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五味子的生药学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五味子的生药学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五味子的生药学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五味子,又称五味、五味子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主要产地为中国长白山地区。

五味子在中医药中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被广泛用于治疗肾虚、腰膝酸软、盗汗、心悸、健忘、失眠等症状。

对五味子的生药学及规范化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可以提高五味子的药用价值和产量,促进五味子产业的发展。

本文将对五味子的生药学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五味子的生药学研究进展近年来,五味子的生药学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研究表明,五味子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

五味子的药理作用可以有效地治疗一些疾病,例如肾虚、腰膝酸软、盗汗等。

五味子还具有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质量、延缓衰老等功效。

这些研究成果为五味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对五味子的质量标准及质量评价研究也是五味子生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因为五味子的药用价值主要依赖于其化学成分的含量,所以对五味子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研究至关重要。

目前,研究者对五味子的相关标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建立了一些五味子的质量评价方法。

这为五味子的质量监控和质量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

五味子的生药学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为五味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五味子的生药学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五味子的药用成分和药理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明确;五味子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方法还不够完善。

五味子的生药学研究仍然需要开展更多的工作。

五味子是中国的特产药材,其主要产地为中国长白山地区。

由于长期的过度开采和生境破坏,五味子资源受到了破坏和枯竭,影响了五味子的生存和产量。

开展五味子的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成为了迫切的需求。

近年来,五味子的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研究表明,五味子的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摄氏度,光照充足,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

合理的灌溉和施肥管理措施对五味子的生长发育也有重要影响。

科学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是提高五味子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五味子炮制研究进展

五味子炮制研究进展

五味子炮制研究进展标签:五味子;生熟异用;炮制;综述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Baill.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等地,习称“北五味子”。

五味子酸、甘、温,归肺、心、肾经,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功效[1]。

五味子常见炮制品种有醋五味子、酒五味子、蜜五味子[2]。

传统理论认为,五味子“入补药熟用,入嗽药生用”[3],即五味子是“生熟异用”的。

有关五味子的炮制研究近年亦取得了一些进展,为五味子“生熟异用”的解释与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兹就近年来五味子的炮制研究进行综述,为五味子“生熟异用”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五味子炮制历史沿革五味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

关于五味子切制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载有“碎”[4],之后出现“如入汤剂用,捶碎使之”[5]、“捣碎”[6]、“止泻捶碎”[7]、“必打碎核,方五味备”[8]等,与现代研究的“五味子仁中木脂素含量高,宜捣碎应用”[9]相一致。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最早的炮炙方法——“蜜浸蒸”[10]。

唐宋时期记载有“炒”[11]、“酒浸”[12]、“酒蒸”和“蜜蒸”法[13]。

元明时期记有“炮”法[14]。

明代有糯米炒[15]、焙[6]、麸炒[16]等。

清代除酒拌蒸[17]、蜜酒拌蒸[18]外,又出现了盐水拌蒸[19]、盐水浸炒[20]、制炭[21]等。

1988年版《全国中药炮制规范》载有醋蒸、酒蒸、蜜炙法。

196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有酒五味子,而1977年后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仅收载五味子和醋五味子。

2 五味子炮制工艺研究五味子现代常见的炮制方法为醋蒸、酒蒸、蜜炙,炮制程度一般要求根据蒸制的颜色(紫黑色或黑褐色)或炒至不粘手来判定[2]。

现代关于炮制工艺的研究,一般是以某种或某些成分作为指标性成分,根据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来筛选最佳工艺参数。

如五味子醋蒸工艺的研究多采用正交设计法,以闷润时间、加醋量、蒸制时间为考察因素,选取不同指标性成分,如总木脂素[22]、五味子醇甲[23]、五味子醇甲及乙素[24],优选最佳工艺参数。

五味子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硕士论文_毕业论文范文_

五味子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硕士论文_毕业论文范文_

五味子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硕士论文前者习称“北五味子”,主产于东北,后者习称“南五味子”,主产于西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

五味子味酸、甘,性温,归肺、心、肾经。

具有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的功效。

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等症,临床应用广泛。

我国七十年代临床用五味子治疗慢性肝炎,取得较好疗效。

目前对五味子药理作用研究较多,为五味子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现将五味子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镇静五味子乙醇提取液、北五味子水提取物均可使小鼠自主活动明显减少[1],并可增强中枢安定药氯丙嗪及利血平对自主活动的抑制作用,对抗中枢兴奋药苯丙胺对自主活动的兴奋作用。

五味子醇甲为五味子仁乙醇提取物中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五味子醇甲抑制小鼠由电刺激或长期单居引起的激怒行为,对大鼠回避性条件反射及二级条件反射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大剂量使大鼠产生木僵,该木僵可被脑室注射da 所对抗[2]。

五味子醇甲可使大鼠纹状体及下丘脑多巴胺含量明显增加,提示五味子醇甲的中枢抑制作用可能与多巴胺系统有一定联系。

催眠五味子超微粉水煎液、五味子水煎液、北五味子水提取物及其有效成分五味子甲素、丙素、醇乙等均可增加阈下睡眠剂量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只数,延长阈上睡眠剂量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时间[1]。

