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教学要点暨南大学春季短课程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大纲

《自然辩证法》大纲

《自然辩证法》大纲《自然辩证法概论》学习读本2021年5月第一讲绪论【教学目的和建议】了解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学科性质和历史发展,尤其就是使学生介绍本课程的自学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通常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通常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就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归纳、总结。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就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二者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东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实地考察包含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有和进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重新认识自然和改建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做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具备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

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哲学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哲学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就是自然辩证法的关键理论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构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阐明科学的发展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动力,进而归纳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

自然辩证法课程大纲

自然辩证法课程大纲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科学技术的运行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 支持和推动,同时也会受到社会因素 的影响和制约。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 相互作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推动 社会的进步,同时社会的需求和价值 观也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应 用领域。
科学技术的方法论原则
观察实验原则
科学技术的最基本的方法论原则是观察实验 原则,即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来获 取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
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政治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对政治制度、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产 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和社会进步。
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政治决策和政策环境对科技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决定 了科技发展的方向、重点和速度。
科学技术与教育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改变了教育方式和内容,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率。
03
自然界中的物质具有无限多样性和层次性,这些物质通过相互作用和 转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
04
自然界中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的意 识只是自然界物质的一种反映。
自然界的演化
总结词:阐述自然界的历史演 变和演化规律
自然界是一个不断演化的系统 ,从宇宙大爆炸开始,经历了 漫长的演化过程,形成了现今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总结词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详细描述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其研究范围涵盖了科学技术 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地位
总结词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及概要重点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及概要重点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及概要重点(考试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课件内容:P11自然辩证法的概念: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P27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历史上曾经出现的自然观:1、史前神话自然观;2、希腊自然观;3、中世纪神学自然观;4、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个历史形态: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P8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P8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它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

见参考教材:40-41P8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1.它继承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实质,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法国经验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2.它主张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它内含否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定,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3.它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讲义档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讲义档

前言一、学科来源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马克思、恩格斯独创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20年代就传到中国。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

恩格斯曾道出核心内容:“马克思和我,可以说从德国唯心主义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

可是要确立辨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

”怎样理解辩证法?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客观辩证法:自然界本身联系、运动和发展的状况。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辩证法发展的几种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辩证法;2)近代唯心辩证法;3)唯物辩证法;思考题: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辩证法有何区别?参考答案:自然的界的辩证法是自然界本身的联系、发展的状况,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却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它属于思想体系,在属于思想体系这一点上,它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没有区别。

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最终落脚点是指客观精神的联系、发展;而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是指客观世界的联系、发展。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讲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哲学,包括它的方法论、思想内容、科学技术与文化、宗教、社会各个方面的联系等。

三、教学目标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对科学与哲学、文化、艺术、社会等方面关系的认识,对于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管理打下方法论的基础。

第一,对科学技术的哲学思想,有比较准确的把握;第二,对科学与技术思想史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第三,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第四,对科学与技术本身的社会运行机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第一章科学技术与文明现代文明被认为是科学技术推动的,而文明又滋生科学技术,应该从科学、技术,文明之间的关系来透视相互作用的机制。

一、科学和技术的认知1、科学。

“科学”的“学”指得是知识体系,学说、观点、学识;“科学”的“科”指的是区别于文化、感觉、习惯、本能而可以形成逻辑体系的科目、类别,原初含义指的是涉及自然界的分门别类的科目。

《自然辨证法一》课件

《自然辨证法一》课件

自然辨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
自然科学的应用
自然辨证法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自 然规律。
2
社会科学的应用
自然辨证法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帮助我们理解 社会发展的规律。

