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牡丹·此花名价别翻译赏析
赏牡丹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赏牡丹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5082c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c.png)
赏牡丹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赏牡丹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庭前芍(sháo)药妖无格,池上芙蕖(qú)净少情。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荷花的别名。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
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国色:倾国之色。
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
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赏牡丹》赏析
![《赏牡丹》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edebd2d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6d.png)
《赏牡丹》赏析《赏牡丹》赏析《赏牡丹》赏析1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析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荷花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拟人:"妖无格"与"净少情"比喻:"真国色"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赏牡丹》赏析2牡丹芳唐代:白居易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
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
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
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
王建《赏牡丹》原文翻译鉴赏
![王建《赏牡丹》原文翻译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a907c659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9e.png)
王建《赏牡丹》原文|翻译|鉴赏《赏牡丹》是中唐诗人王建居官长安时写的一首以牡丹为题的律诗。
写出了作者赏牡丹的感受,道出了“花时难久驻,赏花当及时,一旦花事了,千金买亦无”的惜花之情。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赏牡丹》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赏牡丹》原文唐代:王建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赏牡丹》译文这花声价不同其他花草,绽放时刻溢满整个国都。
芳香处处苓蔆羞愧欲死,颜色火红踯躅失色枯萎。
柔和光华笼罩纤细肢体,妖艳色彩温暖娇嫩肌肤。
花朵中填满金粉般花蕊,翻卷花瓣如同大红流苏。
香味和顺可以熏染御服,姿态美丽应当画入宫图。
将谢如淡淡哀愁的新妇,凋零同望着病夫的女子。
请大家知道这花时短暂,客人再留下欣赏片刻吧。
一夜清风吹起花事结束,即使千金也难买回花开。
《赏牡丹》赏析中唐时期牡丹诗佳篇迭出,王建此篇不写牡丹一时之态,而是从牡丹之贵写到牡丹之美,再写牡丹凋零,用变化的角度去赏牡丹,道尽惜牡丹之情。
诗作开篇言牡丹之贵,“名价别”三字直接道出牡丹的尊贵凌驾于诸花之上。
随后作者用一个益字,生动的描写了长安城内牡丹花开的盛况,诺大的长安城处处是牡丹盛开,那繁盛的景象就好似要溢出来一般。
此“益”引申为“满”,如同韩昌黎“绝色烟柳满皇都”,两诗皆非单讲数量之多,而是从更深层的去讲,韩诗更多的是写春满长安,而王建此句是讲牡丹的气质风采风靡了长安。
用笔夸张大胆,用字生动准确,令人深切感受到牡丹之盛。
后句用反衬的写法进一步说牡丹之美,苓蔆是传说中的香草,却被牡丹的花香比的羞愧欲死;山踯躅是颜色红艳的花,遇到牡丹的艳色却显得黯然失色几如枯萎。
这样的描写下,即使没见过牡丹的人也能感受到牡丹超绝的鲜艳和芳香。
紧接着,作者描写牡丹的气韵。
枝干为柔光所笼,而花朵被妖艳的色彩晕染了娇嫩的肌肤。
王建《赏牡丹》咏牡丹诗赏析
![王建《赏牡丹》咏牡丹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d3765e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79.png)
王建《赏牡丹》咏牡丹诗赏析《牡丹·赏牡丹》咏牡丹诗鉴赏王建此花名价别,开艳盖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稜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然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箇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也许文学家尤其是诗人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们有一种使所描写的事物“陌生化”的才能。
在他们的眼里,司空见惯的东西往往会变成新鲜的、美的、动人的物体,并含蕴着一定的情感,由此,通过他们的手笔,世间增添了一些天真的快乐,欣喜的审美。
历代咏物、咏花诗的价值大抵可由此看出。
在唐代诗人王建的《赏牡丹》一诗中,牡丹出现了奇异的美态。
开篇“此花名价别,开艳盖皇都”二句,既阐述了牡丹花的名贵,又渲染了她盛开时节的气氛之浓烈。
接下来描写她芬芳四溢,可令苓菱这种奇香之草羞愧至极,红艳之色如赤霞烂漫,势迫杜鹃花枯萎。
诗人不但从远观上进行了描写,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牡丹的形象。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稜缕绛苏”四句,写她的经脉细腻、光滑、柔软,色泽妖艳,宛如丽质美貌的处子;“攒”字的使用,写出了牡丹的动态,用得恰到好处。
花蕊中那簇簇的黄色花粉,衬出她那丰腴的身姿,缕缕深红的花瓣,不能不使人叹为造化神工。
接着以浓香可薰皇帝衣装、美貌可入宫廷院画,来突出牡丹的名贵。
然而,红颜薄命,好景不长。
诗人扭转笔锋,以拟人的手法对晚时的牡丹进行描写:“晚态然新妇,残妆望病夫。
