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中考语文 课后强化训练 14 说明文阅读之二 理清文章结构,分析说明方法(含解析)

合集下载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精讲精练(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精讲精练(含答案)

说明文阅读新题赏析知识梳理阅读思路:明对象↓抓特征析语言↓↑理结构→说方法抓特征:逐段概括说明内容理清语段间层级关系理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抓住两个“关键”:关键词:结论词、次序词关键句: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新题赏析题一: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①6月2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按照原发微博提及量排行,有25个网络低俗词语上榜,其中,“尼玛”位居第一,“你妹”“矮矬穷”“我靠”“滚粗”等榜上有名。

②报告指出,网络低俗语言产生共有四大途径。

一是生活中的脏话经由网络变形而受到广泛传播;二是词谱因输入法运用而呈现出象形创造;三是英文发音的中文化、方言发音的文字化使网络低俗语言不断翻新;四是网民自我矮化、讽刺挖苦的创造性词语。

③网络低俗语言的使用,主要有以情绪发泄为目的的网络谩骂、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网民表达等三方面的现象。

部分网民在不深入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将情绪性的谩骂宣泄向公共空间。

现实社会里的粗鄙化市侩化的语言也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并经由网络再创造,如野草一般疯长,论坛、微博、微信中广泛应用的污言秽语污染了语言环境的清洁。

据统计,2014年全年中,12个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百万次以上,4个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了千万次以上。

④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语言低俗化向传统媒体转移已有显现,一些网络低俗用语竟堂而皇之地成为某些报纸的标题,某些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公然把“屌丝”等低俗用语常挂嘴边。

部分文化载体无视媒体的社会责任,也加入到了语言暴力的恶俗狂欢之中。

⑤上述情况,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警惕。

专家表示,清理网络低俗语言势在必行,只要多措并举,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舆论生态的良性互动,努力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就一定..能为中国改革事业提供稳定的网络民意基盘。

1、上文①~④段分别从哪个方面来说明络低俗语言的?试加以概括。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小题。

中国,最贫穷的挥霍者①就水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挥霍者。

②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资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

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至33亿。

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③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淡水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

在人均水资源方面,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淡水资源的1/4。

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

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

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

”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

”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10多年间,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

流经中国一些人口稠密地区的淮河去年也断流了90天。

从卫星拍摄的照片看,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

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

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

④但是,广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们如此地窘境吗?没有。

⑤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要浇1200多立方米水。

初中说明文阅读训练(含答案)(K12教育文档)

初中说明文阅读训练(含答案)(K12教育文档)

初中说明文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初中说明文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初中说明文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短期气候预测:帮你”听风便知雨"①短期气候预测,就是每天电视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吧?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三五天内的气温、温度、风力等”一切尽在掌握”,大大便利了日常起居。

但是,想不想在酷夏里知道这个冬天冷不冷?想不想在寒冬中预知到明年夏天发不发洪水?—-那就要靠"短期气候预测"了.②中国是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旱涝、高温、冷害等气候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约1000亿元,死亡人数年均6000人以上。

同时,中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靠天吃饭”,气象预测工作尤显重要。

因此,刚刚过去的5年里,一个关于气候预测的”九五”攻关项目,引来全国105个单位、400多名科研人员为之奔忙,这个项目,就是”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

③”短期气候预测",是相较"长期气候预测”而言,后者做的是未来50年、100年的气候分析,难度极高。

而”短期”,也不像天气预报时段那么”短",它的时间概念不是"日",而论”月"、”季"、"半年"、”一年".它所要承担的是,帮助国家决策部门了解掌握未来数月里或一年里的气候变迁,减免不必要的人财物损失。