人文科学的应用
自然辨证法在历史学、文学、哲学等人文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帮助我们探索人类 文明的发展。
《自然辨证法一》PPT课 件
自然辨证法一 PPT课件
自然辨证法的定义
概念和内涵
自然辨证法是一种分析和理解自然界及其规律的方法,强调整体性、矛盾性和发展性。
历史渊源
自然辨证法的思想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后来发展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自然辨证法的基础
1 基本思想
自然辨证法的核心思想是认识事物的整体性、矛盾性和发展性。
自然辨证法带给我们的思考
自然辨证法的意义和价值
自然辨证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 自然和社会问题。
如何运用自然辨证法进行思考和创新
通过运用自然辨证法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培养创 造力和求知欲,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结论
自然辨证法在今后的研究和发展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深化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华,李明,老萧等《自然辨证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王勇,张明等《自然辨证法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基本原则
自然辨证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论和发展观。
自然辨证法的方法
实践是自然辨证法的基本 方法
自然辨证法强调通过实践来认 识和改变自然界,实践是理论 与实际的有机统一。
归纳演绎法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教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教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3. 理解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教学内容1. 自然辩证法的概念与特征1.1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1.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特征2.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2.1 古代自然辩证法2.2 近现代自然辩证法2.3 当代自然辩证法3. 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1 生物学领域的应用3.2 物理学领域的应用3.3 化学领域的应用4.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4.1 自然界的本质4.2 人与自然的关系4.3 生态文明建设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特征、发展历程及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自然科学领域的辩证法应用实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意义。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与特征:详细阐述自然辩证法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3. 讲解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介绍古代、近现代和当代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4. 讲解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以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领域为例,分析自然辩证法的具体应用。

5. 讲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探讨自然界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思考自然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

六、教学拓展与延伸1. 对比分析:比较自然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出自然辩证法的优越性。

2. 实际案例:分析我国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中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成功案例,如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等。

七、教学互动环节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自然辩证法在各自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分享研究成果。

暨南大学自然辩证法重点

暨南大学自然辩证法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要点1.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体系构造、与科技学科的关系答:(1)学科定位: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

是一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在科技与哲学的认识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学科中间层次的科学。

(2)体系构造:A.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基本内容是阐明自然界的本质、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唯物而又辨证的自然观。

是系统的自然观。

B.科学论与科学发现论:现代科学本质上是自然地数学化语言,是实验性的知识,也是科学家们的活动方式。

在科学划界问题上,实验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或为科学的标准,也是检验科学真理的根本标准。

C.技术论与技术创新论:技术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和科学又有区别,具有自己的本质和规律。

D.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自然辩证法的落脚点和归宿,就是更好的实现改造世界的社会活动,从而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现代科学与社会的深刻互动,凸显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哲学伦理问题。

(3)与科技学科的关系:自然辨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学科有一定的区别,但更有紧密的联系,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问题比科技学科层次更高一些,研究一些比较宏观的问题;科技学科研究一些理论、比较精确的定理,以及设计实际的机器设备。

但是,两者研究的问题显然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学科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学科研究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很多问题是认识研究自然世界不可回避的问题,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

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课件

自然辩证法课件

– 生活是什么?从一个角度来看,生活是男人与 女人的故事。那么学会生活,怎么样学会生活? 怎么样学会男人与女人的故事?我们的教育有 没有交给我们如何对待女人,如何对待男人; 在这样的一些方面,我们真的就像中国的改革 开放,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且是偷偷摸摸; 结果怎么样?我真是瞎了眼,怎么找了你这样 的一个人,我闭着眼睛,我在大街上随便摸一 个人,都会比你强;下一辈子,我招谁也不会 找你。当初的死去活来的两个人,成了冤家对 头。这就是代价,这就是报应。
– 3、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
• 四、农业经济
– 1、农业经济时代人的需要
• 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孟子在两千多年前,食、色,性也。 • 人类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材料、能量、信息 • 农业时代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对于食物的需要
– 2、农业经济时代人满足需要的活动
• • • • • • 手工工具:石块、木棒、弓箭等 材料技术:旧石器、新石器、青铜器、铁器等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农业经济的目的:满足个人自身的需要 生产力水平低下,技术化程度、产品化程度低,专业化程度低, 整个社会的社会化程度较低。经济活动的地域性很强 • 人们的思想相对封闭
• 知识经济时代主要的产业 • 信息产业,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涉及信息的 处理、传输等产品与服务的行业,如计算机制造, 软件的生产,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等 • 信息及信息技术 • 三大资源:材料;能量;信息 • 信息:有序的信号 • 信息的特点:不守恒性;可创造性;共享性; • 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 • 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
– 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的公式:知识20%+非知 识80%。
• 萌萌爸爸的例子; • 鹦鹉的故事
– 什么是非知识?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观点: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哲学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

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学科体系分三部分:自然观、方法论、科技与社会。

1、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1一、结构决定功能。

对于一个自然系统来说,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这种决定关系并不是单值的,一种结构可以有多种功能。

二、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不仅不是单值的,而且也不是单向的。

自然系统的功能和其结构相比,功能是相对活跃的因素,由于系统和环境总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因而功能的变化总是不断发生的。

