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
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二节真理与价值(推荐文档)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是从相对性不断走向绝对性、无 限发展的动态过程。因为:
①人的识能力是无限与有限的统一; ②人的思维是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统一; ③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真理的绝对性和对性的辩证关系
真 从内容和认
从广度和
理 识能力上看
深度上看
确定性、 无条件性
互相渗透互相包含
真理
近似性、 有条件性
绝对性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相对性
反对绝对主义
反对相对主义
这一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1)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观。 • 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相对 主义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在实际 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其次,价值的社会性表现为人的实践具有 社会性。
其三,价值的社会性还表现在主体需要的 满足形式具有社会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需求(實 現夢想)
自尊/尊重 需求(受 肯定、尊
重) 社会/归属需求(被
他人接納)
安全需求(人身安全、生活保障)
生理需求(吃飽、保暖)
三 、价值与真理的辩证统一
• (2)树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 马克思主义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真理性认识,
对待马克思主义真理必须采取坚持和发展相统一的正 确态度。
(三)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这也是真理的发展规律。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客体
歪曲反映
马克思主义-2章 第2节 真理与价值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 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 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的。
3、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 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 的导向因素,它引导实践活 动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 持续性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价值观:84
是人们关于价值的认识以 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 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 的体系。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84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
真理的相对性:75
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 性。
真理相对性的表现75
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 的、有限的。
2、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 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75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 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 的。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 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 识。
价值评价的功能84
1、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 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 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是推动实 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2、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 度,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性因素, 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 性和随意性,必须服从于实践目标 的实现,即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 观需要这一根本目的。
一、价值具有客观性。
1、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2、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 也具有客观性。
3、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 果也具有客观性。
二、价值具有主体性。 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8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理与价值
(三)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是相互对立的,这是就认识确定的对象和范围 来说的。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 对的。
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 (1)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谬误。 其一,真理是具体的。 其二,真理又是全面的。 (2)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转化为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真理与价值
目录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 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正确反映。
(一)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一)价值及其特性
1.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 制约。
2.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 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3.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 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 标。
4.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 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 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 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 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须包含着同客观 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 的界限。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 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 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世界的接 近,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也是 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例如: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 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 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正确, 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求是》2016年第07期孙正聿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这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套话,更不是一种狭隘的宗派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于它的实事求是的理论力量、改变世界的实践力量和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在于它是真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在于它为创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支撑。
一、理论力量: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一种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首先在于它是否真正地揭示了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一种理论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则在于它所揭示的规律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人类自身来说,最为重大和艰巨的理论问题,莫过于揭示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对于现代人类来说,最为重大和艰巨的理论问题,莫过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作出这样的概括和评价:“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3卷第1002页)以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为实质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使人类自觉到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使人类自觉到“现实的历史”即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而为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伟大的社会理想,揭示了现实的发展道路。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之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之所在。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
”(《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309页)在现代学科分类中,通常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然而,就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而言,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它既表达了人类解放的旨趣,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的承诺;又揭示了人类解放的历程,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的阐释和论证;也提供了人类解放的尺度,即以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标准反观人类全部的历史活动和整个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论文--真理与价值
真理与价值摘要:价值同真理一样是人类活动所追求的内容,但是价值又和真理不同,它有着特殊的性质和意义。
创造价值是人类实践的目的和任务。
价值作为人类对象性活动的普遍的基本内容,是同真理一样重要的基本范畴。
人类在一切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只有服从真理才能成功,所以必须追求真理,坚持真理。