人教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学期专项训练考点14 说明文阅读ppt

人教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学期专项训练考点14 说明文阅读ppt

每秒计算7000万次走法。相较之下,AlphaZero每秒只计算8万次
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字,二者对比,
准确说明了机器学习的能力难以限量,使说明真实可信。
2021年春季 下学期
16
考点专项练
4.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机器的能力会超过人类吗?请说
说理由。
_____示__例__1_:__不__会__。____首__先__,__所__有__的__机__器__都__是__由__人__类__设__计__
人教版九年级·下
2021年春季 人教部编版(统编)语文 第二学期
考点14
说明文阅读
2021年春季 下学期
1
人教版九年级·下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一 1D
2
3
二1
2
3
4
5C
三 1B
2
3
4
2021年春季 下学期
2
考点专项练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166页第一题。
一、【2019·福建】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载人飞船能将航天员送入太空,但其电力供应无法满足大型载荷 的需求。 B.空间站是航天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类最好的太空技术实验和应 用平台。 C.日前,我国已跻身于世界少数几个具备大吨位空间货运能力的国 家之列。 D.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进入空间 站时代。
【点拨】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与概括。仔细阅读材料
三的内容,不难找到关键句子“可以对40%以上的天区
进行观测,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科学家们研究宇宙学和天
文学提供海量的科学数据。同时,空间站还将拥有完整

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14 说明文阅读

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14 说明文阅读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中考回顾一、(2017天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基因疗法离我们还有多远①自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到首次在医学上应用,花了13年时间。

基因疗法也像青霉素等药物的发现、发明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着曲折起伏的过程。

因普通药物和传统疗法的局限性,生物制药公司从20世纪末开始把目光投向基因疗法。

近年来,基因疗法成为癌症的终结者。

更成为业内热门的领域之一,因为它很可能...②人类的许多疾病,包括癌症,都是由我们身体细胞内的基因缺陷造成的。

就像盖房子必须要依赖图纸一样,构建我们复杂的躯体,也需要各种“图纸”,这就是基因蓝图。

它们允许细胞制造出相应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再来控制应有的功能。

如果基因发生突变,蛋白质就会随之改变,不再按照正常的方式工作。

而基因疗法,就是试图通过修补失效的基因,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③基因疗法目前还处在“物以稀为贵”的时期。

最典型的案例是,2015年德国医生伊丽莎白·泰森为病人做了脂蛋白脂酶缺乏症的基因治疗,疗效很好,但十分昂贵——一次治疗就花费了一百万美元,而且这种疗法仅针对一个人,只使用一次,成本非常高。

④基因疗法对遗传病的治疗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预測,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疗”。

法向公众开放。

2016年4月,欧洲部分国家为一些修复免疫系统的基因疗法开了“绿灯..2017年,治疗失明的基因疗法也将在美国通过商业许可。

⑤不过,基因疗法的风险还是很大的。

据行业杂志《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新闻》报道,前不久,就有三位患脑瘤的病人因服用基因试验药物而相继死亡。

无可罝疑,任何一种成熟可靠的药物或治疗手段都需要经过一代、几代人的努力,甚至是以很多生命的代价换来的。

我们热切期盼着安全、廉价的基因疗法能早日造福人类。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略有删改)1.下面对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甚因疗法离我们还很遥远B.基因疗法与癌症的关系C.基因疗法临床治疗的风险D.基因疗法的治疗原理与应用探索2.下面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基因疗法也像青霉素一样会很快应用于临床实践。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型专练第14关:说明文阅读(原卷版)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型专练第14关:说明文阅读(原卷版)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型专练第十四关:说明文阅读是盐湖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超过1000个大大小小的盐湖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及新疆、内蒙古等地。

③那么,是什么让盐湖如此色彩斑斓呢?其实,我国98%的钾资源、超过80%的锂资源、50%的硼资源、50亿吨的镁资源都赋存在盐湖卤水中,还有巨量的石盐、芒硝、天然碱、硝酸盐等矿产资源,盐湖可以说是一个个“聚宝盆”。

也正是由于不同盐湖中含有的离子组合不同,以及富含盐湖微生物,如绿藻等,我们在自然界可以看到蓝色、绿色甚至棕红色的盐湖,十分美丽。

④盐湖按成因可以分为陆相盐湖和海相盐湖。

陆相盐湖主要形成于大陆内部,如青藏高原、内蒙古等地的盐湖;海相盐湖蒸发岩形成于相对封闭的海湾、浅水台地等。

按形成时间,盐湖又可以分为现代盐湖和古代盐湖。

如柴达木盆地盐湖一般形成于几十万年以来的第四纪晚期,属于年轻的现代盐湖;而四川盆地深部的杂卤石形成于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就属于比较老的古代盐湖(矿)。