其中乙素及酯乙对小鼠的睡眠时间有先延长后缩短的双相性影响。

五味子挥发油能明显缩短戊巴比妥钠引起的小鼠睡眠时间,但与中枢兴奋药戊四唑及士的宁无协同作用。

五味子挥发油剂量为1.24g/kg 及0.71g/kg 时,能引起小鼠活动减少,并能显着增加肝细胞细胞色素p-450 含量。

因此提示五味子挥发油并无中枢兴奋作用,其缩短戊巴比妥钠引起的睡眠时间的机理,与其对肝药酶诱导作用有关,而非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作用[3]。

五味子的生药学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五味子的生药学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五味子的生药学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五味子是一种具有丰富药用价值的中药材,历史悠久,被誉为"长生不老药"。

五味子的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所含有的五种味道和五种功效,因而得名五味子。

五味子具有"辅以君子养生之真药"的说法,主要用于增强身体免疫力,改善体质,延缓衰老,治疗疾病等方面。

在中医药中,五味子被广泛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肾虚、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

由于其独特的药用价值,五味子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关于五味子的生药学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五味子的生药学研究进展五味子的生药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化学成分、药理学作用等方面。

1. 化学成分五味子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主要包括五味子酸、五味子甙、五味子苷等。

五味子酸是其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抗病毒等多种作用。

五味子中还有丰富的维生素C、多酚类化合物等,对人体健康具有显著的保健功效。

2. 药理学作用五味子具有多种药理学作用,主要包括增强免疫力、抗氧化、抗炎、改善体质、延缓衰老等。

研究表明,五味子可以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的抵抗能力,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延缓衰老。

五味子还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睡眠质量,增强大脑记忆力,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二、五味子的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为了提高五味子的产量和品质,保障其药用价值,近年来,对五味子的规范化栽培技术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1. 地理环境选择五味子是喜温暖湿润气候的植物,适宜生长在海拔800-1500米,年平均温度13-16摄氏度的地区。

由于其耐阴性,适合在半阴半阳的环境中生长,选择适宜的生长环境对五味子的栽培至关重要。

2. 土壤选择五味子适合生长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酸性或中性的砂质壤土或砂质壤土。

在栽培时,应选择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并保持土壤的肥力,以提高五味子的产量和品质。

五味子现代研究进展

五味子现代研究进展

五味子现代研究进展1五味子化学成分研究进展陈氏等[1]对南五味子Kadsura longipedunculata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

方法采用硅胶、ODS、葡聚糖凝胶、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通过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

结果从南五味子根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inobatol(1)、leptolepisol B(2)、(7S,8R)-4,7,9,9′-四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3)、2,3-二-(3-甲氧基-4,7-二羟基-苯基)-丁基-1,4-二醇(4)、(7′S,8R,8′S)-4,4′,9-三羟基-3,3′,5-三甲氧基-9′-O-β-D-吡喃木糖-2,7′-环木脂素(5)、aviculin(6)、异落叶松脂素(7)、lawsorosemarinol(8)、(+)-安五脂素(9)、异落叶松脂素-2α-O-β-D-木糖苷(10)、原花青定B3(11)、原飞燕草素B3(12)、(-)-棓儿茶素(13)、(+)-儿茶素(14)、脱落酸-β-D-吡喃葡萄糖(15)、(-)-oleuropeic acid8-O-β-D-glucopyranoside(16)。

其中化合物1~8、11~13、15、1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刘氏等[2]研究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藤茎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

方法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

结果从五味子藤茎9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苷(3)、芦丁(4)、芹菜素(5)、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7)、染料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绿原酸(9)、阿魏酸(10)、咖啡酸(11)、齐墩果酸(12)、儿茶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3)、胡萝卜苷(14)。

五味子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五味子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五味子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五味子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和保健品的传统药材,具有温中益气、固精止泄、安神和止咳等功效。

五味子多糖是五味子中的一种重要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因此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五味子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一、五味子多糖的化学成分五味子多糖主要是指从五味子中提取得到的多种多糖类物质的总称,包括α-D-葡聚糖、葡聚糖、阿拉伯糖、半乳糖等多种多糖类物质。

这些多糖具有天然、绿色、安全等特点,成为目前研究热点。

二、五味子多糖的提取工艺1. 传统提取方法传统提取五味子多糖的方法主要包括水提取、酸提取、碱提取和酶解提取等。

水提取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主要步骤包括将五味子粉末与水混合,经浸泡、加热、冷却、离心等步骤,得到五味子多糖提取液。

2. 新型提取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不断探索新型的五味子多糖提取技术,以提高多糖的提取率和纯度。

目前,常见的新型提取技术包括超声波提取、微波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酶法提取等。

超声波提取是利用超声波在物料中产生的微压力、微温差和微流速等微观效应,使得物料颗粒破碎,细胞膜破裂,从而实现物质的提取。

该方法具有提取效率高、操作简单、反应时间短等优点。

微波提取是利用微波加热效应,使得细胞膜受热破裂,溶质从细胞内部向外部扩散,从而实现提取。

微波提取具有速度快、成本低、节能等特点。

超临界流体提取是将溶剂在临界温度和压力下形成超临界状态,具有较高的溶解能力和扩散速度,可快速、均匀地提取多糖成分。

酶法提取是利用酶对细胞壁进行水解或降解,使得多糖成分释放出来。

该方法操作简单,对环境影响小。

以上新型提取技术在提取五味子多糖时,相比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提取效率和更纯的产品。

