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药四气五味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药性理论及现代研究
![中药药性理论及现代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54784a86529647d2728526b.png)
一、扶正祛邪 二、调节平衡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四性(四气):寒、热、温、凉 五味:辛、甘、酸、苦、咸 归经 升降浮沉 有毒无毒
一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主要从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 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功能等的影响 进行研究。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病人常有精神振奋、语言声粗等中枢兴 奋症状。寒证病人常有精神倦怠、安静等, 表现为中枢受抑制状态。 寒证病人经温热药物治疗或热证病人经寒凉 药物治疗后,可明显改善包括中枢神经系统 症状在内的多种临床症状。
四性的研究
药 效 学 研 究
对中枢神经系 统功能的影响
对植物神经的影响
寒凉药物 的抗感染 等效应
对内分泌系 统的影响
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五味
药物的五类基本作用
二、五味的现代研究
五味是指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 药味。中药的五味不完全是味觉反应,有些 药物是根据临床功效的归类而确定的 。 现代研究揭示,不同的化学成分是中药 辛、酸、甘、苦、咸五味的物质基础。中药 之味与其化学成分的分布,不仅表现出一定 平行性,而且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 。
5.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清热药、辛凉解表药的药性多属寒凉 ,许多 药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等多种 与抗感染相关的药理作用;有的还具有增强 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许多寒凉性的清热解毒药对动物 实验性肿瘤有抑制作用。在临床 治疗恶性肿瘤的中草药中,以寒 凉性的清热解毒药所占的比例最大。
1、辛味药 辛可发散、行气、活血。 460种常用中药,辛味占183种,占39.8%,性 温热者占57.9%。辛味药主入肝、脾、肺经。 主要含挥发油,其次含苷类、生物碱。主要分 布于芬香化湿药、开窍药、温里药、解表药、 祛风湿药、理气药、活血药。 药理:发汗、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 解痉、镇痛。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行业研究]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行业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83f41bd4afe04a1b071dec0.png)
一类特制
13
❖ 起源:五味最早见于《内经》、《本经》。药物的 五味,是通过口尝而得到的,入腹以后则知道了它 的药性作用。前人有“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 这里的味、性即指药性、药味。人们将药物的滋味 和作用联系起来,用滋味来解释药物的作用,这就 是最初的“滋味说”。后来,五行学说盛行,以五 行配五味,“滋味说”就发展为“五味说”,并在 《内经》中得到丰富和系统。《本经》明确提出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 沉降药,性主寒凉,味属酸苦咸,质地多为重浊坚实之品, 其作用都有向下或向内的趋势。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 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食导滞、降逆止呕止 呃、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涩精止遗、固崩止 带、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等功效。
一类特制
30
❖ 另外,某些药物作用趋势不明显,如南瓜子,具有 杀虫作用。
一类特制
32
第四节 归经
❖ 1、归经的概念: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 药物作用部位,是中药性能的重要内容。 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部位 经——是指经络与脏腑的统称,代表某一经络或 某一脏腑。
一类特制
14
2、五味的确定依据 1.五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
2.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 药物的作用
确定味的主要依据:
1.药物的滋味 ;2.药物的作用 3、五味的实际意义
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物作用的
基本范围。
一类特制
15
五味的属性:
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
![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129b7d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a4.png)
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
中药四气是指药物性味中的寒、热、温、凉四种属性。