于此相比,结构则是显得相对稳定的因素。

在环境诸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功能变化,反过来会影响结构,要求或促使系统的结构相应的发生变化,以适应客观环境对功能的新要求。

3、什么是系统、系统的本质特征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谓之系统。

本质特征:一、整体性。

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二、开放性。

系统的开放性指的是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动态性。

自然系统的动态性是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实质上是按空间划分的物质系统随时间变化而铺展的性质。

四、层次性。

自然系统的层次性是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必定存在一定层次关系〔或层次大小相互包含,或处于同级、不同级的不相包含的层次)的性质。

4、演化的方向:进化、退化所谓进化是指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

退化是指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

进化与退化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基本形式,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辩证法概论PPT教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PPT教案
“气者,生之元也” —《淮南子·原道训》
“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 之祖也” —《白虎通义·天地》
2.阴阳学说
阴阳的区分:阴是有形的、黑 暗的、静止的、雌性的、下降的 ……;阳是无形的、明亮的、运 动的、雄性的、上升的……。
阴阳的关系:事物的阴阳两个
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 依赖、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互根、 互用。阴无阳不存,阳无阴不成;阴 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阳,阳极 则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在阴和阳 的矛盾统一中产生、发展、变化。
4.基本粒子分类
(1)光子
(2)轻子
介子
(3)强子
核子
重子
超子
5. 基本粒子结构(夸克模型)
重子由三个夸克组成 如:质子P=(u u d)
中子n=(d d u) 介子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
如: π+ =(u d) π = (u d)
6. 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
7. 基本粒子再分类
(五)生物学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发表 了《植物发生论》的论文,认为细胞 是构成植物体的单位,1839年,施 旺在《动植物结构和生长相似性的显 微镜研究》中明确指出:“不仅植物, 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标志着细 胞学说正式创立。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一书出版,书中指出:选择是通 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规 律。
4.八卦学说
八卦学说是从阴阳和五行学说 演化而来。所谓易有太极,是生 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地 山 水风雷火泽天
坤 艮 坎 巽 震 离 兑 阴乾

太极
5.儒家学说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刚柔者,立本者,刚柔相推以成变化”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基本要求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基本要求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基本要求教学目标在思想理论方面:本课程的教和学都必须联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着眼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扩大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

在教学内容方面:本课程要反映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的新发展,吸收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学)等领域的新观点和新方法;概括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分析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新问题,评析有关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事件和有影响的思潮。

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体现本课程的交叉性质(哲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本课程的教学,既要注意准确介绍学科发展中成熟、稳定的内容,又要评介一些有影响的学术观点;既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硬”知识、扩大信息量,又要为学生批判性地思考、自由地探索提供平台;既要遵循教学的规范,又要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要注意在教学内容上不断创新,又要注意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绪论教学要求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内容与范围,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特别是它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认识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一、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因而自然辩证法必然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与发展,自然辩证法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

工业革命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概括总结自然科学成就、批判分析德国古典哲学与机械论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它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

2024版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

2024版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
03 解决社会问题
科学技术为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增长 等社会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
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01
科学技术发展引发 社会变革
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往往引发社 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进而推动社 会制度的变革。
02
社会变革推动科学 技术发展
社会变革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 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优越的条件,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THANKS
感谢观看
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生物技术的突破与应用
生物技术在医疗、农业、环保等领域 的突破与应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 大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智能制造与工业自动化
智能制造和工业自动化的快速发展, 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改变了传统 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
04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的内涵与特点
内涵
科技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 新活动,推动科技知识的产生、传播 和应用,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
展的过程。
创造性
科技创新需要打破常规,提出新的理 论、方法和技术,具有创造性。
探索性
科技创新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研究, 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实践性
科技创新需要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 应用,具有实践性。
人才培养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人才培养是科技创新的基 础和前提,是科技事业持 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提供智力支持
通过教育和培训,培养具 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 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智 力支持。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人才培养,提高科技 人员的实践能力和市场意 识,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和应用。
促进科技交流与合作
通过人才培养,加强国际 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我 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地位 和影响力。

自然辩证法课件

自然辩证法课件

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一、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作为中心线索。

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自然界是客体;人是主体;科学技术是中介。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一是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二是作为主体的人认识和实践活动;三是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