”行将凋零的牡丹,如愁眉紧锁的新婚*** ,虽面带病态,终脱不掉娇美的气韵,凄凄楚楚的神态令人怜爱。
美景难驻,观赏的人尚须珍惜这短暂斯须的良辰。
后两句“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强化了悲凉感。
时日匆匆,春去秋来,待一夜轻风乍起,纵有千金也无处寻她了,道出了人世间总是充满着不尽的遗憾与惆怅。
这里有对花好难久的遗憾,更有着对人间一切美好事物的变化不居表示的深长的叹惜,叹惜之后,是应该珍惜时光、珍爱美好事物的深沉的感慨。
刘禹锡《赏牡丹》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刘禹锡《赏牡丹》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53e1e3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08.png)
赏牡丹刘禹锡(唐代)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
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倾国倾城之美色。
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富贵美艳、仪态万千。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创作背景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
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
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高志忠的《刘禹锡诗编年校注》认为,此诗与《浑侍中宅牡丹》作于同时;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疑此诗为永贞革新时所作。
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王禹傅《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描写贾家荣华富贵的词语
![描写贾家荣华富贵的词语](https://img.taocdn.com/s3/m/6c605aca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55.png)
描写贾家荣华富贵的词语一、赏牡丹【作者】王建【朝代】唐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积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不好和黎涵御服,米济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至,千金卖亦并无。
译文这花掉声价相同其他花草,盛开时刻沁入整个国都。
芳香处处苓菱羞愧欲死,颜色火红踯躅失色枯萎。
柔和光华笼罩纤细肢体,妖艳色彩温暖娇嫩肌肤。
花朵中清空金粉般花蕊,伸展花瓣如同大红镂空。
香味和顺可以熏染御服,姿态美丽应画入宫图。
将谢如淡淡哀愁的新妇,凋零同望着病夫的女子。
请大家知道这花时短暂,客人再留下欣赏片刻吧。
一夜清风刮起花掉事完结,即使千金也难买回花上开。
二、丽人行【作者】杜甫【朝代】唐三月三日天气崭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雕鬓唇。
背后何所见到?珠压腰衱稳中求进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长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飘鞚不颤抖尘,御厨川流不息送来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来顶戴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瞋!译文三月三日阳春时节天气清爽,长安曲江河畔涌入好多美人。
姿态凝重神情高远文静自然,肌肤丰润胖瘦适中身材匀称。
绫花绫罗衣裳映衬暮春风光,金丝绣的孔雀银丝刺的麒麟。
头上穿的就是什么珠宝首饰呢?翡翠玉搞的花饰荷叶在两鬓。
在她们的背后能够看到什么呢?珠宝方形的裙腰多Bleymard紧身。
其中有几位都是后妃的亲戚,里面有虢国和秦国二位夫人。
青黑色的蒸锅端出褐色驼峰,水晶圆盘送来鲜美的白鳞鱼。
她们捏着犀角筷子久久不颤抖,厨师们快刀细切空忙了一场。
宦官骑马疾驰不敢卷起灰尘,御厨络绎不绝送去海味山珍。
笙箫鼓乐缠绵宛转感动鬼神,宾客随从满座都是达官贵人。
有一个骑马官人是何等骄横,车前下马从绣毯上走进帐门。
刘禹锡《赏牡丹》的原文和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的原文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984802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35.png)
刘禹锡《赏牡丹》的原文和赏析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
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
《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七绝,此诗写的正是唐人赏牡丹的盛况。
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
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
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
《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
所以宋代韩琦在《北第同赏芍药》中写道:“郑诗已取相酬赠,不见诸经载牡丹。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
到了唐代武则天执政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以至于有人将牡丹比为君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芍药地位的'下降,刘禹锡认为其格调不高,所以说芍药虽妖娆而无格。
芙蕖,即荷花,这是自屈原以来在诗文中经常以清高洁净面目出现的花。
大概由于它亭亭玉立于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吧,刘禹锡觉得它虽纯洁却寡情。
《赏牡丹》唐代刘禹锡描写牡丹花色的古诗赏析
![《赏牡丹》唐代刘禹锡描写牡丹花色的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5518da2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3.png)