中医理论认为,药物的四气属性与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有关,不同的四气对人体产生不同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四气与其药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温性药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凉性药物则可以清热解毒,降低体内炎症反应。
寒性药物可用于清热解毒、镇痛止血等治疗,而热性药物则可以增强身体代谢功能和兴奋神经系统。
除了药效方面的研究,中药四气还涉及到药物质量控制和中药炮制的工艺研究。
例如,温热性药材在炮制过程中需要加热处理,而凉寒性药材则需要降温处理,以保证药材的药效和品质。
总之,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和中药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1 -。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28e36fc5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d0.png)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药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也是中药学的主要特色,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在长期的临床用药过程中用药经验的高度概括,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第1节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四性是指寒、热、温、凉是四种不同的药性,实际是药物寒性与热性两种不同的性质。
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是中药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医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中医治病是利用药性之偏性调整人体这偏性,从而达到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然而四性是否客观存在?是否有客观而有效的差别标准?四性的生理活性及物质基础是什么等问题一直为历代医家所关注,至今仍有很大争议。
中药四性理论的研究是国家基金优先资助的领域之一。
1、四性的药效学研究1.1 60年代侯灿:对72味中药分别通过抗菌、退热、抑制、兴奋作用和是否含有挥发油五个项目进行研究。
结论:寒凉药具抗菌、退热、抑制作用,认为寒凉药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过午剩反应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温热药具有兴奋、刺激作用,主认为温热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不足的反应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1.2 70年代梁月华从寒证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的角度进行研究临床与药理研究。
结论:温热药增强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寒凉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降低。
两类药通过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纠正机体寒热不平衡状态。
2、四性对环核苷酸的影响结论:温热药提高cAMP水平寒凉药提高cGMP 水平3、四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结论:寒证病人和温热证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及神经递质含量等研究也表明四性与中枢神经有关。
寒证模型动物和热证模型动物给予电刺激后,寒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表明中枢抑制增强。
中药性味之谜——四气五味
![中药性味之谜——四气五味](https://img.taocdn.com/s3/m/bb9b91f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7c.png)
中药性味之谜——四气五味药性有寒,以泻人体火热之邪。
烈日炎炎,火邪可从外而侵袭;烦怒焦躁,火邪可内生于五脏;膏粱厚味,火邪可积于六腑。
凡此种种,大火熊熊,能拯危救难者,非寒冷不行。
或以冰冷直折其火势,或以泻下抽薪于釜底,或以清透之力还热出肌表,皆寒药之功也。
自从神农尝百草,认识到草木对于疾病的治疗作用,自然界中千千万万种草木,就逐渐进入医生的视野,成为医生治疗疾病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中药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发挥治疗作用的呢?大自然生长万物,往往不是公平的。
这不公,倒未必是谁高谁低,谁优谁劣。
而是万物所禀受的阴阳之气,通常都是不同的。
天有冬、夏、春、秋,气有寒、热、温、凉。
地有木、火、土、金、水,味有酸、苦、甘、辛、咸。
中医对草药的认识,主要是从“气”“味”两个方面展开的。
所谓气,是指寒、热、温、凉的属性,称为“四气”。
所谓味,就是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味道,称为“五味”。
后世发展过程中,又在寒、热、温、凉之外,补充了“平”性;在五味之外,补充了“淡”味。
不过中医已经对“四气五味”的说法约定俗成,我们今天仍然用此来表示中药的基本性味。
下面我们就从这两方面展开,为大家讲述百种药物的诸般性味。
一、四气凡世间万物,皆秉阴阳二气而生。
但具体到某一种事物,往往都是阴阳的一种成分偏盛,另一种偏衰。
阴偏盛者其性多凉,阴气隆盛者多寒;阳偏盛者其性多温,阳气隆盛者多热。
寒凉就可以用来治疗热病;温热就可以用来治疗寒病。
但事物有一利则有一弊。
大寒大热的药,固然可以起重证大证,如阳热盛极,非大黄、石膏类大寒药不能除;阴寒盛极,非附子、肉桂类大热药不能去。
