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古典经济学派坚持: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在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下,“看不见的手”可以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达到理想状态下的一般均衡。但现实当然并非全然如此:市场的功能缺陷和若干局限滋生了“市场失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市场失灵几乎算得上是自由经济的一大毒药,它催生了多次规模宏大影响巨大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学家“无形手”万能说的质疑早在亚当·斯密尚未成为市场经济的主宰之前就已经开始,但真正的推陈出新和开山立派却是有凯恩斯完成。某种意义上,市场失灵给政府干预提供了契机和必要依据。凯恩斯学派认为,政府可以对经济生活干预的基本手段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以政策、法规及行政手段来弥补的缺陷,纠正市场的失灵。这位政府参与经济生活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在政府干预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着种种困难、障碍和制约因素,使得政府难以制定并执行好的合理的公共政策,导致公共政策失效。这就非但不能起到补充市场机制的作用,反而加剧了市场失灵,带来更大的资源浪费,甚至引发社会灾难。就是说。政府同样不是万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均衡点,在完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适当的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从而使经济得以有效、健康、平稳的运行。市场和政府是一个经济体的两个方面,他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为地把两者分割开来进行研究,是阉割他们的统一性。实际上,无论是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都是自由经济运行过程中资源配置失序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只有找寻到藏身于现象背后的理论根源,我们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好问题。比较研究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厘清“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二者各自的理论特征和内在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共在其主编的本科生教材财政学(第七版)(1998)中市场失灵的定义和成因归纳为:不完全竞争状态下市场配置固有的缺陷和不足,并扼要陈述其表现的五个方面分别为:垄断、信息不对称和不充分、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他把市场失灵和市场效率对立起来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失灵的市场将不再有效。而高鸿业(2010)教授则带着意识形态的眼光把市场失灵定义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市场不能真正达到帕累托最优”资源有效配置状态,毫无疑问,他把市场失灵的根源归咎于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存在的弊病:不能实现最大化社会生产。但就表现而言,除了引入公共选择学派分析范式之外,高教授的观点和陈共教授几乎别无二致。袁志锋(2013)认为市场失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偏离了帕累托最优状态,即偏离了被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及福利经济学定理证明了的理想状态;而广义的市场失灵,不仅包括狭义的市场失灵,而且还通过引入其他的一些标准如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等标准来判断和评价市场经济的功效,从而认为,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而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郝淑芹和杨玉强(2013)把市场失灵的原因及表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市场的自发性难以避免经济失序,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与协调发展;其次,市场机制无力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无法补偿和纠正经济外部效应;再次,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最终必然会走向垄断;最后,市场竞争会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
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Biblioteka Baidu1.帕累托最优
2.外部性理论
3.公共选择理论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方法,辅之以成本—利益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首先以文献的形式陈述“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含义、表现和原因,然后在此基础上做规范性分析和阐释,最后以比较法对二者内涵、表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应对之策做出论述。
3.政府执行力大打折扣
政府干预经济时公共政策的制定,面临着选举投票,压力集团、政党政治诸方面的影响,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过程。①贯彻政策的直接行政开支(含必要的和不必要的)增大的同时,还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如受管制的企业必须应付政府官员的监督,必须填报各种报表和文件,必须承担有关的法律费用。②政策实施的“滞后性”和政策实施效果的不确定性。③管制民间企业的官员与管理相对人联系密切,或被腐蚀拉拢,或有友谊私交,或因业务接触而形成偏爱,导致对民间企业的诉求更易理解和接受,无形中也就影响到对公正和效率的考虑,而被私营企业的好处和情感所“捕获”,不知不觉地或心甘情愿地做了“仆人”。
(三)简要评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致概括出东西方学者们认可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成因:前者主要基于市场自身固有的缺憾和不足,而后者可以大致归结为一下几个方面①政府行为“恶”的倾向;②机构及其官员的“经济人”的角色;③“公共产品”提供过程中的竞争乏力:④政府权力扩张欲;⑤政府在公共治理中自身的缺陷。应当指出的是,作为两种基本制度安排,作为两个经济运行的调节主体,政府与市场的组合关系如何,将直接制约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转效率和政府的勤政廉政状况。在这个意义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是经济学又是公共管理学的核心问题。
[2]Bator, FM: The Anatomy of Market Failur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Aug. 1958, P.352.
