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强化铜及掺杂对其性能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制
烧结
• 压坯
• 烧结体
后续加工加Ar为ຫໍສະໝຸດ 护气体弥散强化铜的界面掺杂
掺杂的原因 增强体与基体的界面结构是影响复合材 料行为的关键因素; 界面的三种类型:
平整界面、交错界面、反应层界面。
界面结合形式:
机械结合、溶解和浸润结合、反应结合、氧化结 合、混合结合。
弥散强化铜的界面掺杂
掺杂的原因
金属与氧化物界面有着较多的缺陷,对于氧化物弥散 金属基复合材料而言,这种缺陷最容易导致裂纹的出现。 课题组肖勇师兄与美国加州圣芭芭拉分校材料科学系 江勇博士合作,通过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 实际的Al2O3/Cu界面的结合强度进行了计算,结果如下:
弥散强化铜的界面掺杂
掺杂元素对弥散强化铜电学性能的影响
通过磁控溅射的方法研究建立CuAl2O3-Cu和Cu-Al2O3-Ag-Cu模型,分 析在该模型中不同成分、不同表面积 以及银在铜和氧化铝的接触面富集对 该模型电学性能的影响
图 4-12
掩模板示意图
图 4-15 Ag 在铜和氧化铝接触面处得掺杂
弥散强化机理
1、屈服强度问题 Orowan机制
在障碍处位错弯过角度 θ ,障碍对具有柏氏矢量b 的位错的作用力F将与位错的线张力T保持平衡 F=2Tsin θ 当θ=π/2时,作用于位错的力F最大
弥散强化机理
1、屈服强度问题 Orowan机制
用线张力的近似值 2 Gb(G是切变模量),临界切应 Fmax 力 c ( 是位错线上粒子间的距离)代入上式, b 则可得 b c Gb 2
Cu/ Al2O3界面脱粘功及与其它计算结果的比较 (J/m2)
Cu(111)/-Al2O3(1×1) I型 界面脱粘功 0.7 II 型 0.8
其他计算值
实验值
0.5[39], 0.9[40], 1.02[41]
0.82[42]
弥散强化铜的界面掺杂
掺杂的原因
计算表明,相比于Cu基体或Al2O3基体内部的强度 (Cu(111)层间的脱粘功为2.4~2.5, Al2O3(0001) 层间的脱粘 功为3.6~4.6 J/m2),Cu/ Al2O3界面的结合强度很低,有可 能成为弥散铜合金的主要裂纹来源。
弥散强化铜的界面掺杂
界面掺杂的实验方法
• Cu粉 • Al2O3粉末 • 掺杂元素粉
高能球磨 氢气还原
升降温通Ar,保温通氢气
• 混合粉 末
• 还原粉 末
压制
烧结
• 压坯
• 烧结体
后续加工
加Ar为保护气体
弥散强化铜的界面掺杂
掺杂的元素和工艺参数确定
肖鹏师兄经实验确定的最佳球磨参数:球磨气氛为Ar, 球磨介质为ZrO2球(平均粒径11mm),球料比为10:1, 转速为450rmp,球磨时间为24小时,每连续球磨2小时停 机冷却30min
弥散强化铜的界面掺杂
掺杂元素对弥散强化铜电学性能的影响 在没有掺杂银的Cu-Al2O3-Cu模型中,薄膜的电导率随氧 化铝掺杂量的减少而增加,但是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后,不 再随着氧化铝的减少而增加; 在掩模板的作用下,当通孔表面积一样,溅射时间一样 时,即掺杂量一样时,分散性越好的其电学性能越好; 在Cu-Al2O3-Ag-Cu模型中,分析得出其电导率与银和氧 化铝薄膜的厚度、面积以及银在铜和氧化铝接触面富集的关 系为:当厚度、面积以及银富集的增加都将降低该三明治模 型电学性能。
2
1
屈服应力与粒子间距成反比,粒子间距越小,材料 的屈服强度越大
所以
c
Gb
弥散强化机理
2.蠕变问题(第二相粒子沉淀在位错上阻碍位错的滑移和攀移)
弥散强化铜的抗蠕受能力与抗回复能力有对应关系 弥散粒子被这些位错乱网所联结。由于乱网中位错密度 很高,造成强烈的应变硬化;同时,粒子又阻碍这些位 错的滑移与攀移,因而得以保持这种硬化状态而不产生 回复。这一过程是提高耐热强度的关键。
铜及弥散强化铜简介
弥散强化铜
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是指在铜基体中直接 加入或通过一定的工艺原位生成弥散分布的第二 相颗粒。 综合利用形变强化和弥散强化获得高强度,同 时尽量降低固溶态的溶质原子和杂质含量以获得 高导电性和高导热性。
铜及弥散强化铜简介
弥散强化铜种类(按增强体分类)