《赏牡丹》唐代刘禹锡描写牡丹花色的古诗赏析牡丹(拉丁学名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灌木,大多由紫斑牡丹与稷山牡丹杂交而成,是重要的观赏植物,属于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接下来小编会给大家分享一首关于描写牡丹花的古诗鉴赏。
【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牡丹】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
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倾国倾城之美色。
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富贵美艳、仪态万千。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赏牡丹】创作背景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
【赏牡丹】人物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赏牡丹】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353d353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4.png)
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诗人刘禹锡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赏析】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荷花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妖无格"与"净少情"比喻:"真国色"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同时,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
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牡丹美得秀丽多姿,美得雍容华丽,美得绚丽娇绝,美得惊世骇俗。
【创作背景】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
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
《赏牡丹》唐代刘禹锡描写牡丹花色的古诗赏析
![《赏牡丹》唐代刘禹锡描写牡丹花色的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5518da2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3.png)
《赏牡丹》唐代刘禹锡描写牡丹花色的古诗赏析牡丹(拉丁学名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灌木,大多由紫斑牡丹与稷山牡丹杂交而成,是重要的观赏植物,属于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接下来小编会给大家分享一首关于描写牡丹花的古诗鉴赏。
【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牡丹】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
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倾国倾城之美色。
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富贵美艳、仪态万千。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赏牡丹】创作背景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
【赏牡丹】人物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赏牡丹】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4b48e4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77.png)
赏牡丹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赏牡丹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赏牡丹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翻译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倾城之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荷花的别名。
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
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国色:倾国之色。
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
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
“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
古诗配画赏牡丹
![古诗配画赏牡丹](https://img.taocdn.com/s3/m/4daf765c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59.png)
古诗配画赏牡丹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古诗配画赏牡丹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古诗配画赏牡丹赏牡丹唐· 王建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熏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赴东都别牡丹唐· 令孤楚十年不见小庭花,紫萼临开又别家。
上马出门回首望,何时更得到京华。
二.牡丹花的手抄报资料图牡丹(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是重要的欣赏植物,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现在这一地区尚有野生单瓣品种存在;牡丹以洛阳、菏泽牡丹最富盛名。