1. 医药应用五味子多糖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可用于治疗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炎症等多种疾病。

2. 食品应用五味子多糖具有增强免疫力、调理肠道功能等功效,可用于食品添加剂,如功能性饮料、保健食品等。

五味子的药理作用研究

五味子的药理作用研究

五味子的药理作用研究五味子是我国的传统上品中药,其主要成分为木脂素多糖、挥发油、有机酸、氨基酸、脂肪油等,可咳逆上气、益气、益男子精、强阴、补不足,文章分别对五味子的主要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标签:五味子;主要成分;药理作用;研究五味子是一种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的果实。

是我国的传统上品中药,历史久远,源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

书中记载曰:“本品咳逆上气、益气、益男子精、强阴、补不足。

”历代复有除热、养五脏、补虚劳、明目、令人悦泽等记载。

其果实酸、甘、辛、咸、苦五味俱有,故名为五味子。

近代中医学研究发现:五味子的主要成分是由木脂素多糖、挥发油、有机酸、氨基酸、脂肪油等。

本文主要对近几年来关于五味子的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同时对五味子的药理作用研究情况进行简要综述。

1.五味子的主要成分五味子主要成分是木脂素、挥发油、有机酸,但随着分离鉴定技术的提高,提取工艺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成分被精确的分离测定含量。

目前常使用的测定方法为:比色法、薄层层析、薄层扫描法、紫外线分光光度法、核磁共振波谱法。

提取工艺有:醇提法、水提法、超声提取法、乙醚提取法、超临界萃取法。

临床上已经被鉴别出的主要成分有以下几类:①木脂素类,五味子的鲜果中五味子素活性成分为0.12%,五味子酯甲、五味子酯乙、五味子酯丙、五味子酯丁、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丙素、安五酸、安五脂素、d-表加把辛、襄五脂素等。

②挥发性主要包括:α-蒎烯、茨烯、β-蒎烯、月桂烯、α-萜品烯、柠檬等。

③有机酸类,五味子的鲜果中有机酸成分10%,主要包括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酒石酸。

④其他成分:柠檬醛、叶绿素、树脂、VC、VE、甾醇、鞣质及多糖类等。

2.五味子的药理学作用2.1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五味子对于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双向的作用。

不仅可以改善人类的智力活动还能有效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

而且五味子对中枢神经不同的部位均有兴奋作用,加强脊髓的反射能力,还可以使大脑兴奋,提高脑细胞的工作效率。

中药鉴定之五味子

中药鉴定之五味子
详细描述
五味子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表 面呈红棕色至黑褐色,皱缩,果肉薄 而紧贴种子,内含1-2颗黄棕色种子 。五味子质地坚硬,不易破碎,气味 微酸而略带辛味。
五味子的显微鉴定
总结词
通过显微镜观察五味子的组织结构和细胞特征,进一步确定其真伪和品质。
详细描述
五味子的显微结构包括木栓层、皮层、韧皮部和木质部。其中,韧皮部含有丰 富的树脂道,木质部射线宽广,导管较多。这些特征有助于与相似药材进行区 分。
五味子的理化鉴定
总结词
通过化学反应和仪器分析等手段,对五味子进行深入的成分分析和鉴别。
详细描述
五味子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油、有机酸、黄酮类化合物等成分。通过薄层色谱法、紫外光谱法等理化方法,可以对 其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进一步确定五味子的真伪和品质。
04
CATALOGUE
五味子的化学成分
木脂素类化合物
木脂素类化合物是五味子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 、抗肿瘤等。常见的五味子木脂素类化合物包括五味子素、五味子醇等。
五味子素是五味子中含量最高的木脂素类化合物,具有镇静、抗焦虑、抗抑郁等作 用,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五味子醇是另一种重要的木脂素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作用,对多 种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五味子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 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五味子的临床应用
治疗肝炎
五味子能够保护肝脏,促进肝细胞再生,对 于治疗肝炎具有一定的疗效。
改善失眠
五味子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失 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辅助治疗肿瘤
五味子中的抗肿瘤成分可以辅助治疗肿瘤, 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
调节免疫功能

五味子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五味子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五味子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摘要:五味子是一种传统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近年来,五味子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不断被挖掘。

本文从五味子的抗肿瘤、抗氧化、保护肝脏、中枢调节、改善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免疫调节等方面进行最新研究,为其在临床的进步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五味子;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本草纲目》记载:五味子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红北产者黑,人滋补药,必用北者乃良”。

五味子为木兰科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中国药典》收录有两种五味子药材,分别为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又名华中五味子)的成熟果实。

尤以北五味子质量为佳,畅销国内外。

北五味子为传统使用的正品,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

南五味子在西南及长江流城以南地区均有出产。

全世界有五味子约50种,其中我国有近30种。

五味子药用价值很高,其作为名贵常用中药具有悠久历史,在《中国药典》、《卫生部药品标准》等质量标准中多次出现,是应用面较广、用最较大的中药材品种。

五味子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之功效,是临床保肝降酶的首选药材。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五味子有增加中枢神经兴奋,增强人体精神、体力和心血管系统张力及肝内有具心脏收缩力,降低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谷氨酸转氨酶等活性;同时五味子还具有选择性抑制神经递质、增加脑内5-HT含量,协同巴比妥类药物镇静催眠作用。

