度的特点和创新之处。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学内容:针对科举制度、府兵制度、均田制度、租庸调制等制度,提出讨论问题。
(1)科举制度:讨论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以及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隋唐时期制度的基本情况,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变化与创新。
2.能够分析并评价隋唐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如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府兵制度的作用、均田制度的推行等。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2.难点:理解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的历史背景、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文字、图表等史料,对比九品中正制,认识科举制在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巩固统一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了解三省发展的历史过程,对比三公九卿制,理解三省六部制作为一种成熟的行政体制在制约宰相专权、保证决策正确性、提高效率等方面起到的作用。
(3)知道从汉到唐赋税制度的演变,通过了解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转变,认识两税法的先进性,理解其为后世赋税制度所树立的标杆作用。
【新课讲授】一、选官制度师: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学习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内容。
1.九品中正制存在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背景:①汉代察举制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但逐渐由权门势家操纵选官,把持察举的结果,干扰了人才选拔,流弊百出。
②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口流动频繁,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③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颁制九品中正制。
概况选官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方式等级,共分九等,朝廷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
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衰落: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难以为继。
②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
影响:积极影响①继承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初期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
②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吏治清明。
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
④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影响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是门阀土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2.科举制产生原因①随着士族的没落,魏晋以来依据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壮大他们要求相应的政治地位,希望能够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
③中央政府为打击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加强中央集权。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案(表格式).doc
堂——选官制度的创新【讲授】当历史来到隋唐,来到一个久违的高度统一王朝,百废待兴的局面需要优秀的政治人才来繁荣振兴,新兴政权也需要一个恰当的选官制度来为它笼络地方才能之士,进而加强中央集权。
恰巧,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崛起,呼唤政治权力的提升。
但是现有的九品中正制具有选官标准只重家世、选官权力分散地方、选官方式过于主观的弊端,而隋唐需要的却是以才能为准、权归中央、客观考察人才的制度。
于是,创立一个新的选官制度迫在眉睫。
2.科举制的制度渊源【讲授】教师讲授由夏商至隋唐的选官制度变迁过程,包括选官制度、选官方式、选官标准的变化,辅以史料带领学生探究从前选官制度有何弊端。
【材料一】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桓灵时童谣》【材料二】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备随爱憎。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注:原文如此)。
——西晋·刘毅《请废九品书》3.科举制的创立过程【材料一】【材料二】在唐代的考试中,有墨义、帖经、策问、诗赋、经义等内容。
【提问】阅读教材与材料,梳理科举制的创立过程【讲授】科举制在隋朝起源,唐代增多了考试科目,完善了考试流程,而在唐代以后,宋朝又诞生了糊名誊录制,科举所讲内容形成链接;通过史料阅读理解之前的选官制度有何弊端,从而认识到科举制创立的制度渊源。
结合时空背景理解科举制产生的必然性,同时对强化科举制“客观考察”“才能为准”的特点的认识。
根据材料与所学,梳理科举制的创立过程;通过对科举考试内容的梳理,了解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性。
准变化的梳理,强化对选官制度变化背景的认知。
补充政治、经济背景,强化学生时空观念。
通过梳理教材文本与阅读补充材料,学生应了解到了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并对科举制后续发展有了初步印象;对考试内容的补充资料可增强学生对“客观考察”“才学为准”的认识。
制一步步走向完善。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阅读教师出示的史料,并加以对比,全面、客观地认识隋唐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赋税制度的作用,学会辨证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通过史料,认识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设置特定的情境和问题解读,分析隋唐制度变化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培养学生依据史料,对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赋税制度等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这段历史,学生能够明白隋唐时期制度的创新性、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2.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课前准备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唐朝唐三彩文官俑的图片,并配文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是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之际写的一首诗《登科后》,描述了他登科后骑着马在京城游街时那种志得意满的情景。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形式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一、选官制度1.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九品中正制的背景、内容、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1)背景: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
(2)内容①选官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②选官内容: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教师活动】PPT展示官员与九品中正制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九品中正制的利弊。
PPT展示史料:材料一由于九品中正制使荐举之责不再属于中央和地方长宫,而由专职举士的中正官负责,这些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大都由世家担任,他们的阶级本性决定了他们在品评人物时不看才德,主要看出身门笫,他们甚至根据族谱决定取舍,而对寒门庶族则百般挑剔,拒之门外,以至使官僚队伍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第07课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3.应用题:结合现实,谈谈你对租庸调制、市舶司制度等隋唐时期经济制度的认识,以及这些制度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要求:观点独到,论述有据,字数不少于500字。
4.拓展题:选择一个隋唐时期的文化教育制度(如国子监、书院等)或艺术形式(如唐诗、书法、绘画等),阐述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意义与影响。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隋唐时期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论述题:以“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与影响”为主题,结合所学内容,论述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及历史意义。
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条理清晰,字数不少于600字。
