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_多彩的华夏之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
【课时】:1课时
【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学目标】:
一、赏析民歌山歌、小调、劳动号子,并能作出概述。
二、参与聆听、比较、探究、演唱、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
民歌的风格特点,了解民歌的体裁形式。
三、感受民歌的质朴美,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一、掌握民歌的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的概念及风格特点,并在此
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二、参与活动、参与体验、参与表现。
【教具】多媒体录播室、电钢琴。
【教法】赏析法、比较法、体验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一开始我先唱首歌,同学们想听吗?
(弹唱《走西口》直接引入)
二、教学新课
(一)赏析《上去高山望平川》
地域:《上去高山望平川》是声誉极高、流传甚广的“河湟花儿”的代
表曲目,“花儿”又称少年或河州大令,发源于青海后来又流传于甘肃、宁夏,素有“西北之魂”之称。并于2009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歌词:方言、衬词,特点质朴简练。
旋律:(1)音域宽广,高亢嘹亮。同学们通过请画旋律高低起伏线,了解旋律以及特点。(2)真假声结合
节奏:自由
情感:以花喻人,表达了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爱慕之情。
总结山歌概念:旋律高亢嘹亮、热情奔放,节奏自由、悠长,歌词多用方言即兴创作。同时是劳动人民在户外劳动生活时即兴、演唱的歌曲。
民歌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山歌的称谓:青海:花儿,四川:晨歌,陕北:信天游,山西:山曲,内蒙古:爬山调,湖北:赶五句。
体验山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二)赏析《茉莉花》
听赏:分成四组去聆听,第一组关注歌曲的地域与歌词,第二组关注歌曲的旋律曲调,第三组关注歌曲的节奏,第四组关注歌曲的情绪情感,然后请通过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把学生分成四组,各小组分工明确、成员间交流互动、教师巡视指导,合作有效)。地域歌词:江苏省,采用方言。
旋律曲调:细腻委婉,柔美流畅。
节奏:规整
抒发情感:它借茉莉花抒发对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的热爱。
小调的概念:旋律优美细腻委婉,节奏规整,歌词多用方言且比较固定。小调又称小曲,主要流行于城镇集市,故有“里巷之曲”之称,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尝试编创:能表现出小调音乐的基本特点就可以。
(三)赏析《打夯号子》
地域:新疆甘肃
节奏:节奏感强,具有律动性
歌词:方言、直接简朴
旋律:一领众和,粗犷有力
学生体验劳动场景:《打夯号子》
师生合作互动:《抬工号子》
总结劳动号子的概念:节奏固定带有律动性, 旋律粗狂有力、铿锵坚毅, 歌词质朴多为即兴创作,是劳动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带呼号性的歌曲。
三、教学评价
根据音乐特点听辨歌曲体裁:
1、《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山歌
2、《川江号子》---劳动号子
3、《包楞调》---小调
四、拓展延伸
思考:是什么形成民歌的不同体裁,不同语言风格,不同曲调风格,不同情感特征呢?(特定时期,人物人文,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等)
五、归纳总结
民歌概念: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通过口传心授在世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提炼,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
小节:通过聆听与体验音乐作品,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民歌的体裁以及特点,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能帮助人们架起友谊的桥梁,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够主动地去了解更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家的民歌,增强民族音乐文化自豪感,了解更多的民族优秀音乐文化。
学情分析:
本校高一学生的学生是寄宿制学习,农村学生比例高一些,县城学生比例低一些,已有的生活环境和习惯不太相同,音乐基础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能主动学习,乐于参与,有学习音乐的欲望,乐于思考、体验、合作和互动。能够团结协作,乐于参与音乐课堂和课外的艺术活动。
效果分析:
1、学生参与度高,达到全员参与,促进了学生的分工、团结与合作学习精神。
2、学习积极主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高,心情愉快,精力充沛。
3、思维活跃,联系生活,在不断质疑、激发、引导下,进行过程和结果评价。
4、发挥了主导和主体作用,师生互动活力有效。
5、课堂检测及时反馈正确恰当,给学生提供了一面展示自我、认可自我、修正自我的学习氛围。
6、体现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了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价值观,教学目标达成。
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第一节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本课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
及不同的音乐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本课选取了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山歌“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同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选取了小调《茉莉花》细腻柔美,影响海内外。选取了劳动号子《打夯号子》鲜明有力,引人入胜。
评测练习:
1、体验演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茉莉花》《打夯号子》。
2、依据小调特点尝试编创。
3、根据音乐特点听辨歌曲体裁: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山歌
《川江号子》---劳动号子
《包楞调》---小调
课后反思:
本节课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通过任务布置、任务分析、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等环节,形成了学生对民歌知识的自我构建,培养了探究能力,形成了自信、信任、帮助、接受的价值观。能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培养学生能力、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评价多元化、教学设计合理,条理清晰,思考深入,学生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