近年来对五味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深人研究,为五味子各化学成分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1对肝脏的作用五味子具有制止肝脏损伤,激活合成代谢过程以促进受损肝细胞的修复,并能增强脱氧核醣核酸(DNA)合成物和鸟胺酸脱羧酶的活性再生肝脏细胞的作用。

四氯化碳(CC14)是其中一种对肝脏最具毒害的物质。

大量研究显示,五味子的强效保肝功效能对抗CC14的毒害作用。

包天桐等研究发现用四氯化碳、硫代乙酰胺等引起小鼠肝损伤为模型,发现五味子的醇提物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化学物质引起的血清转氨酶升高作用[1]。

龙九味之五味子研究进展

龙九味之五味子研究进展

龙九味之五味子研究进展武天元I,张树明2C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4;2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6)五味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现己正式列入了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欧洲等世界药典。

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效,为临床常用中药,市场需求量较大。

根据五味子产地分布,黑龙江省为主产区,且药材质量较优,被国内外中医药学者所追捧。

同时黑龙江省为了打造中医药大省强省,将五味子列入重点发展的“龙九味”之一。

为了更好的了解五味子近年研究,课题组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依托,以“五味子”为关键词检索了近十年五味子炮制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分析后概述如下。

1五味子炮制工艺研究五味子在《神农本草经》中为上品,但该书中未记载炮制方法。

在汉代《金匮玉函经》中为最早出现其炮制“曰:'碎’”,梁代《本草经集注》中“曰:'打破’”。

而后五味子的多种炮制方法陆续出现,如炒法、焙法、烧法、炮法、烘法、蒸法、熬膏、制炭、蜜制、酒制、糯米炒、裁炒、盐蒸、蜜酒合制等。

“炒”法为孙思邈首次在《银海精微》中提出。

“蜜制”为《雷公炮炙论》中最早记载“凡用,以铜刀劈作两片,用蜜浸蒸……”。

醋五味子出现在《全国中药炮制规范》,该法为近代炮制方法的发展,在古代文献中未见记载。

对不同炮制品由于各地用药习惯不同而存在区域使用差异,常用的有醋五味子、五味子、酒五味子、蜜五味子、炒五味子,但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仅有醋五味子为五味子饮片⑴O近十年对五味子的炮制工艺主要集中在醋制和酒制工艺,仅一篇文章为五味子盐炙工艺研究。

其中醋制工艺包括醋蒸工艺及高压醋蒸工艺研究:许世泉等⑵以五味子总木脂素、五味子醇甲及五味子乙素为指标确定最佳高压醋蒸工艺为加入30%醋,拌匀闷润3h,蒸制1h;高慧等⑶以6种木脂素类成分含量为指标考察蒸制及烘制时间对醋五味子的影响确定最佳炮制工艺为加20%米醋闷润1.5h,蒸制3h,于50t烘制1h;刘炬灼等⑷以8种木脂素的含量及总和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和BBD-RSM优化五味子的炮制工艺,确定醋蒸炮制工艺最佳条件为醋的用量30g/ 100g,闷润时间1h,蒸制时间5h。

五味子研究现状

五味子研究现状

五味子研究现状本文对五味子的化学成分、有效成分提取及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研究五味子类似结构成分,以期加强其相互间的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标签:五味子;化学成分;提取;药理作用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sis (Turcz.) Baill.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我国东北地区,故习称北五味子。

五味子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作用;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等。

1 五味子的化学成分1.1 木脂素木脂素是五味子的主要有效成分,其总含量为2%~8%,陈业高等[1]对五味子科植物木脂素成分的文献报道按结构类型进行整理分类,共分为联苯环辛二烯类(104个)、螺苯骈呋喃联苯环辛二烯类(25个)、4-芳基四氢萘类(9个)、2,3-二甲基-1,4-二芳基丁烷类(7个)、四氢呋喃类(5个)四大类150个成分,而常用作检测的成分是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酯甲、五味子酯乙等。

1.2 挥发油五味子果实中挥发油含量为1%~2%,戴好富等[2]用GC-MS分析五味子挥发油,共检出81个组分,鉴定了其中的50个,主要成分为β-月桂烯、γ-杜松烯、δ-杜松烯、橙花叔醇、δ-杜松醇等。

1.3 多糖五味子总糖含量约5%,但相关研究比较少,大多只是采用水提醇沉工艺,对粗多糖进行简单分级,张兰杰等[3]研究相对深入一点,得到两种多糖,但并未对其种类和结构进行进一步分析。

1.4 其他五味子果实中含有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等多种有机酸,还含有脂肪油、氨基酸、色素、鞣质等。

2 五味子有效成分的提取五味子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木脂素、多糖和挥发油,所以所有的提取方法都是针对这几种成分设计的。

现在五味子的提取方法一般都是水提或乙醇提取。

庞浩龙等[4]以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为指标,研究水提取工艺,结果水煮3次(第一次为5倍量、1 h,第二次为4倍量、0.5 h,第三次为4倍量、0.5 h)为最佳条件;袁海龙等[5]以五味子甲素为指标研究乙醇提取五味子工艺,结果乙醇浓度为90%,提取时间1 h,溶媒用量为5倍是最佳条件。