但是,达到真理并不是人类活动唯一的最终的目的,追求真理本身也是为了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包括真理的价值在内。
关键字:真理;价值;评价一、真理及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又称客观真理,指在真理之中包含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因此,要判断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在主观的领域内是无法解决的,而仅仅在客观世界的范围内也是不行的,要证明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惟一能够充当真理性标准的只能是把主观与客观联结起来的“桥梁”即实践。
(一)、真理客观性的两重性真理的客观性包含两重含义:其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是以不把人的意志为转移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其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也是客观的。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实践的特点和真理的本性所决定的。
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实践一方面同主观相联系,另一方面又同客观世界相联系。
人们带着一定的理论观点去实践,由此而引出一定的客观效果,这样就能把原来的理论认识同客观现实相对照,从而直接检验出理论的真理性。
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并且只有实践才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所以实践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唯物主义之说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既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举例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与价值关系的基本观点
真理与价值相互区别所谓真理原则,就是在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坚持和执行真理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
真理原则,是由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客体内容和检验尺度所决定的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根本规则、准则。
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和尺度,这是由人以外的客观事物所设定的尺度,即物的尺度。
人对这一客观尺度的遵从,也就是对自然规律的适应,但同时却带有自己明显的自觉性和积极能动的特点。
首先,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遵循和运用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
所谓人能够全面地认识和运用物的客观尺度,不但是指人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和把握各种事物的内在结构、属性及其发展规律,即不仅以每一种特殊事物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活动的特殊尺度,而且同时指人能够通过对各种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的认识,把握作为系统整体的物质世界,从而以整个客观世界作为自己活动的一般尺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人才是真正懂得物的客观尺度。
其次,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遵循和运用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
人要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全面地把握各种事物和整个世界的客观尺度,仅凭动物那样的遗传本能显然是不行的。
人高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引发出了越来越清晰的思维,并能通过自己的意识自觉地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
由此才能遵循由统一的物质世界所规定的一般尺度,从而“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把握和运用方式,决定了人认识真理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人为了自觉地、全面地把握物的客观尺度,必须通过自己的观念去追求客观真理。
但是,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不能归结为“理性的热情”,而是出于改造自然界实现人类美好愿望的需要,就是说,人类的活动还必须遵循价值原则。
所谓价值原则,就是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包含着主体需要、追求价值、注重效益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改造世界使之适合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或按照人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包括人和社会本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
第一部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问题导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一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者叫能动的反映论,由于它是以科学的实践为特征的,所以,又可以叫做实践论。
从广义上说,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可以叫做认识论如,我们前面所讲的唯物辩证法,它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而且,也揭示了认识的规律,也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所以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但是如果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识论则是关于认识的理论,它是揭示人类认识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发展的普遍规律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是什么?人类认识的目的是什么?等等。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科学答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是本讲和下一讲的内容。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是: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动反映。
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前者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两种路线的根本分歧和对立就在于承认反映论,还是否认反映论。
1.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先验论。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又分为客观唯心论和主观唯心论。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产生的,即从天上掉下来的。
比如,古哲学家柏拉图,他就宣扬有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存在,人的知识就来源于理念”的认识和回忆。
他说,人的灵魂是不死的,灵魂在未进入人体投生之前,是暂时居住在理界之中的,是和许许多多理念在一起的。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和当代价值
理走超蟲义的本质曹桂和当代价危•陈先达白恩格斯逝世后,尤其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曰马克思主义受到很多攻击,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不绝于耳。
这些言论尽管花样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以便“理直气壮■‘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因此,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关系到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关系到在实践领域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能不能真正念好马克思主义“真经”。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是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作为检验标准的理论。
以事实为依据是科学性的前提。
任何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违背事实的所谓理论只能是臆测甚至是谬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视事实,但不停止于事实,而是从事实中总结出规律,这就是实事求是,规律性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核心内容;而且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作为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以保证自己理论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不可遏止的时代吸引力。
它从19世纪40年代西欧工人运动中的一个小小学派,发展到席卷全球,成为当今信奉者最多、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根本原因在于:它把科学性和革命性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又是革命的理论。
它的产生本来就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需要。
不主张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根本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跳蚤”。
从马克思主义产生到现在,马克思所期待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结,是进行式而非完成式,因此,是否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是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革命的内涵非常丰富,方式多种多样。
并非只有用暴力推翻旧政权才叫革命。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也是革命党。
中国共产党仍然要进行革命,包括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
马原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辩证关系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基本原则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种尺度 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 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 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 到对象上去。
——马克思
2020/7/12
34
价值与真理的辩证统一
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 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 服从真理。(物的尺度——合规律性)
价值原则:就是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 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 和发展。(人的尺度——合目的性)
2020/7/12
35
价值与真理的辩证统一
人的 实践 活动
真理 原则
价值 原则
客体性
条件性 统一性
主体性
目的性 多样性
2020/7/12
36
价值与真理的辩证统一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为前提。
庄子说:“这棵树正因为没有什么用处,才 能活得长久,长成了参天大树。”
庄子出山后,到一个老朋友家里去。老朋友 很高兴,叫童仆杀鹅招待他。童仆问主人:“一 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杀哪一只呢?”
