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研究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一、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文学翻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译者在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时,不仅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意义,还要注入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主体性是确立翻译个性的基础。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性格、生活经历和审美取向,这些个体特质将直接影响到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译文的呈现。
正是这些个性化的特质,才使得不同译者翻译同一文学作品时,所呈现出来的译文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和情感。
译者主体性是保持文学作品鲜活性的关键。
文学作品是有生命力的,而译者必须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原作中的鲜活情感和生动意象传递给目标读者。
译者主体性对于在译文中保持原作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主体性是促进文学跨文化传播的桥梁。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观念与情感共鸣的传递。
译者的主体性使得文学作品得以在不同文化间建立起共鸣和联系,从而实现文学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需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手段来实现。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些应用策略进行探讨。
1. 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意义在文学翻译中,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意义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译者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将原作中的情感和意义传递给目标读者。
译者应该尽量贴近原作的情感蕴含和文化内涵,保持原作的情感张力和精神迸发。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可以通过增加修辞手法、运用特定语言风格和结构等手段来使译文更贴近原作的情感和意义,从而实现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2. 注入译者个人的审美情趣译者的审美情趣对译文的呈现具有重要影响,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结合自身的审美观念和语言风格,注入译文的艺术表现力,从而使译文产生特定的审美效果。
通过增加修辞手法、塑造特定的意象和情感表达等方式,译者可以在译文中展现个人的审美情趣,使译文更具艺术感和生命力。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是一种较新的翻译观念,其指出翻译时应该考虑到译者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以及情感表达,将自己的个人特色融入到翻译过程中,这样能够使译文更贴近原文的精神和风格,同时也能够赋予译本新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
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来看,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等问题,译者需要借助自己的主体性来解决问题,而译者主体性的应用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理解原文的主体性文学作品是作者通过自我认识与创作所产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呈现,其作品的精神内涵就是一种主体性的表达。
译者在翻译时需要通过自己的认知和领悟,切实理解原文的主题、人物性格及背景等重要内容,才能在翻译过程中表达出原作的意境和情感,这就要求译者有良好的主观能动性,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原文与译文的互通。
比如,翻译《老人与海》这本小说时,译者需要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以及原作所表达的深刻意境,同时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情感表达,让译文表达出与原作同样的深刻含义。
二、译者的语言表达和风格译者可以融入自己的语言特色和表达风格,使译本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但同时需要遵循原作的文体和语言风格。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需要在保证原作的风格和译文的流畅性之间进行权衡。
比如,翻译《红楼梦》这样的中国古典名著时,译者需要准确表现原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同时采用风格优美的中文表达,准确传达出原作的情感和思想。
三、译者的艺术创新译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添加适当的情节、语言或细节等元素,进行艺术创新。
这种创新并不是单纯改变原作,而是在保留原作核心思想和精神的前提下进行创新,使译本有更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成就。
比如,在翻译《小王子》这本书时,译者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些更加精彩的情节和细节,同时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思想核心不变。
总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过程,需要兼顾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原作的内在精神,以达到最佳的文学艺术效果。
译者主体性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对儿童语言学习的补偿作用--以《绿山
第34卷第6期V ol.34No.6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4年6月20日Jun.202014263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4.06.127“儿童文学是指为儿童创作的,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审美要求和阅读欣赏水平,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文学作品。
”《绿山墙的安妮》(以下简称《绿》)是问世至今被翻译成100多种文字,主要讲述一个小女孩——安妮,坚强的面对生活的故事,传达了友情、责任和爱。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必须把目标读者——儿童的理解能力、审美需要以及译本的教育意义放在重要地位进行翻译创作。
奈达曾在Tow 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中提到“Since the translator himself is the focal element in translating,…his role is central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of translating”(Nida1964:145),认为译者是翻译过程的焦点元素,在翻译过程中起中心作用。