五味子提取物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五味子提取物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五味子提取物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五味子属多年生落叶藤本木兰科植物,是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Baill.]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性温味甘、酸,归心、肺、肾经,能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五味子的药理及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五味子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及其功能和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为今后五味子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标签:五味子提取物;提取工艺;活性成分;药理作用五味子因其果实存在甘、酸、辛、苦、咸五味而得名[1]。

五味子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等症[2-4]。

五味子中富含多种营养成分,药理作用广泛,保健作用确实,是存在良好开发前景的药食同源植物。

本文对五味子提取物的活性成分、提取工艺、药理作用等问题进行综述,旨在为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五味子提供依据。

1 五味子提取物的主要化学成分1.1 木脂素木脂素是五味子提取物中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总含量在2%~8%之间,包括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丙素、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酯甲、五味子酯乙与戈米辛A等化学成分。

按结构类型将五味子科植物木脂素成分进行整理分类,共有四大类150种成分,分别为联苯环辛二烯类(104种);螺苯骈呋喃联苯环辛二烯类(25种);4-芳基四氢萘类(9种);2,3-二甲基- 1,4-二芳基丁烷类(7种);四氢呋喃类(5种)[5]。

1.2 多糖五味子多糖总含量约5%,又名五味子粗多糖,五味子多糖含有18种以上的氨基酸与16种以上微量元素,可用无水乙醇或其他有机溶剂脱脂后提取,也能够直接提取[5] 。

1.3 挥发油五味子的果实和种子均含有丰富的挥发油,其果实中挥发油含量为1%~2%,萜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五味子的挥发油中。

从五味子挥发油中提取出32种成分,以倍半萜类物质为主。

戴好富等采用GC-MS 对五味子挥发油进行分析,总共检测出81种成分,其中确定结构的为50种,主要有效成分为β-月桂烯、橙花叔醇、δ-杜松醇、δ-杜松烯、γ-杜松烯等[6]。

五味子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五味子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五味子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刘继永1,2,王英平1,刘洪章23(1.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吉林吉林132109;2.吉林农业大学,吉林长春130118)摘 要:综述了五味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为中药五味子的进一步研究、利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五味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识码:A五味子(Schisandra chi nensis (Turcz.)Baill.)为木兰科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植物的泛称。

全世界约有50种,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

在我国五味子属约有20种,南五味子属有10种,分布于西南、华南至东北地区。

其中,有19种可供药用,最具经济价值的是五味子属中的五味子(学名),其次为华中五味子。

长期以来,人们根据产地不同,习愦地把产于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的称北五味子(又称辽五味子);产于南方的称南五味子;产于西北地区的称西五味子。

北五味子国内外久负盛名,以其果实肉厚、粒大、有油性、光泽好、药用成分高、疗效显著而著称,优于西五味子和南五味子,颇受国内外众商和药厂青睐。

五味子味酸、甘,性温。

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能。

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等症[1]。

五味子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近年来对五味子化学和药理的深入研究,对认识五味子及其成分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及临床传统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五味子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药理研究到新药研发,必将对五味子药材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开辟新的方向。

现将五味子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化学成分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五味子中含有挥发油、有机酸、维生素、木脂素、三萜、倍半萜及多糖等多种化学成分[2]。

111 木脂素类木脂素类化合物以1,2∶3,4-联苯1,3环辛二烯为母核,为五味子中最主要的药理活性成分。

五味子中含有多种木脂素成分:五味子素(Schisandrin )、五味子甲素(去氧五味子素、五味子素A )(deoxyschisandrin )、五味子乙素(γ-五味子素、五味子素B )(Schisandrin B )、五味子丙素(Schisandrin C )、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schisandrol B )、五味子酯甲(Schisantherrin A )、五味子酯乙(Schisantherrin B )、戈米辛A (gomisin A )等。

南五味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炮制方法研究进展

南五味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炮制方法研究进展
( c ia t e rn B) 酉 丙 (c ia t e rn C) 酉 丁 s hs n h ri 、 % s hs n h ri 、 自
7.6 , 中 , 8 4 其 以仅一檀 香烯 (4 3 ) 一杜 松 1. 0 、
帖 烯 (2 7 ) 3 雪 松 烯 ( 2 3 ) 6一 榄 香 1. 9 、 一 1. 0 、
烯 (.4 ) 8 4 为主 , 占总 油 量 的 4 . 3 。主要 为 7 8 倍半 萜类成 分 ( 括 烯 烃及 含 氧衍 生物 一 醇 、 、 包 醚
酮 ) 。
1 3 其 他 成 分 .
杨艳 辉 等L] 次对 南 五 味 子 脂 溶性 成 分 进 1首 0 行研 究 , 定 了 3 鉴 2个 化 合 物 , 样 品 总 量 的 占
学成分、 药理 作 用及 其加 工 炮制 方 法的 研 究 概 况 , 中药 南五 味 子 的 进 一 步研 究 与利 用奠 定 基 础 。 为
关键词 : 南五 味 子 ; 学成 分 ; 化 药理 作 用 ; 制 方 法 炮
南 五 味 子 是 木 兰 科 植 物 华 中 五 昧 子
( h s n a s h n n h r h . tW i . 的 干 Sc ia dr p e a t e a Re d e l ) s
短 气脉 虚 、 内热 消 渴 、 心悸 失 眠口 。始 载 于《 ] 神农
本 草经 》 列为 上 品[ 。 , 2 ] 临床 常 五味子 化学成 分 、 理作 用 及 其加 工 炮 制方 法 研 药 究 进展 做 以综 述 。
进 行 了比较 研究 , 现 南 五味 子 除 了含 有 和 北 五 发
南五 味子 中除联 苯 环辛 烯 类 木 脂 素外 , 含 尚 有 二芳基 丁烷类 、 基 四氢 萘 和 四 氢 呋喃 类 木脂 芳