⑤无论是海相还是陆相成因,盐湖的形成都需要三个必备条件:构造、物源和气候。

值得一提的是,盐湖不一定是有湖水的“湖”。

合适的构造、丰富的物源,加上持续干旱的气候,导致湖水大量蒸发浓缩,各类元素不断在盆地中富集,经过长时间演化,最终形成了高矿化度的盐湖。

如果补给水源消失或减少,盐湖将进一步浓缩,甚至可能形成地表水较少或没有地表水的干盐湖,或者最终埋藏在地下而形成古代盐湖。

例如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就是一个巨大的干盐湖。

干盐湖的主要特征是在一年内绝大部分时间是干枯的,只有潮湿季节才有暂时性的表面卤水。

⑥由于盐湖多发育在干旱盐渍荒漠为主的封闭型内陆高原盆地,这里干旱少雨,淡水资源短缺,植被覆盖度低,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严重,物种稀少,盐湖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因此,必须统筹做好盐湖的保护利用工作。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23日,有删改)65.对文中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盐湖可以说是一个个“聚宝盆”。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课件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课件

已着手修复。
【答案】空间顺序
河北省2024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项
河北省2024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项
典型例题
④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这是

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一点改变,就可以 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
【答案】逻辑顺序
河北省2024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项
河北省2024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项
典型例题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
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从而产生了

不同的审美主张。如儒家倡“约之以礼”,墨家倡“节用”,法家倡“自然”,反对修
食品添加剂有改善食品的外观和口味的功能(1分);其次,解释了通常情况下,食品口味的形成
与食品添加剂的关系(1分);最后,举面条、点心等食物口感形成的例子,来说明本段说明对象
特征(1分)。河北省2024中Fra bibliotek说明文阅读专项
河北省2024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项
链接练习
植物气象员 ①植物不仅供给人们氧气和果实,还能预报天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植物预报天气的规律。 ②天气晴朗时,南瓜蔓梢是向上翘起生长的。如果发现南瓜蔓梢下垂,那是天气转为阴雨的征兆;如果在连绵阴雨的 天气里,南瓜蔓梢由下垂转为上翘,那就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气马上就会到来。南瓜蔓为什么能指示天气 呢?原来,天气在变化时,南瓜有向阳性和向阴性,这是南瓜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天气保护自身所形成的特性。 ③风雨草生长在我国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能预报风雨,它开花的习性很特殊,没有固定的时间。可每当暴风雨来临之 前的两三天,它那小巧玲珑的花就开放了。而且暴风雨过后,它的花开得越发齐整和鲜艳,好像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 才能显露其本色。 ④“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天气晴朗时,你用手指触动含羞草的叶柄,叶子马上就会合拢,但是很快就会恢复常 态。如果叶片自然下垂合拢,便是阴雨天气的征兆。

初中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指导专题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指导专题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指导专题及答案一、知识梳理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都在于传播给人知识。

1.说明文分类: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4.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平实/生动形象。

二、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考点一: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概括说明内容常见题型:1.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2.简要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技巧点拨:1.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归纳。

①注意标题中的修饰性词语。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巍巍中山陵》,标题中的修饰语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文章的开头部分。

如《松鼠》的开头“漂亮”“驯良”“乖巧”即为说明对象的特征。

③分散在各段中,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的词语进行归纳提取。

2.简要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概括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

(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考点二:理清说明顺序,明确文章结构常见题型:1.本文(某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xx段(两段)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3.本文说明的思路是怎样的?技巧点拨:说明顺序能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理清说明顺序的一般方法:1.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逻辑顺序,事物说明文多采用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在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中都可能用到。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

所以,把握这些语言“标志”,可顺利地理清说明顺序。

对于题型1,我们可以根据以上方法理清说明顺序。

对于题型2,我们可用“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或者“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比如苏州园林》)”的句式回答。

初中九年级中考语文精准提分专题复习:专题十四 说明文阅读

初中九年级中考语文精准提分专题复习:专题十四 说明文阅读

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一、(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0分)揭开极光之谜①在地球上人烟稀少的极地地区,夜空中时常会有璀璨壮丽、千变万化的美丽光带划过,人们将这些光带称为“极光”。

出现在北极的,人们称它为“北极光”,出现在南极,则被称为“南极光”。

②极光是怎么形成的?“极光之源”到底在哪里?③科学家一般认为,极光的形成与太阳的活动、地球磁场以及高空大气等诸多因素都有关系,而太阳是极光之源。

④太阳是一颗不断放射出大量光和热的恒星。

在太阳内部巨大的压力和极高的温度条件下,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这两种元素发生了复杂的核聚变反应,反应过程中的质量损耗,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并产生出强大的带电粒子流;这些带电粒子以极大的速度射向空间,当它们抵达地球时,与地球大气层外围稀薄的气体分子发生碰撞,就会产生发光现象。