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它已经没什么 用了。”
2020/7/12
25
价值的涵义
第二天,庄子的学生问他:“昨天山中的那棵树 ,因为没有什么用,就活得那么久;而主人的那只 鹅,因为没有用,却被杀死了。请问先生,有用和 无用,你将处于哪一边呢?”
—— 莱辛 越是接近真理,便愈加发现真理的迷人。
—— 拉美特利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
—— 达·芬奇
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的 权威之前拜倒。
2020/7/12
—— 郭沫若 3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界定马克思主义?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最终转化为群众的实践力量;
第三: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真理和谬误的统一: 第一,真理与谬误相互联系、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第二,真理的发展要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第三,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2)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经济基础的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与方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适合时起促进作用,不适合时起阻碍作用
(3)从它的主要内容来理解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表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社会陈旧生产方式的矛盾。
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马克思价值与真理统一
现实生活中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众所周知,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主观同客观的一致,追求和服从真理。
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客观同主观的一致,创造和实现价值。
可以看到,真理性原则侧重于客观性,而价值性原则则是侧重于主观性。
真理价值中在意识和行为上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坚持真理和捍卫真理与价值原则中的满足主体需求、价值需求和注重效益的原则,在表面上看来,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两个原则。
首先,我们不否认,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存在着矛盾——真理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但是,正因为二者矛盾的不断出现促进着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是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如何才能做到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对于人们来说,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碰到这样的现象:一个有价值的东西,未必真;相反,一个真的东西却可能被认为没有价值。
近期网上冒出的有毒食品三字经:瘦肉精,地沟油,一滴香,胶面条,皮革奶,镉大米,石蜡锅,毛酱油,牛鸭血,药火腿,双氧翅……其间还省略了很多有毒食品名录。
看着这些都会怕,我们自然生出一个这样的疑问:面对如此品类齐全的“毒物”,我们还能吃什么?是啊,毒物分布这么广,我们还敢吃吗?我们能吃什么呢?生产、经商赚钱,这本是天经地义的,而在夹杂着这生分的毒物时,你生产、赚钱的价值都变成了违背真理尺度,是危害到人民健康甚至宝贵生命的卑劣行径。
当这一切与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挂钩时,你所谓的价值不遵循价值尺度的,是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
从哲学理论层面看,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像添加某些瘦肉精、一滴香确实能够以其方面、便宜、产量大在某种程度上能满足价值原则的尺度,而事实却是伤及健康,违背了真理原则的尺度,这就产生了什么是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以及实际生活中如何才能做到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呢?一、什么是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同任何事物一样,真理与价值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浅谈对真理与价值的认知
真理,即永恒不变唯真正理。
真理亦可分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即绝对真理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广义的道理;相对真理是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有局限性的道理。
真理,最纯真,最符合实际的道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也是哲学名词,它指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科学则是由实践检验且无限趋近于真理的方法。
价值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
价值量的大小决定于生产这一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
不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东西,如空气,即使对人们有使用价值,也不具有价值。
人的存在就具有很多价值,而人们一直就在追求真理。
真理与价值是人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
真理与价值究竟存在怎样的的联系?人类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真理,但人类的活动又必须是有价值的,不可能去做无价值的事。
真理与价值是相互统一,密不可分的。
真理意味着有价值,而价值的形成又必须是以坚持真理为原则的。
我们总是说,落后就要挨打,可是落后就应该挨打吗?答案是是,也是不是。
弱者也许并非天生弱者,大清王朝,起初也是泱泱盛世,后却因朝廷昏庸腐败治国不利,致使中国在百花齐放的工业革命时期一边倒退,一边任人宰割。
然而天生的弱者,想要达到别人的高度,需要付出许多倍的努力,有的时候,即便付出了努力,也无力回天,这样的话,还应该挨打吗?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春只有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
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真理要是不客观那就不是真理了。
真理常常是灰色地带,真理的出现往往需要辩论和检验,所以我们常说的真理也都是客观真理。
“两个绝不会”理论: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两个绝不会”理论: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一、“两个绝不会”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19 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存在、发展的根据,也有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即其内在的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旧的生产关系就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阶级社会具体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1859 年 1 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即“两个决不会”。
“两个决不会”理论的提出,不是对“两个必然”的否定,而是对“两个必然”的补充和完善,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并且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发展、完善其理论,以保证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在“两个绝不会”理论的论述中认为,当一个社会形态所容纳的生产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之前,同时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该社会的胎胞里没有成熟以前,这个社会形态还将存续下去。
而当一个社会形态所容纳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之后,同时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该社会的胎胞里也成熟起来,那么这个社会形态就会灭亡。
所以,我们说,在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这两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而其中生产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两个绝不会”理论十分强调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产力的发展 , 势必会被另一个更高 的社会形态所替 代 , :社会 所拥 有 的生产 力 已经不 能 再 促进 资产 即 “
阶级文 明和资产 阶级 所有 制关 系 的发展 ; 相反 , 生产 力 已经 强大 到这 种 关 系所 不 能 适 应 的 地 步 , 已经 它 受 到这 种关 系 的阻 碍 。 J 通过 对 资本 主义社 会经 ” 2 济 运行 规律 及基 本 矛 盾 的 分析 , 马克 思 恩 格 斯 得 出 了“ 产 阶级 的灭亡 和无 产 阶级 的胜利 是 同样 不 可 资 避 免 的 ” 结 论 , “ 个 必 然 ”38的科 学 论 断 。 的 即 两  ̄2 14
2 1 3月 0 1年 第3 0卷 第 3期
绵 阳师范学院学报
J u a fMin a gNoma nv ri o r lo a y n r lU iest n y
M a"2011 l .