氧化物弥散强化铜,如A12O3、SiO2、TiO2、 MgO、ZrO2等; 碳化物、氮化物等弥散强化铜,如WC/Cu、 BN/Cu等; 金属间化合物弥散强化铜,如Ni3Al等;
目前以A12O3p/Cu基复合材料性能最优 (以下内容将以A12O3p/Cu 为例进行说明)
铜及弥散强化铜简介
弥散相粒子的选择
(1)具有高度化学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 (2)不溶于基体,不与基体发生反应 (3)基体与弥散相之间的界面能要低
铜及弥散强化铜简介
弥散强化铜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
IACS: International Annealed Copper Standard。用来表 征金属或合金的导 电率(参比于标准 退火纯铜)。一般 定义标准退火纯铜 的导电率为 100%IACS,既是 5.80E+7(1/Ω·m) 或58(m/Ω·mm2 )
弥散强化铜的主要制备方法
制备工艺 常用的为内氧化法和机械合金化法
粉末制备 压制成型 烧结 加工成型
• 内氧化法 • 机械合金化法
弥散强化铜的主要制备方法
内氧化法工艺流程
弥散强化铜的主要制备方法
机械合金化法
• Cu粉 • Al2O3粉 末
氢气还原
升降温通Ar,保温通氢气
高能球磨
• 混合粉 末
• 还原粉 末
弥散强化铜材料简介及界面掺 杂对其性能影响
主要内容
铜及弥散强化铜简介 弥散强化的机理 弥散强化铜主要制备方法 弥散强化铜的界面掺杂 待解决的问题
铜及弥散强化铜简介

铜及弥散强化铜简介
铜 元素符号Cu ,原子序数29,原子量 63.546,密度为8.89g/cm3 熔点1083℃ 电阻率1.724×10-2 µ Ω·m 导热率400W/m· K
掺杂元素:Ag、Zr、Ti、Hf、Ni; 为什么掺杂这些元素?
弥散强化铜的界面掺杂
掺杂元素对弥散强化铜力学性能的影响
不同元素掺杂样品于不同温度烧结, 随后又经1200MPa冷复压后的密 度分布图
在940oC烧结成型,再通过1200MPa冷 复压制得的样品在500oC退火不同时间后 的硬度曲线图
弥散强化铜的界面掺杂
掺杂元素对弥散强化铜力学性能的影响 Ag掺杂能显著提高氧化铝弥散强化铜的硬度,Ni掺 杂和Hf掺杂对提高样品硬度也有一定的影响。相比较, Zr掺杂和Ti掺杂反而降低了弥散强化铜的硬度; 在弥散强化铜中进行一定量的银掺杂,银将在铜 与氧化铝界面进行偏聚;银在铜与氧化铝界面的偏聚 有效地抑制了氧化铝晶粒的长大,从而提高弥散强化 铜的力学性能; 为后续研究掺杂元素对弥散强化铜电学性能的影 响确定了掺杂元素——Ag
Cu/ Al2O3界面脱粘功及与其它计算结果的比较 (J/m2)
Cu(111)/-Al2O3(1×1) I型 界面脱粘功 0.7 II 型 0.8
其他计算值
实验值
0.5[39], 0.9[40], 1.02[41]
0.82[42]
弥散强化铜的界面掺杂
增强体粒子与铜基体界面优化设计
改善金属基体与增强体之间的润湿性,控制界面反应, 形成最佳的界面结构。 实现的途径: ①增强体的表面涂层处理(改善润湿性和阻止严重的界 面反应) ②金属基体合金化(金属中添加合金元素降低表面张力、 改善金属液体与增强体润湿性、阻止有害界面反应) ③优化制备工艺参数 ④开发新的制备方法
铜及弥散强化铜简介
弥散强化铜良好的抗软化性能
弥散强化机理
1、屈服强度问题 Orowan机制(位错绕过机 制) 适用于第二相粒子较硬并 与基体界面为非共格的情形 切割机制 适用于第二相例子较软并 与基体共格的情形 2、蠕变问题 金属在恒定应力下,除瞬 时形变外还要发生缓慢而 持续的形变,称为蠕变 (1)弥散相是位错的障碍, 位错必须通过攀移始能越 过障碍 (2)第二相粒子沉淀在位 错上阻碍佐错的滑移和攀移
铜及弥散强化铜简介
铜的力学性能 室温下延展性:30%~45%(软态)、 4%~6%(硬态); 抗拉强度:216~235MPa(软态)、 363~412MPa(硬态) 中碳钢的σb为600~1100MPa 纯铜冷轧后在82℃长时间停留,强度即 回复到冷轧前的状态
铜及弥散强化铜简介
铜 提高强度:应变强化、固溶强化等 固溶强化:易发生再结晶、固溶强化大 大降低材料导电率,适于室温用铜材料 用第二相强化来提高性能:弥散强化 对运动电子的散射作用:溶质原子引起的 点阵畸变>第二相界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