⑤太阳活动有周期性的高潮,并在高潮的时候出现太阳耀斑的大规模爆发。

这时,太阳发射出的带电粒子流格外强大,激起的极光现象也格外壮丽。

因此,太阳活动的强弱和极光出现的频率有很大关系。

耀斑爆发时,太阳黑子也会增多,有人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当一个“大黑子”经过太阳中心的子午线时,往往在20至40小时以后,地球上就会发生极光。

⑥我们知道,太阳中的带电粒子流和地球大气层的气体发生碰撞,就会产生极光。

大气层中的不同气体成分在带电粒子的作用下,发出的光的颜色各不相同,所以极光才会绚丽多彩。

⑦可是,绚丽的极光还是以绿色多见,这又是为什么呢?⑧高层大气中的分子或原子,在被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激发后,会释放出一定的能量。

大气中气体成分虽多,但仍以氮气和氧气为主,二者的总和占到了地球大气层的99%,因此决定极光颜色的,主要就是氮气和氧气。

氧原子有8个电子,不同轨道上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离原子核越近的轨道,电子的能级越低。

⑨在正常状态下,氧原子的电子处于最低能级,即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行。

然而,当来自太阳的高能粒子撞击地球大气层顶部的氧原子时,内层电子就能从中获取能量,跃迁至能级更高的轨道。

02 理清记叙顺序-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 (解析版)

02 理清记叙顺序-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 (解析版)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记叙文阅读02 理清记叙顺序【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本文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2.本文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二、答题方法。

1.记叙顺序。

顺叙,就是按照时间的先后或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叙述。

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果或事情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分辨三种顺序的方法:读文章,看其中有无时间的先后错落现象,或事件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是倒叙或插叙。

2.记叙顺序的作用。

(1)顺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作用: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

三、答题举例。

1.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采用的是顺叙。

2.《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采用倒叙:开头写道:“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下面是回忆与先生交往的几件小事。

3.鲁迅的《故乡》一文中,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的回忆。

这是插叙。

【进阶训练】一、基础过关。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7分)为困境买份保险那是2008年的事情。

从县城拉教材回学校的路上,汽车在海拔4800米的红拉山上抛锚了。

刚从悬崖边捡回一条小命,我和同事来不及埋怨,就发现眼前处境的严重性:车子的一个轮胎已经从轴里滚了出来。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中考总复习专题14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中考总复习专题14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

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知能优化训练中考回顾一、(2022天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森林为什么是“水库”朱清科①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可见,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

实际上,森林的这一功能不仅指拦蓄降水、调节径流、拦洪补枯,还体现于森林各结构层次在产水、净水等方面的具体效应之中。

因此,森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②森林通过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来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降水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

③那么,这座森林“水库”是如何自上而下调蓄水源的呢?④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

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发到大气中;一部分顺着枝叶、树干流到林地,形成树干径流。

据统计,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1%~34%。

⑤接着,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

树叶等森林枯落物也有拦截雨水的作用,能提高林地土壤的渗透能力。

⑥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

林地土壤多孔疏松,透水性强,能蓄积雨水;也能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还能增加枯水期流量,推迟枯水期到来时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⑦森林“水库”不仅能够自上而下调蓄水源,还能提高水分生产力。

⑧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大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增加的水分参与森林水分小循环,促进了降水的形成。

森林植被的增加还影响到各种降水形态,比如霜,露、雾及雾凇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

⑨人们常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事实证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

例如,塞罕坝的森林每年为滦河与辽河下游地区蓄积降水、净化水质大约1.37亿立方米。

大量研究表明,增加森林植被可以涵养水源,是治理水土流失、助力防风固沙的有效举措,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⑩如此看来,森林真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02 理清说明顺序-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原卷版)

02 理清说明顺序-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原卷版)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说明文阅读02 理清说明顺序【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2.段与段(词与词)之间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二、答题方法。

1.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一般有从古到今、从过去到现在等顺序。

主要用于说明事物发展、演变或制作过程,科学观察记录,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依次进行说明。