五味子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五味子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I FOOD INDUSTRY I 125五味子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文 黄嘉璇1 赵程程2 1.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2.吉林农业大学2.2生津安神《神农本草经》记载:“五味子性温,味酸、甘,归肺、心、肾经。

”五味子味酸而甘,入肺肾二经,具有生津安神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五味子可强心利尿、抗心律失常、改善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抗衰老等。

五味子可有效改善由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多梦等症状,能提高睡眠质量,并且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目前,国内对五味子产品的应用主要以增强免疫力和抗衰老为主。

研究显示,五味子提取物能显著提高小鼠血液中的SOD 活性;也有研究表明,五味子提取物可显著提高小鼠的抗氧化能力和增强心肌收缩力。

2.3保肝护肝五味子提取物具有良好的保肝作用,可以改善肝脏功能,预防肝纤维五味子可分为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两种品种。

北五味子功效以敛肺滋肾为主,南五味子功效以清热生津为主。

五味子还可分为紫皮和红皮两种类型。

紫皮北五味子中的木脂素含量最高,红皮北五味子中的木脂素含量次之。

目前,国内关于南北两种不同品种的五味子在药理作用和应用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

1.引言五味子,中药名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紫椴的干燥成熟果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温,味辛、酸、甘,具有补益五脏、收敛固涩的功效,主治肺虚咳喘、久咳少痰、自汗盗汗等。

五味子作为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近年来,国内外对五味子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研究也较为广泛。

目前已有100多个五味子保健食品获准上市并广泛销售。

我国批准的五味子保健食品有4种:“保健类”五味子胶囊、“康乐”牌五味子茶、“健脑益智片”和“健骨胶囊”。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批准上市的有20个产品(包括4种保健品和2种保健食品),日本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JFD )批准上市的有29种产品,意大利的“健康”牌胶囊也在日本申报注册。

此外,还有来自韩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10多个产品在中国申报注册。

五味子的药理作用研究

五味子的药理作用研究
1 挥 发 油 北 五味 子 果 实 中 挥 发 油 含 量 约 为 1 ~ 2 。单 独 应 用
五昧 子 挥 发 油进 行 药 理 作 用 的 研 究 报道 较少 。齐 治 等 r 的 研 2 ] 究 结 果 表 明 , 味 子挥 发 油 能 明 显 缩 短 戊 巴 比妥 钠 引 起 小 鼠 五 睡眠 时 间 , 与 中 枢兴 奋 药 士 的 宁无 协 同 作 用 , 对 肝 细胞 色 且 它 素 P 40具 有 明 显 诱 导 作 用 , 明 五 味 子 挥 发 油 缩 短 戊 巴 一 5 说 比妥 钠 引 起 小 鼠 睡 眠 时 间 的机 理 与 其 加 速戊 巴 比妥 钠 的代 谢 有 关 , 不 是 对 中 枢神 经 系统 的直 接 兴 奋 作 用 。 而
脑 皮 层 细 胞 的 工作 机 能 ; 味 子 甲素 、 素 、 素 、 乙 、 乙 五 乙 丙 醇 酯
Hale Waihona Puke ( u ̄.B i. 干燥 成 熟 果 实 。始 载 于 《 T rz ) a 1的 l 神农 本 草 经 》列 , 为上 品 . 果 实 H、 、 、 、 五 味 俱 全 , 滋 补 性 中药 , 其 ‘酸 辛 苦 咸 属 具 仃益 气强 阴 、 日壮 筋 骨 等 功 效 。化 学 研 究 表 明 , 味 子 的 主 明 五 要化 学 成 分 有 挥 发油 、 木脂 素 、 机 酸 、 糖 、 肪 油 、 有 多 脂 氨基 酸 、 色素 、 质 等 , 就其 药 理 作 用 的研 究 情 况进 行 简 要 概 括 。 鞣 现
J u n lO qh rM e ia l ge 2 1 Vo. , . 3 o r a fQii a dc lCol , 0 0, 131 No 1 e
五 味子 的药 理 作 用研 究

五味子的生药学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五味子的生药学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五味子的生药学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五味子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滋补养生、健脾开胃、镇静安眠、兴奋中枢神经等功效。

五味子的生药学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将对五味子的生药学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一、五味子的生药学研究进展1. 生物学特性五味子是一种多年生木本植物,树冠伞形,高可达10米。