但寒热之药,气重力猛,一则容易矫枉过正,二则一旦用错,后果往往不堪设想,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所以,中医临床实践中,除非遇到明显严重的寒热病证,一般较少选用大寒大热之药。
中药学的经典之作《神农本草经》中,用上、中、下三品的方式,对药物进行了划分。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学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学](https://img.taocdn.com/s3/m/be2e5e93c77da26924c5b010.png)
第五节 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古人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毒副作用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 1.急性毒性等生物碱。
(2)心血管系统 附子、雪上一枝蒿、蟾蜍等生物碱、强
心苷。
(3)呼吸系统 苦杏仁、桃仁、白果、商陆等氰苷。
4.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温热药和助阳药:提高垂体-甲状腺和细胞膜Na+、K+-ATPE
及耗氧量,促胞内ATP分解,cAMP增加,使cGMP/cAMP 比值恢
复正常(寒证和阳虚患者cGMP增高)。
寒凉药:相反,如生地、知母、黄连等。
5.对心血管、病原体等影响 温热药:加快心率、升高血压。 寒凉药:作用相反,多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作用。
2.长期毒性
(1)消化系统 苦参、大戟、芜花、巴豆等毒蛋白、脂肪
油生物碱。 (2)血液系统 芫花、斑蝥、雷公藤等。 (3)肝、肾 水解型鞣酸对肝有毒;马兜铃酸对肾有毒。 3.过敏反应 可引起过敏反应的中药目前已发现有一百多 种(150余种)。 4.致畸致癌作用 雷公藤、细辛、石菖蒲可致小鼠骨髓细
胞染色体畸变。槟榔、款冬花可致肿瘤生长和发生。
第四节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中药归经理论:是指中药对某一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1.中药归经与药效学关系 如归肝胆、肠经的药物对肝、
胆肠的药理作用相吻合如平肝(抗惊厥和泻下药等)。
2.中药归经与药动学关系 归经与药物在脏腑经络中分布,
不尽相同。这与现代对中医脏腑经络的认识有关。
3.中药归经与微量元素和受体关系 微量元素与组织的亲
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的研究现状 中药升降浮沉有二个含义:
1.作用趋向与药理作用
升浮:作用上行向外。用于泻下、崩漏、脱肛、下垂、表症 不解等。药理作用对汗腺、平滑肌的影响。 沉降:作用下行向内。用于咳、喘、吐、便秘等症。药理作 用对中枢和平滑肌的影响。 2.质地轻重: 升浮:多为花叶质轻。 沉降:多为矿石、果实质重。
2第二章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2第二章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2第二章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2第二章 中药药性
![2第二章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2第二章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2第二章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2第二章 中药药性](https://img.taocdn.com/s3/m/da981872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49.png)
5. 泌尿系统毒副作用
常见: 尿少、尿闭、尿频、尿急、浮肿 、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尿毒症、肾 功能衰竭 中药: 矿物类,如砒石、砒霜、雄黄、 水银、轻粉、红粉、铅丹、雷公藤、 斑蝥
马兜铃酸肾衰
马兜铃科药物如关木通、广防已、细辛、马兜 铃、青木香等,所含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 毒性病理特征: 早期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 、坏死,萎缩或细胞脱落,造成肾小管功能障 碍 后期为快速进展性肾间质纤维化,肾间质水 肿, 发展到终末期肾衰 纤维化机制: ①可以直接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 ; ②可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 ,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③损伤肾血管壁, 使管壁增生、增厚,管腔狭窄,引起间质的慢
补中益气汤选择性地提高在体及离体动物子 宫平滑肌的张力, 加入升麻、柴胡的制剂作 用明显 如果去掉升麻、柴胡则见作用减弱而且不持 久, 单用升麻、柴胡则无作用
第四节
归经的现代研究
归经: 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 性作用
归经是从药物功效以及疗效总结而来 的, 是药物的作用以及效应的定向与 定位 许多中药可以同时入两经或数经, 说 明该药对机体具有广泛的影响
蟾毒类的基本结构与强心苷元相似, 所以对 心脏的毒性作用也与洋地黄相似。 蟾毒兴奋迷走神经中枢或末梢, 并直接作用 于心肌。电生理变化为静息期膜电位减小, 除极速度及传导速度变慢, 窦房结自律性降 低, 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及 心室停搏等心律失常 万年青、夹竹桃叶毒性作用与强心苷相似
乌头类的毒性成分是生物碱, 以乌头碱的 毒性最强, 突出表现为可致不同形式的心 律失常
4. 呼吸系统毒副作用
常见: 咳嗽、呼吸困难、肺水肿、呼吸麻痹、 呼吸衰竭、甚至窒息死亡 中药: 苦杏仁、白果、山豆根、桃仁、商陆等 白果、苦杏仁等含有氰苷、氰氢酸,氰苷水解 后产生大量的氢氰酸,对延脑各生命中枢先刺 激后麻痹,并能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阻 碍新陈代谢,导致组织细胞的窒息 商陆可致呼吸中枢麻痹