译者主体性表现在其对读者的语言意识以及人文品格的体现上。
在文学翻译中,能动的发挥译者主体性,对目标儿童读者的语言审美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一、译者主体性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必要性“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查明建、田雨:2003)。
儿童文学因为其目标读者是处于认知(感觉、记忆、想象等)发展和成长学习阶段的儿童群体,优秀的儿童文学译作能将孩子引领进一个充满想象的多彩世界。
因此,对于译者来说,读者意识是其主体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少儿文学翻译译者主观性
少儿文学翻译译者主观性对于译者主体性存有很多的界定。
就翻译来说,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本质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若不依赖译者的介入,原作再优美,对于他国读者而言也只能是天方夜谭,而读者无论有多聪颖,没有译者的译介,也不可能欣赏到异国风情。
在翻译的过程中,原语作者和目的语读者实际是被动接受的,而译者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翻译的动机立场和翻译手法的选择都直接影响到译文的产生。
译者处于原作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处于最中心最重要的地位,起着积极的主体作用。
在架构原著作者和目的语读者沟通的桥梁上,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而同样,将译者的主体性进行定位并不能否认原语作者的前提地位和目的语作者的接受效果。
三者不是独立存有,而是以对方存有为前提的互相依存关系。
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译者的主体性必然受到原著和原著作者的制约,在理解还原和再创造的翻译过程中也必须考虑假定读者的期待和要求。
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儿童文学的特点主要有:(1)教育性。
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儿童比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儿童文学的教育性是尤为重要的。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性,有丰富的语言、对人格的培养、高尚品德的教育,有助儿童的身心发展等等。
(2)趣味性。
儿童的年龄决定了其心理特征和思维能力,乐于接受形象化和生动有趣的东西。
所以真正的儿童文学读物首先要形象生动,富有童趣,童心,应以儿童为中心,合乎儿童知识水平,心理状态,成为吸引小读者的手边之物。
(3)文学性。
儿童读物是孩子接触文学的第一步,用童心去鉴赏,并不意味着一味追求通俗易懂,在赋予趣味和教育性的同时,要保持文学应有的风格,文体,讲究写作技巧,再现原作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意境,给孩子们美的体验和文学的享受。
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就是儿童,而儿童因为其特殊的年龄、心理、个性,他们的阅读能力与成人读者有很大的差别。
论英语儿童文学汉译中语言风格处理的译者主体性
论英语儿童文学汉译中语言风格处理的译者主体性好的翻译作品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译文的读者,每一项翻译都有特定的读者群体,读者的认知水平、社会背景、生活经历等都使他们对译文的要求有所不同。
儿童时期是人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的健康发展举足轻重。
儿童由于大脑和心理的发育尚未成熟,对文字语言的处理能力不强,儿童的语言属于非正式的随意体,所以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与成人文学作品的翻译有很大的区别。
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中,译者应该根据儿童的智力水平、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用符合儿童语体特点的语言,把原文中的幽默感、美感、音乐感忠实地翻译出来,才能激起儿童的兴趣。
译文只有做到既忠实于原作又符合儿童的语言习惯,才能受到广大儿童的青睐。
下面将从词汇和修辞两个层面探讨译者主体性在译文中的体现。
一、词汇层面1.叠词。
例1:But from that day on,the grating in his throat,which he could neither cough up nor swallow down,prevented himeating anything except very,very small fish.译文:但从那以后,那道栅栏就卡在它的喉咙里,它吞也吞不进去,吐也吐不出来。
从此,它只能吃一些很小很小的鱼虾。
例2:The Leopard lived in a place called the High Veldt. Member it wasn’t the Low Veldt,or the Bush Veldt,or the Sour Veldt,but the sclusively bare,hot,shiny High Veldt.译文:豹子住在一个叫“高高草原”的地方。
请记住,那不是“低低草原”,不是“灌木草原”,也不是“湿冷草原”,而是光秃秃、热烘烘、闪亮亮的“高高草原”。
例3:This satiable Elephant’s Child took a hundred pounds of bananas (the little short red kind),and a hundred pounds of sugar-cane (the long purple kind),and seventeen melons (the greeny-crackly kind),and said to all his dear families,“Goodbye. ”译文:那头永不满足的小象带了一百磅香蕉(是又小又红的那种)一百磅甘蔗(是又长又紫的那种)和十七个大西瓜(是又绿又脆的那种)就准备出发了。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因素。
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加入的个人理解、感情、审美观点等因素。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对于译作的质量和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进行浅析。
可以说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译者在翻译这些作品时难免会受到情感、审美等因素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随意改动原文,而是指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译者可以适当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这也是为什么同一部作品在不同译者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需要符合文学作品的特点。
文学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复杂性,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全面理解原作的内涵和风格,然后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无法完全做到对原作的机械翻译,而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重新创作出适合目标读者接受的译文。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需要在保持原作思想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语言表达和结构调整来呈现出译者个人的风格。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丰富译作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它需要通过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可以使译作在表达方式和感染力上更加丰富和生动。