茎皮灰褐色,具纵裂。

叶片卵状椭圆形,具长柄,全缘,先端尖,基部楔形,背面密被绒毛。

花单性,雌雄异株。

果实球形,成熟时呈现黑色。

整株植物具有明显的异味,味辛、甘、酸、苦、咸五味并存,故得名五味子。

2. 化学成分五味子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主要包括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酸、五味子酮、五味子乙素等。

五味子甲素是五味子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氧化、抗炎等功效。

五味子酸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心脏功能、抗高血压等作用。

五味子酮具有镇静安眠、抗抑郁等功效。

五味子乙素具有抗疲劳、提高兴奋能力等作用。

3. 药理作用五味子具有滋补养生、健脾开胃、镇静安眠、兴奋中枢神经等功效。

临床应用中,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失眠、慢性咽炎、胃炎等疾病。

五味子还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对预防和治疗慢性病具有一定的效果。

4. 质量评价对五味子的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外观性状、理化性质、微量元素、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等指标。

外观性状主要包括果实大小、颜色、形态等;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水分、灰分、挥发油、挥发性成分、挥发性含量等;微量元素主要包括锰、铜、锌、硒等;农药残留主要包括有机磷、有机氯、杂环等农药残留;重金属主要包括铅、汞、镉等。

1. 种质资源筛选五味子的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栽培五味子主要选用对土壤适应性好、病虫害抗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种质资源。

传统栽培中,常用种子繁殖,规范化栽培中,可采用扦插繁殖和组培繁殖等技术。

2. 地块选择五味子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PH值适中的土壤中。

药用植物五味子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五味子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五味子研究进展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为木兰科五味子属植物,我国历代医学资料都记载了五味子有补脾、益气、生津、固涩等功效,主治肺虚喘咳、津亏口渴、自汗盗汗、梦遗滑精、久泻久痢、失眠健忘、心悸怔忡等症,是常用中药之一。

从50年代开始,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五味子展开现代药理学研究。

Frckhman首先从五味子中分离出几种化学成分,并对这些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

70年代初,我国临床研究中发现五味子能明显降低肝炎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并由此开发出治疗肝炎的药物联苯双酯[1]。

1.五味子的化学成分五味子以果实和种子入药,有效成分为木脂素类化合物,还含有萜类、有机酸等化学成分。

1.1木质素类化合物五味子果实和根茎中均含有五味子的有效成分,即木脂素类化合物,其中果皮和成熟种皮约含5%的木脂素类化合物,根茎皮和茎皮中所含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4.88%-12.4%,5.6%-9.9%[2]。

Ikeya等人对五味子木脂素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先后从五味子中分离出多种木脂素类化合物[3]。

目前,已从五味子属植物中分离出40余种木脂素化合物单体,其中五味子中含有32种。

在这40余种化合物中,已发现有明确药理作用的有10种,五味子中含有其中的7种,分别为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丙素、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酯甲和五味子酯乙,均属于木脂素成分中的联苯环辛烯类。

1.2萜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五味子的挥发油中,五味子茎叶、果实和种子均含有丰富的挥发油。

秦波等[4]从五味子的挥发油中鉴定出32个组分,主要是单萜类、含氧单萜类、倍半萜类和含氧倍半萜类,其中以倍半萜类物质最多。

柯铭清报道五味子挥发油具镇咳功效,其效力是可待因的75%[5]。

1.3其他成分五味子果实含有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酒石酸等多种有机酸,有明显的祛痰作用。