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通常包括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总到分、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2.逻辑顺序有时可用来解决句子的删减、调换等问题。

例如:不可调换。

因为它是按照逻辑顺序写的,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们的认识规律。

三、答题举例。

《苏州园林》一文,先从整体上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后从各部分介绍如何处处人画;先概括写“四个讲究”,后具体介绍这“四个讲究”;先说这“四个讲究”是主要的,然后再说花墙、廊子等次要的。

因此,这篇文章运用了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极有条理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这一特征。

【进阶训练】一、基础过关。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16分)用灯光也能上网晓野①无须 Wi-Fi信号,只开一个LED(发光二极管)灯就能无线上网,这件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的事却已经成为现实。

②可见光通信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

它利用LED发出的肉眼看不到的高速明暗闪烁信号来传输信息,具有传输数据率高、保密性强、无电磁干扰、无需频谱认证等优点,是理想的室内高速无线网络接入方案之一。

LED发出的光是一闪一闪的,因为闪动频率极高,达到每秒数百万次,我们的肉眼分辨不出来,光敏接收器却能探测到。

2014年中考语文“真题+模拟”专题精讲精练(说明文阅读)精品文档36页

2014年中考语文“真题+模拟”专题精讲精练(说明文阅读)精品文档36页

2014年中考语文“真题+模拟”专题精讲精练(说明文阅读) 考点透视近年来,说明文阅读的考查已逐渐由以客观题为主向以主观题为主转化;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题目的比重不断加大。

从材料的选择看,内容丰富,主要涉及环境气候、前沿科学、传统文化、建筑艺术、科普探索、科学猜想、食品卫生、动物植物等八个领域,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区别不同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发表看法、提出建议的能力。

从考查的题型看,以简答题为主,兼有填空题、判断题和选择题。

从具体的考点看,主要涉及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分析理解重点词句、筛选文章重要信息以及一些拓展延伸题,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说明文文体知识及阅读能力。

鉴于此,备考说明文阅读我们应该注意以下考点:①辨识说明对象及说明中心;②把握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③理清文章的结构及说明顺序;④辨识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⑤捕捉、筛选重要信息;⑥理解重点词句;⑦品味语言的准确性;⑧综合理解与评价文中重要信息;⑨领会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⑩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献计献策。

【技巧点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只有仔细研究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命题思路与考查重点,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与技巧,讲求答题的规范性,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答说明文阅读题,我们不妨记一下这样的顺口溜:“初读文本通文意,再读要求要牢记,找出范围做标记,比较甄别看差异。

”(一)初读文本通文意。

面对一篇完全陌生的文章,首先要通读全文,大体了解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其主要特征,了解文章的大意,给段落标上序号,初步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及段落层次间的关系,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二)明确要求定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认真阅读题干要求,注意题干中修饰限制的词语以及括号中的相关要求,然后根据要求再读文章,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划定答题的范围并做上标记。

14 理解文章主旨-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解析版)

14 理解文章主旨-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解析版)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记叙文阅读14 理解文章主旨【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散文主旨理解。

①文末涂干西说,“爹,孩子错了!”读者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看法:这表明涂干西意识到自己之前对父亲的认识有误。

第二种看法:这表明涂干西认识到自己离家出走的行为不对。

第三种看法:这表明涂干西明白了自己原先对生活的理解有偏差。

你更认同哪一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1陕西)②联结【批注5】。

冯骥才的散文集《世间生活》有下面四个专题,本文归入哪个专题最适合?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2浙江宁波)(1)人生感怀(2)生活雅趣(3)人间生灵(4)旅行印象2.小说主旨理解。

①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的相关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九上《范进中举》)②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主旨。

(2021江苏宿迁)③文中的“人旗”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分层赋分)(2021河南)二、答题方法。

1.散文主旨理解。

(1)仔细审题,明确答题要求。

(2)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重点分析。

标题:文章标题不仅表明文章的主要内容,也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人物:文章中的主要人物身上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

关键句:①抒情句:突出文章中心、深化主题。

②议论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表明文章的主旨。

③描写句:人物描写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景物描写往往具有象征意义,能够烘托人物心理情感。

