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三大表征
1.语文学科的审美移情性
语文教育中加强人文熏陶、审美教育和价值观引导是语
文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2.语文学科的社会应用性
“大语文”与“小语文”的结合,要求语文教育必须突
出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活动,增强语文的应用性
3.语文学科的基础性
语文能力向高层次发展的基础、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踏步地走上了“科学化”的旅途。
工具性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 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63年 大纲) 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80年大纲)
思想性
通过教学内容的教育和感染,培养学生正确的观点 、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1961) 语文课在进行读写训练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思想政 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 ,必须在读写过程中进行,读写训练也必须以正确 的观点为指导,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1980年大纲)
拼音、朗读的发音技能、写字的动作协调能力 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口语交际 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 情感态度、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和
文化品位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
1.语文课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2.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3.语文课还应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注意培养 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课程取向“人文性”的表达 (1990—)
语文教育界的研究
“语文课究竟需要教些什么知识?”(顾德希) 语文要重视“诵读”和“积累”(杜常善) 语文应以“语感”培养为中心任务(王尚文)
文学界开始关注中小学语文教育
汉语的人文性(申小龙)
从美育的高度看待语文教学(童庆炳)
课标定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 特点。(课标)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 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情感 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 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程性质的世纪之争
一、20世纪前50年
“文言”与“白话 二、1949 — 1966 “文”与“道”:特殊历史时期政治运动的回响 三、1978 — 1990
“工具性”与“思想性”的震荡式交替
四、1990 —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框架
一、20世纪前50年“文言”与“白话”
文白之争,1949前大的、公开的论战有过两次,小 的、私下的难计其数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
1978年的语文教学大纲留有很重的文革痕迹,教材
选文的标准是“政治标准第一”。1980年修订的语
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
具”。强调语文课在进行读写训练的同时,还必须 根据语文课的特点,在读写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 育。
这一时期的语文,一方面随环境变化进行“选文”
的小幅度更换,另一方面凭着“工具性”的靠山大
走向社会生活的基础
参考文献
韩军.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2004.4.22中 国教育报 王富仁、郑国民.当代语文教育论争.广东教育出版 社,2006 李树.中学语文教学百年史话.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 王崧舟的博客: http://wangsongzhou.blog.zhyww.cn/index.html
。教学的倾向是:偏重思想政治教育,忽视语文知识教学。
1959-1964年,语文教学界发起了围绕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的文道之争,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重视并写入 1963年的语文教学大纲 1965年,语文教学出现了“极端政治化”的倾向,1966年
语文课被取消
“文道之争”及其结论
文道之争: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关于语文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讨论。
规律2: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内涵:
1.语文活动:听、说、读、写 2.语文就是生活,学习语文就是心灵对话、精
神成长
语文课不以掌握知识为价值目标,知识的传授要 以“用”为标准,不求全面、系统。 语文课是学生的实践课,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避免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
规律3:语文课应注意汉语的特点
双方人物:林纾、梅光迪等支持文言,胡适、刘半 农等支持白话 话题:文言教材好还是白话教材好?学文言好,还 是学白话好?语文教材文白比例多少合适?学生的 国文水平降低了吗?
