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合集下载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活性酸 吸附 解吸 潜性酸
强酸性土壤 Soils with strong acidity
交换性Al3+与溶液Al3+处于平衡:
Soil colloid Al3+
Al3+
溶液中Al3+水解显示酸性:
Al3++3H2O
Al(OH)3+3H+
强酸性土中,Al3+大大多于交换性 H+,是活性酸(溶液 H+离子)的主要来源。 如:pH<4.8的红壤,交换性Al3+占总酸度的95%以上
M H
Soil colloid
M
+ 2H+
Soil colloid
H
+
2M+
土壤中H+的来源 Origin of H+ in soils
水的解离 Dissociation of H2O
HOH H OH
碳酸解离 Dissociation of H2CO3 有机酸的解离 Dissociation of organic acid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节 土壤酸、碱性的形成
Formation of soil acidity and alkalinity
Importance
The soil reaction is a term used to indicate soil acidity/alkalinity or acid-base reactions in soils. Many soil 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reactions can occur only at specific soil acidity/alkalinity. The rate of decomposition of soil minerals and organic matter is influenced by soil acidity/alkalinity. Formation of clay minerals depends on soil pH. Plant growth is also affected eit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by soil pH. H+ ions are reported to have a toxic effect on plants when present in high concentration.
强酸性土壤 Soils with strong acidity
交换性Al3+与溶液Al3+处于平衡:
Soil colloid Al3+
Al3+
溶液中Al3+水解显示酸性:
Al3++3H2O
Al(OH)3+3H+
强酸性土中,Al3+大大多于交换性 H+,是活性酸(溶液 H+离子)的主要来源。 如:pH<4.8的红壤,交换性Al3+占总酸度的95%以上
M H
Soil colloid
M
+ 2H+
Soil colloid
H
+
2M+
土壤中H+的来源 Origin of H+ in soils
水的解离 Dissociation of H2O
HOH H OH
碳酸解离 Dissociation of H2CO3 有机酸的解离 Dissociation of organic acid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节 土壤酸、碱性的形成
Formation of soil acidity and alkalinity
Importance
The soil reaction is a term used to indicate soil acidity/alkalinity or acid-base reactions in soils. Many soil 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reactions can occur only at specific soil acidity/alkalinity. The rate of decomposition of soil minerals and organic matter is influenced by soil acidity/alkalinity. Formation of clay minerals depends on soil pH. Plant growth is also affected eit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by soil pH. H+ ions are reported to have a toxic effect on plants when present in high concentration.
2011_09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2. )潜性酸 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 土壤胶体上吸附的 +和Al3+进入土壤溶液后表现出来的 酸度所引起的酸度。 酸度所引起的酸度。
表现形式 当它们从胶体上解离或被其它阳离子所交换 而转移到溶液中以后才显示酸性。 而转移到溶液中以后才显示酸性。
测定方法
交换性酸 水解性酸
3.) 活性酸与潜性酸的关系 )
M+ Al3+
H+ + 4KCl M+
K+ M+ K+ K+ K+ M+
+ Al3 + + H+
Al3++ 3H2O
Al(OH)3
+ 3H+
(2)水解性酸
用过量强碱弱酸盐( COONa)浸提土壤, 用过量强碱弱酸盐(CH3COONa)浸提土壤,胶体上的 氢离子或铝离子释放到溶液中所表现出来的酸性。 氢离子或铝离子释放到溶液中所表现出来的酸性。 COONa水解产生NaOH,pH值可达8.5, 水解产生NaOH 值可达8.5 CH3COONa水解产生NaOH,pH值可达8.5,Na+可以把绝 大部分的代换性氢离子和铝离子代换下来, 大部分的代换性氢离子和铝离子代换下来,从而形成醋 滴定溶液中醋酸的总量即得水解性酸度。 酸,滴定溶液中醋酸的总量即得水解性酸度。 Na+ M+ Al3+ H+ M+ + 4CH3COONa M+ Na+ Na+ Na+ + 4CH3COOH M+ + Al(OH)3
强酸性 酸性 微酸性 中性 微碱性 碱性 强碱性 pH值 值 <4.5 pH值 pH值 值 值 4.5~ 5.6~ ~ ~ 5.5 6.5 pH 值 pH 值 pH 值 pH值> 值 6.6 ~ 7.5 ~ 8.1~ 9.0 ~ . 7.4 8.0 9.0
土壤的氧化还原性PPT课件
[氧化态]/[还原态]的比值决定了 Eh值高低。比值. 愈大, Eh值愈高,氧化强度愈大;反之,还原强度指标及其与数量因素的关系 氧化还原数量因素是指氧化性物质或还原性物质
的绝对含量。由于土壤物质体系的复杂性,测得的
氧化还原数量往往难以直接与 Eh联系起来。
大量测定结果表明, 土壤的还原性物质越多,
第二季土壤的主要性质
.