2.分析题:分析府兵制与均田制在隋唐时期的推行及其对军事、经济领域的影响。
2.学生在兴趣方面: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浓厚,但对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教学资源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在能力方面:学生在分析、综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上存在差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隋唐时期制度变化与创新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深入研究相关历史问题。
(三)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制度变化与创新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创立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3.教学目的: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的隋唐时期制度变化与创新进行总结。
2.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制度变化与创新的特点和影响。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
3.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本组的观点和认识。
4.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同时纠正错误观点,深化学生对制度变化与创新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3.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制度变革的过程。
(3)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2.教学策略: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历史现象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结合现实生活,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现实生活,对现行制度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制度的尊重和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创新的过程,培养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3.通过学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使学生理解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改革观。
4.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建设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增强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同。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主旨以“变质推动制变”为主旨,主要讲述由于旧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弊端越来越明显,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从而促使国家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形式,对旧制度进行改革,在继承中创新,产生新的国家管理制度,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为繁荣盛世打下基础。
这一教学思路是将中外历史纲要(上)及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基础上,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和导向,从国家治理的视角出发,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重要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置于具体时空框架下,突出强基固本,在系统性的知识结构上发挥学科育人价值,认识政治制度的发展是实现社会有效治理的重要手段,随着历史时期的变化国家政治制度也会随之而变,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创新性。
课标要求课标(2017年版2020年修订):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教材分析隋唐时代是于分裂中完成统一、发展繁荣的新时期,隋唐制度不仅作为成熟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并为中国古代历朝基本沿袭,隋唐社会繁荣发展对西方各国产生深远影响。
本课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共有三个子目,分别是“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与“赋税制度”,教材将三个子目依据并列结构分别介绍。
本节课的立意是以制度的变质推动制度的变化为线索,既总结隋唐前制度探索的结果,又开创、奠定了此后一千多年制度建设的框架。
从教材内容架构看,三个版块有着紧密联系,属于国家在中央、地方、基层治理的方式,便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深刻领会“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因此三个子目虽然分门别类,但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结构严谨。
学情分析本课面向对象为高一学子,经过初中相关基础知识学习,学生对于“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的基本事实有一定了解。
但学生仍停留在史实的表面,仅对重要历史事件有所了解,并不清楚其内在联系,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
仅了解中央官僚制度经过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的改变,但忽略改变的原因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课题浚开先河的隋唐制度
1.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2.教学目标
(1)通过填写表格、阅读图示的、分析解读材料,了解并掌握隋唐选官制度、中央政务制度和赋税制度的确立过程
(2)认识科举制在促进政权开放、社会公平的积极作用,认识三省六部制在制约相权、规范皇权,提高效率等方面的历史意义,认识两税法确立对于促进自由经
济的先进性。
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之制度为后世所树立的标杆作用(3)深刻认识到一项政治制度的确立必是在历史传统上,依据现实环境的要求做出改革和创新。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先进选官制度的积极意义,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两税法的先进性
难点:赋税制度的演变及影响
4.教学方法
主题教学法、材料分析法、图示教学法、问题探究法
5.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子目一:趋向开放公平的选官制度
材料1:次凝之,仕历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
……孙恩
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
凝之不从,方入靖室请祷,出语诸将
佐曰:“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
”既不设备,遂为
孙所害。
——《晋书·王凝之传》
设问:结合课本P38的历史纵横栏目,说说材料1中的王凝之
取得官职的依据是什么?
王凝之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羲之的伯父是东晋大将军王导。
在家族庇佑下,才华平庸的王凝之承袭为东晋官员。
材料2:世胄(世家子弟)蹑高位,英俊(有才能的人)沉下僚。
——(西晋)左思《咏史》
设问:根据材料1和材料2,说说九品中正制的长期实行有怎样的影响
以门第为选官标准,阻断了社会的阶层流动;长期把握选任官员的权力,九品中正制沦为世家大族维持特权的工具;死水潭一样的官场,使得官员“居官无官官之事,阅读材料并思考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史料内容,总结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1
处事无事事之心”。
设计意图:
分析史料,学生初步了解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式及其影响,认识到在统一的隋唐时期背景下,改革选官制度成为了时代要求。
展示隋唐时期科举制发展表格
根据课本内容填写表格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填写完成
设计意图:
通过填写表格,学生掌握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发展情况,了解到科举制的形成经过了
1
长时期的完善和调整
材料3:汉至隋唐选官制度演变历程
设问:汉至隋唐的选官制度从选官标准、选拔方式、选官
基础是如何变化的?
①选官标准:从品行世家到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由地方举荐到中央组织考试选拔。
③选官基础:社会基础日益扩大
材料4:士人可以不经举荐,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
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
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5: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
自强。
——摘选(宋)汪洙《神童诗》
材料6:缙绅虽极为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
谓之“白衣卿相”。
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
根据材料3的表格梳理和
掌握汉至隋唐选官制度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