译者可以通过合理的语言调整和情感投入,使译作更好地契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为译作赋予新的生命力和魅力。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论文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论文摘要:自“文化转向”之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地位得以确认。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理解;翻译策略;创造性翻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
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文学作品、译者的个人因素、翻译目的、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影响,译者在翻译中有发挥主体性的自由。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原文文本的读者,翻译策略的决策者,也是目标语言的写 ___,因此,译者将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渗入主体性的东西。
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避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翻译的第一步就是对原文的理解,此时译者就是读者。
译者对原文不同的理解是翻译的开端。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翻译的不是原文 ___的意图,而是译者所理解的原文 ___的意图。
”“对原文理解的复杂性导致了译者不同的译文。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坏事,因为不同的读者会对原文有不同的解读,译者有权力在充分地考虑之后,将他们自己的解读翻译出来。
翻译历史上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是,通过译者自己解读的翻译往往是最成功的译作。
”[1]英国翻译理论家斯坦纳(G.Steiner)将阐释学运用于翻译研究,他提出了阐释学分析的四个翻译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信赖就是译者相信原文有意义,而在理解和表达这种意义时,译者的主观因素不免“侵入”原文,“侵入”的目的便是“吸收”,但“吸收”过程中难免丧失译入语本色,因而“补偿”就很必要[2]。
不难看出,斯坦纳的翻译步骤无一不强调译者的能动性。
首先通过审美判断选择翻译文本,然后表现出译者兼具读者和阐释者两种文学身份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读者,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审美判断、情感、想像等文学能力,解读源语文本中的空白,期待视野和解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阐释多元化的产生;作为阐释者,译者需要发挥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能力,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从古至今,文学翻译一直扮演着文化交流和文学传播的重要角色。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对结果产生着重要影响,而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也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及对翻译品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分析和再创作,将原文重新呈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对翻译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译者主体性主要包括译者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认识水平、审美情趣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在翻译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传达效果。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传达作品的语言信息,还要传达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和品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背景对翻译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产生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作品所处的文化环境,将原著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使译文更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语言能力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
译者需要具有优秀的语言能力,准确理解原文的语言信息,并且能够巧妙地运用译文语言,使译文通顺流畅、表达得当,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情趣也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
译者需要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去再创作译文,使译文既能忠实地传达原著的风格和韵味,又能迎合目标读者的审美需求。
三、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品质的影响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品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情感传达等方面。
在翻译的准确性方面,译者的主体性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译者需要准确把握原文的语言信息和含义,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并能够准确地再现在译文中。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摘要】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借助自身的语言、文化背景和情感体验,赋予原作独特的诠释和表达。
本文首先从翻译的定义和主体性入手,探讨了文学翻译的特点和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以及译者主体性在实际翻译中的表现方式和与原文的关系。
接着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实际应用,讨论了其作用和局限性,并对译者主体性的理解与看法做出总结。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以启发出更具个性和魅力的译文,但也可能使原文的意境和细节有所偏离。
