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与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喻与象征

1.导语设计:英国作家王尔德曾就比喻打过个比方: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才。这个比喻道出了比喻的一个原则:新颖。一个新颖的比喻,一个奇特的想象,就是一首诗。“当天空慢慢铺展着黄昏,好似病人麻醉在手术台上”。这是艾略特所作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比喻贴切新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李煜《虞美人》中的名句,比喻新颖生动。比喻是诗歌最常用的手法,恰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比喻是天才的标志。”我国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所说:“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诗人能否在创作中运用多姿多彩的比喻,正是他是否具有“天才”、能否把握“根本”的重要表现。

2.个性教法展示:比喻和象征都是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法。运用比喻和象征会使诗变得含蓄,可以传达曲折微妙的内心活动,并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1)运用比喻的诗:“日常生活中人们运用比喻是一件平常事。假如有人说“白得像……”,一般人很快会在脑中闪过“雪”“纸”等东西,用不着多加思索,因为早有人云亦云的比喻在那儿。这说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维惰性很难突破,而诗歌中的比喻关键不在于作修辞学专著中明喻、暗喻等区分,关键在于能否突破“惰性”的约束,创造性地选择恰当贴切的喻体,正是在这一点上,诗歌里许多比喻显出自己独特的风采。譬如宋代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作者友人要去浙东,作者以此词相送。本来人们常用秋水形容青年女子灵活的眼波,用山峰形容女子用黛色画成的眉毛,相沿成袭,几成滥调。此词却翻转过来打比方,说水是眼波横流,山是眉峰攒聚,便觉别开生面,活泼异常。接着又轻轻巧巧问上一句:“欲问行人去哪边?”随即将前两个比喻综合在一起,作出了令人更为惊叹的回答:“眉眼盈盈处。”“眉”者山也,“眼”者水也,“盈盈”者,脉脉含情之谓也。这次友人要去的浙东地区,不正是山水秀丽、春色长驻之地吗?像这样的奇譬妙喻,真可以说是化腐朽为神奇了。

(2)运用象征的诗:象征从广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比喻。不过一般比喻是从具体(本体)到具体(喻体),象征则是从具体(象征物)到抽象(所象征的思想、意识、观念等)。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而这两方面的内容要有相似、相近、相连之处。所以构成象征的条件,首要的是意义,其次是表现这意义的形象。象征具有一种暗示作用,诗歌中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诗篇内蕴的理解,能够获得双重的意境感受,使之具有题外之旨、韵外之趣。其实我国古代常将竹、梅、兰、菊称为“四君子”,便是从象征的意义上说的。譬如咏竹的句子:“未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咏菊的句子:“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我们知道,不少象征是约定俗成的,

如梅花象征高洁,杜鹃象征悲哀,鸽子象征和平等,如果一概否定了“传统象征”,那就等于抽掉了人们共同的欣赏基础,杜绝了不少可以作为诗歌创作题材的象征物。但仅仅囿于这些传统象征物,也不利于诗歌的开拓与创新。所以,运用象征手法写诗,即使使用传统的象征物,也要努力作出崭新的开掘。

3.创新聚焦

(1)运用比喻写诗的训练:运用比喻写诗,关键是选择新颖而又贴切的喻体。朱自清先生按照本体和喻体的远近亲疏关系,把比喻区分为“近取譬”和“远取譬”两种。近取譬即指诗人从与本体相近的事物或现象中寻找喻体,即目所见,就近设喻,可以和当时的环境气氛融合无间,浑然一体,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远取譬则是把乍看风马牛不相及的喻体和本体,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读者通过意会,会发现它们在审美意象上的联系,赢得惊奇和赞叹。

【借鉴实例】

雨巷

戴望舒这首诗也把女人比作花,然而是“梦中飘过”的。它与“女郎”结合,成为一种飘忽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形象。雨中的丁香花和结着愁怨的姑娘存在着相通的“神似”之处,使读者将二者的形态、香味、梦幻合为一体,从而使笔下的形象立体化,更丰满。

【课外练笔】

请以“友谊”为题,运用比喻的手法写一首短诗。喻体要尽可能新颖,不落他人窠臼,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2)运用象征写诗的训练:运用象征手法写诗,一般情况是将整首诗的构思都建筑在某一特定的象征物上,且常常摄取细小的物体作象征物,像一片树叶、一撮泥土、一缕烟云等都可成为吟咏对象,所以就更需要从中抽取深刻的理性。关键要把握住象征寓意的特征,这个特征既要切合象征物的自然属性,也要切合具有同样素质的某些社会现象或某类人的社会特性。然后围绕象征物的特征,利用各种意象,对这个象征物多方描摹和细致刻画,不断丰富深化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