(4)分点梳理概括,根据题干要求作答(注意语言表述的简洁性)。

2.小说主旨理解。

①抓标题。

分析标题表明的主要内容和传达出的作者情感。

②抓情节、人物。

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性格、命运的变化能够揭示主旨。

③抓首尾段。

分析开篇的语句,把握文章中心;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

④抓议论、抒情句。

文中的议论、抒情句能够揭示作者的情感、观点。

⑤抓段落大意。

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文章各部分,要综合归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强化训练14 说明文阅读之二理清文章结构,分析说明方法一、(2015·苏州)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问题。

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

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

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

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④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

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⑤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 000倍的力,足以致命。

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至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

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

这就像是“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⑦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

这种防水的细毛使得蚊子与打在它身上的雨滴保持分隔状态,从而使蚊子能够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成功逃生。

⑧胡立德教授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

事实上,这项研究不只是跟蚊子有关。

在应对自然之道上,动物往往有着比人类更丰富的经验,它们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研究动物应对大自然的特殊本领,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想,解决机械技术上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

课时讲解题型1.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作者将人和蚊子在雨中漫步的“惬意”和“危险”作比较,提出蚊子在雨中为什么能够“毫发无损”的问题,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对问题的具体说明。

解析在说明文中,开头部分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事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说明所写对象的总体特征;引出下文内容;等等。

答题时结合具体内容来具体分析即可。

2.写出第⑤段画线句中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然后选择其中一种简析其说明效果。

列数字、打比方。

列数字:运用“1/50至1/300”等数据,从数量上具体准确地说明雨滴击中空中飞舞的蚊子时施加给它的力量之小。

打比方:把雨滴比作羽毛,形象地说明了蚊子受到的冲击力之小,便于读者展开想象,感知理解。

解析这一句中的“1/50至1/300”,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注意答题格式:这一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或:这一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根据文章内容,下面的推断哪一项不正确(B)A. 雨中飞翔的蚊子被雨滴击中时要确保安然无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飞行高度。

B. 在防水性细毛的保护下,雨中的蚊子不管处在什么境地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

C. 当蚊子被雨滴击中并与之“融为一体”时,其实蚊子与雨滴仍然保持分隔状态。

D. 与蚊子同类的昆虫,身体越轻或许就越能够承受雨滴击中它时产生的冲击力。

解析当蚊子栖息在地面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 000倍的力,足以致命,所以B 项的说法不正确。

二、(2015·东营)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人类的创造力如何起源[加拿大]普林格尔①科学家一直认为直到4万年前,早期人类才开始突破自身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

但近年的考古发现,早在20万年前,人类的创造力便崭露头角了。

不过,不是进化中突发,而是经过“细水长流”般的累积才得以出现的。

②长期以来,考古学家都认为,使用符号如语言是现代人认知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

但近来,研究人员开始在考古记录中寻找其他现代行为的来源。

③20世纪90年代开始,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考古学家沃德利发掘西布度洞穴并进行了研究。

其报告显示,西布度穴居人于7.7万年前便开始从木本植物中选择树叶制作寝具;树叶出自一种具有天然防虫效果的树,可以驱防那些目前携带致命疾病的蚊子。

研究人员在南非其他地区发现,距今10万年至7.2万年前,居住在布隆伯斯洞的原始人能制作用于裁剪兽皮衣服的骨锥。

这些用具和工具十分简陋,“但在一个仅由自然物质所组成的世界里,想象新事物及将其付诸实现的能力便几乎成了魔法。

”这是创造力起源的历史视角。

④虽然早期人类的创造力令人印象深刻,但我们的远祖与现代人在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上仍存在巨大差异。

到底是怎样的原因使我们这一种群从远祖之中脱颖而出呢?这是探究创造力起源的另一维度。

⑤物竞天择促使人类形成更大的脑。

就脑容量而言,更新期灵长类动物的平均脑容量是450cm3,与黑猩猩相仿;160万年前的直立人约930cm3;而10万年前的现代人为1 330cm3。

在这样的脑容量下,估计有千亿神经元在处理信息,在约长1.65万千米的有髓神经纤维中传递,穿过1.5×1 014个突触。

⑥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体质人类学家赛门德费瑞通过检测现代人、黑猩猩的前额皮质发现,其中有几个主要分区在人科进化过程中经历过重新改组。