中药学“四气五味”是什么
![中药学“四气五味”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6d04574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c.png)
中药学“四气五味”是什么发布时间:2021-03-22T14:02:29.61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1月21期作者:潘娜[导读]潘娜(泸县福集镇卫生院;四川泸州646100)四气五味作为中药最核心的理论,这其中所谓的四气五味和天地的关系比较密切,也可以说,中药的气味就是天地之气的偏性,在药物身上有了详细体现。
一、何为四气五味?四气,这里指的就是寒热温凉这四种不同的药性,也是性质,在理论当中,动物和植物都是生活在天地之间,这些是自然生长的,天带来的是寒热风湿,地带来的是酸甜苦辣,这些味道大不相同。
所以当人生病的时候,体内的四气五味的平衡就被打破,所以这时候中药的四气五味将会给人体带来补充和纠正。
如果人体过于寒,就需要用温药或者热药来温暖,如果身体过于热,就需要用凉药,也会用寒药来过渡它的热,这也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五味的作用在于辛散、咸软、酸收、甘缓、苦燥。
气味也分厚薄之分,可以简称为: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味薄则通,味厚则泻。
这是一些基本原则,和定理是一样的。
四气五味,总体来说就是中药的性质和滋味,也是中药药性理论中的基础支撑,因为药物都存在不同的性与味,两者都是药性的一方面,从古代开始,各类中药书籍都将药物的性味标明,便于对复杂的药物的共性和特性进行认知和临床用药的意义。
因为药性是依据实际情况多次验证得出的,也是在性质上对多种药物医疗作用的涵盖,同时药味的确定是通过口尝得出的,进而明确多种药物的不同滋味以及医疗之间的各种作用。
四气包括了寒、热、温、凉四种特性,也被统称为四性,寒凉与温热是呈现对立的,然而寒凉、温热两者存在程度各异,除此之外,还存在平性,其指的是药性平和,多数寒凉药都具有清热、泻火的疗效,对于各种热证有显著疗效。
温热药具有散寒、助阳等疗效,针对于多种寒证。
除寒、热、温、凉四种特性以外,针对一些药物,还会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药性加以区别,药物的四性是通过作用机体所反馈得出的,因为其症状具有寒热之分,故选择相对的性质进行治疗,可缓解热证的药物,例如黄岑、板蓝根可以治疗发热口渴,对于热证具有清热解毒的疗效,同时也证明了此类药物具有寒性,相反可缓解寒证的药物,都属温性,例如附子、干姜等,针对腹中冷痛等寒证均存在一定疗效,同时也证明了此类药物热性,所以“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都是基础的用药规则。
炮制对药物四气五味的影响(主管中药师炮制辅导精华)[五篇材料]
![炮制对药物四气五味的影响(主管中药师炮制辅导精华)[五篇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24946344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8d.png)
炮制对药物四气五味的影响(主管中药师炮制辅导精华)[五篇材料]第一篇:炮制对药物四气五味的影响(主管中药师炮制辅导精华) 常年开展医师资格、执业药师、卫生资格、继续医学教育辅导。
24小时报名咨询热线:************炮制对药物四气五味的影响(主管中药师炮制辅导精华)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性能之一,它是按照中医理论体系,把临床实践中所得到的经验进行系统的归纳。
以说明各种药物的性能。
炮制对性味的影响大致有三种情况:1.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
如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用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
2.通过炮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
如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仙茅温肾壮阳作用。
3.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
如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制成熟地后,则转为甘温之品,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天南星辛温,善于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加胆汁制成胆星,则性味转为苦凉,具有清热化痰,息风定惊的功效。
生地→熟地天南星→胆南星第二篇:四气五味简用及炮制(定稿)一、四气五味一、五味常见作用:辛:能散能行发散行气血开窍化湿甘:能补能和能缓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酸:能收能涩收敛固涩(正虚滑脱邪去方用)涩:能涩收敛固涩苦:能泄能燥能坚通泄燥湿坚阴(泻火存阴)咸:能下能软软坚散结泻下淡:能渗能利渗湿利水二、四气常见作用:寒: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泄热通便清热利尿凉: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熄风温: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脉热:引火归元回阳救逆平:有争议,不离四气,有所性有所偏。
三:芳香:避秽防疫解表散邪悦脾开胃化湿去浊通窍止痛行气活血开窍醒神二、炮制简述一、常用总结:酒炒能升:活血通络引药上行姜炒能散:止呕解毒解表发散醋炒能收:收敛固涩止痛舒肝引药入肝盐炒能降:降气引药入肾密炒润补:补益润燥二、《本草蒙鉴》(陈嘉谟):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阴回枯,助生阴血,密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聚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醋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