译者需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自身主体性,以确保翻译作品既忠实于原作又能传达出独特的译者风格。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翻译、定义、重要性、表现方式、关系、实际应用、作用、局限性、理解、看法1. 引言1.1 翻译的定义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指的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或口头表达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翻译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翻译扮演着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的角色。
通过翻译,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作品和思想,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需要不仅仅对文字进行准确的转换,还要注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确保所译文本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最终翻译成果的质量和效果。
了解并认识译者的主体性对于深入理解文学翻译的本质和意义至关重要。
1.2 翻译的主体性翻译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个人的主观意识和审美情趣所表现出来的特质。
翻译并非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一个充满个人色彩和体验的艺术过程。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每位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语言风格,这些因素会在译文中得到体现。
译者主体性不仅能够为译文增添个性和鲜活感,还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的内涵和风格。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1. 引言1.1 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个人主观意识和独特风格。
译者主体性并非完全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体现了译者的个人才华和文化素养,更为译文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品味。
通过译者主体性的运用,译文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让读者更加贴近原著的精神内涵。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学修养和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译者对原文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译者主体性的确立是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译者与原著之间的一次精神碰撞和融合。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需要译者有才华和感悟力来恰如其分地传译。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成为了提高译文质量和传播原著精神的关键因素之一。
1.2 翻译中的重要性翻译中的重要性在文学翻译领域中是至关重要的。
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和再创作,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沟通桥梁。
翻译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作品,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翻译帮助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通过翻译,读者能够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情感。
翻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工具,承载着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使命。
翻译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承和发展。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因为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而得以广泛传播,留存至今。
翻译是文学作品跨越时空的桥梁,使得不同时代的读者能够共享这些优秀作品。
翻译也对文学创作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翻译作品,译者可以借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拓宽自己的创作思路,促进文学创新。
翻译在文学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也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对自己的主体性有清醒的认识,秉持专业精神和责任感,为原作品和读者之间搭起一座稳固的桥梁。
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赵元任译《阿丽思漫游奇
与吸收, 即理 解 阶段 ; 二 是译 者用 另 一 种语 言再 现 原 好 友胡 适 的引导 和支 持下 , 赵 元任 开 始用 白话 文来 翻 文, 即表达 阶段 。译 者 主体 性 的发 挥贯 穿 于 翻译活 动 译该书。作为一名语言学家 , 赵先生凭借其深厚 的语 对原 文 中被 普 遍 认 为 “ 不 可 译 ”的 文 字游 戏 的始终 , 既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 、 阐释上 , 也体 言 功底 , 现 在对 翻译 文 本 、 翻译 目的 、 翻译 策 略 的选择 上 。 进 行 了创 造 性 翻 译 , 采用替换 、 增译 、 转 换 等 翻译 策
摘 要: 翻译不仅仅 是两种语 言的简单转换。译者作 为翻译活动的重要主体 , 并不完全依 附于原作 , 而是 具有 一 定 的 主观 能 动性 。要 达 到 翻 译 目的 , 必须 充 分发 挥 这 种主 观 能 动性 , 在 翻 译 儿 童文 学作 品 时尤其 要 如 此。本文以赵元任译的《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 为例 , 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翻译 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关键 词 : 译 者主体 性 ; 儿 童文 学 ;《阿丽思 漫 游奇境 记 》
在 哲 学 中 ,“ 主 体 性 ”这 一 概念 指 的是 人 在 实 践 的儿 童 和成 人读 者 。
出 的定 义为 :“ 译者 主 体性 是 指作 为 翻译 主 体 的译者 游戏 , 给该书的翻译带来了许多难题 , 使该书在风行 在尊 重 翻译 对象 的前 提 下 , 为实 现 翻译 目的而在 翻译 欧美 半 个多 世纪 后 , 迟迟 没有 出现 中译 本 。
第3 7卷 第 6 期
Vol - 3 7 No . 6
开 封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Ka i f e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_从_格林童话_的汉译谈起