令圣贤正理深入人心,以端儿童知识初开之 本。(读经讲经 设科目的) 平易之古文,涵正当之思想,每摒弃不观, 独于现代文艺之诡谲,刻画,与新奇刺激, 多孜孜不释手,虽检查禁阅不能绝也。(汪 懋祖.《禁习文言与强令读经》)
适应的 语文教育改革 为“新语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01、1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03)
第一节 语文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 、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 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 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 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解决办法
文言和白话宜分两科; 白话、文言,各占半壁江山……至高中阶段 在课文篇目数量上应当略高于50% „„
一、“文”与“道”特殊历史时期政 治运动的回响(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政治需要,语文教育高度重视为政治
服务,语言文字运用的问题,被上升为“重大的政治任务” 汉语、文学分科实验(1956-1958)中止后,语文再度合科
混乱的名称 变化的内涵
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 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特点、课程整体功能、 课程取向、教学目的、任务等,凡语文课程 应该承担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的的讨论, 都是语文课程性质的讨论 “语文”的内涵和外延随社会发展的需要而 变化;“语文”的内涵是多元的
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
适应时代发展的学识、能力、技艺、情感态度价
值观。(高中课标)
义教课标“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 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 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 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 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文道之争犹如一声惊雷,对当时孜孜以求“为政治 服务”的语文教育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在语文 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形成了一股狠抓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热潮。1963年的大纲以及语文 课本,确立了“双基”教学的重要地位。争论的基 本结论是笼统地承认了在语文教学中“文”(语言 文字教育)和“道”(思想教育)不可分割。
二、工具性与思想性的震荡式交替 (1978-1990)
吕叔湘、叶圣陶、朱德熙、张志公等人先后提出“
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课题。在语文教材实际统领语
文教学的现实条件下,语文教学“科学化”落实为
语文教材的“科学序列”问题,即语文教材的体系
和体例问题。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较多地表现为对课堂的教学 方法、“教学艺术”的探索。
人文性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育的目标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自由发 展、个性体验;
语文教育的内容要:以弘扬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
神为主,突出人文内涵;
听、说、读、写的训练:要注重熏陶感染,杜绝机
械训练。
语文课的人文性举例
史铁生《我与地坛》
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这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他这个 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 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它是一个必然会降临 的节日。 作者对待失落的沉静态度,对苦难的独特感悟, 以及对生命的无比热爱,宛如一阵清新的风,轻 轻拂过心田,在学生的心头荡起久久不息的涟漪。
80年语文教学大纲里并未出现“工具性”“思想性
”这样的词语,“语文科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
基础学科”的说法、语文科的性质问题皆来源于80
后高等师范“语文教学法”教材建设的重起炉灶。
上世纪末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一些语文教材(实际上代替了语文课程内容) 追求所谓“科学体系”,被发现是一个误区。 2、定位在教法探索的种种“语文教学模式”,被 发现多数很难移植,有的蜕变为个人的教学“艺术 ”表演。 3、由应试教育造成的单纯追求升学率,高考试题 的导向偏差(如语文知识偏多、繁琐,作文排斥文 学等),题海战术给学生造成的过重负担,语文课 审美教育、人文教育的缺失等,多与“工具说”有 着纠缠不清的联系。
第三讲 语文课程的性质 理念及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语文课程性质之争的历史 2.把握新课程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
3.理解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4.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
新语文
发端于上世纪末 语文教育大讨论,以 语文课 程标准 为主要标志,由一批语文教师和语文 教育研究者共同主张的 语文教育观 及与其相
文言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语言,而白话是一种历史 极短的语言。„„白话基本源自文言,当今白话的基本语汇 几乎依附于、脱胎于文言,白话的辞章文法也并没有超脱文 言。用不太恰当的比喻来说,文言与白话的关系,一母一子 ,一本一末。人们在孩童的“语言敏感期”,从“根源处” 学习语言,阅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古文,打好文言根 基,再运用白话来表达,那么,写出的文字就比较简洁、干 净、纯粹、典雅、形象、传神;相反,通过白话来学习运用 白话,写出的文字,就难以达到以上境界,而可能拖沓、冗 长、繁琐、欧化、罗嗦、抽象。几十年来内地文人的整体文 字面貌是越来越“水”,越来越“白”,越来越“俗”,越 来越“痞”,失去了纯粹、古雅、洁净、朴素。不可否认, 这正是所谓内地“现代语文教育”斩断了“文言”血脉的结 果!( 韩军《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第二节
语文课程理念
《义教课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二、三、四
一: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
二: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
文性的统一
三: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
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四:四个具体理念
义教阶段语文课程的具体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规律1:语文课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性:语文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
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功能。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实现途径
1.课文内容及教学过程中对内容所做的阐释、 评价
2.语言形式本身内蕴的人文性
3.技能和知识,包括听、说、读、写的行为和 策略技能的学习 4.工具和人文粘附着特定的价值观
以人文性涵盖思Biblioteka Baidu性
“思想性”的提法对语文教学有局限,思想性不能 涵盖语文学科的丰富多彩性。因为有许多内容除了 具有思想性,更具有道德的、情操的、审美的特征 ,过分强调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容易给极“左”思 想有可乘之机。(于漪)
人文性的含义
人文性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 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 周国平) “人文性”是一个内涵不太确定的概念,据我粗浅 的理解,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 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着眼于培养学生 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 趣味等等。(钱梦龙) 要变语言形式教学单一功能为知、情、意,教育统 一的多功能,尊重和发展教的个性和学的个性 。( 于漪)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语文素养: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 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
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
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温儒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