牡丹是灌木木本,芍药是蓄根草本,花型、叶片特别相像,牡丹于5月初开花,芍药花期要晚一些,这是它们的主要区分。
芍药原产于中国北部及西伯利亚一带,更耐寒。
在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中,牡丹和芍药是同一个词. 帝国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
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非常身高的欣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
形成了色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帝国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帝国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
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帝国牡丹已进入药物学。
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
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
唐代,帝国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季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千古绝唱。
刘禹锡《赏牡丹》解读
![刘禹锡《赏牡丹》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1145ebb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63.png)
刘禹锡《赏牡丹》解读刘禹锡《赏牡丹》解读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刘禹锡《赏牡丹》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刘禹锡《赏牡丹》解读[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妖:艳丽,妩媚。
格:品质,格调。
)池上芙蕖净少情。
(芙蕖:荷花。
净:洁净。
情:情趣。
)唯有牡丹真国色,(国色:一国中容貌最美丽的女子。
)花开时节动京城。
(动:振动、轰动。
)解读:庭前的芍药过于艳丽而格调不高,池中的荷花过于洁净而缺少情趣。
百花园中只有牡丹最为美丽,花开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竞相欣赏,甚至惊动了整个京城。
背景:牡丹娇艳多姿,雍容大方,有“百花之王”的美誉。
据记载,从隋朝起牡丹就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到了唐代观赏牡丹的场景更是盛况空前。
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的描述即可说明。
随着牡丹花在唐朝社会的备受宠爱,咏牡丹诗也随之大量出现。
刘禹锡的《赏牡丹》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据资料显示,仅《全唐诗》中就收录了吟咏和涉及牡丹的诗词130首左右。
但传诵至今让后人见到牡丹便情不自禁吟咏的大概就是刘禹锡的这首《赏牡丹》了。
赏析在举国上下争宠牡丹的大背景下,众多文人骚客已描绘过牡丹之美,抒发了喜爱与尊崇之情。
如王维的《红牡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元稹的《牡丹》:“簇蕊风频坏,裁红雨更新。
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禹锡今又“赏牡丹”,怎么别出心裁、写出新意呢?“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诗人下笔没有开门见山去形容牡丹的花色、花形,而是将牡丹置于百花园中,与“庭前芍药”、“池上芙蕖”这些花中的佼佼者相比。
诗人并没有为了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而是把两种花的美和不足之处都点了出来。
诗人认为芍药花娇艳美丽,但过于妩媚而格调不高;芙蕖即荷花洁净淡雅,但过于清高而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378743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00.png)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代当时唐朝时期的京城洛阳。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洛阳城。
赏析:芍药、荷花也算是享有盛名的佳卉,诗人只用了“妖无格”和“净少情”,便将这两种花的美中不足点了出来。
应该说诗人观察得很细,笔法却是写意的。
芍药与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药”),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未免呆板、张扬了些,花形少变化,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扶疏中,千姿万态,婀娜多姿,花色丰富。
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而且,即使在最盛开之时,荷塘里也还是绿肥红瘦,不成气候。
诗人在点评了“芍药”、“芙蕖”的美中不足后,笔锋陡转,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微观到宏观,直抒胸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那种春光万里、姹紫嫣红、倾城倾国的美景,诗人只字不提,一个“动”字,就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了读者去延伸……昔日的唐都就是今日的花城洛阳,牡丹花会期间,当您置身于牡丹花的海洋,就会了解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了。
解读: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赏牡丹
![赏牡丹](https://img.taocdn.com/s3/m/e4be87996bec0975f565e20c.png)
唐代诗人描写京城洛阳牡丹盛开的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了京城洛阳花开时节Array的盛况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洛阳城。