2.权力寻租现象严重,滥权与腐败频繁发生。
美国学者安妮·克鲁格于1974年在《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论文中指出,自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后,“寻租”现象有泛滥的态势。滥用权力,在英、法等国称“权力滥用”,在美国称“滥用自由裁量权”,在日本称“滥用裁量”。布坎南在其《公共选择理论》中曾对滥用权力与腐败的原因作过分析。他认为,政府官员面临若干个公共选择或决策时,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总是企图选择最有利于他们自己利益的那种机会,而不是选择最有利于公共利益的方案。
1.在不断的行政扩权中伴随着政府臃肿
市场经济规模的不断装袋和向纵深方向的发展给行政部门扩充机构、增加人员以最好的推动力量和借口。根据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2013)的统计分析:从1983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开始,到2012年止,我国人口增加了约31%;但公职人员数量却增加了138%。日本学者吉村正取英国1861年的情况与1901年的情况相比较,发现人口只增加60%,而公务员增加了159%;如果把1901年与1941年的情况作比较,发现人口增加29%,公务员则增加了1426%。另外几个西方国家行政官僚的递增也大致类似。如美国联邦机构的文官,1880年有10.7万人,1910年为38万人,1940年为103.4万人,1955年为238.4万人,1950年达228万,100年间增长了26倍。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研究由来已久,且著述颇多。故此笔者并不打算依照传统本科论文综述的模式按“国外研究现状”和“国内研究现状”两个板块加以陈述,而是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两个部分并着重从“定义”、“表现”和“成因”三个方面各自进行阐释。
(一)“市场失灵”定义、成因和表现相关研究综述
2.现实意义
回顾经济发展史,一个不容置疑的经济事实是:无论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都必将引致单个经济体的内部经济秩序紊乱,情况严重者甚至借由贸易往来的渠道和桥梁,造成区域经济周期性波动和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而无一例外地,每一次的经济振荡之后,学术界和经济体内部各阶层都会引发一场是“‘市场配置’还是‘政府管制’”的大争论,部分人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当初秉持之观点。早期的争论是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对“公权力”长期以来为所欲为早已心怀戒惧的“市场派”叫嚣着让政府滚出市场,声称官老爷们只要做好“守夜人”的工作即可;习惯了家长式思维的政治家及其仆从官僚们则出于巩固政权的目的或是“唯恐少了自己不行”的封建家长心理而不断“复辟”,力求取代市场来安排人们经济生活的丝丝缕缕。这样的针尖对麦芒的争辩持续到上个世纪初期,直到凯恩斯的出现。但显然,凯氏并非是“自由之手”的终结者,相反,他理论大夏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是要让市场更能够发挥自身调节力量。秉持政府干预市场理论的凯恩斯被视为宏观经济学鼻祖,但凯恩斯却并非是绝对的排市场主义者,因为其宏观调控是建构在市场失灵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在市场不能配置资源或许说是配置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政府才可以和必须合法介入人们的经济生活,制定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引导和调整经济运行态势。从这个程度上来说,政府调节应该是“补充”之手,起的是弥补市场调节之缺陷和不足或是不能的作用,而并非是取代,“有形手”存在的目的,在于帮助无形手更好地发挥作用。时至今日,对于如何配置资源,我们认为单纯的市场或是政府都不能很好地发展经济,市场配置和政府调节应该被视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有在私人决策和公共决策达到最优组合之时,实体经济才能够以最好的态势运行。
在国外,早在亚当·斯密时代的 18 世纪末就有一些学者意识到市场机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对效率具有某些“限制”(Limitations)。但“市场失灵”一词的出现则是本世纪中叶的事情。据目前笔者掌握的文献材料,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国际研究中心”的巴托教授,他于 1958 年在《市场失灵分析》一文中正式公开使用 Market Failure(市场失灵)一词,从此,这个术语被学者们开始广泛地使用。巴托认为:至少在分配理论中,市场失灵是指在多少比较满意的理想价格市场制度中不能达到“合意”的活动,或指不能阻止“不合意”的活动。反过来讲,它与对一项活动的“合意性”的评价有关系,与一些若明若暗的“最大福利函数”问题的价值解释的评价有关系。后来一部分福利经济学家认为:理解市场失灵的最好办法是首先要理解市场成功,亦即理解理想的竞争市场获取资源均衡配置—帕累托最优—的一种能力。但是,布坎南虽然赞同市场“成功与失败的标准被广泛地认为是经济资源运用的效率问题”,但他还认为,既然效率是通过市场过程的运行而获得的,那么,就很难再把效率作为一个独立的标准来评价市场过程本身。当然,布坎南接着又说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多少有些巧妙制造的味道”,因为它涉及到政治学和政治程序的问题。
(二) “政府失灵”定义、成因和表现
“政府失灵”,又称“政府失效”,一般是指用政府活动的最终结果判断的政府活动过程的低效性和活动结果的非理想性,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局限、缺陷、失误等的可能与现实所带来的代价。换句话说,它是指政府干预达不到弥补“市场失灵”的预期目标,或是虽能达到了目标,但其代价超过“市场失灵”所造成的缺损。关于政府失灵的成因,萨缪尔森归结为三个来源:没有代表性的政府、官员行为的必然性和政治决策上的眼光短浅。斯蒂格利从政府信息、政府再分配政策、政府合同、政府部门产权让渡以及政府内部竞争等方面的缺失入手,分析了政府失灵的表现及原因。归结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政府失灵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三、文章拟探讨的主要问题
本文要探讨的问题主要如下:①“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定义、成因和主要表现;②分析当无形手(市场)失灵时该如何依靠政府这一双有形手去化解,也就说给出允当的对策;③基于①基础上,思考“市场失灵的时候,可以政府弥补,但如果政府也失灵,即出现市场和政府双失灵的情况下,我们改如何寻找实体经济恢复生机并持续发展的路径”这一问题。
五、论文架构
文章分六个部分展开:一、绪论;二、市场、政府失灵的原因对比;三、市场、政府失灵的后果对比;四、市场、政府失灵的相互干预对比;五、市场、政府失灵的对比研究意义;六、结论。
六、进度安排
七、参考文献
[1]Eatwell, J, Milgate, M. Newman, P: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onomics, Volume 3, Macmillan Press Limited, 1987, P.326-327
论文
题目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都将引致实体经济秩序紊乱,但其形成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对经济体可能造成的影响,影响的剧烈程度及其应对措施必然存有差异。从比较学的学术思维和视角对二者的定义、成因和外在表现进行分解与剖析,除了能够帮助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和宏观经济决策的制定者们破除经济现象之迷雾,帮助其科学决策,合理投资具有重要的作用之外,还可以为学术研究扩展甚至是开创出一个新的研究思路,这边是笔者进行次研究的主要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