四.土壤的氧化还原性
土壤中主要的还原体系
体系
氧体系 有机碳体系
氮体系 硫体系 铁体系 锰体系 氢体系
物质状态
氧化态 O2
还原态
.
O2-
CO2
NO3SO42-
CO、CH4、还原性有机 物等
NO、N2O、N2 NH3…
S S2- H2S…
Fe(OH)3、Fe3+、 Fe2O3…
Fe2+ Fe(OH)2…
其氧化还原电位越低。
氧化还原强度因素与数量因素有着不同的实际 .
意义:前者决定化学反应的方向,后者则是定量研 究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时的依据 。两种指标结合起
来,就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土壤氧化还原状况。
2. 土壤氧化还原过程的特点
1)体系的多样性 .
2)反应的复杂性 3)决定氧化还原电位的体系 4)还原顺序 5)氧化还原平衡的变动
味着低氧化还原电位 。 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体系的氧化还原电位可用下
列通用公式表达:
Eh=E0
+
_R_T_
nF
ln
_[_氧__化__态__] [还原态]
能斯特(Nernst)公式
将各常数值代入能斯特公式,在 25℃时,并采 用对数,则有:
h E
=E0+
土壤化学性质及环境意义
19
根据我国土壤反应的实际差异情况及其 与肥力的关系,可把土壤反应分为下列7级:
土壤酸碱性分级
强酸性 酸性 微酸性 中性 微碱性 碱性 强碱性
pH 值< pH 值 pH 值 pH 值 pH 值 pH 值 pH 值
4.5
4.5~5.5 5.6~6.5 6.6~7.4 7.5~8.0 8.1 ~ >9.0
植物 1
与根的距离(mm)
2
3
4
两端
10
差
小麦 440 458 467 488 514 -74
大豆 554 561 566 567 568 -14
水稻 276 264 259 241 221 55
5. 土壤pH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总有 H+参加,所以 土壤pH对Eh值有显著影响。
在标准状况下有如下关系:
? 碳酸钙水解(CaCO3—CO2—H2O体系)
CaCO 3 + H 2O
Ca 2+ + HCO 3 - + OH -
CO 2 + H 2O
HCO
3
+
H
+
石灰性土壤的pH主要受土壤空气中CO2分压控制。
15
? 碳酸钠水解 (盐土特征)
Na2CO 3+H2O
碳酸钠的来源:
2Na ++HCO 3 - +OH -
H2CO3 ?? ?
H?
?
HCO
? 3
??
?
2 H? ? CO32?
? 有机酸的解离
R? COOH ?? ? H? ? R? COO?