如现代人的额及前额叶皮层(负责实施计划与组织感觉输入的部分)在容积上几乎是黑猩猩的两倍。

并且,此区域神经元间的水平空间增大约50%,给了轴突和树突更多空间。

“这意味着大脑能有更复杂深远的联结,可以处理神经元间更为错综复杂的交流。

”⑦认知科学家嘉宝认为,当代那些极富创造力的人群,都是优秀的幻想者,总会通过以往的某个记忆或想法自然地联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种联想有助于触类旁通,并导致创新思维的突破。

且更大容量的大脑意味着更优秀的自然联想力;拥有数十亿并且空间宽阔的神经元的前额叶皮层可以处理更多刺激,有更多神经元可以参与特殊片段的处理,拥有更细致的记忆,探索更多潜在刺激间的联接。

目前,嘉宝正通过计算机模拟大脑是如何在分析与联想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并最终帮助人类走出认知萌发期,学会从新角度看待事物,从而让大脑产生创造力。

“仅仅拥有更多神经元是不够的”,“人必须将大脑灰质的用途发挥到极致。

”⑧大约在10万年前左右,我们祖先的思维就已经犹如一个干燥的火绒盒,等待着合适的社会环境将其点燃。

苏黎世大学的克里斯托夫发现,在一个行军蚁窝旁,一只雌猩猩拾起一根细枝,将其一端插入松软的土中,挡住巢穴入口,等待兵蚁出来。

当蚁群爬满细枝10厘米长度时,她便将细枝拔出,熟练地将上面的蚂蚁吃掉。

黑猩猩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但不能将知识上升为先进科技,也不会在使用工具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如制作新的工具。

而现代人每天都在汲取他人的思想、经验,并加入自己的创新,直到获得一个全新、复杂的事物。

比如说,没有一个人能掌握便携式电脑中所有的复杂科技,这些科技成果来自好几代发明者的才思积累。

人类学家将这种技术的积累称为“文化棘轮效应”。

它首先要求人们将知识代代相传,直到有人能想到改进方法。

伦敦动物行为学家刘易斯•迪安通过研究揭示了为什么人类有创造力而黑猩猩却没有:拥有认知能力,故我们的祖先能轻而易举地将知识传递给别人。

⑨不止如此,伦敦大学进化遗传学家马克•托马斯,从4万年前生活于欧洲的晚期智人达到创新高峰这个事实得出结论,采猎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大群体内,越是经常与他人接触的人,越有可能学到新发明。

伦敦大学考古学家考沃德研究2012年考古发现,认为由于大约7.1万年前南非由人口密度增长而带来了技术复兴,并得出结论“像病毒一样,文化创新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加以推动”。

这是创造力产生更为重要的原因。

1.本文从哪几个角度阐述了人类创造力的起源问题?①久远的历史(或历史学角度);②人脑的进化(或生物学角度);③知识的传承(或社会学角度)。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文章①~③段,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人类创造力的起源;第⑤~⑦段是从生物学上人脑的进化角度来写的;第⑧⑨段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写的。

课时讲解题型2.⑥⑦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第⑥段说明现代人大脑的主要分区在进化上的生理特点,第⑦段阐述这种大脑的思维功能,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条件,两者有逻辑上的先后关系,不能调换。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的顺序——逻辑顺序。

第⑥段说明大脑进化上的生理特点,第⑦段讲大脑的思维功能,第⑥段是第⑦段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前提基础,思维功能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不可调换。

3.简要概括“文化棘轮效应”产生的条件。

①拥有认知能力,将知识代代相传,并加入自己的创新;②经常与他人接触沟通,有特定社会环境的推动(或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

解析第一个条件比较好找,紧接着“文化棘轮效应”出现;“不止如此”说明第⑨段是对上文内容的继续阐述,所以第二个条件应该从第⑨段中寻找,从本段中两个“得出结论”可以判断,得出的结论即是第二个条件。

课时讲解题型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示例一:第⑤段说明人类脑量的变化时,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更大的脑,令人信服。

示例二:第⑥段在说明人类大脑的主要分区在经历重新改组时,以现代人和黑猩猩为例,并进行比较,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了现代人进化的生理特点。

解析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等。

找到文章中运用某一说明方法的句子,指出其运用的说明方法,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如第⑤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第⑥段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等。

三、(2014·德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用虾皮制成的可降解生物塑料①仅在美国,每年就会产生三千四百万吨的塑料垃圾,但这其中只有7%的垃圾被回收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