二、学科内容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所要研究和揭示是: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演化发展过程;自然界运动发展的规律性;人与自然界关系。

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所要研究和揭示的是: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现代系统科学方法。

⒊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所要研究和揭示的是:科学技术的性质、作用和体系结构;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各种社会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这是因为:第一,在哲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中,自然辩证法研究其中一大领域。

第二,自然辩证法是从整体上揭示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逻辑相并列。

三者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而相互区别,自然辩证法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主要研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辩证逻辑主要研究人类的思维活动,揭示思维的一般规律。

三者又因研究对象以及研究任务的过渡而相互联系。

解决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的一切科学技术活动都是在人类社会中展开的;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一切社会活动又必须以人类对自然界的支配与改造为前提;辩证逻辑关于思维问题的研究是把它作为客观现实的矛盾运动在思维中的反映来加以考察的。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打印版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打印版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打印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自然界发展规律的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古代朴素辩证法近现代辩证法的演变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2. 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3. 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物理学领域的应用化学领域的应用4. 第四节:自然辩证法与科学研究方法实证主义与辩证法的区别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案例分析:自然辩证法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5. 第五节:自然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与环境保护自然辩证法与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自然辩证法在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辩证法的相关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自然辩证法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自然辩证法概论》、《自然科学辩证法》等。

2. 课件或教学幻灯片: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 案例材料:收集与自然辩证法相关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自然辩证法知识的全面理解。

六、教学活动设计1. 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教师讲解古代朴素辩证法、近现代辩证法的演变以及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2. 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教师详细讲解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3. 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教师介绍自然辩证法在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领域的应用。

南京大学《自然辩证法》课件

南京大学《自然辩证法》课件

在“一切为了人”的口号下, 在不断地对自然改造、向自然索取 的实践中,出现了费尔巴哈曾担心, 或者说所预见的结果。人与自然的 疏离,人与自然的不睦,自然成了 人自私自利活动的忠实的奴仆。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 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 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了 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中实践去理解,不 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
代表 缺陷
拉美特里:人是机器 牛顿、霍布斯、洛克
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不彻底性
系统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
发展 理论来源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主要思想
德国古典哲 学的自然观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自然界的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的,运动是物 质的根本属性;物质运动有多种形式;物质 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世界万物总是处在 由低级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永恒发展之中。
哲学:人生的借鉴
叔本华: “人生就是一场噩梦。”
尼 采:“上帝死了。” “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叔本华
Authur.Schopenhauer (1788——1860) 德国哲学家,意志主义创 始人,著有: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人生就是一场噩梦。”
尼 采
Friedrich Wilhenlm Nietzsche 1844—1900 德国著名哲学家 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 主要著作有:《悲剧的产生》 《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等。
当代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论、 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等等。主张 动物理应与人类一样享有道德上的平等, 人类必须平等地考虑动物的利益。 激进的后现代主义:消解、否定人的主体 性。福柯:“人死了。” 否定人的主体性、取消人在对象性活动中 的主体地位,必然会走向消极主义的预成 论和宿命论,回到古人主客不分的蒙昧状 态。解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之间矛 盾的出路还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学年春季“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指引(2013学年春季学习“自然辩证法”课程的硕士各专业学员适用)暨南大学·社科部黄颖黔编写目录0.课程教学说明 (02)1.自然辩证法绪论 (03)2.马恩创立自然辩证法创立 (04)3.自然界的运动、联系和发展 (07)4.人与自然的关系 (09)5.科学本质与科学认识过程 (11)6.科学理论的形成 (13)7.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14)8.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16)9.技术结构和技术认识 (18)10.技术价值与技术活动 (20)10.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说明0.1 “自然辩证法”课程定位教育部规定,“自然辩证法”课程是硕士生公共学位课,是理工医农类各专业研究生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必修课。

在暨南大学硕士课程序列中,“自然辩证法”课程属于MA类公共学位课。

0.2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是紧密结合科技发展的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准确地概括现代科技成果,正确地回答当代科技革命提出的重大哲学问题,阐述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正确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新问题,评析有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事件和有影响的科学文化思潮。

帮助学生开拓文化视野、启迪创造性思维,培养科技批判和创新能力,明确当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0.3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内容?教学依据和要点:参见本文各章节提示说明。