? 酸雨 我国每年排放SO2约1.7×106~7吨
大气酸沉降
根据我国土壤反应的实际差异情况及其 与肥力的关系,可把土壤反应分为下列7级:
土壤酸碱性分级
强酸性 酸性 微酸性 中性 微碱性 碱性 强碱性
pH 值< pH 值 pH 值 pH 值 pH 值 pH 值 pH 值
4.5
4.5~5.5 5.6~6.5 6.6~7.4 7.5~8.0 8.1 ~ >9.0
植物 1
与根的距离(mm)
2
3
4
两端
10
差
小麦 440 458 467 488 514 -74
大豆 554 561 566 567 568 -14
水稻 276 264 259 241 221 55
5. 土壤pH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总有 H+参加,所以 土壤pH对Eh值有显著影响。
在标准状况下有如下关系:
? 碳酸钙水解(CaCO3—CO2—H2O体系)
CaCO 3 + H 2O
Ca 2+ + HCO 3 - + OH -
CO 2 + H 2O
HCO
3
+
H
+
石灰性土壤的pH主要受土壤空气中CO2分压控制。
15
? 碳酸钠水解 (盐土特征)
Na2CO 3+H2O
碳酸钠的来源:
2Na ++HCO 3 - +OH -
H2CO3 ?? ?
H?
?
HCO
? 3
??
?
2 H? ? CO32?
? 有机酸的解离
R? COOH ?? ? H? ? R? COO?
? 酸雨 我国每年排放SO2约1.7×106~7吨
大气酸沉降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节 第二节
土壤酸碱性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a
1
教学目标
(1)熟悉土壤酸碱性及其成因,掌握土壤酸碱变化 规律,明确酸碱性对林木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2)掌握土壤氧化还原性能的衡量指标
a
2
第一节 土壤酸碱性
a
3
a
4
中国土壤酸碱性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的酸碱性反应,大多数在 pH4.5~8.5之间。在地理分布上有“东南酸 西北碱”的规律性。大致可以长江为界(北 纬33~35),长江以南的土壤为酸性或强酸 性,长江以北的土壤多为中性或碱性。我国 土壤的酸碱性南北差异很大,由南向北土壤 pH相差7个数量级。
二、土壤缓冲作用的机制
• 1.交换性阳离子的缓冲作用
由于土壤胶体表面 吸附有各种阳离子, 当土壤溶液中的H+增加时,胶体表面的交换 性盐基离子与其交换使土壤溶液中的H+浓度 基本不变。
当土壤溶液中的OH-增加时,胶体表面 的致酸离子与其交换,使土壤溶液中OH-浓 度基本不变。致酸离子中的Al3+水解后可产 生3个H+,对碱的缓冲能力特别强。
的能力强()
10.旱地通气条件良好,则Eh比水a田要高()
34
一、名词解释
思考题
土壤酸碱性 潜性酸 水解酸 交换性酸 土壤总酸度 总碱度 碱化度 土壤Eh 土壤缓冲性 二、思考
1、简述土壤酸碱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2、土壤具有缓冲性能的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在碱性土壤上,常发生作物缺Ca2+和K+的现象?
Al3++H2O⇋Al(OH)2++H+
Al(OH)2++ H2O⇋Al(OH)2++H+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潜 性 酸 交换性酸度(soil exchangeable acidity) 水解性酸度(soil hydrolytic acidity)
几种土壤中的交换性酸量和水解性酸量的比较
活性酸和潜性酸的关系 活性酸和潜酸的总和,称为土壤总酸度。由于它通常是用滴定法测定的,故又称之为土壤的滴定酸度。它是土壤的酸度的容量指标。它与pH值在意义上是不同的。
第一节 土壤的酸碱性 一、土壤酸碱性的来源
1.活性酸(soil active acidity)
2.潜性酸(soil potential acidity) 土壤潜性酸是由于土壤胶粒上吸附着H+ 和A13+ 所产生的酸度,这些致酸离子只有在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时,才显出酸性。所以它是土壤酸的潜在来源,故称为潜性酸。