2009年2月 第26卷 第1期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 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Feb .2009Vol .26No .1 收稿日期:2008-10-13 作者简介:付玉群(1977-),女,汉,四川简阳人,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生。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青年基金项目“从《格林童话》的汉译探索儿童文学的翻译”(项目编号:06sx3139)的研究成果。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从《格林童话》的汉译谈起付玉群(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摘要】儿童文学作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对外来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大量译介的同时,应当注意译本的质量。
从儿童读者群体的特殊性、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以及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的传输等三方面看来,有必要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引入译者主体性。
从《格林童话》的几个中译本中的语言使用、翻译选材以及文化传输等三方面来考证,译者主体性在儿童文学翻译中是确实存在的,并且有其重要性【关键词】《格林童话》;译者主体性;儿童文学翻译【中图分类号】HO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09)01-0061-05On the Tran sl a tors ’Subjecti v ity i n Ch ildren ’s L itera ture Tran sl a ti on———Ba sed on Severa l Ch i n ese Versi on s of Kinder 2und H aus m chenF U Yu 2qu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M ianyang 621010,Sichuan,China )Abstract:I n the p r ocess of their gr owth,children are influenced greatly by children ’s literary works .W hen f oreign literary works are translated int o Chinese,the quality of Chinese versi ons should take p ri ori 2ty over other considerati on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 o intr oduce the translat ors ’subjectivity int o chil 2dren ’s literature translati on,fr om the three pers pectives of the peculiarities of the children readers,the pedagogic pur poses of children ’s literature,and the acculturati on during the p r ocess of children ’s litera 2ture translati on .The research on several Chinese versi ons of Kinder 2und Haus m rchen ,fr om the three as 2pects of language use,choice of translating contents and acculturati on p r oves that the translat ors ’subjec 2tivity does exist in children ’s literature translati on and has its significance .Key words:Kinder 2und Haus m rchen ;The translat ors ’subjectivity;Children ’s literature translati on 一、引言儿童文学作品在国内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是指译者在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时,将自身的主观理解、情感体验和审美观点融入到翻译过程中,以实现作品的再创造和再现。
这种主体性的应用对于文学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形式,其中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
通过将译者自身的主观意识与作品相结合,译者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将作品的艺术性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来。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可以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元素是其独特之处,而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美学观念和价值观。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可以带入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和观点,以更准确地传达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将作品中的文化元素与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相结合,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有助于解决文化异质性带来的困难。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差异,文学翻译常常面临着诸多困难。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可以通过译者自身的理解和感知,创造性地解决这些困难,使得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更加贴近目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它可以提高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解决文化异质性带来的困难,以及实现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和再现。
译者在运用主体性的也应该注重与原作的对话,保持尊重原作和作者的原意,以实现一个兼顾原作与译者主体性的优秀文学翻译作品的创作。
接受美学视域下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下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发表时间:2020-12-11T16:37:01.94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第25期作者:王营营[导读] 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以及知识营养的汲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王营营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以及知识营养的汲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基于儿童读者的特殊性,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助于缩短原文本和儿童读者之间的距离。
因此,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发挥译者主体性是非常必要的。