V l3 N . 0 -O o3
马克 思主 义的真 理性和价值 性的统一
史 春 燕
高的阶段 , 而这个更高 的阶段也同样是要走 向衰落
和灭亡 的 。 ¨ ” “
收 稿 日期 :0 1 }-1 2 14I 0
作 者简介 : 春燕( 9 1 ) , 疆乌鲁木齐市人 , 史 17 一 女 新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 :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研究 。
以前 , 决不会 灭亡的 ; 是 而新 的更 高的生产 关 系, 它的物质存 在条件 在 旧社会 的胎 胞里成 熟 以前, 决不会 出现 在 是
的。 即“ ” 两个决 不会” 理论 , 体现 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 的统 一, 为无 产阶级革命 运动 的一 个纲领性 理 成
论, 不仅指 导 了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 而且对今天我们认识资本主 义和社会主 义的发展 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2真理与价值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
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实践标准是无可替代的 任何认识成果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最终知其是 否是真理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 实践检验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须经多次检验 • 每次的实践检验总是有限的,只能部分地检验真理 • 任何时候都有暂时无法检验的认识成果
既要坚信实践标准的唯一性、权威性;又不能将实践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
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
标。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的统一。
含义 哲学上的“价值”世界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
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 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主体
(需要)
实践 价值关系
客体
(属性)
客观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有用无用?
是好是坏? 大学期间谈恋爱是好还是坏呢? 孰利孰弊? 建三峡工程是利还是弊? 是善是恶? 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
苏格拉底 殉道
是什么 怎么样 认识 和 实践
真理 问题
目 标
为什么
好、坏 利、弊 价值 问题
价值及其特征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的制约。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 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
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不同的人们,行为的取向也会不同,
甚至可能截然相反。即使从同一个真理性的认
识出发,也可以引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行为取
向。
正确的评价观是现今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 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 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2 真 理 与 价 值
实
践
证
明
哥
白
尼
的
日
地心说
心
说
是
真
理
日心说
2、逻辑证明和实践标准的关系
(1)逻辑证明:即运用已知的概念和判断,通过推
理来证明待证命题的思维过程,是探索和论证真理的一种 重要手段。
就一切可能“来任看何,真我理们,还如差果不把多它处说在得人类 历史的开端,‘而过将火来’会…纠…正加我以们夸的大,错把误它的运后代
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 ,大概比我们以有弄可到能荒经谬常绝以伦极的为地轻步,视而的且态在度纠
正其认识错误这的种前情代形要下多,得甚多至。必”然会变成荒
谬绝伦的东西。”
(2)逻辑证明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不能代替实践 标准:逻辑证明的结论是否正确要由实践检验。
实践标准的补充:逻辑证明
水果含有维生素 梨是水果
哺乳动物是胎生的 鸭嘴兽是哺乳动物
梨含有维生素
鸭嘴兽是胎生的
卵生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指实践作为检验认
——《列宁选集》第2卷,第142 页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1. 价值 含义: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 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 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 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2.价值的特性
真 理 判 断 的 标 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8版)第二章 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 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应。
“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 界、他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 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 地接近于这一点。”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 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对的”。
——恩格斯
“当一个唯物主义者,就要承认感官给我们
揭示的客观真理。承认客观的即不依赖于人和
人类的真理,也就是这样或那样地承认绝对真
理。”
——列宁
2、什么是真理的相对性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不能自己 判断对错
主观 认识
实践
本身没有 对错
客观 实际
真理
相符
不符
谬误
◎ 实践检验真理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 的补充作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这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 作用。
逻辑证明:根据已知条件推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
• (《列宁选集》第2卷第42页)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 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 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其他公正合理的标准。
门捷列夫 (1834-1907)
门捷列夫预言了类硼、类铝、类硅、类锆4个新 元素的存在,预言经过实践得到证实。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 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3、真理的一元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
信仰是精神领域的最高主宰,是人们关于生命和宇宙最高价值的信念,是主体对于某种思想的真诚信服。