我国则以碱化层的碱化度>30%,表层含盐量<0.5%和pH值>9.0定为碱土(alkaline soil) 。而将土壤碱化度为5-10%定为轻度碱化土壤,10-15%为中度碱化土壤,15-20%为强碱化土壤。
土壤碱度和碱化度
土壤的缓冲性能
土壤酸度
第一节 土壤的酸碱性 土壤酸碱性的来源
第七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第七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节 土壤的酸碱性 一、土壤酸碱性的来源
1.活性酸(soil active acidity) 土壤活性酸是自由扩散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H+)浓度直接反应出来的酸度。土壤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越大,则活性酸度也越强。通常用pH值来表示。
二、土壤酸度
第七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土壤中氧化还原体系有无机体系和有机体系两类。
中小学课件土壤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ppt
• 土壤缓冲性为植物和微生物创造一个比较缓和的 生长环境,意义十分重大。
二、产生缓冲性能的机制
1、土壤溶液中弱酸及其盐类的存在 土壤溶液中的硅酸、碳酸、磷酸、腐植酸以及 其它有机酸及其盐类,可以构成良好的缓冲体 系:
Na2CO3 + 2HCl H2CO3 + 2NaCl (酸缓冲)
H2CO3 + Ca(OH)2 CaCO3 + 2H2O(碱缓冲)
pH低,则反之。
3、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土壤反应影响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种类, 进而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
• 如:红壤胶体上氢、铝离子多,钙离子少,所 以结构不良;
• 东北黑土中钙离子多,加之有机质含量高,形 成了丰富的团粒结构,物理性状好。
二、土壤反应与植物生长
• 不同作物对土壤酸碱性都有一定的要求,这是 植物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常见植物对土壤 pH的要求见下表:
• 一些耐盐、耐碱的植物会选择性地富集盐基离 子,其残体分解后会促进土壤碱性的发展。
4、地形
• 不同地形部位的盐基淋失和富集状况不同,土 壤pH也有差异。
• 地形高处的土壤的盐基淋失较强烈,pH可能较 低;
• 低洼处的土壤多接受盐基的淀积,所以pH可能 较高;
• 内陆一些闭流区域或集水洼地,由于大量富集 径流水带来的Ca,Mg,K,Na的重碳酸盐类, pH可能较高。
只有盐基不饱和的土壤,才有潜性酸。
潜性酸表现其酸性的机制
• 吸附的氢离子的解离 • 吸附的氢离子被其它阳离子所代换 • 吸附的铝离子的解离和水解:
Al3+ + H2O Al(OH)2+ + H2O Al(OH)2+ + H2O
二、产生缓冲性能的机制
1、土壤溶液中弱酸及其盐类的存在 土壤溶液中的硅酸、碳酸、磷酸、腐植酸以及 其它有机酸及其盐类,可以构成良好的缓冲体 系:
Na2CO3 + 2HCl H2CO3 + 2NaCl (酸缓冲)
H2CO3 + Ca(OH)2 CaCO3 + 2H2O(碱缓冲)
pH低,则反之。
3、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土壤反应影响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种类, 进而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
• 如:红壤胶体上氢、铝离子多,钙离子少,所 以结构不良;
• 东北黑土中钙离子多,加之有机质含量高,形 成了丰富的团粒结构,物理性状好。
二、土壤反应与植物生长
• 不同作物对土壤酸碱性都有一定的要求,这是 植物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常见植物对土壤 pH的要求见下表:
• 一些耐盐、耐碱的植物会选择性地富集盐基离 子,其残体分解后会促进土壤碱性的发展。
4、地形
• 不同地形部位的盐基淋失和富集状况不同,土 壤pH也有差异。
• 地形高处的土壤的盐基淋失较强烈,pH可能较 低;
• 低洼处的土壤多接受盐基的淀积,所以pH可能 较高;
• 内陆一些闭流区域或集水洼地,由于大量富集 径流水带来的Ca,Mg,K,Na的重碳酸盐类, pH可能较高。
只有盐基不饱和的土壤,才有潜性酸。
潜性酸表现其酸性的机制
• 吸附的氢离子的解离 • 吸附的氢离子被其它阳离子所代换 • 吸附的铝离子的解离和水解:
Al3+ + H2O Al(OH)2+ + H2O Al(OH)2+ + H2O
第五章 土壤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土壤溶液中氧化态和还原态物质的相对 浓度取决于土壤溶液的氧压和溶解态氧 的浓度,这直接与土壤的通气性相联系。 所以氧化还原电位可以作为土壤铜气性 的指标。
土壤氧化还原性分级
氧化还原状 况 氧化 弱度还原 中度还原 强度还原 Eh范围 >400mV 400-200mV 200-- 100mV <-100mV 作物生长 旱作有利,水稻不宜 旱作受影响,水稻生 长正常 旱作发生湿害 水稻可能受害
中和潜性酸: 每公顷土壤所含的潜性酸量为: 2250000*1/100*4=90000molH+ 需要CaO量: 90000*56/2=2520kg/hm2 ---从上述计算可知,中和活性酸所需的石灰量极 少,而中和潜性酸所需的石灰很多。 ---计算出的理论值,实际用量一般低于理论需要 量。
第二节、土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还原性
2、母质的影响: ---石灰岩、基性岩、超基性岩的盐基含量 较高。当土壤的淋溶程度较弱时,土壤 pH会比附近其它母质上发育的土壤高。 ---滨海盐土含有丰富的易溶盐类及碳酸钙, 加之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因此,发育的 土壤的pH一般较高,土壤常呈碱性。
3、自然植被
不同植被凋落物的分解产物对土壤酸碱 性产生不同影响。 针叶林凋落物分解后形成的有机酸较多, 盐基较少,故其下的土壤一般呈酸性。 滨海红树林残体分解后形成大量SO42-, 使土壤呈强酸性。 一些耐盐、耐碱的植物会选择性地富集 盐基离子,其残体分解后会促进土壤碱 性的发展。
中和活性酸:
pH=5时, 每升土壤溶液所含H+为10-5mol, 每公顷土壤水份所含的H+为: 2250000*20%*10-5=4.5mol/hm2 pH=7时,每升土壤溶液所含H+为10-7mol, pH=7 , H 10 每公顷土壤水份所含的H+为: 2250000*20%*10-7=0.045mol/hm2 需要中和的H+的量为: 4.5-0.045=4.455mol 所需CaO为: 4.455*56/2=124.74g
土壤学第四章-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节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一.土壤中的氧化还原体系
1、主要的体系:
Mn2+
Mn4+
锰
Fe3+
Fe2+
铁
O-2
O0
氧
S-2
S+6
硫
N-3
N+4
N+6 氮
H0
H+
氢
C-4
C+4
(有机)碳
2、主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主要的氧化剂是土壤空气中的氧气当土壤中
的氧被消耗完后,依次NO-3、Mn4+、Fe3+、 SO42-作为电子受体被还原,这种依次被还原的 现象叫顺序还原作用.
三、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与有毒物质的积 累:
1.强酸性土壤中Al3+、Mn2+的胁迫与毒害:
Al:PH<5.5 Al3+被活化, [Al3+]≥0.2 cmol/kg农作物受害,特别是幼苗。 PH5.5~6.3 可消除Al3+的毒害。
Mn:PH<5.5 [Mn2+]≥2~9cmol/kg、或植株干重 中含量为1000mg/kg时产生锰毒。
二、土壤碱性的形成: 1. 碱性形成机理: 土壤中碱性盐的水解是形成碱性反应的主要
机理 Ca Mg Na的CO32-和HCO3-以及吸附交换 性Na+
①CaCO3的水解: 石灰性土壤上交换性Ca2+占优势的土壤