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
![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19c9e0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ad.png)
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
中药四气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包括寒、热、温、凉四种气味。
这些气味与中药的性味、功效密切相关,对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中药四气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研究表明,中药四气与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有着密切联系。
例如,寒性中药常含有挥发油、生物碱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祛热消肿的功效;热性中药则常含有黄酮类、黄连素等成分,具有温阳散寒、化痰止咳的作用。
此外,中药四气还与人体生理病理状态密切相关。
例如,寒性中药适用于体内热盛而表现为口渴、便秘等症状的患者;而热性中药则适用于体内寒凝而表现为手脚冰冷、腹泻等症状的患者。
总之,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为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药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1 -。
中药四气理论的现代研究
![中药四气理论的现代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6e5776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a2.png)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目录 /目录
01
点击此处添加 目录标题
04
中药四气理论 在现代中药学 中的应用
02
中药四气理论 概述
05
中药四气理论 研究的挑战与 展望
03
中药四气理论 的现代研究方 法
06
中药四气理论 研究的实践意 义
临床研究
观察法:通过观察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评估中药四气理论 的治疗效果。
随机对照试验:将 患者随机分为实验 组和对照组,分别 给予不同剂量的中 药治疗,比较两组 的治疗效果。
病例报告:对个别 患者进行详细报告 ,分析中药四气理 论的治疗效果和作 用机制。
荟萃分析:对多个 临床研究结果进行 综合分析,评估中 药四气理论的治疗 效果和安全性。
实用性
未来发展方向: 将中药四气理 论与现代医学 相结合,开发 出更加有效的
中药新药
意义:中药四 气理论作为中 医药的重要组 成部分,其研 究对于中医药 的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中药四气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现代科技的应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药四气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提高 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跨学科研究:结合中医、中药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深入探讨中药四 气理论的内涵和外延。
目的:了解中药四气理论在现代研 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为后续 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意义:有助于全面了解中药四气理 论的现代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的研 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实验研究
实验设计:根据中药四气理论,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实验对象,进行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 实验操作: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挖掘中药四气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实际应用价值。 结论总结:根据实验结果,总结中药四气理论的现代研究方法和应用前景。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8b3cb0c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c8.png)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概述:(1)四性(四气):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根据性质可分为:寒凉、温热两类。
(2)寒凉→热证。
温热→寒证。
(3)现代研究:寒凉、温热药的药理作用有差异,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功能等。
寒凉、温热药的药理作用有差异:1.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1)临床病人:寒证、热证→表现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①寒证→唾液分泌量↑、心率、基础体温、血压、呼吸频率↓→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低→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