在接受美学的指导下,从译本的词汇和修辞等层面分析部分译本案例,以期为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献出微薄之力。
关键词:接受美学;儿童文学;译者主体性儿童文学对于少年儿童的身心成长和三观塑造至关重要,儿童文学的翻译是儿童读者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为了探寻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新思路,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是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自足的理论体系。
德国康士坦茨学派树起接受美学旗帜,其代表人物为姚斯和伊瑟尔。
姚斯主要受伽达默尔阐释学的影响,他的主要的观点有:(文学研究应落实为文学作品的研究,文学作品的研究应落实为文学作品存在方式的研究;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译者主体性研究成为翻译研究中比较热门的话题之一,译者主体性主要研究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包括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一.儿童文学的翻译《格林童话》源自二百年前的欧洲,作品中蕴含着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的欧洲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本书中依旧保留着不符合我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潮流的部分,其中不乏血腥暴力的故事,但有些译者并没有考虑到自己翻译的是儿童读物,这更需要译者采取正确的翻译策略,将不同地区的儿童文学展现到我们面前。
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思维以具象为主,儿童与成人在阅读时的主要不同就在于对韵律的感受上,儿童在接触到读本时,主要注意力则集中在文本的韵律上,而成人则相反。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看儿童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
s o u r c e l a n g u a g e t e x t a n d b r i n g t h e a e s t h e t i c p l e a s u r e t o c h i l d r e n .T h i s p a p e r ma k e s a c a s e s t u d y o f a
文的审美价值 。
关键词 : 译 者主体性 ; 儿童文学翻译 : 审美 再现
中图分类 号 : H 3 1 5 . 9 1 0 4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9 6 5 4 ( 2 0 1 3 ) 0 3— 0 8 3— 4 0
On Ae s t he t i c Re pr o d uc t i o n i n Tr a ns l a t i o n o f Ch i l dr e nS Li t e r a t ur e
随着 翻译 研 究 的文 化 转 向 , 翻译 界逐 渐 把 关
充分 发挥 主观 能动性 和 创造性 。 最 大 限度地 实现 与
注的焦点从翻译活动的客体——原文转向 了翻译 活动 的主体— — 译 者 身上 。译 者 的 主 观 能 动性 在
翻译 过 程 中起 着举 足轻 重 的作 用 。它 可 以体 现在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T r a n s l a t o r s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无论在西方还是在国内,人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只是在语言层面上进行翻译。
译者的劳动得不到出版商和读者的认可,在文学翻译的历史上广为传诵的译者并不多见。
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翻译从规范研究转向描述研究,从而为译者的主体性研究找到了新的方法。
多元系统理论,目的论,解构理论等理论开始关注译本和目的语文化,大大推动了译者主体性研究。
然而,许多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只限于理论层面。
本论文竭力倡导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并通过对莎剧两译本的对比研究详细论述了译者是如何实现其主体性的。
本论文将从阐释学理论以及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的角度来研究译者的主体性。
在本论文主要章节,作者将运用以上理论详细分析莎士比亚两个中译本。
在第四章,作者首先介绍了两位译者不同的经历,教育背景,社会背景,然后从宏观上分析了译者的主体性是怎样影响译者的翻译风格和语言特点。
在第五章,作者运用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来分析两译本,并从微观上论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其主体性的。
朱生豪和梁实秋都是著名的翻译家,都为莎剧的翻译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由于他们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社会背景,所以译文的风格也大相径庭。
相比较而言,朱生豪采用了意译的方法,而梁实秋采用了直译的方法。
换言之,朱的译本是以中国文化为导向,而梁的译本是以西方文化为导向的。
所以朱的译本属于大众流行读物,而梁的译本适合做研究莎剧的配套读物。
总之,本论文把阐释学理论运用于译者主体性研究中。
分析表明,现代阐释学和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是科学有效的。
本论文旨在为提高译者的社会地位尽微薄之力,同时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分析来指导人们的文学翻译实践。
从《贝贝熊系列丛书》的汉译看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受外 国儿童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译文能得到与原文类似的
感受、 启发 和教育 。翻译工作 者 的主体性 在 此时 就尤 为 重
要 。在儿 童文 学 翻译 方 面 , 为 了让 译作具 有 与原作 同等 的 可读性 和文学 价值 , 非 常有 必要发 挥译 者主 体性 。
三、 译者主体性在《 贝贝熊系列丛书》 汉译中的
一
JL 童文 学及 其特点
作 品时 , 译 者要充 分认 识 到 儿 童 的特 点 , 让译 文 易 于 儿 童
接受 。儿 童文学 翻译 应 保 证 儿 童通 过 译 文 轻松 理 解 和 接
儿童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期, 而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儿童 的成长 有直 接作用 , 它 影 响 到儿 童 的 心 理 、 性格 、 品行 、 生
摘
要: 儿童文 学作品在儿 童成 长过程 中有着重要 意义。译者 主体性在 儿童 文 学翻译 中确确 实实存 在 , 并且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从《格林童话》的汉译谈起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从《格林童话》的汉译谈
起
付玉群
【期刊名称】《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6)001