CaCO3、CO2、H2O处于同一平衡体系中
CaCO3+H2O
Ca2++HCO3-+OH-
1>各种养分有效度较高的PH范围在6.5~7.5
第五章土壤酸碱性
土壤碱性形成的机理
形成碱性反应的主要 机理是碱性物质的水解反应。
土壤中的碱性物质主要是钙、镁、 钠的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以及胶 体表面吸附的交换性钠。
OH-的来源
土壤弱酸强碱盐的水解,碳酸及 重碳酸的钾、钠、钙、镁等盐类。 如Na2CO3、NaHCO3、CaCO3等;
其次是土壤胶体上的Na+的代换水 解作用。
硝化作用产生硝酸、硫化作用可产生硫酸;
2 .土壤中铝的活化 胶体上交换性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使土壤呈酸性。
氢离子进入土壤 , 随着阳离子交换作用的进行,土壤盐基 饱和度下降,而氢离子饱和度渐渐提高。
当土壤粘粒矿物表面吸附的氢离子超过一定限度时,这些 胶粒的晶体结构就会遭到破坏,有些铝氧八面体被解体, 使铝离子脱离了八面体晶体的束缚,变成活性铝离子。
第一节 土壤酸碱性 一、土壤酸碱性的成因(外因)
(一)、气候条件:南酸北碱 (二)、生物因素:植物和微生物 (三)、母质类型:酸性岩和基性岩 (四)、人为活动:农事活动和酸雨
土壤酸性的来源(形成内因)
1. 土壤中H+的来源
(1)水的解离: H2O H+ + OH(2)碳酸的解离: H2CO3 H+ + HCO3(3)有机酸的解离:有机酸 H+ +R—C (4)无机酸 :
三春柳
植物适宜的pH范围
适应偏碱 性pH7-8
紫苜蓿
适应中到微碱 性pH6.5-7.5
苹果
适应中到微酸 性的pH6-7
蚕豆
适应偏酸性 适应酸性的 的pH5.5-6.5 pH小于5
水稻幼苗 柑橘
金花菜 黄花苜蓿
碗豆
马铃薯
香蕉
甜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影响土壤pH值的因素
(一)土壤胶体类型和性质对pH值的影响 1.土壤胶体的极限pH值
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全部是致酸离子,称为 盐基完全不饱和态。此时土壤的pH值,称为土壤的极限 pH值。
2.土壤胶体酸基的解离常数K对pH值影响 不同类型土壤胶体的pK值就各异。有机胶体pK值 为4.5~5.0,硅酸盐类粘粒为5.2~5.8;含水氧化铁为6.0~7.0。 致酸离子解离度的大小的排列顺序: 有机胶体 >蒙脱石 >含水云母和拜来石 >高岭石 >含水氧化铁、铝
(二)土壤吸附性阳离子组成和盐基饱和度对pH的影响
氢-铝质土壤是酸性; 钙质土 pH值大多数在7左右,呈中性反应;
钠质土壤 pH值可达8.5以上,呈碱性反应。
盐基饱和度大小,反应土壤潜性酸及活性强度的大小。
(三)土壤含水量对土壤pH的影响 土壤的pH值随土壤含水量增加有上升的趋势。因此, 在测定土壤pH值时,应注意土水比。土水比愈大,所测得的 pH值愈大。
2、Eh和pH的关系
式中m是参与反应的质子数,Eh随pH增加而降低。 因此,同一氧化还原反应在碱性溶液中比在酸性 溶液中容易进行。
图9-2 铁体系的Eh-pH稳定范围图
三、影响土壤氧还原的因素 1.微生物的活动
2.易分解有机的含量
有机质的分解主要是耗氧的过程,在一定的通 气条件下,土壤中的易分解的有机愈多,耗氧也 愈多,其氧化还原电位就较低。 3.土壤中易氧化和还原的无机物的含量
(一)碱性土的成因
土壤碱性反应及碱性土壤形成是自然成 土条件和土壤内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碱性 土壤的碱性物质主要是钙、镁、钠的碳酸盐和 重碳酸盐,以及胶体表面吸附的交换性钠。形 成碱性反应的主要机理是碱性物质的水解反应。
1、碳酸钙水解
从上式可知:
(1) 石灰性土壤的pH值,因CO2的偏压大小而变,所以在测定石灰性土壤 pH值时,应在固定的CO2偏压下进行,并必须注意在充分达到平衡后测读。
二、土壤氧化还原指标
1.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soil redox potential) 在土壤里普遍存在着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 原过程在土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氧化反应和还原 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的电极反应可表 示如下:
氧化态 + ne ==== 还原态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同时在电极上达到平 衡,其平衡电位,称为氧化还原电位,通常以Eh表示。
(四)土壤氧化还原条件对pH的影响
淹水或施有机肥促进土壤还原的发展,对土壤pH有明 显的影响。酸性土淹水后pH升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嫌气 条件下形成的还原性碳酸铁、锰呈碱性,溶解度较大,因 之pH值升高。 硫化物(在硫化细菌的作用下)可氧化为硫酸,使土壤 pH值急剧下降
第三节 土壤氧化还原体系 (soil redox system)
(2)水解性酸度(soil hydrolytic acidity)
用弱酸强碱的盐类溶液(常用的为pH8.2的1mol NaOAc溶液) 浸提, 再以NaOH标准液滴定浸出液,根据所消耗的NaOH的用量 换算为土壤酸量。这样测得的潜性酸的量称之为土壤的水解性 酸。
结果使:①交换程度比之用中性盐类溶液更为完全,土壤吸附性 氢、铝离子的绝大部分可被Na+离子交换。②水化氧化物表面的 羟基和腐殖质的某些功能团(如羟基、羧基)上部分H+解离而 进入浸提液被中和。
教学方式与手段:
幻灯,动画演示;举例分析;酸度、缓冲性实 验;
课时安排与进度:
课时数:4
第五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节 土壤酸、碱性的形成
土壤酸碱性反应
我国土壤的酸碱性反应,大多数在 pH4.5~8.5之间。在地理分布上有“东南酸西 北碱”的规律性。大致可以长江为界(北纬 33),长江以南的土壤为酸性或强酸性,长 江以北的土壤多为中性或碱性。我国土壤的酸 碱性南北差异很大。
(二)碱化度(钠碱化度:ESP)
碱化度是指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钠离子占 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碱化度= 交换性钠 100 阳离子交换量
当土壤碱化度达到一定程度,可溶盐含量较低时, 土壤就呈极强的碱性反应,土壤理化性质上发生恶劣 变化,称为土壤的“碱化作用(alkalinization)。
我国则以碱化层的碱化度>30%,表层含盐量<0.5%和pH 值>9.0定为碱土(alkaline soil) 。而将土壤碱化度为5 -10%定为轻度碱化土壤,10-15%为中度碱化土壤, 15-20%为强碱化土壤。
石灰位= pH-0.5pCa
土壤酸度是土壤酸、碱性的简称pH-0.5pCa是Ca(OH)2的化学位的简单函数。上式中 为Ca(OH)2在标准状况下的化学位
二、土壤碱性指标
(一)总碱度 总碱度是指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碳酸根、重碳酸根的 总量。我国碱化土壤的总碱度占阴离子总量的50%以上, 高的可达90%,故可用总碱度作为土壤碱化程度分级的 指标之一。即
3.活性酸和潜性酸的关系
活性酸和潜酸的总和,称为土壤总酸度。由于 它通常是用滴定法测定的,故又称之为土壤的滴定酸 度。它是土壤的酸度的容量指标。它与pH值在意义 上是不同的。
土壤总酸度=活性酸度+潜在酸度
活性酸是土壤酸度的起源,代表土壤酸度的强度; 潜在酸是土壤酸度的主体,代表土壤酸度的容量。
二、土壤碱度(soil alkalinity)
一、土壤氧化还原体系
氧体系
氧体系的氧化反应为: O2 + 4e ====2H2O E0 = 1.23V 在25℃时,其Eh为: 4 0.059 Eh E 0 log[ 2 ][ H ] O 4 1.23 0.015log[ 2 ] 0.059pH O 如果土壤的pH值是7时,氧的标准电位为0.82V, 氧的数量以大气压表示,这时氧的Eh为
一、土壤酸度(soil acidity)
(一)土壤酸性的成因
1.气候因素 2.生物因素 3.施肥和灌溉的影响
氢离子的来源:
(1)水的解离:
(2)碳酸解离: (3)有机酸的解离: (4)酸雨: (5)其它无机酸
• 酸雨的危害
• 酸雨的形成
(二)土壤酸度的类型
1.活性酸(soil active acidity)
Eh = 0.82 + 0.015log[O2]
当氧的分压为0.2时,Eh为0.81V,这就意味着一 般土壤的Eh值不会超过810mv,这是土壤通气良好的 情况下,最高的氧化电位。