②热证→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高→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理。
应用温热药、寒凉药治疗→症状改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正常化。
说明:寒、热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寒凉药抑制交感,温热药增强交感→纠正紊乱。
(2)正常动物:寒凉药或温热药→长期给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举例:寒凉药→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儿茶酚胺含量↓),血浆和肾上腺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儿茶酚胺合成↓),心率、耗氧量↓(儿茶酚胺作用↓)→抑制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
(3)动物证候模型:“甲低”阳虚证模型动物→体温↓、心率↓等(交感抑制的表现)。
温热性(温肾助阳药)→改善。
说明:温热药增强交感神经功能。
结论:寒凉药、温热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调节机制:现代认为:通过调节植物神经的递质、受体、环核苷酸(第二信使,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水平。
寒凉药→升高M受体、 cGMP(环磷鸟苷)水平→兴奋副交感。
温热药→升高β受体、cAMP(环磷腺苷)水平→兴奋交感。
小结:对植物神经系统温热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副交感神经系统→抑制;寒凉药相反。
机制:影响相应递质、受体、环核苷酸。
2.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寒凉药、温热药作用不一样。
(1)温热(补益药)明显促进→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甲状腺轴、性腺轴功能。
举例:温热药→寒证大鼠→TSH(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基础体温↑(增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和释放↑(增强肾上腺皮质),缩短动情周期,促黄体生成素释放↑(增强性腺)。
《黄帝内经》四气五味药学理论探析
![《黄帝内经》四气五味药学理论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0a03dfde80d4d8d05a4f32.png)
《黄帝内经》四气五味药学理论探析发表时间:2020-08-27T01:56:33.061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13期作者:陈伟昌[导读] 四气五味则是指中药的滋味与性质,也属于中药药性理论基础内容。
(安顺市贵航302医院云马分院中医科贵州安顺 561000)【摘要】四气五味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论述,也属于中药核心理论,在中医学中还被称为气味。
本文此次针对《黄帝内经》四气五味进行了详细论述,进一步探究《黄帝内经》四气五味的含义和实质,并对《黄帝内经》四气五味等药物理论使用易学理论和古典哲学进行了新探。
【关键词】黄帝内经;四气;五味;药学理论【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3-0223-02四气五味则是指中药的滋味与性质,也属于中药药性理论基础内容。
凉、温、热、寒属于四气,还被称作四性[1];咸、辛、甘、苦、酸属于五味。
不同中药的四气五味存有一定差异性,进而产生不同的治疗疗效。
此理论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本文将针对《黄帝内经》四气五味药学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和探究。
1.四气五味概述四气五味简称为气味,存有较多涵义,一种为嗅觉感受外界事物,另一种则为味觉感受外界事物。
四气五味在《黄帝内经》中主要是指食物或者药物的自身属性[2]。
比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在《神农本草经·序录》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均有显示,将中药药性分为阴阳,其中阴为味、阳为气,四气五味中又包含阴阳。
药物可根据四气阴阳性分类,包括凉、温、热、寒,如果添加平气则会形成五气。
此种现象主要来源于阴阳五行和四象。
药物可根据五味阴阳性分类,包括辛、甘、咸、苦、酸,五行和五味相通,因此五行属性能够和五味阴阳进行转化。
中药四气理论的现代研究
![中药四气理论的现代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fc4a466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2a.png)
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对志愿者或患者进行中药四气理论的验证。通过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生化指标等的 变化,评估中药四气的疗效。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中药四气在治疗多种疾病中具有显著疗效,且副作用较小 。
细胞实验
利用现代细胞生物学技术,研究中药四气对细胞生长、凋亡、代谢等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四气的中 药对细胞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为中药四气理论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药四气的生物学基础
研究表明,中药四气与机体的代谢、 免疫等生理过程密切相关,不同药性 的中药对机体生理功能有不同的调节 作用。