它是一种附着于一定对象的相信心态。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信仰的代表,更确切地说,科学信仰的理论信仰典型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实践信仰典型形式是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其实质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科学与真理在本性上是相通的,为此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真理性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其汲取了前人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出现而产生的,而且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其次,在于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会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大趋势,确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并解放自己的历史使命。
它立足当时的历史现状,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做出了合理推论;它根植于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实践,与时俱进,决不使基本结论成为僵化的教条。
再次,在于它以经济学为实证支撑,以辩证法为哲学指导和概括的历史观科学地证明了共产主义信仰。
马克思用经济学来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他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经济学证明本身也是一种历史观的证明。
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证明首先和主要地是经济学和历史的证明,然后才是哲学对这种证明的概括。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科学性还在于“它十分完备而严整”,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认识与实践相一致、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人生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证明主要体现为共产主义运动。
共产主义运动一方面是在这种信仰的鼓舞下开创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这种运动的每一步发展和成功,都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了一种新的证明。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对于全面、正确地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觉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客体——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在哲学方面,“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在政治经济学方面,它揭开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
在社会科学方面,提出了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指明了道路。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具有正确的导向价值。
150多年的世界历史发展和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辞的行动说明: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为人生价值取舍定标的作用;具有为个人行为和活动指明道路的作用;具有促进个人形成高尚思想品德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具有精神支柱价值。
它能把人的活动从现实引向未来,从一个目标引向更高目标的追求;同时也使人的活动成为其精神价值尺度,用以衡量和评价现实。
它鼓舞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
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
”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根本指导价值。
科学信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灵魂,通过共同信仰所产生的凝聚力去维系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社会精神,使人们既有自身的自由又不使行为失控,自觉地为共同的社会目标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意义:其一、表现为对共产主义理论体系即马克思主义的坚信;其二、表现为对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无限向往和追求;其三、表现为对共产主义实践的坚定执著。
科学信仰的建构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对真理的坚信;二是对价值的认同;三是感情的融入。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是共产主义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与共产主义科学信仰的内在价值的统一,它们
两者内在地统一于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之中,内在地统一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之中。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作为价值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就其本身来讲,它不仅包含知识性、科学性,尤以革命性和价值性见长。
作为科学信仰的真理,其确定和实现既要诉诸人的工具理性,也要诉诸人的价值理性;既是人的认知能力的发挥,也是人的情感和意志的体现。
首先,体现在科学与信仰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科学真理的尊崇与信服,是对扎根于现实世界、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未来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从思维方式上看,它确定了以实践为核心的统一理性与信仰这对矛盾的思维方式;从方法论上看,它对现实世界的研究成果,通过正确的抽象和科学升华,形成了关于未来社会的根本观点,它从有限看到无限,由暂时把握永恒,通过相对寻求绝对,使信仰不断地在实践中实现从应然到实然、实然到应然的转化与平衡;同时,这一过程又使实践在科学实践的牵引下不断地深入和超越。
其次,体现在信仰活动与现实生活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从现实实践中分析和概括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给人们指出的是一条现实道路。
遵循这条道路,人们通过努力和奋斗,就能逐步达到追求的目标——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实践理性,鼓舞和激励了100多年来的共产主义运动。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所能完成的每一项历史任务,都是这一世界性伟大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都内蕴着共产主义的实践内容。
再次,体现在科学信仰的动力效应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以现实世界为根基,又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科学认识,其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阐述,无疑会把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认识内化为实践的动力,引导自己的行动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