【摘要】儿童文学作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外来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大量译介的同时,应当注意译本的质量.从儿童读者群体的特殊性、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以及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的传输等三方面看来,有必要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引入译者主体性.从<格林童话>的几个中译本中的语言使用、翻译选材以及文化传输等三方面来考证,译者主体性在儿童文学翻译中是确实存在的,并且有其重要性
【总页数】5页(P61-65)
【作者】付玉群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O59
【相关文献】
1.试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从英美文学作品名称、作者名字及人物名字汉译谈起 [J], 陈文玉
2.译者主体性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对儿童语言学习的补偿作用--以《绿山墙的安妮》
两个汉译本的比较为例 [J], 郭蕾
3.从《贝贝熊系列丛书》的汉译看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J], 程秀芳
4.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J], 王振华;
5.译者主体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浅析——以《格林童话》翻译为例 [J], 笪彧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研究摘要国外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注意译本质量,还要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作品的教育作用以及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等方面进行认真校对。
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自身主体性的要求和把握,能够直接影响文学作品翻译的质量,此外,译本接受度也是对译者主体性反映的一方面。
本文主要以《格林童话》中几个故事作为实例,从其中两个汉译本中译者语言的运用、翻译策略、对各国的文化诠释以及传播等方面进行论证,认为在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对作品的翻译确实有着重大的影响力,而且不容忽视。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翻译质量译者主体性译本接受度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儿童文学作品译者主体性的原因无论是哪种语言的学习,总是离不开翻译学的研究和学习,同样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分支——儿童文学,因其针对孩子,加上孩子本身所学的知识、学习接受能力等特殊原因,使得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有其特殊要求和特点,同时由于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角色的特殊性,促使不少学者针对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要作用及其地位展开研究,并且随着儿童对文化知识的需求,针对这个特定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
目前,很多国外学者对译者的主体性研究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主要原因是在翻译学术研究中翻译研究开始转变研究方向,具体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人们从单纯的翻译研究开始扩大到对翻译中文化的研究、译者翻译方法和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等方面,有很多学者根据研究结果证明,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工作中有着很大的作用。
尤其是在2004年,著名的学者胡庚申在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使得翻译研究工作希望建立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环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不仅贯穿整个翻译过程,而且将会在以后的翻译工作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虽然现在很多本土儿童文学作品在质量及其数量上都有着很好的表现和教育引导作用,但是很多经典的,受全球儿童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品也以各种形式的译本一直存在。
中国儿童读者一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并且每年的数量都在成倍的增加,这主要跟中国一直普及的九年义务教育有关。
大力发展教育,让儿童享受教育的权力和义务,不仅可以提高素质还可以加强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儿童文学作品还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儿童文学作品通过文字、图画等简单的表现形式,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让孩子在一个美丽、单纯、童话般的世界里学习,还会让孩子在心灵、思想上对世界充满希望,也让他们度过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相反的,如果一些翻译作品不经认真地加工和校对就面向儿童,自然会把自己一些粗糙和错误的观点带入到翻译中去,也就会使孩子们在阅读的时候产生一些错误的观点,所以在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上,必须要注重翻译的质量,加大对译者主体性的要求。
二什么是译者的主体性文学是无国界的,喜爱文学的人们总是希望得到更多阅读的机会。
在一个更大的范围里欣赏更多的文学作品,但是由于语言的限制,让很多人都无法实现这个梦想。
不过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互通,语言不再是阻碍人们学习阅读的制约条件,同时一种新兴的职业——翻译也应运而生。
之前,人们对于“翻译”这个职业并不熟悉,只是简单地认为那只是一种“口对口”的语言转述,后来,更多的人喜欢把翻译说成是一种“转述机器”有或者是“语言的传播使者”。
总之,直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随着翻译文化的兴起,翻译才被人们当作一门专业给予肯定和重视,也从最初被动的要求翻译转变成主动翻译。
那么什么又是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呢?其实,在对翻译学的研究过程中,以最简单的英汉翻译为例,研究学者认为,译者的主体性就是指翻译者根据自己所学知识,结合客观存在的真理,使自己翻译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性、科学性,并符合一定的文化背景;但是这种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必须是在尊重原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
根据译者想要达到的一种翻译效果,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让原作品、翻译思路都具有自己的主体文化意识、审美观点、创新性和能动性等特色。
三《格林童话》中译者主体性的展现在世界上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格林童话》无疑是最美的一朵奇葩。
它丰富的故事,悠久的历史从创作完成到今天2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深受小朋友和广大学者的喜爱和关注,也给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带去了欢乐和梦想,其文学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所以一直占据着重要的文学地位。