?参考教材:2007年以后,正规出版的《自然辩证法》教材,各版本皆可0.4 2012年秋季硕士各专业学员“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安排?教学方式:学员集中面授,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穿插进行;课外自学相关材料?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期末考试:依据以往惯例,采行全校闭卷考试(2小时),估计安排在第10周进行。

?学习和测评建议:1、课程考试主要测评学员对哲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知,注重考察衡量学员思想见地、哲理运思和STS认识。

在遵从马列毛邓原则的前提下,只要“言之有据、持之成理”,各种独立见解皆可接受。

“活学活用”即可应对考试,毋须“死记硬背”。

2、教学过程中,学员案例评述、课堂发言、点名抽查也对期末成绩有影响。

3、各章节教学考评要点会适时说明,期末不再重复提示,亦无“划重点”之说。

21. 自然辩证法绪论本章学习要点:了解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内容,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历程,特别是它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联袂互动关系;认识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1.1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发展与哲学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因而自然辩证法必然会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然辩证法是开放发展、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体系。

在近代工业革命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概括总结17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成就、批判分析德国古典哲学和西欧机械论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

不仅如此,马恩还断定科学技术是极为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了它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20世纪30年代以后,苏联学者发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手稿,编译出版后引发巨大反响,开辟了自然辩证法这一全新学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此后的数十年中,自然辩证法在苏联、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纳入主流意识形态之列。

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时期,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和观点启发了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学学和技术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正在形成科学技术学这一广阔的研究领域。

1.2 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等多个侧面方面,研究科学技术活动全过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因而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新形势下,它的研究论题、内容和范围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在自然观方面,系统科学和横断科学的发展,催生出系统自然观,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念,它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在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方面,依据“实践第一”的观点,从科学与技术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角度入手,深入地阐明了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科学技术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科学技术的社会建构,特别是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问题。

1.3 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现代化建设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建国之前:20世纪30年代,自然辩证法理论从苏联和日本传播到中国,中国学人和革命领袖们开展译介、学习、运用。

?建国初期:科学技术工作者学习自然辩证法,明确科学技术工作中存在着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

?工业化时期:《自然辩证法发展规划》是国家科学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制定科技政策的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时期:自然辩证法紧密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研究科技发展战略、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科技政策、科技工作管理、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批判分析当代西方各种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潮。

自然辩证法教学是旨在培养有理论基础、有战略眼光、具备文理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是理工医农类研究生的必修课。

2. 马恩创立自然辩证法本章学习要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概括总结自然科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揭示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

因此,要密切结合19世纪自然科学4的发展,把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熟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2.1 古代自然科学与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希腊只有自然哲学,还没有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

它的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的最初形态。

古希腊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它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并且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

”这种自然观蕴含在当时关于自然研究和探索的自然哲学中,尚未建立在科学的实验和分析的基础上,因而这种自然观带有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

它只是直观地勾画了整个自然界的轮廓,不能说明构成自然界总画面的各个细节。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自成一派,与古希腊哲学全然不同。

中国古代自然观萌生于商周时期,确立在春秋战国时代。

中国古代自然观讲求“物我一体、天人合一”,注重意会体悟。

周易、阴阳、五行、八卦、元气等学说深受辩证法思想侵润,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深远。

2.2 16、17世纪自然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6、17世纪,实验和理性方法逐渐紧密结合起来,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牛顿在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的牛顿力学体系是近代科学的颠峰之作。

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基础。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时间和空间中的位移,都严格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

于是,自然界、宇宙被设想成一种不是能动的实在,而是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灵操纵的庞大机器。

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人处于自然之外,是与5自然不同的存在者。

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状况相适应,形成了观察、实验、分析、还原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这些方法,是近几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步的基本条件。

但是,它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考察,堵塞了人们从事了解部分到把握整体、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

早期自然科学的这种研究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中后,就造成了近代哲学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2.3 19世纪自然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的阶段进入系统整理这些材料和理论概括的阶段,在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发现。

特别是由于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电磁转化理论的建立)和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的创立),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从而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它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人类也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客观产物;在自然界和人类以外,不存在任何神秘的东西。

?它的方法是辩证的,认为: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它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界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中”。

?它的基本原理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6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

它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有重要的意义。

3. 自然界的运动、联系、发展本章学习要点:了解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明确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把握自然界物质系统及层次结构的基本特点,认识自然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渐变与突变(突现、分叉)是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阐述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和发展的无限性。

3.1 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前提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它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