注释译文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代当时唐朝时期的京城洛阳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荷花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妖无格"与"净少情"比喻:"真国色"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同时,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
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牡丹美得秀丽多姿,美得雍容华丽,美得绚丽娇绝,美得惊世骇俗。
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唐代诗人描写京城洛阳牡丹盛开的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了京城洛阳花开时节Array的盛况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洛阳城。
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刘禹锡
![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刘禹锡](https://img.taocdn.com/s3/m/240c43f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73.png)
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刘禹锡此诗是刘禹锡赞颂牡丹之作,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表达他对于牡丹的喜爱。
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注释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赏析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
“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
“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
牡丹是花中之王,“百般颜色百般香”(邵雍《牡丹吟》)。
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仅说“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
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
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
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
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
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191a235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24.png)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代当时唐朝时期的京城洛阳。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洛阳城。
赏析:芍药、荷花也算是享有盛名的佳卉,诗人只用了“妖无格”和“净少情”,便将这两种花的美中不足点了出来。
应该说诗人观察得很细,笔法却是写意的。
芍药与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药”),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未免呆板、张扬了些,花形少变化,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扶疏中,千姿万态,婀娜多姿,花色丰富。
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而且,即使在最盛开之时,荷塘里也还是绿肥红瘦,不成气候。
诗人在点评了“芍药”、“芙蕖”的美中不足后,笔锋陡转,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微观到宏观,直抒胸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那种春光万里、姹紫嫣红、倾城倾国的美景,诗人只字不提,一个“动”字,就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了读者去延伸……昔日的唐都就是今日的花城洛阳,牡丹花会期间,当您置身于牡丹花的海洋,就会了解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了。
解读: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王健《赏牡丹》赏析与翻译笔记
![王健《赏牡丹》赏析与翻译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c2ca2f6a2161479171128f3.png)
王健《赏牡丹》赏析与翻译笔记1.赏牡丹:这是诗人在长安时写的一首诗。
全诗围绕“欣赏”二字展开,描写你看牡丹时的美感。
2.名称和价格:(牡丹)在名气和价值上有别于其他花卉。
价格还是和价格一样。
颜之推,北齐《颜氏家训勉学》:“有一个英俊的男人,他创造了自己的历史,有很高的声誉。
”据:唐人爱牡丹,风盛于中唐,尤其是王建生活的时候。
3.帝都:都城,这里指的是唐朝的都城长安。
唐汉玉的《早春呈张水部》诗:“最受益的是一年的春天,绝对比花柳好。
”易:水溢出容器,容器被扩展到满。
4.香味:充满香味。
玲玲:《全唐诗》为玲玲。
唐人认为凌是荷花。
唐李善《文选注》云:“陵,古字‘莲’。
”汉代梅城《七发》说:“藤香。
”它以香味闻名。
灵是一种毒蛇,是一种带有莲花的芳香花朵,这一点可以用铭文《芰荷香》来证明。
这句话的意思是牡丹花满溢,让玲玲看起来自卑的要死。
[2]5.红烧:颜色有红色和红色。
12参见第17卷,《本草纲目》。
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诗:“高枝美紫,密叶深红。
”6.柔光:柔和的光泽。
脉:还在说气。
这句话写出了牡丹的魅力。
在古代汉语中,脉搏被解释为像血管一样连贯和系统的东西。
参考历代诗词,细脉指的是细水流,这里可以翻译为细水流。
但按整篇文章来说,牡丹的态度应该是正面描述的,细脉指牡丹枝更为贴切。
=' background:yellow黄色;'=' background:yellow黄色;'7.妖色:华丽漂亮。
白居易《牡丹芳》诗:“减少牡丹的妖娆色彩。