目前,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的小朋友接触《格林童话》大概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自从它传入中国开始,也一直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和追捧。
到今天为止,它的汉译版本有十多种,且被教育部规定为中国小学生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
本文采用比较流行的杨悦和周祖光的汉译本为实例,主要从译本语言特色、翻译策略、译本对文化的诠释这三个方面去展现译者的主体性。
1 翻译的语言特色因为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表现,所以在语言的表现上也大不相同。
如何能让小朋友们在读书的时候一眼就喜欢上这篇文章,并且很快地理解其故事内容,就要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仔细推敲其语言特色,在语言问题的处理上努力做到简单明了,但是又能积极活泼。
让孩子们在阅读的时候不会因为很多难懂的句型或者词组感到乏味。
下面就孩子们最喜欢的《青蛙王子》这篇文章为例,我们来简单看下一些译者是怎样在语言的把握和运用上体现自己的主体性的。
根据具体的翻译语句,我们来仔细看下在不同的版本里译者都是怎么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体性,以此达到很好的翻译效果的。
首先,我们看周祖生版本的译文:在小公主告诉自己的爸爸为什么青蛙会在外面叫唤她的时候,国王听了之后对小公主说,“你决不能言而无信,快去开门让他进来”。
小公主走过去把门打开,青蛙蹦蹦跳跳地进了门。
还有后来,当小公主哭着的时候,国王就生气地对她说:“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帮助过我们的人,不论他是谁,过后都不应当受到鄙视。
”但是在杨悦的翻译中,国王的语言则是被处理成:“不管你答应了什么,都得办到”,和“在你困难的时候无论谁帮助了你,过后你都不应该瞧不起”。
通过对这两个翻译版本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周祖生的翻译里,语言上过于成人化,用词比较正式,而且还运用一系列的定语进行修饰,如“不应该鄙视”,这对于很多儿童来说就比较难以理解,也不方便他们阅读。
可是在杨悦的翻译里,则是用类似口语化的语言进行批评,如“过后你都不应该瞧不起”等。
当通读不同版本的译文时你还会发现,在杨悦的版本里,译者很注重对儿童语言中动作的描述,尤其是运用了大量的叠生词和拟声词,使得很多句子比较生动活泼。
例如,“‘别跑!别跑!’青蛙大声叫道;‘青蛙只好蹦蹦跳跳地又回到水潭里去。
’”和“到了门口时,便一边敲门一边大声嚷嚷:‘小公主,快开门!’”还有就是在对小公主和公主这两个称呼的翻译,杨悦的版本更偏向原文,是直接根据原文翻译成“小公主”,而周版中很多地方则是直接翻译成“最小的公主”,虽然意义上一样,但是加上一个“最小的”做修饰,给人的以生硬的感觉。
虽然这些都是比较细微的差别,但是笔者认为这也表现了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些译者没有准确地结合儿童的阅读习惯。
有些翻译甚至照搬硬抄,根本就没有考虑上下语境和语言的特点。
更准确来说,也就是译者没有发挥其主体性,没有认真结合原文材料和现实需要进行翻译。
2 译者应该运用“译其精华避其糟粕”的翻译策略作为一名译者,在儿童文学的翻译工作中,笔者认为应该做到有选择的翻译。
尤其是对外来文化的翻译上,一定要认真做到“译其精华避其糟粕”。
儿童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都是抱着一种很美好的心情和愿望进行的。
在孩子们的眼中,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是很美好的,就算有坏蛋和小偷那也只是少数人的表现。
并且对于坏的定义,他们也不特别的理解;而作为大人,我们一直都希望孩子只看见美好的一面、快乐的成长生活就好。
但是很多故事中,因为对于坏人、坏事甚至做坏事的方法也都很清楚的介绍,其实这样是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的。
在《格林通话》中,因为很多故事都是根据现实情况撰写的,所以不免有些故事情节比较暴力或者血腥,以《训练有素的猎人》中的猎人为例,他虽然很勇敢、武艺超强,但是却被巨人邀请一起去绑架公主,后来有把巨人一个个地杀死,文章中还描述了,猎人把巨人们的头给单独砍下来,把巨人的舌头留作纪念又把尸体留在宫殿。
对于这个故事,笔者认为就不应该展现给孩子们看。
因为这个就是典型的暴力行为,还带着很强烈的报复和血腥味道,是一个不值得宣扬的故事。
此外,还有很多故事讲述的都是怎样进行行骗的方法,如《小农夫》在这个故事中就说小农夫怎样骗钱、骗人、杀人的,里面的故事情节也是不值得宣扬的。
所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准确的道德观和世界观翻译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避开翻译一些不值得学习和宣扬的故事。
而且不能只顾及保持和原文的一致性,不进行改写。
我们引进外来作品,其主要的目的也就是希望能给孩子们一个很好的学习楷模和教育引导作用。
所以作为一名译者,应该做到有所选择的翻译,根据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自主翻译。
3 准确地阐释各国不同的文化翻译中需要面对不同的文化诉求,所以在不同国家就会进行不同的文化传输。
但是怎样才可以更好的把外国文化结合本国的文化进行传输,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准确阐释不同的文化含义。
例如,我国和欧洲等国的文化,一直以来就存在很大的差别。
所以,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中注意不同文化下不同的翻译特点和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很多欧洲国家喜欢说:“我刚出生的孩子需要做洗礼,那就请教父来吧。
”这对于刚有一点知识的中国小朋友来说,他们根本就不了解什么是“洗礼,”而谁又是“教父”。
所以,在《猫和老鼠做朋友》的翻译中,译者就很巧妙的把这句话译为“孩子需要认干爹”,这样中国的小朋友就能够明白是什么意思。
因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宗教、文化背景的差异,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和传输文化的时候,就必须自己动脑、发挥主观能动性、准确的处理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字差异,以此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和文化传播目的。
四结语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需要让译作与原作品有同样的文学价值和可读性,而且还要根据孩子的特点,体现儿童文学作品的教育引导作用。
所以,译者的主体性发挥是非常重要的。
儿童文学作品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不仅让孩子多学习到新的知识,而且好的文学作品还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必须注重外来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
根据译者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进行其翻译主体性的发挥。
此外,还应该根据儿童阅读的需要和习惯,在主体性发挥的程度上给予限制,不能过度地扩大其词进行翻译;一定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译其精华避其糟粕,真正体现儿童文学作品的教育引导作用。
注:本文系2012年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点建设项目“外国语言文学”(项目编号:2012xwd-s0502)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