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心理效应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高校的班级建设与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高校班级管理是学生管理的首要基础,班级管理中又以班团干部的培养为重心。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基础也是成功的前提,有效地运用心理效应能推动和指导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提高学生干部的自立、自理意识,更好地帮助低年级学生走上适应大学生活的正常轨道,引导高年级学生使用认识自我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班级管理心理效应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045-02

一“首因效应”与适当“晕轮”:军训是最好的观察时期

首因效应是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对人

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则指当对一个人某种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可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虽然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可以适当运用,但绝不可全信,不可以偏概全。首因效应会使人们容易忽略、不注意后面的信息;会把后面的信息的重要性打折扣。晕轮效应使用不当时,就使认知对象被一种“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特性都会被认为是坏的,称作“负晕轮效应”,也称作“扫帚星效应”。

高校新生的第一课就是军训,这一课被认为是最体现吃苦耐劳的一门必修课。一方面,多注意在军训中屡次缺勤的学生,这类学生

可分为两类:一类确实身体状况欠佳,需要暂停训练的,辅导员应多对其进行健康状况的关注。因为大部分体质孱弱的学生,性格内向,内心渴望关爱程度也较高,人际交往中也表现得被动。另一类学生则是因“侥幸心理”,编造事假、病假作为逃避军训的借口。面对此类学生切忌直接拆穿谎言,而应多为其树立正直诚实的榜样,通过教化或诱导的方法将其认知思想纠正过来。因为此类学生大多好动,思维活跃,交际能力较强,辅导员一方面助其摒弃惰性,一方面能使其为班级提升活跃指数。

二“罗森塔尔效应”,从班干开始:以感恩激发责任感

“罗森塔尔效应”和“皮格马利翁效应”都反映了期望的作用,所以又称为期望效应,也可称“爱的效应”。罗森塔尔通过实验,随机挑选一些学生作为“大器晚成者”观察,结果发现老师们对“大器晚成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能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期望效应的运用机制就是通过这种“默认期望”来激发个体潜能、激励个体成功。大一新生在班干竞选中表现出的热情和激情是最浓厚的,然而这种热情会随着年级的递增而递减。新生在竞选演讲时充满激情,并擅于把曾经的优异成绩展现于老师、同学面前,而往往同学们会以这些难以考证的功绩来衡量一个候选者的能力,然而这样的判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无论是通过民主投票选出或是指定任命的新生班干部,在刚踏上班干部道路时都会如履薄冰、忐忑不安、兢兢业业地执行命令、履行职责,源于他们对任务的使命压力和对自身的自信不足。此时最

需要老师的鼓励和期望,就如罗森塔尔所做的实验那样,把他们看成“晚成”的“大器者”,现时没表现出的潜能会在酝酿后爆发。除了选拔形式外,鼓励和肯定才是真正激发学生感恩之心的良药,积极的鼓励性言语对学生干部有着巨大的肯定作用,就如同协助当事人做出客观、认可的心理暗示一样,这种心理暗示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当事人的责任感。

三争当学生“自己人”:师生“相似”无距离

人际交往中有一个规律:如果交往双方有较多类似的地方,相互之间就较容易吸引,能促进双方关系的发展。俗语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指的就是“相似定律”现象。“自己人效应”具有“相似定律”的异曲同工之妙,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关系良好,一方就更容易接受另一方的观点、立场,甚至对对方提出难为情的要求,也不太容易拒绝。

由于在很多高校中都会出现“一辅多班”(一名辅导员带300~400名学生,约5~6个班级)的情况。而每个班级的情况不一致,当辅导员需要根据不同的班级安排工作、处理问题时,尽量避免使用“你们班……”、“你们班比不上其他班……”等句式来进行沟通。因为,这样以“你们”作开端的语句很容易为师生隔阂埋下隐患,甚至成为工作的阻力,追溯缘由就是“相似定律”和“自己人定律”。因为上述的表达方式会让学生感觉老师与学生的立场不同,老师并没有真正站在“自己人”立场去认识、思考问题。因此,辅导员表述时若能与学生一致,使用“我们班……”、“我们班的同学……”

等句式,正好表明了“自己人”的立场,使学生倍感亲切,引发师生间更深层次的情感互动。此时,师生所思所想都是以共同利益作为出发点,所谈所议都是共同相关之事,双方具备良好关系的基础,才能真正敞开心扉,真正将心比心地沟通。

四充分利用“负强化”:异曲同工的“惩罚”

强化理论也称行为修正理论,美国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利用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所谓正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给予报酬,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这种行为在今后重复发生的可能性,这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奖励”、“表扬”手段。而与正强化相对应的则是负强化,负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的减少,使目标行为概率增加的过程。负强化与惩罚的共同点在于把目标行为的概率减少,不同点则在于:负强化利用负强化物的出现次数的减少使目标行为增加;惩罚利用惩罚手段的增加使目标行为减少。很多时候,学生开始都会害怕惩罚,但在惩罚手段过多使用后,学生们容易产生“耐受性”,不当行为的纠正就治标不治本了。负强化刚好弥补了惩罚与正强化之间的空白,因为有时候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负强化利用的就是人皆有之的“尝甜心理”。使所有学生都明确获得利益的最直接方法就是按照原定的规则或既定的要求来执行时,能够一举两得,达到双方的共同目的。

由于高校学生的人格形成渐趋稳定,作为高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需正确把握尺度。当今高校班级管理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学生不会再以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标准”作为自己的唯一发展导向,很多学生在自我意识中都已有了一个成熟的“理想自我”,并以此作为自身的发展方向。积极有效地运用心理学定律来管理班级,克服消极效应所引发的膨胀性消极情绪,能够更好地帮助高校学生工作者透过学生的个人行为了解其心理状况,顺利开展班级建设,促进大学生发展并完善其人格。

参考文献

[1]李建明、刘瑶.社会心理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193~197

[2]郭亨杰.人文社会科学十万个为什么心理学分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79~180

[3]朱彤.影响生活的77条心理定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93~98

[4]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5~97

〔责任编辑:李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