”温馨:原一本不见了,根据座位本和《全唐诗》补充。
新鲜的皮肤:新鲜意味着新的和华丽的。
鲜嫩肌肤是指娇嫩美丽的肌肤。
陆机《日出东南隅行》:“鲜嫩的肌肤润泽可口。
”8.核心:原叶,按《全唐诗》。
堆积的金粉:破碎的核心像金粉一样精细地聚集在一起。
韩聪《咏牡丹未开者》诗:“嫩芯裹金粉,重花结秀袋。
”9.罗纹:卷起的花瓣。
一缕绛苏:似一缕大红缨。
10.“好和谐”句:写牡丹的花香,能熏染御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赏牡丹·此花名价别翻译赏析
《赏牡丹·此花名价别》作者为唐朝诗人王建。
其古诗全文如下: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前言】《赏牡丹》是中唐诗人王建居官长安时写的一首以牡丹为题的律诗。
全诗围绕一个“赏”字,通过写牡丹的姿态和开谢,写出了作者赏牡丹的感受,道出了“花时难久驻,赏花当及时,一旦花事了,千金买亦无”的惜花之情。
【注释】(1)这是诗人居官长安时写的一首
赏牡丹诗。
全诗围绕一个“赏”字,写自己看牡丹时的审美感受。
(2)名价别:(牡丹)声名、身价都有别于他花。
名价犹声价。
北齐颜之
推《颜氏家训·勉学》:“有一俊士,自许史学,名价甚高。
”按:唐
人嗜牡丹,到王建生活的中唐时期此风尤盛。
(3)皇都:国都,此处指唐上都长安。
唐韩愈《早春呈张水部》诗:“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花柳满皇都。
”益:水溢出器皿,此引申为满。
(4)香遍:香满。
苓菱:《全唐诗》作苓菱。
唐人认为苓即荷花。
唐人李善《文
选注》云:“苓,古'莲'字。
”汉代枚乘《七发》云:“蔓草芳苓。
”言其以芳香著称。
菱一名芰,与荷花同是芳香花卉,有词牌《芰荷香》可证。
此句谓牡丹花香四溢,使苓菱相形见拙,羞愧欲死。
(5)红烧:花色红艳如火。
踯躅:指山踯躅,又名红踯躅,山石榴、映山
红、杜鹃花。
见《本草纲目》卷一七。
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诗:“高枝濯濯辛夷紫,密叶深深踯躅红。
”(6)软光:柔和的光泽。
细脉:犹言气脉。
此句写牡丹的韵致。
结合历代诗文,细脉多实指
细水流,故另作一说,翻译用作细水流。
(7)妖色:艳丽姿色。
白居易《牡丹芳》诗:“减却牡丹妖艳色。
”暖:原缺,据席本、《全
唐诗》补。
鲜肤:鲜指新而华美。
鲜肤指娇嫩美丽的肌肤。
陆机《日出东南隅行》:“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
”(8)蕊:原作叶,据《全唐诗》作蕊。
攒金粉:碎蕊细聚如金粉状。
韩琮《咏牡丹未开者》诗:“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秀囊。
”(9)含棱:翻卷的花瓣。
缕绛苏:像一缕缕大红色流苏。
(10)“好和”句:写牡丹的花香,可以熏染御衣。
御服:帝王所用的衣服。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椒房仪法,御服舆驾,所发诸官署,及所造作,遗赐外家群臣妾。
”《宋书·恩幸传序》:“侍中身奉奏事,又分掌御服。
”(11)“堪画”句:写牡丹的丽质如美人,可以画成选入宫中的美女图。
(12)晚态:写将谢的牡丹花的花态。
愁新妇:像含有淡淡哀愁的新妇。
(13)残妆:写已凋零的牡丹花的花台。
望病夫:像鬓钗不整,形容憔悴望着有病丈夫的妻子。
(14)知个数:个代指“这”或“那”,个数指道理,和起来就是其中道理的意思。
这里谓知道花
事何时将了,心中有数。
(15)赏:席本作贵。
斯须:片刻、一会儿。
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变故在斯须。
”(16)“一夜”
二句:谓花时难久驻,赏花当及时,一旦花事了,千金买亦无。
【翻译】这花声价不同其他花草,绽放时刻溢满整个国都。
芳香处处
苓菱羞愧欲死,颜色火红踯躅失色枯萎。
柔和光华笼罩细细水流,妖艳色彩温暖娇嫩肌肤。
花朵中填满金粉般花蕊,翻卷花瓣如同大红流苏。
香味和顺可以熏染御服,姿态美丽应当画入宫图。
将谢如淡淡哀愁的新妇,凋零同望着病夫的女子。
请大家知道这花时短暂,客人再留下欣赏片刻吧。
一夜清风吹起花事结束,即使千金也难买回花开。
【鉴赏】中唐时期牡丹诗佳篇迭出,王建此篇不写牡丹一时之态,而是从牡丹之贵写到牡丹之美,再写牡丹凋零,用变化的角度去赏牡丹,道尽惜牡丹之情。
诗作开篇言牡丹之贵,“名价别”三字直接道出牡丹的尊贵凌驾于诸花之上。
随后作者用一个益字,生动的描写了长安城内牡丹花开的盛况,诺大的长安城处处是牡丹盛开,那繁盛的景象就好似要溢出来一般。
此“益”引申为“满”,如同韩昌黎“绝色烟柳满皇都”,两诗皆非单讲数量之多,而是从更深层的去讲,韩诗更多的是写春满长安,而王建此句是讲牡丹的气质风采风靡了长安。
用笔夸张大胆,用字生动准确,令人深切感受到牡丹之盛。
后句用反衬的写法进一步说牡丹之美,苓菱是传说中的香草,却被牡丹的花香比的羞愧欲死;山踯躅是大家心目中颜色最为红艳的花,遇到牡丹的艳色却显得黯然失色几如枯萎。
这样的描写下,即使没见过牡丹的人也能感受到牡丹超绝的鲜艳和芳香。
紧接着,作者描写牡丹的气韵。
为柔光清泉所笼,妖艳的色彩晕染了娇嫩的肌肤。
前句是牡丹的生长环境,说牡丹的丽质天成;后句则以美女嫩肤为比喻,使牡丹花的娇美愈加生动。
随后,作者用大量比喻,描写牡丹花的细节。
用金粉来比牡丹花的黄蕊,而满字也生动的写出牡丹花蕊之繁;用缕缕
红流苏来比牡丹翻卷的花瓣,写出了牡丹花瓣色泽和形态。
“好和”句,以衬托笔法写牡丹之贵。
香气可以熏染御衣,姿态可以描画入宫图,都是用皇家所用来衬托牡丹气质的高贵。
作者此时突然笔锋一转,开始写牡丹的晚态和凋零,用哀愁的新妇,望着病夫的女子,分别写牡丹的将谢和凋零。
用拟人的笔法,写出了牡丹的晚态,惹人怜惜。
从写牡丹之盛到牡丹之贵再到牡丹之美转而写牡丹将谢,再写牡丹凋零,作者一步步引导大家从赞叹到喜爱再到怜惜。
这时作者发出感慨,请大家珍惜花时,客人能多赏一会儿就多赏一会儿吧。
这时的感慨已经是水到渠成,通过前面的描写,读者此时对牡丹的怜惜应也感同身受,仿佛作者是道出了我们心中之所想。
最末,作者用一夜清风起,千金买亦无,道出了花时难久的怅然。
开篇之盛艳,末尾之冷清,强烈的对比让末尾仿佛一副大留白的画卷,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清风吹过,花亦凋零,这其中是不舍,是怜惜,是冷清,种种情感由人品读。
借凋零写惜花非王建独有,白居易就有《惜牡丹花》开一时之风气:“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此后李商隐的效仿作《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苏轼亦作:“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而尽管王建的牡丹诗同样是写凋零写惜花,却是从花开写到花落,借对情感的把握的细致入微,用精心的铺垫将读者引入到那种怅然若失的情景当中。
诗作描写过渡自然,惋惜怅然之情水到渠成。
王建的牡丹诗从单纯的赏牡丹落笔,惜牡丹入情,不寄托政治抱负个人得失,就是写一个“赏”字,且赏出了独特的风格,乃唐
代赏牡丹诗作中别具一格的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