此外,在五味子果实中还发现了甾醇,维生素C、E,树脂,糅质及铁、锰、硅、磷等矿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 技论 坛
・ 3 3・
五 味子化学 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曲 艳
( 哈 药集 团三精制 药四厂有 限公 司,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5 0 0 0 0 ) 摘 要: 五味 子具有益 气生津、 敛肺 滋 肾、 止泻 、 涩精 、 安神等功效。 五味子可治久咳虚喘、 津少口干、 遗精久泻、 健忘失眠等症。 五味子 能调节 中枢神经 系统 , 促进肌体代谢 , 调 节 胃液和胆 液分泌, 对肝 炎恢复期转氨 酶升 高者有 降低作 用。对五味子化 学成分及 药理研究进展
进 行综述味子 、 五梅子等 。《 本草正义》 记 载: “ 阴火上冲 菸碱 、 士的宁、 咖啡 因、 印防己毒素引起 的惊 厥无用 , 可抗 ME S 、 戊 四 激肺之嗽, 阳虚火浮, 故 当黄 昏阴盛之时, 虚焰 发动, 乃始作 嗽, 宜 以收 唑 、 菸碱及 北美黄连碱 引起 的强直性惊厥 , 五味子可抑 制小 鼠由电 摄 肺肾为治 。然惟脉虚 、 舌红 、 无痰者乃合, 若 舌腻有痰, 亦 当知所 顾 刺激或长期 单居引起 的激怒行 为,大剂量可产生 木僵五 味子醇 甲 忌 。” 《 本经》 记载: “ 主益气, 咳逆上气, 劳伤赢瘦, 补 不足, 强 阴, 益男 子 的中枢抑制作 用可能 与多 巴胺 系统 有一定联 系,可使 大 鼠纹状体 精。 ” 五味子最早列 于神农本草经上 品, 中药 功效在 于滋补强壮之力, 及下丘脑多 巴胺含量明显增 加 , 五味子素安神或镇静作用短 于戈米 药用价值极 高。 五味子具有益气生津 、 敛肺滋 肾、 止泻、 涩精 、 安神等 辛 A, 五味子素亦具有止痛作用 , 戈米辛 A只有较 大剂 量时才具有 功效 。 五味子可治久咳虚喘 、 津少 口干 、 遗 精久泻 、 健忘失眠等症 。 五 止痛作用, 五味子醇甲能缩短 巴比妥引起 的小 鼠睡 眠时间。 口服五 味 子能调 节中枢神 经系统 , 促进 肌体代谢 , 调 节 胃液 和胆 液分 泌, 对 味子粉和人参作用类似 能增 强兴奋 与抑制 过程的灵活性, 从 而提高 肝炎恢复期转氨酶升 高者有 降低作用 。 本文对 五味子化学成分及药 大脑 的调节功能, 对 中枢的兴奋 和强壮作用体现在人 的抗疲 劳作用 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方面, 大剂量时可使动物 阳性条件反射加强, 脊髓横 断蛙实验证 明: 1化学成分 五味子使脊髓反射增强,反射潜伏期缩短,加大剂量,直接受脑 神 五味子 中含 有对聚伞花烯 ( p — C y m e n e ) 、 芳樟 醇( L i n a l o o 1 ) 、 维生 素 经支配的躯体上部 的运动亦加强,动物处于易醒和不眠状 态,断绝 c 、 五味 子 醇( S c h i z a n d r o 1 ) 、 五 味子 醇 甲( S c h i z a n d r o l A ) 、 五 味子 醇 乙 后肢血液供应, 此兴奋脊 髓反射的作用仍然出现, 说 明五 味子是 直 ( S c h i z a n d r o l B即G o mi s i n A ) 、五味子 酯 甲、花柏醇( C h a m i g r e n o 1 ) 、 接作用 于神经组织,而与皮肤感受 器和肌肉的反应性无关 , 五 味子 p一甜没 药 烯 ( B— B i s a b o l e n e ) 、 一蒎 烯 ( — P i n e n e ) 、莰 烯( C a m— 对脊髓兴奋药士的宁的强直性惊厥 似有增强作用。 五味子对健康人 p h e n e ) 、 p一蒎烯 ( B— P i n e n e ) 、 月桂 烯( M y r c e n e ) 、 0 【 一萜 品烯 ( 一 卜 的中枢神经 系统各 部位所进 行的反射 性反应有兴奋与强壮作 用: 能 p i n e n e ) 、维 生 素 E 、 一花 柏 烯 f 0 【 一 C h a m i g r e n e ) 、新 五 味 子 素 改善人的智力活动,提高工作效率 ,如 以健康青年男子作对象,在 ( N e o s c h i z a n d r i n ) 、 柠檬 烯 ( L i m o n e n e ) 、 一萜品烯 ( 一 T e r p i n e n e ) 、 萜 品 5分钟 内穿线入针,听发报机的正误率,五味子素 5 ~ 1 0 m g ,对这些 烯 - 4 一醇( T e r p i n e n e 一 4 一 o 1 ) 、 香 茅醇( C i t r o n e l l o 1 ) 、 苯 甲酸 ( B e n z o i c a c i d 1 、 需要紧张注意力 、 精细协调的动作以及体力运动均有改善作用 。 8一荜 澄茄烯( 8 一 C a d i n e n e ) 、 五 味子乙素( Wu w e i z i s u B ) 、 五味子丙素 参考文献 ( Wu w e i z i s u c ) 、 异五 味子素( I s o s c h i z a n d r i n ) 等o 【 1 】 包天桐 . 五味子 的研 究Ⅲ. 五味 子 乙素的 某些药理 作 用[ J ] . 中华 医 2对肝脏 的作 用 学杂志, 1 9 7 5 , 5 5 ( 7 ) : 4 9 . 五味子具有降低转氨酶 的作用 。 文献五味子 乙素 的某些药理作 [ 2 】 睢大 员, 高普军, 吕忠志 等. 北五味 子粗 多糖保肝 作用的 药理研 究 用报道五味子醇提物具有降低 四氯化碳 、 硫代 乙酰胺 和乙炔雌二醇 【 J 】 . 吉林 中医药, 1 9 9 5 , 1 : 3 7 . 环戊醚引起 的血清转氨酶升高作用『 1 1 。文献北五 味子粗 多糖保 肝作 【 3 1 N国千. 五味和刺五加对老年 大鼠心肌环核苷酸 系统的影响【 J ] . 中 用的药理研究报 道, 北 五味子粗多糖 可使肝损伤小 鼠升高 的 S G P T 药药理与临床, 1 9 9 2 , 8 ( 2 ) : 3 6 — 3 7 . 显著下 降,有利 于抵御外 来有 害物质 对肝脏 的损 害, 粗 多糖可 使 f 4 】 彭国瑞 , 许 志奇, 曾祥 国等. 五味子对 家兔泌尿 生殖 系统酶组 织化 C c 1 4肝损伤小 鼠肝糖元含量显著升高嘲 。 学的影响及其抗 衰老作 用的初步观察[ J 】 . 上海 中医药杂志, 1 9 8 9 , 2 : 4 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