氮体系
土壤中氮的存在形态有有机态和无机态两种,有机态 占绝大部分。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是在微生物的控制 下进行的。 硫体系
如土壤的氧化体和硝酸盐含量高时,可使Eh 值下降得较慢。 4.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 5.土壤的pH值
第四节 土壤缓冲性
(soil buffering) 一、土壤缓冲性的概念
一、土壤缓冲性的概念及重要性 狭义:把少量的酸或碱加入到水溶液中,则溶液的 pH值立即发生变化;可是把这些酸碱加入到土壤里, 其pH值的变化却不大,这种对酸碱变化的抵抗能力, 叫做土壤的缓冲性能或缓冲作用。 广义: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对营养元素、 污染物质、氧化还原等同样具有缓冲性,具有抗衡外 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土壤活性酸是自由扩散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 子浓度直接反应出来的酸度。
2.潜性酸 土壤潜性酸是由于土壤胶粒上吸附着氢 离子和铝离子所造成的显出酸性,所以它是土壤酸的潜 在来源,故称为潜性酸(soil potential acidity)。 土壤胶体上吸附的氢、铝离子所反映的潜性酸量, 可用交换性酸度和水解酸度表示。 (1)交换性酸度(soil exchangeable acidity)
二、土壤酸、碱缓冲性
(一)土壤酸、碱缓冲作用的原理
(一)土壤溶液中的弱酸及其盐类的存在
碳酸、硅酸、磷酸、腐殖酸及其盐类。
(二)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作用
(二)土壤酸碱缓冲体系
1、碳酸盐体系 缓冲的pH范围在pH8.5-6.7之间
2、硅酸盐体系
3、交换性阳离子体系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愈大,缓冲能力愈大。 4、铝离子体系
砖红壤、红壤和黄棕壤胶体的中和曲线(于天仁,1987)
三、土壤氧化还原缓冲性
不同氧化还原物质的Eh与其氧化或还原程度(%)的关系
第五节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 况与生物环境
一、生物对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 状况的适应性
(一)植物适宜的酸碱度
• 蜈蚣草(凤尾蕨科) • 多年生草本;株高20-110厘米,根状茎短,直立;叶片倒披针形,长15-88厘 米,宽5-20厘米,一回羽状,羽片线状披针形。孢子囊群线形,沿羽片边缘着 生。分布于长江以南诸省。多生于石灰岩山地或墙缝间。优美的株形,已被 广泛引种,可用于配置山石盆景和假山。全草入药,性温,味淡,苦,有解 毒、祛风除湿、止血、止泻的功效。
(2)土壤空气中CO2含量不会低于大气CO2的含量,也很少高于10%,因此石 灰性土壤的pH总是在pH6.8~8.5之间,所以农业施用石灰来中和土壤酸度是 比较安全的,不会使土壤过碱。
2、碳酸钠的水解
3、交换性钠的水解
土壤碱化与盐化有着发生学上的联系。
盐土和碱土并非一物“盐碱土”,盐土的pH值一般小于 8.5, 盐土脱盐才可能 形成碱土。
当用中性盐溶液如1mol Kcl或0.06mol BaCl溶液(pH=7)浸提土壤时, 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铝离子与氢离子的大部分均被浸提剂的阳离 子交换而进入溶液,浸出液中的氢离子及由铝离子水解产生的氢 离子,用标准碱液滴定,根据消耗的碱量换算,为交换性氢与交换 性铝的总量,即为交换性酸量(包括活性酸)。以厘摩尔(+)/千克) 为单位,它是土壤酸度的数量指标。 交换性酸量在进行调节土壤酸度,估算石灰用量时,有重要 参考价值。
土壤氧化还原体系的特点:
①土壤中氧化还原体系有无机体系和有机体系两 类。 ②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应虽有纯化学反应,但很大 程度上是由生物参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