中药四气与药理作用的关系研究
寒性中药的药理作用
寒性中药多具有清热解毒、凉血 止血等药理作用,常用于治疗热 性疾病,如感冒、咽喉肿痛等。
凉性中药的药理作用
热性中药多具有温阳散寒、活血 通络等药理作用,常用于治疗寒 性疾病,如风寒感冒、关节疼痛
实验验证与案例分析的启示
01
中药四气理论具有科学性
通过实验验证和案例分析,证实了中药四气理论的科学性 和实用性。这表明中药四气理论在现代医学中具有重要的 应用价值。
02 03
中药四气理论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虽然中药四气理论在传统医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现 代医学中仍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 探索。这有助于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推动中医药事 业的发展。
发扬
现代中医药学者在继承中药四气理论 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 探索,推动中药四气理论的创新发展 。
03
中药四气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四气本质的研究
中药四气的物质基础
通过对中药成分的分析,发现中药四 气与其中的活性成分密切相关,如寒 性中药多含有清热解毒成分,热性中 药多含有温阳散寒成分。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学好中医辨证用药,先要搞懂“四气五味”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学好中医辨证用药,先要搞懂“四气五味”](https://img.taocdn.com/s3/m/6779434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da.png)
1.中医理论中心的功能为(单选)
A.主血脉
B.主气
C.主运化
D.主疏泄
2.中成药使用仍须(单选)
A.辨病位
B.辨病势
C.辨病因
D.辨证
3.中成药说明书中的功能与中医治病确立的()相同(单选)
A.证型
B.病种
C.药物
D.治法
4.中成药说明书中的主治与中医治病确立的()相同(单选)
A.证型
B.病种
C.药物
D.治法
5.哪个不属于虚性证素()(单选)
A.气虚
B.血虚
C.阴虚
D.阳亢
6.哪个()不属于实性证素(单选)
A.气滞
B.气陷
C.痰饮
D.瘀血
7.下列症状哪个不属于气虚证()(单选)
A.少气懒言
B.神疲乏力
C.心悸
D.自汗
8.下列症状()不属于阳虚证(单选)
A.畏寒肢凉
B.口淡不渴,或喜热饮
C.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溏(气不化水)
D.形体消瘦
9.下列哪项是自汗(单选)
A.不因活动、劳累、天热、穿衣过多等因素而意识清醒状态下汗出
B.睡觉时出汗
C.冷汗淋漓,神疲卷缩
D.半身汗出
10.下列症状咳喘无力,痰液清稀,声音低怯,气短,动则益甚,神疲体倦,面色晄白,畏风自汗,应辨为()证(单选)
A.心气虚
B.肺气虚
C.肾气虚
D.脾气虚。
中药药性理论之四气研究进展
![中药药性理论之四气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09ab2a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e7.png)
中药药性理论之四气研究进展
任雪梅;杨光福
【期刊名称】《医学研究与教育》
【年(卷),期】2009(26)5
【摘要】@@ 中药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药性是指药物的药效和性能,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把药物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总页数】3页(P89-91)
【作者】任雪梅;杨光福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61.1
【相关文献】
1.近10年关于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实验性研究进展 [J], 王磊;杨云松;裴丽;常存库
2.中药药性理论在心血管毒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J], 张娜;李林森
3.中药四气理论现代研究进展 [J], 朱铁梁;孙蕾;姬艳苏
4.基于四气五味药性理论的糖尿病治法新探 [J], 李洪皎;仝小林
5.药性理论的产生与演变——四气 [J], 姜开运;于彩娜;房景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四气是指(单项选择)A
A.温、热、寒、凉
B.温、平、寒、凉
C.温、热、平、凉
D.温、
热、寒、平
2、什么是两种食物(药物)同用后,相互牵制,使原有的功能降低甚至丧失。
8.指两种食物(药物)同用后,相互牵制,使原有的功能降低甚至丧失。
(单项选择)B
A.相须、相使
B.相恶
C.相畏、相杀
D.相反
3、什么味具有行气、行血、发散的作用。
(单项选择)B
A.苦味
B.辛味
C.甘味
D.酸味
4、什么是性能基本相同的食物(药物)配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
(单项选择)A
A.相须、相使
B.相恶
C.相畏、相杀
D.相反
5、什么是当两种食物(药物)同用时,一种食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食物降低或消除。
(单项选择)C
A.相须、相使
B.相恶
C.相畏、相杀
D.相反
6、什么味具有收敛、固涩、开胃作用。
(单项选择)D
A.苦味
B.辛味
C.甘味
D.酸味
7、什么味具有和中、缓急、补益的作用。
(单项选择)C
A.苦味
B.辛味
C.甘味
D.酸味
8、什么是两种食物(药物)同用时,会产生毒性反应或明显副作用。
(单项选择)D
A.相须、相使
B.相恶
C.相畏、相杀
D.相反
9、多少年以前,就有“神农尝百草”之说。
(单项选择)D
A. 3000年
B. 4000年
C. 5000年
D. 6000年
10、什么味具宣泄、清热燥湿作用。
(单项选择)A
A.苦味
B.辛味
C.甘味
D.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