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划分是本节的重点,其中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是难点。在内容的编写上,教材注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已有的影响气候因素的知识,结合我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特点,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温度带的划分是以积温为标准,积温值的大小与农作物的生长期长短一致,从而体现出农作物不同的熟制。所有这些,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实用,同时教材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开放性。为此,教学中要善于利用相关生活现象和地理问题来激发学生,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习,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分布,以及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温度带图等图表的水平。(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各种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探究相关的地理问题;
2、通过讨论、汇报、提问等方法表达自己学习的看法和成果,并与同学交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观点。
2、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分布和影响。
难点——初步学会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不同的形成原因。
教法分析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构建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持续对地理知识实行加工和转化。本节课以此为出发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通过“问题情境→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总结引申”等教学环节,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从学生生活经验和亲自经历入手,营造宽松和谐、
引人入胜的课堂氛围,通过让学生参与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得出结论、提出问题等环节,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索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独特个性与创造水平,从而促动学生的共同发展。
2、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地图、视频、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学法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水平。本节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对合作探究的方法已有一定的掌握,而其好奇心、逻辑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又较强,所以可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出发,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对各种地理图像、文字资料等信息的获取、归纳和处理,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2、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互动水平,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
教学过程:
[新课导人]:播放视频“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师引导]:结合视频,复习中国地形和疆域的相关内容,进而得出我国气候“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和原因。指出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
[活动一]:“读图探究,寻找规律”。
1、读图2-14,找出0℃等温线。
2、找出我国1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区域。算一算,我国1月平均气温南北温差约为多少?
3、读图2-15,找出我国7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区域。算一算,我国7月平均气温南北温差约为多少?
4、分析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老师指图归纳:
①.我国除山地外,1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特别是东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黑龙江省北端的漠河。0℃等温线在东部,大致东起淮河,经秦岭至东经105°处,沿四川盆地西缘折向西南,穿过横断山脉到青藏高原东南沿林芝、德让宗一线。台湾岛南部和海南岛南部则在20℃以上。南海诸岛约22.8℃,与漠河温差约53℃,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②.夏季,除青藏高原、天山、大、小兴安岭以外,我国绝大部分地方气温均在20℃以上,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高温中心出现在闭塞的盆地和内陆低洼地区,如吐鲁番
盆地。
[活动二]:合作交流,探究原因。
1、冬(夏)季,太阳光直射在哪个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
2、冬(夏)季,我国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白昼长?
3、冬(夏)季风的源地在哪儿?风向如何?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水准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老师指图归纳:
①.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南北纬度位置的差异是形成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方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且白昼时间短,所得太阳光热少。而南方则相反,所得太阳光热多;二是冬季风的活动加剧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冬季风发源于高纬度的大陆内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寒冷干燥,而我国北方紧邻冬季风的发源地,受冬季风影响时间长、强度大,故加剧了冬季北方的严寒,南方则因为层层山岭的阻挡,冬季风势力逐渐减弱,降温幅度不大(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海南岛、台湾岛等地难以受冬季风影响)。
②.讨论教材P.29阅读资料,讲清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
[活动三]:阅读课文,透视生活。
1、我国各温度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其分布地区如何?
2、我国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主要农作物有哪些?
3、我们顺德属于哪个温度带?主要农作物有哪些?一年几熟?
学生回答,老师指图归纳:
①.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农作物活跃生长呢?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绝大部分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日平均气温小于10℃,农作物就不能活跃生长。所以,现在种的麦子不能今年收获。我们把日平均气温)10℃的持续期,叫做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积温与农作物有直接关系。我们先看一个例子:北纬45℃的哈尔滨。年平均温度是3.5℃,比北纬51℃的伦敦低6℃以上,伦敦附近只能种植低热量的多汁牧草、蔬菜或花卉,种高热量的作物成熟不了;而哈尔滨附近则能够种植高热量的水稻,并且产量较高。从积温上看,10℃以上的积温,哈尔滨比伦敦多500℃。看来积温与农作物的种植有很大关系。
②.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根据积温的多少和作物种类等,划分了一些区域即温度带。根据积温情况,我国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寒温带: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暖温带:寒温带与中温带之间
中温带:东北和内蒙古绝大部分、新疆北部
热带: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岛
青藏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
③.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